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10-18 06: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1、美国全球战略概览

一、1946年——20世纪60年代末 全球扩张(进攻性、侵略性) 1、1945——1953年 杜鲁门主义 遏制战略 冷战开始标志 2、1953——1961年 艾森豪威尔时期

对社会主义国家施行解放战略;军事上大规模报复战略与战争边缘政策; 亚非拉扩张多米诺骨牌效应,艾森豪威尔主义;

3、1961——1969年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 剑与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末 全球战略调整 1、尼克松主义(69——77)

2、卡特?新秩序战略?77——81年 三、20世纪80年代 全球战略新发展

1、里根 (81——89)以实力求和平,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 2、布什:超越遏制战略 新大西洋主义 世界新秩序 四、20世纪90年代

1、克林顿:参与与扩张战略

2、小布什:单边主义 、反恐、追求单极世界

乔治 . 凯南遏制理论:1946年 2月 22 日,美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八千字电报,后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从而提出了一整套 ? 遏制 ? 苏联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

一,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 ? 根源在于俄国人那种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 ? 。 二,苏联行为的理论根源。凯南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苏联维持国内 ? 独裁制度 ? 和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

三,苏联的政策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和威信,力求分裂和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

四,美国的对苏政策。 ? 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 ? 。

五,遏制苏联的目标。遏制苏联势力范围的扩大,并竭力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乔治。凯南遏制理论对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苏战略和政策的确立和执行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自杜鲁门起美国历届政府的一项基本对外政策。

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项对外政策。50年代,在中东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填补英国、法国因侵略埃及战争失败撤出中东,从而造成这一战略要地形成的?力量真空?,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响,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近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决议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这些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1958年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对中东的政策纲领。其主要内容是:对中东国家实行?经济合作?和军事援助计划;授权总统在他认为必要时使用武力来?保护?任何请求军事援助的国家,以维护它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防止?共产主义侵略?;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并可随时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以后,这个中东政策纲领也被用于中东以外地区。

大规模报复战略: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一种军事战略。侵朝战争的失败使美国政府意

1

识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性,要在世界各地维持庞大的地面部队在经济上力不从心。1953年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不久即着手制定?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年1月12日,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公开而详尽地对大规模报复战略进行阐述。他宣称,美国目前的基本决定主要依靠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它能够用我们选择的武器与我们选择的地方马上进行报复。这一战略主要把赌注押在核武器上,主张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力量和战略空军,在外交上提出要执行比杜鲁门的遏制政策更有利、更主动的?解放?政策,即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出来。该战略建立在美国具有核垄断和核优势基础之上。随着核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美国自己也被臵于核武器的威胁之下。60年代初,该战略为?灵活反应战略?所取代。

多米诺骨牌理论:1954年4月艾森豪威尔提出所谓「多米诺骨牌理论」,声称如果印度支那陷入共产党统治,东南亚其它地区将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很快陷落。他警告说,这种局势对西方来说,后果不堪想象。鉴于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考虑,艾森豪威尔在1954年法国撤离印度支那后,开始大幅度援助及扶持1954年建立的吴庭艳政府直接插手越南内战,以至于后来美国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的越南战争。

灵活反应战略:美国在60年代推行的军事战略。1959年由美国前陆军参谋长马克斯韦尔〃泰勒上将倡导,60年代初为肯尼迪政府采纳。由于核垄断地位的丧失,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对美国造成?瘫痪性影响?。1961年肯尼迪政府上台后制定?灵活反应战略?,抛弃大规模报复战略中片面依赖核武器的观念,规定应当建立多样化的军事力量,即在发展核武器和导弹的时,加强常规兵力,增加在常规战争中使用的空军和海军力量,扩充陆军,以便能打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常规战争、核战争、特种战争、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它以常规战争作为到处挥舞的?剑?,以核力量为?盾?,打算以足够的非核部队同时在欧洲和亚洲分别同苏联和中国打两场大战,并在其他地方对付规模不大的、称为?半个战争?的紧急情况。这就是所谓的?两个半战争?。为了修改灵活反应战略,1965年约翰逊政府提出?逐步升级战略?,它是灵活反应战略的具体化。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宣告灵活反应战略以及逐步升级战略的破产。

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战后美国历届政府所实行的一套全球战略已无法照旧执行下去。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第37任总统。他为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战略,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

背景:1、美国实力地位的下降。经过五、六十年代的朝鲜、越南战争,美国元气大伤。由于美国长期巨额的军费开支,导致美国财政状况恶化;国内还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爆发了大规模群众性反对越战运动和黑人民权运动;美国工业总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于战后初期相比大大下降。而苏联实力地位有所增强。2、两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3、第三世界的崛起,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打乱了美国的全球部署。

内容:提出?伙伴关系?、?势力?和?谈判?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根支柱。其涵义是,美国继续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平等地位,即?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同时利用中国同苏联的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

在战略方面提出了?现实威慑战略?。①在核武器上以?充足论?代替?优势论?。②把?两个半战争?变为?一个半战争?。③分担负担的防御方针。

实施:1、军事方面:①开始削减军费。②开始削减军队。③对海外驻军削减。2、在外交方面:①结束越南战争。在战场上,美国连遭失败,损失严重,在1973年3月29日从越南撤走了所有的部队,实现了从越南脱身。②主动打开同中国的关系。在中苏关系恶化的情况下,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了中国,发表了上海公报,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③调整同西欧、日本的关系。与它们建立?伙伴关系?,寻求共同发展。④缓和同苏联的关系。从1972至1974年,美苏首脑频频互访,签订了许多限制核武器、促进经济技术合作的协定。这样,美苏关系在70年代进入了缓和时期。

新太平洋主义:亦称福特主义。美国总统福特1975年12月7日在檀香山提出的美国对亚太

2

地区政策纲领。福特宣称:?赞成一种与所有人都和平共处、对任何人都不怀敌意的‘太平洋主义’?,并提出美国的实力是太平洋稳定均势的基础;与日本的伙伴关系是美国太平洋战略的一个支柱;加强同中国的新关系,决心在上海公报的基础上完成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共同反对在亚洲和任何其他地区的任何形式的霸权;积极参与东南亚事务;努力缓和朝鲜半岛的局势;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的经济合作结构。新太平洋主义实际是尼克松主义亚洲战略的延伸和发展。

卡特主义: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一项对海湾地区的政策声明。鉴于苏联军队于1979年12月侵入阿富汗,卡特在这份咨文中警告苏联不要利用伊朗和阿富汗的动乱作为借口,谋求实现苏联长期以来企图获得一个温水港的目标。他声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一声明被称作卡特主义。它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1991年1月爆发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之间的海湾战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卡特主义?的延伸。

里根主义:是里根政府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的政策。1986 年 3 月14日,里根向国会提出了《自由、地

区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咨文,把里根主义推广到全世界。

其主要内容: 1 ,地区安全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 ? 只有在一个其他民族也能在不受国内外的高压或暴政压迫的情况下,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 ,美国未来的和平与繁荣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冒险是对全球安全的威胁。 2 ,苏联在全世界的扩张使美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要为苏联实现其野心设臵障碍,并鼓励苏联自我克制; 3 ,美国反对以任何形式出现的暴政,谴责苏联式的独裁政权对世界和平构成的一个几乎独一无二的威胁; 4 ,美国要用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力支持自由战士,作友邦的后盾,防止地区冲突的扩大,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里根主义使美国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特别是争夺拉丁美洲的政策。

“星球大战”计划:美国总统里根于1983年3月提出关于建立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

御倡议。美国政府于1985年1月4日正式公布。因此项计划扩展到宇宙空间并涉及太空武器。故又称?星球大战计划?。主要内容为:美国将在太空或地面部署以定向能(激光、粒子束、微波等)武器为主、包括攻击卫星、反弹道导弹的多层综合防御系统,拦截并摧毁袭击美国的战略导弹:美国为实施此项计划,于1984年4月成立战略防御计划局。1993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结束?星球大战计划?,并将发展文基反导弹防御系统转为发展陆基反导弹防御系统,改?战略防御计划局?为?弹道导弹防御局?。

超越遏制战略:是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一项对外战略。1989年5月12日布什在得克萨斯州农业和机械大

学发表的一次讲话中正式提出,并表示是整个90年代美国的对苏政策,提出要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基本内容:①超越遏制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目标是使苏联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②美国希望苏联的改革引导它同过去彻底分裂;③西方应该鼓励苏联朝着开放社会方向发展,实行持久的多元化和尊重人权;④苏联拥有令人畏惧的军事力量,为了防止苏联扩张,美国必须保持强大。这一战略反映了美国对苏战略由武装对峙转向寄希望于其内部的变化,对促使后来苏联社会的剧变有很大影响。

麦卡锡主义:1950—1954年美国反共反民主的政治迫害逆流。其主要代表者为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故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外实行冷战政策,对内推行反共政策,在野的共和党利用所谓?共产党人渗入政府?问题攻击民主党政府,为麦卡锡主义的产生和泛滥提供了条件。1950年2月,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发表演说,无中生有地宣称有205名共产党人渗入到国务院,麦卡锡主义开始泛滥。此后,麦卡锡利用参议员的特权,操纵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捏造事实,制造谣言,大肆指控和调查所谓的?共产主义的渗透?,进行非法审讯和法西斯式的政治迫害。麦卡锡主义诬陷诽谤的范围,上至政府要员,下至平民百姓,造成白色恐怖、人人自危的局面,甚至辛辛那提棒球红队被迫一度改名。中国问题专家拉铁摩尔和费正清、进步作家斯诺、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等著名人士均遭迫害,大批政府雇员被解雇,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受到严重摧残。麦卡锡主义破坏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而且因

3

其严重干扰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危及垄断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也逐渐为统治阶级所不容。1954年12月,参议院通过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从此衰落。

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为了在美国国内外制造苏联?扩张? 和?威胁?的舆论。英

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的一次反共演说。1946年3 月 5 日,丘吉尔访问美国,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前往密苏里州富尔顿城,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即?富尔顿演说?。在演说中,丘吉尔称共产党?到处构成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从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一副纵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鼓吹英美两国结成军事同盟,加强实力,以对付苏联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这一演说是二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出?冷战?的信号,是战后美苏?冷战?的前奏。

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除直接武装进攻外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敌对活动和实力对峙局面。?冷战?一词,由美国政治家赫伯特〃斯沃普于1946年初为美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演说稿中首先使用,称美国处在?冷战方酣之中?。1947年9月,美国政治评论家李普曼出版小册子《冷战》。此后,冷战一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苏联则以政治军事大国地位与之针锋相对,并决不让美国染指苏联直接影响的范围。美国把苏联视为实现霸权的唯一障碍。美、苏由战时同盟变为敌对关系,但双方都不愿也不敢放手一战。因此出现冷战局面。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为冷战开始的标志。50年代中期以前为冷战高潮阶段。美国为了?遏制?苏联,抛出?马歇尔计划?,组织?北约?集团。对此,苏联成立?欧洲共产党九国情报局?、?经互会?和?华约?集团与之对抗。除在欧洲形成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外,冷战亦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展开。美国利用冷战,加强对广大中间地带的控制。第一次柏林危机是这一时期全面冷战的顶峰。在冷战中也发生局部热战即朝鲜战争。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是由全面冷战走向部分缓和的阶段。由于冷战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反对,也未能达到削弱对方的目的,从1955年?奥地利国家条约?签订开始,美、苏之间出现让步、妥协趋向。1955年7月,美、苏、英、法首脑举行自波茨坦会议以来的第一次四国最高级会议。美、苏首脑于1959年9月举行戴维营会谈,1961年6月又举行维也纳会议。全面对峙逐步转向对话,苏、美谋求合作主宰世界,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但冷战仍然存在,出现过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冷战冲突。70年代以来进入全面缓和时期。美国是冷战的主要挑起者,许多国家先后被卷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全称《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美、苏、英为了巩固其核垄断地位于1963 年 8 月 5 日在莫斯科签订的, 1963 年 10 月 10 日生效。 美、英、苏关于禁止核试验的谈判始于1958 年11 月,但是美、英和苏的立场相距甚远,久未形成协议。后来由于 1960年法国核试验成功,中国也在加快核试验的步伐,中苏关系日益恶化,美苏均感到核垄断地位受到了威胁。从而双方立场逐步接近,终于导致最后的签订。 条约规定:缔约国保证在大气层(包括外层空间),在水下(包括领海和公海)禁止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爆炸;保证不引起、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加上述这种核试验。 条约回避了监督与检查问题,条约也不禁止地下核试验。嗣后,又有约 100 个国家加入本约。中法等国未加入。

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万隆会议,即第一次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开幕共有来自亚洲和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

会议召开的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遭到严重削弱,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2、亚非许多国家仍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状态,他们面临着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的共同任务。3、中国、朝鲜在朝鲜战争中取得胜利,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的的胜利,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亚非国家以独立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

过程:1、首先是一般性发言阶段,大多数国家表达了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表示希望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但伊拉克、土耳其等国手美国挑拨,把矛头指向中国和共产主义。对此,周恩来

4

总理重新准备了发言稿,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2然后是分组讨论阶段,各国代表分成经济、文化、政治委员会三个小组进行主体讨论,虽然争论很激烈,但在求同存异的原则指引下,最终达成了协议。3、1955年4月24日,会议通过最后公报,是会议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总结。

影响:1、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讨论自己的命运和问题的会议,这本身就反映了亚非国家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2、开创了亚非国家友好合作、共同奋斗的局面,增进了各国的了解,推动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3、万隆精神,即亚非国家为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建立和发展友好团结合作关系,维护世界和平而求同存异,共同斗争的精神成为指引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奋斗的指针。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调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后期,美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赫鲁晓夫上台后,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冷战气氛浓厚,美国广泛建立军事包围圈,德国和柏林问题亟待解决,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赫鲁晓夫不仅对国内政策进行了许多调整,对外政策方面也有很大变化。

他分析了时代的特点,提出了?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三个口号,并作了解释:和平共处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体系的竞赛,社会主义体系必将取胜;和平过渡,指社会革命的形式有多种,暴力和内战不是改造社会的唯一途径。

在?三河?路线指引下,1、苏联开始解冻同西方国家的关系。解冻的重要标志是1955年7月,苏美英法四国首脑的日内瓦会晤,以及东西放在战争遗留问题上一系列协议的大成。同年9月同联邦德国建交;12月,苏联从奥地利撤军,承认奥地利的中立地位。

2、调整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纠正了斯大林的一些错误。主要体现在改善苏南关系的事件上。1955、56年双方相继发表《贝尔格莱德宣言》和《莫斯科宣言》,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3、开始向第三世界大力渗透。56年进入埃及,60年渗入古巴,60年代又向非洲南部渗透,想通过经济、军事援助扩大苏联的影响。

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调整是从实力地位角度出发继续同美国抗衡。在此前提下表现出一种灵活性,向西方发起了所谓的和平攻势,顺应历史的潮流,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进行了许多干涉,大国沙文主义依然存在。

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过程、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战后中苏关系史上最不友好的时期,双方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的恶化又到全面的对立和对抗,甚至发生了边界冲突。

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1、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全盘否定,引起中国方面的异议。②关于战争问题,中国坚持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原则,苏联认为在核时代,战争是可以避免的。③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过渡?问题,中国坚持通过暴力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2、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①赫鲁晓夫试图把中国纳入苏联的战略轨道。②苏联要求中国的对外政策服从于苏联的对外政策,对中国反击印度在中国边境上的入侵表示不满。③苏联在边境和领土问题上挑起争端和冲突,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过程:1958年苏联无理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企图从军事上控制中国。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因此遭到中国坚决拒绝。1959年6月,苏联撕毁协定,拒绝供给中国原子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同年9月,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公开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将中苏关系破裂公诸于全世界。1960年开始,中苏关系进入全面恶化时期,苏联单方面撕毁经济合同,撤走了全部专家,给中国的建设造成严重困难。在意识形态方面极力攻击中国。在国际上竭尽全力孤立中国。1962年,在新疆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1965年,苏共在莫斯科召开19国共产党分裂会议,中朝等7国拒绝参加,中苏关系全面破裂。1969年3月,两次入侵珍宝岛地区,挑起边界武装冲突。

影响:1、公开分裂了社会主义阵营,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可乘之机。2、使双方付出了沉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z5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