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通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年10月25日)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振兴通化老工业基地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实现通化的科学发展和加快通化的振兴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制定《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通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任务和重要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加快通化振兴崛起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1

“十一五”期间,是通化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五年。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推动下,通化市得到初步振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投资拉动、开放带动、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牢牢把握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三大重点,全力加快支柱、优势产业发展,全力加快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加快县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全力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建设力度最大、社会事业成果最丰、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时期,为“十二五”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0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5倍,年均递增2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3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8.4%,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300亿元以上。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5亿元,年均递增1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17.7:45.4:36.9调整为12:50:38。农业基地地位得到巩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 %。服务业跨越发展扎实推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49.4亿元,年均递增22.3%。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高新技

2

术产业快速发展。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如期实现。哈泥河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大交通的格局初步形成,区位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社会事业建设成果丰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78元,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01元,年均增长14%。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标准增至1127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增至120元;启动了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沿河环境和配套设施彻底改善,防洪标准整体提高,完成了备受广大市民瞩目的二道河综合改造工作,打造了一条市民休闲长廊。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以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全部完成,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行政审批项目调减幅度达到36%。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顺利完成;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组建了11户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了城建投资集团;紫鑫药业、通天酒业、双龙化工成功上市;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

3

效,与朝鲜正式签订了开发鸭绿江两个水利电站项目;国美、苏宁、欧亚、义乌、中东、亚泰、高力、康美等知名企业落户我市。区域性对外合作不断加强,同丹东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启动通丹经济带建设。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 美元,相当于“十五”时期的 倍。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18.2%,超过预期目标3.2个百分点。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发展动力依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将继续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蕴藏巨大的需求潜力。深化改革开放,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国务院进一步支持东北地区振兴,长白山林区分享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都为我市加快开发开放、加速产业升级、更好更快融入东北亚经济圈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市森林、矿产、人参、绿色食品、水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药物资源,已查明的有1100多种,是全国“五大药库”之一。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文物古迹、自然风光、边境出境旅游优势独特。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品种较多,开发潜力大。随着通丹等高速公路、通丹铁路以及通化机场的建设,市区与县(市)实现高等级公路连结,县乡公路实现区域网络化,将“通边达海”由蓝图变为现实。启动实施通丹经济带建设,在更高平台上推动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深度接轨,逐步把通化建设成为连

4

接东北腹地与沿海、面向周边国家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开放前沿,为打造东北东部中心城市及区域性交通中心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带来机遇。

在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抬头。对于开放程度不高的我市来讲,吸引外资和产品出口等方面将面临较大压力。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市场外需不足,需要尽快提振内需;投入上受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我国将实行国土开发空间主体功能区划分,通化所处的长白山区域将总体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对我市的冶金产业及相关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经济增长后劲仍显不足,缺少大项目特别是工业大项目带动。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这些都将成为我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十二五”期间,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只要我们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坚实基础。

5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坚持走资源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生产低碳化、交通快速化、人居生态化发展之路。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体制创新、民生改善,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推进具有通化特色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重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东北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宜居山水城市,努力打造东北东部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创通化振兴崛起新局面。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投资结构及项目选择中带动存量调整,以结构优化带动总量扩张;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中,加快培育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实现结构优化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通化,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6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形成“三化”相互支撑、相互配套、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妥善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以及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可持续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注重节能减排,合理开发资源,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

——坚持共享发展。把富民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生存性、发展性、安全性民生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富民强市的有机统一。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经济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通化特色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取得重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20%,人均GDP达到9700美元(按当前汇率折算)。固定资产投资累计

7

完成7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与GDP保持同步增长。

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重预期达到8:52:40。城镇化率提高到6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8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

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7%, 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 %。

资源环境。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1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蓄积量达到768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超过64.7%。

民生改善。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到100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5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0%以上。

通化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表

类别 主要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总量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结构 全口径财政收入 地方级财政收入 单位 亿元 美元 亿元 亿元 2010年 2015年 预计 600 3930 57.3 30 计划 1500 9700 130 60.5 年均增 长(%) 20 20 18 15 属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8

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三次产业比重 民营经济占GDP比重 城镇化率 基本农田保护率 森林覆盖率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资源 低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环境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实际利用外资 对外开放 外贸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社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发展 农民人均纯收入 人均受教育程度 亿元 亿元 % % % % % % % % % % % % 万美元 万美元 万美元 万人 ‰ 元 元 年 790 249.4 12:50:38 1965 620 8:52:40 80 60 25.8 64.7 -3.2 ↘ 20 20 15 15 15 0.29 14 13 0.1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60 54.2 25.8 63 -6.5 ↘ 10 10 60 67.3 86 16500 61700 17500 227.6 2.1 16778 6042 10 10 10 80 80 88 33187 124000 35199 231 2.3 32304 11132 10.5 9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五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 % % 万个 万个 万人 % % 平方米 平方米 100 88.8 29.4 25.2 42.4 87 98.74 28.42 22.79 100 90 24.5 20 45.2 90 100 32.98 25 0.24 3 1.5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第二章 巩固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为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管理为手段,以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城市化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化观念武装农民。加快推进农业设施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科技化、信息化和产业化,在更高起点上把我市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大市、特产业大市和畜牧业大市,构建总量增加、效益提升、转化增值的具有通化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重点实施基本农田建设、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0

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农业生态环保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推进优质粮食、现代农业示范和植保工程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380万亩,其中优质粮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6亿斤阶段水平。

第二节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在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牧业和园艺特产业。积极发展养猪业,大力发展养牛业,精深发展养禽业,稳定发展养羊业,加快发展特种经济动物产业;围绕生猪、肉牛、奶牛和家禽,建设7大园区。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深度开发参、药、果、菜、菌、鹿、蜂等特色资源,发展壮大林、特、蔬菜、园艺等“十大产业”,构建“十大园区”,抓好人参产业二次创业工程,打造“长白山人参”知名品牌,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扩大提升人参产业规模和质量,将通化市打造成为集人参科研、生产、加工、物流为一体全国最大的人参产业基地。到2015年,人参产业产值实现100亿元以上;牧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年均递增15%;艺特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

第三节 突出产业化带动作用

着力发展优质绿色米、药、酒、菜、菌、林蛙、畜禽等产业经济群,建成“西江贡米”系列优质米、“山葡萄”、“新开河

11

参”等名产、名品农业产业示范带;搞好2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培育一批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优质粮油、优质葡萄、优质中药材、优质山野菜等重点项目。到2015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75户,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25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0%。

第四节 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

搞活农产品流通,分批进行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加快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农家店标准化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农机化、农业科技等示范区建设。实现全市农机作业合作社全覆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种植业、畜牧业的良种化程度达到90%以上,农业技术培训50万人次,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

第三章 突出主导地位,建设新型工业基地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兴市,以抓大企业、大项目、大基地为载体,实施“288”计划,即建设两大产业基地,实施八大产业跃升,打造八个百亿产业集群。通过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把我市打造成吉林省东南部新型工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年均递增18.6%;工业增加值实现700亿元,年均递增21.4%。

12

第一节 建设两大产业基地 1、千亿规模生物产业基地

以通化“中国医药城”为载体,以现代中药为主导和特色,生物制药和化学药为两翼,医疗器械、医药流通为支撑,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培育和壮大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该基地打造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产业规模大、特色鲜明、技术创新能力强、国内外知名的“通化生物谷”。

按照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原则,全力打造“一核心、一扩展、九园区”的长白山药谷,构筑“119”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产业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核心”,即以通化市区、东昌区、二道江区和通化县快大茂镇、二密镇为核心区。“一扩展”,即以柳河县、辉南县、集安市、梅河口市和通化县的大部分乡镇为扩展区。“九园区”,即东昌中药产业园区、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区、二道江区向阳医药工业园区、东宝生物工程及制药工业园区、长白山药谷科技产业园区、集安新开河人参产业园区、柳河医药工业园区、辉南医药工业园区、梅河口医药工业园区。建设通化市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生物产业基地医药研发实验中心、生物产业基地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三个基地平台。打造具有招商引资、融资服务、技术研发、物流集散、创业孵化功能的基地平台。打造北方药材市场,建设药材、饮片、原料药集散地。利用现有

13

通化市医药物流园区支点,逐步完善医药市场软、硬件设施,将其打造为东北最大的药材集散地。

到2015年,实现生物产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其中,现代中药实现产值800亿元,化学和生物制药实现产值100亿元,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实现产值100亿元;生物企业数达到200家,其中2-3家产值规模到100亿元的大企业,基本建成现代化的生物产业核心区。

重点实施通化东宝生物工程及制药工业园区、梅河口市万达生物制药、辉南县吉林国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应用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动物疫苗、通化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园区(核心区)、通化万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化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试平台、通化市农科院水稻生物育种及良种繁育产业化、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渣资源化利用生产生物燃料、长白山医药物流中心等204个重大项目。

2、千万吨钢冶金产业基地

以通钢为载体,大力发展围钢经济,全面促进冶金产业二次提升。以打造1000万吨精品钢为主体,加快通钢产品结构调整,实现由建材为主向线、板、管及深加工产品的转化;以发展钢铁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深加工为两翼,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构筑围钢产业集群,建设吉林省冶金产业基地。发展重点及布局为“一核心”、“两园区”。 “一核心”即以通钢现有厂区为主,形成千万吨钢生产基地核心区。“两园区”即在开发区冶金

14

园区、二道江工业园区,建设围钢产业园区;在桃园铁路货运编组站,建设冶金产业物流园区。到2015年,精品钢产量突破1000万吨,产值达到650亿元;围钢产业链条进一步延深,适度开发上游产品,扩大原辅料供应量,大力发展下游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围钢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重点实施通化钢铁股份公司750万吨钢改造升级及深加工、通化金马股份有限公司还原铁及轧钢建设、二道江区鹏龙烧结有限公司球团建设、通化经济开发区铜铝拆解、吉林祥云镁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镁合金及压铸件综合利用、集安市金矿资源开发、通化县吉恩镍业公司电解镍、铜精矿生产线扩能改造、通化县金泰钛业有限公司海绵钛建设、辉南县辉轧公司冷弯型钢建设、通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能量系统优化工程等35个重大项目。

第二节 实施八大产业跃升计划 1、医药产业

依托长白山药用资源和生物技术优势,着力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品。鼓励行业整合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形成集医药加工、医药商贸、医药科研、医药教育、药材种植、医疗康复“六位一体”的医药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医药产业研发和高端服务核心区、产业辐射区域、医药工业周边区;建设长白山中药材博物馆和长白山药谷植物园、人参之路和民俗村等项目。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提取、纯化和

15

制剂技术,开发新的中药剂型,支持中药产品二次开发,加速中药饮片技术改造,实现饮片生产规范化;围绕生物技术制药和生物制品制药,加快开发和引进基因重组技术、单细胞融合技术、酶工程和现代生物发酵技术,重点发展生物疫苗、基因工程药和生物中药。推广中药材GAP种植标准,大力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到2015年,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 %,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集团10家。

重点实施美国万生药业生产线、集安市益盛药业针剂车间改造、辉南雨峰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抗血栓胶囊、辉南长龙药业头孢匹胺生产线、通化百利克朗思包装有限公司药用包装系列产品、通化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园区、通化长白山药谷科技产业园区、梅河口市中新工业园二期等100个重大项目。

2、食品产业

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长白山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业,着力提高加工深度,提升产品附加值。重点培育发展粮食加工、畜禽屠宰、坚果加工、食用酒精、白酒、葡萄酒六大主导板块,加快建设通化“中国人参产业基地”,推进长白山中药材、果仁、葡萄、山野菜、畜禽、林蛙、鹿茸、蜂业、食用菌等具有品牌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推进梅河、辉南、柳河、通化县绿优米、梅河坚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康华、卓越、正方等畜禽加工企业

16

做大做强,将阜康建成全国最大的优级食用酒精生产基地。到2015年,食品产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 %。

重点实施通化县长白山特产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长白山生态食品系列加工生产线、梅河口市阜康酒业味素生产线、集安市鸭绿江绿色水产品开发、辉南县天然矿泉水、通化恒远牧业公司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育牛、通化县吉康有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蓝莓冻干粉等178个重大项目。

3、葡萄酒产业

以振兴通化葡萄酒品牌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整合、产品结构调整、质量提升和市场开发,做大做强以通葡股份为龙头的葡萄酒生产骨干企业群。坚持区域品牌资源共享,实行行业自律,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统一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把通葡规模做大、质量做优、品牌做响、市场做活,效益做强,努力把通化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占有相当比重的优质葡萄酒产区,重塑通化葡萄酒形象和声誉。坚持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突出特色、利益共享的原则,扶持壮大一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抓好原料基地建设,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发展到30万亩,建立全国性物流中心500个。营造良好的葡萄酒文化氛围,恢复通化葡萄酒节,扩大通化葡萄酒品牌的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到2015年,葡萄酒总产量达到30万吨,销售收入实现50亿元,葡萄酒产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 %。

重点实施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异地建设、集安

17

市葡萄系列产品精深加工、辉南县吉林绿家族庄园葡萄酒等17个重大项目。

4、能源产业

按照调整结构、保证需求、提高能效、健康发展的思路,加快煤炭、水电、生物质能源、油页岩等能源项目的勘探、开发速度,大力引进域外一次能源,增强能源供给能力,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开发和利用以沼气、水电和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努力推进以风电、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开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抓好煤炭工业的主业运营,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初步实现煤炭产业的战略重点转移。加大对油页岩资源勘探力度,做好油页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整体规划,加快建设大型油页岩开采、炼油、发电、建材生产等配套齐全的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尽快使油页岩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推广太阳能集热器使用,强制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充分利用丰富的秸秆和林木质弃物等资源,不断提高沼气、秸秆发电、枝丫材发电等生物质能在能源供给和使用中的比重。依托现有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石油装备制造业,以提升全市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4万千瓦,发电量达到56亿千瓦时,太阳能集热器的利用率达到15%,农村使用沼气率达到6%。能源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年均递增27%。

重点实施通化经济开发工抽水蓄能电站、集安鸭绿江中朝

18

电站、二道江电厂2台35万千瓦热发电机组、梅河口华能煤矸石热电联产、梅河口油母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梅河口国能生物发电二期、通化县和辉南县生物发电等重大项目。

5、机械制造产业

立足现有基础,提高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促进整个产业向集约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建设两大特色产业基地,即以市经济开发区为主,东昌、二道江、集安、通化县工业集中区为辅的石油钻采及通用机械制造产业基地;依托辉南、柳河“围车”企业,以工业开发区为平台,打造“围车”机械制造产业基地。重点培育石油机械等20户重点企业,集中力量支持石油钻采等六大领域重点产品。到2015年,机械制造产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 %。

重点实施通化市圆管带式输送机生产线、梅河口市厦门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模具生产、通化县宏信研磨材有限公司微粉生产线技术改造、通化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异地扩能改造、通化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非晶合金节能和新型节能变压器技术改造、通化经济开发区石油机械生产线、通化经济开发区汽车电子元件和塑料配件生产线、二道江区浙江永瑞汽车附件有限公司汽车配件、柳河县红石石棉制品公司汽车离合器后盘及面片、通化福泰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2000辆重型专用汽车改装等60个重大项目

19

6、建材产业

积极发展传统建材产业,充分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工业废渣,大力发展节材、节水、节能、节地、利废的新型建材产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着力建设好新型干法(特种)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依托通钢、吉化、四平联化,开发新型建筑板材、高分子防水材料、新型塑料管材型材、中高档涂料、隔热保温等新型建筑材料以及装饰装修材料。合理布局建材行业,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大力发展非金属矿物新材料,加快柳河玄武岩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对集安、通化县石墨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到2015年,建材产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 %。

重点实施辉南县园山水泥熟料建设、柳河县通化中海玄武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加汽玄武岩复合板墙体材料加工、辉南县辉南火山渣系列产品综合开发、通化县通飞建材塑钢门窗生产线、通化聚鑫经济开发区新型环保涂料、通化融泰源石材有限公司大理石加工生产线、柳河县玄武岩纤维生产线、二道江区三石建材烧结煤矸石多孔(空心)砖生产线建设项目、梅河口市骨瓷制品加工、辉南县隆源建材有限公司艺术围栏生产线建设等73个重大项目。

7、化工产业

推进化工产品由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的转型,积极发展精细化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和特种材料,实现产品加工精深化、

20

原料线路多元化、产业发展延伸化。打造通化化工、梅河阜康两个化肥生产基地。加快硼泥综合利用、煤焦油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引进先进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实现能源使用源头的“减量化”,加强工序能耗控制,降低生产成本。到2015年,化工产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 %。

重点实施梅河口市阜康化肥有限公司硝基复合肥生产线、通化县化工公司水煤浆加压气化法生产合成氨及尿素、通化经济开发区废旧塑料拆解、通化双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DMC、白炭黑和硅橡胶生产线、集安市对朝出口生产塑料及轻工产品、辉南鑫宝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废旧塑料再利用、吉林森工通化胶粘剂分公司VAB树脂乳液建设等34个重大项目。

8、信息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紧紧围绕信息服务业、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化建设四大领域,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努力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施“数字通化公共信息平台”和“无线数字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加快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形成以医疗电子、汽车电子和电力电子为特色的龙头电子产品加工业和制造业群体,初步建成具有自主研发和对外加工等综合能力的软件产业体系。到201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 %。

21

重点实施通化市软件企业孵化中心、通化全讯通科技公司无线数字城市、通化电子科技城、通化市超越高科非子午载重车安全预警系统、山东蓝孚公司电子加速器辐照中心、通化海恩达高科技数字化医学诊断集成系统16个重大项目。

第三节 打造八个百亿产业集群

围绕通化市产业基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促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创建国家和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打造八个百亿产业集群,即五县、两区、市经济开发区分别打造一个百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抓好千万吨钢基地、东昌医疗工业园、食品工业园、长白山药谷物流、果仁食品及长白山药谷等特色产业园建设。

第四章 实施跨越计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扎实推进服务业跨越计划,推动服务业向集群、特色、现代化方向发展。以打造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旅游中心为主攻方向,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促进就业、产业升级为发展目标,以建设大商贸、大旅游、大文化为重点,努力打造旅游商贸文化复合型支柱产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导向,通过加大投入和项目带动,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消费性服务业,优先发展金融业,加

22

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改造商贸服务业。

第一节 现代物流业

依托通丹高速、通沈高速、通丹铁路、通长高速等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通化陆港、通化长白山医药物流中心和通化人参交易市场等项目,打造我省东南部、并联接我省中部地区、沈阳经济圈与东北东部地区的物流中心。以通化市区为中心,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龙头,依托支柱、优势产业,构建辐射域内外大型物流产业群,打造钢铁、医药、食品等重点产业物流基地和商贸物资基地。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物流园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集特产品、药品为主的吉林特色产品物流园区。重点培育发展2—3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物流企业集团。建立“一个中心、两个系统”,即长胜物流园区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客、货运枢纽系统。建立起以市区为中心,对内辐射各县市,对外联接外地区及外省的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科学、运作灵活的综合运输体系。采用现代技术,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对物流各环节进行适时跟踪、有效控制及全程管理。到2015年,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年均递增 %。

第二节 信息服务业

加快通信、计算机、广播电视等信息网络建设,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服务领域,开发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业务,推进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实施信息网络高

23

技术化,初步建成通化市卫星通讯综合电信业务接入体系,完善数字通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保障信息服务安全。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培育1—2户具有承接国外软件制作加工能力的软件企业,使我市的软件研发步入国际市场。加大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努力建设一批较为完善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具有区域特色的网站,形成完善的信息服务产业体系。2015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 %。

第三节 金融服务业

健全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和拓宽服务领域。创造条件引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市内设立分支机构。加强金融企业体制、机制、产品、组织体系、服务等创新,扩大金融业务总量,进一步完善功能、加强管理、提升档次。加快改制、改组的步伐,建立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强化中小企业信贷体系,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提供优质信贷服务。加大培育资本市场力度。积极培育和整合上市公司后备资源,争取五年内实现2—3户企业在主板或中小企业板上市。发挥我市具有的股票交易基础条件,抢抓国家将要开展柜台交易机遇,积极争取在市区开展柜台交易,使其成为我省区域性股票交易中心。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信贷扶持力度。拓展

保险服务领域,提高保险密度和深度。探索发展新型保险业务,创新保险服务方式。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强化社会信用制度建

24

设,促进银企融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维护机制。大力发展信誉度高、规模化的担保机构,并建立担保机构的多层次风险补偿机制。201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年均递增 %。

第四节 农业服务业

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健全农产品批零市场体系,推广连锁配送物流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服务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增强气象灾害、地质地震灾害、森林火灾等监测预警和评估能力。紧紧围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农民在良种服务、新型农技、农机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提供服务,形成涉农服务和农民生活服务的综合链条,建设具有通化特色的农业服务体系。2015年,农业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 %。

第五节 旅游产业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合力兴旅、依法治旅、全民创业、政策引导,以国内外旅游市场为导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努力实现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娱乐参与型、享受购物型等特色多样型转变。依托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辉南三角龙湾景区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旅游中心。将通化建成旅游服务体系完善、配套设施齐全、城市综合环境优良,具有东北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中国优秀旅游

25

城市。总体格局为“两带、五区、九品”。两带:通化黄金旅游带、鸭绿江旅游开发带。五区:通化综合接待旅游区、集安高句丽历史文化旅游区、辉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梅河口商贸会议综合旅游区、柳河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区。九品:高句丽历史文化游、鸭绿江中朝边境游、辉南龙湾火山口湖群地质生态游、“绿色、生态、健康”通化山水生态环境游、通化葡萄酒乡之旅、通化红色之旅、冬季冰雪之旅、休闲度假旅游、“人参之路”专题旅游。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 %;总收入计划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 %。

第六节 文化产业

整合优势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重点产业,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更多市场竞争主体,形成文化产业规模优势,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工程,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全力打造生态文化、文物旅游、红色旅游、满族文化、松花石砚文化等优势品牌和精品路线。打造长白山书画产业品牌。依托长白山碑苑,建立书画人才培训基地;以松花石砚为引领,打造吉林省东南部文房四宝生产制作基地。投资建设陶瓷雕刻街、文房四宝街。大力培育纸媒图书发行市场。继续加大对英语辅导报的扶持力度,帮助文艺专刊《棒槌鸟》复刊,支持文联艺术专刊《长白山》继续创办。组建广告传媒集团、大型网

26

吧连锁机构。加快图书文化市场建设,满足群众对文化书籍的需求。与王八脖子文化主题公园和遗址博物馆相呼应,建设满族民间民俗博物馆、雕塑公园、会展中心、包装印刷街和民族民俗饮食文化街,努力打造成全省最大的文化产业园区。形成竞争有力、富有通化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2015年,全市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计划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 %。

第五章 加快促进城乡统筹,推进通化特色城镇化

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分类指导,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进一步壮大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速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突出发挥县(市)城乡统筹功能,着力推动一批县城和中心城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形成若干产业实力强、特色鲜明、区域代表性强的特色小城镇。探索实践具有通化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形成城乡统筹新格局。

第一节 加速城镇化发展进程

走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集约式城镇化道路,注重强化中心、构筑支点、区域联动、城乡互动,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县城关镇、特色镇,着力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健康产业特色、轴区带动特色,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

27

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第二节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构建“两轴、两区、一带”的空间结构。以既有的梅集铁路、集锡公路为轴,以通化市为主中心,以梅河口市为副中心,以柳河镇、三源浦镇、二密镇、清河镇、头道镇、太王镇为重要节点,形成农产品、人参深加工和旅游产业发展轴,进而融入长吉都市区;以东边道铁路、鹤大公路和规划的东北东部快铁为轴,以通化市为主中心,以快大茂镇为副中心,以五道江镇、鸭园镇、铁厂镇为重要节点,形成围钢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轴,进而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成为吉林省重要出海通道。以中心城区和快大茂城区为主辅中心,强化集聚效应,逐步提升产业层级,打造通化都市区;以梅河口市区为中心,结合柳河县城、辉南县城,发展以专业物流、农产品深加工业为特色的城镇联盟,打造梅、柳、辉经济协作区。以鸭绿江为轴、以集安市为中心,打造鸭绿江旅游生态发展带。

第三节 实施通化都市区率先突破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都市区形成“一主二辅四组团”的规划布局。加快建设通化市主城区,成为经济、文化、行政、商贸中心。建设快大茂辅城区,成为医药、食品产业基地;建设二道江辅城区,成为钢铁产业基地。建设五(道江)、鸭(园)、铁(厂)组团,成为围钢及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二密组团,成为物流仓储基地;建设金斗组团,成为医药、

28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三源浦组团,成为空港经济区。到2012年,初步构建通化都市区,完善江南新区建设并向金厂镇推进,着手打造湾湾川新城。到“十二五”末,形成以都市区、县城关镇和特色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框架,江南新区基本建成,湾湾川新城初具规模,都市区人口发展到70万,以“两区”和开发区构成的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到55万。

第四节 加快推进通化市、县一体化

按照交通系统、产业经济、城乡功能、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发展构想,全力推进通化市、县同城化。完善规划区域内部路网结构,强化中心城区与快大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提升路网整体服务水平,不断强化中心城区与其他乡镇之间的交通联系。增强聚鑫开发区的发展功能,成为全市承载健康产业的核心园区,规划建设长白山药谷,构建集研发、销售、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的新城。依托通化市区、通化县的产业园区,共同构建产业经济发展平台。两地实施相向发展策略,促进城市功能的协同发展;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共同加强资金、产业、技术和公共事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依托通化市区和通化县境内的自然资源,积极构筑两地一体的生态环境发展格局。

第五节 加快重要节点城市和县城关镇建设

以“梅、柳、辉经济协作区”建设为重点,依托梅河口重要节点城市优势,把梅河口市打造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吉林省

29

工业强县(市)、辽吉两省链接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以柳河县城关镇、辉南县经济开发区为平台,形成以专业物流、农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城镇联盟。以鸭绿江旅游生态发展带建设为重点,打造集安特色旅游城市。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到2015年,每个县(市、区)打造一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科学适度地扩大县城关镇规模,完善提升县城关镇功能,加快县城关镇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提高县城关镇服务能力。到2015年,30万人以上的县城关镇(节点城市)达到1个,15万人以上的县城关镇达到2个,10万人以上的县城关镇达到2个。

第六节 重点培育特色小城镇

依托小城镇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经济发达、功能健全的要求,充分发挥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产业支撑和载体功能,促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努力建设15个具有通化特色、国内知名的小城镇,形成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镇体系和城镇空间布局。到2015年,经济强镇力争达到40个,5万人以上的小城镇达到8个以上。

第七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显著改善农村面貌。合理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加快危房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加强农村公路、

30

农村饮水、电网改造、户用沼气和污水、垃圾处理、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动全市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效机制。开展创建民俗特色旅游示范村建设工程。到2012年,扶持创建10个左右服务功能齐全、带动作用明显、具有鲜明民俗特色文化的旅游示范村。到2015年,全市省级示范村要达到215个。

第六章 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消费出口拉动作用

坚持投资拉动战略不动摇,调整投资拉动结构。坚持扩大内需和外需并重,努力促进内贸发展,进一步扩大外贸规模,不断提高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一节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坚定不移抓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先导作用,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为切入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十二五”期间,引导投资向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城乡统筹、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方面倾斜。重点谋划和实施830项亿元以上投资项目,滚动实施100个重大建设项目,推进生物产业和冶金产业两个千亿级基地建设。突出工业项目建设,增强工业项目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力抓好第三产业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和扶持生态环保

31

型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第二节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1、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建立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水平,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培育住房、汽车、旅游、通信等传统消费热点和文化、健身、网络等新兴消费热点。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抓好一批大型交易市场的整合提升,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健全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切实改善消费环境。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递增20%,培育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20家。

2、加快发展新型消费模式,推行信用消费。积极发展消费

信贷,增加信贷消费品种。大力推进消费信贷保险,促进企业完善信用交易风险防范机制。要鼓励网上购物消费,依托我市医药、钢铁、食品等产业优势,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实力强、运作规范的网上零售企业,以网上消费带动门店销售,以门店销售支撑网上销售。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服务消费等热点消费大众化、多元化、便利化。

3、积极开展促销活动,扩大节庆消费。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结合国庆、春节等传统和现代节庆日,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组织开展具有

32

民族文化投射当地消费特点的各种“购物节”等促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积极鼓励商贸流通企业改善购物环境,通过展销和各类促销活动,营造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采取延长营业时间、增加营业网点、增设临时摊点以及连锁、配送等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和便民服务措施,着力引导和扩大节日消费。引导、鼓励、支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拓展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第三节 积极发展对外经贸

1、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引导并支持“两高一资”等初级出口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出口附加值。加快医药、长白山特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扩大药品、钢材、优质农副产品等出口规模。鼓励和支持进出口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使其做大做强。选择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积极开展进出口贸易,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扶持众多有进出口能力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生产加工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对俄、朝边贸,支持对俄、朝贸易企业建设专项出口生产体系、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大通道”建设,积极推进中朝互市贸易区、进出口加工贸易区、国际物流仓储区、青石综合贸易区、鸭绿江公路大桥“四区一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拓展对朝边贸经营区域和商品种类,改善通关条件,扩大进出口规模。到“十二五”末,全市进出口企业达到460 家,进出口5000万美元企业达到3家,进出口1亿美元企业达到2 家;外贸进出口

33

总额达到12.4亿美元,年均增长15%。

2、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鼓励医药及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增加科研投入和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特别是核心技术,发展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品牌和拳头产品。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达到 2727万美元,占出口比重2 %以上。

第七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

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快建设交通、通信、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第一节 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配合全省“五纵五横三环四联”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和“五纵三横”铁路运输网,加快建设通长、通丹、通集、营松、梅沈等高速公路和通化至丹东铁路及通化机场,建成到长春、沈阳、丹东以高速公路连接、市到县以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县到县以三级以上公路连接的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新、改建二级以上客运站5个,货运站7个。

公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以通化至长春、通化至沈阳、通化至丹东、通化至靖宇、通化至集安、梅河口至草市、

34

营城子至松江河(辉南段)等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为支线的多元化公路网络,形成“1小时域内(通达县、市)、2小时省会(通达长春、沈阳)、3小时出海(通达丹东港)”的交通运输格局。市县基本实现高等级公路连结,干线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县乡公路实现区域网络化,形成进关出海通道和覆盖全市的公路运输网络。“十二五”期间,公路总里程突破70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25公里,新增一级公路 公里,改建省级公路 公里,新建农村公路 公里。

铁路。以提速扩能为目标,实施铁路建设和改造工程,提高境内铁路通行能力和质量,实现客运快速化和货运重载化。东北东部铁路(通化段)建成通车,建设沈吉铁路复线,扩能改造四梅铁路、通梅铁路。

机场。全面完成通化机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能够起降B737系列、MD90、A319等C类飞机以及CRJ-200LR、ERJ145等支线运输机型,打通通化与外界的空中联系。

口岸。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和“大通关”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通关过货能力。新建集安铁路口岸、联检综合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合作共建集安公路国境桥,改善中朝口岸国境桥通行能力,提升集安青石、老虎哨口岸为一级口岸。

陆港。建设具有保税功能,集服务、联检、物流为一体的通化陆港,承接丹东港区的功能并享受相关政策,实现丹东港区与通化陆港的一体化管理。

35

第二节 实施“气化通化”工程

紧紧抓住全省实施“气化吉林”工程的契机,加快我市天然气管网与省主干网连接,大规模利用域内外天然气资源,提高我市天然气管网覆盖率、天然气气化率和工业用气量,使我市天然气利用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市天然气主干网及支线管网和城市管网等项目;实施现有企业气化改造,谋划和推进天然气化工、天然气调峰电站和大型储气库等重大项目建设。到2015年,除集安市外,基本实现县县通天然气,天然气气化率由16%提高到62%。

第三节 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道路、桥梁、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65%。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市区居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到2015年,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0%,县城达到5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15年达到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15年达到12平方米以上。

第四节 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统筹兼顾、合理调配,适应城市扩容、产业发展、农业灌溉和农

36

村安全饮水需求,基本实现供需平衡。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规划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保障工程。继续大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基本完成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洪抗早减灾体系,提高重点江河防洪标准,加快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强骨干河流整治和管理,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成区防洪能力。继续推进鸭绿江、浑江、辉发河防洪工程配套,重点实施浑江、哈泥河、大罗圈沟河、金厂河等主要江河和重要支流、城市防洪工程的治理,建设长胜至二道江大桥2.3公里防洪江堤工程。积极推进跨界河流国土防护工程建设。2010年,基本形成防灾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三大体系。

第五节 积极推进“数字通化”建设

加快建设固定宽带网络、移动通信、数据中心、灾难备份与恢复中心、信息安全设施、呼叫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稳妥地进行3G网络建设,结合3G产品的推出,建设宽带多媒体平台和移动通信平台。建设覆盖县(市、区)骨干传输网络、数据通信网,实施高速接入、多路供电、四星级数据中心等工程项目。加快推进“金盾工程”、“金农工程”、“金宏工程”、“金税工程”等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电子交易业务,鼓励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网络教育、电子娱乐和商业信息等多媒体内容的制作与经营。加快在线支付体系、信用服务体系建设,

37

规范电子商务秩序。以实施“数字通化公共信息平台”和“无线数字城市”项目建设为契机,带动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从整体上提升我市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服务功能。建设涵盖自然地理信息、建筑信息数据、地下资源数据、交通网络信息、国土资源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城市规划信息、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公共信息等作为支撑的公共数据资源库。

第八章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通化

按照“创新机制、融入市场,创造技术、研发产品,培育产业、做大做强”的思路,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计划,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打造具有领先优势的产业和企业,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关键环节,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产业创新技术联盟和创新平台,推动区域创新发展。通过实验中心、药品中试中心、信息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动物实验中心、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等公共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千亿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抓好通化医药科

38

技产业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规划建设国家级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引领作用;建设社会资源共享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搭建创业孵化平台、技术创新资源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和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到2015年,发展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以上。

第二节 建立“产学研”联合与合作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吉林大学药学院“通化市新药研发基地”和通化市“吉林大学药学院教学与实践基地”的作用,促进更多科研成果、人才、项目、资金在两地落实。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联合体,集聚人才和研发资源,围绕产业核心、掌握关键技术,实现成果共享。按照《东北东部(12+1)市(州)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精神,积极参与各项科技活动,加强区域科技合作,促进区域科技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发新产品640种以上,其中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比重达到20%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以上,累计完成产学研项目50项以上。

第三节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计划

坚持以市场化取向促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落实科技人员技术入股、研发人员持股、知识产权归属等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企业

39

家脱颖而出。大力发展技术评估咨询、科技成果推广、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积极引入各类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支持更多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创新政府科技资金投入和引导方式,培育发展各类科技园区,有效吸引民间和域外资本到园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推进重点新产品规模化生产。

第四节 实施人才振兴计划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发现使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各类人才为通化振兴崛起建功立业。加大经济社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加快人才向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集聚,着力培育产业人才优势。实施现代农业、工业跃升和现代服务业人才保障工程。加大人才资本投入力度,盘活人才存量资源,大力引进域外人才,对人才不问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推进人才配置市场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到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1万人,其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000人,高技能人才达到1.2万人。

第九章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40

进一步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畅通对外通道,加快跨境经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开创全市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第一节 加强跨省、跨地区间合作,建设通丹白经济带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一体化发展,积极发挥各方优势,提升互动层次,着力推进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技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迅速提高通丹经济带的整体发展水平,在振兴东北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及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通丹经济带的核心区为先行先试区,立足鸭绿江,面向东北亚,服务大东北,全面推进东北东部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合作开发与开放,用五年至十年左右时间,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东北东部新的经济隆起带和东北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建设成为国家边境合作开发与开放的示范区,成为东北亚极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第二节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创新招商理念和方式。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和工作机制。继续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推动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招商引资机制。开辟招商引资新途径,努力实现招商引资队伍网络化、招商人员专业化、招商形式多样化。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

41

设,推行会展、网络、委托、中介组织等招商方式。借助省里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大型经贸招商活动。进一步发挥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的招商主体作用,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注重引进资金向引进技术、人才、销售和管理经验等全方位招商转变,由传统招商方式向现代、专业招商方式转变,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

突出招商重点。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搞好项目储备,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活动招商。继续巩固扩大对日、韩等东北亚区域国家和以港、台为主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招商,加大对欧美区域国家的招商力度,稳定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规模。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产业、人才转移。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央企及国内民营大企业的对接,注重引进附加值高、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项目和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

提高利用域外资金的规模和质量。充分发挥政策、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优势,有效引进国内外资本、技术及各类要素。重点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长春经济圈、沈阳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发达地区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加强与欧洲、东南亚、日韩俄、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利用特色产业、资源、大企业、好项目和知名品牌,大力引进域外资本和战略投资者。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项目及资金支持,

42

有效利用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贷款,增强融通资金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引进内资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改善招商环境。进一步健全公平公开、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优化地方投融资平台体系。加强招商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营造尊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第三节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

落实“走出去”战略,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扩大对外经济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带动劳务、原料和产品输出。加强与省内外的联系,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积极融入长春、沈阳、丹东及环渤海经济圈。充分利用“广交会”,“高交会”,“东博会”等国内大型会展和国际会展机会,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对外贸易业务,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业务。加强各类外派劳务基地建设,培育“通化劳务”品牌,扩大外派劳务规模。

第十章 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破解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第一节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3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公示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健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第二节 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兴建一批创业基地、创业街路、创业市场,推动全民创业。加强信用担保中心等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到2015年各类孵化基地发展到10家。继续实施“万户小企业、万名小老板”培育工程,从2010年起,连续3年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创业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建设省创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化服务站,免费对投资创业者提供信息服务。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组建大型企业。到2015年,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年均递增20%以上,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0%以上,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中小企业户数达到8810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3万户。 第三节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44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合理划分市县乡三级政府收支范围,不断完善财政管理和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完善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方式。继续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扩大部门预算试点范围,统筹安排预算内、外收入,实行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支出比重。完善部门预算项目库建设,建立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继续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企业财务体制改革模式。

第四节 稳步推进价格体制改革

完善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扩大市场定价范围,缩小政府定价范围,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深化资源性要素价格改革,推进形成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坏成本的价格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及要素产品价格改革,理顺供热价格,全面推进水价改革,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科学制定征收标准。规范建立基准地价确定和公布制度及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制度。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加强教育、医疗、涉农、中介服务价格和收费监管。

第五节 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机构重组、改造,争取在民营资本参股金融企业上有所突破。积极引进域外和民营金融机构,发展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吸引国内

45

外3—5家金融机构设立网点。对现有政府投资类平台继续进行整合重组,完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实施有效监管。设立我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国内外创业投资基金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推动优势企业、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积极运用BOT、BT、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积极扩大民间投资,最大限度地开放民间投资领域,推动民间投资更多地参与政府主导性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争取建立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 第六节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3年前力争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林业要素交易市场,积极稳妥推进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转包、出租、出让、互换、入股、抵押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林权有偿流转。积极推进森工企业和地方国有林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和国有森林资源统一管理改革试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限制,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46

第十一章 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通化

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继续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管理,到“十二五”末期,两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生态市”建设迈出新步伐,进一步提升我市在全省的生态比较优势。

第一节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行项目节能评估制度。抓好通钢股份、通化化工公司两户“千家企业”、10户全省重点能耗企业以及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以“暖房子”工程为重点,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到2015年实现新竣工建筑全部节能达标。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年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能源消费监测系统,按季度实行监测通报。市区和所属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稳定达标运行。

实施工业污染全防全控,从重点行业总量削减向全面减排转变,确保电力行业脱硫设施稳定运行,加快钢铁、化工等非电行业脱硫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氮氧化物

47

污染防治。提升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进程。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浑江、哈泥河、鸭绿江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实行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

加强生态建设。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实施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矿山植被恢复等生态建设工程,形成保障全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立上下游地区、自然生态保护地区和建设开发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建设哈泥河流域水资源功能保护区、哈泥河饮用水源流域3个乡镇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工程、市水源地保护工程,完善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久性保护设施。开展第二水源规划和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加强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美化绿化城市。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十二五”期间,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1—2个,提升晋级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申报1个生态县、30个生态乡镇、100个生态村。

48

第三节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培育发展低碳经济。制定实施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交通、建筑体系。加大能源结构调整,扩大低碳能源利用,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项目,加快柳河中广核风力发电、集安鸭绿江中朝电站等项目建设。建立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最新成果转化,适时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和园区。着力开发低碳技术,推行农业节水灌溉、工业企业节水与中水回用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建立内部物料循环系统,因地制宜发展综合利用产业。

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壮大循环经济发展规模,打造二道江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群。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施一批重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强化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实行项目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提高单位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

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打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努力争取通化地区更大范围享受到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政策支持,将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同步实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因地制

49

宜、分类推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壮大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全面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 实施富民工程,建设和谐通化

围绕改善生存性民生、保障发展性民生和解决安全性民生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发展人口、教育、人才、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法制化建设进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一节 加快实施富民工程

1、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推进实现城镇各类人群平等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户救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城乡低保全面实现应保尽保,医疗救助全面实现应救尽救,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t0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