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框架和措施.

更新时间:2024-06-16 23: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基层图书馆

●温淑萍,赵晓明(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银川750002)

崭雇村伤墓亿建设饷曰衍框召和谐施

【美键词】农村;信息化;信息化建设I摘要]农村信息亿既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国有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客之一。概要叙述了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提出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功能及加快新农村信.恕化建设的措施。农村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在完善农村信息网络设施等“硬资源”建设的同时,要加强以信息资薄的收集与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开发利用为目的的信息“软资源”建设和服务。[中图分类号]G20t[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5—8214(2007)05—0132--02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的2l世纪之初,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旨在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科学发展观统钡全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文化环境及民主管理,促进农村卫快又好掷调发展,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贫的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许多调查结果表明:新农村建设应当科教先行。如何使承载社会科技、经济、文化、教育资源的信息系统在农村的传播形成体系、形成规模、形成市场,这就是农村信息化的中心目的。农村信息化既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联系“三农”和市场的纽带,是农民学知识、学文化、受教育、找信息的主要途径。其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广大农村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沟通经济、商贸信息,激活各种社会资源.为农民生活、村政村务管理和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管理和服务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支撑,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技、信息意识及综合素质;提高村镇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确保政府对“三农”的有效管理和服务;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1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情的局限,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民数量太,经济基础薄弱,受教育程度低,加上农村信息资源的贫乏,农民获取各种新

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手段差,从而导致生产和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农业生产的有效性和综合竞争能力低下.甚至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状况。随着世界性数字革命的加剧,加大了信

息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如果任其

蔓延,“数字差别”将成为继城乡差别、脑体差别和丁二农差别之后的第四太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会进一步加剧传统三大差别和信息资源贫富分化的恶性循环。因此,2005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台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首次明确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据调查,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船央的问题是教宵和医疗。长期“来,由于教育、科技等社会公共物品在城乡分布的不平衡,导致现在农村看病难、t学难、增

收难,农民信息闭塞.接受技术培训的条件差,文化生活 落后,生存环境脏乱,村务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而农村 信息化有助于低成本扩散社会公共物品.即通过教育、科 技资源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可以弥补农村包括技术人员在

内的各种科教资源实际占有量的不足,充分发挥社会公共物品的最大效益和价值。并且,信息作为一种“人一人”“人一物…物一物”的联系,具有激活各种物质和社会资源的功能。所以,可以说,信息化犹如社会的血脉,在为社会“细胞”输送营养的同时,也发挥着社会各组织、各细胞的功能和效用。因此,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和讨论非常热烈。笔者以“农业信息化”为检索词.对“维普期刊数据库”1989年以来的文献进行了检索,2(103年一2∞5年之闻发表的文章达750篇之多。占该主题1989年一20(16年16年以来发表数量的近70%,如果

加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相关主题的文章,数量更是可观。由此可见农业信息化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信息技术发展与扩散的自然驱动,是促进农村跨越式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

2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框架和功能

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信息传播网络体系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队伍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方向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硬件、软件、人才和制度的建设。人才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硬件和软件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程。

2.I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日前我国无线或有线电视网络和广播电话系统基本覆

盖了农村地区,电视、电话的普及率逐年提高;互联网到村的建设也有r一定规模,但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还很低,据统计,2004年只有012%,农民网民只占黼民总数的1%。受经济基础、农民知识水平和使用能力的限制,农村家庭普及互联网还有一定困难。因此,目前信息基础基金项目】奉史受宁夏网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盘资助(资助编号:N7肺31)132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基层国书馆

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是:①存乡镇规划、建设文化信息服务站。在发挥现有基础设施功能的基础上,扩大农村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强化县(市、区)的农牧部门和乡镇文化信息服务站的功能,以形成较完善的多级功能信息服务和交流的平台。②配备基本的文献佰息资源、相应的电子信息资源和一些文化体育资源,尤其要重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的建设。③不断提高农村电视、电话、电脑的普及率,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特别是多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④把发展卫星移动通讯技术,作为通村1二程的优选方案,朴充和延伸地面通讯系统,卡富广播、电视及多媒体的服务内容,解决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22信息数字化和资源建设(1)信息数字化。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条件.依托政府部门、大学、科研单位

或企事业单位等.逐步使以下自然、科技、社会经济信息数字化、电子化。①管理信息:包括政务管理信息、环境信息、人口信息、企事业单位信息等。②资源信息:包括自然地理信息、民俗信息等。③社会经济信息:如种植业、养殖业信息,商贸流通信息,农资物产信息等。④科技信息:包括科技文献、成果、专利和新产品信息等。(2)信息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手殷.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内容。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投有信息资源建设相配合便毫无意义。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①数据库建设:如农业赘源信息、农村社会信息、农业经济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散据库。②管理系统的开发:各种农产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产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管理信息系统。③推理系统研制:如农业监测预警系统,种植业、养殖业专家系统及各种决策支持系统。④传统文献信息资潦建设,包括各种面向“三农”的科技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和传播;增加农业广播节目的内容。⑤开发各种多媒体信息产品,传播以光盘为载体.通过电视、计算机播放的可视化农业、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技术信息。23服务体系建设与信息队伍服务体系包括组织建设、机制建设等内容。组织建设就是围绕信息基础网络设施,根据信息服务与交流的需要,与相关区域的重点数据库及大型信息处理中心对接,建立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发布和网络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服务体制。机制建设是服务体系有效、正常运转的制度保障.包括农业信息各种标准、管理制度、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如:信息报送制度,信息加工标准.互联网信息规范,虚假信息问责制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规范等。另外,在各级文化信息服务站配备一定指数的专职和

兼职信息员,并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考核标准.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采集以及本地化信息的交流与管理。3加快新农村信患化建设的措施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信息化是新农村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对市场流通和科技、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但关键还在于领导.要从现代农业和“三农”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中。加强相关部门的绑调与配

合,科学规划农村信息化工作,制定区域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进程,推进建设工作的有效进行。

3.2财政支持

农业的特点决定r农业信息多为公益性信息.所以,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信息产品开发的投入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增加向公益性农业信息机构的投资,以发挥农业信息机构资源、技术、人才和体制的优势,更好地为基层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培训。从而把农民需要的各种科技文化和经济信息等,送到农民的手和脑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社会作用。

3.3产业化带动试点引导

产业化的发展形成了对信息化的有效需求.农业产业化

的主要生产形式之一是龙头企业或科技园区加农户。因此.加大龙头企业和科技园区的信息化试点建设,对农村信息化发展可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管理现代企业或科技园区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3.4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信息网络系统维护、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三农”的优质信息服务等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基层农业信息人员首先应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和信息敏感性,具备涉农相关知识,了解当地农业的状况,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专业信息人才的培养要从学校教育和上岗培训两个方面抓起。一是在农村职业高中、各地农业院校加大对计算机基础、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比重;二是委托高校、科研单位或其它职业培训机构对上岗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满足社会多层次信息人才的需要。

3.5加强制度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管理互联网的法令、法现和条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对加强互联网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还需不断建立和完善有美信息采集、上报、传输、分析、发布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农业信息1=作的规章制度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动农村信

息工作良性发展。

3.6规划、建设乡镇文化信息服务站

据报道,2003年底我国333个地(市)中有26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但在各地县(区)存在着文化、信息机构分散建设、多头管理的状况,不利于社会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议在杜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统筹规划建设县(嵯)文化信息中心和乡(镇)文化信息站,为人们提供一个学习科学、交流信息和文化休闲的场所,发挥其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中枢和辐射功能。

【参考文献]

[1]何延润.农村佶息化的“边缘化”趋势分析[J]当代通信.2005(9):24—26

【作者简介】温淑萍(1963一),士,宁夏农林科学院副研 究员,发表论文、译作等23篇;趣晓明,宁夏农球科学院副研究员。 【收稿日期]20c6—08—29f责任编辑]王岗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框架和措施 作者:

温淑萍, 赵晓明作者单位: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银川,750002刊名: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英文刊名:

LIBRARY THEORY AND PRACTICE年,卷(期: 2007,(5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条1. 何廷润 农村信息化的\边缘化\趋势分析 2005(9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杨蓉 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影响因素个案研究 2007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信息化在教育的各个层次都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但是在面向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意识,素养,尤其是面向信息化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却很少有人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信息化领导的整体水平,完善信息化研究领域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为学校和教育决策部门提供校长信息化工作的参考评价指标体系,给校长的信息化工作提供可操作的评价方法,使得今后校长的培训和信息化领导工作有理论依据和借鉴,我们针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工作。 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我们采用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前期开展文献调查的同时,先后访谈了北京远郊十个区县的教委信息化负责人和二十所中小学的校长、教师、网管员和学生,整理出访谈录音,建立访谈录音编码系统,同时结合信息化网上调查问卷,通过对网上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找出影响各个区县以及区县之间的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并对各个区县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在后期的研究工作中,针对中小学校长,进一步采用访谈调查的方法,建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访谈录音编码系统,对面向信息化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后最终总结出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校长信息化

理念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是影响校长信息化素养的因素、信息化组织管理结构是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一个主要因素、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和评估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关键、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制度和教师、学生的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是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主要因素、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影响学校信息化教育中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信息化制度、信息化文化氛围和信息化道德法规是影响学校信息化文化的关键因素。

2.期刊论文 李佩. 武云亮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发展探讨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8(3

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是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的基石,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了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从政府、企业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3.期刊论文 张娜. 尹岭. Zhang Na. Yin Ling 农村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2(11

本文简要介绍国内外健康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和需求,结合张家口农村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重点讨论农村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建立村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网上预约挂号转诊系统和农村远程医学系统,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农村卫生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新途径.目的是全面提升农村医疗保健水平,解决老白姓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

4.期刊论文 马成文. MA Cheng-wen 信息化对安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影响分析 -时代经贸(学术版)2006,4(8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信息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界定信息化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化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影响路径,揭示了目前安徽在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

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信息化进程促进安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5.期刊论文 刘艳蓉. 刘艳子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的农村报纸经营策略 -现代农业2008(1

信息化正在悄然改变中国农村诸多传统行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农村报纸也不例外,以新型的计算机智能技术为核心开展的信息化工程在农村的推进是大势所趋.对于农村报纸来说,应该主动融入新的信息化生态环境以求生存、求发展.本文从农村报纸的内容经营、广告经营、发行经营角度,具体探讨了农村报纸如何转变经营策略,取长补短.

6.期刊论文 杨瑞清. 张艺. YANG Rui-qing. ZHANG Yi 农村警务信息化创新探究——透析\周俊军工作法\的警务价值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农村警务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提升农村警务效能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周俊军工作法\将传统的农村警务信息工作模式与现代警务信息化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彰显了信息主导警务理念,有效提升了农村警务效能,也为构建适应农村治安实际需要的警务信息化机制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和有益借鉴.

7.学位论文 何远光 庄河市农村环境管理与信息化研究 2008

目前,非点源污染所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非点源污染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禽畜粪便、农村非农工业排放的污染物等。这些污染具有较人的随机性、污染物及排放途径的不确定性、污染负荷的时空差异性大的特点,这使得对作点源污染的管理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系统边界很大,内部构造复杂,具有多重反馈环,而且相互以动态关系发生作用,系统呈现复杂的非线性性质,因此,对其进行数学描述比较网难,也很难得到实际被研究系统的最优解。针对非点源污染的这个特点,提出建立农村环境污染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它是以现存的系统为前提,通过仿真试验,从多种可能的方案中选择满意的方案,以寻求改

善系统的机会和途径。 本研究以庄河市农村环境为研究对象,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庄河市农村环境的影响因子及各影响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模拟各影响因子的变化对农村环境的影响,计算出各影响因子的预测值,为农村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本研究还通过调查庄河市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出的各污染指标,建立农业与农村环境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畜禽养殖场(屠宰场管理系统、矿山管理系统、农村污染管理系统、生态保护重点区管理系统和饮用水源管理系统5个子系统,为环境管理人员和决策者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农村和农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使隐藏在错综复杂关系下的众多影响因子变得清晰明了,为逐步实现农业与农村的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并为实现农村和农业环境监测、污染预防、治理和管理提供信息服务。最后针对庄河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

8.学位论文 李丽明 安徽省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调查与分析——以农村高级中学为例 2007

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造就新型农民。 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提高农民素质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革、人员的培训、环境的支持等诸多方面。只有对农村教育信息化进行研究,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作用,使农村教育信息化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处于全国的中部地区,是连接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纽带。在国家确定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期,如何以农村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改变城乡二元制的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安徽省面临的重要课题。 安徽省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鉴于硬件设施、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差异,农村和城市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关键也各不相同。如果农村教育信息化和城市教育信息化使用同样的指标体系可能会

由于对指标理解的不同,造成评价结果的偏差。本文针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实情况,建立一套容易操作、能够反映农村教育信息化真实现状、与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基础相一致的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首先,选择54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原始信息,对原始数据进行转换,建立样本数据矩阵表。通过信度分析,得出样本数据矩阵适合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其次,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衡量教育信息化的7个主成分:F<,1>是学校信息化发展潜能,F<,2>是教师信息化水平,F<,3>是学生信息化水平,F<,4>是学校信息化的社会效益

,F<,5>是学校信息化建设,F<,5>是学校信息化意识,F<,7>是信息化发展规划。 以上7个主成分可以72.778%的置信度反映学校信息化的水平。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得出决定每一个主成分的指标,用7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值作为权重,构造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综合评价模型

Y=4.686×F<,1>+1.906×F<,2>+1.622×F<,3>+1.370×F<,4>+1.287×F<,5>+1.160×F<,6>+1.069×F<,7>,并根据该评价模型得出各个学校的得分和名次。再次,运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对农村教育信息化数据进行分析,将所调查的学校分成四个等级,得出每所学校在全省农村教育信息化中所处的等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教育信息化存在各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缺乏长远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硬件投入不足、投入比例严重失衡、社会效益低下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充分利用信息化设施;实施学生教育的信息化,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的信息化,控制教师流失;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发挥附近市区对农村的辐射作用,有效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差距。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只是为发现现阶段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服务的。如果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发生改变,指标体系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甚至需要重新建立。

9.期刊论文 杨勇. YANG Yong 西部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互动农村科技信息化 -农业网络信息2006(6

西部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实现西部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与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同步发展,并在国家投入、资金引进、人才培训等方面制定有效政策与措施,可望加快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进程并实现持续、健康与稳定的发展.

10.期刊论文 万发仁. 毕业莉. 王青蓝. 赵娜. Fa-ren . BI Ye-li. WANG Qing-lan. ZHAO Na 吉林省(星火农村科技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思路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7

本文详细介绍了吉林省(星火农村科技信息化现状,重点分析了\吉林省星火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建设、运行机制以及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吉林省东部山区(星火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情况,提出了吉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引证文献(1条

1. 刘援军 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对策[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08(0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sgllysj200705053.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0月26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s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