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教学 doc1

更新时间:2024-03-11 01: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教学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培养猜想 鼓励质疑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如何让他们爱科学、学好科学这门功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重培养学生猜想活动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

1.1 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

1.2 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2 鼓励学生质疑,调动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2.1 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

2.2 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可以得到许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3 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3 鼓励学生提高合作意识

- 1 -

3.1《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3.2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3.3 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位元时,我们可以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养殖、观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学生们在合作中观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现象,在合作中思考问题,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4 鼓励学生尝试体验

4.1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4.2 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比如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培植几颗植物种子,进行观察,如风仙花的种子,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领略动手试验的快乐。 5 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5.1 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

5.2 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重视指出学生的缺点,而忽视了表扬学生的优点。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比如,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荒谬,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却可以鼓励他敢于质疑的精神;一些学生上课时坐得歪歪扭扭,我们可以表扬那些坐姿好的同学,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5.3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表现,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个激励性评价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

6 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6.1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

- 2 -

6.2 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6.3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7 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

7.1 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7.2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8 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科学是一门释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的学科,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一起锻炼耐性磨练意志,一起享受探索的快乐,一起体会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情感吧。

- 3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t9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