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终稿)
更新时间:2023-12-03 23: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
【论文提纲】
一、鲁迅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的小说,他借助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真面目和社会日益衰败的根源,唤起人们掀翻“铁屋子”的觉醒。
二、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经典不灭的农民形象,有彻底无产者啊Q,苦苦挣扎、幻灭的农民闰土,被辱没、损伤的农村女性祥林嫂等类型不同的农民。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与同时代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绝不雷同,有着表象的普遍性、精神内涵的深邃性、个体形象的反差性、反映时代的深刻性、主题的历史性,鲁迅通过这些血肉丰满的具体形象实践了他的创作目的。通过对麻木、愚昧、落后的农民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引起疗救思想的注意的急呼。
三、鲁迅通过农村题材的创作,传递出革命的心声,鼓励着真正的志士奋然搏击;借助一系列的农民形象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
1
【内容摘要】
鲁迅以其农村为题材,以农民为主人公的小说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擅长描写普通劳动农民的作家,他在小说中第一次塑造了众多的普通劳动农民的典型形象。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也写过农民,但多半不是普通的劳动农民;有不少作品也塑造出农民的典型形象,但多半不是普通劳动农民的形象。
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而鲁迅先生的小说尤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通过他的笔触,展现给世人的是旧中国农民、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病苦,吟咏出的是对旧生活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追求与渴望,揭示了造成农民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对当时农民的根本出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参考方案。
鲁迅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形象,刻画出他们辛酸而悲苦的生活表象及麻木、愚昧而扭曲的灵魂,揭示了疗救国民精神的必要性。更从底层农民自发朦胧、幼稚、落后思想中,体现鲁迅先生对革命前途的思考及改良社会的信心。
鲁迅的小说起到了对人们思想的疗救作用,为中国革命找到出路,指明方向。同时,为真正进取的猛士吹响了昂首挺进的号角,使他们不惮于黑暗的铁幕、前行的孤寂、曾经挫败的血迹。也给中国文学创作提供了经典范例,给文史研究备下了丰硕的材料。
2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农民形象 国民性 历史功绩 不朽作用
【正文】
鲁迅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化事业和现代文学事业,他的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无愧于“国魂”的赞誉。他的思想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尤其是小说与散文。他的小说创造了我国小说发展史的又一巅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通过一个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欺凌、压榨,在痛苦中挣扎的农民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现实,用他那独特的慧眼,洞察国民的劣根性及其社会根源。由此可知,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就是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他注意从平凡的生活里提炼重大的主题,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开掘深刻的社会思想内容。谁都知道,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鲁迅小说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有尖酸、刻薄而又自私的杨二嫂;有麻木、迷信而始终无法摆脱奴隶人格的祥林嫂;有勤劳朴实、麻木健忘、愚蠢落后的阿Q;有辛苦麻木,把改变贫苦命运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木偶似的闰土??因而,我们不难看出,他塑造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个性各异的农民形象,以他们麻木的灵魂,扭曲的人生,悲苦的生活,落后的思想,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心,对民主革命的渴望,对中国前途的思索。
一、从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真面目和社会日益衰败的根源,唤起人们掀翻“铁屋子”的觉醒。
鲁迅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强烈的“乡土情节”,已深深地渗透于他的小说之中,把他最深厚、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倾注到农民身上,把农民穷困潦倒的生活状况、惨淡的人生展现于世人眼前,以农民的悲苦引发人们的思考:改良社会,进行民主革命已刻不容缓,掀翻禁锢“铁屋子”,创造前所未有的新生活。鲁迅先生不惜笔墨把农民穷困潦倒的生活状况于叹息同情之中表现出来。在故乡中,“我”印象中的闰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的“少年英雄”,可是20多年后年仅40多岁的闰土,却变成了另一个样子:紫色的圆脸已变成灰黄了,而且
3
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一顶破毡帽,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像秋风中的枯叶。这些外貌的变化不仅记录着闰土苦难生活的历史,而且也形象地显示出闰土的精神变化。的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①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仅剥夺了他的青春,蚕蚀了他的活力,麻木了他的神经,而且简直使他变成一个木偶式的人。我们不难看出,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十年间,仍然在黑暗反动的封建势力统治之下的农民,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严重的摧残,但他们还没有觉醒起来,依旧过着痛苦麻木的生活。而这种情况,只要是社会制度不发生变化,是任何人以个人力量都改变不了的。作者怀着深切的同情,把希望寄托在新一代身上,他们将会走出新路来,过着老一辈没有经历过的新的生活。
在《故乡》中,鲁迅只不过寥寥几笔勾勒了闰土20年前和20年后的对比极强的肖像和两个发人深省的细节,就把闰土苦难、悲惨的生活和复杂、空虚的内心世界,以及造成他这悲剧性格的社会,思想根源揭露无疑。真是,只要看到闰土这张痛苦的笑脸,我们就看到了旧中国农民的深重苦难,只要听到他呼叫“老爷”的声音,我们就会从心里感到震颤,是旧社会在“我”和闰土之间筑起了一道心墙,是旧社会把“少年英雄”变成了“一具木偶”。不难想象,生活的重压,迫使他承认严酷的封建等级制度,遵从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他希望改变命运,但又把改变苦难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虚妄的对偶像的迷信崇拜上。
中国的出路何在?国民将如何寻找出路,鲁迅认为重要的是发动人民群众。他描写阿Q的麻木、落后,一方面在于暴露旧社会的“病根”,批判统治阶级思想加于农民身上的精神毒害;一方面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期待着象阿Q这样的人,抛弃那些落后的精神包袱,迅速觉悟起来,走上革命道路。鲁迅不仅揭示出了阿Q身上的“疾苦”——精神胜利法,同时还发掘了阿Q身上的反抗性和革命因素。阿Q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就是同他过不去。但是当他看到革命暴发,使举人老爷慌忙从城里搬运家产到乡下,看到举人老爷竟这么害怕革命,他也不免动了心。在大步跨过长街,发出了造反的呼声。对于阿Q在革命浪潮中的这种想法和行为,我们不难理解农民对革命的向往和欢呼。阿Q这个压在生活底层的农民,像一棵压在大石头下的弱草。在看到那些作威作福,欺压他的人大祸临头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感到心情舒畅,并本能的燃起了复仇的意识,决心要惩治这些在他头上作恶的人们。这些想法都真实地表现了一个被压迫的农民,在革命风浪中对旧社会愤怒的心理状态。但是辛亥革命这一特
4
定的时期,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深的农民,他的革命观也仅仅是朦胧的、幼稚的、落后的。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变为自己的,甚至还可以选择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他觉得地主老爷能有的生活,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拥有。这种思想认识不难理解,阶级地位以及长期受到精神的毒害,不可能让阿Q对革命有深刻地、真正地认识,即使是当时的作者对革命的认识、理解也是不够深刻的。但至少从阿Q的形象塑造中,我们不难探索鲁迅追求革命,探索中国出路的思想。
《祝福》中的祥林嫂,麻木、迷信,她再嫁再寡,镇上的人便嘲笑她,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不祥之物,暗暗嘱咐妻子不许她沾手祭品。佣人柳妈又以阴间的锯刑来告诫她,要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当作赎罪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她听信了柳妈的话,以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以为自己是个干净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可见,祥林嫂悲惨命运,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受尽了人们的嘲笑和愚弄,人们的冷漠、刻薄,竟至如此。令人不仅发出这个社会真是冷酷如铁的慨叹!
当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不仅仅来自社会,她的自觉的奴隶性格也不可忽视。她的一生受尽封建礼教和迷信的迫害,却又自觉不自觉的去维护封建礼教和迷信,可见她的精神已麻木不仁。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对于这一背负着沉重的灾难而又控诉无门的农村妇女,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于压迫和损害她的封建剥削阶级及其伦理道德和伪善面目则予以无情的揭露和谴责,把这种“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和“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②完全揭示在读者面前。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抨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从国人的愚昧、麻木不难看出社会的落后,犹如死水一潭的封建社会,确实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而鲁迅的作品所融进的改良社会、进行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要推翻封建社会,首先要启发群众的觉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更期望国人觉醒而争取做人的资格。作者暴露和解剖国民的病态心理,写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为的是把民众的劣根性摆在国人面前,引人深思。
二、通过麻木、愚昧、落后的农民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引起疗救思想的注
5
意的急呼。
鲁迅塑造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个性各异的农民形象,通过对他们麻木灵魂和扭曲人生的展示,表达了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一)、彻底无资产者形象:阿Q
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贫苦农民。在旧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阿Q贫无立锥之地,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只能靠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③,所以他是彻底的无资产者。而且阿Q社会地位也极其低下,甚至被赵太爷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连恋爱的权利也没有;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永远都处于失败者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的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④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阿Q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
《阿Q正传》正是对于我们民族最伟大的自我批判,并从这实事求是的清醒批判中寻求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阿Q正传》的主旨及历史价值正在于此。从这个角度看,毫无疑问,阿Q是中华民族中具有精神胜利法弱点的这一类人的典型,写出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具有十分广泛的历史概括性,小说自从一问世,也超越了鲁迅先生的初衷,形象大于思维。这一形象解剖了每个国人的灵魂,催我们时时自省。
(二)、苦苦挣扎、幻灭的农民形象:闰土
如果说阿Q是以农村彻底的雇农在这一时代的悲剧人生来反映社会悲剧,那么《故乡》则是写出外国经济入侵的背景下勤劳农民的苦难和迷茫。
《故乡》选择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两个生活横截面:二三十年漫长的时光过去后,人生海洋中沉沉浮浮的闰土,由于贫困、灾难的风风雨雨的袭击,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他红活圆实的手,变得粗笨僵硬而且干裂,紫色的圆脸上刻着又深又粗的皱纹,浑身瑟索着,完全失去了童年时小英雄的风采。闰土不仅形容枯槁,变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生活的重压,封建的等级观念,严重地摧残了他的灵魂:神情板滞、迟钝,就象个木偶人了。
6
闰土这一普通农民的形象,在过去的农村里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经深深地生根在他的身上,形成他的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在无可逃脱的处境中,他又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这就更加深了人物的悲剧。小说还以杨二嫂的可悲变化及其小市民的庸俗习气,来烘托闰土的性格,并反映出中国社会破产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作品以直抒胸臆的笔调,对造成这一悲惨图景的社会势力提出了沉重的控诉,同时又期望下一代“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期望被迫害者能够醒悟过来,开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借闰土的典型形象,“提出了我国革命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农民问题。小说通过闰土这个普通农民半生的悲苦遭遇,概括了19世纪末年到五四时期农民所受的深重的苦难,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⑤所以在鲁迅“怒其不争”的刻画中,我们更能够体会到鲁迅对农村出路的思考和探索。
(三)、被辱没、损伤的农村女性形象
如果说阿Q、闰土等是鲁迅先生对旧中国男性农民的灵魂刻画,展示他们在封建压迫、生活倾轧之下的灵魂。那么鲁迅在很多小说里把笔触及到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最易被侮辱的中国农村妇女的神经,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小说展示了她们的痛苦人生。对千万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心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国民问题。在《祝福》、《离婚》等一系列小说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鲁迅正是通过描写众多妇女形象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在小说中,鲁迅以最朴素和极其经济的笔墨,叙述了一些平常的事情,塑造了祥林嫂、单四嫂子、爱姑等形象,这些事情每一件都足以说明农村妇女的纯洁、善良、坚毅、朴厚的性格和灵魂,而就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情,织成了一张平平常常的网,把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完全网在被剥夺、被践踏、被损害、被愚弄、被侮辱、被抛弃的悲剧中了。这正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等的无情鞭挞和血泪控诉。
可以说小说借助这类典型形象让我们感知到封建势力的强大,特别是对妇女的精神摧残的严重,从而达到对苦难农民的精神治疗,对黑暗社会冷俊的思考和控诉这一
7
主题。
总之鲁迅借助形形色色的农民典型,代表了对处在农村阶层的不同人的政治、经济、思想。这一农民系列就构建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认识,反映了黑暗社会和作者对这样时代的出离愤怒;同时让我们认识到在这样时代里的广大农民的灵魂深处的难以抗争的痛苦乃至灵魂的死亡。作者刻画这些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病苦,引起社会疗救的注意。因此,鲁迅的小说起到了对当时国人思想的疗救作用,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在鲁迅的笔下,农民既是一个社会底层的群体,他们被摧残、扭曲??同时又血肉丰满的一个个典型。通过农民形象折射时代,深刻批判了社会;借农民在这样时代的思想变化,以一细微神经解剖时代问题,揭示了鲁迅对革命的探索,对当时农民的根本出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参考方案,鲁迅借农民形象表明对农民命运的关切和思考。同时也展示了农民的灵魂和苦难,让我们感知在那个时代农民的苦难和灰色的灵魂。鲁迅对农民表现出“幽愤深广”的人道主义关怀。可以说,这样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才是很有生命力的。而且应该值得今天的作家的关注。文学在新时期逐渐淡化,我想社会责任感要求从事文学创作的工作同志继承文学的功能,从思想上提升人民的认识,探讨社会进步中的阵疼。这样的文学才是社会主义需要的文学创作,也只有这样的文学才是人民需要的文学。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鲁迅的小说有其现实意义。在农村日益富裕的今天,在我们日益关注城市繁华建设的今天,关注农民命运,关注在社会急剧变化下今天农民的生存状态、思想状态,这方面的文学作品、研究显得多么重要和急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必然是催生农民蜕变和新一代农民显现的过程,应该对“沉默的大多数”,对坚守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打工的农民,投注更多的关切目光,文学应有充分的底层意识,因为他们是大多数;而且,他们更为集中和突出地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代表了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的生存和思想状况。
作家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把目光移向关注农民命运,把笔触伸向农村,把探索的目光聚焦到农民的灵魂深处,这是鲁迅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以他的农民形象为典范给我们的新的启示和指导。作家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鼓手!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创作才有其积极价值,我们的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得以体现和张扬。
8
三,于无声处听惊雷,作品传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
从对中国出路的彷徨,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思索、呐喊,鲁迅的思想有了更加深远意义上的飞跃。对革命的信心,对未来的向往,贯穿在鲁迅的作品中。他看到了农民身上淳朴善良、热情无私的美好品质,他坚信农家子弟的美好心灵就是改良社会的坚实基础。在小镇上,一家的客人几乎是大家共有的,因此“我”在那里得到种种优待:钓得虾照例归我吃;小伙伴们伴我游戏;八叔借给我们航船去看社戏;看戏时,桂生为“我”去买豆浆。月夜归航偷豆更让“我”体会到了农家子弟的热情好客,正直无私。淳朴憨厚的六一公也不因我们偷了他家的豆而骂我们。我们知道,鲁迅留恋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留恋那里的人们,农家子弟的美好心灵更是打动了他。鲁迅不惜笔墨的勾勒一群农家子弟的形象,是因为他从农家子弟身上看到了改良社会的希望。
《故乡》中,鲁迅将希望寄托在宏儿、水生那些下一代身上,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他认为“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的⑥。”期望他们能开辟自己的生活道路,他坚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⑦。”但是鲁迅对新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也是很迷茫的,他曾说过先前社会的腐败,他是觉得了;他希望新社会的起来,但不知这“新的”该是什么样,而且不知道这“新的”起来之后是否一定就好。不过他也坚信,新社会、新生活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
《孔乙己》一文的结尾,虽然对孔乙己命运没做交代,但是给人们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在体味孔乙己悲剧的同时,不难探询鲁迅的匠心独运。虽说孔乙己的生活在那样冷酷的环境里必死无疑,但作者不愿孔乙己就这样死去。作者希望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让孔乙己能够生存下来。酒店的小伙计“我”就富有同情心的认为孔乙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旧社会已将他逼得走上了绝境。细细体味“我”牵挂孔乙己的心情,不难读出作者的希望和对新中国必将到来的信心。
鲁迅的小说中描绘的一幕幕冷酷无情的世界,麻木扭曲的人生,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从鲁迅塑造的众多的农民形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挺起腰杆来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因此,鲁迅的小说起到了对人们思想的疗救作用,为中国革命找到出路,指明方向。同时,为真正进取的猛士吹响了
9
昂首挺进的号角,使他们不惮于黑暗的铁幕、前行的孤寂、曾经挫败的血迹。也给中国文学创作提供了经典范例,给文史研究备下了丰硕的材料。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⑧鲁迅对命运多桀的祖国的情怀和他的作品一样永远流传,这必将成为改天换地的檄文。
10
【注释】
①、选自《故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6月第2次印刷 第65页
②、选自《鲁迅读本》 王士菁选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1版 第85页
③、选自《啊Q正传》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第五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第2次印刷
④、选自《论啊Q性格系统》林兴宅撰写 长篇论文
⑤、选自《知春集〈“故乡”与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严家炎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⑥、选自《故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6月第2次印刷 第67页
⑦、选自《故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6月第2次印刷 第67页
⑧、选自《鲁迅读本》 王士菁选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1版 第2页
【参考文献】
(1)、鲁迅《阿Q正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
(2)、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6月第2次印刷
(3)、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6月第2次印刷
(4)、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6月第2次印刷 (5)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长篇论文
(6)《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南京大学等五所院校中文系部分教师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7)、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了小说来了》
(8)、《寄<戏>周刊编者信》,《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
(9)、严家炎,《知春集<“故乡”与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2007年5月第10次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1)、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2003年12月第2版第8次印刷,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1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4)、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4.26 (15)、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16)、鲁迅,《两地书·九》 (17)、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 (18)、鲁迅,《一心集·习惯与改革》
(19)、阎纲,《论陈奂生—— 什么是陈奂生性格》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4)
(20)、肖佩华,《解读“农民意识”——鲁迅、赵树理、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的比较分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8月第19卷第4期
11
【注释】
①、选自《故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6月第2次印刷 第65页
②、选自《鲁迅读本》 王士菁选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1版 第85页
③、选自《啊Q正传》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第五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第2次印刷
④、选自《论啊Q性格系统》林兴宅撰写 长篇论文
⑤、选自《知春集〈“故乡”与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严家炎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⑥、选自《故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6月第2次印刷 第67页
⑦、选自《故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6月第2次印刷 第67页
⑧、选自《鲁迅读本》 王士菁选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1版 第2页
【参考文献】
(1)、鲁迅《阿Q正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
(2)、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6月第2次印刷
(3)、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6月第2次印刷
(4)、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6月第2次印刷 (5)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长篇论文
(6)《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南京大学等五所院校中文系部分教师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7)、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了小说来了》
(8)、《寄<戏>周刊编者信》,《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
(9)、严家炎,《知春集<“故乡”与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2007年5月第10次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1)、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2003年12月第2版第8次印刷,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1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4)、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4.26 (15)、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16)、鲁迅,《两地书·九》 (17)、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 (18)、鲁迅,《一心集·习惯与改革》
(19)、阎纲,《论陈奂生—— 什么是陈奂生性格》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4)
(20)、肖佩华,《解读“农民意识”——鲁迅、赵树理、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的比较分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8月第19卷第4期
11
正在阅读: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终稿)12-03
关于好好学习的演讲稿08-06
医务科2017年工作思路Word编辑07-25
扎心的社会潜规则盘点02-22
ARM流水线关键技术分析与代码优化05-23
四川省达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22五柳先生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03-09
2013年经济学在线作业07-12
数字化变电站的设计分析及实施09-29
我喜欢的人作文400字07-05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鲁迅
- 形象
- 农民
- 研究
-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