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失败原因浅析

更新时间:2024-01-29 04: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浅析

河北定州中学 年华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重要篇目,荆轲作为其中核心人物,英勇刺秦而失败的故事一向为人传颂。他英勇赴秦的壮举,千百年来一直激励人们。众人敬佩荆轲“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胆识,又推崇他反抗强暴侵略的正义之心。

荆轲,春秋时四大刺客之一。其先为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名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刺秦之举使他没于当时,也成名于世。

荆轲刺秦最终以失败告终,千百年来,对其原因也一直众说纷纭。现将笔者的一孔拙见付于笔下。

一、荆轲刺秦并非自荐之举,而是难酬众人之托。

燕太子为了刺杀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田光,田光觉自己“盛壮之时不再”,而是“精已消亡”,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而后,田光为“激荆轲”,自刎而死。荆轲此时对于刺秦之事未置可否,为了报答“善待之”的处士田光,恐怕便已有巨大的心理负担。

待荆轲面见太子之后,太子丹尽陈秦之威猛,燕之如累卵,然后对荆轲说道“唯荆轲留意焉”,便欲将刺秦之事委托于荆轲。“久之”,荆轲才说“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以任使”,意即荆轲思索良久,结合自身实力与刺秦之难度,说自己能力有限,不足以完成任务。可是这时,太子却“顿首,固请无让”。丹,以太子之身份,对荆轲行此大礼,并有荆轲不答应,便有不起来之意。荆轲面对如此形势,恐怕是难以推却。

由此可见,荆轲刺秦并非自荐之举,而是受田光性命之激及太子丹固请的双重压力,不得不接受的任务。从主观意愿上来说,实属无奈之举。

二、在接受刺秦任务之后,荆轲意有反复,犹豫不决。

接受刺秦任务之后,太子丹便将荆轲“尊为上卿,舍之上舍”。为了坚定荆轲刺秦的决心,便“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所咨”,以“顺适其意”。

俗话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更何况,其间香车美女,财物尽收。应该是承诺已出,打点行囊,准备赴秦。可“久之,荆卿未有行意”。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荆轲意有反复,犹豫不决。一者受人之托,难以托辞;二者度能量力,怕是难以毕命。这种心理状态,恐怕是已为刺秦失败埋下了伏笔。

三、准备不足,仓猝出发。 荆轲“久未有行意”,等到“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至燕南界”,兵临城下,太子丹恐惧之时,才决定刺秦。

以一人之力,入虎狼之秦,更何况是刺杀秦王,自然需要精心准备,周密谋划,作好预案;否则,定然会是一败涂地。而事到紧急之时才立下决心,仓猝前往,前路定会是一片迷茫。在《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临行前,对太子丹说: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看来荆轲意欲寻一帮手前往,却路远未至。这一方面说明荆轲自能能力不足,需有强援力助,另一方面说明荆轲临行紧急,没有尽早通知。

等到面见秦王,呈上樊於期之头,督亢地图之后,文中说:图穷而匕首见。笔者认为这是准备不足的一大证明。图穷匕见,双方同时看到匕首。荆轲执兵刺秦王,秦王见匕首而逃者,双方成功率各有5成。试想,刺杀秦王,如何能在这种境况下成功?足见对刺秦之法准备不足。

四、计划有变,致刺秦成孤注一掷之举。

荆轲刺杀秦王之行,显非一人之力可及。故荆轲找来秦武阳任其副手。《荆轲刺秦王》中记: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这自是秦武阳武艺高强,气势过

人。而刺杀秦王之举,从谋划之中是要交于秦武阳之手的。《荆轲刺秦王》中言道“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弄阳奉地图匣”,而匕首是藏于地图匣之中的。足见当时,刺杀之举意欲由秦武阳来完成。而秦武阳虽是武艺高强,却是胆识欠缺。“至陛下,面色振恐”,奉图及刺秦之举只能由荆轲来完成。荆轲面不改色,笑对秦王,自是胆识过人,但其中计划突变,也为刺秦失败埋下伏笔。

五、荆轲武艺不精,自身能力不足是关键所在。

《史记》中说:荆轲好读书击剑,自是先文后武。后荆轲“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可见在当时的卫元君群士之中,荆轲武艺剑术并不出众。在刺秦过程中,荆轲手拿匕首,面对手无寸铁的秦王并未能一击而口,倒是被秦王以惊人的敏捷反应和力量,迅速摆脱,“还柱而走”,并在侍卫及太医的帮助下刺死荆轲。

另外,荆轲剑术不高明这一观点在《史记》中也另有证明。当时和荆轲有过交情的著名剑客鲁句践听到荆轲刺秦失败之后,叹息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意即:可惜呀,他不好好地研究刺剑的技术啊!其也认为荆轲刺秦失败,关键点也在于其剑术不精,能力有限。后世的陶渊明写《咏荆轲》也继承了这一意见,苦诗云: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六:嬴政作为一国之君,应该也有所防范和准备。

《荆轲刺秦王》当中写道: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兵战频仍的春秋时期,秦王自是防范有加的,因此才殿上之人,不准身带利器,更何况在兵临燕国之时,从燕国来的使者,自然应该有所防范和准备。

七、荆轲刺秦王是因想“生擒秦王”才导致失败之说,笔者认为不妥。 《荆轲刺秦王》中记载,荆柯刺秦失败后,“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很多人据此认为正是荆轲想活捉秦王进而胁迫秦王订下誓约,才导致最后的刺秦失败。笔者不赞同这种说法。 按照太子丹的意思确实是最好能挟持秦王,但从事情发展看,当时公有荆轲进入秦宫大殿,这时胁迫之举就已不现实;何况,荆柯刺秦过程中许多做法都不是为了“生劫之”:史料说 “於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试想,太子丹为荆轲找一把锋利无比且能见血封喉的毒刀,显然已经不是劫持人所需;再者,在易水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显然他们知道荆轲此行无论成败,只有一个结局就是死!荆轲的目的也以杀秦王为主,此情此景与劫持之说不符;最重要的是,荆轲抓住秦王衣服后的动作是“揕之”,揕就是刺或者击,拿着见血封喉、锋利无比的匕首上来就刺,就更不是挟持人应有举动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ze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