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3-8教学建议

更新时间:2023-10-20 23: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3-8单元教材解读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唯有教师走进了文本,方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

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年级下册教材:

第三单元 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一、研读教材

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真实故事《画杨桃》,传说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研读学生

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小故事大道理类的文章都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是对于蕴涵的道理,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何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能抓住关键词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三、教学设想

1.对话。熟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链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寓道理于实际行动之中。

3.拓展。搜集有关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进一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四、学习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3.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 五、课前准备

1.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投影。 2.师生搜集的小故事。 六、基本策略

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在你身边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吗? 3.深入挖掘教材,引导思维向纵深发展:你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 七、教学建议

1.寓言两则+同步阅读+读书会

《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是《亡羊补牢》,在读通课文,解决了字词后,可以让概括主要内容,并联系课文理解课题中的“亡”和“牢”。课文中有现成的词可解释:“亡”——丢了,“牢”——羊圈。

接着以“当他第一次丢羊后是怎样想问题的?”“第二次丢羊后又是怎样看等这个问题的?”来引导得出寓意。最后可以这样小结:这么看来,不管什么事,只要做错了或出了问题,都要( )。所以人们在运用这个成语的时候,常常还这样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当然,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后提出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作为初始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示范来让学生明白这样才算“自己的话”。可以先出示课文的一段话(第一段),然后罗列一些讲法给学生参考:

(1)从前有个养羊人,一天早上,发现自己的羊少了一只。他查了一下,发现是羊圈破了一个洞。夜里,狼从这个洞里钻进来,把羊给叼走了。 (2)很早以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有一天,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他的羊圈破了一个窟窿,半夜里狼从这窟窿钻进来叼走了羊。

(3)以前一个人,养了一些羊。一天早上,他在放羊时发现少了一只。哪里去了呢?原来是他的羊圈不知什么时候破了一个窟窿,被一只狼发现了。夜里,这狼就从这个洞里钻过去,把羊叼走了。这样通过示范引领,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

在读通课文时,也需要释题。这个释题最好能借助一张马车的图片,这样就能比较形象地明了辕和辙的意思,这为理解隐含着的“目标和行动”这一意思铺垫了基础。

在理解课文时,也可抓住这个人是怎样想问题的?他朋友呢?你呢?来理解文本,领会寓意。(寓意:做人做事,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方向错了,条件越好,花的力气越大,离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越远。)

寓言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并能结合生活体会寓意。一般在教学体会寓意时,喜欢直截了当地问:“读了这个寓言,你懂得了什

么道理。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提问题。设计成想象表达:“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劝那个去楚国的人?你还可以用这些话劝劝谁呀?”

第9课寓言的教学意在了解寓言的特点,初步掌握基本的寓言阅读方法,积累传统文化。俗话说“深挖洞,广积粮。”以一篇带多篇,拓展阅读面。在学习完《寓言二则》后,可顺带学习同步阅读中的古代《寓言二则》:《掩耳盗铃》和《滥竽充数》。还可以课外延伸:开展一次寓言读书会,向学生推荐好书:《伊索寓言》、《中国寓言故事精选》。 2.惊弓之鸟+成语故事+故事会+小练笔

《惊弓之鸟》原先是四年级的课文,现在三年级孩子来学习本文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难点在理解关键词句和体会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着很丰富的技巧和策略,好多名家都曾执教过,他们的方法都很巧妙。今天分享一节课听到的课的精彩部分。上课老师以第一句话的“有名的射箭能手”为切入点从四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先理解“能手”,接下去说说“射箭能手”和“有名的射箭能手”的意思,并说说表示射箭准的成语(百发百中、箭无虚发、百步穿杨、一箭双雕)接着又把这些成语在句中加以运用,使其积累:

因为更羸射箭( ),所以说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第二个层面是用更羸的有名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还有更神的地方呢?引入下文阅读,得出“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下来。”

然后把阅读重点放在最后一段,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之后说说更羸在看到这些情景时是怎样想问题的。更羸看到( ),想到( )。帮助归纳。

如果这不是一只大雁,更羸也会这样想吗?

这样的现象魏王他们看到了吗?他们想到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 小结:由此看来,更羸真不但箭射得准,还有着丰富的经验。

第三个层面:现在,给你弓,不给你箭,你能把大雁射下来吗?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学和回答得出:

听到弦响——害怕——拼命高飞——使了劲——伤口裂开——掉下来 这样的鸟就叫惊弓之鸟,类似这种情况的都可以叫它惊弓之鸟。在这方面还有类似的其他句子: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杯弓蛇影等。不过,我们可得从只鸟身上得到教训,不能因一点小事而惊怕的手足无措。

小结:看来,更羸不但武艺精湛,满肚才学,还深知惊弓之鸟的心理,善于推理测,真是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

第四个层面可抓住更羸的谦逊来学习。可以问学生,现在你说更羸的本事大吗?可他自己却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这说明什么呢?现在,你知道了吗,一个本事大的人,要有名还要什么品质?

课文上到最后,必定要说故事带给人们的启发。一般我们都会问:“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启发?”“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特级教师杨明明老师就换一种方式问,效果可更好。

师:“到底是什么害死了这只大雁呢?”

学生有可能说是善于观察、仔细推理的更羸,有可能归结到大雁自己吓唬自己,心理素质不够好。这样就产生了多元理解,文本也就变得活跃起来了。这时老师还追问一个问题:“这一个成语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既可以从更羸角度讲:平常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这样就会有新的发现;也可以从“惊弓之鸟”的角度讲。这时老师就补充了语言训练:“这只受过伤的大雁,只要……就……”

生:这只受过伤的大雁,只要心理素质好,就不会丢了性命。

生:这只受过伤的大雁,只要不自己吓自己,就不会丢了命丧黄泉了。

2.阅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在默读训练中,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会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等方法正确理解词句,体会感悟词句的深刻含义,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4.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

5.结合课文进行读写训练,加强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等方法揣摩词句加深体验,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2.能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疑问和体会,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分享童年生活的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故事中得到生活的启示,汲取成长的营养。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正确理解词句,体会感悟词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四、教学策略

目标定位之后,我们该如何落实这些目标呢?以下的教学策略与老师们共同商榷: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因此无论从教材编排形式上到教师的态度上都非常重视。而一进入三年级,尤其是到了下学期,很多教师就认为,教学应该以阅读感悟为重点,而对识字、写字的重视也已成为过去式了,甚至,我们在日常教学,公开课中发现识字、写字教学,被迫退到了课堂非常不起眼的一角──不会多于五分钟。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实际识记能力与课堂训练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学生作业中出现了大量的错别字现象。三年级的学生刚从低年段过渡上来,识字的任务很重,教师必须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把生字认准、认实,尤其是生字的巩固成为这一时期识字教学的重点。最主要的方法是让学生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还可以在小练笔和写作在具体的运用中巩固,同时采取归类复习的方法,来巩固生字。其次,要加强写字教学。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特别是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二)阅读教学

如果说低年级阅读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识字的语言环境。那么中年级阅读,将逐渐走向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地位。学习本组教材,我们可以抓住本单元的训练点──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正确理解词句,体会感悟词句的深刻含义,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1.抓住关键词句,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在本单元中,学生要能初步掌握“抓关键词句深入体会”的阅读方法,逐渐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伙伴”的提示,抓住课后思考题,联系上下文自主思考

例如:《和时间赛跑》中有这样的提示语:“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检阅》一课,“学习伙伴”引导孩子边读边思考“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和时间赛跑》的课后问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比如,“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让我们找一找,体会体会,再抄下来。《检阅》一课的课后问题:我有些问题想

和大家讨论讨论: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这些地方,都可以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当学生了解阅读方法后,要及时迁移运用,巩固方法。

(2)教学中,及时迁移运用,掌握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文中的关键词句最能体现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认真揣摩,展开讨论,提出质疑,“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例如:《争吵》一课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挨”,体会它到底好在哪里?学生通过联系前文,结合朗读,体会到主人公的犹豫、矛盾的心情。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找类似的字词,并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语言,“生活中,你碰到过这个词语吗?”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老师也要多多提倡在书上做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划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在文中留下自己的瞬间感受或疑问。”

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方法一定会转化为学生的习惯,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的。

2.换位思考,挖掘空白,深化感悟

本单元的课文情节生动、曲折,贴近孩子的真实生活。所以他们很容易进入情境之中。我常常发现,文中主人公心情的变化,孩子们的表情也会随之变化。这时,孩子已经有了换位思考的真切体验,对课文感悟得就比较深刻。

让孩子换位思考的方法有很多,像老师语言渲染,学生朗读体验等等。本单元课文还可以挖掘空白,让学生在合理想象中,与课文对话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检阅》一课第六自然段“劝他不去?要不把它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里为教师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更为珍贵的东西找到了契机。

我们可以通过问题设计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这课可以进行问题设计: (1)“如果你是儿童队员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处理呢?为什么?” (2)“同学们,你们碰到过类似博莱克这样的事吗?”

(3)“同学们,你们想想,腿有残疾的博莱克是不是更需要大家的鼓励和信任呢?那么此时的你会怎样处理博莱克这件事呢?”

第一个问题,孩子可能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不让他参加(因为让一个靠拄拐走路的人参加检阅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二、把他藏在中间,(因为这样既让博莱克参加了检阅,又不会影响到检阅的队伍,岂不是两全其美?)

三、让博莱克参加,至于让他站在哪里,我会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来决定,这样做就很公平。

只靠文本,孩子还是很难与博莱克的心灵产生共鸣,毕竟学生还是较难体会一个残疾人内心世界。为了拉近学生与博莱克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碰到过类似博莱克这样的事吗?”

孩子们会有自己的经历。比如:“我长得胖,有些同学就取笑我,还给我取绰号。”“我因为跑步跑得慢,一些同学就不让我参加接力赛,其实我很想参加,我觉得好难过。”“我妈妈经常说我笨,对我几乎都没信心了,我觉得好难过,我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了。”

听了学生的心灵对话,老师最后追问:“同学们,你们想想,腿有残疾的博莱克是不是更需要大家的鼓励和信任呢?那么此时的你会怎样处理博莱克这件事呢?”

此时,学生会有新的感悟:“我一定要让博莱克去,并且我要告诉他,他一定能行的。”“我不但要让他参加,并且要让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让大家都羡慕我们。”

通过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去想象思考,从而获得情感的升华。如果老师们仔细钻研一下课文,像这样的空白能找到很多。

3.阅读牵引,联系生活,读写结合

每个孩子都有童年,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一段难忘的故事。所以本单元的教学除了和课文对话,与主人公一起成长,一同体验之外,还应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实际,分享童年的快乐。

比如口语交际和习作就是说说写写自己学本领的故事。《争吵》的课后练习还有一次小练笔,写写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写的内容不一定是争吵,注意引导孩子写印象深刻的事,写真实的事,如:《去年校运会上发生的事》。

五、课例设计:就《和时间赛跑》具体谈谈如何落实阅读目标。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等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由于时间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文难点。 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设计理念: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阅读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自己溶入作品,与作者同呼吸,这样来启迪学生阅读时的灵性、悟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很好地去完成初步阅读的任务。)

(二)揣摩词句,把握重点

1.可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或难以理解的词句,并在旁边批注。

在本文中,爸爸说的话是最难理解的“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wr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