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艺体生百日冲刺专题21 作文之审题立意(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04-16 01: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文之审题立意

【考点精讲】

【考点精释】

考点说明:

2020年《考试大纲》对“写作”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E

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⑴符合题意

⑵符合文体要求

⑶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⑸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⑹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⑴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⑵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⑶有文采

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⑷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考情分析:

2020年《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于此保持稳定。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在特定情境下为满足特定的要求而写作。考生应懂得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做充分的应试准备,从而在考试中写出符合题意的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训练相比,高考作文具有如下特点:

1.写作的限定性

限时。考场作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限题。高考作文题是限定的,考生作文不能跳过命题人所给要求,考生当然也不能跳过这些要求去随意发挥。高考作文题在命题上注重创新和防范,要规避应试者的猜题押题行为,营造陌生感。

限境。写作空间(考场)是限定的,考生还要受考场纪律的约束和监考教师的监督,考试情境严肃。

2.评价的特殊性

评分机制。网上刷屏评卷。双评机制和第三方监控仲裁机制保证了阅卷的质量。

短时评判。特定的阅卷方式和节奏使得评卷老师在每一份试卷上停留的时间有限,要在短时间内作出评判。

审美疲劳。阅卷老师每天评阅的是同一命题下的数百份同类作文,相同的文题、滥熟的材料、相似的立意、平泛的语言、雷同的结构,等等,不间断充斥着评卷者的大脑,让评卷者产生强烈的审美疲劳。

备考建议:

考场作文写作的限定性及评价的特殊性要求考生在作文备考时做到以下三点:

1.快速成文,合乎标准

考场作文的诸多限制性,要求备考阶段修炼瞄准评分标准、快速成文的内力,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运用材料、思维创新等方面得到有效训练。

2.打造亮点,突出个性

评判是短时完成的,只有在短时间内能进入评卷者的期待视野的作文才能获得高分。这就要求在备考时做到:材料、语言、结构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成文有优于他人的亮点。

3.定向训练,胸有成竹

考场是最后的冲刺,备考却在平时。平时备考既要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即一方面注重思想、思维的积蓄和培养,另一方面要抓好审题、表达的训练。在平实、有序、渐进的训练中做到二者的统一,胸有成竹迎考,获取高分

【典例导引】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复兴中学高三(1)班的学生。暖意融融,春风拂面。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五一劳动节。

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创造了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劳动,建成了今天的高楼大厦;是劳动,使浩翰的荒原变成了万亩良田。是劳动,让我们的校园整洁、干净。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了这个五彩班斓的世界。

劳动虽然辛苦,但劳动者却是幸福的,因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劳动首先可以造就一个人,造就一个能吃苦、不畏艰难的、有自信、有志气的人。其次,劳动对于培养每个人的健康人格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专家们分析说:孩子的劳动时间越长,独立性越强。让孩子从小干家务,可以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可见,家务劳动与孩子健康成长与成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可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有些同学根本不爱劳动。个别同学当值日生不负责任,下课了黑板也懒得檫,扫地也是敷衍了事;有的同学大扫除时耍滑头,别人忙的满头大汗,他却躲在一旁;有的同学甚至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衣服,懒得洗脸洗脚。回到家更是以小皇帝自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生活。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从小就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最光荣,不爱劳动的人是可耻的。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表明:中国家庭的孩子每日平均劳动时间约为12分钟,还不及美国孩子的六分之一,仅为韩国孩子的四分之一,英国孩子的三分之一左右。确实,我们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太少了,这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都是很不利的。

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前辈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勤奋劳动。在校做好学校的所有值日工作,回家主动帮父母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定能从中获得许多快乐!更为我们将来走上社会,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做好准备。

最后,我代表全班同学提前祝老师和同学们五一节快乐!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材料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是幸福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热爱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3)写作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这则作文材料既着眼于劳动思想的历史溯源,也关注问题的现实呈现,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箴言、警句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阐释作为总领,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一些对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引导青少年学生对这一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以期在全国青少年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高考作文在推动劳动正信方面的导向功能。

立意角度:

(1)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2)尊重劳动,体现现代人的良好素质;

(3)爱劳动,要有实际行动。

素材准备:

1.“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胡锦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重要论述之一。《劳动最光荣》是我们小学就学会了的一首歌曲,那句“幸福的生活在哪里?要靠劳动来创造”早已根植我们的脑海中。

2.劳动是汗水,是欢笑:是苦涩,是甜蜜:是给予,更是幸福。有一分劳动,就有一份收获。你给生活付出了多少耕耘,生活就会回报你多少果实,你就会拥有多少快乐与幸福。

3.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这是高尔基对劳动的诠释,也是劳动的真谛。的确,我们吃的粮食,住的房子,穿的衣服,坐的车,今天我们能过上吃穿不愁的日子,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哪一样不是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是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创造了幸福,劳动创造了社会的和谐美,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所以说,劳动最光荣!

4.热爱劳动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劳动的楷模,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的劳动着,为我们创造了今天幸福生活:“铁人”王进喜不顾身体的虚弱,以“铁人”的精神奋斗在大庆油田几十年,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建功立业;上海平凡的房屋修理水电工徐虎,21年来“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及时雨”;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5.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毛泽东有句名言:“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的确,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是最可靠的财富。因为劳动,人类社会才不断进步发展。

结构设想:

本题是一篇演讲稿,比较适合写出议论文。主旨是倡导全校同学“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按照演讲稿的格式,开头要有称呼,之后要有结束语。在开头之后,尽快地进入主题,从多角度论述劳动的意思。可以设置几个分论点,如:①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②劳动虽然辛苦,但劳动者却是幸福的;③不爱劳动的思想是危险的;④爱劳动要落实到行动上。中间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热爱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批评。最终回到主题上来

【知识梳理】

高考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其功能主要是为考生拟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高考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立意,但提炼的观点不能脱离材料。考生审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过程,即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审题的三项原则:

是在对文题所给的材料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向读者展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中的“中心明确”就是针对立意所提出的要求,作文必须“以意为主”“意在笔先”。立意的四项原则:

考生不可能有绝对充裕的思考时间。尽管随着命题的改革,作文审题的难度在不断降低,但是每次考试,总是有不少考生因为审题失误而出现立意偏差。所以,要把审题和立意联系起来考虑,而且要做到快速、准确。

不管什么作文,考的都是写作者的思想、思维、语言和情感。考场作文是特殊的写作,就是根据命题者的要求写,所以,先要搞清楚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有价值立场吗?隐含的思想指向是什么?还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要求:要我干什么?要求共有几条?都是些什么?

审题明两点:一审意图,二审要求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明两点:

一审意图。任何写作都面临着以什么角色、对谁、为什么、写什么、用什么方式写等交际语境问题。这一作文命题也具有“交际语境意识”,那么审题时自然应该审明写作时的话题、角色、读者、目的、角度等语境要素。(1)话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2)角色:“你”——高中毕业生、中国青年。(3)读者:显性读者——外国青年;隐形读者——阅卷教师。(4)目的: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5)角度: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二审要求。共有6条——

是建立在审辨命题者的意图之上的,而且立意工作是要能找出一个句子概括作文的观点。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快捷地完成这项工作呢?考生可以尝试“立意四步走”战略。

立意四步走

第一步:找关系。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从大处着眼,12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厘清所选择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就走好了写出佳作的第一步。

第二步:抓关键词句。

牢牢把握材料整体内容的同时,要留意关键词句。“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并不是随机地、凌乱地去选择。要从所提供的关键词中,提炼出各个关键词的最大公约数,提炼出可以一以贯之的中心,也就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种“关联”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等等。

第三步:概括写作中心词。

明确了选择的关键词之间的有机关联,然后或提取,或整合,或概括,形成一两个中心词语,这些词语是对命题者意图的概括,也是对作文中心的概括。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

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创新的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这里的“传统中国”“创新的中国”“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时尚中国或互联网中国”就是写作中心词。

第四步:形成观点句。

对写作中心词,或扩充,或转述,形成观点句。这个句子就是作文的立意,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散文的线索、论述文的论点,照此写下去,一般就不会偏题、离题了。如:“我准备从一带一路、中华美食、美丽乡村三个方面带你走近一个真实的中国,感受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你可能会说这三者风马牛不相及吧!其实这三者间包含中国的价值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言有点拗口,通俗来讲就是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各自特色,从而博采众长,和和美美。”

现在让我们来练习一下“审题明两点”和“立意四步走”的方法。

【高考直通车】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

1.审意图。这是一道事例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源于2016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对于安徽合肥一家新华书店24小时营业模式的评论短文,经过修改,把时评型材料处理为没有明显主观评判的客观事实材料,把情感价值隐含在对事实的客观叙述中。要求考生在材料给定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自主选准角度,自定立意,选择文体。

2.审要求。题目最突出的要求有两个:一是要求“选准角度”,考生必须从“书店”“书”“顾客”“读者”等角度确定自己的立意,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二是要求“文体特征鲜明”,考生如果要说理,就必须思维清晰,逻辑严密,以理服人;如果要叙事,就必须线索清晰,描写具体,以情感人。

[立意]

1.找准关键词,选准立意角度

①考生对材料中的“书店”“书”“顾客”“读者”等相关概念非常熟悉,这些关键词可以引导考生产生关于书店的功能、文化属性以及人们阅读意义等方面的感悟和联想。

②材料中关于各类“顾客”的内容,尤其是“夜读人”元素的加入,表现了人们对于知识、文化、文

明的渴望,说明书店不仅是人们汲取精神营养的场所,更是人们期盼的精神寄托所、心灵栖息地,由此可以引导考生思考阅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思考书店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思考书店在当今社会中的文化传播、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问题。

③材料中工作人员“从来不驱赶任何人”,表现了书店的人文情怀和经营理念,由此可以引发对书店经营目的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思考。

④材料中“经营模式”和“工作意义”这两个关键词,可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的问题,思考书店等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出路问题,思考关于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同步提升和共赢同享的关系问题。

2.立意多元化,表达个性思考

①从书店角度立意。就其功能来讲,书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场所,能够给人们的文化成长提供精神食粮,给社会的进步提供文化滋养;就其经营理念而言,其人文发展理念、创新理念、共享理念、公平理念,都符合时代精神;就书店的象征意义而言,它具有了精神寄托、心灵成长、文化滋养等意义。

②从顾客、读者角度立意。可以联系所提供的材料,书写个人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与享受,或书店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自己成长的滋养价值意义,也可以紧扣书店文化环境谈人际关系问题等。

根据自己的感悟与联想,考生可以叙写书店这类文化空间促使心灵成长或提供精神栖息港湾的感人故事,也可以阐发由这一现实事件引发的理性思辨或问题探究。

[拟题]有宽容,德乃大

[开头]宽容似火,融化人们心头的坚冰;宽容似水,溶解人们心里的芥蒂;宽容如光,驱赶人们心中的黑暗。宽容是门学问,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美德,它以一颗博爱的心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书店“24小时经营”,无论是市民、大学生,还是外来务工人员,甚至流浪者、拾荒者,都不会被驱赶,它以宽广的胸襟让“夜读人”在知识的星空里尽情遨游,去寻找自己的那颗星。独特的经营模式带给人们非凡的感受,它让走进书店的每一位读书人都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与理解,让漂泊的人找到了归属感。“深夜书店”是中华传统美德——宽容情怀的载体,它承载着文明与和谐。

[解读]标题新颖,化用《尚书》“必有容,德乃大”句,将其整合成自己的标题,突出了本文的两个关键词——“宽容”和“美德”,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文章从书店角度立意,认为就经营模式而言,书店欢迎任何人前来阅读,不会驱赶流浪者、拾荒者;就功能而言,书店是“宽容情怀的载体,它承载着文明与和谐”。针对“书店24小时经营”这一事例,将立意定位于“中华传统美德——宽容情怀”,精准而有高度。

[2016·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审题]

1.审意图。这是一道事理类材料作文题,是对俗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重新审视与颠覆,旨在考查考生对事物的认知与思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审要求。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角度可以是“有话则短”,也可以是“无话则长”,但要与“个性”“创新”有关联。写成议论文比较合适。

[立意]

1.理解材料内容。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作为一句俗语,是公认的说话准则。第二句话中,“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是材料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破折号之后则是具体解释,是从另一维度对“有话”“无话”及其长短进行的阐述。第三句话是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种行为的思考与界定,从“个性”与“创新”的角度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材料的内涵。命题意图在于后两句话。

2.概括关键词形成观点。关键词是“有话”“无话”“短”“长”“个性”“创新”。“有人却说”的内容是关键句,体现了一种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根据分析,可以确定以下观点:

不拾人牙慧,不走寻常路,有话则短,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避免无谓的重复;

独辟蹊径,无话则长,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自出机杼、独抒己见,从而有所创新;

怎样创新?不妨绕开众人的关注点,从众人的忽略处入手。

[拟题]我言秋日胜春朝

[开头]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

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宕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象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

[解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乐观心态与通达个性的体现,它荡涤了前人言秋时的悲伤、压抑情愫,是“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因此,用“我言秋日胜春朝”为题,既巧妙揭示文章观点,又含蓄蕴藉,文化气息浓郁。

作文从《寒江独钓图》从容起笔,材料援引丰富而妥帖,精当举例后,恰到好处地加以议论,自然地勾连题旨,用“留白”“叫板”等词,生动地诠释了题目材料中的“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意蕴丰富,颇有新意。如此开头,入题快,可读性强。

[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

1.审意图。根据《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要求,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缺少整体结构感、空疏而又欠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的情况,浙江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

2.审要求。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显然是要求考生写成“论述类”文体。当然,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原则,考生写成其他文体,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思考”“看法”,根据作文分项分等评分办法,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立意]

1.理解材料内容。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走归零路》(2015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2016年第五期转载)。作者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作者不但强调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要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

2.把握“三本大书”的象征义与比喻义。首先应理解这三个关键词所指的内容。有字之书,指的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类书籍,它是人类过去精神生活的留存,包括智慧和愚昧,既有名家著作,也有经典留存。阅读这有字之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明辨是非。如何阅读这有字之书,应有目标地进行选择,有计划地安排进程。无字之书,指的是我们面对的纷繁多变的当下社会。心灵之书,是指我们在人生旅途中的心灵成长和内心观照,即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空相对应的内心的律动——自我道德的诉求。

3.厘清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从作文题目来看,题中暗含着要求对这三本书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无疑,最终要落到心灵之书上来。因为无论是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最终都是要完成心灵之书,抑或前两本书其实就是为了第三本书的完成,也就是自我成长。

4.形成观点。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读万卷书),“生活,或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自己

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如果思考再深入些,还可以就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等。

[拟题] 景致深深

[开头] 前贤吟咏灼灼其华,高唱《离骚》,传颂贤贤易色,令后人深思传习。翻阅这白纸黑字的先哲经典,心上如沐春风,脚下如踏七彩祥云,将人的一生娓娓道来。

人由读有字之书始。孩提之时牙牙学语,指着烦琐的一笔一画认真读写,《弟子规》《三字经》信手拈来,到少年之时手捧大部头文学小说汲取知识,年轻的眉眼懵懵懂懂,却在书海中冲刷出那干练明朗的神色。人到了青年,柔软的羽毛像锋利的箭,离弦扎进一个个新的未知世界。脱离了书本的人对社会有着恐惧与好奇,努力将脑海中的预想与现实合二为一,然后逐渐积累经验,丰富阅历。这本无字之书翻阅不到尾声,而人必须有所舍弃。于是人开始褪去一身华彩,又重新坐下来,捧起一本书,或者煮一壶香茗,淡泊心志,打开了自己的心灵之书。

[解读] 本文在立意、章法、辞采方面亮点突出,是应试作文的上乘之选。文章开篇,紧扣材料,叙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不同的书的阅读以及理解:少年时读“有字之书”;青年时读“无字之书”;最后返璞归真,打开“心灵之书”。文章的立意就是“人在不同阶段会循序渐进地读不同的大书”。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夏明作品改动)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1.审意图。这是一道图片漫画类材料作文题。题目由多幅连环漫画组成。突破了漫画体裁讽刺的藩篱,讽刺和歌颂共存,肯定和否定共寓;在增加阅读要素和难度的同时,赋予考生多维的思考可能、广阔的思辨空间和层次多样的立意角度。

2

.审要求。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来立意,这就要求不能简单地描述漫画内

容,而要由材料的内容,拓展到社会现实,进而发掘哲理,思辨论述,以理服人。

[立意]

1.理解材料内容。漫画内容是由两位小男孩与手中的成绩单构成。因为分数不同,两位小男孩脸上分别留下“掌印”或“唇印”,并呈现出不同的表情。漫画既反映了唯分数是重的教育现实,又反映了标准、奖惩、进退等一系列的问题。

2.辨析关系,形成观点。这幅漫画别开生面,包含横纵与交叉四个对比轴,通过对比,可以有六组解读、多种立意。

A.横向对比轴,是共时性的

横向比较图1:第一个孩子,喜悦,因为考了100分而受到了奖励;第二个孩子,委屈,因为考了55分而受到惩罚。结论:以分数论奖惩。

横向比较图2:第一个孩子,委屈,因为考了98分而受到了惩罚;第二个孩子,喜悦,因为考了61分而受到了奖励。结论:以分数论奖惩之余,奖进罚退。

B.纵向对比轴,是历时性的

纵向比较第一个孩子两次不一样的处境:要求高水平只进不退,是否过于苛刻?退步原因是否因为奖励?

纵向比较第二个孩子两次不一样的处境:低水平的进步,值得奖励?进步原因是否因为惩罚?

C.交叉对比轴,是错时性的

图1、图2交叉对比之左上右下:分数优异与成绩进步都应得到赏识。

图1、图2交叉对比之右上左下:分数低下与成绩退步都会受到惩罚。

如果以教育为切入点,可以从教育的价值取向角度谈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可以从教育特点的角度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的问题;也可以从教育评价的角度谈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手段的问题。

如果以漫画的引申义为切入点,还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谈对奖励和惩罚的辩证思考,谈对考核的合理性的思考,谈因个体自身原因造成的起伏变化,等等。

[拟题]分数之痛,成长之殇

[开头]初看这幅漫画,我为这孩子脸上的巴掌印而感到无比的悲凉。教育界已然在以分数论英雄了吗?孩子成绩好就与之亲密拥吻,一旦分数有所下滑,便以巴掌相待。在教育者眼里,分数似乎已然被物质化,成为人们标榜高低的工具。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在于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发展自我的平台,分数的目的应该在于给孩子一个客观认识自我的准绳,小孩的世界更不应该被物质化。

[解读]紧扣“分数”“成长”拟题,“痛”“殇”指出了唯分数论的危害,观点明确。运用对仗,形式工整,用语雅致。标题极佳,是作文的一大亮点。文章开篇指出孩子的世界不应该被物质化,紧扣教育的目的简介漫画内容,点出漫画所反映的教育弊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w0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