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教案

更新时间:2024-07-05 03: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课 统计总论 一、教学目的

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认识,使同学学习之后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学习任务有一个总体了解,掌握教材大致结构。 二、教学过程

统计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含义,如:现将本年度的情况统计(动词)一下;根据会计科的统计(名词),大学专业中的统计专业(名词)。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它是对社会自然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统计:即统计资料,是指统计实践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计:统计学(理论),是指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三种含义的联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见教材1—2页,请同学们在教材上做记号)。 三、作业

练习主要完成《学习指导》和我刻印的习题,复习教材P31—35的“本章小节”,将其系统化,理解再记忆。

第二课:统计调查 一、教学目的

认识并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调查方案的各种方法,调查误差产生与防止等几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

.统计调查的意义:是搜集资料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它既是对现

象总体

统计调查的要求:必须达到准确性和及时性两个基本要求 统计调查的种类:分类标准不同有不同的类型:

根据被研究总体的范围(单位数),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连续调查是随着被研究现象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如工人的出勤,农作物生长的情况。

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所进行的登记,被研究的现象在短时期内不发生什么变化。

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派员调查、问卷调查、采访调查。 三、作业

抽样调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越性和作用?

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的关系,三种非全面调查方法的关系?

一项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第三课 统计报表 一、教学目的

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方案的制定。 二、教学过程

统计报表: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属于全面调查范畴,又称全面统计报表。

特点:统一性,经常性

普查与全面统计报表的区别与联系(关系) 联系:二者均是全面调查,能提供较为全面的材料 区别:

连续性:普查不属于连续性调查,而统计报表则是。

调查内容:普查主要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而统计报表的主要内容是需要经常掌握的各种统计资料。

制定报表:全面统计报表内容固定,经常填写,调查项目较少;而普查则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在调查时可以包括更多的单位,分组更细,调查项目更多。

具体应用上:普查适用于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详细的资料时,而要取得经常性的统计资料还是应用全面统计报表。 三、作业

结合课后题,制作一张统计报表

第四课 统计分组 一、教学目的

掌握分组的方法和技术 二、教学过程

统计分组的定义: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如对某班学员可分为男生,女生(按照品质标志分类),按照成绩(数量标志)可分为:60以下,60-70,70-80,80-90,90以上。

意义:达到认识事物之间的差别,特点的手段 种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类型

统计分组标志的选择: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分组标志的选择,应选择具有本质的,能反映内在联系的标志来进行分组。 三、作业

统计分组的分组体系是什么?分组的关键在于什么?

第五课 统计分布 一、教学目的

认识统计分布是统计整理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教学过程

统计分布的概念:

含义: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所有单位按照组排列形成总体中各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实质:把总体的全部单位按照某标志所分的组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数列,所以又称分配数列或分布数列。

要素:总体按照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所占有的单位数——次数。

种类:按照分组来分类 频数与频率:

频数:总体单位在组中的次数,通常用f来表示

频率:该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f/∑f.(性质:各组频率大于0,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

累计数列,分为累计频数数列和累计频率数列:首先分组,然后依次累计到本组为止的各组频数,求得累计频数,将累计频数除以频数总和即为累计频率,分为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两种形式。

统计分布的编制步骤: 进行统计分组; 统计各组的单位次数;

按照要求编制累计频数或频率数列。 三、 作业

什么是统计分布,如何编制统计分布?

第六课 统计表 一、教学目的

学会统计表的编制并能熟练地运用。 二、教学过程

统计表的结构:

从外表(形式)看:统计表是由标题,横行和纵栏,数字资料等部分构成

从内容看:包括主词,宾词两部分

主词: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总体的各个组成或各个单位的名称

宾词:是用来说明主词的各种指标。 三、作业

导读第109页17——21题

第七课 综合指标 一、教学目的

理解基本的综合指标,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分别所反映现象的规模,结构,比例,水平,集中,分散等数量特征

二、教学过程

??总体单位数,总体标志1.总量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2.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比较相????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算术平均数???数值平均数????调和平均数?3.平均指标??中位数??位置平均数????众数????全距???平均差?4.变异指标???标准差??变异系数???总量对指标对指标成程度相对指标

三、作业

指导书及教材的课后作业,复习要领:区别概念,多做练习,巩固公式。

第八课 抽样估计 一、教学目的

提供一套利用抽样资料来估计总体数量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抽样推断的涵义及特点:

涵义: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

特点:是由部分推算总体的一种认识方法;是一种建立在随机抽样基础上的统计方法;运用了概率估计的方法;抽样估计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举例:要了解某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在很紧张的时间限制下,无法得知全班100名同学的成绩,这样,老师决定在100名当中取出20名同学的分数来计算平均数,作为全班分数的平均数,来概括全班考试情况。这就是抽样推断。

抽样推断的内容

参数估计:依据所获得的样本资料观察对所研究现象总体的水平,结构规模等数量特征进行估计。参数估计包括许多内容:确定估计值和确定估计的优良标准加以判别,求估计值和被估计值参数之间的误差范围,计算在一定误差范围内所作推断的可靠程度。

假设检验:先对总体的状况作某种假设,然后再根据抽样推断的原理,根据样本资料对所作假设进行检验,来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以决定我们行动的取舍。

相关概念 总体和样本:

总体:亦称全及总体,指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全体,它是由所研究范围内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全体单位所组成的集合体。

样本:又称子样,它是全及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的,作为代表这一总体的那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体。

由此可知,总体和样本,一个是整体,一个是部分,全及总体是

我们的研究内容的对象,因此它是唯一的,确定的;而样本则是建立在随机基础上抽取出来的,所以每一次选样,都会选出不同的结果,所以它是变动的,不确定的。

样本容量和样本个数

样本容量:指一个样本所包含的单位数(样本容量小于30的称为小样本,反之,则称为大样本)

样本个数:指从一个总体中可能抽取的样本个数(重复抽样的样本个数为乘方数,不重复抽样的样本个数为排列数)

抽样调查方法

重复抽样:抽出一个单位,登记结果,又重新放回,参加下一次抽选,抽取的样本可能值为N n

不重复抽样:每次抽取一个单位就不再放回参加下一次抽选,其抽取的全部可能的样本个数为pNn

抽样的组织形式: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 三、作业

复习指导书P106

第九课 假设检验 一、教学目的

提供从数量上研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方法,将定性现象向

定量上转化。 二、教学过程

相关分析的含义: 对总体中确实具有联系的标志进行分析,其主体是对总体中具有因果关系标志的分析。有两种类型的分析:

函数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数学概念,反映的是一个变量数值随着另一个变量的给定也确定下来(完全依存关系)。

相关关系:是一种不完全确定的随机关系。 .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的关系

区别:定义上的区别。一个是完全的依存关系,一个则是不完全依存关系

联系:相关关系是相关分析的研究对象,函数关系是相关分析的工具

相关的种类:

按相关的程度分为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不相关 按相关的方向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按相关的形式分为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 按影响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将定性?定量,包括如下几个环节。

确定相关关系的存在,相关关系的形态和方向。

确定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将两个变量用一个近似的方程来表示,这就是本章第二重点回归分析。

三、作业

根据某部门8个企业产品销售额和销售利润的资料得出以下计算结果:

x ?xy=189127 ?x=2969700 ?=4290

2 ?y2y=12189.11 ?=260.1 (单位:万元)

要求:(1)计算产品销售额与利润额的相关关系。

第十课 相关分析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指数分析,使学员掌握对同一总体在两个不同时期的变化分析 二、教学过程

指数的涵义:

简单现象总体:总体中的单位数或标志值可以直接相加的总体。 复杂现象总体:构成总体的单位数急标志值不能直接相加。 广义指数的涵义: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狭义的指数涵义:综合反映在复杂现象总体中不能直接相加的各种事物在数量上的总变动。

指数的表现形式:某一时期的指标(报告期)/另一时期的指标(基期)。分子分母属性完全相同,所以是相对数,无名数。

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按其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按照采用的基期不同,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按其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综合指数的特点:

从现象联系分析中,来确定与我们所要研究的现象相联系的因素,即同度量因素。

对复杂现象总体包括的两个因素,把其中一个因素,即同度量因素或权数加以固定,以便消除其变化,来测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哪个因素即指标的变动。 三、作业

指导书及教材的课后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v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