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B卷题库

更新时间:2024-01-20 12: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B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了 A.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哲学的党性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 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最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 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D.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 二,不定项选择

1.下列关于哲学含义说法中正确的有 A. 是研究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

B. 与自然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属于上层建筑

D. 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阶级性 E.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往往是非系统的东西 C.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

D.前者能够指导实践,后者不能指导实践 E.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 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E.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4.下列属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有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真理和规律的关系

C.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 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5.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 A.心外无物 B.世界统一于感觉

C. 理在事先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E.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 原

1

6.凡是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都主张 A. 世界是可知的 B. 世界是统一的

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E.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7.不一定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或派别有

A. 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学说 B. 承认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学说 C. 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学说 D. 承认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 E.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学说

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A. 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 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D. 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 E. 用力学解释一切运动

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是因为它 A. 同辩证法相脱离 B. 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 还不如古代唯物主义进步 D.把世界的本原说成了\原子\等基本粒子 E. 把运动的复杂形式简单化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的前提是 A. 达尔文的进化论 B. 细胞学说

C.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学说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E. 系统论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经济学

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D. 黑格尔的辩证法 E.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以下方面 A. 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B. 它以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

C. 它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

D. 它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E. 它使人类第一次在完全的意义上 获得了绝对真理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 首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 一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E.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14.辩证唯物主义

A.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 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 是在完全的意义上恢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点

2

D.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E. 是在扬弃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础 上产生的

15.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 A.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 义基础上的高度统一

B.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 化的真正动因及其社会发展的规律 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D.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 上的科学

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武 器

16.\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说

A. 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总是与它的时代相互作用的 C. 哲学是绝对真理的表达 D. 哲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 E. 哲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 三,辨析题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唯心主义者必是不可知论者.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单项选择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94年理1)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

A. 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

B. 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 C. 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它具有无限性 D. 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

3.哲学上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

A. 人类世界仅仅是由人组成的世界 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 D. 是主体的世界

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划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指 整个自然界

不能为人类认识的\自在之物\

C. 按自身规律运动着的客观世界 D. 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 5.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01年文2) 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3

二,不定项选择

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永恒和暂时的关系 E.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宿命论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E. 万物齐一

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

A. 弄清楚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就必然可以弄清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B. 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高级的运动形式以低级的运动形式为基础

D. 利用低级的运动形式去解释高级运动形式,是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唯一的方法 E. 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 4.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A.时间,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客观存在 B.时间,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E. 时间,空间并不存在任何绝对性

5.把空间比作盛放物体的大箱子,把时间比作均匀流逝的河流,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唯心主义观点 E. 形而上学观点

6.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时间,空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B.时间,空间是绝对精神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D.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 E. 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分离的

7.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 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 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的

D.人的自己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 E.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

4

8.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峰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表明 A.蜘蛛,蜜蜂等动物和人一样,也 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

B.人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人在

某些方面其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如其他动物 C.人以外的动物不能形成理性认 识,人则可以形成理性认识

D.人的建筑等活动是实践活动,其 他动物的活动则不是

E. 人的活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其 他动物的活动则不具备这一特点 9.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

A.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 B.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 C. 意识能够改变规律

D. 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自我抑制 E.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 造

10. 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下列关于两者的区别论述正确的是 A. 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类意识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 B. 人工智能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人类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能力 C.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具有社会性 D. 人工智能只能接受意识的支配和

操纵,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意识,更不可能支配和统治人类意识

E. 人工智能已发展到顶峰不能前进了,人类意识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 11.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 A. 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B. 世界是否统一

C. 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还是统一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D. 世界统一于实践还是统一于认识

E. 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还是单一性的物质统一 三,辨析题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这是它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不能有效地抵御唯心主义进攻的重要原因之一.

2.承认世界是运动的,就意味着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运动着的物质离不开时间,空间,但时间,空间可以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独立存在. 4.宇宙在时间,空间上是无限的.

5.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6.人的意识具有超越性,可以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在某些时侯,意识是第一性的. 7.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会导致唯心主义.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9.坚持世界是统一的,就等于坚持了唯物主义.

5

10.\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11.世界的统一是\一\和\多\的统一. 12.二元论是第三种哲学派别.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

1.把普遍联系歪曲成\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属于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2.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 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 运动构成联系 D. 联系构成运动 3.范畴

A. 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B. 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 C.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 D.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 4.唯物辩证法认为(94年理2)

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5.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

A. 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B. 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 C. 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 D.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6.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92年文8)

A. 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 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7.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 A. 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

B. 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

C. 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 D. 一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性 8.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 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B. 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C. 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

D. 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

6

9.度是指

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 B.质和量的统一

C.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D.事物的量变状态

10.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 A.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

B.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 C.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

D.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 11.爆发式飞跃是指

A. 解决因一切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B. 既是解决事物之质变的形式,也是解决事物之量变的形式 C. 解决因根本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D.解决因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12.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 A.诡辩论的观点 B.绝对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13.在事物的转化过程中

A. 都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B. 都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C. 有些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们的主观努力可有可无 二,不定项选择

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98年文11)

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是(96年文11) 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范畴属于

A. 感性认识的形式 B. 基本概念

C. 人的思维对事物之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D.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 E.人们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

4.在范畴的问题上,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 A. 把范畴看成是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一种精神实体

7

B. 把范畴看成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所形成的基本概念 C. 否认了范畴所反映的内容的客观性

D. 否认范畴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最普遍的矛盾关系的反映 E.把范畴看成是人类主观先验的东西 5.假象和错觉的关系属于

A. 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 B. 假象和错觉都是主观的 C. 假象等于错觉,二者不过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语词 D. 假象必然引起错觉

E. 假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错觉 6.原因和结果的同一性表现在

A. 原因和结果没有任何界限,人们可以倒因为果,也可以倒果为因 B.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作用 C.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

E.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是结果 7.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

A. 种瓜与得瓜 B. 闪电之后雷鸣.闪电与雷鸣

C. 白天之后有黑夜.白天与黑夜 D. 春天之后有夏天.春天与夏天 E.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与消费 8.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

A. 与事物不可分 B. 与事物直接同一 C. 与事物并非直接同一 D. 客观的 E. 多样性的

9.质和属性的关系包括

A. 质是事物属性的表现 B. 属性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

C. 属性和质不具有同一性 D. 属性时时刻刻表现着事物的质 E.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10.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

A.矛盾双方的力量各有消长,但还没有易位 B.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

C.矛盾的主次双方已经易位

D.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任何变化 E.矛盾双方绝对同一

1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部分质变的有 A. 从猿到人的转化

B. 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地租的

变化依次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个阶段

C.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立苏维埃政权 D. 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E. 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体制改革

12.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斗争与政治生活中的斗争性的关系是 A. 二者是同一概念

B.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种共性,政治斗争性是一种个性 C. 政治斗争性不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范畴

8

D. 政治斗争性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E.在阶级社会中,所有的矛盾斗争性都表现为政治斗争性 13.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体现在

A. 任何个性都是共性 B. 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和概括 C.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D. 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E.共性只是个性的某些方面或本质

1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93年文15)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三,辨析题

1.牛顿成为万有引力的发现者,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2.只有绕开偶然性,不受偶然性的干扰和欺骗,人们才能把握必然性.

3.根据\适度\的法则,我们应当永远地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使事物永久地保持质的稳定性. 4.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

5.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6.在从猿转变成人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非此即彼\又要看到\亦此亦彼\

7.是否承认事物会被否定,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肯定与否定这一矛盾范畴上的根本区别. 8.解决了主要矛盾,就等于解决了次要矛盾.

9.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周是著名的相对主义者,提出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一典型的相对主义命题.显然,这一命题表达了生与死,可与不可之相反的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乃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由此说明,相对主义与辩证法是相通的.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单项选择

1.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03年理3)

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2.表象

A. 属于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B. 属于理性认识,但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C. 有时属于感性认识,有时属于理性认识 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知觉的再现 3.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是

A.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否认真理的价值性 B.坚持真理的价值性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价值性要以客观性为基础 D.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价值性是等义的 4.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

9

A.归纳方法 B.分析方法 C.综合方法 D.演绎方法 二,不定项选择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 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 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C. 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D. 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

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E.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A. 人类认识到的自然界 B. 人类尚未观察到的天体 C. 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 人们阅读的书籍 E. 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特点及关系是

A. 认识主体不等于主观,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 认识的客体包括了一切物质世界

C.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首先是反映关系,然后才是实践的关系 D. 尚未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的物质世界还不是认识的客体 E.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

4.实践之所以能够有力地驳斥不可知论,是因为它能够把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变成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不断延长

E. 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 5.人们之所以要重视间接经验,是因为 A. 实践并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 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 C. 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D. 认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E.书本也是认识的一个源泉

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必要和重要,是因为 A. 理性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性认识应当转化成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C. 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由谬误转变成真理 D. 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E.在第二次飞跃之前,理性认识仅仅是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7.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

A. 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B. 实践水平的制约

C. 人们自身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 D. 人们认识结构的制约 E.客观事物暴露程度的制约

8.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10

A. 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 B. 该认识只为少数人所坚持

C. 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E.真理具有相对性

9.\三角形之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是 A. 普遍真理

B. 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 C. 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 D.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E.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的真理 10.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 真理和谬误并没有任何界限

B.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 C.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D. 任何真理都带有不确定性 E. 真理是因人而异的

1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 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 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C.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D. 任何相对真理都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E. 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从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 12.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会导致 A. 怀疑主义 B. 相对主义 C. 绝对主义 D. 不可知论 E.教条主义 三,辨析题

1.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2.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

3.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最为重要的关系. 4.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00年理30)

5.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97年理23) 7.实践高于理论,因为实践具有普遍性的优点.

8.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是指逻辑进程必须对历史进程作出完全准确的再现.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单项选择

1.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02年理1)

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

A. 它是生产力中的最重要的独立的要素

11

B. 它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C.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D.它是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的形式 3.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 B. 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三个代表\思想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

A. 体现我国国体的政体形式 B. 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 C. 我国各个阶级联合起来的组织形式 D. 我国统一战线的一种形式

5.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6.在社会意识诸形态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 哲学 B. 道德

C. 政治法律思想 D. 艺术

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A. 不属于上层建筑 B. 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C. 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D.属于上层建筑中和经济基础没有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 二,不定项选择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因为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 B.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C. 两种历史观的其他问题,要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规定和制约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整个世界的全部现象

2.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01年文17)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 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 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3.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是

A. 没有考察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动机

B. 没有考究人们进行历史活动之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C. 没有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D. 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E.否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

A. 人类社会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B.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2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E.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为加速社会发展,必须使人口的增长

A. 同生产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B. 同生活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C. 同科学教育事业的增长相适应 D. 出现负增长 E.同技术装备的增长成反比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它 A.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B. 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 C. 决定着社会政治结构 D. 决定着社会意识结构 E.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7.\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 A.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

B.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C.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D.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 E.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也是一种物质的运动 8.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点在于它们

A. 都正面地反映社会存在 B. 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

C. 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D. 都反映经济基础,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E.在任何社会中都具有阶级性 9.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

A. 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意识形式 B. 最集中最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C. 社会意识诸形态的核心

D.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E.阶级性最强的社会意识形态

10. 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比,它的独特之处是 A. 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B. 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C. 它是以抽象理论形式出现的社会意识 D.它同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相联系

E.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探索自然界的活动

11.区分社会意识先进还是落后的标志,要看它是否

A. 反映一切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B. 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C. 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 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E.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因此,社会的演化与自然的演化并无区别.

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危机.(99年文30)

4.生产力之所以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6.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01

13

年文31)

7.维护社会秩序是国家的一个职能,因此,国家是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 8.所有的社会意识形式都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 9.私有观念是永恒的社会观念.

10.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1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年31)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单项选择

1.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阻挠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后果是 A. 使革命不再成为现实

B. 使腐朽的生产关系能够继续长期存在下去 C. 使生产力的停滞成为永久的事实 D.形成全面的社会危机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否进步,取决于

A. 它是否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是否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它同自己的经济基础是否符合 3.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A. 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4.人民群众之所以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是 A. 人民群众是居民中的多数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 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 5.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力 A. 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B. 是无限的而不是有限的 C. 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D. 在剥削制度下是有限的,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是无限的 二,不定项选择

1.经济基础在一切社会的社会关系中都属于 A. 经济关系 B. 物质关系 C. 思想关系 D. 政治关系 E. 阶级关系

2.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A. 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C. 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内部各个方面的总和 D. 现实存在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总和 E.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总和

3.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99年理18)

14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政治法律制度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4.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A. 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 是否能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 C. 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 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发展和巩固 E. 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5.阶级的实质是

A. 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 B. 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

C. 社会分工不同的社会集团 D. 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E.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6.\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92年理23) A. 人是社会的主体

B. 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D. 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7.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 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B. 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摆脱既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C. 人们可以认识,利用社会规律 D. 人们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

进行历史选择,通过不同的具体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E.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中,人们的自觉活动只有在认识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顺利,有效的发挥 8.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由此

A. 任何人的意志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 任何人的意志对历史发展的总结

果(合力)都起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中 C. 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D. 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E. 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人们没有自由

9. 历史是由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但这一事实并不能否认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因为

A. 人们的意识,目的的产生和状况主要由人们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B. 人们的意识和目的的实现程度,

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即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 社会规律是不能创造,消灭和改造的

D. 人的意志的真正自由,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获得 E. 人的意志对于社会发展规律不产生任何影响 10.人民群众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是 A. 历史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的前提

15

B. 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C. 从长远看,人民群众能不断地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限制 D. 人民群众能够最终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 E. 人民群众可以不断地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三,辨析题

1.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2.判定某种上层建筑之反作用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是:该上层建筑是否为经济基础服务. 3.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自身的上层建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对抗.

4.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动力系统.

5.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97年文23) 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有限的.

7.人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享有绝对自由的选择权.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 一,单项选择

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02年文3) 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 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 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2.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A. 满足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B. 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

C. 摆脱社会的限制使人获得多方面的自由 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的需要 二,不定项选择

1.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01理18) A. 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 人的本质是自由

D. 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E.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2.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取决于 A. 个人的自我奋斗

B. 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C. 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

D.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的程度 E. 个人向社会索取物质利益的多少 3. 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 A. 是指人的绝对自由

B. 是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C. 是指人们摆脱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制约而实现了自由 D. 是指人们摆脱了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E.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人的解放而获得的自由

16

4.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体现着 A. 绝对自由的实现 B.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C.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利用 D. 人们对必然的摆脱 E.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02理18) A.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 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 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 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三,辨析题

1.人的价值的实现在于追求绝对自由,并将绝对自由彻底实现. 2.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分 析 题

(因部分分析题内容跨章,无法按章编拟,故综合附在后面) 第一题 (03年34)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 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辩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 \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九方皋相马方法高明之处何在 

(2) 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3) 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第二题 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02年文36 理36)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17

摘自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作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是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每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2) 根据材料3,4,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 (3) 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第三题 (01年文34 理34)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 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 第四题 (95年 理29)

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和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的限制. 材料2

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

18

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 材料3

费尔巴喻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 请回答:

①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 ②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③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 第五题 夏尔·傅立叶是19世纪初期著名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其学说的最大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制度;其二,设想了未来的理想的和谐社会. 对于资本主义文明制度,傅立叶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

傅立叶首先批判了资本主义商业,揭露了商业的种种罪恶,包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重利盘剥,掺杂使假……傅立叶指出,商人们利用他们处于社会中介的地位,从生产中吮吸血液,从工业和农业中榨取财富.

傅立叶还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严重危机,认为这种\由物质过多的压力造成的危机\其根源在于\生产的分散性和不协调性\在傅立叶看来,经济危机是\丰富造成了萧条,过剩造成了贫困\

傅立叶还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富翁和贫民的对立,认为资本主义文明制度就是\富者对贫者的战争\为了要有富翁,就需要有贫民\

傅立叶还抨击了资本主义的法律和道德,认为它们是虚伪的,骗人的.此外,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寄生性.

傅立叶把上述种种丑行与罪恶,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傅立叶的结论是:\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改良它,而在于消灭它.\

在彻底否定资本主义文明制度的基础上,傅立叶提出了未来理想的和谐社会的设想.

傅立叶认为,社会的和谐必须以充分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为前提.资本主义文明制度之所以不合理,就在于无论对于穷人还是富人,欲望全都没有给予充分的满足.穷人连最起码的物质生活资料都得不到,精神欲望的满足更无从谈起;富人虽然可以获得物质上的享受,但精神是空虚的.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文明制度既是穷人的不幸,也是富人的不幸.

在傅立叶所设想的和谐社会中,劳动将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享乐,可使人的全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傅立叶看来,人并非天生厌恶劳动,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文明制度使劳动者丧失了对于劳动的兴趣.只要社会制度和谐,劳动就能恢复其本来的功能,满足人的竞赛欲,创造欲和多样化欲.与此同时,傅立叶还主张消除旧式分工,从而使长期从事一种工作而引起的单调乏味的感觉不复存在.人们可以自由地由一种劳动转向另一种劳动,他可以这个小时放马,下个小时种花,然后再去狩猎,钓鱼,喂羊,养鸡……工种的不断变换满足了人的多样化欲,使劳动者始终兴趣盎然,视劳动为游戏,享乐,一种比看戏,跳舞更为诱人的事情.劳动的魅力使富人们也不能袖手旁观了,他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劳动大军.于是,在全社会开展了劳动竞赛,使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傅立叶的这一主张虽有很大的空想的成分,但他所提出的\劳动乐生\思想从原则上说却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这一观点,提出了\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的主张. 在批判旧制度设想新制度的基础上,傅立叶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文明制度是一种\暂时的病痛\可惜的是,这种\病痛\多余地延长了许多年.早在古希腊斯巴达时代,就已经具备了建

19

立和谐社会的条件,但由于思想家们的糊涂和疏忽,未能提出新社会的设想,致使人类长时间地处于黑暗之中.他本人如果早诞生几百年,或许就可以使人类少受几百年的苦难.

傅立叶认为,建立和谐社会的途径应是宣传和教育.只要说服包括富人在内的所有的人全都相信和谐社会既是穷人的天堂也是富人的天堂,那么用不了多少年,和谐社会就可以在全球的范围内普及.

傅立叶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认为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只能起破坏作用.

傅立叶认为,建立和谐社会所依靠的主体力量是以下四种人:第一,创办者,他应当拥有金钱;第二,谈判家,他应当拥有很强的活动能力;第三,宣传家,他应当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以便通过宣传使美好的设想人人皆知;第四,发明家,他就是傅立叶本人.而在这些人中,国王,大臣,金融家,慈善家又是最重要的侯选人. 请回答:

(1)傅立叶关于资本主义文明制度由于思想家们的糊涂和疏忽而多余地延长了许多年的观点以及和谐社会早在古希腊斯巴达时代就可以建立的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2)判断傅立叶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并说明理由.

(3)傅立叶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途径以及所依靠的主体力量的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4)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你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第六题 材料1

1985年底,中国女排同世界女排明星联队在北京,上海举行了两场比赛,中国女排先后以3:1,3:2战胜了明星联队.

明星联队的个人技术是出类拔萃的,应该说,她们个人技术的平均水平要高于中国女排个人技术的平均水平.但为什么明星联队两场比赛都输给了中国女排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比赛的双方在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世界女排明星联队是刚刚组建的,12名队员来自9个国家,讲7种语言.初次配合,困难很多,其中语言的不通成为彼此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主要障碍.据山田重雄主教练讲,他的意图无法直接传达给队员,他画了很多图,准备了多种方案,但在千变万化的临场比赛中,这些东西却无法照搬.与此相反,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配合默契,早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有机的整体可使每一位队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 材料2

沛公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军事实力不敌对方.然而,刘邦最终还是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王朝.这当然有许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种,便是刘邦极会用人,\扬人之长,避人之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用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他用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他用韩信.显然,倘若刘邦不是这样用人,而是让韩信决策,张良供粮,萧何打仗,他还能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吗 材料3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为质量互变规律找过一个证人,他就是法国军事家拿破仑.拿破仑在一则日记中描述了马木留克兵与法国骑兵战斗的情形,写道:\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败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何以随着人数的增加马木留克兵的相对战斗力递减,而法国兵的战斗力却递增 原来,马木留克兵是由年轻奴隶组成的军队,他们身强体壮,骑术较精,但纪律很差,不会配合作战;法国兵则相反,纪律严密,会配合作战,但骑术不精,体力不如对手.这样,当参战人数很少的时候,双方主要拼体力,赛骑术,这时,善于单个搏斗的马木留克兵的长处占据优势,然而随着参战人数的不断增多,严密的纪律和配合作战愈来愈显得重要.于是,当人数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数相对较少却有着严密的纪律性,

20

极会配合作战的法国兵终于打败了人数虽多,骑术虽精,体力虽大却形同散沙的马木留克兵. 请回答:

(1)从材料1,2,3中,归纳出共性的涉及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2)运用所归纳的这一原理,说明市场经济何以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根据材料2,说明所归纳的这一原理在用人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4)根据材料3,说明量变引起质变两种情形的内在关系. 第七题 材料1

天花又称\痘\曾是一种极为可怕的传染病.染上此病的人绝大多数会死去,即使侥幸不死,也会在脸上留下点点瘢痕.那时,人们对天花的恐惧,大大超过今人对艾滋病的恐惧.在天花面前的束手无策,导致了人们对痘神娘娘的顶礼膜拜,祈求这位娘娘不要把天花降临到自己身上.天花愈是肆虐,痘神娘娘的香火便愈是旺盛.

18世纪时,英国医生琴纳发现,天花对于挤牛奶的人特别\宽厚\总是躲着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秘密.原来,几乎所有的奶牛都出过天花,不过它们抵抗得了.挤奶人一旦接触奶牛乳房上的脓浆,便感染上了轻微的牛痘,产生了能够抵抗人痘即天花的抗体,形成了免疫力.后来,琴纳发明了种牛痘的方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直到20世纪70年代,天花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消灭.天花成为历史的陈迹,痘神娘娘也就无影无踪了.显然,如果没有牛痘疫苗,没有人类对天花的征服,痘神娘娘至今仍会趾高气扬,一面享受着人间的烟火,一面继续把死亡和麻脸留给人间. 材料2

2003年上半年,一种名叫SARS的传染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及东南亚等地流行.此病高传染率,高死亡率,现代医学尚未研制出疫苗,还不能彻底征服它.于是,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迷信活动:有人敲锣打鼓放鞭炮,据说此举可以驱逐疫魔;有人相信深更半夜喝绿豆汤,吃鸡蛋可以有效地防治SARS,据说这是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孩儿口述的神的旨意,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哑巴突然开口说话表达的神的旨意,当事人说完这番话后立即死去;一些法轮功信徒也蛊惑人心,说这是上苍对人类的惩罚……这些迷信的观点本来是十分荒谬的,但居然有人深信不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痘神娘娘何以存在何以消失. (2)根据材料2,说明我们应如何同与SARS有关的迷信意识作斗争.

(3)根据材料1,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人类应如何征服疠疫这一自然力,说明医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第八题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刘表这个人物:他是荆州刺史,一代儒将,江夏八俊之一.然而刘表一生的作为,仅仅是努力保住自己的领地,他不肯积极拓取,不肯以进攻求防御. 荆州是一块\衢地\衢\者,四通八达之道路也.荆州及其所属各郡主要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正值东西南北各路诸侯相互攻杀的中心地段,如同东西南北各路的交汇口.荆州的东面有孙权,西面有刘璋,张鲁,南面有南越,北面有曹操,袁绍.不论东方诸侯打西方诸侯,还是西方诸侯打东方诸侯;不论南方诸侯打北方诸侯,还是北方诸侯打南方诸侯,荆州都是必争之地.荆州一直处在战争的风口浪尖之上.

占据许昌的曹操,始终有着统一全国的雄心.他既想北伐盘踞河北的袁绍,又想南征拥有荆州的刘表.然而曹操懂得,这两块\点心\是不能一口吞下的,只有先吃了这块,然后再吃那一块.于是,曹操决定首先消灭袁绍.袁,曹官渡之战由此拉开帷幕.

曹操在官渡大战袁绍,其老巢许昌相当空虚,刘表完全可以乘虚而入.但是,尽管袁,曹两家打得难解难分,刘表却始终按兵不动,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了进攻许昌的机会.公元207年,曹

21

操北征乌桓,意欲彻底歼灭投奔乌桓的袁氏残存力量.曹操北征乌桓再一次远离许昌,这使刘表又获得了一次袭取曹操之老巢的绝好机会.当时,客寄于荆州的刘备为刘表谋划道:\今曹操北征,许昌空虚,若以荆襄之众,乘间袭之,大事可就也.\然而刘表答道:\吾坐据荆州足矣,岂可别图 \逐拒绝了刘备的建议.

刘表不肯进攻曹操旨在保家,然而刘表果真能够保得住家吗 否.及至袁氏彻底覆灭,曹操掉过头来大举进攻荆州.而这个时候的曹操,也已今非昔比,他拥有了袁绍的全部的地盘,加之自己原有的地盘,实力空前地大了起来.在曹操大军压境之下,刘表忧心如焚,终于一病不起.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投降,荆州遂归曹操所有. 请回答:

(1)运用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说明刘表失荆州的原因以及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2)简述这则故事对于商战的启示.商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如何参与竞争

(3)从刘表失荆州的事例得出的结论有益于商战的这一思维过程,体现着辩证法的什么法则 第九题 材料1

燃素说是流行于18世纪的错误学说,它主张物质存在着燃素,燃素在燃烧时以光和热的形式逸出.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列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发现了一种新气体,点燃的蜡烛遇到它就会大放光芒,这种新气体就是氧气.本来,氧气的发现可以证明,一般的燃烧都是一种氧化作用,而不是由什么燃素引起的,可惜普利斯特列囿于燃素说的偏见,对这种新发现作出了错误的解释,说什么蜡烛的燃烧之所以旺盛,就在于这种新气体不含燃素,一旦遇上蜡烛,便贪婪地吸取燃素.燃素大量释放,使蜡烛大放光芒.这样,普利斯特列发现了氧气却未能正确地解释氧气,能推翻燃素说却没有推翻,反而给它找到了\论据\结果,\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恩格斯语). 材料2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但直到1992年,才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究其原因,是由于在人们的头脑中,始终存在着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观念.1992年春天,邓小平提出了计划,市场都是手段的观点,认为计划多一些还是市场多一些,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年的下半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材料2,说明人的认知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2)阅读材料1,材料2,说明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第十题 材料1

贝克莱主义者认为,物是感觉的组合.譬如苹果,看它时,它是红的绿的圆的;摸它时,它是冷的硬的;闻一闻,它有一股芳香;尝一尝,它是甜的酸的.由此而论,苹果就是这些感觉的组合.换言之,当人在同一瞬间产生了这堆感觉的时候,我们就要用一个名称来表示这堆感觉的存在,这个名称就叫\苹果\推而广之,宇宙的一切,都是感觉的组合.所谓\物质\其实就是虚无,是并不存在的幽灵. 材料2

休谟主义者认为,人的思维只能直接和感觉打交道,那么,感觉以外的世界如何,就无法断定了.物或许存在,感觉反映了它;但也有可能不存在,物仅仅是感觉的组合.由于人的思维不能越过感觉直接接触物,则物是否存在就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了. 请回答:

22

(1)根据材料1,材料2,简述贝克莱主义与休谟主义的共同点与区别点.

(2)怎样理解列宁所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贝克莱主义与休谟主义是在哪儿\失足\的

(3)为什么说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唯我论 在实际生活中,唯我论有哪些表现 第十一题

以下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问题的材料:(00年理35)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情况:

在工业经济领域(以产值计算),国有经济由1978年的78%下降到1997年的26.5%,集体经济由21.8%上升到40.5%,非公有制经济由0.2%上升到33%.在商业领域(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算),国有商业由1978年的54.6%下降为1997年的24.3%,集体商业由43.3%下降到18.2%,非公有制经济由2.1%上升为57.5%.

1997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占67%,个体工商业占15.9%.到1997年底,个体工商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26.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5%;私营企业96万户,从业人员1399万人.1979~1997年,外商实际投资2201亿美元. 摘自国家体改委研究所组编《中国所有制改革20年》 材料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所有制结构条文的修改情况: 1982年宪法

1988年宪法修正案 1999年宪法修正案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六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

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第十一条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材料3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上半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2264亿元,增长10.1%,其中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1~7月总产值的综合增长速度同比为16.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当月增速同比也达到14.5%,非国有企业的当月同比增速超过25%.该省省长说:\没有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就不可能有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浙江省的\共同发展\所形成的所有制结构是:国家,集体,个体私营,\三资\的比重是11.5%,40.3%,42.5%,5.7%.

摘自1999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

23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材料1,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结合材料1与2,说明我国宪法修改的理论依据.

分析材料2,指出我国宪法第六条修改前后所保留的共同内容及其原因. 结合材料2与3,说明我国宪法修改的现实意义. 第十二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予以辨析

在古代,哲学被视为\智慧之学\以\知识的总汇\的面孔出现.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而且还企图解释今天看来应由各门具体科学解释的各个领域里的特殊问题.那时的哲学,包容了各门具体科学,具体科学成为哲学的分支.

后来,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各门具体科学也发展起来,丰富起来,许多新的学科不断地产生.哲学企图包罗一切学科的局面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于是,各门具体科学开始逐渐地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存在的学科.当最后一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之后,有人悲哀地觉得,哲学落到了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的悲惨境地:他把国土分给了自己的女儿,自己却无容身之地.

★综合性不定项选择题

1.某原始氏族对犯有过错的成员的最高惩处是将其驱逐,被驱逐者除死亡外别无选择.这说明

A.任何个人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B.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将失去原有意义

C.原始社会就存在着规范氏族成员之行为的法律,违者将受到惩处 D.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孤立的个人无法独立生产,因而无法生存

2.某大城市修筑一段马路,由于各种地下设施(自来水管道,煤气管道,污水管道,电缆等等)分别为各个部门管理,而他们又互不通气,各自为政,致使马路先后被挖填八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个例子说明

A.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会给实际工作带来危害

B.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唯心主义思维方式是相通的,因为孤立地看问题,不可能从实际出发 C.做工作需要哲学的指导

D.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才可以做好具体工作

3.黑格尔认为,肉是由氮,碳等元素组成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元素分解开来使之失去联系,那么,这些抽象的物质就不再是肉.人们大概不会把分别地吃氮,碳等元素当作吃肉来满足.这说明

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就无所谓共性 B.共性是个性的有机组合

C.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D.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4.我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意图证明人与天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他说:\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由此,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男女,天有阴阳;人有视瞑,天有昼夜;人有好恶,天有晴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董仲舒的思想体现了

A.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B.其联系是杜撰的联系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这说明

24

A.思想的交换是认识的源泉之一 B.学习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C.语言在思维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D.人脑是思维得以产生的源泉

6.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善即是恶,恶即是善.因为盗窃,欺骗被人们视为恶行,可盗窃打算自杀的朋友的剑使他自杀不成,欺骗生了病又不肯吃药的孩子说药是很好吃的,哄他吃了,救了他的命,却是善行.这说明

A.具体的善具体的恶是不确定的,抽象的善抽象的恶才是确定的 B.抽象的善抽象的恶是不确定的,具体的善具体的恶才是确定的 C.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一个判断此时此地是真理,彼时彼地就有可能变成谬误

7.印度诗人泰戈尔讲过一个故事:磨工带着孙子到集市上卖驴.起初,孙子骑着驴,爷爷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顺;爷孙俩儿赶紧换了位置,爷爷骑着驴,孙子地上走,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爷孙俩儿全都骑着驴,有位老太婆看见了又为牲口鸣不平,说他们只图自己舒服却不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俩儿全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走不多久,又听到有人讥笑:\这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的话,怎么会放着现成的牲口不骑呢 \爷爷听罢,叹口气说:\现在还有一种方法可以选择,那就是咱们俩人抬着驴走.可这样一来,岂不更会被人笑掉大牙 \这则故事表明

到底应用哪种方式卖驴,并不存在着客观的标准 人们认识事物,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C.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确的东西总是因人而异的 D.认识具有多元性,因为人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总是有所不同

8.一位哲人这样解释乐观与悲观.譬如面对着桌上的半杯水,乐观主义者说这杯子的一半是满的,悲观主义者说这杯子的一半是空的.这说明

A.乐观与悲观是人的两种心态,它们的不同和人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有关 B.世界因人而异,人的心态不同,决定着世界既有光明又有黑暗

C.二人认识世界都是片面的,若坚持全面的观点,人必须既要乐观又要悲观 D.人的认知结构不同,使人对同一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

9.一对孪生兄弟到公园游春,回来后向母亲报告各自的观感.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这说明 A.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的性质决定于人对它的主观感受程度

B.主体认识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主观感受,正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 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10.传闻大卫王(古犹太人的国王)有只戒指,上面刻着这样的箴言:\一切都会过去.\据说,人在难过时看见这几个字会高兴起来,因为难过的事情总会过去;人在高兴时看见这几个字又会难过起来,因为高兴的事情也会过去.据说,有位哲人不满意这只戒指的虚无主义的说法,针锋相对地在自己的戒指上刻上了另一句箴言:\一切都不会过去.\因为一切都不会在发展之中化为乌有.这段材料说明

A.时间既是不可逆的又是可逆的 B.时间虽然不可逆,但历史无法割断

C.虚无主义的错误在于对过去进行了绝对的否定

D.现在不同于过去,事物的发展具有间断性;现在由过去演化而来,事物的发展又具有连续性 11.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猫,田鼠,土蜂,三叶草四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猫捕食田鼠,田鼠毁坏土蜂的巢并偷吃土蜂的蜜,而土蜂在触及三叶草的蜜腺时可以给它授粉……这样,四种生物就发生了如下的连锁反应:猫多—田鼠少—土蜂多—三叶草茂盛;猫少

25

—田鼠多—土蜂少—三叶草凋零.达尔文以此为例,认为整个动,植物之间存在着生命的经纬,而这些经纬交织在一起,便结成了复杂的\生命之网\这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既存在着直接联系,也存在着间接联系 B.事物不存在着任何独立性

C.三叶草茂盛还是凋零,取决于猫的多少,这说明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生物链中一环出了问题,会殃及其他,因此,必须保持生态平衡

12.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一带,松树林经常遭受松毛虫的危害.松毛虫的天敌是黑卵蜂和小茧蜂,这两种昆虫专门在松毛虫身上产卵,而黑卵蜂,小茧蜂又必须依靠在阔叶乔木,灌木中采取花蜜来生存.于是,人们就利用这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在松林周围有意培植一些乔木,灌木,以利于黑卵蜂,小茧蜂的繁殖,让它们去消灭松毛虫.这说明 A.此种保护松树林的办法,系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法则的运用

B.此种保护松树林的办法,系辩证法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法则的运用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阔叶乔木与灌木的培植是保护松树林的直接原因

1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我们存在\是因为在死亡之前,我们总是我们;\我们不存在\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此时的我们不会绝对地等同于彼时的我们.这一思想

A.违背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表现出了思维上的混乱

B.表述了一种矛盾的观念,这一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反映 C.既看到了事物变化的一面,也看到了事物静止的一面 D.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

14.在生物进化中,遗传与变异是一对矛盾,缺一不可.没有遗传,物种会失去稳定性和连续性,无法进化;没有变异,物种以绝对相同的性状繁衍后代,也无法进化.由此 A.遗传与变异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B.遗传与变异都是物种进化的必要因素,无主,次之分 C.遗传与变异存在着相互贯通性

D.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得以进化的根由之所在

15.一位哲人说过:\最好把真理比做一块燧石,它受到的敲击越厉害,放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这表明

A.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B.只有绝对排斥谬误远离谬误,才能发展真理 C.真理与谬误并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是在同谬误进行斗争中获得发展的

16.一位哲人说过:\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 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印刷会这样精美吗 \这表明

A.矛盾中的任何一方,不仅仅抑制对方的发展,而且推动对方的发展 B.矛盾不仅具有斗争性,而且具有同一性 C.盗与防盗,伪与防伪,在动态中竞相增长

D.矛盾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只有彻底地消灭对方,才能获得永恒的存在

17.黑格尔说过:\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虽名可叫做手,实已不是手了.\这说明 A.部分不能脱离整体,整体统率部分 B.个性不能离开共性,个性包含着共性 C.构成事物系统的要素,不能分散地存在 D.手的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26

18.《鲁滨逊漂流记》中漂流到荒岛上的鲁滨逊,之所以能够顽强地生存,除了意志坚强之外,还因为有伙伴星期五(人名).而且,手中有对付野兽的利剑,枪支,火药,头脑中有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这说明

A.意志坚强并掌握科学技术可以使鲁滨逊彻底脱离文明社会而生存下来 B.在特定的条件下,个人可以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

C.所谓个人离开社会具有相对意义,从根本上说,鲁滨逊仍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个人D.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19.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对于某些人以贮财为目的的购买邮票的行为,集邮报刊往往予以批评,认为这种沾有铜臭味的做法玷污了集邮这一高雅的陶冶人的情操的艺术活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之后,这些报刊则经常请专家发表文章,告诉读者哪套邮票增值潜力最大,最值得收藏.这表明

A.经济制度的变化决定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化决定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C.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无关,仅仅是人们对集邮活动进行重新认识而引起的观念变化 D.人的道德观念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20.庄周在解释天下之\正处\合适的住所),\正味\纯正的口味),\正色\真正的美色)时,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腰疼,泥鳅也这样吗 人住在树上会颤栗,猿猴也这样吗 那么,谁知道天下之\正处\呢 人吃饭菜,麋鹿吃草,蜈蚣吃蛇,鹞鹰吃老鼠,那么,谁知道天下之\正味\呢 毛嫱,丽姬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女,可鱼见了她们下潜,鸟见了她们高飞,鹿见了她们远遁,那么,谁知道天下之\正色\呢 由此,庄周否认了天下存在着\正处\正味\正色\这说明

A.庄周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转化的观点 B.庄周的这一思想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庄周的这一思想是绝对主义的观点

D.庄周的这一思想属于诡辩论,但含有辩证法的成分

21.西方有则幽默,说一群豪猪挤在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所引起的疼痛又迫使它们分开;可分开以后又感到寒冷,于是再度挤到一起……如此反复多次,它们终于找到了最佳的距离——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了最大的温暖,或者说,在尽可能不冷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疼痛.这则幽默所蕴含的哲理是 A.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

B.两点论就是均衡论,是全面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法则 C.不能孤立地做事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制约 D.兑现主观需要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2.《百喻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蠢人外出游耍,感到饥饿,走到一家饭铺用膳.他买了一盘大饼,吃了一个不饱,吃了两个不饱,接二连三地吃了六个仍不饱,于是,开始吃第七个.第七个饼啃到一半的时候,他感到肚皮饱了.这时,他忽然懊悔起来,狠狠地责骂自己:\早知吃这个饼能饱,我应该先吃它呀.我白白糟踏了头六个饼,我真是一个蠢货呀.\蠢人的思维 A.孤立地想问题

B.是一种激变论的观点

C.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不懂得事物的变化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3.一位哲人说过:\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这一论述体现了

27

A.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B.时势造英雄

C.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根源于社会存在

D.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24.国外有个学者曾花过很大精力考证欧洲近代史,最后得出结论说,欧洲近代史上所发生的一切,全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一世肚皮上的一块牛皮癣有关.其推导过程是:查拿破仑陛下肚皮上生有一块顽癣,按照法兰西国情,癣之为病很不高雅,它只在贱民中才会流行.因此,这块\御癣\受到了拿破仑的新婚夫人,高贵的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莎的蔑视与憎恶,这使拿破仑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在自卑心理的支配下,拿破仑萌发了军事冒险的野心,他要亲率大军去揍俄罗斯人,企图建立盖世之功以博得夫人的青睐兼雪肚皮之耻.不料,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是个谨小慎微,胆怯持重的家伙,他在战争中力求万全,一再退避,结果竟把拿破仑的60万大军拖垮了.这样一来,不仅促使法兰西第一帝国垮台,而且引起欧洲各国政局的动荡,同时还激发了俄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思想的兴起,既出现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又出现了赫尔岑的论著和普希金的诗篇……这一推导

A.夸大了历史现象的偶然性,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B.完全否认了历史的因果联系 C.否认了历史演化的可知性 D.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25.我国学者邓拓在《燕山夜话》里讲过\一个鸡蛋的家当\的故事:有个小市民穷得叮当乱响,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天,他拾到了一个鸡蛋,高兴起来,以为自己有了万贯家财.他告诉老婆说:\可以让这个鸡蛋孵出鸡来,鸡生蛋,蛋生鸡,鸡再生蛋,蛋再生鸡……然后卖鸡买牛,牛再生牛……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份像样的家当了.\他越说越高兴,不由得唾沫横飞,得意忘形:\我可以用钱财盖房子,置地,还要娶个小老婆……\不料,这一下触怒了夫人,一拳把鸡蛋击得粉碎,一份家当也就这样毁掉了.小市民的思维逻辑的错误在于 A.把不可能性误作可能性

B.把抽象的可能性误作现实的可能性 C.把可能性误作现实性

D.忽略了可能向现实转化的条件性

26.自从人们接受了\人类起源于猿\的理论以后,就开始寻找\人,猿相揖别\的分水岭了.可惜,尽管事实上存在着这样的分水岭,但人们始终找不到一条绝对分明,固定不变的界限——在这界限以外是纯粹的猿,在这界限以内是纯粹的人.不得已,人们提出了\猿人\接近于猿类的人)的概念,作为\从猿到人\的过渡环节.有趣的是,鲁迅先生认为,在\猿人\之前,大概还有\人猿\接近于人类的猿).然而,\猿——人猿——猿人——人\的公式,也只是粗略地勾画了人类的历史和史前史,我们感到这四个环节仍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每一个区间内,还可以再分为更小的区间,直至无穷.这说明 A.猿与人并无本质的区别

B.从猿到人的过程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C.猿与人的区别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D.旧事物总是蕴含着新事物的因子,新事物总是保留着旧事物的胎记

27.西方有则幽默:一位学者抓住一只跳蚤放在手上,对它说:\跳!\跳蚤跳了一下.尔后,学者割去了跳蚤的双腿,重新把它放在手上命令道:\跳!\这回跳蚤不跳了.于是,学者作出结论说:\当把一只跳蚤的双腿割去以后,它就变成了聋子.\学者的错误在于 A.完全否认了事物的因果联系

B.虽然承认事物的因果联系,但违背了异因同果的法则

28

C.虽然承认事物的因果联系,但违背了异果同因的法则 D.把复杂的因果联系简单化了

28.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带,农民们创造了一种名叫\桑基鱼塘\的劳作系统:农家在塘边栽桑,用桑喂蚕养羊;蚕屎,羊粪倒入塘内,给浮游生物带来营养物质,而浮游生物又是鱼的好饵料;鱼的粪便与塘底淤泥混在一起,成为很好的有机肥料,用它育桑,保证了桑的丰产.这样,桑多蚕(羊)多,蚕(羊)多鱼多,鱼多肥多,肥多桑多,彼此间构成了肥力经久不衰并年年有所发展的生态群落.这一事例表明

A.原因,结果的对立没有任何确定性,既可以倒因为果,也可以倒果为因 B.原因,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应转化

C.利用因果联系的相互转化,可在改造世界中取得多重效益 D.原因与结果不仅对立,而且同一

29.诡辩家欧布里德向邻居借了一笔钱,过了很长时间仍不归还,邻人只好前去讨账.欧布里德洋洋自得地说道:\不错,我是向您借过钱.不过,您应知道,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凭什么叫现在的我替过去的我还账呢 \邻人一听,火冒三丈,操起棍子把他狠狠打了一顿.欧布里德恼羞成怒,要去告官.邻人笑道:\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不是此时的我,因此我并没有打你呀.\欧布里德的观点 A.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 B.夸大了相对静止,否认了绝对运动 C.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 D.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 30.《晏子春秋》上说:\桔生于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桔变成枳的根本原因是\水土异也\

B.桔变成枳的根本原因仍要到桔本身中去寻找

C.事物不能抽象地存在,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1.一位哲人说过,蒸气机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热可以转化为机械运动,但十万部蒸气机并不比一部蒸气机能更多地证明这一点.这表明 A.实践检验真理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B.实践具有普遍性,所证明的认识真理性也具有普遍意义 C.从个性中可以抽象出共性 D.从部分中可以抽象出整体

32.一位哲人说过:\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根据这一论述,应得出如下结论 A.世界上存在着排斥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B.伟大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但在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历史的必然性 C.历史的必然性一定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D.历史的偶然性一定要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33.A君入了一年的人身保险,可一年过后平安无事.由此,A君懊悔不迭,认为自己白扔了几十块钱,让保险公司占了便宜.A君的思维误区在于

A.把由于条件不具备没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误认为不可能性 B.把现实的可能性误认为抽象的可能性

C.不懂得可能会发生的事不等于一定要发生的事

29

D.把抽象的可能性误认为不可能性

34.一个人生病住院后,有可能痊愈,也有可能死亡.如果该人痊愈了,就说明 A.事物往往存在着彼此相反的可能性,但二者不会同时变成现实 B.痊愈的可能性是现实的可能性,死亡的可能性是抽象的可能性 C.两种相反的可能性何者变成现实,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D.内因起决定作用,该人存在着继续生存的内在依据

35.按照常规,当我们勾动扳机时,子弹会发射出去.但由于可能存在的火药受潮,引信损害等因素,某些时候,勾动扳机后并没有产生子弹发射出去的结果.这说明 A.在特定时候特定地点,世界上存在着无果之因

B.由于相反原因的存在,使预想的结果没有发生,这是因果联系复杂性的表现 C.并非所有的因果联系全都表现为一因一果 D.某些时候,因果联系不具有先行后续性

36.如果我们留意自然界,会发现生物与环境往往存在着惊人的和谐.譬如,很多生物形成了与环境的颜色基本相同的保护色.草丛中的蚂蚱是绿色的;田野中的野兔是黄色的;雪地里的熊是白色的;趴在海底的比目鱼具有海沙般的色彩和斑点.更有趣的是,雷鸟的颜色可以随季节的不同而不断变换,变换之后的颜色和当时的环境的颜色总相吻合;避役(变色龙)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可以改变自身的色彩以便与外界色彩相一致.又如,生物的形态与机能和谐地统一,从而巧妙地适应了环境.海鸽的蛋产在悬崖绝壁,极易因滚动而摔破,但是,海鸽蛋一端大一端小,触动时原地打转,从而减少了摔破的机会.植物种子传播分为风传播和动物传播两种,前者如蒲公英,果实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适于被风吹向四方;后者如鬼针草,果实有刺,极易附在动物的身上被带向各地.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粗壮的四肢支撑着沉重的身体,无法撮取食物,可它偏偏长出了一个长鼻子,绝妙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这说明 A.自然界的演化存在着某种既定的目的

B.自然界的演化是盲目的,所谓生物与环境的和谐,不是出发点而是结果 C.由此出发而形成的目的论的认识,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由此出发而形成的目的论的认识,证明了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37.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即\感觉世界\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决定自身存在的\理念\具体的桌子决定于\桌子\的理念,具体的床决定于\床\的理念……然而,具体的桌子有方桌与圆桌之分,具体的床有大床与小床之别,它们是变动不居的,因而是不真实的.唯有\桌子\床\的理念永恒地存在着,且不受任何干扰.\理念\的这种纯粹性决定了它的真实性 A.柏拉图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柏拉图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桌子\床\的理念本是对具体的桌子,床的抽象,即由个别到一般,柏拉图则颠倒了它们的真实关系,主张由一般到个别

D.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同样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38.甲乙二人同去打猎,见一只大雁飞来,很想把它射下,弄一顿美餐.甲说:\雁射下后,一定要煮着吃.\乙说:\煮着吃不如烹着吃.\甲说:\煮着吃味道鲜.\乙说:\烹着吃味道美,而且还省柴.\二人争得面红耳赤,口干舌燥.最后总算达成协议:雁射下后,一半煮着吃,一半烹着吃.可是,当他们准备拉弓射雁时却发现,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这一事例说明 A.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时机

B.时机并非抽象的时间,有着特定的物质内容 C.时间具有一维性

D.事物存在的时间与事物存在的空间具有不可分割性

30

39.燃烧是一种自然现象,既可以给人类造福,也可以给人类造祸.当给人类造福时,我们创造条件让它发生作用;当给人类造祸时,我们撤除必要的条件不让它发生作用.这说明 A.某些规律在某些时候可以被人类创造或消灭

B.规律发生作用是需要条件的,对条件的创造或撤除,是人类能动性的表现 C.任何自然规律发生作用都需要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 D.人类改造自然时,自然规律被赋予了主观的性质

40.旧唯物主义者在论证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时,曾以照相,照镜子为喻.这一比喻的缺陷是

A.没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立场 B.陷入了庸俗唯物主义的泥淖

C.坚持了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忽略了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D.既忽略了认识世界的能动性,也忽略了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41.一位智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诗人,哲人与植物学家同去游春,感到田野景物大不相同.诗人看到的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潺潺的流水,蜿蜒的小路,感受的是大自然的美;哲人看到的是枯木逢春,蛰虫复苏,想得的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自然在永恒运动中保持着和谐的秩序;植物学家看到的则是路旁栽的什么树,河边长的什么草,墙上开的什么花……由此说明 A.认识具有多元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世界的本来面目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兴趣和感受程度,它是因人而异的 C.人的认识具有价值取向

D.认识的对象由人的主观建构

42.在西方哲学史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有人说水变成了酒,怎样鉴别其真假呢 大家去请教贝克莱.贝克莱教导人们,如果在座的各位都感觉到是酒,并一致地认为是酒,那就不应怀疑酒的存在了.贝克莱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 B.唯心主义的 C.经验论的 D.唯理论的

43.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

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D.真理是一元的

44.胡适说过:\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这种观点

A.否定了实在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认识曲解为客观实在存在着主观性因素 C.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差别 D.否认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45.在19世纪中叶,人们认为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甚至连恩格斯也确信不疑.有人曾告诉恩格斯有一种名叫鸭嘴兽的哺乳动物是卵生的,恩格斯哈哈大笑,认为这是愚蠢之见(推

31

理过程:凡哺乳动物都是胎生而不是卵生的,鸭嘴兽是哺乳动物,所以,鸭嘴兽是胎生而不是卵生的).可是后来,实践终于作出结论,哺乳纲中的单孔动物是卵生的,从而推翻了\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理论.恩格斯在逝世的前半年给朋友写信,谈到了这件事情:\年我在曼彻斯特看见过鸭嘴兽的蛋,并且傲慢无知地嘲笑过哺乳动物会下蛋这种愚蠢之见,而现在这却被证实了!\因此,\我事后不得不请求鸭嘴兽原谅.\这段材料说明 A.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逻辑必须服从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的 C.遵守逻辑规则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就是真理 D.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

46.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可直至今天也没有证实.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这说明

A.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相对性

B.由于实践的有限性,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C.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具有有限性的一面 D.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只能依靠逻辑推导证实

47.鲁迅先生曾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这说明

A.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因为他给我们提供了螃蟹好吃这一信息 B.第一个吃蜘蛛的人也是勇士,因为他给我们提供了蜘蛛不好吃这一信息 C.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犯错误都是一种有价值的认识行为 D.真理不可能远离错误孤立发展

48.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应得出的结论是 A.真理与错误既对立又统一,错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B.对每一个认识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C.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 D.错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49.A,B公司都是生产鞋的.他们听说赤道附近有个岛,便想在那里开辟市场,于是,把推销员派到了岛上.A公司的推销员到岛上后,看到岛上居民全都打着赤脚,心里便凉了半截,给公司写报告道:\那里没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建起鞋的市场.\公司的推销员到岛上后,则心花怒放,给公司写报告道:\那里没有人穿鞋,所以鞋的销售潜力极大,能够建起极好的市场.\这段材料表明

A.人的认识结构不同,对同一客体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

B.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与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往往是人们对同一事物作出消极的看法与积极的看法的认识根源

C.不可能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现实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就能获得成功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 1. C 2. A 3. C

32

二,不定项选择

1. ACE 2. AB 3. CD 4. BE 5. CD 6. ABC 7. ABCD

8. BCDE 9. ABDE 10. ABC 11. ADE 12.ABCD 13. AD 14.ABDE 15.ABCDE 16.BDE 三,辨析题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或者说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并非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特殊领域里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其产生,发展都植根于具体科学的土壤之中;同时,哲学又指导着具体科学,为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般原则.

在古代,哲学曾以知识的总汇的面孔出现,把各门具体科学作为分支隶属于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实现了哲学在对象上的革命变革,揭示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唯心主义者必是不可知论者.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对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唯心主义者不等于不可知论者.如果该唯心主义者所主张的作为世界之本原的精神是不可认识的,那么,他就是不可知论者;如果该唯心主义者所主张的作为世界之本原的精神是可以认识的,那么,他就是可知论者.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研究对象上所进行的变革.

世界特殊领域中的特殊规律由各门具体科学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而不是代替被代替,包含被包含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指导各门具体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切科学的总和,各门具体科学也不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包容.在这里,我们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取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二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各门具体科学对特殊规律的研究.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并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在旧哲学中,有可知论,也有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是:

其一,从对象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而旧哲学要么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知识的总汇\要么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从而未能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其二,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的统一;而旧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存在着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节的缺陷,同时属于\半截子\唯物主义,即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则是唯心的.

其三,从作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认为哲学不仅仅是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而旧哲学由于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故而只是用一定的方式解释了世界.

33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单项选择

1. A 2. B 3. B 4.D 5.C 二,不定项选择

1. CDE 2. DE 3. BCE 4. CD 5. BE 6. BCD 7. ABCDE 8. CDE 9. ABDE 10. ABCD 11. CE 三,辨析题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这是它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不能有效地抵御唯心主义进攻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具有不可分性,不可入性,是构成宇宙大厦的基石.这种观点虽然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却犯有如下错误: 其一,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

其二,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范畴内的物质混为一谈. 其三,没有坚持历史领域中的唯物主义.

这种物质观不能使唯物主义彻底化,同时也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当科学证明原子并非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时候,唯心主义猖狂向唯物主义进攻,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无力还击的.

只有坚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击退唯心主义的进攻.

2.承认世界是运动的,就意味着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承认世界是运动的,否认绝对静止的存在,这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之一.

但是,承认世界是运动的,并不必然地意味着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还应该同时承认运动的主体应该是也只能是物质.

有些唯心主义者也可以承认运动,但是,主观唯心主义者总是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人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者则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客观精神\

3.运动着的物质离不开时间,空间,但时间,空间可以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独立存在.

运动着的物质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一方面,物质离不开时空,空间;另一方面,时间,空间也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离开了具体事物的抽象时间和抽象空间是不可思议的.

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它是可变的,有条件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证明,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沿运动方向的物体的空间长度会缩短,而其内部所经历的时间持续性会延长.

在日常生活中,时间,空间也有其特定的物质内容.我们珍惜时间,爱护空间,实际上是珍惜,爱护同我们的生活有着内在关联的时间,空间.

把运动着的物质同时间,空间割裂开来,主张世界上存在着可以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4.宇宙在时间,空间上是无限的.

就整个宇宙而论,时间,空间无限.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无始无终,存在范围无边无际.

但是,就宇宙中的具体事物而论,时间,空间有限.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始有终,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

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的具体事物构成的.也就是说,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无数有限之总和,构成无限.

5.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4

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但人脑本身并不产生意识.意识就其形式而论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论则是客观的.一切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

人脑无论怎样发达,都不可能派生出任何意识.一个人如果不去反映外界事物,其大脑只能是一片空白.

本命题的错误,在于把意识的生理器官同意识的来源混为一谈了.这种一种唯心主义的见解. 6.人的意识具有超越性,可以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在某些时候,意识是第一性的.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意识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超越性,预见性.

意识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因为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的预见与主观主义之玄想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建立在对事物本质,规律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由此而论,所谓意识的超越和预见,仍是第二性的,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的超越与预见是有限度的,它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存在的既定条件. 7.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会导致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既是认识世界的必要条件,也是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

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不会导致唯心主义,反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则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会成为一种随心所欲的行为,就会在改造世界中遭遇失败.这时,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机器思维又称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 但是,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一,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人的思维则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其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人的思维则具有社会性,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三,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从量上可以超过人脑,譬如高速度计算,但在整体上,从质的方面永远也不能超过人脑,只能为人脑所控制. 因此,不论科学怎样发展,人工智能永远是人脑的工具,不会取代人类思维. 9.坚持世界是统一的,就等于坚持了唯物主义.

坚持世界是统一的,等于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这是一元论的观点.

然而一元论有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之分.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只有既坚持世界是统一的,同时又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才算是真正地坚持了唯物主义. 10.\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在哲学史上,\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有些哲学家把它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有些哲学家把它理解为\精神的存在\如果属于前者,则该命题表述了唯物主义思想;如果属于后者,则该命题表述了唯心主义思想.

由于\存在\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故而这一命题容易模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鉴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既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又与二元论,折中主义划清界限.

11.世界的统一是\一\和\多\的统一.

整个世界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而意识则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就是所谓的\一\

然而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却是丰富多彩,无限多样的,并非呆板单一的.这就是所谓的\多\

35

\一\和\多\具有辩证的关系.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要通过无限多样的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表现;另一方面,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形态全都统一于客观实在性.

需要强调的是,只有把\一\理解成客观实在性,这一命题才属于唯物主义命题;如果把\一\理解成精神的存在,这一命题就是唯心主义命题了. 12.二元论是第三种哲学派别.

二元论认为世界存在着两个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它们并列存在,相互平行,进而主张世界是不统一的.

然而,不能把二元论看成是哲学史上的第三种派别,只能认为它是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矛盾的折中主义,是哲学不彻底的表现.而且二元论者最终容易倒向唯心主义,因为在解释物质,精神两大本原时,二元论者常常把物质本原说成是消极被动的,精神本原说成是积极主动的.

二元论并没有同时也无法回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它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这其实是徒劳的.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

1. B 2. D 3. A 4. D 5.A 6. C 7. B 8. A 9.B 10. B 11. D 12. D 13. C 二,不定项选择

1. ABDE 2. ACE 3. BC 4. CD 5. AE 6. BCE 7. AE 8. ADE 9.BE 10. AB 11. BCDE 12.BD 13. ABCE 14. ABDE 三,辨析题

1.牛顿成为万有引力的发现者,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所谓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所谓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与偶然性有着内在的关联.其一,必然性不能离开偶然性,必然性总是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其二,偶然性也不能离开必然性,总是表现着,补充着必然性.其三,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相互转化.

任何个人包括牛顿在内,在历史上的出现都是偶然的,其社会经历,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也带有偶然性.而万有引力的发现,则是人类生产实践,科技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带有必然性.必然性必须通过偶然性来表现,万有引力被牛顿发现,正是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的典型事例.显然,即使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牛顿,万有引力还是会被人类发现的,只不过这种必然性将通过另外的偶然性来表现罢了.

然而另一方面,当发现万有引力的客观条件具备之后,其所以牛顿捷足先登,成为伟大的发现者,同他的学识,勤奋,对生产实践科技实践的深入研究,有着内在的关联.从这一意义上说,牛顿成为万有引力的发现者,带有必然性.

牛顿适应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发现万有引力,体现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2.只有绕开偶然性,不受偶然性的干扰和欺骗,人们才能把握必然性.

世界上既不存在纯粹的必然性,也不存在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必然性,都要通过偶然性来表现;任何偶然性,都要表现着,补充着必然性.

科学不能停留在对偶然性的认识上,科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握事物的必然性.但是,认识必然性是不能绕开偶然性的,而必须从认识偶然性入手,进行一系列思维的抽象.一旦通过某种偶然发现了必然把握了必然,这一偶然便成为科学发现或发明的契机.

36

3.根据 \适度\的法则,我们应当永远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使事物永久地保持质的稳定性. \适度\法则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当事物有其存在的理由即存在的合理性时,我们应保持其质的稳定,不应随意超越事物的度.然而,一旦事物走向腐朽走向衰亡,最终丧失了存在的理由即存在的合理性时,我们应创造条件,改变旧事物,做新事物产生与发展的促进派. 4.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 矛盾又叫对立统一,有同一性与斗争性两种属性.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量变,质变作为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都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引起的.当矛盾双方在斗争中仅仅发生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尚未易位时,事物就呈现出量变的状态;一旦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发生易位,旧的统一体破裂,事物就呈现出质变的状态. 5.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新,旧事物有着根本的区别,新事物是在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但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扬弃,即批判地继承.新事物在抛弃旧事物的糟粕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了积极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并把它们作为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旧事物是新事物的母体,新事物从旧事物那里脱胎而来.如果绝对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失去联系,新事物就失去了得以产生的基础,更谈不上发展.

6.在从猿转变成人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非此即彼\又要看到\亦此亦彼\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猿转变成人,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使新,旧事物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人是能制造工具的社会性动物,人能够制造工具而猿不能,这是人与猿的分水岭.正因为人,猿各有自身的质,所以说\非此即彼\

然而,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是扬弃,是克服与保留的统一,批判与继承的统一.人,猿虽有本质的区别,但人继承了猿在进化中所取得的成果,并在这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化.正因为如此,我们找不到完全确切的时刻并以此为界,认为在这之前是纯粹的猿,在这之后是纯粹的人.\猿人\这一概念,就反映了从猿到人之进化过程中的过渡性.由于向人进化中的猿已开始具有某些人的因素,而人产生之后又保留了某些猿的因素,所以说\亦此亦彼\

新,旧事物的\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表明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既间断又不间断,既连续又不连续,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7.是否承认事物会被否定,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肯定与否定这一矛盾范畴上的根本区别. 某些形而上学者主张事物可以永恒地存在,事物不会被否定,但并非所有形而上学者的主张全都如此.有些形而上学者是承认事物可以被否定的.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主要区别是:

其一,自我否定与外力否定的对立.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事物被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的结果.至于外力,仅仅是事物被否定的外部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不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把事物被否定的原因完全归结为事物的外力.

其二,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批判与继承,克服与保留的统一,因此,不能把肯定与否定加以绝对的割裂.肯定与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形而上学否定观则不懂得扬弃的观点,从而把肯定与否定加以绝对的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8.解决了主要矛盾,就等于解决了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规定着我们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我们在解决复杂矛盾的时候,当然首先要抓住主要

37

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会给次要矛盾的解决打下一个基础.

但是,主要矛盾的解决,不等于次要矛盾的解决.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注意解决次要矛盾,属于\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辩证法艺术.而且,次要矛盾解决得好,会给主要矛盾的最后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

本命题属于形而上学的一点论的观点,而不是辩证法的两点论的观点.

9.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周是著名的相对主义者,提出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一典型的相对主义命题.显然,这一命题表达了生与死,可与不可之相反的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乃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由此说明,相对主义与辩证法是相通的.

①相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变种,它承认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却否认了转化需要条件;它承认绝对运动,却否认了相对静止,抹煞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

②辨证法也主张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但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辩证法也承认事物存在着绝对运动,但同时主张事物存在着相对静止.正是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不同的事物得以区分.

③由于相对主义与辩证法全都承认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全都承认事物存在着绝对运动,故而二者有相通之处,相对主义包含着辩证法的某些成分.但是,相对主义不能归结为辩证法.由于相对主义主张事物的转化是无条件的,主张世界上没有任何静止,故而必然导致诡辩论和不可知论;由于辩证法主张事物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主张世界上既存在着绝对运动又存在着相对静止,故而不会导致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单项选择

1. C 2. D 3. C 4.A 二,不定项选择

1. BCD 2. ACDE 3. ADE 4. ACDE 5. BCD 6. ABD 7. ABCDE 8. AC 9. ADE 10. BCD 11. BCDE 12. ABD 三,辨析题

1.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除庸俗唯物主义外,各唯物主义派别在认识论上都主张反映论,即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然而,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论,主要缺陷有二:其一,没有引入实践的观点,不懂得主体与客观的关系不仅是反映被反映的关系,首先是改造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反映客体的.其二,没有引入辩证法,不懂得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将实践的观点与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之中,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使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成为能动的反映论. 2.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

认识的客体是指认识的主体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即进入实践范围和认识范围的那部分事物.

世界具有无限性.在整个世界中,既有人类已经认识和改造过的对象,也有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对象.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对象,不能称之为认识的客体.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实践和认识的进一步发展,会有愈来愈多的事物进入

38

实践领域,认识领域,成为认识的客体.

3.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最为重要的关系.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具有多重关系:既有反映被反映的关系,又有改造被改造的关系,还有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实践关系即主体改造客体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最为重要的关系.主体只有改造客体,才能暴露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进而认识客体.显然,客体只有成为主体改造的对象,才能成为主体认识的对象.

4.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00年理30)

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5.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在认识过程中,由于人的认识立场,角度,认知结构不同,人的认识可以不同.在这些不同中,有些属于反映事物之不同的侧面而得出的不同的结论,它们并不相互排斥;有些则属于彼此相反的结论,它们是相互排斥的.

然而,认识可以多元,真理却不能多元.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之同一认识侧面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有一种是正确的,即主观符合客观者为正确.

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煞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97年理23)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7.实践高于理论,因为实践具有普遍性的优点.

普遍性是实践的优点之一,经过实践检验过了的正确认识,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普遍性并非实践所特有,理论也具有普遍性.

实践的另一特点是直接现实性,此为实践所独有.所谓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以把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

只有通过实践把认识变为直接现实,才可以将理论预期的结果与实践所取得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理论的正确与否作出判定.

因此,实践高于理论,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8.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是指逻辑进程必须对历史进程作出完全准确的再现.

历史是指客观对象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认识客观对象的思想发展过程,逻辑是指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规律.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进程终归要由历史进程决定,逻辑进程从总体上应与历史进程大致一致.

但是,逻辑反映历史,并不是完全按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完全准确地再现历史.历史既有本质的必然的东西,也有非本质的偶然的东西,逻辑要摆脱历史偶然性和非本质的东西的干扰,以典型的形式再现历史的发展.因此,逻辑所反映的历史,是\经过修正\的历史.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单项选择

39

1. A 2. B 3. C 4. B 5. C 6. C 7. A 二,不定项选择

1. ABCD 2. ABD 3. BD 4. ABCE 5. ABCE 6. ABCDE 7. BCDE 8. BCD 9. BCE 10. AE 11. BE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总和.

历史唯物主义并不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是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特殊规律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特殊规律分别地由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去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总和,而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本命题的错误在于抹煞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并把两种研究对象之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歪曲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因此,社会的演化与自然的演化并无区别. 所谓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其一,人类社会也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过程,同时,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

其二,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能任意选择生产方式.人类的活动,要受到既定的历史前提和生产方式的制约.

其三,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

其四,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规律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不能消灭,不能改造.

但是,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是有动机,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自然的演化不需要人的介入,其物质性可以自发地表现出来,而人类社会的演化是不能离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的.这正是二者的区别之所在.

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危机.(99年文30)

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作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4.生产力之所以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其一,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必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其二,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生产力虽然决定生产关系,但二者并非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反映着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一种物质关系.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并不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要素,而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渗透在生产力诸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

科学技术也不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它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通过以下途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

40

①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生产力得到发展.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使生产工具得到改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良劳动对象,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④把科学应用到生产的组织管理之中,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力得到发展.

6.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01年文31)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7.维护社会秩序是国家的一个职能,因此,国家是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

诚然,国家要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但这种社会秩序不是有利于一切阶级之利益的社会秩序,而是有利于统治阶级之利益的社会秩序.当被统治阶级不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而进行反抗使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受到威胁时,统治阶级便要利用警察,军队等暴力工具进行镇压,以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

8.所有的社会意识形式都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

社会意识形式又叫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另一类叫做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全部的自然科学以及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不属于上层建筑,自身没有阶级性. 由此而论,并非所有的社会意识形式都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 9.私有观念是永恒的社会观念.

宇宙中并不存在着永恒的社会观念.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于社会存在是不断变化的,社会意识也是不断变化的.

私有观念不是永恒的社会观念,它是对私有制的反映,随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随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

私有观念在今天依然存在,是因为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土壤.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私有制,阶级的最终消亡,私有观念总有一天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10.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社会意识虽然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上具有不同步性.这种不同步性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社会意识的变化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一种是社会意识能够提前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社会存在变化以后,同原有的社会存在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不会立竿见影地全部消失,在一定的时期内,旧的社会意识依然存在,并阻碍社会的发展.

但是,旧的社会意识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存在的进一步的变化,旧的社会意识或迟或早总要消失.

1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年31)

41

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单项选择

1. D 2. C 3.B 4.B 5.C 二,不定项选择

1. AB 2. BC 3. BCD 4.CD 5.DE 6. ABD 7. ACDE 8. BC 9. ABCD 10. ABCE 三,辨析题

1.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构成.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处于主体地位,思想上层建筑则起指导作用.

政治上层建筑含有物质的要素,军队,警察,监狱等就是政治上层建筑中的物质实体.但是,军队,警察,监狱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在思想上层建筑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它们仅仅是一种物质载体,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2.判定某种上层建筑之反作用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是:该上层建筑是否为经济基础服务. 任何上层建筑都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帮助它形成,巩固,发展.因此,以是否为经济基础服务作为判定上层建筑之反作用进步与否,是不正确的.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上层建筑为进步的经济基础服务,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其反作用也是进步的;上层建筑为腐朽的经济基础服务,必然阻碍社会的发展,其反作用则是反动的.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进步与否,取决于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促进还是阻碍.因此,生产力标准才是最根本的标准.

3.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自身的上层建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对抗.

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自身的上层建筑尽管存在着矛盾,但不会发展成对抗.这是因为一定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总是产生于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始终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在某些时候,上层建筑同变革经济基础的要求会发生对抗性的矛盾.一旦原有的生产关系完全不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的决定下,就要求对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进行变革.而旧的上层建筑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旧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这时,旧的上层建筑就会同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发生对抗.

4.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贯穿于人类社会的自始至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既推动阶级社会的量变,又推动阶级社会的质变.

但是,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大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仍是社会基本矛盾.但是,社会

42

基本矛盾对阶级社会的推动,是通过阶级斗争的直接作用实现的.

5.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97年文23)

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有限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其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有限的.

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又是无限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人民群众都可以不断地把历史推向前进.一方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又可以不断地打破既定条件的限制.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之作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其无限的创造历史的能力是通过一系列的有限的创造历史的活动实现的.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无数有限之总和,构成无限.

7.人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享有绝对自由的选择权. 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自觉的活动,享有选择权.

但是,选择权并不是绝对自由的.人若想达到自身的目的,必须使这一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换句话说,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如果超出这一范围,人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选择的不绝对随意性还在于,人的选择还受到主体自身的素质,文明程度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 一,单项选择 1. D 2.D 二,不定项选择

1. BDE 2. BD 3. DE 4. BCE 5. ABCDE 三,辨析题

1.人的价值的实现在于追求绝对自由,并将绝对自由彻底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着绝对自由,自由只能是相对的.所谓自由,仅仅是也只能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只有认识必然并把这种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显然,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人的行动的自由,是以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为前提的.

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具体地表现为人具有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所谓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所谓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肯定,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人的价值的实现当然包含着自由的实现,但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人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才算是既实现了价值,又获得了自由. 2.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43

②由于人的社会关系会发生变化,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③由于人的社会关系不同,所以人的本质也就不同.

④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分析题 参考答案 第一题(03年34)

(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第二题(02年文36,理36)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题(01年文34,理34)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展,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 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第四题(95年理29)

①材料1的观点带有不可知论的倾向.材料2的观点是不可知论.材料3的观点是可知论. ②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没有看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 ③人的感官是把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而不是把二者分隔开来的屏障,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自己的感官,我们的知觉就能达到与知觉到的事物本质相符合.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分辨感觉和知觉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第五题

(1)傅立叶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以及社会制度的更替看成是偶然的,看成是因思想家们的糊涂和疏忽而给人类带来的误会,从而不懂得社会基本矛盾是决定社会制度产生,发展,更替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必然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演化到一

44

定阶段的产物;同样,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制度也必然灭亡.

(2)傅立叶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夸大了人的社会意识的作用,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同时,抹煞了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鼓吹英雄史观.

(3)傅立叶把宣传,教育作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决定性条件,这是典型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源并非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是存在于社会基本矛盾之中.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的更替要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另外,变革社会制度的主体不是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

(4)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空想,就是因为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受唯心史观的束缚,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可以对资本主义制度作出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社会作出某些有价值的猜想,但由于没有找到变革社会制度的真正途径和所依靠的真正主体,故而只能流于空想.唯物史观创立后,弥补了这些缺陷,社会主义学说就被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可以转化为现实. 第六题

(1)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其一,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其二,事物的总量不变,但其构成的成分在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显然,中国女排之所以打败世界女排明星联队,1000个法国兵之所以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就是因为胜利的一方进行了良好的排列组合,而失败的一方却未能进行良好的排列组合.由于结构量的不同,导致了质变.同理,刘邦善用张良,萧何,韩信,也是排列组合法则的巧妙运用.

(2)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所谓资源配置,是指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排列组合.组合得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生产力的潜能,组合得不好,会抑制生产力的潜能的释放.同传统的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能够迅速,准确地反映市场需求,从而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组合.

(3)张良,萧何,韩信乃汉王朝开国元勋,但他们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并非全才.刘邦的用人之术,启发我们应如何\扬人之长,避人之短\唯此,才能人尽其用,使其特定的长处得以充分地发挥.显然,如果\显人之短,避人之长\把人才用成了庸才,则不仅会造成人才的埋没与浪费,还会损害我们的事业.

(4)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有着内在的关系,事物所实现的最佳排列组合,往往建立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是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的.在本材料中,当马木留克兵与法国兵的对比为2:3时,尽管此时的法国兵就具有了纪律严密,会配合作战的长处,但这一长处尚未占据优势,故而仍是马木留克兵以少胜多.然而,随着交战双方人数不断增多,排列组合的作用日趋增大,以致引起交战双方各自的长处与短处在优势与劣势上的相互转化.毫无疑问,300人比300人,是此材料中实现这一转化即质变的关节点. 第七题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的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的反映.如果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或迟或早也要发生变化.

天花作为一种自然力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痘神娘娘的崇拜,正是这种自然力压迫人类在人们头脑中的曲折的反映.天花一旦被征服,这种反映就会发生变化,痘神娘娘最终消失.

(2)SARS也是一种压迫人类的自然力,与SARS有关的迷信意识的存在,也是现代医学目前还不能有效地征服它的曲折的反映.同这种迷信意识作斗争,最根本的手段是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找出SARS发病的原因,研制出疫苗,像征服天花那样征服它.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任何一种正确认识的获得,都取决于认识的主体在实践中变革认识的客体,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琴纳之所以能够研制出牛痘疫苗,是因为他在实践中认真观察并进行科学实验;同理,现代医学征服SARS,也离

45

不开医学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认为,包括医学在内的科学发展的真正动因是实践.实践的需要为科学提供研究的课题,规定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征服天花,SARS等疠疫以确保人类身心健康的实践需要,是医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八题

(1)辩证法主张联系地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主张全面地看问题,反对片面地看问题;主张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而刘表的失误,就在于违背了辩证法的这些原则.刘表并没有把东汉末年犬牙交错的战争态势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没有把荆州的安危放入整个战争态势中去考虑;同时以静止观指导决策,以为荆州今天无事就意味着永远无事.

辩证法同时主张矛盾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进攻与防御,本是一对矛盾,只有积极地进攻,才能有效地防御.然而刘表受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的束缚,割裂了进攻与防御的辩证关系,为防御而防御,结果不仅没能取得天下,连原有的地盘也失掉了.

(2)辩证法的原理具有共性.在商战中,同样要坚持联系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由此,商家不能孤立地从事经济活动,要把自己的活动同市场联系起来,同竞争对手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同时应当懂得经济活动的动态性.经商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不断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在竞争中获胜.要把市场竞争中的矛盾作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

(3)刘表失荆州的事例属于个性,从中抽象出的共性原理具有普遍意义.引申出对商战的启示,是共性回到个性之中.简而言之,其法则是:\个性——共性——个性\第九题

(1)人的认识受认知结构的影响.如果在这一结构中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就很难发现真理,难以实事求是.

(2)无论科学发现还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实事求是.然而实事求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所谓解放思想,是指把思想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材料中,要破除\燃素说\这一错误的旧观念;在材料2中,要破除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这一旧观念. 第十题

(1)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全都主张人的思维直接来自于感觉,把感觉这一认识的环节加以夸大.二者的区别在于,贝克莱主义主张感觉是世界的本原,感觉组合事物;休谟主义则把感觉视为隔绝人的思维与物的屏障,由于这一屏障的存在,思维与物没有同一性,思维无法认识物. (2)列宁的这一论述揭示了唯心主义存在的认识根源.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许多片断许多环节,如果把其中的某一片断某一环节加以夸大加以绝对化,就有可能导致唯心主义.显然,感觉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思维认识物,必须通过感觉.贝克莱主义把感觉加以绝对化,夸大成世界的本原;休谟主义则把感觉歪曲成隔绝人与外界的屏障,以此宣扬世界无法认识.

(3)贝克莱主义主张感觉组合事物,按照这一逻辑推演下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其他人在内,都是\我\的感觉的组合,万事万物能够提供给\我\的,也无非是这样和那样的感觉.由是,\我\的感觉是世界的本原.生活中的为我独尊,自以为是,是唯我论的表现. 第十一题

(1)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由原来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其原因是我国原有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对其进行了改革,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材料1反映了我国经济基础的变化,材料2反映了作为我国政治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宪法的修改.其理论依据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客观规律.

46

(3)保留的共同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其原因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宪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

(4)我国宪法的修改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事实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根本的法律保证,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形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第十二题

(1)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特殊领域里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变代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然而哲学和具体科学也存在着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般指导.

(2)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去之后,哲学并没有丧失存在的价值.哲学不再越俎代庖去研究本来应由具体科学研究的特殊规律,却可以专门研究从特殊规律中抽象出来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哲学的产生,发展都植根于具体科学的土壤之中;另一方面,具体科学的研究总要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哲学的指导. 综合性不定项选择题答案

1.ABD 2.ABCD 3.CD 4.BD 5.BC 6.BCD 7.BD 8.AD 9.B 10.BCD 11.AD 12.ABC 13.BC 14.ACD 15.AD 16.ABC 17.ACD 18.CD 19.BD 20.BD 21.AC 22.ABD 23.BCD 24.ACD 25.CD 26.BCD 27.BD 28.BCD 29.AD 30.BCD 31.BC 32.BC 33.AC 34.ACD 35.BC 36.BCD 37.BCD 38.ABCD 39.B 40.D 41.AC 42.BC 43.AD 44.ABC 45.ABC

46.AC 47.ABD 48.ACD 49.AB

4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xb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