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0 21: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地位 至圣 亚圣 儒学集大成者 一、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原因

1.形成原因: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私学出现,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文士。 2.含义: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放生了巨大变化。

B.思想家各自提出关于自然,人生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影响: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道德、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基础。

③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④推动了古代社会的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⑤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二) 百家争鸣的表现 1.孔子和早期儒学 代表人物 活动及其主张 ⑴政治: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孔子 ⑵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春秋 ⑶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⑷开创了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称做“六经”。 孟子 ⑴ 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战国 ⑵ 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⑶ 提出了“君轻民贵”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⑴ 特点及地位: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荀子 ⑵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战国 的重要思想。 (3) 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1) 总结孔、孟、荀思想 春秋(产生) 战国(发展)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阶级属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新兴的地主阶级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和王道 主张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近论 性善论 性恶论

1

(2) 影响: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道德准则。 2.老庄之学(道家)

(1)主要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

方法。 (2)老子

①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核心)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无为而治) (3)庄子思想《庄子》

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齐物论: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与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齐物”。 (4)历史影响: ①道家学派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补充:②庄子认为,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人必须顺从自然。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借鉴这一点,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老子哲学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他主张“无为而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感到无能为力,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是一种消极思想。

4.法家思想(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1)李悝

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的田租收入。 ②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③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2)商鞅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②.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 ③.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战国末期)

①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将“法”、“术”(统治之术)、“势(人住的权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4)影响:

①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国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②汉代以来,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③韩非子的理论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这是因为:法家思想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备受推崇。 5.墨家的主张(墨翟) (1)特点: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密著称。

②推崇夏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2)主张:

①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进一步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②认识论方面: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 ③逻辑学方面:建立了“类”(区分事物根据)、“故”(事物的原因)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3)演变:

①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形成“墨辩”学派。 ②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4)评价: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这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其“非攻”“尚贤”等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但汉代以来,由于国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墨家影响越来越小。 (三).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

阶级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没落道家 老子、庄的奴子 隶主儒家 孔子 贵族 新兴儒家 孟子 地主阶级 荀子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核心思想“仁”“礼” 主张实行“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二、汉代儒学

2

评价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 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 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 小生墨家 墨子 产者

(一)、“焚书坑儒”批判(秦朝)

1.背景:①秦统一,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儒生引用经典,攻击郡县制,主张实行分封制。

②儒生反对秦始皇的建议。

③李斯“焚书坑儒”的建议被采纳。 2.经过: ①焚书: 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警告天下文化人。

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是专制主义集权政治延伸到文化领域的体现。

4.影响:①“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②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向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③对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王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罢黜百家(汉)

1.背景:①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初年),中国封建社会面临许多问题(经济,王国,边疆)→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③汉武帝重用儒学之士。

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主要观点: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文化的一统成为政治的一统的根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B.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C.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D.特点:外儒内法

2.确立:汉武帝设立太学,重用儒生,表彰六经,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 3.影响:(1)儒学地位开始上升,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并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作用。 (三)、太学的出现 1.汉代教育体制:

(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3)汉昭帝,太学规模扩大。 2.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5)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四)科举制度的文化影响:

1.中国的选官制度:世管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士族制度)

2.科举制的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① 有益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地位上升的同时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执政

者奴化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④ 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⑤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注意: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 秦始皇 汉武帝 不 政策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 见上 点 原因 影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相 实质 文化专制 同 点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知识补充: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三、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①表现:汉武帝—正统→东汉时期—权威性被削弱→魏晋南北 ②原因:A.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

B. 魏晋时期,佛、道两教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

2. 儒学复兴运动

①唐中期以后:A. 唐代中后期,韩愈(a.宣称仁义是最高的道。b.提出儒家“道统”思想。)和李翱(“性命之源”的角度理解孔孟之道)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儒学创新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②北宋:A. 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B.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C.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

3

(二)、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

1、 理学的基本含义-----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2.代表及主张:

(1)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是理学的开创者。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社会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将自然结构和人的精神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系统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①、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

献巨大。

②、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③、仁者能获得“孔颜之乐”(高度自由和精神的极大满足)。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1.朱熹的学说及成就--本体论(理气关系)、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1)、理气论(本体论):①、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②、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③、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2)、修养论(方法论):①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②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和修养应当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即通过“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②“仁”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仁者境界就是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 社会责任心。 “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3)、社会政治理论:①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②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③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3. 著述:为《四书》(《大学》,《孟子》,《中庸》,《论语》)注解(即《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4.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标志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号称“心学”。

(注意与程朱理学强调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区别。) 2.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①思想主张:提出“心即理也”,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存在分歧。

A.思想: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

②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③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④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B.影响: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王守仁——“致良知”(进一步发展)

(1)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2)思想主张: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天地万物都将成为虚无: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的关键在于 “致良知”,修养的关键在于克服私欲,“致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③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五)、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1.积极:A.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B.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 C.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E.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2.消极: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注意】:程朱理学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 “心即理也” 陆王心学 本 体 “理”是世界本原 论 不同点 体验方法 哲学思想 代 表 相同点 内 容 实 质 影 响 “格物致知”体验“天理”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客观唯心主义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人们的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 主观唯心主义 【资料】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4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3.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3.朱熹(集大成者),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他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他死后不久,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4.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5. 程朱理学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6.“气”

1.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气\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凝聚,一种是消散。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没有此物,只不过是人们的肉眼看不到而已。他用“太虚”表示“气”的消散状态,这是本来的原始状态,\气\是\太虚\与万物的合称。张载又曰:“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罗钦顺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理”是“气”运动变化的条理秩序;“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不同意朱熹“理与气是二物”的见解。

王夫之批评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倾向。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又用“絪蕴生化”说明“气”变化日新的性质。 第一章 气学的概念

“气”的概念由先秦思想家提出。 他们 把“气”做为一种范畴来加以研究和探讨旳。如“气贯长虹”“长虹”,说明气运的空间之大之阔,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没有距离的限制;而“气呑万里如虎”(辛

弃疾)这个空间显然是有限的,“万里”是一段距离,有距离的限制;如“怒发冲冠”(岳飞),“发”在这里转变成一种气,成了达到了极限的“怒气”,直把帽子都顶起来了。而“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愁”在这里也转变成一种气,一种达到极限的愁气”。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把宇宙之“气”(即云气)《说文》说:“气,云气也。”加以发挥,提出了“万物归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是中国古代哲人独到的智慧。

综观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典文献中就有关“气”的概念有以下八种涵义: 一:气是指云气、风气或大气。如《说文》说:“气,云气也。”《庄子?知北游》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但需要指出,气与“气”不同:气为云气、风气,无形而运行不息;气为“气廪”之气,指精米,与“饩”义同。如《说文》说:“气,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这是天子待诸侯之礼,如《左传?桓公十年》说:“齐人来气诸侯。” 二:气是指“六气”。《左传》以六气论气,如该书《昭公元年》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三:气是指天地阴阳之气。气是自然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如《国语?周语上》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四:气是指冲气。冲气即阴阳冲和之气,是宇宙万物的生长发育之原。如《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五:气是指浩然之气。《孟子》认为气是充塞于天地之间并受人的意志所支配的浩然之气。 六:气是指精气。如上述的《易传》、《管子》等皆将气规定为精或精气。 七:气是指阴阳五行之气。《白虎通》认为阴阳五行之气由宇宙中的“浑沌”一气所分,如该书《天地》说:“浑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

八:气是指元气。董仲舒、王充、何休等皆将气规定为元气。《春秋繁露?重政》说:“元者,为万物之本。”《公羊传解诂》说:“元者,气也。”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因素:①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②统治者极力推进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③工商业者(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2.政治因素:①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深,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②封建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3.思想因素: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个性,摧残人们的思想。②他们要求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追求个性发展。

4.社会环境因素:明末清初之际,社会大动荡,王朝更替,出现权力真空,是当时思想的自由具备了适宜的政治环境。

5.外来因素: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为思想界注入新的生机。 (二)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 李贽(zhì)---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①人物简介:(1)生活时代: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

(2)生活经历: 青年时代生活困乏 ,中年做过小官,目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5

(3)家庭影响:祖父辈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李贽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

(4)学派的影响:继承并发展泰州学派反传统的精神(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传统意识的学派)。

②代表作: 《藏书》《续藏书》《 焚书》《续藏书》等多种著作。 ③主张

⑴ 挑战理学正统地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并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

常生活中。

⑵ 挑战孔子儒学正统地位。 ⑶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⑷ 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 黄宗羲

① 简介A.参加抗清斗争 B.失败后,隐居著述 C.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②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③ 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b: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c: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 ②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3)评价: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3.顾炎武

①简介:亭林先生①明末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 ②参加抗清活动 ③开清代考据学之河。 ②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③主张:A.政治:a..批判君主专制,对君主专制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

b. 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B.亡国(王朝更替);亡天下(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④评价:A.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

B.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开清代考据学之河。 4.王夫之

①简介:A参加抗清 B隐居著书:收录:《船山遗书》 ②地位: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③主张:A.哲学思想: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

B.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⑴横征暴敛:人民疾苦 ⑵帝王独尊:君臣之道丧失 ⑶法制之弊:政治腐败) 5.唐甄

①简介:唐甄是清初经世致用的倡导者,著《潜书》。 ②主张:(1)认为儒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定乱除暴安百姓

(2)最大特点: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他把历代帝王看作贼,反对把帝王神化。) (3)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yd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