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峥嵘冠千古,来者不负读书台(B版)

更新时间:2024-01-21 21: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风骨峥嵘冠千古,来者不负读书台 ——陈子昂文化的品读与传承

四川射洪 喻善平

1、常论常新数子昂

据山西师范大学梁晓萍教授的统计,仅1994——2004年这十年时间里,全国各学术期刊发表的研究陈子昂的论文达到100篇。这些论文涉及陈子昂的生平、思想、诗论、诗文等四个方面。据“百度学术”的统计,仅网传的研究陈子昂的相关论文达2千篇以上。据上海大学赖晶博士的数据,20世纪仅是研究陈子昂思想的论文(大陆方面)即达360篇左右,而研究陈子昂诗论诗作的篇目更多。而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学者自觉的学术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独特的学术现象呢?我国自开科举以来,出了十万进士,为什么学界偏偏对陈子昂等极少数进士如此感兴趣呢?要论官阶,陈子昂是八品拾遗,那么多达官显贵不研究,却要钟情于陈子昂呢?要说诗作,陈子昂只有128首;要说诗论,代表他革新主张的《修竹篇序》,不足两百字;留文,十卷而已。为什么至今依然是常论常新呢?

2、一代文宗出射洪 “一代文宗出射洪,三唐冠冕壮诗风”。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出生于射洪县金华镇武东乡一个富裕的书香世家。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武则天执政时期,陈子昂科举及第。他有才名,有见识,敢于上书进谏,痛切时弊,政论卓越,能洞察国家安危,

1

关怀人民疾苦,受到武则天的赏识。武则天赐其书札,与其讨论政事,先作麟台正字,后擢为右拾遗。他直言敢谏,“不谦不惧”,敢于担当,曾因“逆党”反对武后案而株连下狱。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问题卓有远见。38岁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于是,忧愤难伸,被冤死狱中。时年42岁。

陈子昂诗作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为文朴实畅达,陈词慷慨,极受推崇。卢藏用说时人许他为“国士”,王适誉他为“天下文宗”(见《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陈氏别传》)。唐代文人几乎一致认为陈子昂是忠义之臣,具有政治雄才。但北宋以来,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与封建正统观念的形成,陈子昂被认为是不忠李唐,于是千年不显。虽然如此,但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帝王教科书《资治通鉴》引用他的奏疏、政论有六处之多,达2千余字。《全唐文》刊载他的奏论达6千余字。明代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而且是“大臣之材”。不过,杂音也有,清代王士祯骂过他,也有人贬低过他的诗作。但这点小小的恶作剧已被历史的巨手轻轻掩埋。陈子昂虽然诣阙上书,上表称颂,为武周改制出谋划策,只是为了实现其美政理想。当他无奈武则天为神化自己而佞佛靡财,便用“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一诗进行指责;当武则天打击异己而重用酷吏,他便用“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一诗对其讽刺。当他发现武则天不为天下与百姓着想时,儒家的责任感便使他愤然而起,毅然而去,而正是这种深刻而鲜明的个性与人民性,才唤起人们长久的

2

探究欲望。

3、杖策曾经工部来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陈子昂逝世60年后,“杖策曾经工部来”,即公元762年冬季的一天,同样忧国忧民的杜甫拄着拐杖,满面沧桑,冒着寒风来到金华山拜谒陈子昂读书台,看到有些斑驳的石碑,不禁触景伤怀,悲从中来,吟出《观陈公堂遗迹》:“……陈公读书堂,石柱多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杜甫礼赞陈子昂是一代雄才,王夫之赞赏陈子昂是“大臣之材”,近代史学大家岑仲勉也说过,“陈子昂,奇人也,经世之才”。那是因为他洞察国是,见识卓越,的确有治国安邦的本事。从陈子昂的奏疏来看,他大约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进步主张:一是提出“安人’的国策,强调以人为本,把民生疾苦放在首位。“万物之灵,莫大乎黔首。王政之贵,莫大乎安人。”“机静则有福,机动则有祸”,要让人民安居乐业,不要瞎折腾;二是主张节用爱民,反对穷奢极欲;三是主张贵德慎刑,反对滥刑;四是主张安边,安定少数民族要讲方略,不能让一方独大,拥兵自重(若是稍后的唐玄宗践行了陈子昂的主张,不至于发生给唐帝国带来大灾大难的安史之乱);五是主张任贤选能,反对奸佞擅权;六是提倡发展经济,以使国富民强,国泰民安;七是要求用兵须取慎重态度,反对穷兵黔武。

陈子昂以诗文铭志、以廉报国,“达则以公济天下,穷则以大道理身”。他不惧拾遗补阙,是有时代担当的讽谏监察之官。作右拾遗之前,他就敢亮风骨,直言敢谏,勇于较真。子昂高中

3

进士后,唐高宗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按规定该把高宗梓宫运回关中安葬。陈子昂当时出于关心民生,以“草莽臣”身份,诣阙冒死上《谏灵驾入京书》。他从儒家“兼善”“安人”的政治主张出发,分析了关中当时的形势:连年的战事,连年的天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若将高宗灵柩迁回长安,“千乘万骑,何以取给?”遭殃的还是普通百姓。与此同时,陈子昂言“先谋後事者逸,先事後图者失。”灵驾西行,虽是墨守先帝的遗愿,奉行曾子、闵子的孝道,却会劳民伤财,危及唐帝国的统治。洋洋洒洒、痛快淋漓数千字,透露出陈子昂心怀苍生、匡国济世的报负,充分显示出他非同寻常的政治见解和才能。善于鉴拔人才的武则天看了陈子昂的这篇谏疏,“奇其才,召见金华殿”,不仅授予他麟台正字的官职,还对他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暐晔。”有了则天武后这句光彩夺目的褒奖,陈子昂终于誉满天下。《陈氏别传》记载当时全洛阳都在传诵他这篇名文和其他诗文,大街小巷,人们相互吟诵欣赏,甚至有文贩子到处售卖他的文章,从都城直到偏僻之乡,一时竟洛阳纸贵。作右拾遗后,更是经常犯颜直谏,敢于较真。陈子昂为人为官,风骨峥嵘,恪尽谏官职守与本分,这让后辈谏官杜甫、白居易对他极为推崇。

陈子昂虽是谏官,但对判案也见解不凡。武则天当政时,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凶杀案。凶犯叫徐元庆,是一名驿站里的服务员,为报父仇,杀害了朝廷要员,因这个要员斩了他的父亲。徐元庆到底是孝子还是凶犯,该杀还是该予以表彰?这在当时引

4

发了激烈的争论。当时占上风的观点认为:凶犯徐元庆该受到表彰,至少应该无罪释放,因为徐元庆是替父报仇才杀人,杀人的动机很高尚。而陈子昂认为:应先将凶手正法,然后表彰其孝义。当时之士大夫皆认为陈子昂执法公正公道,尽管后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想推翻这个判例,也只能无奈放弃。不过,这例判案虽在唐朝赢得叫绝好评,却与当今的法治精神不符,但可以让我们加深对子昂文化的品读。

4、风骨峥嵘开唐风

陈子昂敢为人先,敢亮风骨,壮开唐风,勇于实践。无疑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划时代人物,是推动唐代诗文革新的先驱者。虽然在唐诗的创作实践中,还是李白最终用“黄河之水天上来”淹没了宫体诗人,在创作实绩上完成了唐代诗风的彻底扭转,但陈子昂“敢为人先”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垂范之举毕竟功不可没。

在诗歌革新中,陈子昂继承了刘勰、钟嵘、王勃等人曾标举过的“比兴”、“风骨”的传统,一针见血指出初唐宫体诗人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而初唐宫体诗人的吟风弄月,类比于今天的话来说即是把作诗当作打饱嗝,打油嗝,打酒嗝,打花嗝,无病呻吟,没有或少有寄托与个人怀抱(这个类比不一定恰当,宫体味诗作中也有优美中不乏“兴寄”的佳作)。陈子昂认为“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是创作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他倡导诗歌内容的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游国恩),创作有重大成就。其作或“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或感怀身世、抒发理想”(游国恩);其诗比兴寄托,

5

言志抒怀,古朴雄浑,苍劲有力,洗尽铅华,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同时,也注重营造优美的形象,如“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陈子昂以其理论和实践终于拉开了盛唐诗空的帷幕,于是,吟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闪亮登场,李白与杜甫等巨星冉冉升起并熠熠放光,成就了东方诗国的辉煌。同辈及后辈诗人对他极为钦佩,不少气壮山河的诗文大家对他可谓高评有加。如诗仙李白“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诗圣杜甫“有才继骚雅,哲将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王适惊叹“此子必为天下文宗”;白居易“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每叹陈夫子,长嗟李谪仙”;元好问“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刘克庄“独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其散文也朴实畅达,开风气之先。千古文章四大家之首的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高才博学的萧颖士赞许“陈子昂文体为正”;中唐古文家梁肃认为“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在著名的“唐文三变”论中充分肯定陈子昂的首创之功;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也有人因子昂诗作词意激昂,风格高峻,雄浑古朴,有汉魏风骨,于是誉为“诗骨”。从这些佳评中,可以看出陈子昂作为“天下文宗”,风骨峥嵘,影响冠带千古。应该说,这些佳评,经过历史的筛选,时间的考验,的确是前贤的公论。难怪,初唐以来,历代文人并未对陈子昂“天下文宗”的地位提出过异议。

5、绝唱幽州动士怀

6

“千年修竹绿诗斋,绝唱幽州动士怀”。

有人说,陈子昂的代表作之一——《登幽州台歌》,反映了什么现实呢?没有直接反映。但折射了现实,有风骨,有兴寄,表达了陈子昂内心的真实。其境界阔大清空,寓意高远,苍凉悲壮,哀而不伤,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的是孤独;“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因孤独而伤感,伤感而涕下,涕下在天地悠悠的壮阔里,泪光里并非全是落寞,而是知音难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梦想难于实现!这是一代雄才陈子昂,也是历代志士仁人内心真实的流露。不过,这“独怆然”流露的孤独,抑或是独立苍茫的仰望,抑或是不屑随波逐流的铿锵,抑或是志存高远的悲情邂逅?应该说,兼而有之。但更是对理想、情怀及生命意义的自觉与坚守。这种基于天地境界的孤独往往与悲哀无缘,因为它超出了个人得失的范畴,将其个人命运转变为天下苍生的命运,表达的是“得风气之先的伟大的孤独感,豪壮而不悲痛”,吟诵起来反而会令人精神饱满,是不需要救赎的,即使在孤独中低沉伤感,但在低沉伤感中也难于遏止生命的自信与对现实的逆袭。因为历史决不会允许这样的孤独沦为寂寞,于是《登幽州台歌》成了表达崇高的千古绝唱,绝唱悠悠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星空里,绝唱悠悠在蜀中金华山之读书台上。北京大学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称“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

然而《登幽州台歌》未进入武汉大学主编的《唐诗排行榜》前一百名中,巴蜀鬼才魏明伦对此有异议。于是武大教授王兆鹏解释说,因为北宋以来形成的所谓正统观念,陈子昂的《登幽州

7

台歌》在过去的千年中,历代选本多未选入,历代诗评家评点少,于是影响了排行得分。毕竟事出有因。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笔者作为遂宁射洪人,在游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时只得赋诗一首:“横制颓波昌古道,齐梁彩丽失妖娆。诗仙诗圣佳评在,青史无言细细雕。”

笔者曾经多次思考,陈子昂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上的创造革新精神为什么那么受推崇呢?那么多的学者对他的研究为什么乐此不疲呢?原因恐怕简单而朴素,即历史上的不少诗论家虽比陈子昂的理论有系统性,但关注的是诗歌创作的“术”,或是审美角度的鉴赏,或是作诗的技巧方法;而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不仅关心诗歌的审美要素,如“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更重要的是关注诗歌的“道”——风骨与兴寄,即推崇的是为人生、民生的艺术,是诗歌应该肩负的时代使命。读其诗文,总觉得很多诗文里每一个字都是沉甸甸的,没有无病呻吟的味道。正因为如此,苍天不负,岁月难舍,陈子昂的诗论与诗文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而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时空穿透力,空间隔不断,时间磨灭不了,即使千年不显,也埋没不了子昂诗论诗文中张扬的正能量,且是常论常新。文运、诗运兴,则国运昌;国运昌则文运、诗运旺。两者相互优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实,凡历史上响起靡靡之音,有识之士想到的良方便是子昂诗论。有时笔者突发奇想,假如陈子昂能穿越,看到而今眼目下一些诗人的作品,不知作何感想?

6、仰罢前贤承古韵

按今天的话来说,陈子昂是初唐时期射洪境内真正的富二代,

8

家资巨万,可以成天洪湖水浪打浪,过着悠哉游哉的豪侠浪漫的贵公子生活。当然,十八岁之前有时是这样。之后,受家学影响与乃父教导而折节读书,发奋钻研经史典籍,出三峡,赴长安,参加科考,风骨铮铮为民请命济苍生,从军边塞,为国效力,敢为天下先,倡导诗文革新。如此胸襟抱负,眼界高远,胆识非凡,不愧为雄才所为。其风采与价值在于,子昂精神中的“风骨与担当”,积淀成为射洪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基因——敢为人先,不谦担当,的确能壮哉代代来者。作为射洪人,我们应该礼赞他,但更应该弘扬、弘扬其文化内涵,使其真正成为我们建设川中强县、诗意射洪的优质文化资源。

(1)弘扬陈子昂志存高远、发奋苦读的精神

陈子昂虽曾一度沉溺在安逸的贵公子生活中,但他毕竟志存高远,一朝醒悟,便痛下决心学习。他远离物质享受,在金华山上,寒窗苦读,“三唱雄鸡欲曙天,探幽索微未成眠”,终于学有所成,终于练硬了能在初唐天空里腾飞的翅膀。作为来者的我们钦佩他的抱负,更要学习他发奋苦读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发展立下雄心壮志,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而今读书台依然无恙,激励着代代射洪人学习不辍,进取不止!

(2)彰显陈子昂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

初唐时期,诗坛沉迷在纤弱柔媚的齐梁诗风中,陈子昂居然敢于担当,逆势而上,横制颓波,这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更需要极大的实践勇气,即需要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射洪人秉承先贤的这种精神,敢字当先,英才辈出,子昂故里成了文华之乡,川中名区。改革开放后,莘莘学子带着先贤的这种改革创新精神,

9

敢于雄起,走向全国,走向海外。前贤为梯,来者居上。射洪人的昂首阔步、不懈攀登,永远在路上。

(3)传承陈子昂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敢于较真的精神 陈子昂不仅仅是诗文大家,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敢于较真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点赞。他支持武则天的政治改革,对武则天的施政敢于直谏,敢于较真,屡次提出尖锐的批评,关心边防军事问题有远见,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吏贪暴给以愤慨的谴责。可以说,这种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与较真的精神是他从事诗文革新的巨大动力。尽管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较真的举动并不被武氏统治集团理解,但他始终不惧危险,把它作为士人良知、士人自觉加以奉行,而且无怨无悔。值得我们后辈读书人传承并发扬光大。

(4)效法陈子昂不谦不惧,善于展示自我

据《唐诗纪事》,陈子昂登第前并不顺利。有一天,他到长安闹市,见一些文人骚客达官贵人,正在争相传看一把古琴,而没有人愿意下手买。子昂灵机一动,二话没说,抛千金买下,围观者十分惊奇,子昂说:“这把琴很好,千金又何足惜!”众人请他演奏,子昂让他们第二天到住所来见证惊喜。第二天,果然宾客众多,高士如云。酒酣耳热之际,子昂手捧古琴说:“我虽无谢灵运之才,但有屈原之志,携诗文百卷,奔走长安,竟无人赏识,我虽懂弹琴,恐难入你们高雅之耳。”说罢举琴就摔,接着把诗文遍送宾客,于是,众人争相传诵,一天之内,子昂名满京华。有人认为是哗众取宠,非也。这是陈子昂善于推销展示自己的高明举措。因为唐代科举,不是宋代开始实行的密封阅卷,需要名人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wr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