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21世纪读本
更新时间:2024-04-13 18: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一、现代教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1、现代教育的概念
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2、现代教育得基本特征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得首要的基本特征;(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得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5)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6)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7)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需要不断革新;(8)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9)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基础;(10)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11)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为此,必须变预备式的教育为终身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和评价方式,必须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系。 二、什么是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三、什么是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四、什么是学习化社会?
学习化社会:即形成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手段,社会把“学习实现自我”即人的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学习不仅包括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整个社会。
五、入世后,我国的教育服务承诺有哪些?
1、对于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没有作出开放市场的承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在服务提供方式上,对于跨国境交付教育服务方式没有作出承诺,国民待遇上未作承诺,对于外资独立设立教学机构提供教育服务方面没有承诺。
六、入世对我国教育观念的影响是什么? 1、教育平等的观念 2、教育民主的观念 3、教育法制的观念 4、教育标准国际化 5、学生能力素质通用性
七、入世对中国基础教育带来哪些影响?
1、入世后,我过基础教育在教育体制、半雪模式、经费投入、课程、教材、教法、考试、升学灯方面都要进行新的综合、配套改革。2、入世后,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必须调整,培养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顺应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3、入世后,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显迫切。注重创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俱佳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教育。4、入世后,我国基础教育由传统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转变;由标准化教育、传授知识和文化为主的教育向重视适应性或个性化教育、创造文化价值和知识经济的教育转变,它对解决当前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重教材灌输,轻教学的改进和学习指导;教学难度大,学生作业增多,挫伤学生的心智等,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5、入世后,为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八、入世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
21世纪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
1、随着经济全球化中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主要标准不再仅是占有知识的多少,更很重要的是其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强弱。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构成人的素质的主要因素。在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三者之间,核心和基础是学会创造。
2、现代社会及入世后,要求人才能够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主动去创造环境,创造未来,使环境、社会与人处于一种良性良性互动的状态。
3、着力于学生智能的开发,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未来社会的文盲已不再仅仅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
4、加强人文教育,提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以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必须加强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是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素质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但要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造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度责任感。
九、入世与中国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以加强文化素质为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2、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新能力为核心,造就高素质人才;3、强调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4、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5、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综合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十、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应当如何落实? (一)深刻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和战略地位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力量;3、教育与人才一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与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切实落实教育伏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制定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教育发展;2、把科教兴国,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由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把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把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工作分解到政府各个部门,明确各自职责;3、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加快教育发展;4、鼓励全社会进行智力投资,完善对民间资金投入教育的激励机制。建立教育发展基金,吸纳各种社会教育捐赠;5、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逐步衽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全面落实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与制度。 十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一) 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1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遗传素质优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潜藏着巨大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构造与机能,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提供了人接受教育和发展各种才能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人的遗传素质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的形成是与人的年龄相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约。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在每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智力水平、才能、特长、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人只有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遗传提供的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
(二) 环境,一般是指人们周围所接触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它对人的影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青少年由于缺乏明确的信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之好奇心、模仿性、求知欲强,很容易接受它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但是,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人不但能正确地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不仅是环境改造人,人也可以看起来改造环境,通过改造环境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三) 教育(即学校教育),它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因素。教育有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的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2、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3、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十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更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重新塑造自己的角色并作出战略性调适,重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性角色,保持与新世纪新课程的同步成长。 (一)、教师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在旧的课程模式中,教师的职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复制教育行政主体既定的课程规范。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体,必须积极、主动的介入到新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中,体现出课程改革的新现念:教师即课程。
1、教师要自觉地研究新课程理念和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优化自身的理论素养,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2、教师要具备对新课程的开发、设计和整合能力,学会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3、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 (二)教师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1、教师应当以平等的人格,实现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 2、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两种坚定的理念,即民主理念和生本理念。 (三)、教师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1、教师应当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实践性原则,包括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等原则。
2、教师要激发出学生建立再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强劲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十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有哪些?
1、依法执教。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发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生动、健康发展。
4、严谨治学。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6、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7、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抑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
8、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已,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十四、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是什么?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由国家或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师在从事教育专业工作时,所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行为规则。 我国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有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构成。这四种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这(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是: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和师德规则。其中,师德理想体现着教育专业至善至美道德境界,具有激励功能;师德原则是指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和依据,具有指导功能;师德规则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最低要求,具有约束功能。这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有序、立体式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十五、现代学生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一)、关于学生是发展的人的观点
1、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是变化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规律。2、中小学生有巨大的发展前能,其发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良好个性不断提高的过程,不良个性矫正和克服的过程,潜能转化显示以满足并成为自我发展动力的过程。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发展具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特点。 (二)关于学生主体性的观点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学生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主性是核心,主动性是基础,创造性是升华。 (三)关于学生是“独特的人”的观点
2
1、每个学生都是以个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 (四)关于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观点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或体现者。教师的指导和传授,只是一个外部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思想品德、世界观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内因,通过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 十六、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有哪些?
1、发展有意记忆的能力;2、发展利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3、发展创造能力及探索精神;4、建立一定的兴趣和爱好; 5、获得情结的自我调控能力;6、学习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建立与同伴的友谊;7、形成一定的理想和价值观系统作为行动的指导;8、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9、适应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压力。 十七、如何建立现代新型师生关系 (一)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1、师生关系的核心师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2、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再学生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进行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3、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再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师德水平和敬业精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2、改进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3、改进教育方法,实行民主化管理,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质量;4、充分发挥德育课和心理健康课的功能,啬师生间的理解和相互尊重;5、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了解,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6、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十九、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有哪些? (一)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文明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分辨是非、抑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初中阶段的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二十一、如何在实践中具体安排学校德育内容? 1、中小学生德育内容的序列化安排
学校德育内容的序列化是由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以及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在逻辑和层次结构决定的。学校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 2、对不同阶段学校德育内容的重点安排
3、对具体实施层面上学校德育内容的细化安排
教育工作者要把概括性的学校德育内容不断地分解,使其具体化,变成直接构成学校德育活动的内容。 二十二、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在德育内容上要坚持基本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立足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吸纳现代文明成果;2、在德育目标上要坚持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统一,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品德形成规律,区分层次,逐渐推进,持续发展;3、在德育方法上要坚持动情性和明理性的统一,以情感人,以事明理;
4、在德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性和养成性的统一,常抓不懈,重在养成;5、在德育途径上要坚持协同性和一致性的统一,整体协调,形成合力。
二十三、现代学校德育新方法介绍
1、价值判断澄清法2、游戏角色扮演法 3、情景活动强化法4、心理综合辅导法 二十四、学校如何开展诚信道德教育?
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负有责任的伦理规范。讲诚信,是提倡做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取信于人,给人以应有的信任。诚信即是人际关系中的基础性道德,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基础性道德规范。社会诚信道德的建立,是以每个人的诚信为基础的,诚信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学校是诚信教育的重要场所。
1、对学生加强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2、同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3、思想政治课是诚信教育的主阵地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5、诚信道德教育方法应多样,形式要活泼6、诚信道德教育要从点滴小事着手,持之以恒7、学校教育于家庭教育相结合
二十五、什么十教育案例?怎样写好教育案例? (一)教育案例的定义及特点
教育案例,就是一个教育情境性故事。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教育案例是一种写作的形式,其特点是:1、文体和表达方式上,教育案例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教育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2、教育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写在教之后,是结果。同时,它还要求依据撰写的目的,对教育情境作有所选择的描述。 (二)怎样写好教育案例 1.撰写教育案例的目的 1学习运用理论 ○
2总结教改经验 ○
3促进交流研讨 ○
2.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
背景。教育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情况。
主题。教育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作时就行选择最有收获、最具有启发性的角度切入,从而确定主题。 细节。写作时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
结果。教育案例既要说明教育教学的思路,描述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要交代教育教学的结果-----某种教育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
评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另外,评析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 3.写好教育案例的关键 1选择复杂的情境。 ○
3
2揭示人物的心理。 ○
3具有独到的思考。 ○
二十六、班主任职责有哪些?
(一)班主任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指导者
班主任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负责,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和引导,及时指明努力的方向,成为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领路人。 (二)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
1、要建立班级学生集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2、要协调班级教师集体,将各科教师的教育影响统一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增强教育的整体效应。3、要组织班级家长集体,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班主任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教育影响的协调者
1、要使社会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要借助社会力量,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发动社会上的积极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要使家庭与学校教育保持协调一致。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有针对性地作好学生家长工作,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四)班主任是对学生教育最全面和影响最深刻的教育者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指导学生学习。3、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5、协助科任教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二十七、班主任的素质有哪些? (一)思想品德素质
1.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观点和辨别是非的能力2.坚定教育信念,热爱全体学生3.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知识能力素质
1.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2.教育科学知识3.教育教学能力4.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5.交往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个性心理品质
在具体工作中,教师要观察敏锐、思维准确、想象丰富、情绪饱满、意志顽强、兴趣广泛、信念坚定、性格开朗。 (四)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班主任各种教育才能的综合表现,是丰富的知识、经验、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意志的果断性的独特结合,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艺术。 (五)身体素质
二十八、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一)健全班级组织
健全班级组织主要是指使班级群体成为良好的班集体,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级教育集体、班级家长集体及少先队。健全的班级组织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性内容。 (二)搞好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学习、体育卫生、劳动、生活等工作的管理。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保证性内容。 (三)指导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学习活动、团队活动、节日活动、文体活动、劳动、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活动等方面。是实践性内容。 (四)开展班级教育界工作
班级教育是针对具有不同特点的某一类学生或某一个学生所进行的具体教育。它包括班级个别教育、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班级榜样教育等方面。是基础性内容。
二十九、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班主任应把学生当做教育过程的主体,充公尊重并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既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1.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关键。
(二)民主平等原则
民主平等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认识到教育与学生在人格和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在班级管理中尽量地尊重学生、信赖学生。贯彻民主平等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1.尊重学生的个性,严禁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2.依据学生的意愿和利益来管理班级。3.严格要求学生。 (三)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够按照一定社会或时代公认的道德准则,公平合理地对待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贯彻公平公正原则的具体要求是:1.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2.深入地了解每一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3.不断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四)实践活动原则
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班主任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实践来认识、了解、教育和发展学生。二是指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努力实践,敢于实践,做到言行一致。具体要求是:1.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成长。2.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活动。3.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五)启发疏导原则
指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具体要求是: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激励向上,正面教育 (六)集体教育原则
集体教育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具体要求是:1.建立良好的班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2.有针对性地教育个人,通过个人教育集体3.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七)以身作则原则
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自正其身,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具体要求:1.提高专业水平,提高道德修养2.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持之以恒。 (八)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班级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具体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世界
4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三十、班集体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一)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
(二)有一个团结和谐而又富有权威的集体领导核心
(三)有为实现班级目标而经常开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共同活动 (四)有正确的集体舆论
(五)有健全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三十一、培养班集体的途径有哪些? (一)创造良好的班级“第一印象” (二)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
1、体现在师生关系上。 2、体现在生生关系上 (三)建立班级共同目标
(四)培养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 (五)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六)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优良的班风 三十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有哪些 (一)合作法。
是指围绕班级的奋斗目标、规范和舆论进行协作配合,形成合力,统一给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发挥整体的教育效应。 (二)激励法。
它包括目标激励和竞赛激励法 (三)规范法。
班主任要以规范去引导和调节学生的言行,从而推动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四)示范法。
班主任首先要为人师表,发挥其示范和引导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第三,要借助于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和带动作用。第四,要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典型事迹的激励和影响作用。 (五)强化法。
通常的方式是批评和表扬的配合使用。 三十三、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管理2.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3.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管理4.对学生课外活动管理5.对学生体育卫生管理6.对教室设备的管理7.生活指导。此外,班级管理还包括对班级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求得班级管理工作的最优化。
三十四、如何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班级工作计划是开展班级管理之前预先拟定的具体要求、内容、步骤和方法,它是班主任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也是班级管理的准绳、依据和重要手段。
(一)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基本要求
1.要有正确的方向性2.要有前后的连续性3.要有不断的创造性4.要有切实的可行性5.要有完成的可能性。 (二)班级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
1.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2.确定班级管理目标(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活动所要预期达到的结果,或预期完成的具体任务。它是班级计划的核心,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3.完成计划的具体措施(包括:完成计划的具体责任者、活动范围、活动时间、活动安排、活动方法、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与其他活动的协调等)4.实施计划的检查和评估(在班级计划中应写清楚评估和检查和方式、时间、责任人和奖惩的办法) 三十五、如何进行班级工作总结? (一)班级工作总结的基本要求
1、要以班级工作计划所制定的目标为标准(班级工作总结是与班级工作计划相对应的,要有据、有理、有内容,必须以班级工作计划为基准)
2、要让学生参与班级工作总结(班级工作总结既是对前一段班级总体工作或某项工作的检查和评估,也是下一轮班级工作的开始。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应该让学生参与)
3、要用“两点论”的思想作指导(班级工作总结要以“两点论”的思想作指导,既要总结成绩,也要分析不足,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二)班级工作总结的基本内容
1.回顾班级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总结的指导思想2.“由下而上”,做到学生与班主任相结合3.宣传典型,确定努力方向 三十六、学生操生评定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学生操行评定,是班主任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德育评价理论指导德育评价实践的重要环节。它具有导向功能、强化功能和调节功能。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操行操行评定可以衡量自己所达到的实际水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激励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和弱点,不断进步。对于学生家长来说,通过阅读操行评定,能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增加对班主任的信任感,更好地与班主任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一)称呼具有亲近感。 (二)言辞具有恳切性。
(三)评价面宽,针对性强,突出学生的个性。 (四)内容具体,以激励为主。 三十七、如何开展好班会活动?
班会是以班级集体为单位、以一定的目的为指向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一)主题班会的确与设计
1.确定主题班会的步骤。2.确定主题班会的原则。3.主题班会的种类。 (二)主题班会的准备与实施
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3.布置活动场所的环境4.班主任对班会的指导 三十八、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指标包括哪些? (一)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内容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职责(工作过程)、班主任工作效果(学生质量)、班主任自身素质三个方面。 1、对班主任工作职责的评价
(1)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契机的了解情况(2)班级组织工作情况,(3)班级管理工作情况(4)开展班级活动情况(5)
5
进行班级具体教育情况(6)工作表现、工作负荷情况 2、对班主任工作效果的评价
是要考查班级学生的质量,考查整个班级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情况。 3、对班主任自身素质的评价 (1)品德素质。(2)智能素质。(3)身心素质。 (二)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十九、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科学定位是什么?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 (二)中小学教育以微观研究为主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研究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以行动研究为主 (五)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校本研究 四十、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过程 (一)课题的选择与研究设计 1研究的方法 (1)课题来源。(2)选择类型。 (3)课题表述。(4)严密论证。 2、研究的构想与设计 (1)提出研究假设。(2)选择研究方法。 (3)分析研究变量。 3、形成研究方案
(1)课题研究方案的格式 (2)专题研究方案的格式
(二)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三)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教育调查报告的格式:题目、前言、正文、结论或建议、附录五部分。 四十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一)选定课题 (二)查阅资料 (三)制定计划 (四)实际运作 (五)表述成果 (六)评估转化
四十二、常用的教育科研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观察法
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现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方法。其种类:描述记叙法,取样观察法,等级观察法,间接观察法。 (二)实验法
是在人为的严密的控制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操纵实验变量,观测与这此实验变量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探究实验因子与反映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其种类: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自然实验);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三)问卷法
是研究者把要研究的主题分为详细的纲目,拟成简明易答的一系列问题,编制成标准化的问卷,然后根据收回的答案,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其形式: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一般结构包括: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选择答案和结束语。 (四)测验法
就是通过心理与教育测验来研究心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即用一套标准题目,按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式来收集数据资料。
(五)经验总结法
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六)统计分析法
就是对观测、调查和实验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四十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及过程是什么?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 1、教育科研的计划管理。 2、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 3、教育科研的队伍管理。 4、教育科研的课题管理。 5、教育科研的制度管理。
(二)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管理的过程 1计划。2实施。3检查。4总结。
四十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也是人类处理信息的技术,即人类实现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再生和施用的技术。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内容。20世纪后半叶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使得知日趋成熟,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教育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决策、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教育过程、教育评估等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构筑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模式。 四十五、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教育信息化有四项基本任务:简称四建:建网、建库、建队伍、建体制。 四十六、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大目标是什么?
目标之一: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标之二: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6
四十七、教育信息化与素质教育有何关系? 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首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教育必须走信息化道路。 其次,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也要求必须走信息化道路。
四十八、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程整合的意义是什么?
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通过课程整合,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四十九、学科课程整合与传统课有哪些区别? (一)方式不同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导向为主,整合课以学生探索为主。 (二)教学策略不同
传统课的教学策略以教师说教性讲授为主,整合课以交互性指导为主。 (三)教学内容不同
传统课的教学内容是单学科的固定教学模块,整合课通常是带真实任务的多学科延伸模块。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
传统课的学生学习方式以学生的个体作业为主,整合课强调协同作业的方式。 (五)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传统课教师充当的是知识的施与者,在整合课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促者。 (六)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同
传统课通常将安能力同质分组,整合课采取异质分组。 (七)教学评价方式不同
传统课通常是针对学科知识点和离散技能进行评估,整合课强调基于绩效的评估方式。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等。通常,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称。 (一)什么是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因而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什么是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三)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的水平。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要素来源,也包含着课程实施的条件,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课程资源就是如此。
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但它们毕竟不是一回事,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范围,它只有在经过相应的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真正进入课程。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类型,但目的都是要帮助澄清课程资源的基本概念框架,加深学生对于课程资源的理解。
三、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基本途径: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和各种课程素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待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四、教学活动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主要途径有哪些?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7
开发和利用这类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开展调查以便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调查研究学生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二)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三)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四)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五)指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六)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七)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五、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如何开发和利用? (一)图书馆 (二)科技馆 (三)博物馆 (四)网络资源 (五)乡土资源
六、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课程目标是一定学段的学校课程最终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1、限性。2、学生在这一学段最终的发展状态与发展水平。3、国家的期望。4、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整合性和精选性
课程内容是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选择和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比较系统的间接经验和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基本材料。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包括1、知识课程2、情意课程3、活动课程。内容分类:一是学科活动;二是综合实践课程;三是规定性活动课程。4是自我发展课程。
课程内容的整合性,一是课程内容的改革从量删繁就简和质的结构性改革转向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发展要求的“素材丰富,有血有内的教材”;二是课程内容的构成从以间接经验为主的单纯围绕“知识点”组织起来的经验列,变成了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核心的、以师生的对话与沟通为载体、以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情境为背景的、开放的文化建构过程;三是课程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变成“成功体验、教学情境、学习活动、合作交往”的建构过程。
课程内容的精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操作:一是要强化课程的选择性,加强范例学习和专题研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三是课程教材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究的机会从事思考和研究,尤其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问题解决和调查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究的经历。 (三)课程结构的优化性
课程结构是指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及其合乎规律的组织开工。包括课程内容结构和课程类型结构。所谓课程结构的优化就是课程门类和课程类型两个方面的优化组合。具体表现:1是重视把新世界兴的课程纳入课程计划,2是打破原来单一的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将更加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潜在课程和选修课程等纳入到课程计划之中,使各种类型课程比例日趋合理;3是重视隐性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使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得益彰;4是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人性化”
七、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上联教育理论,下联教育实践。
八、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由下列要素组成:
(一)提出模式涉及的教育理论和价值取向,这是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础 (二)提出模式所针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重要要素。
(三)建立教学活动程序,这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问题。教学活动程序是指教学中各步骤应完成的任务,其实质是处理好师生针对教学内容在时间序列上的教学活动步骤。
(四)师生角色,这是构成教学模式重要的能动的要素
(五)提出的教学策略。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与之相关的教学策略,它是指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和。
(六)提出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七)所必需的支持条件
九、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哪些? (一)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 (二)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 (三)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 (四)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 (五)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 (六)参与-活动式教学模式 十、其他教学模式简介 (一)掌握教学模式
掌握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2、实施综合性的教学评价。 3、设计互补的教学方法。
掌握教学的教学组织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教学准备。 2、集体教学。 3、适时反馈。 4、及时矫正。 (二)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的设想最先由德国历史学家海姆佩尔提出,
8
范例教学的理论是以“知识迁移”理论为主要依据,运用系统方法整体研究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由“知”向“能”的发展。 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最主要有三个: 1、基本性原则 2、基础性原则 3、范例性原则 (三)程序教学模式 (四)发现教学模式 (五)情境教学模式 (六)分层教学模式
十一、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一)目标追求的综合性 (二)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三)互动交流的情感性 (四)运作过程的拧究性 (五)选择、使用的科技性
十二现代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一)传授知识的基础性与系统性脱节 (二)忽视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三)缺少一定的普遍意义
十三、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一)现代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日益多元化
(二)现代教学方法的目标取向由单一性转向全面性 (三)现代教学方法的内容;构成走向模式化 (四)现代教学方法的手段日趋现代化 (五)现代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趋向综合化 十四、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筹划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分析、教学决策、教学评价与调整三个方面。 十五、教学设计的内容有哪些?
教学设计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教学分析。 (二)教学决策。 (三)教学评价和调整 十六、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我们应该明确学习方式不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是比学习方法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十七、现代学习哪些特征?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学习学习的内容在需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二)独立性
(三)独特性,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
(四)体验性。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1、强调身体参与。 2、重视直接经验。 (五)问题性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是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进行发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问题是学习的枢纽,将问题序列展开提示了学生和探究的线索并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好奇心,有培养学生现代学习方式。 十八、21世纪应该如何学习?
新的教育哲学观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才培养应该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面向未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具有更高整体化的求知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为特征,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新世纪教育的新理念。 十九、新的学习方式包括哪些内容?
“自主、探究、合作”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三个持征 二十、怎样理解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则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的习惯品质。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是要使学生形成两个基本信念:一是坚信一切知识除非是经过自己确定的,都是可怀疑的怀疑精神);二是坚信一切现成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都有改进的可能性(批判精神)。简而言之,新世界课改是在寻求扎实的基础培养与活跃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平衡。
二十一、自主学习及其切入点
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与其相对的是“他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能够学,我昼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在同学的帮助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将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9
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和灵魂是独立性,基本特征是主动性。 二十二、建立自主学习的机制有哪些参考策略? (一)新生学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自主学习的保障。 (三)让学生有成功感是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 二十三、探究学习及其切入点
新课改中最一至、最突出的一个共同新事物就是探究新学习。
探究学习可以定义为:学生在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十四、实施探究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
探究学习,必须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参考策略有“将兴趣转化为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 探究学习还应注意时间与空间:探究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二十五、实施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设疑;探究;归纳;应用。 二十六、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二十七、合作学习有哪些要素? 完成合作学习需要注意以下要素:
1、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2、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所有学生能有效地沟通,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4、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二十八、怎样进行合作学习的分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而组间同质又为每个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二十九、怎样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导致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 三十一、实施合作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实施合作学习首先要注意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合作和学习方式。全班教学、小组学习和个人独立学习是三种基本功的课堂组织方式。实施合作学习班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与监督:尊重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自信与创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互相碰撞,加强沟通,形成共识;相互补充、支持与配合,拓展思维。 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
三十二、有哪些活动形式可以训练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研究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二)hands-on的活动。
Hands-on意思是动手活动。目的是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特点是一、强调动手实践活动,强调从周围生活中以材;第二,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第三、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第四、hands-on提倡合作交流。第五、hands-on活动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的,每一个主题都应使学生有足的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 (四)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 (五)小课题和长作业
小课题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一起学生来说具备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第二,学生进行小课题材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第三,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第四、对小课题的评估主要不是看结果,而是注重过程。第五,小课题的呈现主要通过学生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操作,其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第六,小课题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
三十三、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研究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
既然“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了,为什么还要不得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超越了学科的视界,立足于每一个完整的人整体的生活。
三十四、如何建构新的学习方式?
(一)教师尽快更新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是重中之重、根中之本 (二)教师要积极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三)教师要努力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十六、什么是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对所确立的目标,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效果、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的情况所进行的科学判定的过程。 三十五、新课程中教师可采用的参考教学策略有哪些?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矢课程的关系;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或错误。 三十六、什么是教育评价?
10
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对所确立的目标,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效果、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的情况所进行的科学判定的过程。 三十七、与教育评价相关联的几个概念间的关系
(一)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从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上看,教育评价源于教育测量
(二)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是两个非常相似的概念,在许多场合二者是可以通用的 (三)教育评定与教育评价——教育评定与教育评价也是一对近义词,区别不大 三十八、考试的种类有哪些?
(一)按考试性质可分为:成就考试和能力倾向考试 (二)按试题类型可分为:客观性考试和主观性考试 (三)按考试要求可分为:难度考试和速度考试
(四)按解释分数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标准参照性考试 三十九、考试的功能是什么? (一)导向功能 (二)鉴定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调节功能
四十、评价与考试的关系怎样?
评价包括多种形式和方法。从作用上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功能上划分为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选拔性评价。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形式。
评价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学业知识与能力评价、一般能力评价、个性评价、行为评价、运动能力评价等。考试的内容只能涉及其中的一部分。目前的考试多为纸笔测验,一般用于水平性评估和选拔,且由于纸笔测验形式的限制,其内容多集中在知识、技能和抽象的思维和推理方面。
评价涉及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考试通常只涉及发展结果,且只为发展结果的一部分。 总体而言,评价非常重视反馈及其促进功能,而考试较少涉及该环节。 四十一、实施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试教育”的含义,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考试和“应试教育”并不是等同的。素质教育否定“应试教育”倾向,并不是要取消一切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四十二、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主要问题在于:在学生评价中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于激励的功能;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统一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单一,考试成为主要方法;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学生参与并发挥其主动性;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等。 四十三、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 什么?
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一更好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教师教育数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 四十四、如何理解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一)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课程的发展。新课程的理念是强调发展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认为评价不只是教育教学过程结束时鉴别、筛选取学生和教师的手段,它更应该是促进课程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有效手段。
总之,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核心,为了实现这一功能的转变,评价的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结果都要随之作出相应的高速和转变。
(二)在评价的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对过程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促进发展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认为只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其实是对“过去”的关注,并不利于促进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三)在评价的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使评价信息的严更为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评价各方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技巧的增强。
(四)在评价的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新课程评价注重被评价者在评价中的作用,鼓励被评价者本人对评价的主动参与,强调被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强调被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的双向沟通与协商。 (五)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六)在评价的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人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七)在评价得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四十五、为什么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实施要点》) 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五一节,所以评价的功能与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四十六、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特征有哪些?
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和依据,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1、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2、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 3、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4、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四十七、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各个方面是否有主次之分?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的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民主法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精神、人文素养,合作精神和环境意识;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11
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 四十八、如何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评价的过程性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五星、等级还是分数。
需要注意的是,在过程性评价中,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价如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方面的评价对下一阶段改进教学和学习是同样的重要。
四十九、为什么要运用多种学生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基础教育调和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调对基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的方法的关注与整合。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且关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惟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的现象,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应避免在评价方法改革中出现赶时髦和形式化的现象。 五十、怎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 (一)非学生评价的内容不能是笼统的甚至是不可
(二)非学业评价必须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日常教育学活动紧密结合,因为这些内容是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是必须关注的,同时它们也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学生的学习性趣和方法。
(三)在非学业评价中,要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和精神性之间的关系。
(四)在非学业评价的呈现形式上,一般要避免给学生的非学业评价一个等级甚至是分数。] 五十一、保证评价资料准确性和有效性对于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评价的资料是指学生的作业、小测验、问卷调查表、小论文、计划书、实验报告、活动过程记录等表明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资料。
评价资料的有效性主要受到评价任务的制约,后者指的是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一种表现机会。
有效的评价资料是保证达到恰当的评价结论的基础,对于形成对学生当前学习状况的正确认识有重要作用。同时,学生评价资料还表明了学生在某一方面发展变化的轨迹,对于教学和学习改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十二、实行多主体评价的必要性及其操作要点是什么?
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在实行多主体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多主体评价的实效性。
(二)多主体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三)在多主体评价时,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 五十四、听课与评课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一)课堂教学管理作用 1、规范课堂教学常规
2、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一种鼓励创新的教学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教研与科研功能 1、通过听果与评课,,可以帮助教师认识教学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2、通过听课与主产课既可以检验教学理论的优劣,指导实践的利弊,又可以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形成新的理论。 (三)诊断、反馈、激励功能
1、诊断功能:听课与评课,一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获取相关的课堂教学信息,二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处理,并对得出的结论给予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这就是“诊断”作用。
2、反馈功能:从系统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这个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要使这个系统正常运行,就要建立良好的反馈回路。听课与评课就是这个反馈回路的连接点,它可以将课堂教学的各方面信息及时反馈给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及有关人员。使他们能够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方向,改善教学。 3、激励功能
(四)沟通协调功能 (五)考核评估功能
五十五、听课的基本要领是什么?
一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的怎样。所以,听课应从单纯听教师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有人把听课说成是看课是很有道理的。听课的四项要求是:听、看、想、记四结合。 五十六、听课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学生的活动? (一)参与状态 (二)交往状态 (三)思维状态 (四)情绪状态 (五)生成状态
五十七、听课应从哪些方面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一)组织能力 (二)注意中心 (三)教学态度 (四)教学机智 (五)教学境界
五十八、评课的原则是什么? (一)方向性原则 (二)客观性原则
(三)全面性原则(兼顾整体) (四)激励性质原则
12
(五)差异性原则 (六)讲究方法原则
五十九、评课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一)评教学思想
传统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四个偏重,四个忽视”;偏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偏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特长发挥;偏重教师主导,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概括起来就是“三性”、“四转变”。
全体性: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实现成功的潜能。素质教育是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是不相信有差生的教育。
全面性: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是素质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破除依赖老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会学习,会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学策略上的四个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则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则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别型教育转变。 (二)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过程的安排等。 (三)评教法选择 (四)评师生关系
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合作教学,小组学习,讲座式、活动工的教学方法都是可供选取、借鉴的基本工具。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未来的的课堂,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评师生关系,首先要确立学生在职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努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六十、新课程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职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
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六十一、评课的方式有哪几种?
评课方式:是指听课人听完课后与上课教师交流意见看法、相互沟通信息的具体形式。 (一)个别交谈 (二)集中讨论 (三)书面评价 (四)答辩式
六十二、常见的评课方法有哪些?
评课方法:是指从何入手来评价一节课。 (一)综合评析法 (二)片段评析法 (三)特点评析法 (四)表格量化法
六十三、什么是就课?
说课是任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科相应的教学规程,针对所讲的课题,采用讲述的方式,向教学同仁系统地阐述个人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把握、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构想、对教学程序的总体设计等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六十四、说课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一)说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准确精要的阐述大纲(课程标准)对所说课题的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即讲清本课的内容源于大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哪部分要求,所规定本课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学生“双基”训练达到哪些标准。 (二)说教材,包括A课题;B课型;C教材定位(所讲的教材在大纲或课标、课本、单元章节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前后教材的衔接关系――这是确定本课讲授的缘起、中期和现实目标的基点);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教材中的体现;E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三)说学情
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设计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说课时应能说明学生目前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掌握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等,以便为新 课的实施设计必要的铺垫。 (四)说教学程序
在这一环节中,说课教师须说明讲课中拟采用的教学方法、导学方法、如何分配课时、课堂提问的预设、习题安排和板书设计等内容,并说明此构想的依据。
第三编 心理学
一、 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是由刺激本身的特点和人的主体状态引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紧紧地把握
13
住那些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注意的因素:
1.教师讲课的语言要生动,并伴以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现代化的直观教学工具,教师的板书要做到条理清楚,纲目分明,重点突出。 3.教师要妥善组织教学环节,善于组织调动和控制学生的注意。
4.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纪律,妥善处理一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偶发事件。 5.教学内容应力求丰富充实,新颖有趣,难易适当,不能过深或过浅。 6.要采用多样教学方法,避免学生产生抑制,难以使注意稳定。
7.教室周围的环境要安静,教室内的布置要简朴,不要过多的装饰与张贴,以免引起学生注意的分散.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 3.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4.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三)两种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要通过组织教学来引起学生对上课的有意注意;接着让学生对新讲题、新内容发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随后,要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在紧张的有意注意之后,又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直观教学和有趣的练习来引起无意注意。这样,既能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稳定的注意,又减少学生学习的疲劳,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二、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智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五种万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与计划。
(二)事先学习有关观察对象的理论知识。 (三)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教会学生根据不同观察目的、任务,选择不同的观察方式、方法或观察顺序, 2、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3、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
4、教会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分析整理观察资料的方法,以便作出正确的观察结论。 三、 怎样运用社会知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正确对待第一印象
(二)公正地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他人的某些品质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从而掩盖了对其余品质的知觉,是一种以点概面的反应,所以,称为晕轮效应。
(三)消除刻板现象 (四)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四、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复习? (一)及时复习 (二)系统复习 (三)过渡学习
(四)采用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的方式 (五)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六)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五、 常用的记忆方法有哪些? (一)直观形象记忆法 (二)歌诀记忆法 (三)特征记忆法 (四)归类记忆法 (五)重点记忆法 (六)联想记忆法 (七)自编提纲记忆法 (八)推导记忆法 (九)图表记忆法 六、 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思维的概括性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思维的基本特征有间接性和概括性。其中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是概括性。 概括性在思维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概括是人们形成或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
(二)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度等智力品质的基础。 (三)概括水平是衡量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等级标专。
发展儿童青少年的概括能力,是发展思维、培养智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七、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一)建立目标与意向 (二)训练基本的技巧
(三)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四)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五)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六)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七)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八)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九)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十)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也就是元认知技巧 (十一)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十二)运用例子
14
八、 中小学创造力的特点是什么?
创造力也创造性或创造心理,是指人在某一领域内表现出来的独特、杰出、非凡而有价值的才能。创造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创造力的基本特征有独创性、流畅性和灵活性。 (一)小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如下特点
1、整个小学阶段创造力发展趋势,其中流畅性最高,变通性居中,独创性最低
2、在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呈上升趋势,小学四年级出现下降,小学五年级又回复上升,小学六年级又表现出下降趋势。
3、在小学阶段,男女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性别差异不明显。 4、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造力教育,可心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二)中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如下特点;
1、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是不断提高的,呈波浪式前进。 2、在教育的条件下,中学生的创造力有明显的提高。 3、中学生的创造力的个体差异不断增大。
4、中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出更大的的主动性和有意性,中学生能根据特定的目的开展创造性活动,创造的成果所达到的水平接近成人的。
5、中学生创造想象的现实性增强。 九、 高创造力儿童的人格特征有哪些? 高创造力儿童具有如下的人格特点;
(一)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有好奇心,能不断提出问题。 (二)思维和行动具有独立性。
(三)想象力丰富,敢于幻想,喜欢叙述。 (四)不随大流,不依赖集体的公认。 (五)主意多。 (六)喜欢搞实验。
(七)顽强、坚韧、自信、勤奋、进取心强。
(八)对事物的错综性感兴趣,探索各种关系,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 十、如何培养学习的创造力
(一)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下面是一些不利二于创造力培训的教育观念: 1、过分追求成功;
2、以同龄人的行为为楷模。 3、禁止学生提问 4、权威式教育。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师具有下列特征: a)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 b)有强烈的求知欲;
c)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 d)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组气氛; e)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 f)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g)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儿童的创造渴望。 (三)创造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广开思路。 2、距离联想。 3、多中心注意。 4、类比推理。 5、克服紧张。 6、集体讨论。 7、心理安全。
罗杰斯提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心理自由的人有以下特征: i.他能够坦然承认自己的身份,而不怕被人笑话或奚落;
ii.他至少能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的冲动和思想,而不心压抑、歪曲或隐瞒他们; iii.他能幽默地和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来处理印象、概念和词句,而不会感到内疚; iv.他把未知的和神秘的东西或者视为要应付的严重挑战,或者视为儿戏。
8、语文、数学学习中的创造力培养。 十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 (一)语言-言语智力 (二)逻辑-数理智力 (三)视觉-空间智力 (四)音乐-节奏智力 (五)身体-运动智力 (六)人际-交往智力 (七)自我反省智力
十二、加德纳的个性化教学的设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加德纳认为学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加德纳提出了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解学生
1.尽量收集某一个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并且要把这些资料和该生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共同讨论与分享。 2.在学校里建交有效的信息交流库,使新任的教师在实际接触学生之前就对学生有相当的了解。
15
3.让有共同学习方式或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一起进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让学生从事能描绘出学生智力强项和弱项的项目学习或研究。 1.智力展示:在学校里要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 2.专题作业:学校应向学生布置一些专题作业。 十三、多元智力理论对素质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一)正视智力的多元性,全面深刻地认识学生 (二)从更广阔方面发现并识别学生独特的才能
(三)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性学习环境,开发每个学生的智能 (四)立足于多元智能的多元素养,因材施教 (五)针对不同的智能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七)评价学生的学习应注重对多元化的评价 十四、情绪情感的功能是什么?
(一)绪情感的动机作用:主要体现在情绪具有激励作用。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情绪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积极而政党的情绪体验是保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十五、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是什么?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新生和培养学生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
(二)提高他们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
(三)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三个方面最都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终目标。 十六、小学阶段的情感教育目标是什么? (一)小学阶段学生情绪情感特征
1、情绪情感比较鲜明、活泼,对成人的爱抚和关心有强烈的渴望; 2、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和影响,往往以成人的标准为标准; 3、情绪相当不稳定,容易任性;
4、表现欲比较强,但也容易受挫折,不具备起码的应付挫折的知识和能力
5、经受不起很小的情感压力,调控能力比较差;产生初步的道德感,如做了好事感到很高兴,做了错事会觉得很内疚等; 6、好奇心,求知欲进一步增强,愿意自己浓度着去独立思考一些问题,理智感初步产生; 7、美感的发展仍然很缓慢,与上学前区别不大。 (二)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
1、经常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接纳”态度,体验作为好孩子的快乐; 2、教会他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为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打基础;
3、培养他们初步的道德感,包括感、羞耻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等,对集体生活和同学有一种积极情绪体验; 4、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向比较稳定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初步的探索精神。
5、通过游戏、音乐、形体、美术课使他们进一步地体验美感及其不同形式,引导他们将这种美感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十七、初中阶段的情感教育是目标是什么? (一)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情感特征
1、积极的情感体验主要来自师生交往间的信任感、学习活动中的成功感和生活交往中的友谊感; 2、开始正式出现一些非正式的以情感为纽带的小群体,个体体验与小群体中的同伴评价密切相关; 3、经常有一些慕名的苦恼,情绪开展容易激动,“心理风暴期”开始到来,情绪调控能力与需要解决的情感问题相比处于最低水平;
4、道德感进一步增强,能够根据一些显形的生活规则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行为;
5、理智感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够产生比较稳定的学习兴趣,但也在不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中很可能受到压抑,出现轻微乃至中度的厌学反应;
6、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美感在潜伏了一面时期之后开始得到迅速的发展,表现美的欲望,而且渴望在形体方面受一别人的关注,但也容易有羞涩感;
7、容易接受一些流行的审美标准和趣味。 (二)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教育主要目标
1、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 2、正确认识并较好地处理哥们义气;
3、传授一些自我情感调控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加强情感心理咨询和辅导;
5、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科学志向和高尚的社会理想;
6、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同时防止不良情感的影响。 十八、高中阶段的情感教育目标是什么? (一)高中阶段的情感特征
1、职业情感开始出现,职业偏好开始形成;
2、出现朦胧的爱情和爱情体验;情感发展容易被沉重的学习压力抑制,自我调控能力在低水平上徘徊; 3、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基本处于社会一般水平,能够产生一些比较深刻的道德体验; 4、理智感进一步加深和分化,开始产生专业偏好,出现“科学家崇拜”; 5、美感也倾向于丰富和个性化,开始经典的作品。 (三)高中阶段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
1、向他们介绍多种多样的职业,使他们认识并体验到每一种职业都是必要的伟大的必要的伟大的,形成一定的敬业精神; 2、引导并具体帮助他们区分友谊与爱情,区分朦胧的情感需要与真正的爱情需要; 3、防止并矫正学业不良和学业失败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社会人格态度;
16
4、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道德感,可以就一些有争论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以促进道德态度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5、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深刻的学习体验,从对学习结果的体验发展到对学习目的的体验; 6、防止他们产生一些庸俗美感,用高尚的文艺伤口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熏陶他们。 十九、情感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一)对人的自下而上具有积极意义 (二)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三)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 1、建立良好的教学气氛 2、有利于融洽的师生关系
3、有利于建立友好合作的同学关系 (四)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五)完善学生的品德
二十、情感教育的策略有哪些? (一)转变教师观念
1、教学观:应知情并重;
2、学生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
3、评价观:采取激励性评价,多给学生学习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是实施情感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掌握情感教育的规律,实施情感教育 2、注重情感教育的实施过程
以情育人,创设情感教育的良好情境, 以情动人,扣开情感教育的大门 3、情知互促,提升情感教育的境界 4、情意互促,巩固情感教育的效果
5、进行情感的自我培养,提高情感教育质量 (三)设计情感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辅导与咨询 6、通过显形课程结构,突出情感教育
7、设计好隐性课程,拓宽情感教育培养途径隐性课程包括两类,一类是课堂中的隐性课程,包括课堂物质文化和课堂文化气氛。另一类是课外的隐课程,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文化氛围。
在隐性课程的体系的结构中,校园物质文化是有形的、看得见的,相对静止的;而课堂校园文化氛围是无形的、看不见的,相对动态的,隐性课程结构就是有形与无形的、静态与动态的多种因素的在机结合。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意志与态度、价值观等,例如,学生置身于优美、整洁的校园物质环境中,就能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能从审美情趣的熏陶中产生一种聚合力量,激发集体荣辱感。学校隐性课程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积极情感的培养,是显性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根据隐性课程构成要素,设计好隐性调和,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落实到实处,拓宽培养渠道。 8、在心理活动课中设计情感能力课,实施情感教育。
情感能力包括自我意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挫折承受能力。 (四)掌握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技巧
(五)重视教师的情绪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要有情绪的认识能力、调控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十一、什么是情绪智力?
1991年,美国心理学家塞拉维和梅耶首次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一概念。它用来描述人们了解和控制自我情绪、揣摩与驾驭他人情绪的移情作用,并通过情绪控制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能力。 美国学者戈曼尔认为情绪智力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自我意识 2、情绪控制、 3、自我激励
4、觉察他人情绪情感 5、人际交往
二十二、情绪智力的作用是什么? (一)情感智力直接影响人的智力活动 (二)情感智力影响性格的形成和改变 (三)情绪智力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情绪智力有助于建立和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五)情绪智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十三、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伯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的特点。 (一)知—情—意系统 (二)心理状态系统 (三)人格动力系统 (四)心理特征系统 (五)自我调控系统
二十四、什么是健全人格?其特点是什么?
健全的人格是人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其特点是: (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
(二)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
(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创造、善于创造,能够走向成功,能够体验成功的愉悦并形成兴趣和动机。 二十五、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是什么? (一)健全价格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二)塑造健全价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的落脚点 二十六、学校如何开展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
17
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
(一)对学生的人格作出客观的测量与评价
(二)确立科学合理的人格教育目标。应包括认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三)提高价格教育的针对性
(四)协调教育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十七、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它是人格的核心内容。优秀的性、格品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养成; (一)道德品质 (二)自尊 (三)自信心 (四)自我控制 (五)挫折耐受力 (六)认真负责 (七)独立和创新
二十八、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 自信发展分为四阶段: (一)“我不行—你行” (二)“我不行—你也不行” (三)“我行—你不行” (四)“我行—你也行”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1、注重培养自我认知与评价能力。
2、引导正确归因,增加成功体验。一般说来,人们将失败归因于能力、运气、任务难度及努力程度四大因素。 3、发挥榜样与期望的作用。
二十九、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行认真负责的一种自觉意识。责任感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
具体说来对学生进行责任感与学会负责教育,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从认识自我做起 (二)从对自己负责做起 (三)从对小事负责做起 (四)从自我评价做起 (五)从自我教育做起
三十、简介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为儿童心理或行为是儿童的心理或行为图式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图式:主体已有的结构,即儿童在脑中已有的结构。 同化:把客体纳入到主体的图式中。 顺应: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之间的平衡。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三十一、简介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一)儿童观
她认为儿童必须依赖与周围的事或人的交流才可能了解自己,了解环境的界限,才有可能发展出完整的个性一;儿童也需要自由。只有这样其个性的发展才不会受到阻碍。 (二)教育观
1.她认为新的学校教育要提供“有准备的”?,即要有自由观念、有秩序、真实与自然、有美感与气氛,有蒙台梭利教材、有群体生活的发展。
2.提出成长的自然原则
(1)工作原则:开放自由的空间可以通过工作建立自我。(2)独立原则:他认为儿童的本性对自己机能上的独立有直接等的而且热烈的要求。(3)注意力:他认为在成长的过程阶段中,孩子会将以前所未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环境中的特定事物。儿童已集中的注意在发展并巩固自己的个性。(4)智力发展:他认为智力发展的开端在于意识到环境中的差异。(5)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是儿童在环境交往中形成的心智能力,而后发展出的天赋本能。(6)情绪与精神生活:他认为儿童可以去接受别人,了解别人的反映。(7)成长阶段:儿童是处在不断成长的发展变化状态之中,他意思制定出有效的教育原则方法。 三十二、简介艾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艾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是美国现代最有成就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他把人的个性分为八个阶段。我们介绍儿童18岁以前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 第二阶段,自主感对羞怯或疑虑(2~4岁) 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4~7岁) 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感对混乱感(12~18岁)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有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三十三、简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他认为,人的个性是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看他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人的个性就是观察模仿榜样而形成的。
观察学习过程就是观察者观察榜样的示范进行的。他认为示范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行为示范 (二)言语示范
18
(三)象征示范 (四)抽象示范 (五)参照示范 (六)参与性示范 (七)创造性示范
三十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满足缺失性动机 (二)了解学习的性质 (三)及时反馈
(四)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在教学活动中培养
三十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幼儿期分为婴儿期、先学前期和学前期 (一)婴儿期。(二)先学前期。(三)学前期。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三十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一)生理发育的特点 (二)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三十七、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一)生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生理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 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并逐渐趋于成熟。 1、身体外形剧变:突出特征是出现第二性征(指性发育的外部特征)。
2、体内机能的健全:表现为体内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迅速增强,并逐渐趋于成熟。 3、性器官和性机能的成熟。 (二)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1、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高度发展。 2、情感生活丰富而热烈。 3、意志品质进一步增强。
4、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 5、社会交往不断扩大,同样间友谊进一步加深。 (三)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动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过渡性。
三十八、什么是特殊儿童?如何教育特殊儿童?
特殊儿童有广狭两义。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盲、聋、弱智、言语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特殊教育必须注意内容、技术和环境的变革。
(一)内容:特殊教育的内容必须满足种类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
(二)技能:特殊教育应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技能,这些技能对普通儿童来说很可能不要特别的教学就能掌握。 (三)环境:1、随班就读;2、特殊班;3、特殊学校。 三十九、如何识别和培养超常儿童? (一)超常儿童特征 (二)超常儿童的培养
四十、如何转化学业不良学生?
学业不良学生是指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者。
学业不良学生的成因有以下因素:
(一)学校教育问题是学生产生的主导因素。 首先教师因素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不科学,漠视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是学业不良学生的产生和得不到充分转化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自身因素是造成学业不良的关键性原因。
首先,学生的错误归因造成的低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困难的最直接原因。
其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认知策略欠缺,是诱发学习困难的直接因素之一。 第三、家庭因素也是造成学业不良的重要因素。 第四、社区环境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影响。
总之,学业不良学生的形成具有复合原因,而教师教育教学因素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转化学业不良学生主要的措施和方法有:
(一)前提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规范教师教育行为,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二)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根本是改进教学策略,优化学业不良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方法是实施分层次教学。
(五)保障是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四十一、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介绍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观点是 (一)强调理解每门学科基本的知识结构。
(二)主张在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即智力。 (三)强调基础知识的早期学习。
19
(四)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广泛使用发现教学法。有四大优点。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学会发现的技巧;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发现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良好的人格以及将来从事发现和技术发明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十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介绍
他强调主动的接受学习,并认为学生接通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奥苏伯尔提倡在课堂使用讲授教学法,认为讲授法一种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四十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介绍。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用罗杰斯。他的学习观是: (一)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对人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 (二)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其内在潜能的教学。 (三)最有用的学习是掌握学习方法
(四)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 (五)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扔发展与实现过程 (六)强调教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注重学生创造力培养,这对当前所倡导的为创造性而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四十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介绍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生学习概括起来有如下观点:
(一)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惟一正确答案。 (二)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着重要作用。 (三)强调教学中多向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或者合作性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 (四)学习可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不同层次。 (五)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构建新,将学习氛围书记学习和高级学习,主张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化,倡导改变教学脱离实际的情境性教学。 四十五、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影响子女品德发展的主要是家庭环境的主观方面/ 1、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 2、父母的期望 3、家庭气氛
4、家庭的人口结构 5、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
(二)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1、受教育程度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2、道德教学对儿童道德的作用 3、道德训练的作用
(三)个性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1.个性倾向性:道德动机、道德理想、人生观和自我意识 2.个性心理特征 :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四十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有机组合,缺一不可。它是品德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心理依据。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晓之以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在道德认识的形成过程中,道德知识的掌握是先决条件,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形成中的关键因素,是道德教育的中心环节。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动之以情
道德情感使人的道德需要是否满足而引起的心理体验 (三)道德意志的培养——持之以恒 1.给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
2.给学生提供意志坚强者的生动榜样,激发意志锻炼的积极性。 3.组织学生讨论有关意志的问题
4.针对学生意志特征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并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四)道德行为的培养与训练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的培养训练主要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十七、如何转化与矫正学生的过错与不良行为?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态度:教师要真心地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羞耻感 (二)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自尊心使个人要求得到社会和及其尊重的感情;集体荣誉感使人们意识到作为机器的议员的一种今年的情感体验。二者都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 (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五)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风固新的行为习惯 (六)针对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七)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四十八、教师的职业行为有哪些?
(一)设计成分:包括对学期工作的设计、对一节课的设计、对课外活动的设计、对个别教育的设计。
(二)组织成分:主要表现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一般来说,老师课堂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组织自己的讲授、组织自己的课堂行为、组织学生的活动。
(三)交往成发:教师的交往成分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家长、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老师的关系。 四十九、什么是专家型教师
20
专家型教师指的是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学问题的解决。
1.所教学科知识;2.教学方法和理论,适用于学科的一般教学策略;3.课程材料,已经适用于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程序性知识 4.教特定学科所需要的知识;5.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6.学习者的学习环境; 7.教学目标和目的。
(二)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1.他们在广泛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能够迅速切实需要很少和无需认知能力并可完成多项活动。2.专家型教师善于监控自己的认知实行过程。
(三)专家型教师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新颖又恰当。 五十、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表现是什么?如何缩小差异?
(一)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二)课堂过程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程规则明确,并坚持执行,而今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很苦,不能坚持执行下去。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使学生注意力方法,新教师相对缺乏这些方法。3.教材的呈现:张嘉庆教师在教学时数1回顾先前的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新教师则不能。4.课堂练习:专家型教师讲课成为习惯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精心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5.家庭作业的检查:增加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却不能做到。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 (三)课后评价的差异:
课后评价的差异: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的专家教师更多的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他们多谈及自己是否解释清楚,板书情况、对学生问题的反应能力和学生在课堂种的参与情况的。而专家型教师则更多地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一些情况和他认为课程中值得注意到,该校谈论课堂关注问题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 如何缩小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之间的差异?
第一、教给他们专家型教师所具有的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 第二、对教学经验反思。
1.写反思日记。2.观摩与分析。3.职业发展。4.行动研究 第三、外部支持。
五十一、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从其结构上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成分: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与策略。 (一)教师的职业理想
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这种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被称为教师的职业理想,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二)教师的知识水平
他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的知识可分为三个方面,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
1.教学效能感:实施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包括一般效能感和个人效能感。2.教师控制点:实施教师向学生得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的原因的倾向。3.对学生的控制:优秀的教师趋向于适合学生建立民主友好的关系。4.的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 (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它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教师的反省思维和思维的批判性在即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体现。 (五)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2式。2.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明确。3.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4.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活动是否围绕着教学任务来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5.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五十二、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哪些? (一)教师的情感特征
1.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特征。2.教师应有的情操。1)教师的道德感2)教师的理智感3)教师的美感。3.教师的责任感 1)对社会的责任2)对学生的责任 (二)教师的意志品质
1.教师应明确教育、教学的目的性并有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2.教师应具有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3.教师并具有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4.有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三)教师的职业兴趣
1.教师的中心兴趣: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兴趣、对所教学科和教学方法探究的兴趣是教师的中心兴趣2.教师应有多方面的兴趣3.教师应有乐于参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四)教师的智力与教育能力 (五)成熟的自我意识
1.成熟的教师一般能在客观的自我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分析,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2.从自我企业被度来看,成熟的教师一般都能通过积极的自我感受,形成适度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对自己献身的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3.从自我控制的纬度来看,成熟的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很强的,更自觉抵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善于自我批评和自我调节。 (六)教师的人格特征
1.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应具有求实精神、献身精神和人梯精神。
2.富有创新精神:教学应表现出以下特征: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设计并和多样,富有弹性;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迅速行;重视发展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力;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监控。
3.好的性格:表现为公正无私、诚实谦虚、的热情开放、独立善断、自律自制。 (七)教师的教育信念
五十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实施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积极妥善的处理和市硬件与人之间、对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的应包括2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以及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21
1.智力发育正常:即智商大于等于90
2.认知功能良好:既有良好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情绪稳定乐观:这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4.意志品质健全:行动的目的明确,独立性强,浙江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自制力好。 5.自我意识正确的:了了解自己、建设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 6.人际关系协调:这与人交往,在交往中本人保持独立而完成的人格 7.人格独立完整
8.行为协调适度:行为方式与年龄一致、的社会角色相一致,行为反应与自己强度相一致,现有的一贯和统一 9.活动与年龄相符 10.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五十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调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1.是学生负担正确的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对少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基于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服到,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十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初中年级
1.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及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 2.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
3.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性; 4.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5.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耐受能力。 五十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的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同时,突出的品格修养的教育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和专题讲座。3.个别自学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观展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5.积极开拓学校与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五十七、学前儿童、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一)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习惯行为问题
(二)中小学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发展性心理问题
入学适应不良问题;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失调问题;青春期性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不良人格问题;问题行为 2、心理障碍
五十八、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既包含一般心理健康标准,也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此,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二)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1.交往中更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及个人思想、目标、兴味地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过好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嫉妒、厌恶的反面态度。4.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 5.师生关系融洽
(三)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1.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报负。2.具有较高的个人效能感
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的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在教育活动中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
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
(五)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3.能冷静的处理课堂环境中的不良事件。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5.不将工作生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五十九、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 1、与教师职业有关问题
一是怨职情绪。即不热爱本职工作,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二是生理——心理症状。三是缺乏爱心和耐心。四是职业倦怠。人格解体如对学生和教学工作态度消极、冷淡和缺乏感情反应;个人成就感降低,难以从工作中体验到积极情绪。 2、与教师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
在校内学生打交道的时间多,经受的压力和由此产生的前提是条,积攒下来就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较小,因此其所获得的情感知识就可能使教师得不到满足。 3、与教师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有关的问题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角色的模糊性的冲突性,以及角色的多重性。 4、与教师社会适应有关的问题
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师都面临着适应性问题,在学生能体会到极度的压力,从而产生适应不良和强烈的心理失衡。 (三)从个体角度分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师的压力 2.教师的态度 3.教师的信念 4.教师的人格
六十、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构成 (一)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知觉与判断 (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折正确认识
1.对学生交往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把一些道德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 (三)教师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的策略
22
1.言语疏导型。2.责任转移型。3.惩罚约束型。4.行为疏导型。5.拒绝忽视型。6.情感关爱型。 六十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什么?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心理成长的环境。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 (四)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六十二、如何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要从多层面进行,具体包括社会体制层面、社区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 1、学校层面。 2、个人层面。
六十三、心理学家若干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软糖实验告诉我们:人的自控能力大小与人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自控能力使人的情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跳蚤试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不屈不挠的去实现预定目标,即使遇到在大的困难也不放弃。
青蛙试验:在充满改革和竞争的年代里,每所修校都要有危机意识,要自觉克服只组合懒惰的天性,不断的发奋进去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破窗试验: 一个校长(教师)对于教师(学生)的小过错有时不妨以“小题大做”和方式去处理,只要处理的出发点是为了爱护教师(学生)和处理方法得当,就能使教师(学生)口服心服,就能防止不仅这个教师(学生)而且所有的教师(学生)今后不再犯类似的小过错,更不会犯类似的大过错。 六十四、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这个著名的效应就是说“教师期望学生好,学生就真的去努力,实现教师的希望。”
(二)蔡克尼克效应。于是他指出,人们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很容易把它忘掉,在没有完成某任务时,却能在记忆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原因在于人们对所从事的任务有一种心理紧张,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心理紧张无法解除。根据这个原理,教师如果布置一些在课堂上不能全部完成的有趣味的习题等,这种希望完成任务的心理问题倾向将使学生课后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很好地记住所学的内容。
(三)超限效应。它告诉我们,要批评或表扬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四)空白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机会,给学生独立地判断和面对,让学生有表示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的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六十五、教师管理中的三种心理效应及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一)鲇鱼效应
1.什么样的人才能增强教师群体的活力? 2.怎样设置人才席位? (二)门槛效应
(三)赫洛克效应。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一是“马太效应”。二是“中央趋势”。三是形式化倾向。四是分数化倾向。
第五编 教育政策法规
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跨世纪园丁工程”主要内容 1、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 2、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3、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考核,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 4、认真解决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 三、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题 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的概述
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技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4、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彻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应当贯彻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5、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要进一
23
步加强学校党的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通过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投身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六、《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的“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要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把农村和西部地区作为工作重点。 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加强职业教育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与类别的规定
(一)内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 (二)类别: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分为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 十、全面把握十六大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
1、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十六大报告论述,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报告提出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报告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明确新时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3、报告指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
4、报告突出强调了搞好教育工作的几个关键问题。 十一、什么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治教”就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通过教育法制建设,保证教育工作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全面依法进行,推动和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健康有序进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
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治教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依法治教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依法治教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和教育管理参与权的需要; 3、依法治教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转变管理职能的需要; 4、依法治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法律保障; 5、依法治教是解决教育纠纷的有效的法律手段; 十二、什么是教育普法,教育普法的主要任务
教育普法,是指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在公民中尤其是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中,普及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重点普及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教育,使他们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素质,掌握基本的法律规定,明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义务,运用法律手段研究、解决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落实,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劳动者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为依法治教的全面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三、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 (一)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二)教育基本法律
它可以说是“教育领域的宪法”,是教育法律体系中的“母法”。 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9月1日起实行。该法共10章84条,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地位、方针和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教育基本制度,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教育法律责任等。 (三)教育单行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四)教育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一般有两种发布方式:1由国务院发布;2由国务院批准、国务院主管部门发布。 (五)地方性教育法规 (六)教育规章
十四、什么是法律意识,教师应具有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想象、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内容:
1、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的内容:包括: (1)要有一些最基本的法的基本知识。
(2)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法规的知识。
(3)要有一些重要法律如民法、行政法、刑法的一般常识。 2、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 3、教师应当具有自觉的法律意志。
4、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自觉地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法制,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十五、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其《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工作失职或玩忽职守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法律责任。 2、妨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
24
3、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款项和妨碍义务教育设施使用行为的法律责任。 4、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秩序和侵犯师生人身、人格行为的法律责任。 5、使用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的法律责任。 十六、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校设置条件 (一)学校法律地位的含义
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学校的法律地位。主要指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 (二)《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具备的一般主体要件 1、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必须有合格的教师
3、必须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必须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十七、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一)学校享有的基本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学校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十八、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1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简称为教育教学权。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简称为学术活动权。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简称民主管理权。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 (二)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简称遵纪守法义务。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简称教育教学义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简称为思想品德教育义务。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发展。简称为爱护尊重学生义务。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简称为保护学生义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简称为提高思想水平业务。 十九、教师申诉制度概述 (一)教师申诉制度的含义
教师申诉制度即指教师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示处理的制度。 (二)教师申诉的范围 (三)受理教师申诉的机关 (四)教师申诉的程序
教师申诉制度由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依次序进行。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逾期未作处理或者久拖不决的,若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二十、《教育法》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一)学生的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即《教育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 (二)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二十一、什么是教育行政复议、行政复议的范围有哪些?
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作出该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或其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以及原处理机关提出申诉,受理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
25
活动和制度。
1、对教育下午处罚不服的 2、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对侵犯其合法经营自主权的 4、对不作为违法的
5、对违法设定义务不服的
6、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不服的
7、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二十二、什么是教育行政诉讼,教育行政诉讼有何特点,主要范围 (一)教育行政诉讼
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或教育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示给予法律补救;人民法院对教育行政机关或教育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维护和监督行政职权的依法行使,矫正或撤销违法侵权的具体行政行为,给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 (二)教育行政诉讼的特点 1、主管确定 2、诉权专属 3、标的恒定 4、被告举证 5、不得调节
(三)教育行政诉讼的范围
二十三、什么是学生申诉制度,学生申诉的范围和程序 (一)学生申诉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也称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指受教育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二)学生申诉的范围
二十四、教师易侵害学生的哪些权利? 1、侵犯学生的健康权 2、侵犯学生的名誉权
3、非法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4、侵犯学生的休息权,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5、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二十八、什么情况下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I(赔偿责任按法律法律和其他规定办理)
2、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 二十九、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
行为分析;侮辱教师,是指公然贬低教师的人格,破坏教师的名誉。所谓“公然”,就是在众多人人面前,或者是在可能使众多的人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侮辱的方式,一是行为侮辱,二是言词侮辱,三是图文侮辱。 教育行政法规案例分析与思考: 一、学生状告母校的人身损害赔偿案 二、隐瞒病情跑百米,学校有没有责任? (提示:《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十二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履行相应的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尚未成年的王某在学校就读期间,王某的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理应如实将王某的身体状况向学校反映。但是,王某的父母和王某本人从未向学校反映其身体疾病,也从未要求免修体育课,以致王某在上体育课间受到损害,王某的父母在主观上有过错,应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学校在此事上不存在过错,因此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三、学生不慎附楼,责任由谁承担?
“ 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工作中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制止的”等原因引起的伤害事故,学校应承担责任。 四、学生课间玩耍受伤,学校是否有责任?
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应当按过错责任原则确定学校责任,即学校有过错的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无过错的即无责任。
未成年的学生课间追逐打闹从孩子的天性来讲是不可避免的,从教育者的角度,也是正常的,不应当限制,学校未禁止学生的此类行为,并不属于管理的疏忽和过错。如果孩子的玩耍在正常范围内,只是由于偶然的和难以防范的以外而发生事故,那么学校就没有管理的过错。但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其对危险的认知和判断是有限的,学校和教师还有义务制止他们明显的危险行为,如在危险的地方玩耍、以危险的方式游戏、以危险的手段玩笑等。如果学校、教师发现了而未及时予以制止,那么就应对事故后果承担部分责任。学校、教师是否有责任,应以其是否履行了法定义务以及是否在可预见的范围内,尽到了谨慎的注意义务为判断依据。 五、体罚学生引发国内巨额赔偿案 六、一个中学生胜诉引起的教育思考 七、遵师命当力工,小学生断三指 八、学生离校出走,责任由谁负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五条中,对学校所负义务给予了相应的界定:“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害学生。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应当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内容和预防措施。”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而毫无疑问,这种义务也同时根据学生年龄、智力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这个案子中,小刚只有9岁,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学校在上学期间,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应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负有与其相适应的注意义务。
基于以上背景以及相关法律原则,厂西门小学与本案相关的义务具有以下两项:第一,学校应当保护学生在上学期间,不能未经批准轻易从学校门口出走而毫不知情;第二,在发现学生出走后,学校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建寻找。从其有对特殊民事主体未尽严格的管理注意义务,使未成年人未经批准能够轻易离开学校的过失考虑,法院判定厂西门小学给予小刚经济补偿3000元。 九、张贴学生分数,学校构成侵权
十、李某申诉学校侵犯了他的教育教学权
2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节选)
第二十二条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节选)
第二部分 教育内容与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 一、健康 二、语言 三、社会 四、科学 五、艺术
第三部分 组织与实施 第四部分 教育评价
十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摘要)
一、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 2、“十五”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坚持将普及九年义务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进一步扩大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范围,初中阶段人学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左右,学前教育进一步教育。 3、“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
4、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 5、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
二、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4、“十五”期间,国家将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现实行“五三”学制的地区,2005年基本完成向“六三”学制过渡。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九年一贯制。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18、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 四、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五、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
六、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保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27
正在阅读:
丹东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21世纪读本04-13
关于春天的作文07-02
描写爱国的佳句02-23
成都理工大学电装实习 - 图文10-09
湖北省江夏一中、汉阳一中2022年4月高三年级联考试文综政治部分(04-17
维文彩信制作软件架构与详细设计书05-03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习题101-09
普通高中2011年高二各科水平测试模拟考试地理(会考)试题(含答案)09-04
从"视域融合"角度浅谈文学译作的创造性07-2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丹东市
- 复习题
- 职称考试
- 读本
- 教师
- 世纪
- 管网工(题库)附答案
- 2013厦门事业单位申论热点:谁动了我的秤砣
- 省级三好学生申请书 范文 最新
- 浅谈安康市汉滨区小型病险水库
- 站务员基本知识
- 语文教育研究模拟试卷答案
- 园林苗圃学实验实训1-3讲义
- 宣汉中学新校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上海市党的基层组织选举工作实施细则
- 蔡克荣在在民革总支一届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上的主持词
-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整理
- 脸谱 - 图文
- 超全超全的排列组合的二十种解法
- 2018-2019学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专项测试题(
- midas civil笔记教程 - 图文
- 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施工技术方案
- 西南大学17秋0303《学前心理学》在线作业资料
- 天长市仁和中学简介 - 图文
- 光伏电站中几种常见电缆
- 上海市第一单元 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