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字与汉文化

更新时间:2024-01-07 18: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论汉字与汉文化

专科毕业论文

浅论汉字与汉文化

姓 名 马 丽 霞 学 号 2009291119 指 导 教 师 柳 国 栋 所 属 系 部 管 理 系

学 科 专业 现 代 文 秘

目录

引言............................................................1 一、汉字的文化特征..............................................2 1.汉字与文化的关系...........................................2 2.汉字的文化特征.............................................4 3.汉民族文化特征.............................................5 二、汉民族文化对汉字取形方式的影响..............................6 1.汉民族文化对汉字取形方式的影响.............................7 (1)写形法.................................................7 (2)借形法.................................................8 2.汉民族习俗、观念对汉字取形过程的影响.......................8 (1)民族习俗对汉字取形的影响...............................9 (2)“以人为本”观念对汉字取形的影响.......................10 三、汉民族文化对汉字构形方式的影响..............................10 1.汉字构形理论的认识过程.....................................11 2.汉字的构形分析.............................................12 四、结论........................................................14 参考文献........................................................15

浅论汉字与汉文化

摘要

汉语、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十分紧密,极为广泛,汉字不仅反映了先民的礼仪、制度、风俗、艺术,而且通过汉字记录的汉语词汇折射出汉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分析汉字形体自身蕴涵的文化信息,从古至尽,前人多有研究且成果颇丰,但对汉字文化信息分析的全面研究较为少见。

本文首先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意义,接下来从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汉民族文化特征两方面论述了汉字的文化特征。第三部分分析了汉民族文化对汉字取形方式的影响,第四部分分析了汉民族文化对汉字构形方式的影响,最后对汉字文化分析的科学运用于当前的汉字教学的可行性做了展望。 关键词:汉字 汉文化 分析

引言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曾经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最近20年,随着汉字文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以表意为主体的文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虽然说世界上各民族文字无不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是其他表音体系文字无法比拟的。因此,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为人们所乐道,再加上历史底蕴的深厚,我们在认识汉字、更深层次理解汉字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纠正了近百年来“汉字落后论”的错误,我们不

再妄自菲薄;同时也认识到了“汉字优越论”的片面,我们不再夜郎自大,对于汉字我们能够客观冷静全面的看待它的优缺点。另一方面,在两千多年的汉字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更深更广地揭示汉字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并逐渐地把这种研究和汉字的教学结合在一起,使得古文字的研究走出了象牙塔,由故纸堆走向了应用的前沿阵地,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这种研究更多的还是站在字源学的角度去“说文解字”,忽略了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汉字性质的变化。虽然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汉字文化的重要性,并开始把汉字的文化信息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但这种应用还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切入口和联系点,使得汉字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就从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入手,深入研究汉民族文化对汉字的取形和构形方式的影响。

一、汉字的文化特征

1、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要了解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我们首先还得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

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著述中有多处记载。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意思是黄帝的史官仓颇,看见地上的鸟兽脚印斑驳,这些纹理可以区别事物,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这个行动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连老天也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可见在老百姓眼里汉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也给汉字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可能就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吧。关于这点,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中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足以证明汉字在汉人心目当中的地位之重。特别是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导演把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最直观的代表元素推上了舞台,让世界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甚至有人直接说汉字是汉文化的根,这说明汉字的产生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使得汉字文化学成为了与汉字构形学、汉字字体学、汉字字源学并列的四个分支之一。

在汉字没有产生之前,先人通过口语进行交流,凭借记忆一代一代往下传,但记忆容易遗忘或走样,同时还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能长远流传。因而,我们的祖先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逐渐创造了汉字。从没有语言到语言的产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没有文字到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又一大飞跃。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由于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自古以来汉民族长期积累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我们祖先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才得以广泛传播和日益提高。所以汉字是既反映文化又与文化相互依存的文字体系。

何九盈先生在他的《汉字文化学》提到了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王贵元在《汉字与文化》一书中认为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二是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这就表明汉字文化一方面要把汉字看成一种文化事象,然后把它的整体放在人类的文化大背景下来观察它与其他文化事象的关

2、 汉民族习俗、观念对汉字取形过程的影响

虽然仓颇造字的传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也为大家所熟悉和流传,但是我们从现代研究的眼光来看,汉字很显然不可能是由某一个人在某一个时间创造出来,它是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在创造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民族生活习性、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直接体现在汉字的形体上。

(1) 民族习俗对汉字取形的影响

钱钟书曾在《管锥篇》中说过:“一代于心性之结习成见,风气扇被,当时义理之书熟而相忘、忽而不著者,往往流露于文词语言。”这在中国的古文字中尤能验证。

“樊,’,会意字,金文字形是

,象双手在编篱笆,本义是篱笆。从字形来

看,上面是两个“木”,中间有“x”,表示篱笆的形状,下面是两只手,到现代汉字讹变为“大”。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运用描写的手法如实地记录下来,这并不是后人的猜测和臆断,而是有事实做佐证的。即便是今天,我们到农村随处可以看见农田、院子周围都有用树枝围着的篱笆,用来防止动物啃食农作物,同时也是私人领地的一种标志,只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和时代的变迁,篱笆使用的材料有所差别和变化,有的是用石头,有的用铁条,但是性质、作用还是和《诗经》里所描述的“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折下柳条编篱笆围住园圃)一样的。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在3500个常用字中以“水”为类化字符的字有184个,为什么有这么多从“水”的字呢?这是因为先民居所的选择往往是依山傍水,所以对水的观察相当细致而丰富。《说文解字》中对于各种与水有关的字可谓无所不包,令人叹为观止。“水暴至”之“潺”,“水不遵道”之“泽”,“水漫漫大貌”之“滔”,“丰流”之“混”,“水盛”之“溶”,“疾流”之“域”,“沛”之“谤”,“深广”之“汪”,“涌摇”之“冲”,“转流”之“坛”,“莽流大水”之“流”,“水超涌”之“滕”,“水涌光”之“洗”,“水涌流”之“波”,“大波”之“澜”,“下深貌”之“乱”,“深所至”之“测”,“疾懒”之“湍”,“疾流”之“洞”,

“水乱”之“涸”,“水深”之“催”,“回水”之“渊”;“激水声”之“沟”,“混流声”之“浑”,“水疾声”之“渝”等等。看到这么多与“水”有关的汉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大禹治水的场景。 (2)“以人为本”观念对汉字取形的影响

汉民族文化特征的人文精神在汉字创造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汉字的创造体现了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的改造者,是社会的创造者,汉字的创造是以“人”为中心的。姜亮夫在《古文字学》中对这个问题做过专门的论述:“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的,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从人的眼所见、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舌所尝出发的(而尤以“见”为重要)。”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也指出:“古者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而治以统其事。”这说明我们的先人在造字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就是人类自身以及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他们可以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并用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这样的例子在汉字中有很多,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要求会认写的100个生字中就有“人、儿、口、子、目、耳、头、牙、又、心、手、自、见、力、足、走”等数十个与人有关的汉字,而且这些字还具有极强的组字能力,起到指示意义的作用。

我们可以举“天”、“大”这最简单又最常用的两个字来看,最能见出汉字近取诸身,以人为主体的心理特征。

天,古字形《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甲骨文

、金文

都为“人”的象形,尤其突出头部,以表示人的顶部,人之上即是所戴之天。

大,(古字形)《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甲骨文、金文均象正面而立的人形,这就是借形法的用法,借人之形来表示“大小”之“大”。

无疑,这两个字的取形都体现了汉民族“以人为本”的观念。

二、 汉民族文化对汉字构形方式的影响

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不仅对汉字的取形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汉字的结构形式造成一种潜在的作用。汉民族思维模式是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这种思维特点在汉字的构造上也得到了反映。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就提到了“文”与“字”的区别,“仓领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寝多也。”后人简单地理解就是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先人在造字时先是从整体来描写事物,直观形象地把握事物,正如许慎所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入,事物具有的复杂性和相互之向的联系性,采用这种直观整体构造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表达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了,因此汉民族调和折中的中庸思想就体现到了汉字的结构当中,关注汉字结构的和谐对称,由独体字进而发展为合体字,反映了人们在造字结构上认识的发展。

1、汉字构形理论的认识过程

传统文字学是用“六书”来分析汉字结构的。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日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拙,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摄,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来的文字学著作一般是名称遵从许慎,次序遵从班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理论是我国最早的论述汉字结构原理的系统理论,它是在全面分析小篆构形的基础上,归纳出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类型,首次使汉字内部所隐含的条理显现出来,最早科学地揭示了汉字结构的一般规律,说明我们的先民在创造汉字的时候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系统论的思想,在小篆阶段,汉字构形系

统已经成熟,这对两千年来的汉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汉字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古文字资料的发掘涌现,再加上西方的现代理念的引入,近代以来的文字学者对汉字的结构类型的分析也在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不少创新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唐兰先生1934年在他的《古文字学导论》中提出的“三书说”,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他认为形音意是文字的三个方面,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

陈梦家在1956年《殷墟卜辞综述》中指出汉字构造应为象形、假借、形声的新“三书”说,并强调这不是预设的造字法则,而是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这说明现代研究者对汉字结构研究不仅注意到了汉字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且注意了汉字结构的动态发展。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汉字还是不能纳入“三书”的体系中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汉字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提出了新的“三书”说。裘先生把构字的元素称为“字符”,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大类。记号是随着字形演变丧失了表音或表意功能的字符,这一独创的提法对分析汉字结构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同时,他还指出汉字的结构体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在西周以前)基本是只使用意符和音符(严格说应该称为借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为使用意符(主要是义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隶书的形成可以看作这种演变完成的标志),??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后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2、汉字的构形分析

其实,不管是“六书说”、“三书说”还是汉字构形理论,其实都把汉字研究的本体定位在汉字的形体上,就是因为汉字构形最大的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所以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汉字形体中可以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最初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王宁称之为“构意”,

构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称之为“造字理据”。

汉字的构形单位是构件(也称部件)。当一个形体被用来构造其他的字,成为所构字的一部分时,就称之为所构字的构件。如“木、口”是“杏”的构件,“水”是“森”的构件,“木、鬼”是“槐”的构件。当我们继续把汉字拆分,直到不能再拆的最小单元,这些最小单元就是汉字的基础构形元素,可以称之为形素。例如“瑜”字,从中可以分析出“玉”、“

”、“月”、“月”、“」”五个形素。

汉字是由有限的形素组成成千上万的单字,这种组合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王宁的《汉字构形讲座》称之为平面结构和层次结构。

平面结构是由构件一次性集合而成的。如“器”、“爵”、“嵌”“葬”等字,这些字所含的构件都在三个以上,构件不分先后顺序,一次性地放置在同一平面,每一个构件都是基础构件,没有复合构件,因而只有一个层次。平面组合构成的合体字,具有浓郁的图形性,构件以客观现实显示的事物之间的相关位置来放置,依靠所有参构构件所构成的图形学画面来体现构意,其图形的表现方式非常明显,也体现了先民们的形象思维的特征。

层次结构是指组成合体字的构件不是并列放置在一个平面上,而是通过逐层累加的方式来组构成字。整字的构意不是一次性表现出来的,是逐级生成的。例如“照”、“誓”、“邀”、“撷”。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两个基础构件的组合只能处在同一平面上,因而至少要有三个基础构件才能体现层次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可以把基础元素减少到最少程度,又可以把字与字的构形关系在各个层次上有序地体现出来,是一种系统成熟后的结构方式。这也是我们祖先严密的逻辑思维观念在文字当中的再现。

汉字的构形理论的建立,使得汉字的结构化繁为简,使得原本看起来一个一个汉字有了一根贯彻其中的线索,找到汉字造字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汉字的时候举一反三,既激发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效率。

结论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汉语言教学上,对汉字的教学方法是比较陈旧的,分析汉字蕴藏的文化信息,改进汉字教学,旨在拓展教学思路,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者说是强化一种教学方式,给提高教学效率多一点选择。这种方法把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理性知识的增长结合起来,把掌握方法与提高效率结合,尽可能使汉字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得到一定改进。

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种方法的运用对语文教师的汉字文化水平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在掌握一定古汉语知识的基础上,立足现代常用汉字的音、形、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接受心理,应用现今普遍认可的汉字文化,并视情况合理创新的进行教学。我们有理由相信汉字文化分析的科学

运用能使当前的汉字教学更好的融科学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炉,能使学生难学、厌学的汉字变成能学、乐学的汉字。

参考文献:

[1] 古敬恒,吴楠楠,仲卫东.略论服饰类汉字的文化解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01).

[2] 刘建华.有关汉字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3). [3]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祭祀文化[J].中国教师,2008,(01). [4]汉字的文化奥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02).

[5] 肖冬平,彭雪红.论妇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地位----从汉字的构造视角[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02).

[6] 程明安.浅论汉字的文化阐释[J].湖北社会科学,2006,(06). [7] 戴永芳.浅谈汉字的文化价值[J].昌吉学院学报,2009,(01). [8] 王立军.汉字文化解读的科学方法[J].中国教师,2007,(11). [9] 牛彬.从“羊”字系看汉字的文化意蕴[J].华夏文化,2008,(03). [10] 暴希明.汉字的文化信息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 2009, (0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s3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