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
更新时间:2024-07-07 15: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在默顿的社会失理论中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学校代码 10530 学 号 200704020329 分 类 号 D917.3 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
学 位 申 请 人 田 丰
指 导 教 师 杜雄柏 教授 学 院 名 称 法 学 院 学 科 专 业 刑 法 学 研 究 方 向 犯 罪 学
二〇一〇年五月八日
Research on Mertons AnomieTheory
,
Candidate Tian Feng
Supervisor Prof. Du Xiong bai
College Law School
Program Criminal Law
Specialization Criminology
Degree Master of Law
University Xiang Tan University Date May 8th,2010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是一种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犯罪的理论。它是默顿在继承了前人的失范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美国犯罪学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默顿认为犯罪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根源,社会结构无序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默顿的这一理论将犯罪的原因解释为社会结构中的文化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制度性手段之间的脱节。文化目标就是全社会成员所持有的合法目标,是每个社会成员所为之奋斗的目标。默顿将美国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理解为“金钱成功”,而且美国社会对此目标也十分重视。制度性手段就是人们达到目的的符合法律规范的手段,即合法手段。由于社会对合法目标的过分强调,相应地对达到合法目标的合法手段的重视不够,从而使得两者之间脱节。人们无法通过合法的手段达到其所追求的目的,就会产生一种失范的压力。人们为了减轻压力就会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缓解,犯罪行为就是减轻压力的手段之一。
默顿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产生失范压力的主要群体,因为社会底层的人缺乏通向成功的途径。由于社会结构不合理的限制,社会底层的人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实现社会所一致公认的成功目标。为此,处在社会不同结构位置的人就会采取不同的适应类型。默顿将其分为五种类型: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反抗。“遵从”是社会上了大部分人所采取的适应方式,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前提。“创新”也就是犯罪,当人们无法通过合法手段达到合法目的时,非法手段的采取就无法避免,因此犯罪就出现了。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两个因素——合法目标和合法手段的脱节所导致的。由此就为我们研究犯罪和预防犯罪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要想从根本上控制和预防犯罪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结构,使社会的文化目标和合法手段要处于和谐的状态。社会结构的不完善和不和谐是导致犯罪的深层次的原因,通过对社会结构,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就有利于减少犯罪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默顿;社会失范理论;文化目标;合法手段;预防犯罪
I
Abstract
Merton's Anomie theory is a crime theory that explained from the sociological`s view, which were inherit the previous anomie theory and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American history of criminology. In Merton's opinion, crime is a profound source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disorder of social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causes of crime. Merton's theory explain the causes of crime to the disconnect between cultural goal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institutional means for achieving those goals. Cultural goals are the legitimate goals that held and strove for by all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In Merton’s point of view, the common goal of American society is \is success\much attentions to this goal. Institutional means are legitimate means, which is comply with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by which, people can achieve their goals. Since the legitimate goals have been over-emphasized by the society, while the attentions on legitimate means in achieving those goals are less, there come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m. When people can not achieve their legitimate goals through institutional means, a so-called pressure Anomie will be produced. In order to relieve that kind of pressure, people will use a series of methods, committing to crime is a kind of those means.
According to Merton,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are the major groups to produced anomie pressure, because the bottom of society in ignorance of the ways to success, further more, because unreasonable restrictions on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can hardly achieve the common goal of the society even though they worked very hard. Therefore, the location of different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community will take different types of methods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Here are the five methods mentioned by Merton: compliance, innovation, ritualism, retreat doctrine and resistance. Compliance, taken by most people of the society as the adapt method, is also the prerequisite of maintaining a good social order. Innovation is equal to crime, when people can not achieve their legitimate goals through legitimate means, they have no other choices but taking some illegal means, then crime appears.
Merton's theory point out that crime is caused by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elements of social structure: legitimate goals and legitimate means, which provide us with new perspective for our research on crime and crime prevention. If we want to control and prevent crime essential, we have to build a good social structure, and make the cultural goals and legitimate means of the society in a harmonious state. Because the incomplete
II
and inharmonic social structure is the ultimate reason of crime, rearrang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optimizing th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will be conducive to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rim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rime prevention.
Key Words:Merton; Theory of anomie; Cultural Goals; Legitimate Means;Crime
Prevention
I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1章 绪 论 ...................................................................................................................... 1
1.1 选题的意义 .............................................................................................................. 1 1.2 研究现状 .................................................................................................................. 1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1.4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3 第2章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理论渊源 .............................................. 4
2.1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4
2.1.1 默顿的生平 .................................................................................................... 4 2.1.2 社会历史背景 ................................................................................................ 5 2.2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理论渊源 .............................................................................. 5
2.2.1 迪尔凯姆社会失范理论 ................................................................................ 6 2.2.2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7
第3章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内容 .................................................................................... 10
3.1 失范概念的重新界定 ............................................................................................ 10 3.2 社会失范的构成因素 ............................................................................................ 12
3.2.1 文化目标 ...................................................................................................... 12 3.2.2 制度化手段 .................................................................................................. 13 3.3 个体失范的类型 .................................................................................................... 14 第4章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特点及其评价 .................................................................... 18
4.1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特点 .................................................................................... 18
4.1.1 研究视角多元化 .......................................................................................... 18 4.1.2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统一 ...................................................................... 19 4.1.3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 19 4.2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评价 ........................................................................................ 19
4.2.1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合理性 ...................................................................... 20 4.2.2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存在的不足 .................................................................. 21
IV
第5章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对我国制定预防犯罪对策的启示 ........................................ 23
5.1 宏观的预防措施 .................................................................................................... 23
5.1.1 社会结构的完善 .......................................................................................... 23 5.1.2 公共政策的完善 .......................................................................................... 24 5.1.3 教育教化的加强 .......................................................................................... 25 5.2 微观预防对策 ........................................................................................................ 25
5.2.1 家庭预防 ...................................................................................................... 26 5.2.2 学校预防 ...................................................................................................... 26 5.2.3 社区预防 ...................................................................................................... 27
结 语 .................................................................................................................................. 28 参考文献 .............................................................................................................................. 29 致 谢 .................................................................................................................................. 31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2
V
第1章 绪 论
1.1 选题的意义
社会失范理论是一种犯罪社会学理论,它最早由法国学者迪尔凯姆引入犯罪学对自杀行为进行分析。默顿借用迪尔凯姆的失范概念并进行结构功能分析,形成自己的社会失范理论以解释美国当时的犯罪现象。在犯罪学的研究中研究犯罪原因的学者很多,因各自所关注的角度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犯罪原因论。默顿从社会结构出发寻找犯罪的原因,与以往的从犯罪个体出发寻找犯罪的原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研究犯罪的原因提出了全新而独特的视角,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视野,而且加深了我们对犯罪原因的认识。犯罪学所追求的目标是通过研究犯罪来预防犯罪。通过寻找犯罪的根源,对犯罪的起因有正确的认识,预防犯罪的目的才能达成。对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社会结构出发对犯罪进行认识,找到犯罪的社会结构原因。因此,此理论不仅能丰富我国的犯罪学理论,而且对我国预防控制犯罪的实践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现状
“失范” (anomie)①一词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其《社会分工论》(1893)一书中提出,用来分析因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他将社会分为机械社会和有机社会,认为机械社会是没有社会分工的,社会团结(或称社会一体化)是以其成员的一致性为特征,社会上的每个群体基本上是处于隔离的、自给自足的状态。而在有机社会中,社会劳动高度分工,不同的社会群体相互依赖,社会团结不再以成员的一致性为基础。失范正是出现在由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他认为法国的工业化所引起的高度的分工破坏了以社会团结为基础的传统。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社会调整机制的落后,使得社会行动得不到调整,社会异常现象就得以产生,导致失范。在其《自杀论》一书中迪尔凯姆扩大和推广了失范的概念,认为社会不仅有调整经济的功能,也有调整人如何认识自己的功能。失范就是社会不能调整人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需要并用恰当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的状态。因此,“犯罪是在缺乏合适的社会规范调整的状态下,个人欲望或需要无限膨胀和用不恰当方式加以满足的产物。”②
1938年默顿在《美国社会学评论》上发表了《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其中他引
① “失范”(anomy, anomia)这一词自从迪尔凯姆首次使用后,常被使用,但含义有变化。 ② 吴宗宪. 西方犯罪学史(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61.
1
用迪尔凯姆的“失范”概念,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出发来寻找犯罪的原因。此论文可能是社会学和犯罪学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随后又发表了《社会结构与失范的连续性》一文。两篇文章共同收录在194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书中。默顿认为,一个协调的社会能够保持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之间的平衡,每个社会都有其文化规定的目标——文化目标,同时社会也会提供实现此目标的手段。但是目标与手段之间会出现不协调,如果手段实现不了目标,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从而导致失范。因此由失范导致的越轨(犯罪)行为是社会结构的产物。自默顿社会失范理论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和重视。成为最具有影响力和持久性的犯罪社会学理论之一。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美国的犯罪研究中占有统治地位,并对当时美国的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①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在现今的美国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有以艾伯特·科恩(Albert Cohen)为代表的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用来专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罗伯特·艾格纽(Robert Agnew)针对失范理论缺乏实证这一弱点,进行改良,形成了一般压力理论;史蒂文·梅斯纳(Steven Messner)和理查德·罗森费尔德(Richard Rosenfeld)的制度性失范理论,此理论以默顿的理论为基础,以文化目标和制度为两翼,解释当代的美国犯罪。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著作对默顿社会失范理论进行研究。只是有不少的著作对此理论作过介绍和评述,如吴宗宪的《西方犯罪学史》,王牧的《新犯罪学》,谢勇的《犯罪学研究导论》等等。学术论文有张小虎发表在《法学评论》2001年第4期的《目标与方法的断裂——对默顿社会反常理论的再认识》;韩笑莲、王广娇发表在《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1期的《社会失范理论——浅析迪尔凯姆和默顿的犯罪学思想》,李媛媛发表在《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第4期的《浅析默顿紧张理论》。总的来说对默顿失范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很少,在我国对其理论感兴趣的犯罪学家不多,除张小虎教授对其理论有一定的研究外,没有看到别的学者的深入论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主,通过对默顿著作的研读,找出其理论的来龙去脉,使之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并通过学习其他学者对默顿理论的介绍和评论,来达到对默顿失范理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研究犯罪是为了很好的预防犯罪,研究犯罪就是为了找到犯罪的原因,也只有找到了犯罪的原因才能预防犯罪。默顿从社会结构出发来寻找犯罪原因,从而也就可以从社会结构入手来制定预防犯罪的对策,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本文认为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从社会结构而不是从个体出发来寻找犯罪的原因,有很大的方法论上的意义,这一研究视角更加有利于认识犯罪的原因。分析其理论、学习其研究方法,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方法论上指导的意义。
① 曹立群,任昕.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108.
2
1.4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默顿其人和其理论渊源的介绍,使得对默顿理论的背景有一个很好的认识。通过对默顿理论内容的研究就使得对默顿理论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默顿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犯罪原因,从而得出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结论。这一观点对我们认识犯罪原因不无启发意义。根据默顿的理论,我们就可以通过调整和完善社会结构的办法,制定出预防犯罪的对策,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3
第2章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理论渊源
研究一个人的学术思想及其理论,我们首先得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出发。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只有弄清了理论产生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情况,这样才有利于对其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任何人的理论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有着其思想来源和理论渊源,默顿的失范理论也不例外。
2.1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个人的思想与其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因此首先要介绍一下默顿的基本生平情况。
2.1.1 默顿的生平
罗伯特·金·默顿 (Robert King Merton ,1910年7月 4日~2003年2月23日) 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功能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默顿1910年7月4日出生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工人家庭。1931年获得普尔大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师从帕森。1936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哈佛大学任讲师。1939~1941年在新奥尔良的图兰大学社会学系执教。自1941年起,默顿长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执教,先后担任过该系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应用社会研究所副所长,并被授予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和特殊贡献教授,1984年退休。默顿还担任过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为了表彰默顿对社会学所做的贡献,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向他颁发了国家科学奖章,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社会学家。默顿还获得过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二十多所美国及国外学术研究机构的名誉成员。2003年2月23日,默顿因病逝世,享年九十二岁。①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是他在1938年《美国社会学评论》第3期(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38.3)发表的题为《社会结构与失范》(Social Structure and Anomie)一文中论述的。在这篇论文中,默顿引用法国学者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观点对美国社会进行分析,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失范理论。默顿的代表性著作有:《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1949年初版,1957年修订,1968年增订)、《社会理论和功能分析》(Social Theory and Functional
①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译者的话;赵宝成.
犯罪学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269.
4
Analysis,1969),《科学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ce,1973)。 在默顿的上述著作中体现了其理论研究具有显著的经验性和问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2.1.2 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西方犯罪学研究的中心在欧洲,以意大利的犯罪人类学派为代表,此时美国的犯罪学研究深受其影响。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犯罪社会学的开始在欧洲形成,以法国和德国的犯罪社会学研究为代表。此时犯罪社会学派的影响渐渐的超过犯罪人类学派对美国犯罪学研究的影响。20世纪是西方犯罪社会学的大发展时期,也是西方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中心由欧洲转到美国的时期。整个20世纪,西方犯罪学的中心都在美国。②并且形成了以犯罪社会学为主的犯罪学研究。从学术传统上看,自20世纪初,犯罪学研究中心从西欧转移到北美后,从事犯罪学的研究者大多数是社会学者。③从此美国的犯罪学研究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19世纪末20世纪的美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完成,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并伴随着贫穷、失业、移民、人口增长、物价飞涨、下层阶级落后等引发了大量的犯罪出现,犯罪率不断增长,严重威胁着社会秩序。④犯罪现象的严峻事实既为研究犯罪提供了大量的实证资料 ,同时也为人们如何预防犯罪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美国这种高犯罪率的形势下,迫切需要犯罪学理论来维护社会的秩序,但年轻的美国还没有有效的理论来指导犯罪的研究。于是学习欧洲经典的犯罪学理论成了美国犯罪学者的首选。这样欧洲的犯罪社会学理论就被引入美国,并与美国的社会背景相结合使其本土化。欧洲犯罪研究的成果对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塔尔德、迪尔凯姆等人对犯罪的研究成果。一批研究社会问题的美国学者开始模仿欧洲人的做法,参考欧洲犯罪学家的理论观点研究犯罪问题。 默顿作为美国年轻的学者,深受迪尔凯姆社会失范理论的影响,并肯定和发展了迪尔凯姆的社会失范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失范理论。默顿撇开个体层面从社会结构出发对犯罪行为进行结构功能分析,以找出美国当时的犯罪和犯罪率异常增长的原因。
2.2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理论渊源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是在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于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和其导师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迪尔凯姆的理论为其提供了研究视角,而帕森斯的理论为其提供了研究方法。因此,默顿以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并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美
① 赵宝成.犯罪学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233. ② 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8. ③.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8. ④ 张远煌.犯罪学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8
5
国当时社会犯罪行为进行解析。
2.2.1 迪尔凯姆社会失范理论
埃米尔·迪尔凯姆 (Emile.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杜尔克姆”等)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对犯罪做了大量的研究。①是社会学形成时期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其犯罪学理论对20世纪的美国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迪尔凯姆出生于法国东部偏僻的艾皮纳尔小镇,父母是犹太人。1879年,在连续两年落榜之后终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公立中学做了5年哲学教员,此后先后被几所大学聘用,1902年起在巴黎大学任教,直至逝世。他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以最早倡导建立严密的社会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而著称于世。②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极其动乱不安的年代,动乱之源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和法国社会的工业化。③ 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为迪尔凯姆的犯罪理论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迪尔凯姆最有名的著作包括:《社会劳动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自杀论》(1897)等。
迪尔凯姆对失范理论的研究起源于1892年的《社会分工论》一书。本书中他分析了与工业化有关的社会变迁过程,从而首次提出了“失范”(anomie)这次概念。在分析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他将社会分为“机械社会”和“有机社会”,认为社会是由较原始的“机械社会”向较先进的“有机社会”发展的。机械社会是相对较封闭的社会,每个社会群体与其他所有的社会群体相对的隔离,是一种自己自足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人们在很大程度上都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做着同样的工作,价值观基本一致。几乎不存在有劳动分工,仅仅有少数人具有专门的功能。因此社会团结建立在社会成员一致性的基础上。而在有机社会中,高度组织化的劳动分工下,社会的不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社会团结不再建立在个性一致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社会各个部分功能差异的基础之上。由此可以看出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团结是社会秩序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法律在两个社会中都发挥着维系社会团结(或称社会一体化)的重要作用,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迪尔凯姆认为在机械社会中犯罪是“正常的”,不存在犯罪的社会是一个过度控制的社会,是异常的或者是病态的社会,因为过度控制虽然犯罪可能会被消灭,但是导致人类进步的社会变迁也可能消失。当社会发展到有机社会后,法律是调整社会秩序的主要方式。如果调整不当就会导致包括犯罪在内的大量的社会疾病产生。迪尔凯姆认为这种调整不当就会导致失范,因为法国社会的工业化以及所引起的劳动分工破坏了以社会一致为基础的传统的社会团结(或称社会一体化),社会化的过于迅速导
①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82. ② 谢勇.犯罪学研究导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122.
③ [美]乔治·B·沃尔德.理论犯罪学[M].方鹏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01.
6
致了社会不能有即时调整社会秩序的手段。因此社会的异常现象就不断产生,如罢工,劳工暴力,使人没有归属感等。
虽说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发端于《社会分工论》一书,但失范理论的成熟是在他的《自杀论》的这一经典著作中。他使用统计方法对自杀数据进行了分析,他将自杀主要分成三种类型:利他型自杀、利己型自杀和失范型自杀。(1)利他型自杀属于低级社会,它表现为社会过分使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在集体生活中微不足道,他完全和群体打成一片,无个性达到了最大限度,利他主义处于极端状态,个人渴望摆脱他个人的生命,以便进入他看作他的真正本质的东西之中。(2)利己型自杀表现为个性太强,并最终导源于社会病态。尽管它与文明社会相关联,但是这种自杀倾向高涨,却不是我们的文明日益光辉灿烂,而是一种危机和动荡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延长不可能没有危险。集体的力量是最能遏制自杀的障碍之一。利己主义自杀的根源在于社会在各方面都没有足够的控制作用使它的所有成员从属于它。(3)失范型自杀的产生是由于个人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工业和金融危机之所以使自杀率提高,并非由于贫穷的加剧,因为繁荣的高峰期也有同样的效果,而是由于它们是危机、是动荡,它们打乱了旧有的秩序。任何打破平衡动态的动荡,即使它带来更多的利益,激起民众的活力,实际上都是使自杀率增加的一种因素。一旦社会秩序出现重大更迭,无论是骤降的好运还是意外的灾难,人们自我毁灭的倾向都会格外强烈。”① 通过对自杀的研究,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在经济衰退期还是在经济增长期,自杀率都在急剧增长。在经济衰退时期导致自杀容易理解,为什么在经济繁荣时期的自杀率也急剧曾长呢?迪尔凯姆的结论是存在着失范状态的缘故。
因此,在迪尔凯姆看来,社会失范是社会一体化遭到破坏的结果,特别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道德规范得不到遵守所致。社会的规则一旦破坏,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失范状态,从而导致越轨犯罪。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来源于迪尔凯姆,但两者的理论侧重点不同,默顿认为,“失范的结构状况不仅由无规范构成,还由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之间的结构分裂或者缺乏整合构成。”② 即迪尔凯姆认为失范是社会急剧变化所引起无规范状态,而默顿认为失范是文化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制度化手段之间的脱节状态。
2.2.2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渊源源自孔德和斯宾塞,孔德将社会看成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就像有机的生物体一样,每个部门都是相互关联的。社会也像生物体一样也有自己的演进过程。因此应当把社会看作 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斯宾塞也同样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的系统。认为社会一个部分的变化将导致社会整体的变化,
①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05.
② [美]罗纳德·J.伯格.犯罪学导论——犯罪、司法与社会[M].刘仁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48.
7
从而使社会得到进化。①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应当归功于迪尔凯姆的理论,他是结构功能主义真正的奠基人。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首先,迪尔凯姆放弃生物有机体论,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通过揭示带有整体性的社会事实(如自杀),来研究各种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这为以后的帕森斯和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提供了思想渊源。其次迪尔凯姆的社会一体化(或称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也为以后的学者所继承和改良。
帕森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帕森斯对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图建立一种“宏大的理论”。1937年他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试图将西方经典学家马歇尔、帕累托、迪尔凯姆、韦伯等的思想来一次综合整理,以缔造自己独一无二的包罗万象的社会学理论。他以“行动者”为理论起点,认为行动者的行为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性,提出了“手段目的的关系”的框架。认为任何行动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因而受环境的影响,环境既能促进目的的达成也能起到阻碍的作用。这就是帕森斯的社会行动论。总的来说此书只能说是对西方理论学说的一种介绍和揉和,是其学术思想未定型时期的作品。
1951年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一书问世,这是其一部思想成熟的作品。他把系统论引入社会学,认为行动并不是孤立产生和运作的,而是整体社会行动的一部分。他提出的社会结构体系中,包括人格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和有机系统。有机系统是做基本的系统,为其他系统提供发展的基础,其它三个系统各自独立。三个子系统的总和就是社会整体。1、文化系统是指行动是学习得来的,文化有一个长期发展,代代相传的过程;2、人格系统则是由个人组成的子系统,包括人的动机、精力和需求满足的欲望。每个人人格的形成都有其相识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人格的形成受各方面的影响,如受文化、生理遗传等因素的影响。3、社会系统,它通过社会角色再现文化,由角色、模式和团体性的组成,社会体系中存在着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帕森斯强调,社会系统之所以能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延续,是由社会结构能够满足四个功能性条件,即维模、整合、实现和适应四个功能。② 首先,潜在模式保持功能,指系统根据某种规范保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这项功能由文化系统实现。其次,整合功能,指系统必须把各部分协调起来,成为一个功能总体。这项功能由社会系统实现。再次,目标实现功能:指系统总有一定的目标,因此必须确定它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这项功能由行为有机系统实现。第四,适应功能,指系统必须保持外部环境的交换,获得生存资源并分配给整个系统。这项功能由行为有机系统实现。这套系统分析法既是著名的AGIL分析模式,也叫四功能框架。
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一定的
① 宋浩波.犯罪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33.
② 曲贵卿,张海涛.帕森斯与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比较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9).
8
社会角色,这些角色的行动要受到社会规范的调节。而这种规范体系又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观和文化信仰。因此,一旦人们把这种社会规范内化了就会变为人格系统,影响人们的需要结构,使行动者服从社会规范并产生最低限度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如果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社会规范失调,就会诱发各种越轨行为,从而产生犯罪现象。
默顿继承并发展了结构功能理论,进一步对社会如何导致犯罪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他认为,对犯罪的解释,应当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去寻找答案。每个社会都有自己所鼓励的文化目标,同时也给予实现这种文化目标的合法手段,这二者是协调和平衡的。如果人们缺乏其中之一,或二者同时缺乏的话,就会出现所谓的“失范”状态,也就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提供的目标和手段之间出现断裂和脱节。但是人们总是要想办法来缓解这种失范状态,于是就导致犯罪产生。默顿认为,恰恰是最成功的和最完全的适应一种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可能最终成为越轨行为的渊源。而美国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它特别成功地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接受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金钱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唯一衡量标准。或者说,美国社会给了每个人一个“美国梦”,但它并没有给每个人以实现“美国梦”的合法手段。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并未给予所有阶层的人民提供平等实现美国梦的机会,这样就在文化价值目标和社会结构使其可以实现目标的“有限合法机会”之间形成巨大矛盾,造成默顿所说的社会失范状态。这种失范状态减少了人们对合法手段的依赖,转而接受非法手段,即用越轨甚至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希望的成功。
9
第3章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内容
通过对默顿其人、所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其理论渊源的了解,不仅为默顿失范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也为我们认识评价其理论提供了基础。默顿将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应用于分析美国的犯罪行为,从而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失范理论。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失范概念的重新界定
1938年默顿在《美国社会学评论》上发表题为《社会结构与失范》的一文,首次论述了社会失范理论。此文1949年被收录在默顿的《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的第二篇作为第六章,后增加一章《社会结构与失范的连续性》一文,作为对社会失范理论研究的补充。默顿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对迪尔凯姆的“失范”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用来研究美国的犯罪,形成自己的失范理论,并加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犯罪学理论之一。默顿阐明其功能分析学家的理论取向,认为社会越轨行为是社会结构的产物。他这种理论取向和另一种取向针锋相对,即原始的无政府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极大地限制了人类固有的自然冲动的自由宣泄;因此,人类为了获得自由就要同这些束缚周期性地公开对抗。自由被指责为是罪恶的、丧失理智的、对社会有危害的。社会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罪恶的必须之物,起初是来源于、后来是束缚了敌意冲动的自由宣泄。因此认为社会结构是消极的。而默顿认为社会结构是积极的,因为它产生了在人类冲动的认知基础上无法预见的新动因。他试图确定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是如何对处于结构之中不同部位的人们产生越轨行为的压力,从而导致犯罪。默顿的功能主义的理论取向引出了关于越轨行为的结构根源的一些具体的假设,即认为对制度性要求的高偏离率被看作是受文化诱导的,由那些机会有限的社会阶层得不到满足的深刻动因所造成的。默顿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越轨行为的频率因社会结构的不同而不同,为什么越轨行为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模式”,“为什么对社会准则的侵犯构成一种正常的反应”。①为此默顿为分析越轨行为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目的是要发现“某些社会结构是怎样对社会中的某些人产生明确的压力,使其产生非遵从行为而不是遵从行为。”②同时默顿也认为:“越轨行为同遵从行为一样在心理上也是正常的”,③否认了把越轨行
①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24. ②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24. ③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24.
10
为等同于心理变态,认为越轨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社会结构的产物。
默顿在其《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1957)一文中,就广义的失范概念和失范的指标进行了新的论述,以对应“随着失范概念扩散到越来越广阔的社会圈子,人们对它的兴趣增长得很快,以致这一概念被庸俗化了。”① 为此默顿认为有必要对失范的概念重新的界定。将失范的概念从失范的心理学概念和失范的社会学概念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失范的心理学概念方面,默顿同意R. M.麦基弗的观点,麦基弗认为失范指一种个体的社会团结感(其精神力量的主题)被打破或被致命地削弱的精神状态。对此默顿认为失范的心理学概念即:失范是指失范精神而不是社会所处的状态,虽然精神状态也许反映了社会压力,相当于迪尔凯姆失范概念的主观成分(焦虑—孤独—无目的)。且特别是指特定个体可为人们所认识的精神状态。失范的社会学概念:个体所处的特殊环境可以被恰当地看作一方面包括文化结构,另一方面包括社会结构。默顿为了方便研究分析,认为有必要把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分开。“文化结构是指普遍适用于某一特定社会或群体之成员的指导行为的规范性价值标准。社会结构是指一整套把社会或群体之成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关系。失范被看作是文化结构的瓦解,尤其是当文化规范和文化目标与社会结构赋予此群体成员实现这些目标的能力严重脱节时。”② 默顿认为文化价值标准可能有助于产生与这些价值自身的要求相违背的行为,社会结构对文化价值的标准起到了一种指引作用。当文化和社会结构结合不当,即其中之一所要求的行为与另一个相违背时,就会出现规范崩溃和毫无规范的危险。当然默顿也承认这仅仅是引起失范状态的原因之一。
因此,默顿的“失范”可以做作如下理解:失范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断裂,是在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出现分裂时产生的一种状态。这一概念不仅能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社会里犯罪率会不同,也能解释在同一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犯罪率会不同;既能解释犯罪是人们为适应社会所作的常规选择,也能解释为什么美国的犯罪率如此的异常。
默顿认为,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保持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之间的平衡。失范是社会不协调的一种形式:文化目标强调的价值与追求此价值的合法手段的不一致。换言之,失范指的是在社会设定的个人目标与合法获取该目标手段之间的脱节。这一理论分析了社会结构是如何对个体产生影响,从而产生越轨行为的压力的。迪尔凯姆和默顿都同意越轨(犯罪)行为的根源是失范。失范是一种无规范的挫折感。这种无规范的挫折感是社会结构的副产品。无论社会有序或者是无秩序,都会产生失范,失范使人们不清楚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默顿的失范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默顿的失范理论把注意力从不能发展足够的道德规则范转向社会的机会结构上来,从而形成了自己是失范理论。
①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58. ②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60.
11
3.2 社会失范的构成因素
默顿认为社会结构(文化结构)有两种成分具有直接的重要性—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或称合法目标与合法方法。文化目标就是指“受文化限定的目标、目的及兴趣组成;是全体成员或广泛分布于社会各界的成员所持有的合法目标符合主流的,为社会所有人规定的合法的奋斗目标。”① 默顿认为文化目标是经验事实问题,尽管与人的生物冲动有关,但生物冲动不能起决定的作用。 制度化手段是指“规定、适应并控制着实现这些目标的可以接受的方法”,② 也即实现目标的合法的方法,社会所提供的为达到目标的合法方法。
默顿认为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总是将自己的文化目标同根植于习俗或制度的规则、同实现这些目标所允许的程序的规则联系起来。虽然从特定个体的角度看使用暴力、欺骗及权术是实现目标和渴望价值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都被排除在制度所允许的行为之外。在任何情况下对追求文化目标的手段都是受到制度规范的限制的,表现为对手段的规定、选择、允许和禁止等。为此默顿将社会失范行为看成是文化规定了的目标与社会结构化了的实现该目标的途径间脱节的征兆。认为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是独立变化的,社会一味的强调具体的目标而不相应的强调合法的手段。这就使得对目标的过分强调而对手段的强调遭到严重削弱,使得个体的行为因为害怕法律的制裁才得以控制。随着目标和达到此目的的不统一,就会使社会变得不稳定,便产生了失范。由于社会对成功目标在文化上的过分的夸张,就使得人们对用合法手段去实现合法目标变得不认同。③ 因此,当人们无法通过合法手段实现其目标时,犯罪行为就得以产生。
3.2.1 文化目标
任何社会的文化都确立一些它认为值得追求的目标,鼓励每个社会成员都为追求这样的目标而奋斗。尽管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文化的不同,这种目标的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在所有的社会中都有这样的目标。在美国社会中,最重要的文化目标是获取财富即“金钱成功”。金钱成功视乎是美国人与生俱来的志向。美国文化对这种目标的鼓励,远远超过了这种目标本身所具有的奖励。人们通常把积累起来的财富看成是个人的价值观和长处,并且给那些有大量财富的人以很高的声望和社会地位。因此,那些没有财富和金钱的人,即使具有在其他文化中所推崇的个人特征,他们的身份地位也不会太高。
默顿认为任何特定社会都有其文化目标,与此目标相对应的也应该有达到此目的
①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25. ②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25.
③ 默顿认为文化规范一旦内化了,就似乎不太可能再全部消失。任何残存的规范都将给人格带来压力和冲突,以
及一定的矛盾心理。
12
的制度性手段(也即合法方法)。为此,默顿结合实际以美国社会为原型进行分析,认为当时美国社会的文化就是特别强调某些成功目标而未相应地强调合乎制度的手段,即只看重金钱成功这一目标,而不重视达到目的的手段。美国文化中的成功目标就是——金钱的成功。在这种文化目标的导引下,美国人都感受到一种压力,他们必须追逐金钱的成功。而放弃这一目标的人在美国社会中被视为真正失败者。在美国决定美国人人格结构和目标形成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其共同提供一种强化训练。父母会把其所属的阶级的价值观和目标的传输到其子女。学校是传承盛行价值观的官方机构,明示或宣称“教育通向智力发达,从而也就通向工作和金钱的成功,训练人们去实现其未遂志向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关于成功的文化原型,他也是证明只要具有必要的能力美国梦就能够实现的活生生的例子。”①美国当时的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国家商业》就是大势的宣扬金钱成功的目标。从而使人们认为社会结构是这样建构的,如果其志向是有价值的,社会结构就会允许它得以实现。于是未能实现这些目标就只能归咎于自身是缺点。由失败引起的攻击因而应指向内部而不是外部,针对自己而不是提供通向机会的自由和平等途径的社会结构。这样就会给很难达到此目的的人带来压力。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这些结论:一是因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不能充分、平等地享有机会的人对社会机构的批判变成自我批判,二是通过社会底层的人与高层的人的认同来维持社会权力的结构,三是通过威胁不遵从的人不能享有充分的社会成员权,以迫使他们遵从文化指令而毫不松懈对远大抱负的追求。因此美国文化才以大力强调财富是成功的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而没有相应地强调通向这一目标的合法途径。从而使“对占主导地位的成功目标的强调,已经与对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制度化手段的强调的日益分离。”②
3.2.2 制度化手段
默顿认为任何社会的文化通过被认可的规范、制度等形式规定了达到文化目标的手段,这种在文化中规定的手段就是默顿理论所讲的“制度性手段”(institutionalized means)。制度性手段也就是合法的手段,所有的人都应该利用这样的合法手段去达到目标。这种手段是以文化中的价值观为基础的,—般不包括达到目标的许多最有效的技术方法。例如,在美国文化中,应当用来获取财富的制度性手段,一般可能被看成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或“新教徒的工作道德”,它们包括艰苦劳动、诚实、接受教育和延迟满足欲望(即克制欲望)。③使用暴力、欺骗和权术从很多特定的个体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保证其获得财富的更有效的于段,但是由于不合乎制度性手段的规定,
①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30. ②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33. ③ [美]乔治·B·沃尔德.理论犯罪学[M].方鹏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70.
13
因而是受到禁止的。由此可见,社会成员如果不按照这种制度性手段去做,就很有可能产生越轨犯罪行为。
根据默顿的理论,当社会成员接受文化上确定的传统目标,并且能够用制度性手段去达到目标时,社会结构就不会对个体产生失范的压力,也就不会有越轨行为的出现。当个人无法通过制度性手段去达到目标时,或者对传统目标不感兴趣,甚至对传统目标与制度性手段都不感兴趣时,就会在传统目标与制度性手段之间产生失调现象或不平衡状态。在这种失范状态下,个人会体验到心理压力或失范性紧张,这样的人就会采取一些社会适应方式来缓解压力或紧张。默顿任务这种压力在社会上的许多人身上都会产生,但它可能更加集中于下层阶级的人们身上。因为在下层阶级群体中,获得财富的手段不仅受到个人的才能和努力的限制,而且会受到社会结构的限制。在下层阶级中只有那些很有才能且能辛勤工作的人,才有可能通过使用制度性手段获得财富。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下层阶级人来说,这种可能性简直是不现实的。因此,下层阶级群体中的失范压力是极为严重的。相反,在上层阶级社会的人中,紧张并不明显,因为他们只要具有一般才能和进行一般的努力,就可以通过使用制度性手段获得财富,从而实现其目标。
默顿认为社会文化应该着重强调获取财富的制度性手段和遵从这些手段的行为本生的价值。默顿认为此种情形和体育比赛相类似,当人们过度的追求在比赛中获胜而不遵守比赛规则时,就会出现“在比赛中获胜”而不是“在比赛的规则条件小获胜”的情形。 这样就会由于过分的看重目标而减少了纯粹参与竞争活动产生的满足感,从而就会导致人们不遵守任何规则,就会出现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情形。默顿就认为这就是美国文化将获取财富作为文化目标所产生的社会现象,获取财富的目标被过分的强调以至于制度性手段本身的价值几乎被完全忽视。
默顿认为在社会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能为社会全体成员接受且能够协调统一的时候犯罪和越轨就不会发生。但事实上,由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不一样,有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就会有不同的个人适应社会的方式。同时由于社会成员可能没有接受社会的文化目标,或者没有机会或能力去运用制度化的手段,这样就会出现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出现脱节,社会失范就由此产生。社会失范并非哪一个人的过失,而是社会结构的结构缺陷所导致的。
①
3.3 个体失范的类型
默顿根据对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的关系的研究得出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默顿认为处在社会结构中不同位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目标和独特的获取这些目标的方法。在默顿看来,由于美国社会对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两者的不平衡的强调,
①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29.
14
导致了美国人普遍接受美国社会所确立的文化目标,而社会没有提供相对应的制度化手段(合法手段),即没有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达到目的的手段。因此,当个人对社会结构产生的压力感到无法接受时,就是采取一些手段来消除其困境。犯罪就是是对社会结构产生的压力的适应的手段之一。根据个人社会地位的不同,默顿提出了个人失范的种类,将人们各自所采取的目标和方法的结合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除了遵从型之外,其他四种适应方法都可认为是越轨行为:
个体适应模式的类型①
文化目标 制度化手段
I. 遵从(Conformity) + + II. 创新 (Innovation) + - III. 仪式主义(Ritualism ) - + IV. 退却主义(Retreatism ) - - V. 反抗(Rebellion) ± ±
(+表示“接受”、—表示“拒斥”、±表示“对流行价值的拒斥及用新价值替换”)
第一,遵从(Conformity):个人适应类型的第一种,它是对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都遵从,是最常见和最广的一种,这也是社会稳定时期的表现。此时个人认同社会的文化目标,同时也拥有获取此目标的恰当的方法。也只有这样,社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维持。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个人遵守法律的状态,一切行为都在合法的状态下进行。
第二,创新(Innovation):犯罪行为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指个体接受社会所认同的文化目标但拒绝采取社会所规定的实现其目标的制度性手段(合法手段)。即“摒弃制度的做法,但保留文化目标。”② 这种适应方式的个人认同社会的对文化目标的强调,但是人们并不通过或者无法通过合法的方法去实现这些目标,因为没有同样地对制度性手段的强调,由此出现这一类型。社会中存在的大多数犯罪都是以创新的形式存在的。对那些缺乏经济机会的社会成员来说,目标和手段经常是处于分离状态的,是最有可能采取越轨方法去实现美国文化所强调的成功目标的群体。这也是社会底层出现高越轨率的原因。研究表明导致犯罪的最大压力都施加到了下层社会,下层社会很难有超越这一阶层的现实的机会。
创新模式有这样的逻辑结构,首先,对于成功的激励由现成的文化价值提供;其次,通向这一目标的适当的途径受到阶级结构的很大限制,便只能借助越轨行为。“正
① Robert King Merton, Social Structure and Anomi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38(3)
Sour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3, No. 5, (Oct., 1938), pp. 672-682. Published by: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2084686
②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75.
15
是文化重心和社会结构两者的结合产生了导致越轨的压力,靠合法的渠道受到阶级结构的限制,该结构并不是在所有阶层都向有能力的人完全敞开。”① 因此人们往往会借助犯罪的手段去达到社会所强调的目标。在美国,文化上强调所有人都应该重视金钱的成功,而社会结构又过分限制了许多人实际地运用正当的手段的途径,这样便产生了一种压力,迫使人们寻求不符合制度规范的创新行为,即越轨行为(犯罪)。例如,商人就会出现各种白领犯罪形式,诸如证劵类犯罪、金融类犯罪等;工人可能偷窃公司的财产;穷人可能会卖淫、贩毒、抢劫、偷窃等犯罪活动。这就是个人信奉着传统的文化目标——金钱成功,把财富作为最重要的努力目标,但是由于没有合法途径的限制,就使得他们使用了不被社会所承认的非法手段去追求金钱目标。
创新这种适应方式能够很好的解释由于贫困而产生的犯罪。但并不能说贫困必然地带来犯罪行为的发生。默顿认为,贫困本生不能引起犯罪,但是,“在为了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赞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而竞争时,如果贫困和相关的不利环境与把金钱至上的成功作为主要目标的文化观念相结合时,大量的犯罪行为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②
第三,形式主义(Ritualism):指个体拒绝获得财富成功的文化目标,但接受如艰苦工作、诚实守信等制度性手段的适应形式。这种形式的个人“将巨大的金钱成功和迅速的社会升迁这种崇高的文化目标放弃或是降低到个人志向能得到满足为止。”③ 当他们无法通过合法的手段达到其目标时,他们就会降低其目标。因此,形式主义者一般不会出现越轨和犯罪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关心的是遵从社会规范本身,而不会为是否达到其目标而感到沮丧或者是愤怒。
第四,退却主义 (Retreatism):指个体有意识的彻底地抛弃曾经崇尚的文化目标和制度性手段,既排斥社会目标又否定合法方法。认同这种适应模式的人是一种双重的失败者,他们既被剥夺了实现成功目标的合法方法,又不能使用违法的方法去获得成功,于是疏远社会,退出正常的社会生活方式,采取颓废的态度,试图通过精神上的、肉体上的消沉来逃避失败的现实。默顿认为这种适应方式包括:精神病患者、孤僻症患者、社会遗弃者、无家可归者、游民、吸毒成瘾者等。④
第五,反抗(Rebellion):指个人通过新的价值观来取代现行社会价值观以回应自己在社会中遭受的挫折。采纳这一适应模式的社会成员希望推进现行社会结构的激烈改革。这类型的人们试图建立起一种进行过深刻改革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是可能不会带来类似挫折的替代性结构。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可能是政治观点,也可能是精神上的要求,还可能是在某种领域中的某方面的价值观。因此,默顿就认为,采取反抗这种适应模式的人是置身于现有社会结构包围之外的人,不再以现行社会的一员 而存在,而是在追求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采取这种适应方式的人只有当其价值观具有
①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40. ②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10. ③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45. ④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49.
16
政治性的时候,才可能和故意杀人、爆炸等犯罪有关。
从以上个体适应模式的介绍中可知,除遵从模式之外的其它四种社会适应模式都是越轨行为的表现形式。但我们经常所说的犯罪是指默顿所讲的创新这一类型,即人们通过非法的手段去达到其目的。
17
第4章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特点及其评价
4.1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特点
众所周知,研究犯罪现象贵在有独特的视角,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视野去探寻犯罪产生的原因。犯罪在表面上看来是犯罪人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的侵害,是一种个人行为。这就自然地从犯罪个体出发来研究犯罪,犯罪人类学派就是这一典型。20世纪犯罪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为犯罪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认为犯罪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默顿认为犯罪行为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社会结构不和谐而导致犯罪现象产生的。通过深入研究其理论,我们看到它能够丰富我国的犯罪学理论。
为了准确地把握默顿理论的实质,做出正确的评价,研究其特点便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笔者认为默顿社会失范理论有以下特点。
4.1.1 研究视角多元化
随着犯罪学的发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造成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犯罪学理论。每种理论都试图找到犯罪的真正的原因,但都有力不从心之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犯罪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单单从某个研究视角出发,就很难获得一个圆满的解释。某种理论可能对某类犯罪有很好的解释作用,但对另外一种犯罪来说可能就无法解释。这也是犯罪学研究理论之多的缘故。由此,也促使了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学科来对犯罪行为进行研究。
提倡理论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是犯罪学研究所必须的。默顿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鲜明地坚持理论研究视角要多元化,他认为从单一视角不能解决所有的犯罪问题,企图建立统一的理论是不切实际至少现在现阶段也是无法达到的。犯罪学研究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是一种科学研究,都追求逻辑的缜密和经验的统一。 犯罪学要想进步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方向对犯罪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只要是能够深刻的认识犯罪根源和预防犯罪的一切的手段和方法都可以尝试;只要是能揭示犯罪的本质的方法都是可以借鉴和运用的。这也是犯罪学这个学科本身的学科性质所决定了的。默顿从社会结构出发寻找犯罪的原因,得出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的结论。从社会结构的视角解析犯罪能够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18
4.1.2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统一
默顿针对其老师帕森斯的纯理论研究的缺陷,提出了理论研究必须要有实证研究,以克服以往只关注纯理论的研究而忽视经验研究的不足。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么怎样去验证理论的合理性呢,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实证去检验,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实证研究必须以理论为指导,而理论研究离不开实证证明。默顿认为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互渗透,是任何理论研究所必须的。对以往的那种只有假设的而没有实证研究的理论他是很反对的。犯罪研究是从犯罪现象入手,运用各种理论对犯罪现象进行分析的,尽管没有统一的理论的指导(也不可能有统一的理论的指导),是用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来综合研究,单一理论不可能全面深入的解释犯罪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实证研究总结犯罪事实,对犯罪原因进行分析,找到犯罪预防的方法,通过系统的分析总结后就可以上升到理论高度。虽然说理论的研究需要实证的检验,但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因为理论没有实证的检验而否定其价值性。理论具有前瞻性和一定的抽象性,如果提出什么理论就必须用实证去检验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4.1.3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默顿对犯罪现象的研究也十分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尽管其从社会结构出发来寻找犯罪的原因,认为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似乎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犯罪,但是其研究也不乏微观性。比如,默顿具体指出了五种具体的失范的类型便是证明。这对我国犯罪学研究不无借鉴意义。在犯罪的研究中,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两者之间应建立起统一的关系。宏观研究视野开阔从而能从整体把握犯罪现象。这就为我国的犯罪学研究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从而就能避免研究上的片面性。尽管看上去好像各个犯罪学理论是针对具体的犯罪现象而提出的,但是各个理论之间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宏观研究就能够弥补微观的不足和方向感不足的缺失。微观研究的任务就是彻底地对每个犯罪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尽管有可能存在片面性,但也有其深刻性的一面。这也是单一研究所不可避免的,因此就需要宏观视野的指导。因此,在对犯罪现象进行微观研究,讲求实证的精确性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整体研究的视角,从宏观上把握,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评价
自默顿的《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发表以来,其理论受到学界广泛的赞扬与重视,可以说是20世纪至今社会学和犯罪学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论著之一。尤其是越轨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经典文献之一,默顿的理论在美国社会学和犯罪学的理论研究中
19
产生了至为深远影响。① 因而社会失范理论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犯罪学理论之一。美国犯罪学家拉里· 西格尔将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分为三类:社会结构理论、社会过程理论和社会冲突论,社会结构理论主要有社会解组理论、社会失范论、相对剥夺论等。社会失范理论作为社会结构理论,从社会结构出发、从社会本身出发来研究犯罪的原因是其最大的特点。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认为犯罪是由于社会结构对社会中的某些人产生一种犯罪的压力,从而使社会中的某些人们产生犯罪行为。 撇开犯罪人个体的生理因素,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不合理的分析,得出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的结论,从而为寻找犯罪原因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为犯罪学理论的丰富做出了贡献。
4.2.1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合理性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抛开社会个体的犯罪原因,从社会结构出发来寻找犯罪的原因,得出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就为我们认识犯罪的原因提供了一条很好的研究途径。犯罪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也是犯罪产生的原因之一。 社会失范理论的基本理论假设:社会失范是文化规定的目标与社会结构化了的实现该目标的途径间的脱节所导致的,这种失范状态是导致犯罪的根本原因。因此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首先,研究视角的独特决定其理论认识的深刻性。以往的犯罪学理论一般是通过对犯罪个体研究寻找犯罪的原因,如犯罪人类学。20世纪以来引入社会学对犯罪进行研究,从社会方面寻找犯罪的原因,为研究犯罪提供了新的方向。默顿从社会结构出发,认为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犯罪的原因。笔者认为,其对犯罪的认识更为恰当,社会结构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合理对预防犯罪有着治本的作用。经济的平等是每个人所追求的,至少经济的最低保障是人所必须的。国家合理的经济结构保障经济的平等是至关重要的。对社会底层群体来说,经济无保障是引发犯罪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国家要完善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次,理论的提出与实证的相结合使得其理论具有生命力。自默顿的理论提出以来,对犯罪学界的影响巨大,一直是人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这一理论不仅能很好的解释下层社会的犯罪,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理论对上层社会的犯罪也有着很好的解释能力。文化目标与合法手段这两个重要的因素对解释大多数犯罪来说都是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的。文化目标会激发出犯罪的动机,当没有办法通过合法的途径去达到其目标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现犯罪的结果。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具有生命力体现在美国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有艾伯特·科恩(Albert Cohen)为代表的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此理论用来专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罗伯特·艾格纽(Robert Agnew)针对失范理论缺乏实证这一弱点,进行改良,形成的一般压力理论;史蒂文·梅斯纳(Steven
①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42,345.
20
Messner)和理查德·罗森费尔德(Richard Rosenfeld)的制度性失范理论,此理论以默顿的理论为基础,以文化目标和制度为两翼,解释当代的美国犯罪。因此,默顿的理论为后来的犯罪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4.2.2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存在的不足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自提出以来,对美国的社会学和犯罪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任何犯罪学理论都难以做到完美无缺。因为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研究视角即有各自的侧重点,因而难免会出现片面性。自默顿社会失范理论提出以来,同样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当然其理论也的确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对犯罪者和犯罪行为解释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默顿的理论主要被用来分析美国社会底层群体的犯罪问题,因此它无法解释中产阶级犯罪及很多严重的白领犯罪;(2)该理论主要针对的是财产性犯罪,故不能说明凶杀伤害、强奸等暴力犯罪。因为暴力犯罪的动机通常不在经济方面,而是出于愤怒、嫉妒或寻求刺激等情感需求;(3)虽面临同样的社会压力,很多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人并为选择犯罪途径来实现经济成功的目标。该理论无法解释这一事实,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忽视了重要的个人因素的差异;(4)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大多数青少年在进入成人期后停止犯罪。这就是一个问题:人主观上的压力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吗?;(5)除经济目标外,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追求教育、体育和其他社会目标。对青少年来说,他们近期的生活中,非经济的目标往往更为重要,如拥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或成为出色的运动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失范理论所强调的阶级因素无法解释,因为人的体能、智力、性格和家庭生活等个人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6)默顿的理论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①
正如批评他人者往往也有值得批评的地方。我们看到,以上的质疑也存在片面性。(1)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虽然主要用来解释底层群体的犯罪,但是不能因此就否认其理论能解释上层阶级的犯罪,上层阶级也有其奋斗的目标,当其无法通过合法手段达到这一目的时也同样会通过犯罪的途径去达到其目的,如官员贪污等。(2)针对默顿理论不能说明凶杀等暴力犯罪的批评,笔者认为,任何理论都有其研究的视角和侧重点,任何一个理论都不可能解释所有类型的犯罪。(3)批评默顿理论忽视个人差异,则是对默顿理论的误解,默顿理论的研究视角就决定了其研究的侧重点,默顿是从社会结构出发寻找犯罪原因的,默顿不是忽视个体差异,而是分析时抛开个体层面,单单从社会结构层面去谈犯罪的。一个犯罪学理论我们就不能指望能面面俱到,用其解释所有的犯罪。(4)对默顿经济目标的质疑,也是没有很好的理解默顿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假设。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价值观也是多元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① 曹立群,任昕.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108.
21
其实在默顿的著作中不乏多元性的主张。默顿认为,导致失范的压力在社会中的分布式不均匀的。默顿认为社会结构最容易给最软弱的阶层(下层社会)产生导致越轨行为的压力。默顿在解释产生压力的时候只是为了简化问题,把金钱成功当作是主要的文化目标,尽管在众多共同价值观中还有其他目标。例如,“智慧和艺术成就领域提供了另外一些无需巨额金钱报酬的职业模式。文化结构将名誉附加到这些职业上,社会结构允许得到这些东西,这样,系统就有些稳定了。潜在的越轨者人然会遵从这些辅助的价值体系”① 因此默顿的价值观念也是多元的。统一的价值目标的假设只是为了论述上的简洁。(5)认为默顿的理论缺乏实证也是站不住脚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对默顿的理论无论是概念上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现在的美国社会日趋变化的经济的不平等以及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变化及其对人们的影响,使得生活在美国底层的群体面临两难的选择:流离失所还是犯罪。默顿的理论也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对其合理性进行检验,主要是检验其理论所关注的目的与现实的差异对犯罪的影响以及对犯罪率的影响。例如,研究通过人们对自己经济状况的态度来直接测量压力。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自己的经济状况的不满会导致犯罪。这一实证研究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艾格纽(Robert Agnew)等1996年完成的。② 同样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也能解释不同社会的犯罪率。经济的不平等的这一客观事实会刺激社会底层的群体的经济成功的欲望,特别是当他们目睹周围的人取得巨大的成就时,从而有可能导致犯罪的增长。研究表明经济不平等是预测不同社会犯罪率最有效的方法,这一研究结果由史蒂文·梅斯纳(Steven Messner)所证实。
因此,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默顿的理论属于社会结构理论,其理论研究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研究路径。社会失范理论的结论是认为社会结构也是导致犯罪的原因之一,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我们不能要求默顿的理论能解释任何犯罪。也不能以此视角下的理论为标准来评判彼视角下的理论,理论之间往往也不具有可比性。
③
①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54. ② 曹立群,任昕.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109. ③ 曹立群,任昕.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109.
22
第5章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对我国制定预防犯罪对策的启示
犯罪学研究归根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预防犯罪的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的成熟需要预防犯罪实践的检验,两者相辅相成。犯罪学通过对犯罪现象的研究,寻找犯罪产生的原因,寻求其规律,根据犯罪的原因和规律来制定预防犯罪的措施。预防措施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设置拟定。从微观角度看,引起犯罪行为的原因和条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加以改变或阻断,从而防止具体犯罪行为的发生。从宏观角度看,产生犯罪现象的根源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话方式及其相应的社会制度。②犯罪根源不能准确的判断和消除,犯罪现象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也无法消除。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犯罪的存在有着必然的社会结构的根源,犯罪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人们无法通过合法手段去实现合法目的所引起的。默顿从社会结构这一独特视角去寻找犯罪的根源,这样就可以从社会结构出发来制定犯罪的预防对策。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改良,使人们能够通过合法手段实现合法目的,从而使犯罪不会产生或者很少产生,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
根据默顿的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文化目标(即合法目标)和制度化手段(合法手段),我们便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制订我们的预防犯罪的措施。
①
5.1 宏观的预防措施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找到了犯罪的社会结构根源,得出犯罪是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的不协调所导致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结构出发,来制定预防犯罪的宏观对策。宏观预防对策是最基础的犯罪预防对策,其方法是通过改革社会自身的不和谐方面,克服在社会运行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缺陷,创造出能够抑制犯罪和其他失范现象发生的社会环境,从根本上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一方面,社会应该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即默顿所说的文化目标: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为人们提供达到目标的途径。宏观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5.1.1 社会结构的完善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上下的一致要求。转型就意味着改革,只有对我国的社会结构不断的改革、发展与完善,才能避免和减少犯罪。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各部分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作为宏观预防犯罪对策的结构的完善,就是要在我国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完成以下改革来防止和减少犯罪。
① 康树华,冯树梁,郝宏奎.迈向21世纪的犯罪预防与控制[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1. ② 康树华,冯树梁,郝宏奎.迈向21世纪的犯罪预防与控制[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8.
23
首先,完善政治结构建设。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结构和社会主义制度一样有着一定的优越性。本质上有利于抑制犯罪的产生,但是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在具体的制度环节中存在诱发犯罪的一些缺陷,例如,权力过于集中、权力运行缺乏监督机制,等等。其次,经济结构的完善是社会结构完善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与此同时结构的不合理、失衡也到处显现。在我国收入分配失衡是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不同阶层的收入分化加剧。高收入群体日益崛起,进一步拉大了和低收入群体的差距。分配制度的不合理、贫富悬殊过大,是犯罪的重要的结构性因素的诱因,随着贫富差距的继续扩大,就会使贫困阶层中的一些成员迫于生计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要建立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合理的调节结构失衡。再次,严格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公民个人的财产是其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其个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关系到公民个人社会地位。合法的私有财产如果得不到严格的保护,不可避免的使其对社会和国家产生不满,以犯罪来反抗不公的待遇。因此,严格保护公民个人合法的私有财产,对稳定社会关系,减少社会矛盾有着巨大的作用。
5.1.2 公共政策的完善
公共政策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就社会公共事务或社会问题所采取的政治策略和行动,包括执政党和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策略、法令、条例、办法、措施等。① 公共政策其实质是执政党和政府就具体的社会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权威的资源分配。犯罪问题同公共政策有着紧密的关系,发现和重视这一关系源于对犯罪原因认识的深化和对刑罚预防犯罪功能有限性的认识,曾为20世纪美国犯罪社会学派的崛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的犯罪社会学家恩科·菲利和德国的犯罪社会学家冯·李斯特将公共政策和犯罪问题联系起来的贡献最大。长期以来我国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由于社会保护和社会保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社会不平等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结构所产生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如失业率持续的居高不下,绝对和相对贫困问题严重,社会分层现象加剧,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等等,这些现象都极容易诱发犯罪的发生,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这些现实问题所引起的社会不安定,甚至犯罪问题,必须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才能加以缓解和解决,才能达到治本的效果。
完善的公共政策对预防犯罪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公共政策是强化社会认同和社会团结的必要的手段,要解决包括犯罪在内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必须发挥公共政策的功能。因为,如果说经济政策决定如何生产和获取最大的利润,那么社会政策则是决定在何种条件下进行生产,如何在利润被使用时获取更多的社会益
① 赵宝成.犯罪学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64.
24
处。公共政策主要关注的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在市场竞争机制之外通过政府行为来满足社会成员的正当社会需求。① 所以良好的公共政策是以人民的福祉和促进社会的繁荣为基本要求的,它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因为公共政策一般是由社会管理阶层和有话语权的社会上层阶级制定的,迫切地要求得到公共政策向社会弱势阶层或群体的呼声,如果缺乏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往往在公共政策中得不到很好的反应。因此公正是制定公共政策时候的第一要义。其次,犯罪是社会关系的反应,是社会结构的产物。马克思认为犯罪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对抗方式,是个人与社会直接对抗关系紧张的一种表现。它是孤立的个人侵犯统治关系的行为,是对统治阶级建立起来的法律秩序的蔑视和反抗。② 就此表明,犯罪是社会关系的紧张达到了不可调和的产物。也就是默顿所说的人们的目标与其所拥有的达到此目标的手段脱节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因此,如果能通过完善公共政策使社会关系保持平和的状态,避免社会关系紧张到必须以犯罪的形式来解决。就能从根本上起到预防犯罪的效果。从而能体现出公共政策在调和社会关系,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
5.1.3 教育教化的加强
默顿将美国的价值观理解为——“金钱成功”。默顿认为社会价值观的形成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国家应该加强舆论的指导,积极树立健康的价值观。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特别是加强学校的思想教育的功能。此外,定期要求企事业单位进行思想学习,也是树立良好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默顿一直坚持多元化的思想,认为社会应该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金钱的成功只是价值观之一。同样社会也要形成多层次的价值观。根据自身的条件、所处的环境合理的定位自己。默顿认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每个人的压力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调节,不会因为压力无法释放而导致越轨,导致失范。总的来说宏观对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合理的建立社会制度,消除的制度带来的压力才是根本的解决途径。另一方面,从制度化手段(合法手段)出发,社会一定要为个人提供必要的通过合法手段和自己的奋斗达到成功的途径。例如,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失业问题非常严重,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失业问题,肯定会有一部分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社会给个体提供达到合法目的的良好的途径,是减少犯罪的有效手段。
5.2 微观预防对策
虽然默顿是从社会结构出发来寻找犯罪的根源,但是犯罪行为具有个体性,因此,针对个体采取预防措施是必要的。其主要的措施就是帮助个体减轻失范压力,也就是
①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5.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79.
25
要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一方面树立多元化的价值观,由于每个人的出生环境,自身条件的不一样,就导致每个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差异。如果都想取得一样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价值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虽然社会有义务为个体提供达到合法目的的途径,但由于个体的差异,有些人没有能力通过这一途径去实现,例如,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现代社会就没办法获得一份很好的工作。这时虽然个体会降低自己的追求目标,但还是没办法达到的时候,社会就必须提供帮助。例如,我国的低保制度,也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失范的压力。针对个体的微观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5.2.1 家庭预防
家庭是基于婚姻和血缘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是个体第一个接触的社会化的场所,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很大。家庭是将文化标准传给下一代的主要输送带①,也就是说家庭对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承担者子女的教育和传承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职能。家庭所传承的也主要是父母所属的阶层和群体接受的那部分的文化。因而这一小范围群体的文化目标和道德特征对儿童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直接的说教外,孩子由于置身于父母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就使得父辈的价值观对其有着强大的内化作用。家庭对文化目标的形成有着第一场所的作用。家庭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就使得这一过程能顺利的完成。
因此,就我国而言,家庭在预防犯罪方面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首先,家庭成员应当有社会责任感。父母应当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子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养成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其次,注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要克服和矫正不端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要将智力的开发和道德的教育同时进行。再次,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关注结构残缺家庭、问题家庭中的子女教育问题。由于他们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影响,学校和基础组织就要发挥其力量即时的介入,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
5.2.2 学校预防
现代社会的学校是社会教育职能的承担者,是传授和学习文化、社会基本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塑造青少年良好个性场所,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场所。学校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不能不像学校那样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正面的影响。
学校作为国家正规的教育机构,有组织有系统地根据国家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当
①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55.
26
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利用集中的时间,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是受教育者获取文化科学知识和一系列的生产生活技能。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的同时,思想品德的教育也要加强。通过教育帮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性知识的教育,使其性心理健康发展。成功的学校教育是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失败的学校教育则往往埋下青少年犯罪的种子。①因此,学校要切实承担起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目的观和培养达到合法目的的技能,从而达到预防受教育者犯罪的功能。
5.2.3 社区预防
社区是除了家庭、学校外,第三个社会成员人格结构和文化目标形成的主要场所。社区是社会成员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因此社会对预防犯罪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社区预防犯罪的作用日渐受到各国的重视。社区预防在于形成一种抵御、制止犯罪的社区氛围和社会心理,消除或限制犯罪机会,使犯罪分子难以作案、难以藏身。② 根据默顿的理论,社区预防中最关键的两个方面就是,首先,社区应当为其居民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社区帮助居民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就是要通过社区的文化氛围来对其居民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组织积极向上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是必要的手段。宣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宣传国家的主流的思想和道德风尚、以及普及法律知识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对提高居民的素质也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其次,社区要帮助居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实现其经济成功的目标,也就是说社区要大力发展帮组弱势群体的社会项目。如,帮助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补习和劳动技能培训来增强其就业实力。同时也要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使人人都有一个满意的工作。因此,当社会成员都能通过其合法手段达到其目的时,犯罪现象就会很少的发生。
① 张远煌.犯罪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81. ② 张远煌.犯罪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82.
27
结 语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在犯罪学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默顿的理论因缺乏实证结果的支持而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但不能说明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因此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本文通过对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理论研究,对其理论的内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虽然其理论不是十全十美,但是能很好的解释底层阶级的经济犯罪。其研究犯罪原因的独特视角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意义。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犯罪原因的理论。从社会结构出发,认为犯罪是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的,这样就不会视犯罪人为异己,不会把犯罪看成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因为犯罪虽然是个体对社会的危害,但犯罪人本身也是受害者。犯罪人是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受害者,这样就有利于对犯罪人的改造,不会对犯罪人采取一种歧视的态度。因此,根据默顿的理论,从社会结构出发,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就能使人们通过合法手段去实现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当合法目标和合法手段统一时,就能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
28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类:
[1]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 [美]罗伯特·K·默顿.论理论社会学[M].何凡兴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3]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林聚任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4]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 张远煌.犯罪学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7] 谢勇.犯罪学研究导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8] 皮艺军.犯罪学研究论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9] 白建军.关系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 赵宝成.犯罪学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1] 曹立群,周愫娴.犯罪学理论与实证[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12] 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3] 刘强.美国犯罪学研究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4] [美]乔治·B·沃尔德.理论犯罪学[M].方鹏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4] [英]莫里森.理论犯罪学——从现代到后现代[M].刘仁文等译.北京:法律出版,2004. [16] [意]切萨雷·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7]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9]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0] 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 渠劲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2] 杨焕宁.犯罪发生机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3] [美]罗纳德·J.博格.犯罪学导论——犯罪、司法与社会[M].刘仁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9.
中文期刊类:
[1] 张小虎.目标与方法的断裂——对默顿社会反常理论的再认识[J].法学评论,2001,(1). [2] 朱力.失范范畴的理论演化[J].南京大学学报,2007,(4). [3] 龙书芹.论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6,(2). [4] 郭星华.社会失范与越轨行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1). [5] 李媛媛.浅析默顿紧张理论[J].新疆社科论坛,2008,(4).
29
[6] 杨高峰.广州中村农民工犯罪原因之解释——以默顿社会失范理论为展开[J].赤峰学院学报,
2008,(2).
[7] 张李进.试论转型期的社会失范及其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8] 刘悦.当代社会越轨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途径——读默顿越轨理论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
报,2007,(2).
[9] 林聚任.社会学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的策略和途径——默顿思想探微[J].山东大学学
报,1997,(4).
[10] 王林平.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百年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008,(9). [11] 王翔林.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追溯[J].四川大学学报,1993,(1).
优秀硕博论文类:
[1] 田健夫.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4. [2] 孙珑艳.安塞尔新社会方位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3] 林艳.默顿规范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6.
外文类:
[1] R.K.Merton, Social Structure and Anomi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38(3); [2] R.K.Merton.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M].New York,Free Press,1968. [3] R.K.Merton.On Social Structure and Science[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30
致 谢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可叹时间飞逝!三年来在湘大法学院的培养下使得我步入学术的殿堂,法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我获益匪浅。老师的谆谆教诲,同窗的互助互励使得我的学术素养有了本质的提高。本文的完成不仅是三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的基础。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杜雄柏教授。三年来,老师对我学习上的悉心指导和生活上的无比关心,使我无比感激。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求新的学习精神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三年的教诲将是我人生中的宝贵的财富,必定会使我受益终生。
感谢谢勇老师、黄明儒老师、赖早兴老师、谭志军老师、张永红老师、张永江老师、王奎老师对我学习上的指导和教诲,以及对我论文写作提出的宝贵意见。
感谢刑法班的同学,三年来一起学习生活使我获益匪浅。特别是室友付啊、汪晟、李子为、宋熙,三年来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得到了他们许多宝贵的意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学习的支持。没有家人的支持我走不到现在;没有家人的支持我完成不了学业。
田 丰 谨识 二○一○年五月四日
於湘大琴湖公寓2-421
31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 田丰.论海盗罪的国际立法与国内立法衔接[J].青年科学,2009(11):85. [2] 田丰.论刑事和解与严惩犯罪的关系[J].2008年湘潭市犯罪学研究会二00八年
理论研讨会二等奖。
32
正在阅读: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07-07
施工组织设计05-22
超市管理系统需求分析09-08
清明节诗歌大全11-21
【干货】阿里内部运营兵法:数据+内容+资源+创意+沟通05-19
大学毕业生登记表02-16
财政学习题10-26
甲级单位编制医用器械车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可研+贷款+用地+2013案例)设计方案10-10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题库12-1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默顿
- 失范
- 理论研究
- 社会
- 关于印发《工程建设重大安全事故快报表单》及填写说明的通知__建
- Linux常用命令练习
- 江西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试卷
- 参观博物馆教案1
- 《拖拉机汽车学(上)》试题(B)
-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1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4)
- 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完整版
- 075081-4模电实验参考讲义
- 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十大优点
- 论文 张紫薇(1)
- 生物工程专题
- 关于上报XXXX年度法律与风险管理工作完成情况的报告
- 决定成败的49件细节
- 《素质教育专题》第01章在线测试
- 龙山县教育局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进机关活动总结
- 工商企业经营管理试卷B 答案
- 工业化丙烷脱氢装置
- 铁路线路病害整治及养护维修毕业论文设计 - 图文
- 戒酒协议书
-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案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