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萧宗六版) 要点 HyRon

更新时间:2024-04-02 20: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校管理学复习资料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 2008年人教第四版

第一章 绪论 一、选择:

1、学校管理是伴随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而对学校资源和事务进行组织安排的活动。

2、学校管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揭示学校管理规律的学科。

3、对学校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基本可以概括为教育性质论、管理性质论和边缘性质论三种。 4、学校管理学的特点是:应用性、理论性、综合性。

5、近代学校的产生是学校管理学产生的基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6、最早的关于学校管理的论著是1875年问世的威廉佩恩的《论学科管理》和1882年问世的罗伯的《学校管理》,1908年,达顿与斯奈登出版了《美国公共教育管理》标志学校管理学正式诞生。 7、古典管理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组织理论及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该理论坚信管理是有章可循的,把高效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强调分工和专业化,强调统一指挥,主张工作标准化,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奖励和惩罚。

8、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不是机器而是能动的生物体,人除了追求金钱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需求。

9、两千多年前问世的教育理论专著《学记》,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三百年,比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一千八百多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师范学堂中必须开设《学校管理法》课程,并审定了教科书,标志着学校管理学在我国起步。 二、名词:

1、学校管理学:研究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有效性的学科,它融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具有极强的应用性。 三、简答:

1、学校管理学的任务:

①、研究任务:通过对学校管理活动的研究,总结学校管理经验,了解学校管理特点,探寻学校管理规律,借鉴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完善学科体系,丰富学校管理理论,以指导学校管理工作,提高学校管理效益。

②、传授知识任务:向学习者系统介绍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常识,为学校管理者释疑解惑,开阔眼界,活化思维,形成正确的管理观念,提供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学习者的管理素质。 2、古典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①、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②、把科层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组织基础; ③、宣示一种新的管理观念。泰勒的科学管理强调效率与人性的统一,以科学取代经验,以合作取代对抗,法约尔首次将管理职能明细化并将管理与经营区分,韦伯则对不同类型的组织体制的分析,深化了人们对科层制的认识。 3、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管理领域的影响: ①、重视学校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把非正式组织看作是学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沟通来协调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冲突与目标; ②、重视并改善教师人际关系,满足教师的各种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提高教师士气; ③、重视教学民主,充分相信教师,对教师的教学

1 / 28

不做过多的干预,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④、教师对管理者拥有民主监督的权力。 4、行为科学对管理的影响:

①、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强调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对劳动效率的影响,主张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

②、认为行为是人的思想、感情、欲望在行动上的表现,管理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因措施的刺激而产生行为动机,强调从人的行为本性激发出动力;

③、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古典管理学派只注重组织的结构与科学的管理、人际关系理论只重视人的情感与态度的偏颇。

5、行为科学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①、学校管理研究的多维视野; ②、实证研究手段突破了经验模式; ③、把学校视为开放系统。 第二章学校领导体制 一、选择:

1、在管理学中古往今来的领导体制按不同标准来划分,可分为许多类。按参与决策人数分可分为一长制和合议制;按机构内部职权性质和范围分为层次制和职能制;按不同层次的机关职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分集权制和分离制;按统一机构的各单位接受上级机关的控制程度分完整制和分离制。 2、一长制的优点在于行政决策权由最高行政首长一人掌握并对本单位工作全面负责,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通畅、反应迅速、工作效率高;不足之处是有效性依赖于领导者个人素质易出现独裁,一长制比较适合事务性、执行性机构。

3、合议制的优点在于行政决策权分别掌握在两个以上的行政主管手中,凡是集体商议,少数服从多数,可集中多数人才能智慧避免独裁;不足在于权力分散、决策周期长、会议多、问题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动缓慢、协调困难、工效低下,适合制定方针政策、长期规划、立法、协调的职能为主的机构。

4、当今世界领导体制改革的总趋势代表一种是集体决策,个人分工负责,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常规事务由主管拍板,另一种是实行行政首长个人负责制,同时大力加强咨询、审议、监督等机构的作用,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属于后者。

5、我国中小学学校领导体制经历了七次大的变革:校务委员会、校长负责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校长负责制。

6、我国中小学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于1985年3月颁布实行的。

7、校长负责制的本质属性从主体数量上看是一长制,一所学校只有一位校长;从主体功能上看是承担责任,对学校工作承担全部责任,因此校 长负责制的性质就是个人负责制。

8、教代会的权力有:建议权、审议权、监督权、评议权、决议权、否决权、问责权。 二、名词:

2 / 28

1、学校领导体制:确定学校内部领导力量的地位、作用、权责划分及彼此关系的根本制度。 2、校长负责制:学校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有决策指挥权。 三、简答:

1、学校领导体制频繁变革的原因: ①、泛政治化的错误;

②、对独裁制的恐惧和对民主制的向往; ③、漠视学校管理规律; ④、客观形势使然。 2、确定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正确推行校长负责制,正确确定校长的职责、权力和地位,使校长放手展开工作;

②、有利于理顺校内外各方面的关系,各司其职,相互协助,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3、我国校长负责制推行的四个阶段: ①、试点探索阶段;②、正式推行阶段;③、回落阶段;④、重振阶段。

4、怎样完善校长负责制: ①、建立科学的校长遴选制度; ②、营造学校改革的宽松环境; ③、建立合理的咨询监督机制; ④、配套改革,整体推进; ⑤、建立严格的法律保障制度。 5、学校管理自主权的内容: ①、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③、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 ⑤、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⑥、聘任教师及其教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 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⑧、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6、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思路: ①、政校分开;

②、转变职能: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集中在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服务; ③、精简机构; ④、下放权力。

7、党政关系如何互动:

①、党组织对学校行政要支持校长履行职权,保证学校办学方向和监督工作;

②、校长对学校党组织要尊重党组织决定,尊重书记,对组织的决议和开展的活动支持配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依靠党组织,发挥党组织的定向、把关作用。 8、政校关系中建立教代会的意义:

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 ②、民主管理是世界各国管理发展的大趋势;

③、是学校领导体制改革的要求,可以弥补校长负责制的不足。

9、政教关系如何互动:

①、教代会必须独立行使民主管理权力,学校行政不应干预教代会的活动; ②、明确双方责权范围,对教代会必须参与的管理过程应作出明确规定; ③、确立明确的行政决策程序和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程序; ④、凡是教代会在权限范围内作出的决议校长当全力执行;

⑤、校长应拥有例外权;

⑥、对某些须经双方协商处理的事务,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应先按校长的意见执行;

⑦、对与学校发展以及与教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务一定要双方达成一致才能执行。

3 / 28

第三章 学校管理过程

一、选择:

1、学校管理过程研究,就是要探讨学校管理活动的演变状态、演变顺序、演变周期以及演变的种种特点,使学校管理全程变成一个可控的过程。

2、戴明认为管理过程是由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环节构成。 3、计划制定的要求:超前性、针对性、可行性、弹性。

4、计划环节的作用:保证行动方向、统一步调、减少耗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5、执行环节的任务:执行是将计划付诸实施,把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在管理过程中,执行环节占时最长,工作最复杂,是四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6、执行环节的作用:实现资源的能量转换、实现活动的功能转换、实现知识的价值转换。 7、检查的意义:对管理者来说具有测度管理水平高低的作用;对学校成员来说具有督促、考核和激励作用;对工作来说,检查前期工作具有验收作用,对后续工作具有推动作用。

8、检查的方式有:分散检查和集中检查、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领导检查相互检查和自我检查。 9、处理环节是管理过程的终结环节,主要发挥善后作用和启后作用。主要任务是:对问题及原因分析开展对策研究、对目标工作计划方法进行调整、总结教训。 10、总结的基本要求是:以检查为基础、摸索管理规律。 二、名词:

1、学校管理过程:是学校管理者行使组织职能,组合学校资源,发挥资源作用,使之产生理想结果的持续活动状态。

2、计划:是对完成任务、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进行的全面设计和统筹规划。

3、执行:是将计划付诸实施,把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4、检查:是衡量工作现状与工作标准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活动。

5、改进:是消除系统性问题,使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的活动。 三、简答:

1、学校管理过程的特点: ①、动态性和可控性; ②、周期性与连续性; ③、有序性与可变性。

2、学校管理的环节的内容:

①、计划:确定目标、拟订方案、作出决策、制订措施;

②、执行:组织、监控、指导、协调、激励; ③、检查:搜集信息、诊断、指导、评价; ④、处理:总结、改进。

3、检查的基本要求:

①、以计划规定的标准为尺度; ②、工作结果与工作过程并重; ③、检查与指导结合; ④、自检重于他检。

4、改进与监控的关系:

计划的实施环节的监控和处理环节的改进都 是管理过程中的职能活动,两者相辅相成既联系又区别:

①、监控是计划的演绎和实施,目标在于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预先规定的计划要求;

②、改进导致原有质量标准的提高,使过程、活动、资源在更高更合理的水平上重新处于受控状态;

4 / 28

③、监控是改进的基础和前提,改进是监控的延伸和发展;

④、两者都服从于计划的目标以及落实于质量形成全过程。 5、改进的步骤:

①、明确问题;②、掌握现状;③、分析问题原因;④、拟定对策并实施;⑤、确认效果;⑥、标准化;⑦、对改进工作进行总结。 第四章 学校管理原则 一、选择:

1、学校管理原则是学校管理所必须遵从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2、由于学校系统具有多维性、整体性,反映管理规律的行为准则就具有多样性、层次性、体系性和主观性特点。

3、管理的基本原则有以人为主、以教师为主、以激励为主、以效益为主。

4、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5、管理者在不同观念支配下对管理方法的选择 和运用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观念,也反映了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6、所谓效益是管理活动的社会效果与价值,是管理质量的表现。

二、名词:

1、管理原则:学校管理者总会持有一定的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将这种有指导管理者的行为活动的观念概括化,就是管理原则。 三、简答:

1、管理原则与管理观念的关系:

①、管理观念也叫管理观或管理理念也就是管理思想;

②、没有正确的管理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管理行为;

③、管理原则是管理观念的概括化,受管理观念直接影响,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原则。 2、管理原则与管理原理的关系:

①、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系统及其运动中存在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表述,是一个与管理规律等量齐观的概念;

②、规律不能制定和制造,不能随意改变废除而只能发现提示认识运用;

③、管理原则是对管理原理的把握而提出来的,是管理原理的具体运用,是管理规律的主观反映; ④、两者都是在无数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认识规律,同根同源;

⑤、管理原则属于微观层次的原则,经验成分多,理论色彩少,而管理原理更科学和更具普遍指导意义。

3、管理原则与管理理论的关系:

①、管理理论是人们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的系统化的管理观点和主张,反映了对管理规律的认识; ②、两者都是对管理活动理性思考的结果,原则是理论的特殊表现和组成部分; ③、管理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包括“为什么”和“应该怎么样”,原则属于后者; ④、管理原则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也可以证明管理理论的正确性如何。

4、提出“以育人为主”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①、是学校亘古不变的使命; 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 ③、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④、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宗旨。

5 / 28

5、贯彻“以育人为主”基本原则的要求: ①、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②、突出教学管理地位; ③、完善育人管理系统; ④、引导教师树立正确育人观念; ⑤、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 6、“以教师为主”原则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①、是学校工作性质决定的; ②、是教育特性决定的; ③、是教学过程决定的; ④、是教师劳动特点决定的。

7、贯彻“以教师为主”原则的要求: ①、树立民主管理的观念;

②、树立教师优先的观点;(政治上信任、业务上尊重、生活上关怀) ③、树立服务意识。

8、“以激励为主”原则提出的依据: ①、是人的行为活动本质决定的; ②、是学校特点决定的; ③、是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工作特点决定的。 9、贯彻“以激励为主”原则的要求:

①、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了解教师主导需要、物质精神并重、注意公平)

②、做好思想沟通工作;

③、学校规章制度要有激励性;(员工参与制订、内容合理符合实际、严格执行赏罚分明) ④、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10、“以效益为主”原则的提出依据: ①、是学校管理目的决定的; ②、是经济活动规律的要求; ③、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11、“以效益为主”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认识几种关系;(效率与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学校效益与社会效益) ②、坚持以质量为本;(全员抓、全过程抓、全面抓) ③、坚持以人为本。

第五章 学校管理方法 一、选择:

1、学校管理学一般研究三个问题即: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也就是主体、客体、手段问题,学校管理方法就是手段问题。

2、管理活动的实质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协调和控制管理系统的矛盾运动。 3、管理方法是构成管理活动的特殊因素,是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的灵魂。

4、管理者能驾驭管理过程,实现管理目标,关键就在创造和应用管理状况决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艺术。

5、广义地说,管理方法是一个复杂的,有层次结构的有序的大系统。

6、学校管理方法按不同标准分不同类,纵向和横向。

7、按层次分类一般分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管理方法、(思想、理论、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行政、经济)具有特殊管理职能的具体方法(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和实际应用功能的技术方法(技术、工具、手段、技巧)。

8、按类型分类:根据决策特征分为专制方法和民主方法;按量化与否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按激励方式分为物质和精神方法;按是否强制分为强制和非强制。

9、学校管理的一般方法指各行业部门通用的方法,学校管理方法大体有教育、行政、经济、法律方法。

6 / 28

10、教育方法形式多样如参观访问、理论讲座、政策宣传、对话、谈心。其特点是启发性、长效性、广泛性。

11、教育方法应遵循平等、求是、权变原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求艺术和身教言教相结合。 12、行政方法的特点是: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时效性。注意正确认识权威作用、提高命令指示和规定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组织制度。

13、法律方法的特点是: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

14、经济方法的特点是:利益性、间接性、多样性。运用此法应注意:正确对待教职工物质利益要求;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15、目标作为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具有方向性、系统整合性、未来性;发挥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

16、学校目标管理的特点是:强调系统管理、强调自我管理、强调绩效管理。学校目标管理的过程人为制定、分解、实施和评价四个阶段。目标管理的不足在于:学校工作难以建立明确目标体系、使育人工作刻板、绩效考核导致负面组织氛围。

17、学校教育质量包括育人结果的质量和育人过程的质量,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整个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确定质量标准、开展质量检查、进行质量分析和实施质量控制。不足处在于:重技术轻战略;重管理轻经营;重监控轻自主;重质量轻绩效。

18、学校计划管理具有强制性、程序性、统一性,分为四个环节:计划制定、实施、检查、总结;其不足在于重形式轻实质、重总结轻处理、重外控轻内控。

19、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特点:集成性、超文本、交互性,计算机网络技术特点:信息量大、检索速度快、参与性强、快捷通信。

二、名词:

1、学校管理方法:学校管理者实施的管理活动,完成管理任务,达成管理目标的方式、手段、形式、途径、程序、格式和工具的总称。

2、教育方法:运用启发、说服、行为影响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自觉性,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或手段。

3、教育行政方法:依靠行政组织及其管理者的权力和威信,运用命令、指示和规定等手段,通过学校组织系统对师生员工进行管理的方法。

4、法律方法:依照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令、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对学校工作进行管理的方法。 5、经济方法:按照一定的经济利益分配原则,运用工资奖金等经济手段对学校教职工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

6、学校管理特殊方法:从某种特殊角度入手,或追求某种特殊目的的方法。

7、学校计划管理:用计划去组织、指导、协调、控制人们活动,以实现学校目标的管理方法。 三、简答:

1、学校管理方法的特点:

①、目的性:为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目标服务的,每一种方法的运用都有明确目的; ②、多样性:不同对象不同方法,同一对象不同方法;

③、灵活性:根据管理工作目的、对象、时间、空间及客观条件灵活掌握。 2、教育方法的优缺点:

7 / 28

①、优点:注重沟通,使组织目标成为自觉行为目标;形成相互理解、关心、团结书面;形成崇高理想和责任感;

②、缺点:约束力较差;见效慢。 3、行政方法的利弊:

①、优点:集中统一,顺利实现目标;发挥管理职能;加强控制;

②、缺点:不便于分权和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官僚、强迫、独断。 4、法律方法的利弊:

①、优点:高度统一,集中领导;责权清楚,便于管理;预见后果,有效调节; ②、缺点:缺乏弹性、灵活性;限制较多,不利调动积极性。

5、法律方法的作用: ①、保证学校管理秩序; ②、加强学校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③、有效调节学校内部关系; ④、促进学校管理系统发展。

6、法律方法实施的办法: ①、树立依法治校观念; ②、做好教育法制宣传工作; ③、注意司法工作开展; ④、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监督。

7、学校教育目标、管理目标和目标管理的关系: ①、教育目标即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总目标;

②、管理目标是学校管理工作要达到的预定目标,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全部要求;

③、教育目标是管理目标的依据,管理目标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目标管理即是对学校管理目标实施管理。

8、如何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推广? ①、建立专门技术机构; ②、搞好硬件和软件建设;

③、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全员培训; ④、建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制度。

第六章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一、选择:

1、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2、1906年清王朝提出的“钦定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化、尚武、尚实”。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教育宗旨。

3、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为教育方针的内容。

4、1915年,袁世凯出于复辟帝制的需要颁布《教育纲要》,规定教育宗旨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5、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今日之教育方针》“补偏救弊,以求适世界之生存”。 6、1918年北洋政府提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教育宗旨。 7、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提议以“养成爱国国民”为教育宗旨。 8、1929年,国民党政府提出“三民主义的教育方针”。

9、在中国,蔡元培首创美育,认为美育使人“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与人同乐,舍己为群”,认为他提出的五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

8 / 28

10、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1、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1991年4月19日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3、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即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名词:

1、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 三、简答:

1、马克思主义对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理解:

①、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大工业生产的生死攸关的问题,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

②、现代生产的不断变革使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劳动性质发生了变化,生产者不仅要用手劳动还要用脑劳动;

③、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生产过程的不断变革,也揭示了现代生产过程的奥秘,为结合提供了基础;

④、结合不仅是大工业生产的要求和提高生产力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改造旧社会培养革命新人的唯一途径。

2、如何理解“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包括四个现代化,还包括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教育工作也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之服务; ②、教育还必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着眼于提高素质;

③、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逐步做到按劳分配,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

3、如何理解“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①、从宏观上理解,要做到整个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

②、从“双向”上理解,不仅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劳动也要与教育相结合; ③、从更宽更广的角度上理解,“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1958年提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要把教劳结合简单地看成参加体力劳动,而要把它同劳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④、“结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的素质。

⑤、要明确“结合”的具体内容是: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与用结合。

4、如何理解“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 / 28

①、提出了我国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 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体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教育方针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③、“三育”是最基本的,都含有美育因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把劳写进去; ④、抓住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本质方面,这个标准深入人心,起了很好作用; ⑤、新时期教育方针三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联系,互为条件。

第七章 素质教育 一、选择: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应是多渠道、多途径的。基本途径是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多途径实施素质教育,政府要领导,全社会要支持。实施的渠道不应有主次之分,犹如五大素质没有主次之分一样。因为素质教育的效果应从整体去衡量,学生素质的高低应综合起来评估。

2、人的素质指人的基本品质。一是先天具有的生理上的特点,二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即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

3、素质教育的宣传和实施经过了两个阶段,1985-1994为酝酿准备,1994-1998为起步。

4、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全教会,从教育体制改革到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再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量的积累而且是质的飞跃。 二、简答:

1、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以下几种: ①、认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多开体育、音乐、美术课,就是多搞课外文娱体育活动。 ②、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③、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哪些素质,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④、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⑤、有人认为,“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是考试。 ⑥、有人认为,百分制助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妨碍学生全面发展,应该改为等级制。 ⑦、关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实质上是教育方针)的关系也有多种认识。以上负面影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理论是混乱的。理论上的混乱,必然导致实践的混乱。

2、全教会前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

①、在界定上有区别。从《决定》全文可以看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这样界定,不会产生任何歧义,不可能出现多种定义。

②、涵盖的范围有区别。《决定》所说的素质教育,大大超过了“起步阶段’’素质教育的范围。因为《决定》是从“提高全民族素质”出发,不只是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是从“全面推进”出发,不只是在中小学推进。

③、《决定》所说的素质教育,是同国家的教育方针密不可分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是何等简洁、明快的语言,人们再也不会提出现在看来很可笑的问题:“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什么关系”。

④、《决定》对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许多重大举措,使人们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起步阶段”的素质教育,则几乎未涉及怎样为实现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10 / 28

⑤、《决定》着重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全教会以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没有抓这个根本。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全面”二字,包括以下含义:

(1)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2)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4、怎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①、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②、重视智育工作 ③、加强和改善体育卫生工作 ④、发挥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⑤、重视劳动技术教育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树立的几个基本观点: ①、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全面发展教育 ②、实施素质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第八章 依法治校 一、选择:

1、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是新形势下教育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

2、学校安全事故纠纷安全事故主要有:校舍建筑不符合标准导致的事故、学校未尽教育、管理与保护职责导致的事故、侮辱、体罚学生导致的事故、校外活动导致的事故。 3、侵犯学生财产权现象有:乱收费、以罚代教、克扣学生伙食费。

4、侵犯巳学生受教育权现象有逼迫学生退学现象、随意让学生停学现象。 5、社会侵权现象有校园环境侵扰行为有物质污染和精神污染两种。

二、名词:

1、依法治校:就是依照教育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来管理学校。 三、简答:

1、在理解依法治校上,应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①、认为依法管理就是管理者用法律作为武器去管理教师和学生。

②、是认为法律法规就是要求人们履行义务,对人起约束作用的。 ③、是认为依法治校就是“以罚治校”。 2、依法治校的意义:

①、依法治校是科教兴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②、依法治校是促进和保护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保障

③、依法治校是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维护教育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 ④、依法治校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保障 ⑤、依法治校是国家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 3、依法治校的原则: ①、权利与义务对称原则

a接受义务教育既是适龄儿童少年的权利,同时完成与其受教育权利相对称的学习任务又是他们应尽的义务。

11 / 28

b还体现在适龄儿童或少年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与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实现这一义务的履行的对称性上。

c更体现在行使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的教育行政管理的职权和责任的对称性上。 ②、平等性原则:

a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教育法律规定的权利 b任何公民都必须平等地履行教育法律规定的义务

c教育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任何公民不得有超越教育法规限定的教育特权 d任何公民关于教育方面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规范的保护

e对任何公民违反教育法规的行为,必须平等地追究法律责任,依法给予同等的制裁。 ③、守法原则 ④、公开透明原则

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 ⑥、教育性原则 4、实现依法治校的条件: ①、树立依法治校观念 ②、制定学校章程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 ④、实行校务公开 ⑤、加强教育职业道德建设

第九章 校长管理 一、选择:

1、人的素质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生理学上讲的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特别是大脑的先天特点;广义的素质则包括人的性格、毅力、兴趣、气质等心理品质,包括后天的文化修养水平等。本节所指的素质,是从广义说的。

2、校长要提高领导水平:必须坚持每天自学,关心和参加教育学术问题的讨论,思考、写作,参观访问。

3、校长的岗位要求包括基本政治素养、岗位知识要求、岗位能力要求三方面。 二、简答:

1、校长自我管理的内容包括:

①、要充分认识自己所处地位的重要性; ②、努力具备校长的素质; ③、忠实履行校长职责; ④、讲究领导艺术,重视进修提高; ⑤、建立校长威信,注意自我管理方法。 2、如何正确地表述我国中小学校长的素质?

(1)要体现我国优秀校长的经验 (2)不机械搬用外国的说法 (3)素质要求既是基本的、全面的,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4)素质分类要科学,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便于记忆。 3、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校长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包括: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2)有相应的学历、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有管理才能

(3)在对己、对人、对事等方面,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4)身体健康。

12 / 28

4、中小学校长的主要职责:

(1)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上级指示。 (2)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 (3)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

(4)领导和组织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工作。 (5)领导总务工作,关心师生生活,保护师生健康。 (6)培养和提高教师。 (7)管理人事工作。 5、校长的领导艺术: 一多谋善断; 二知人善任:(1)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 (2)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 (3)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 (4)爱好特长(5)家庭经济状况和工作条件 (6)健康状况。 所谓善任 (1)量才使用 (2)用其所长。 (3)人尽其才; 三善于团结干部:

(1)要按照分层管理的原则办事 (2)要互通声气

(3)正确处理已经产生的矛盾。 四善于运筹时间

(1)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时间 (2)要合理安排别人的时间 (3)要统筹支配自己学习和各项管理活动的时间 6、威信对于办好学校有着重大意义:

①、校长作出的决定就能畅通无阻,这对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处理学校各种问题是非常有利的。

②、校长发出的号召和提出的倡议,就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响应,这对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的远景规划和近期打算是非常必要的 ③、校内人际关系将是融洽的。

7、校长如何建立自己的威信? (1)德才兼备,是领导威信的基础: (2)多谋善断,有决策力。特别在关键时刻,能作出准确判断

(3)执行决定坚决果断,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4)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5)襟怀坦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有领导者的气魄,作风民主,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8、校长要如何巩固自己的威信? (1)威信不是上级授予的 (2)威信不是白封的

(3)威信不是靠四面讨好、八面玲珑取得的 (4)要树领导集体的威信,不能只树校长个人的威信 (5)不能因为有了威信而滥用职权 (6)建立威信难,丧失威信易

9、校长自我管理的方法: ①、内省法(内心反省、反躬自问) ②、格言(名人名言)鞭策法 ③、行为规范法 ④、实践锻炼法

第十章 教师管理 一、选择:

1、教师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骨干力量,是科学文化艺术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新知识新文化的创造者,是教育目标的组织实施者,是专门人才的培养者。

2、教师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师资格、教师聘任、教师工作考核、教师培训、教师工资报酬。

13 / 28

3、教师聘任制有任命制、代用制、聘任制。 4、教师工作考核重在对教师履职过程及履职的效果进行考核。

5、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生命性、能动性、动态性、智能性、社会性、增值性等特点。

6、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评价、人力资源调整。 7、人力资源规划包括:搜集信息、供求预测、制定规划、监督与反馈。 8、人力资源开发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

9、教师人力资源评价方法包括:因素评价法、比较排序法、查核表法。

10、职称的特点:(1)与工资待遇挂钩(2)有数额限制(3)有任期(4)有明确的职责,与工作岗位紧密联系(5)有明确的任职条件,相同的职务,因具体的岗位不同,其任职条件可以有所不同(6)离退休教师不能参加职务评聘(7)教师能否被聘任相应教师职务,首先取决于岗位需要,其次才取决于自身所具备的条件。

11、学术称号的特点:(1)不与工资待遇挂钩(2)没有数额限制(3)一旦取得,终身享有(4)相同的学术称号,评定的标准完全相同,不因地区、民族等因素而有所差异(5)与职业道德、身体状况、年龄无关,只看学术水平,离退休人员也可以申请评定。

12.“异化职称”的特点:(1)与工资待遇挂钩(2)有数额限制(3)一旦取得,终身享有(4)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5)与使用无关,但离退休教师不能参加职称评定。

13、教师职务聘任问题的表现:(1)聘任主体不明(2)考评缺乏明确的指标。(3)聘任目的偏离(4)权益保护缺位(5)以聘代管现象严重(6)合格教师储备不足。

14、教师职务聘任问题产生的原因:(1)国家教育部门有关教师聘任制的法规缺位(2)教师人才市场还没有形成,高素质教师人才储备不足(3)教师素质偏低,中高级教师职务比例偏低(4)各地教师待遇差别大

15、教师职务聘任问题的解决思路(1)加快教育系统人事制度配套改革的步伐(2)依法治教,明确规范教师职务聘任的程序(3)树立正确的教师管理观念,正确认识教师职务聘任的目的(4)完善教师聘任的监督保障制度,建立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救助机制(5)增加合格教师数量,改善教师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 二、名词:

1、教师管理:对教师的任用、培养、考核、工资待遇方面的规定及其操作。

2、任命制:定编、定员、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按照确定的学校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由教育行政部门对符合任职条件的教师进行任命。

3、代用制:在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不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工作的制度。 4、聘任制:通过双向选择,以合同的形式聘请教师的制度。

5、教师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对教师开展的旨在提高其素质的培训活动。

6、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指进入学校管理活动领域并与学校管理者发生功能联系、产生互动作用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教职工的总和。

7、人力资源规划:根据发展战略、教育目标与管理目标以及学校环境的变化,科学预测学校在未来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教师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状况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14 / 28

8、人力资源开发:以政策为导向,以学习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激励为手段,持续不断增强学校成员的能力,改变其态度,形成群体合力,提高学校整体效能的管理活动。

9、教师人力资源评价:即搜集、分析研究和评价教师的工作态度、行为与工作结果方面的信息,对其工作实绩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10、教师职务聘任:是一种以教师职务为基础的岗位聘任制度。 三、简答:

1、教师管理的任务

(1)根据国家对教师的资格条件要求,选聘合格的教师

(2)根据学校工作需要和教师的专业特长,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岗位 (3)制定教师岗位责任制和其他管理制度,落实教师的职责要求 (4)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教师的工作、学习提供条件 (5)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多种形式提高业务水平;

(6)按教育部门有关规定,做好教师考评、职务评聘和劳动报酬工作。 2、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权利是权力与利益的总称,指个人拥有的法定自主性和应得的利益。义务则是指公民在政治、经济、法律以及道义上应尽的责任。 ②、没有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也没有只尽义务而不享受权利的。③、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的履行。④、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承担义务的同时也意味着享受权利。 3、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试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其他形式的培训。 4、教师的义务:

(1)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

(3)对学生进行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开展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等方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5、教师聘任制的特点: (1)双方地位平等。 (2)双方关系契约化。 (3)教师任期明确。 (4)聘任过程公开。(5)激活竞争机制。 (6)形式多样化。

6、教师履职考核的要求: ①、确立科学的考评标准; ②、全面考核,突出重点; ③、考核方法多样化; ④、完善考核监督机制。

7、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①、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②、建立新型的人事运作机制 ③、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④、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8、与传统教师人事管理的区别:(论述) 1.管理观念上的区别:

15 / 28

(1)传统教师管理视人为金钱动物或政治动物,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核心,对人和人性的认识内容更广泛,思维视野更开放,更具有整体性和未来性

(2)传统教师管理视教师为成本或生产技术要素。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视为组织的第一资源,一种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价值最大的资源 (3)传统教师管理观念强调个人对组织的服从,组织的利益大于一切。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与组织权力均势,主张组织为人服务,人与组织双赢 (4)传统教师管理观念,把人看作是符合统一标准的、没有差别的人。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个性”的集合体,主张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个性化管理。 2.管理实践上的区别 (1)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是以“事”为中心。将人视为“工具”;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将人视作无可替代的、不能复制的“资源”。 (2)传统人事管理属于学校的辅助性工作,主要是负责考勤、考核、档案及合同管理等事务。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与系统建设各个方面。

(3)传统的教师管理注重外控式的封闭式的静态管理,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开放式的动态的管理,强调从整体效用出发,合理引进、选择和配备各级各类人员。

(4)传统的教师管理强调刚性的、控制式的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刚柔相济的激励式的管理。

9、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①、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10、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优缺点: 优点是:

(1)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2)有利于保证教师安心工作,不用担心失业 (3)有利于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学校管理者不用担心教师跳槽。 弊端是:

(1)教师来源统得过死,学校和教师都没有充分的双向选择权力

(2)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配置,一旦分到学校就定了终身,归学校所有。 (3)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

(4)由于人员不能正常流动,不称职教师占据工作岗位却不能很好履行职责。

11、教师职务聘任与教师职称评定的异同: ①、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是一种用人制度,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聘用教师 ②、教师申请评定职称纯属个人行为,职称评定不受数额限制,只受标准限制 ③、教师职务聘任是一种有期限的合同聘任,到期即自动解除合同。

12、教师职务聘任制的特点: ①、双方地位平等,双向选择。 ②、对教师的聘任必须以教师职务为基础 ③、聘任范围是开放的④、学校与被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13、教师聘任制的原则 ①、按需定岗,因事设职 ②、择优聘任,鼓励竞争 ③、人事相宜,责权利统一 ④、地位平等,聘任公开

第十一章 学生管理 一、选择:

16 / 28

1、学生,从广义是指一个国家内所有受教育的公民;从狭义,学生则是指在国家法律或相关法规认可(批准或注册)的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有学籍的公民。

2、西方近现代教育流派的学生观有1.实用主义教育的学生观2.新教育的学生观3.要素主义教育的学生观4.永恒主义教育的学生观5.存在主义教育的学生观6.新行为主义教育的学生观。 3、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的学生观有1.维新教育思潮的学生观2.平民教育思潮的学生观3.乡村教育思潮的学生观。

4、安全管理的原则有1.预防性原则2.常规性原则3.全员性原则4.社会性原则

5、安全管理的要求有1.防止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伤害事故2.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3.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4.认真做好各种传染疾病的防控工作5.认真做好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6.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的安全监管7.安全责任落实到人8.制定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理制度

6、安全管理的主要途径1.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2.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7、健康管理的原则有1.常规性原则2.预防性原则3.身心并重的原则

8、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管理能力的途径有1.创设良好的环境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实践活动3.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

9、学生个体的管理包括:1.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管理2.学习动机与学生管理3.学生的感情与学生管理4.学生的态度与学生管理

10、学生非正式群体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

11、校内异常现象和事件包括:师生冲突、学生人身伤亡事故、学生犯罪问题、学生吸烟吸毒。 12、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描述为:使学生意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是活动的主体。 二、名词:

1、学生管理: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 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

2、学生观:就是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根本看法,是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自我管理:不配套工程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交际等进行设计、安排和调控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性。

4、学生的参与管理:学生投入到学生群体中自我管理中来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责任心。

5、正式学生群体:按学校正式文件的规定,在校领导者、班主任、教师的指导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6、非正式学生群体: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自发地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

7、学生的常规管理:是指有一定规章制度可依的、经常性的学生管理活动,也称为静态管理。 8、学生的异常管理:是对学校内所发生的,与学生有关联的偶发、突发事件的管理。 三、简答:

1、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①、对学生本质特性的认识,即对学生是社会中的个体以及是怎样的个体的认识;

②、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的认识,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的认识、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7 / 28

③、对学生的整体和个体关系的认识,即教育活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以学生整体为对象,还是以学生中的部分甚至极个别为对象。 2、现代教育的学生观的基本观点:

①、个性发展的主体观(1)社会性(2)能动性(3)自主性

②、和谐发展的整体现 ③、交往沟通的平等观 3、健康管理的主要途径:

①、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制度 ②、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 ③、设置心理健康中心 ④、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第十二章 德育管理 一、选择:

1、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

育。

1、德育管理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结合教学进行的原则、全员性原则。

2、选配班主任的标准:1.思想品德好2.业务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3.身体健康,精力旺盛 3、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有家庭访问、请家长来校、家长会议、家庭教育讲座和家长学校 二、名词:

1、德育管理:是“使德育诸要素结合并运行起来以实现德育目标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活动”。 三、简答:

1、加强德育管理的意义: ①、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 ③、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由之路 ④、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2、德育管理的任务:

①、提高全体教职工对德育管理意义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德育管理的指 导思想是搞好德育管理的前提。

②、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管理机构

③、建立健全德育管理的规章制度 ④、协调德育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⑤、加强德育质量管理,对德育进行科学的评估与考核

3、如何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①、要帮助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

②、要指导班主任在培养班集体方面下工夫 ③、要组织班主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④、关心班主任的工作和生活

4、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的管理的内容: ①、明确性质任务,处理好相互关系,正确发挥团、队、会的组织作用

②、对团、队、会的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估计 ③、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提高工作,增强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

5、学生家长工作的管理的内容

①、经常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分析研究家庭教育中的经验和问题 ②、通过会议或讲座,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③、向家长报告学校教育计划,对家长提出相应的要求和建议

18 / 28

④、对某些学生的特殊问题,及时与家长协商解决。

⑤、“开放日”活动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哪几方面入手? ①、精心布置,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②、立足课堂,构建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 ③、注重引导,促进师生和谐的共同发展; ④、培植载体,创设师生和谐的腾飞舞台。

第十三章、智育管理 一、选择:

1、教学工作组织管理包括:建立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加强教导处的建设、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合理分配教师的力量。

2、教学过程的管理包括:备课管理、课堂教学管理、作业布置与批改的管理、课外辅导管理、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的管理。

4、课堂教学管理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组织严密。 5、作业布置与批改的管理包括:1.控制作业量2.精选作业习题3.及时认真批改作业。 6、课外辅导管理要求:1.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计划2.指导教师改进课外辅导方法3.指导教师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严禁用课外辅导代替课堂教学。

7、学生学习过程各环节的管理包括:对学生学习计划的管理、预习的管理、上课的管理、复习的管理、作业的管理、学习小结的管理。

8、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内容: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学科活动;形式:大型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二、名词:

1、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2、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课外活动: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范围以外,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自愿参加的原则,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三、简答:

1、智育管理的意义:

①、智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②、智育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智育管理的任务:

①、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②、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 ③、发展学生的智力 3、教学工作管理的任务: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根据中小学所担负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以及国家所颁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组织、指导,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4、教学工作中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有哪些: ①、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②、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③、“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④、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 ⑤、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19 / 28

5、制定教学工作的计划的注意事项 ①、坚持以教学为主,稳定教学秩序 ②、抓教育思想问题 ③、抓教学改革,鼓励创新 ④、抓教学中的倾向性问题结构体系 6、全校教学工作计划包括: ①、教学情况分析

②、本学年或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目标和要求 ③、本学年或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内容和措施。

7、教学研究组(教研组)工作计划: ①、对本组前一学期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问题的简要分析

②、本组在本学期改进教学的基本设想和教学研究活动的主要课题及其要求

③、按周安排好各次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时间 ④、本组课外活动的内容与时间安排。 8、备课管理要求:

①、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②、全面了解和分析研究学生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③、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方法。

9、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的管理要求: ①、学生学业成绩检查的范围应当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规定进行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减轻学生负担,控制考试次数

10、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要求: ①、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②、保证活动时间 ③、建立辅导队伍 ④、充分发挥团、队和学生会的作用 11、课外活动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①、意义:学校教育工作不仅要管课内,也要管课外。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他们精力充沛,喜欢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在学校除去上课、做作业外,还必须积极地、有目的地组织他们的课余生活,把他们的旺盛精力纳入正轨,这对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②、特点1.灵活性2.开放性3.综合性4.兴趣性5.自主性 12、学生课外阅读的管理要求:

①、必须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要求的知识基础上选择书籍

②、不允许传看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书籍 ③、请有关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④、课外阅读必须是在完成规定学业的情况下开展。

⑤、应该把课外阅读纳入学习计划 ⑥、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13、智育和教学的联系和区别:

①、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②、智育主要通过教学进行,教学仅仅是它的一种途径,智育还有其他更广泛的途径,而教学又不仅仅是智育的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③、智育是整个教育一个组成部分,而教学是各育具体实施方式或途径,和智育不是同等并列的关系;

④、从任务及内容看,智育有自身的特殊任务和内容,教学则不仅要传递智育的内容,还要实现其他各育的任务。所以,智育和教学既非同一概念,也不是对等的关系。

第十四章 体育卫生管理

20 / 28

一、选择:

1、体育卫生工作制度包括:生活作息制度,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活动和体育竞赛制度,清洁卫生制度,体格检查制度,体育场地、器材的购置、检查、维修制度,传染病预防制度。 2、体育教师职责是:上好体育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要热情、耐心、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要协同卫生室检查学生的身体,积累资料,分析学生的体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体育教研组职责是: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工作;组织业务学习和进修,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体育教学大纲,搞好集体备课和观摩教学,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组织好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搞好运动训练和校内外的竞赛活动;协同卫生室定期检查学生的身体,积累健康资料;协助总务部门做好体育器材的选购、维修和保管工作。

4、加强卫生室的建设学校卫生保健人员职责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做好学生的防病工作;监督教学卫生、体育卫生、生产劳动卫生、生活卫生,并督导学校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组织学生体检,实行健康监督;积极开展卫生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5、卫生工作常规管理包括: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的教育;对学校工作的卫生监督;预防为主,防病治病。 二、简答:

1、体育卫生管理的意义:体育卫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好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职能不仅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养成文明卫生习惯,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审美情操。

2、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①、不重视;②、管理机构和专业干部配备与工作的要求很不适应;

③、经费困难,尤其是中小学的经费中没有体育和卫生的项目,场地、器材、设备缺乏。 3、体育卫生管理的任务

①、制定并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制度和学年(期)体育卫生工作计划;

②、建立一支包括体育教师、校医和学生体育卫生干部在内的体育卫生骨干队伍;

③、开展体育卫生教学、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的组织和检查指导,形成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常规; ④、定期开展对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测定与评定工作,掌握学生体质发展情况; ⑤、对学校体育卫生经费、设施、器材等进行管理; ⑥、组织开展卫生科学研究。

4、体育卫生工作管理的基本要求: ①、摆正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位置; ②、完善学校体育卫生管理机构; ③、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④、体育锻炼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5、如何加强体育卫生组织的管理: ①、加强体育教研组的建设; ②、加强卫生室的建设; ③、加强班主任管理;

④、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治能力。

第十五章 美育管理 一、选择:

21 / 28

1、美育既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在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中起到重要作用。

2、美育,亦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一方面指为培养人在接受和理解、评价与创造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指个体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等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选择、判断,达到对美的肯定、摄取,对丑的否定、摒弃,使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3、中小学美育的方向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进行生活方式的审美引导。

4、帮助学生树立的审美观念有:进行审美理想教育,进行优良传统教育,进行劳动创造美的教育。 5、提高学生良好审美能力有: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培养审美鉴赏力,培养审美创造力。

6、进行生活方式的审美引导内容:(1)美的生活来源于人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2)注意内在的心灵美与外在的仪态美的有机统一。(3)注意生活方式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7、制定美育管理的整体规划要注意:正确处理美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把整体规划分解为远景规划、学年计划和单项计划。

8、教务处在美育管理上的职责应做到:①在确立各学科教学计划时,都应赋以审美教育的任务②着力抓好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③指导和要求教职工遵循美育规律教学;④搞好美育管理的组织评比、奖励和总结。

9、总务处在美育管理上的职责应做到:①要在校园建设实际活动中,引导师生参加美化校园工作②做好美育设施的购置和管理,创造良好的美育管理“硬”环境;③引导学生树立劳动美的观点。 10、政教处在美育管理上的职责应做到①使学生真正理解行为美的内涵,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②组织学生参加审美系列教育和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③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参加审美教育社会实践活动;④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联系,确保审美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渠道畅通。

11、为保证美育的一致性,学校审美教育与家庭审美教育的互补和配合,审美教育与社会审美教育的互补和配合。

12、美育讲座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2.使学生学习美学理论知识

13、美育讲座管理的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有的放矢2.善于点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主题要鲜明,措施要落实

14、课外美育活动的管理的要求:1.有助于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2.有助于学生体验生活,理解生活3.有助于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4.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简答:

1、美育管理的意义:它能保证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能对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加强美育工作管理,努力创建环境美、积极提倡语言美、大力表彰行为美,以美育为突破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2、美育管理的任务:

①、以正确的美育思想武装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美育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发挥学校管理职能的作用。

②、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美育活动,寓美育于教学、活动之中,以美育德。

22 / 28

③、形成良好的美育环境,以景育人、以美健体,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3、美育管理的要求:

①、保证中小学美育的正确方向健全美育管理的制度

②、加强美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③、注意一般和个别相结合 ④、协调各方关系,保证美育的一致性

4、健全美育管理的制度 ①、制定美育管理整体规划

②、要正确处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③、要把整体规划分解为远景规划、学年计划和单项计划。 ④、建立美育管理网络,形成全员参与美育管理的合力。 5、各科教学的美育管理内容:

①、人文学科教育中所包含的审美因素和价值

(1)语言教学艺术的朦胧美。(2)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朦胧美(3)教学中思维运演的朦胧美。 ②、自然科学教育中所包含的审美因素和价值1.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和实验过程中的美的渗透2.通过实验感受物质变化的无穷奥妙

第十六章 劳动技术教育管理 一、选择:

1、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特点:①、面广事多,工作量大;②、具有阶段性;③、具有专业性。 2、义务劳动的管理原则:渗透和熏陶、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3、劳动技术教育的形式包括:劳动技术课、义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勤工俭学活动。 4、义务劳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公益事业的不计报酬的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是最简单的日常劳动。勤工俭学是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参加有报酬的劳动。

5、勤工俭学的基本原则: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安全第一,健康第一。

6、劳动技术的管理制度包括:劳动组织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劳动考核制度。 二、简答:

1、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任务: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遵循教学计划的劳动技术教育课大纲的要求,正确处理劳动技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有效劳动知识和技能教学与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以及向其进行劳动观点、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劳动习惯、热爱劳动人民等教育的关系;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的计划、组织与质量管理以及教材、基地和规章制度的建设,保证劳动技术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2、劳动技术课的管理要求:

①、切实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作为必修课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②、加强劳动技术课的教材建设;(地方特色、个性特点、有考纲) ③、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 ④、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的基地建设; ⑤、加强劳动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

23 / 28

第十七章 社会实践活动管理

一、选择:

1、社会实践活动是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3、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任务:①、在学校内营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②、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机制。

4、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式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式社会实践活动和临时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名词:

1、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参加的各种具有教育价值的,面向社会、接触群众、联系实际的校内外活动。

三、简答: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①、了解社会、拓宽视野; 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③、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⑤、发挥重要的德育功能。 2、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要求:

①、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性与针对性; ②、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制度管理; ③、协调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

第十八章 教务管理 一、选择:

1、教务管理的作用:参谋作用、调度作用、服务作用。

2、教研组的建设的内容包括:一是按照不同学科建立健全教研组;二是认真选拔教研组长;三是检查和指导教研组的工作(组织专题讨论会、组织教学观摩、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定期座谈教学经验) 3、教育科学研究室是在校长领导下的教研机构,任务是搜集教育情报,了解教育改革动态,总结先进教学经验,开展教育改革课题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既是教研机构,也是校长领导教学的咨询机构。

4、教务管理的内容有招生、编班、注册、编制校历、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学籍、档案和资料管理、图书管理、实验仪器和电教设备管理。

5、编制校历(进度表)的要求有:体现学校工作整体性、严格的时间性、有责任心。

6、课程表编制原则: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利于设备充分利用、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有利于开展课外活动。 二、名词:

1、教务管理的含义:教务管理是具体实施教学计划过程中的一种管理,亦称教学行政管理。是由教务处在校长的领导下,按学校整体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具体的管理职能活动。 2、教研组:通过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的教学研究组织。 三、简答:

1、教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①、根据学校工作的特点,积极主动地为教学提供最佳服务。

24 / 28

②、组织教务工作,应符合教育科学的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积极的配合作用。

③、根据教学工作规律,抓好常规性的工作和有关专门工作,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 2、教务管理的任务:

①、全面落实和完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目的任务,从而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②、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③、做好教育、教学、行政、学籍等各项原始资料的积累。 ④、做好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教学物资设备。

⑤、研究教务管理规律,探讨教学改革的新情况。 ⑥、做好教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好业务知识的学习与进修。 3、教导处的职责是: ①、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

②、组织和管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③、组织和管理学生的体育卫生工作; ④、组织和管理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工作; ⑤、组织和领导教务行政工作。 4、教育科学研究室和教研组职责的异同: ①、都要研究教学;

②、研究的范围不同。教研组主要研究本学科的教学问题,教科室不仅研究教学问题,还研究教育问题,其范围要广泛得多。

③、研究重点不同。教研组侧重于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科室则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研究理论问题。

④、研究的目的不同。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主要在于更好地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教科室则着重考虑如何领导教学和改革教学。

第十九章 教育科研管理 一、选择:

1、教育科学门类在理论方面、历史方面、应用方面、技术方面。 2、教育科研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总结法。

3、教育科研的步骤是:选好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搜集和处理信息、写出研究成果、讨论或鉴定研究成果。 二、名词:

1、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三、简答:

1、为什么要研究教育科学:

①、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需要;

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使中小学按教育规律办事的需要; 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室的性质和任务: 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室,是研究机构,不是行政一级组织。教科室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本校存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提高本校的教育质量。当然,研究的问题不限于本校。

3、中小学研究教育科学原则: ①、理论联系实际; ②、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③、要着重研究现实问题; ④、要贯彻“双百方针”; ⑤、要开展教育实验;

25 / 28

⑥、要敢于创新,体现中国特色。

第二十章 总务管理 一、选择:

1、总务管理的理念: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为建设节约型校园服务、为学校事业发展服务。

2、总务管理的重点:明确岗位职责、健全规章制度、突出阶段重点、搞好绩效管理。

3、中小学总务工作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编制预算决算、搞好反映和监督、(记账要及时、报账要严格、算账要准确、总账要完整)健全财务制度、做好领导参谋。 二、名词:

1、总务管理的概念:指对除教育教学活动以外的学校财产物资、经费收支、仪器设备、建设修缮、环境卫生、水电通信、安全保卫、生活饮食等一切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管理。 三、简答:

1、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

①、让后勤与学校行政管理分离,中学变“管”后勤为“选”后勤。

②、在资产制度上,明晰后勤资产产权关系和资产保值责任,盘清中学后勤的国有资产,明确中学资产所有权和经学校授权的后勤经济实体的资产使用权。 ③、在劳动用工制度上,建立社会化的劳动用工

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

④、在服务管理模式上,实行服务商品化,经营管理企业化,服务评价市场化,促进规模经营,力求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2、如何实现学校总务工作的职业化: ①、在学校的新进人员中,要像重视选拔教师那样去选拔适应各种不同总务工作岗位的有职业特长的人员,从而从制度上解决学校总务人员职业技能低下的问题,确保总务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

②、抓好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练兵和竞赛,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现有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

③、改变在学校内部劳动分配过程中的重视教学、忽视总务的倾向,真正达到同样的付出,获得同样的收获。

④、关心总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明确的职业生涯阶梯,解决总务人员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第二十一章 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沟通与协调 一、选择:

1、家庭教育现状分析:我国家庭教育质量不高、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两种类型家庭的子女问题最多一种叫组合家庭,一种叫残缺家庭。

2、社会教育包括:一是校外教育机关、团体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

二是泛指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校与这两方面都要沟通起来,取得协调一致。

2、校园环境管理的内容:校园内基本建设要合理布局;校舍要坚固、适用,校园要绿化、美化;要有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26 / 28

3、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有:访问家长、召开家长会或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接待日”制度、向家长开放课堂教学、同家长建立书面联系方式、办好《家长报》、聘请校外辅导员、开办“家长学校”、寒

暑假设立辅导站、做好左邻右舍的宣传工作。 二、简答:

1、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关系: 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各有相对的独立地位和自己的独特功能。 ②、它们之间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③、必须把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协调起来,使它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发挥作用。如果各自为政,甚至朝着相反的目标发展,就对新生一代的教育极其不利。

2、为什么学校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 ①、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②、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 ③、学校有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

④、学校有专供教育人、培养人的教学设施 3、家庭教育如何与学校教育相对应: ①、热情接待教师来访并主动拜访教师 ②、积极参加家长会议 ③、支持家长委员会的工作 ④、按时参加学校的接待活动

⑤、如实填写“家长联系手册”或“家长联系卡” ⑥、积极为《家长报》撰稿 ⑥、积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

4、学校如违反了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处理办法:

①、属学校行政管理不当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令其限期改正;(2)工作中发生错误,造成一定影响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校长及其他责任人员进行批评教育;(3)因工作失职、渎职造成后果者,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应追究其行政责任,后果严重的提请政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外单位违反《暂行规定》应采取措施: ①、属工商管理范围的,提请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规处理;

②、属民事范围的,提请当地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③、属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报请当地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④、对构成犯罪的,交由政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章 评价

一、选择:

1、学校评价的目的是推动和改进学校的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2、普通中小学的评价分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价;学校领导对教职工的教育教学和总务工作进行评价;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

3、学校评价包括:以目标为标准的评价,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完成之后对其结果进行的评价叫做终结性评价;对教育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叫做形成性评价。

4、以目标为标准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判定好坏,区分优劣,从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

5、形成性评价目的:在于揭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有关信息,从而使工作得到改进和提高。

27 / 28

6、学校评价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推动和改进工作的作用。

7、学校评价面临的难题:什么叫学校评价、学校评价是以终结性评价还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目标评价”是否科学、如何看待“量化”、什么样的评价方案才算“简便易行”。

8、学校评价范围:学校各项工作的评价、学校领导集体的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质量评价。 9、评价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试法、个案法、跟踪法 二、名词:

1、定性评价:是指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判定,侧重于事物的质的方面。

2、定量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判定,侧重于事物的“量”的方面。 三、简答:

1、学校评价与教育评价的区别和联系: ①、学校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的手段,以整个教育为对象,对各种教育活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学校评价是学校管理的手段,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和学校管理水平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③、由于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培养人,学校是专门

培养人的规范化机构,因此学校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

2、学校评价的意义:

①、开展这样的学校评价,我国的基础教育才能走上正轨,不致办成“升学教育”;

②、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就有可能深化教育改革,达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 ③、使学校领导和教师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使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工作制度化,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教育评价的原则:

①、以教育方针为指导的原则: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的原则 ③、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④、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4、学校评价标准

①、依据是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②、是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学校管理理论。 ③、学校评价标准还要体现绩效、职责、素质方面的要求。 5、评价程序:

①、要做好准备阶段的工作1.成立评价组织2.制订评价方案(1)确定评价对象和目标,解决为什么评价和评价什么的问题(2)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解决怎么评的问题(3)安排评价进度。3.准备评价用具

②、要抓紧实施阶段的工作1.广泛搜集评价信息。 2.处理评价信息。3.综合单项指标测量的结果 ③、善始善终,做好总结阶段的工作

28 /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td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