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12-26 06: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3课 辛亥革命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辛亥革命》,我将从说教材与教学立意,说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方法和策略两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与教学立意

高中课标对这一课是这样规定的: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为了实现以上的课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设置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以及“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三个子目。教材编写者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

第一目:“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从兴起到爆发二十余年,从全国整体看,它是多种因素汇集的结果;从各省看,湖北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政治、阶级等都具有各省不具备的优势,在武昌拉开革命的序幕,体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辩证唯物主义;第二目:“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南京民国政府成立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从人员构成、体制的构建、法律的颁布都表明了其是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政府;第三目:“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它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具备彻底铲除腐败的社会机制,但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对中国政治民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我考虑从以下方面规划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记住中国同盟会纲领的名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简要过程,敬佩革命先烈为民主事业的献身精神。

2.学会从同盟会的纲领、武昌起义的目标以及临时政府的政权体制等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结论。

3.在解读《临时约法》的材料和联系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础上,能够区分临时政府的民主政体与清政府君主专制政体的差异及其意义,信奉孙中山建立民主社会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设想: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在初中阶段对辛亥革命有了初步了解。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性高,但运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欠缺。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标志性人物,我打算以创设人物情境贯穿整个革命过程,采用师生讨论法解决问题,使学生融入人物情境,积极思考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利用材料自主构建知识。

说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分导入、展开和结束三个层面来开展。 (一)关于导入新课的考虑

首先确定本课主题为“看历史人物,探辛亥革命”,我会展示秋瑾、蔡元培、孙中山、袁世凯的图片。选择四个与革命有关的历史人物,分别设置四个情景以贯穿革命的准备,爆发,高潮和失败整个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设计也比较符合学生的一般认识规律。

(二)关于展开新课的考虑

第一环节:掌握辛亥革命的准备和爆发的复杂原因

创设情景一

1、讲述秋瑾的故事

设问:她为何悲愁于江南的秋风秋雨之中?为何愿将高贵的头颅悲壮的滚落?

选择一次失败的起义为切入点,主要是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可能只知道武昌起义的成功,而不知道其实当时的起义还有很多,多得在书本上只是变成了一个代表省略的符号;当时捐躯的烈士还有很多,许多英雄儿女的英灵变成了纪念碑上笼统的数字。但正是这一次次的起义,一次次的失败,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选择秋瑾:一是高一学生大多知道的,二是因为她是女性革命者而且才貌双全。因此我以秋瑾的悲壮结局设计了问题:以此引发学生对革命爆发原因的思考。

2、展示两张图片,一张反映外国入侵,政府腐败导致的严重民族危机,一张是当时在各地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共进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文学社)和政党的分布图说明革命的阶级正在壮大,组织正在日日成熟,革命思想正广泛的传播。 结合介绍兴中会、同盟会及其纲领、民报等。

利用课堂讨论法,对革命原因的分析上进行方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二:

1、选取黎元洪的心理活动的情景引发一系列思考

辛亥革命的爆发主要标志是武昌起义,。让学生知道武昌起义(准备、原因、影响、存在的危机)

2、展示材料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的一段文字材料

提问武昌起义后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原因,回答为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存在失败的危机。

3、结合学思之窗,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共性与矛盾,从而引出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众多新政内容中精选出“编练新军”、“商办铁路”、“鼓励留学”三项,分别为日后起义准备了起义的新军、保路运动的导火线和成为革命党的学生。

展示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图(15个省宣布独立)

武昌起义的具体过程不讲,重在提示洋务运动中张之洞与革命过程关联,回答武昌为何成为首义地区这一学生可能困惑的问题。

第二环节:掌握《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临时政府的政治体制

创设情境三:

1、以时间的方式呈现事件,学生可以从时间中得出很多信息辛亥革命的高潮阶段的到来是:中华民国的成立和颁布临时约法,从人物选择的角度看,孙中山是最合适的人选

1911年10月12日上午11时,在美国的孙中山得知武昌起义的新闻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踏上回国的故土

1912年1月1日晚上,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临时大总统誓词》,宣布了民主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我会以习题的形式巩固知识如

中华民国的国旗、纪年方法、临时政府的性质

3、史料分析法,选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

介绍《临时约法》的构成,设置三看环节,精选三则材料,从三个角度对《临时约法》进

行解读和分析。一看性质(社会契约);二看理念(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对比《钦定宪法大纲》;三看制度,材料三“辅佐、副署、覆议”三个词语能体现出国务员对总统的制约,引导思考,与孙中山原设想国家制度有何不同(原来设想总统制,现在却是责任内阁制),对袁世凯不放心,为何还要“让位于袁”?怎样看待袁世凯修改宪法的行为?《临时约法》规定共和制度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实现?

通过三看环节,学生初步了解到中国欠缺民主的传统和土壤,甚至连孙中山都没能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拥有无比沉痛的二千难帝制的包袱,其建立民主共和的道路必然充满挫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法特别规定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发布命令必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第三环节:

让学生填补这是一张文革时期关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的纯手工绘图, 设计意图:补充结构图了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的原因,让同学们全面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进程中的意义。

介绍辛亥革命结局选取的最合适的人物莫过于袁世凯。袁世凯称帝共和政体最终完结。

(三)关于结束新课的考虑

运用材料分析法和分组讨论的方法,我继续以人物创设情境和提问,让学生通过对比城市国民和农民对中华民国的态度对比,开放式评价辛亥革命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

首先引入一段材料: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鞋,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季陶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提问:你觉得那一种现象更符合民国初年的史实?说明理由有别于传统材料呈现法,我继续以人物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情境对比进行开放性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x9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