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知识点总结

更新时间:2024-06-21 20: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1949—1956:过渡时期 (2)1956—196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3)1966—1976:文革十年 (4)1976—1978:两年徘徊 (5)1978后: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开始筹建新中国。 (2)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3)与会代表: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

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

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4)内容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规定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意义: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来源:学科网ZXXK]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和公元纪年法 (5)意义:

①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临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②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建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2)职能变化: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发展:1956年提出“八字方针” (1)内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思考:旧政协:召开时间?地点? 通过了什么决议?实施了没有? (1)1946.1 ; (2)重庆;

(3)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4)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历史背景

(1)《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 (1)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④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常委会委

员长、周恩来总理)

(3)意义: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

民主政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概念: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来源:Z*xx*k.Com]

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建立

(1)《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5个省级自治区:

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小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异同?

(1)同: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民主) (2)区别: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矛盾或基本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结论:我国的政治制度,都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确立的,都体现着我国的国家性质,具有中国特色。

3.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ui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