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站--张文创--《教学案例生辉 促我反思前行》

更新时间:2024-03-28 16: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案例生辉 促我反思前行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进而形成新的结论,并将研究结果记录成叙事报告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在研究过程中,它所致力的不再是抽象的、普遍的原理性概括,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的描述,去追寻教育参与者的足迹,在倾听教育参与者内心声音的过程中,去发现教育事件中隐含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叙事非常适合教师开展科研研究,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叙述教育事件来改进自己的教育生活。

教育叙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写 \自己的教育故事 \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师的反思总是以新的教学理念的眼光来 \反思 \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通过这种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同样的错误经过反思自己知道问题出在那里,以后就不会重复出现了,这就达到了教学行为转变的目的。在课改实践中 , 我们大力倡导教师进行叙事研究 , 在教育叙事中引导教师进入研究状态 , 在研究中提升专业水准 . 实践表明 ,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良方。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虽然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的教育中都离不爱,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离开的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征、学习习惯都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正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学生,将会使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挫。每一位班主任必须用全部的爱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尤其后进生。爱聪明的学生很容易做到,爱反应慢的、调皮捣乱的学生也不难,难就难在每天、每时都爱他们,难就难在寻找并发掘出他们身上若隐若现的或一纵即逝的优点,难就难在抓住优点,通过表扬、激励,转化成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也能象正常青少年一样高昂起自己的头,挺直腰板做人。 教学案例之一:宽容下的绿色批评

一、发起:

“张老师,刘亚伟在操场上玩刀子,让主任抓住了。值周生给咱们班扣了一分!”我一听火冒三丈。从开学到现在,我们班的行为规范评比一直是100分,前几天我还在班上反复强调,做什么事都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而且同学们还讨论了如何做才是规范的行为。这一扣分,不仅仅评比会落后,争夺流动红旗,期末优秀班集体的评选都会受影响,想到这些我更是怒火难平。于是,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客气地斥责他。同学们也在一旁不停的指责他,表示对他的不满。往后的几天里,学习本来就差的他,上课几乎天天挨批评,而且还经常和批评他的老师较劲,老师说一句,他顶一句。每天的作业就更是迹潦草,错误连篇了。

二、思考:

1、为什么越批评他,他越犯错呢?

2、应该施以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他转变呢? 三、分析:

由于我当时没有冷静的思考,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导致对学生出言过激,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使他产生了逆反心理。正如事后我找他谈话时他所说的:“今天老师竟然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批评我,简直太没面子啦!要是被爸爸知道了,肯定又是一顿揍。咳!反正都不喜欢我,管他呢!”而平时的他,就是一个自觉性差,又不能批评的孩子。每次老师批评他,他都眉头紧锁,强词夺理,急于为自己的辩解。

四、做法:

刘亚伟的表现,不由得让我想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他因一时愤怒而失手打了一个调皮孩子一记耳光后,愧叹自己“从教育的绳索上跌落下来。”难道此时,我也像他一样“跌落”下来了吗?高压之下独木难荫,难道此时除了暴躁、批评之外,就别无它法了吗?难道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只有采用这种“黑色批评”吗?难道批评不能是“绿色”的吗?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买“绿色家具”、进行“绿色装修”、走“绿色通道”、建设“绿色社区”、使用“绿色手机”……所以批评可以是绿色的,而且更应该是绿色的。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并自觉设立目标,争取进步。 五、反思:

(一)、宽容,引发自我批评

批评孩子的错误,在特定环境下,宽容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宽容就像人们在重压之后,走进满眼绿色、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一样,让人舒畅,而它也从不吝惜自己的绿色;宽容就像春天一样,给大地以湿润,给空气以芬芳,给生活以智慧,给童心以成长。作为教师应该用这样博大的胸怀和境界,包容和谅解孩子的错误,使学生越上新台阶。

及时的反思让我幡然醒悟:让自己走出教育困境,同时挽回他的自尊心,因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于是,我利用总结“规范评比”的时间,又一次提起了那天的事。我用平和的语气说:“本周刘亚伟为咱们班扣了一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了他。”说到这里,不光同学们用奇异的眼光看着我,“作为你们的老师,我为那天做出的不理智行为而感到很内疚,希望同学们能够谅解。”此时班内鸦雀无声。我微笑地走到他身边抚摸着他的头。他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用真诚的道歉和真心的爱护“宽容”了学生,维护了他的自尊,使他走出了心灵的阴影,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激发他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使我们师生达到心与心的交融。所以,宽容的师爱不仅能走入学生的心灵,使其“亲其师,信其道”,而且通过老师的自我批评,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学生心灵上绽开希望之花。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给孩子的机会只有下一次,而没有最后一次。 (二)、深入心灵,进行“绿色”批评

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心浮气躁,不能指望一次教育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待刘亚伟这样的孩子,更应该做到常抓不懈。基于刘亚伟课上的表现,看来还是要批评他,但不是像上次一样的批评,我变换了一种批评的方式——“绿色批评”。所谓“绿色批评”就是批评时要讲究艺术,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让孩子既能接受,又利于改正。 1、语言暗示批评

批评不一定是正面地直接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这样做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加重学生的自卑感,而且还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投下阴影。我们可以运用“语言的魅力”来暗示学生的错误,让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

并且自觉地改正错误。

一天上复习课,正复习到人类最具有智慧时。关注于-----我注意到刘亚伟正朝窗外看,根本就没听讲,这时我立即利用这个机会,“刘亚伟正关注于鸟是如何建窝的”。我一说完,大家的眼光马上转向他,一看,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大家的笑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一语惊醒梦中人”,此时他显然也领悟了我的暗示,难为情地一笑之后便坐直身子,专心地学习了。后半节课,他不但听得认真,发言也积极了,于是我真诚地表扬了他的进步,这次他发自内心的笑了。我也会心的笑了。

这次的“批评”如春风拂面、春雨润物,虽悄然无声,却深入学生的心田,使其愉悦、主动地根据老师的暗示,向老师期望的目标靠拢。这种批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都是极为有利的。

2、表扬式的批评

我发现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要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长期得不到关注,会形成“赏识饥饿”。所以,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刘亚伟的作业经常写得很潦草,挨老师们的批评也是家常便饭。一次,他的作业又像往常一样,书写脏乱、错误百出。于是,我故意在课上让他站起来,用欣赏地语气说:“今天,我发现刘亚伟的作业中有一个字写得很好看,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每一次的作业都能像这个字一样写得干净整齐,好吗?”他涨红了脸,第二天的作业果然有所好转。我又及时表扬了他:“你们看,他是不是个要求上进的好孩子?我们祝贺他!我相信刘亚伟身上还有许多优点,等待我们大家去发现。”

于是“表扬”,这个最简单的赏识办法,成了日后我教育杨飞的一大“法宝”。这也看出他非常需要教师和家长都使用过,无疑中又遗忘的教育。从某种角度讲,孩子怕的不是训斥和抱怨,而是赏识和感动。

六、启示:

当教师能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以“绿色”的批评期望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用情感的力量激发其上进心。在孩子的眼睛里没有了自卑、没有了恐慌、

没有了失望,那满眼绿色将指引着他们走向胜利、走向成功。 教学案例之二:沉默的背后

有人说:“沉默是金”,可在课堂上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总是以沉默来回答时,你还会认为沉默是金吗?

一、遭遇问题:

自进入初二以来,二(5)班两级分化较严重,大部分男生学习兴趣减弱,过着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即使学习较好的学生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不是沉默不语,就是两眼看着书。不管老师如何启发,他们就是金口难开。面对这种现状,我百思不得其解,是什么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缺乏激情?难道学生普遍认为:沉默胜于雄辩?

二、问题的结症:

课堂上的这种状况,让我困惑。于是我找学习委员,课代表,小组长谈话,询问他们上课为何沉默不语?他们多数人的理由是担心说错,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可我总觉得沉默的背后没有那么简单。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开始反思自己,问题是否出现在自己身上。并利用一节课让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结症。如果每节课不分题材的不同,都一味地从主题、黑体重点、作用、特点、方法上去提问,势必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况且要使提问真正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而我在这点上缺少对学生的赞赏,很可能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沉默寡言。

三、问题的解决:

经过反思,我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增强一种竞争机制,就要把问题问得科学、巧妙、有趣,并且富有启发性,做到难而有度,使得每一个问题像一把锤子,时时敲击起学生心灵燧石的点点火花,使学生的精神时刻得于亢奋状态,这样譡垢问题就迎刃而解。

如何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到教学环节,贯穿于教学双边的师生活动中。

1、科学的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问题提得浅,

学生无须思考,感到没意思;提得太深,学生无从思考,回答不出来,这势必影响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前我依据学生现有水平,把问题设计到既能使学生不失去信心,又能在课堂上增强竞争机制。即常说的“踮起脚,跳一跳,去摘果子”。总是提得不高不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产生想跳起来去摘果子的愿望。从而避免了学生无从思考,难以开口的局面。

2、在参与中提高主动性

上课除了老师问之外,还采取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己创设问题,自己来解决,有些同学解答不出来的问题,提出之后,由另一些同学来解答,老师不代替。全体同学经思考却又感到困难,解答不出来时,老师给予点拨。结果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因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很高。

3、创设师生共同平等研讨的课堂情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成熟,产生“惧说”心理,其中主要原因来自“教师权威效应”,怕自己的见解被老师否定而难堪,或者只等老师下定论。对此,我围绕一个中心问题,鼓励所有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其间,我不“妄加”优劣正误评判,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发言中的合理因素和价值,尽可能以不同角度加以肯定,即使出现答非所问,打擦边球等错误,也加以鼓励,给予正确的引导。在遇到学生难以定夺时,给予微笑加以点拨,让学生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体验。

4、反思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做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我欣慰的同时,也感受到还有少数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局外,并未参与到学习中,如何帮助少数学生,是我今后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融洽师生感情,也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之一,它在教学中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是有其心理依据的。皮格与利翁效应实验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和暗含的期待,也可以产生出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它不仅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影响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人的许多方面的品质是通过奖励实现的,提高学生“说”的积极性也是如此,让学生在“说”中有收获,有成功

的快乐。这样他们的辛苦努力,艰苦思考就得到了支持,他们的自信就得到了满足,学习的主动性就确定起来。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隆冬之阳”,给予每个学生温暖、厚爱和期待。

教学案例之三:将错就错,意外收获

一、事出有因:

天气渐渐转热,下午的政治课上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极度沉闷。在走进教室前,我还在为这个问题苦恼着。

上课后,在讲授新课前五分钟的复习提问检查中,发现学生对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掌握度较差,特别是回答问题时的有气无力和冷漠态度,引起了我的不满和烦躁,我耐着性子将上节课有些重点内容又进行了讲解,对复习提问中同学们的表现作了点评,着重批评了某些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但我发现有些同学还是无动于衷。

新课的讲述开始了。这堂课的内容在课前我作了精心准备,认为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观点明确,事例鲜明。讲述教学重点和难点时的语言也斟酌再三,自认为精彩异常,但十分钟过去了,大多数学生的眼神看上去是凝滞的,有的还趴在桌子上,课堂太静了——除了我的声音和电扇的声音。“今天怎么了?”怒气在我心中潜滋暗长,最终化为我内心压抑着的一声叹息。紧接着,我停止了讲述,命令学生坐正,要求大家在十分钟之内把课文内容快速自学完,自己准备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并当堂完成黑板上我出的思考题。大多数学生从我的语气中觉察到我的恼火,精神有所集中,一个个屏气凝神看课文,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在这样一个闷热的午后,我的心却凉意阵阵。这就是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情景吗?

二、灵光闪现:

我在教室里慢慢巡视,借以平息急躁的情绪,想着怎样引起学生的注意,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我觉得还是要从问题入手,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引起的,关键是怎样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感兴趣。我在一位同学旁边停下,看他自己提的问题,那是一个我看来十分幼稚和有明显错误的观点,我正要弯腰向他指出,突然间灵光一闪,“错题?”——如果是我出错的题目,学生的反应会怎样?何不

试试!于是我快步走到讲台前,整理了一下思路,立刻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了四道思考题,并写在黑板上,将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两个观点表述为正确的观点,加以肯定,要求学生寻找例证,并举例说明。另两题正确的题目却要求改错。 当我在黑板上写着问题的时候,已经听见身后的窃窃私语,我心中一阵暗喜,回转身示意大家可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自由发言。讨论声从小到大,从小心翼翼到激动争辩,讨论的人从少到多,渐渐波及全班同学,大家不时观察着我的反应,教室里不再只是我的声音。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有发言的欲望了,我带着...........兴奋的感觉,期待着学生。终于,课代表的手举起来了,他婉转地向我陈述题目似乎有些不对,是不是老师笔误了。我装傻翻书说没错,这下打翻了一锅热粥,教室里一片沸腾。性急的同学已经举着书本或大声朗读,或伸手直指,或拿着课外参考书引经据典。看着群情激奋,我心欣然。“错题”果然“不错”!学生终于肯“动”了。

三、一石激浪:

我将错就错,趁热打铁,将课文的难点和重点裹挟着黑板上的错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让他们自己分析黑板上错题的错处何在?正确的观点应该如何?自己认识、分析这个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正反的辨析,学生与学生相互讨论着,我也和学生一起探讨着,本课应掌握的那些知识内容一一被提出。随着讨论的铺开,我惊讶地发现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是我平时主观想象中的那样弱,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最后,当这堂课原先预计的教学内容完全在讨论中被触及并消化掉时,下课的音乐铃声欢快地响了。走出教室时,我才突然发现自己的衬衣后背已经被汗湿润了。但这堂课令我记忆深刻,至今还回味着,因为我很久没有遇到像那天午后的高温一样火热的师生同质疑、共探究的场景了。

四、付之实践:

有了这堂课的经历,为了触发学生们思考的激情,保持教室里多种声音的存在,我针对所教班级学生实际,精心备课,整合课文内容,挖好思维陷阱,基本上每堂课设计出一两个有质量的问题,以错题辨析、改错、一题多解、查漏补缺、追本溯源、思考讨论、综述等方式,极力营造课堂质疑探究的思维氛围,学生在思政课上专心致志,以知错改错为荣。我又及时改变评价方式,宣布在课堂活动

表现突出的同学将获得特别成绩,其成绩直接计入期中考试的考分,学生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踊跃参加,真正实现了他们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我动足脑筋,引入许多课堂活动:“画”说某事;多媒体课件展示;纪录片风云;时政述评;今天,我来做教师;人生感悟等等,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思政课内容,明确基本国情,树立远大理想,进行人生探讨。将错就错,错中求解,终于突破了我原先固守的陈旧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新课改的实践中真正地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改进,质疑探究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丰硕的成果。

五、教学反思

良好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学对象认真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和定位,锲而不舍地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堂课上,通过错题展示,学生自主发现,师生合作探究,正反辨析到问题解决,使我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了一些深切的体会: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听众,是读者,是知识技能的实践者,也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发现者,探究者。学生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吸收大量知识的过程,实质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课堂上要学习的不仅是教材的内容,师生在课堂上交流、对话和互动中不断生成的新知识也是学习的内容。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在人文学科方面,学生从同学、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比从教科书学到的多,更何况新课程强调在时间中学习,向实际生活学习。只有当学生有自身成功愉悦的享受,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将错就错”“错中求解”,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探究的欲望空前加强,大量的知识信息进入大脑中被分辩、加工、记忆和储存,学习的障碍亦随之消失。

谬误和真理是越辩越明。发现错误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探索真理的过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只有破除教师自己的权威和神秘感,平等地进行师生交流,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共同讨论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出错法,设置思维陷阱,就是思维的操练法,就是有意

识地创设一种特殊的课堂探究情景,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思考,质疑探究,找出论据,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做,贴近了学生的心理,振动了学生思维的琴弦。以生为本,角色变换,由老师讲转变为学生参与讨论,变教师的“静态讲述”为学生的“动态参与”。犹如把石子扔进一池春水中,激起思维涟漪,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质疑探究、求知问理”的角色状态。通过这种形式,在不经意中让学生在辨析错误的同时,开拓挖掘题目本身的思想内涵,既让学生明白原题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又注意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使学生不断受到正确观点之情与理的潜移默化,轻松自然地徜徉与思想政治教学所特有的思辩探索氛围之中,形成自然恰当的德育渗透。 教学案例之四:因为有你,才会更精彩

一、遭遇问题:

开学后,我接班任教初二的思想品德课。九月的一天上午,思想品德课正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讲台上的我挥洒自如,教室里的同学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我的感觉好极了。忽然我发现靠窗口的他正出神地望着窗外的操场,那里有别班同学在篮球比赛。他可是一位对思想品德课兴趣很浓厚的学生!当时我马上点名叫他回答刚才的问题,他慌忙站起来,涨红着脸,语无伦次,张冠李戴,结果引得哄堂大笑。我不禁生气了,严肃地批评他几句,要求他专心听课。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眼神中交织着自卑与敌意。我的心不仅一沉,难道这几句话就承受不起吗?何况我的言辞还算温和。后半节课,我继续实施教学,却注意到他一直趴在桌面上,一字不写,根本没有听课,一副漠然的表情。下课后,我立即找他来谈话,他却把头转向一边,一言不发,我强忍怒气,好言相劝。接下来的几天,他的状况丝毫不见改进,我再次找他时,就忍不住狠狠地批评了一番。谁知后来,他干脆在上课时趴一会,睡一会,作业完全不做了,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我的心凉到了冰点,这家伙软硬不吃,如此消极对抗下去,对他对全班的危害都极大。我纳闷至极:为什么他的反应会如此强烈?

二、解决问题: (一)分析症结

后来,我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做了交流,得知他是个聪明的、懒散的、自尊心过强的、敏感的学生,有时妄自尊大,有时自暴自弃。初一时,他与老师发生多次对抗,每个任课老师都已领教过他了,他是个难教育的学生!班主任告

诉我:自从你接班任教后,发现他对思想品德课很感兴趣,在课中的表现已是最好的了,没想到老毛病又犯了,唉!本性难移。我不禁回想起以往的课堂情景,他聚精会神的眼睛,他欢呼雀跃的表情,他高高举起的手,下课了还围着我问这问那??,留给我的印象这是个优秀的学生。我曾多次热情地表扬过他,课堂上因为有他,显得生动快乐!原来这些表现都是他尽了极大努力的结果,他正在逐步改变着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而我却把这一切进步表现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他的过失不能宽容。我猛然意识到:不经意的批评,普通的教育方法已经 伤害了一颗刚刚恢复起来的稚嫩的敏感的心灵,脆弱的自尊心再度受到打击,他又把自己起来了,他的心灵之门对我关闭了!

(二)对策和方案

经过思索,我采取了三步行动:首先联系家长,详细介绍初二以来的进步表现,请家长转告他今后努力的方向,但对他的错误表现绝口不提。回家后他当然受到了表扬,他的担心恼火反而变成了喜悦!其次,在课堂上用心捕捉他的细微变化,一旦发现他在听课,在思考,有所收获时,马上请他解答,一如既往地予以鼓励、表扬。渐渐地他的头抬起来了,听课时间明显延长了,笑意时时浮现在脸上,但作业还不能认真做,及时交。第三,课余时,我有意无意地请他做些小事:帮着发作业本,准备材料等,事后每次都向他表示真诚的感谢。当他交上作业后,热诚地为他面批,详细为他讲解疑难,并且一次次地告诉他:老师需要你的参与,让我们共同来努力吧。

(三)实施效果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恢复到以前的精神状态。我的心情重新飞扬,我的课堂更加精彩了!后来,我又帮他逐步把前个月拉下的功课补起来。期中考试的五门学科中,他的思想品德课成绩最好,居班级中上水平,更重要是那个在自然课上活跃的、自信的男生回来了。

三、反思与讨论

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在人的内心和行为两方面同时塑造一个有尊严、有责任心的独立自主的人。一个学生心灵之门对老师关闭了,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一个学生心灵上的冰霜终于化解了,我深感庆幸。然而这事也促进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教育学生之

前要对他有所了解,特别要避免伤害那些敏感的学生,平时多观察多了解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他们的心灵,耐心等待他们改正错误,及时地充分地给予鼓励和肯定,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us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