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

更新时间:2023-09-28 19: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学大师——黄侃

一、生平

黄侃(1886-1935),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他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1886年4月3日(夏历二月廿九日),黄侃生于成都金玉街三道会馆。1888年,随江叔海先生问字,初授《论语》。1890年,随父还居原籍湖北蕲春。1896年,随父至武昌,读经而外,纵览诸子、史传,能为诗文。次年丁父忧。1900年,应县试,进学。1902年,入武昌湖北普通学堂肄业。1905年,在文普通学堂因宣传排满思想开除,得张之洞资助留学日本。1907年,以运甓、不佞、信川等笔名写作《释侠》、《专一之驱满主义》、《哀贫民》等文。师事章太炎先生。写有《新方言后序》、《国故论衡序》。 1908年,回国侍母疾,不久,母逝。时清廷命逮革命党人,遂仓皇离乡,再走日本。1910年,返国还里,筹设孝义会,宣讲种族大义及中国危急状听者甚众。1911年,辛亥革命起,奔走江湖,然不欲谋仕宦,后退居沪上,主《民声日报》。1914年,勤治故籍,研索《广韵》,综合前说,定古声十九类,古韵二十八部之目。有《仙道平论》、《释若者》等文刊于《雅言》杂志。1919年,于《国故月刊》、《国民月刊》发表《广韵佚字》、《毛诗正韵评》等文。因与胡适等人不谐,转教武昌高等师范。 1920年,在《唯是学报》发表《声韵通例》、《与友人论治小学书》等,并为《说文》、《尔雅》等作讲章。1923年,仍任教武昌,有《音略》、《释公士大夫》、《文心雕龙札记》等刊于《华国月刊》、《国学卮林》。1925年,作《中国文学概谈》、《文学记微》等文,刊于《晨报》副刊。1927年,应聘北京师范大学,秋后转教东北大学。1928年,南下应南京中央大学聘,讲章有《礼学略说》、《唐七言诗式》诸稿。1931年,于《金陵学报》、《金声》发表《诗音上作平证》、《章炳麟黄侃往来论韵书》等,讲《三礼通论》,批注《尔雅义疏》。1933年,出版《日知录校记》。1935年,因病逝世于南京。逝前讲授《说文部首》及史汉文例。遗稿有《尔雅郝疏订补》、《说文注》、《广韵注》、《切韵表》、《集韵声类表》、《古韵谱》等。

二、治学精神

黄侃先生以未及五十之年却有这样大的成就,究其原因,其天赋与名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在更主要的是他可贵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1.师古与超新

黄侃敦古是有名的。因为一方面认识到先儒言不虚设,另一方面又有轻易疑古的风气,认为后人指斥为非者,往往不是古人错了,而是后人未晓其精义。师古只是黄侃的一个方面。他对古人只崇拜其手中的真理,并不执迷其缺失。他对前人的驳正,几乎条条闪烁不自僄弃的精神的光辉。

2.恪守师承与博学多闻

跟他对古代学术遗产的态度一样,他即从老师那里继承了已有的成果和治学的方法,又在这基础上努力向前探索。

3.为学务精习

黄侃先生能成为一代大师,主要是由于他的勤奋,而不是靠了过人的聪颖。他自少年时起,就养成了勤苦攻读的习惯。他十三岁早孤,此后在学塾中日夜诵读。他一生阅读极丰,有些书反复多次。

他读书的另一特点是绝不泛泛而过,每日必要动笔。“有所得,辄笺识其端,朱墨重沓,或涂剟至不可识。”

4.开通严谨

黄侃广综博览,不但精于小学,而且是与他所进行的研究有关的领域,诸如名物、文辞义理、辞曲小说,无不涉足,潜心涵泳,并且都有自己独创的见解。黄侃是以正德、利用、厚生为任的,他的不轻著书,失不在秘而在谨。他的原则是“言必有中,每下一义,切理厌心”。没有给后人留下更多的著作是令人遗憾的,但从治学的态度来说,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他的谨是为了对社会负责。他说过:“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一曰不知者不道,一曰不背所本,一曰负责后世,一曰不窃。”

5.以愚自处 一方面,他会针对当时混乱的政局和陵替的学风常以傲岸之气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另一方面对于前辈、同道与后学又极为谦虚。他曾说过:“我只要一打开书,就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毫无知识的人。”

三、学术成就

他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1.音韵学方面的成就

黄侃先生提出的古韵二十八部、古声十九纽之说、古音只有平入二声说。黄侃先生继承先儒之说,总和各家发明,成为二十八部,可以说是集乾嘉以来之大成。这一方面固然表现了他在治学上的谦逊态度,同时也不难看出他对古韵学的深刻认识。由段玉裁的十七部或章太炎的二十三部成为黄侃的二十八部,关键在于入声的独立,古韵分部历经王念孙、章太炎等人,入声至、祭、缉、盍、與对都已经独立成部,黄侃在这基础上又把德、沃、屋、锡、铎五部独立出来。主要见于《音略》(《国学卮林》1920年第1卷第1期)、《声韵略说》(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声韵通例》(《唯是》月刊1920年第1、2册)。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建立了自己的古声韵系统,即古音学体系。

2.文字学方面的成就

黄侃先生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非常重视《说文解字》。他把治《说文》看作是治小学的门径,训诂学的渊薮。“形声训诂之学莫佑于《说文》。不明《说文》,不足以通古文。”《说文》对每个字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三者统一在每个字的说解中。黄侃重视字形的研究,认为:“《说文》之训诂必与形贴切。”主要见于《说文笺识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说文略说》。

3.训诂学方面的成就

黄侃先生晚年主要是从事于训诂学的研究。这是因为他把训诂学视为研究国学的基石:学问文章宜由章句训诂起,同时它又是小学的终结和归宿。我国训诂学发源甚早,但一直到清末,并没有人提出全面系统的训诂学理论。黄侃在中央大学等学校讲训诂学。现黄焯先生

存有听黄侃先生讲课的笔记,名曰《训诂学讲词》。虽然较为简略,不能从中窥见黄侃训诂理论的全貌,但其规模、梗概还是看的出来的。就现在所知,黄侃是初步建立起这样一个理论体系的第一人。《训诂学讲词》共分为两大部分:训诂述略和十种小学根底书。此书实际上把训诂学各个重要方面都论述到了,从训诂的定义、用途、方式,到方法、步骤,系统井然。

四、发生在他身上的小事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

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有一次,有人请他代写一篇碑文,约好五天后来取。到了第四天,黄侃还未动笔。直到第五天,取文的人来了,他便研墨取纸,吩咐为他打格。格打好了,他提笔一挥,连上下款带正文,刚好写到最后一格,一字不差。这足以反应他的才华横溢。

五、经典语录

治学须知二事,一曰治学之法,一曰持论之方。 所谓博学者,谓明白事理多,非记事多也。 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扬子云,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矣,寡见则无卓矣。 无论历史学、文学学,凡新发见之物,必可助长旧学,但未能推翻旧学。新发见之物,只可增加新材料,断不能推到旧学说。

看清一难懂之部书,可以读多数难懂之书。

治中国学问,当接收新材料,不能接收新理论。佛经云:依法不依人,即此义。 教化者,教人且化人也。故道德须立于感情之基础上。 通一经一史,文成一体,亦可以为成人矣。

语言文字之学,为各种学问之预备,舍此则一无可通。

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刘申叔年三十五而学成,亦得择要之法。 训诂、文词、典制、事实、大义等不可妄为轻重,此经学之大要也。 中国古书用字简练,不妄下一字者,《易》、《礼》、《春秋》、《说文》、《唐律》是也。

六、诗词

7岁时寄给父亲的小诗:??

父作盐梅令,家存淡泊风。?? 调和天下计,杼轴任其空??? 采桑子

?? 今生未必重相见,遥计他生,谁信他生?飘渺缠绵一种情。当时留恋曾何济?知有飘零,毕竟飘零,便是飘零也感卿。

黄侃去世时年仅五十,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却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国学大师。程千帆说:“但老师是中外学术界公认的大师之一。??大师之大,大在何处???我觉得季刚老师的学问是既博且专的。无论你用经、史、子、集、儒、玄、文、史,或义理、考据、词章

来分类,老师都不仅有异常丰富的知识,而且有非常精辟的发明。他在文字、音韵、训诂诸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 参考书目:

1.《新辑 黄侃学术文集》 张一兵 周宪 南京大学出版社 2.《黄侃传》 叶贤恩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湖北人民出版社 3.《黄侃经典文存》 洪治纲 上海大学出版社

4.《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黄侃 刘师培卷》 刘梦溪 河北教育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vj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