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题

更新时间:2023-03-11 17: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简答题

第二章

一、德育的内容:P68

1、现阶段中国中小学教学的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人生观和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民主法制教育;(5)公民道德教育;(6)健康人格教育 2、新课改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规定。P77(略看)

在新课改中德育课程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三种综合必修课形式实施,具体内容如下:

(1)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德育内容: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构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主要有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2)小学3-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德育内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当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具体有六个主题: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

(3)初中7-9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德育内容: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的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力求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P78

(一)回归自然,实现道德理性与道德主体生活的整合。 (二)注重民族传统,关注世界交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意社会适应性。学校德育工作

(1)要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避免成人化倾向。 (2)要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 (3)要与社会改革的客观需要相适应,关注社会改革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带来

的影响,关注学生对社会改革的情感和态度。因势利导,既要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也要注意德育工作的超前性,以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方法构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

第三章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P94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增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层次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第四章

一、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几个方面?P120 1、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

(1)、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观 (2)、树立面向学生的学生观 (3)、树立主动、开放的教育活动观 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忠诚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3、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良好的文化素养 (1)、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良好文化素养

4、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科研能力

5、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三、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解答题)P125

(一)、宏观上看,主要指教师个体进入教育教学专业人员的纵向流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A.是师范教育,这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

B.是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其旨在向新教师提高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C.是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是为在职教师提供适合个体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

D.是教师自我教育, 阶段这是教师专业化的自我构建阶段

(二)、从微观上看,主要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些具体的、实践性的方法途径,概括起来有六种途径:一是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促使教师理解课程中所包含的诸多“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二是促进教师的自我理解;三是开展“听——说——评”课活动,是我国中小学普遍的一种专业活动方式;四是构建教师专业社群,不仅可以为新入职的教师提供紫云丰富的而具有生命力量的专业发展氛围,而且可以在有效的校内专业互动过程中促进教师普遍的专业发展;五是发展学校本位的课程,由于课程与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因此也是最重要也最有实质性价值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六是从事学校本位的教育科研,能够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

四、学生的本质属性:(简答)P127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1、学生是人

(1)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2)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 (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五、学生的权利:(简答)P133 (1)生存的权利 (2)人身权 a、受尊重的权利 b、安全的权利 c、受教育的权利

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点:P139

①民主平等:师生关系间的民主平等,体现的是师生在政治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

②对话合作:对话合作的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互相交换意见、互相协商、支持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你”的关系。 ③尊师爱生: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

④教学相长:学生学习知识不但靠教师的传递,还要自己领悟和体验: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育计划与措施。

七、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P141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始终注意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教师要关心、爱护、信任学生: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三)民主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有着自己的尊严和自主权。

(四)不断提高自生素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老师的角色期望:教师要与学生多接触,观察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期望:还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八、班主任的工作内容:P145

(1)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个人(思想品质、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特长才能、健康状况、成长经历和家庭条件等)和集体(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两个方面。

(2)引导学生学习好功课:这即使班主任的任务,又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A.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B.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守学习纪律。 C.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个别教育不仅是对后进生的教育,也包括优秀生的教育。

(4)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 家庭 社会 ) (5)处理班级日常工作:

(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九.什么是班集体?如何建设班集体?

班集体是指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有直接人际交流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一)确立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 (二)有计划地开展班集体活动。

(三)选拔和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 (四)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优良的班风和传统。 (五)形成班集体的纪律。

第五章

一.谈谈你对课程概念的理解,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详见P166)(论述):

关于课程的概念众说纷纭,典型的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社会改造;

(6)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我个人比较赞成课程是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是指一定学科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需要有量和质的要求。总的来说,课程就是指学校里有组织的教育内容,它不仅指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既包括课内活动,也包括课外活动。它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当前的教育学观念中,有三种不同的主张即:(1)大教学观。主张教学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与教学内容,而课程只是其中的教学内容,课程论也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部分。持此观点的主要是苏联的学者,我国受此观念影响将课程视为教学内容的代名词,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部分。

(2)大课程观。认为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几个部分,而教学只是其中的课程实施;与之相应的,教学论也只是课程论中的一部分。主张课程代表着学生的学习历程,而教学只是学生学习历程的一个部分,用课程来包含教学,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学生的学习。

(3)课程与教学一体观。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孤立的存在,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在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总是融合在一起的,既没有单独的课程,也没有单独的教学。教育立场:关注教育教学的时间形态,不要迷失在研究自我设置的问题迷局之中,应该更广泛的强调课程与教学间的交融与依存关系,而不是如何将二者分裂开来。

二.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简答)P162

(1)、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内容应该删除陈旧的内容,吸纳反映现代科技

成果的新内容,尽量缩小教育内容与最新科技成果之间的差距。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基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总量的增加,而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时间有限这一情况,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取向体现在知识的结构化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趋势上。

(3)、注重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横流,21世纪的人才必须懂得学习,能够根据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道德教育。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加强青少年和儿童的道德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的合格公民,已成为近年来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

三.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简述)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并且特别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因而通常把学术性作为课程的基本形式。主张以学科的知识结构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的理由是:学科结构是深入研究和构建各门学科所必需的法则。学科结构由三种结构组成:(1)组织结构(2)实质结构(3)句法结构。

四.课程类型(简述)

答:课程类型是指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范围、表现形式、可选择性以及课程管理权限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课程形态。根据课程内容

组织形式的差异,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范围的不同,将课程分为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课程可选择性的大小,将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根据课程管理权限的不同,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本校课程。

五.案列分析答案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177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曾强课程对地方、学校机学生的适应性。

六.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简答)P181 答:(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

七、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征(论述)P182

答:(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设置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一是加强学科的综合性,二是设置综合课程,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

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的发展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六章

简答题

1.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P198

首先,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优缺点表现在: 优点:

1,教师按照一定的上课时间表,有计划地同时对十几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夸美纽斯把个别教育比喻为手工抄写,把课堂教育比喻为印刷术。

2,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3,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减轻疲劳;

4,把年龄和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在集体组织形式中进行学习,易于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发挥集体教育作用。 缺点:

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局限在于:较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书本的中心地位,容易使学生出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生活脱离实际。

2.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有哪些?P198

(1)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小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修正和补充。采取小组教学组织形式与因材施教的原则相联系,主要是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具体差异,需要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调整教学组织结构,改进班集体教学。

(3)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它强调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出发,以资料为根据,确定学习的范围和进度,灵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时间,确定学习的质量和任务要求。

3.课的结构包括哪些?P202

1.组织教学。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为上课做好心理准备和学习用具方面的准备,集中注意,积极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2.检查复习。检查复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激活旧知识,以便新旧联系,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检查学习质量,弥补知识上的缺陷; 3.讲授新教材。讲授新教材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教师系统、生动、有效的讲授,掌握新知识,发展新技能;

4.巩固新教材。巩固新教材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新教材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为深入学习和独立作业做准备; 5.布置课外作业。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布置课外作业时,教师应该处理好作业质与量的关系。

4.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 P207 (1)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指一堂课要达到的要求,它在备课时制定,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上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确定的目标,正确可行;二是师生都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内容正确

内容正确就是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正确无误。为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注意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又要顾及到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3)方法适当

就是指教学方法适当,运用灵活。这样才能使教学生动形象,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敏捷; (4)语言清晰

教师授课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因此,教师讲课说话要清楚,语言应通俗,生动流畅,用词准确,教态自然,使课堂气氛生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勤奋好学; (5)组织得好

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要合理安排课的类型和结构,使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井井有条,课堂纪律良好,有效的利用教学时间; (6)积极性高

在整个课堂的进行中,教师和学生都处在积极的状态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能动作用。 5.教学的原则是? P217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是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应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是指教学既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把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其实质是要求把教学过程既教书又教人,既管教又管导的统一过程,并使两者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尽可能的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联系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既懂又会,学以致用;

(3)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教学应按照学科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养成系统、周密思考的习惯。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精思而顿悟。” (6)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时能正确及时地再现和运用。 (7)因材施教原则

(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P220

A.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有效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B.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征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P220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动作体系。有以下几种方法:

(1)讲授法------(解答 讲授法的优缺点?)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并结合无声语言及其他媒体工具,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方法。语言是交流思想、传递经验、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因此讲授法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其优缺点有:

优点:它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同时也便于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等待的地位,不利于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思维,回答教师的问题。运用谈话法,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讲究提问的技巧; (3)讨论法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是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以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4)实验法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控制下,进行独立操作,观察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场所可以在实验室。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或通过示范性操作实验和现代化电教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于直观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6)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和指导学生到校外的某些场所,如自然界、工厂、农村、博物馆等直接观察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其有点在于,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可以理论联系实际; (7)练习法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借以达到消化巩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是各科中运用得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7.教学模式的特点: P223

(1)指向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是用的普适性的模式,更谈不上哪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的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我和运用。

(3)完整性:教学模式是教学实现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它所以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这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4)稳定性: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内容,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或教学思想提出来的,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制约。因此,这种稳定性有事相对的。

(5)灵活性: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

点的主动适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zb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