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7-12 11: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____________________(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 2、1893年写作的《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梅林)

3、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的口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共和国) 4、揭开了工人运动历史上的第一页,标志法国工人已在斗争中提出国家政权问题的起义是____________(里昂工人起义) 5、1836年,经历了三次高潮,标志英国工人阶级独立走上历史舞台的运动是_______________.(宪章运动)

6、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直接反对资本家的斗争,提出的口号是________________(消灭私有制)

7、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即三个组成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8、代表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9、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是黑格尔的____________和费尔巴哈的___________。(辩证法、唯物主义)

10、英国古典经济学。19世纪初,创始人中间经过的发展,到结束,有三位人物作出了杰出贡献分别是:威廉·配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11、19世纪上半叶,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三大学说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12、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________________和1842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_______________,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发表于___________。(1867)

14、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列宁主义)

15、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__。(列宁) 1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17、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____________(哲学)

18、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其中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社会、人类思维) 19、“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论述者是____________(恩格斯)

20、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_______和_______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想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物质、意识、思维、存在)

2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____________(一元论)

22、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_______(二元论) 23、二元论的著名代表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__________(笛卡尔) 24、一元论有两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25、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_____(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26、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特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几种基本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现代历史唯物主义)

27、对物质定义正确的说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物质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物质是客观实在、物质可以转化的)

2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理论的作者是_______(列宁)

29、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__________(运动) 30、(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31、实践具有的基本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客观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32、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化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33、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34、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质。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__________(内在规定性) 35、质和事物的存在是_________(直接同一的)

36、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规模 B、程度 C、速度)等可以用数量

—1

表示的规定性。

37、任何事物都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互相依赖、互相制约)

38、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_______、________(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________(统一) 39、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______(临界点)

40、“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都是要求我们把握好事物的________(度)

41、唯物辩证法中反映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4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_______、________(客观性、普遍性)

43、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__________(社会性劳动) 44、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观的、有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

45、下面对认识主体的含义正确的说法是: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____________,认识主体是指________(承担者、人) 46、认识客体是指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所指向的_________(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对象)

47、下面对认识客体的说法的认识是:________具有客观实在性、__________具有客观实在性、_________具有客观实在性.(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48、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是对立的。(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认识论)

49、一条是从_________________的路线,这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另一条是从________________思想到,这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物到感觉和思想、感觉和物的路线)

50、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国的休谟、德国哲学家康德)

5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认识是通过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

52、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_________的语录(毛泽东)

53、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二是________________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

54、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_____________(客观性) 55、理性认识包括的三种形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判断、推理) 56、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觉、知觉、表象)

57、作为认识主体的人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层次,它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体、群体、人类整体) 5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__________(基本矛盾)

59、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60、地理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________________。(人类生存和发展、总和) 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62、社会意识指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的精神生活的过程) 63、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64、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65、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生产工具)

66、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关系) 67、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有两种,它们是_____________划分法,_____________划分法

681、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___________(共产主义社会)

69、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另一种方法,就是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70、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即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把社会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___________(信息社会)

7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_____________(主体选择的作用)

72、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是相互孤立、互相平行、___________和有主次之分(相互制约) 73、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____________________(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_____________(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2

74、文化的特征包括文化的________、文化的_________、文化的___________(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

75、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从几方面界定人的本质:劳动是人的本质、_________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的本质)

76、商品经济是________和_________的总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77、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___________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78、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____________(价值)

79、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80、劳动力作为商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81、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历史和道德因素)

8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84、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叫________________。(剩余价值)

85、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_______________。(生产关系)

86、资本积累的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8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

8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国家制度)

89、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90、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又称“分权制”。三权分立是其政权机构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 其三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91、资本主义国家的掌握三权的机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92、所谓____________不是与劳动人民或其他阶层分享权力。三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谓“分权制衡”,既不是资产阶级与劳动者分权,更不是劳动者对劳动者对国家机构的监督与制衡。(三权分立)

93、资产阶级民主制以__________为核心和主要标志.(议会制) D、只有具体的民主

9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__________(社会进步的要求)

95、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服务_______________(思想体系)

9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___________(利己主义)

97、产业资本在其实现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98、产业资本实现其循环运动过程中的三种职能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99、如果以n代表一年中资本周转次数,用U代表“年”,用u代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则衡量一年当中的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就是____________(A、n=U/u)

100、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时间、流动时间、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101、依据其生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资本可划分为下面两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102、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____________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社会总产品) 103、社会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____________(Ⅰ(v+m)=Ⅱc)

104、社会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

10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106、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_____________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

107、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哪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108、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第三、________________(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3

109、利润率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

110、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_____________(平均利润的形成)

111、平均利润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_______________(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112、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成本之和。生产价格=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113、市场的价格变动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_____________上下波动(生产价格)

114、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____________(剩余价值) 115、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__________(货币资本) 116、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职能__________、_________。(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117、银行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平均利润) 118、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理位置、土地有肥沃程度) 119、极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_______________(超额剩余价值)

120、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________________(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121、绝对地租的源泉正确的说法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形式,___________(超额剩余价值)

122、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123、从资本主义建立到19世纪末20时机初,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___________(自由竞争) 12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垄断现象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19世纪后半叶开始)

125、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_____________(垄断)

126、垄断组织是指若干资本主义大企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绝大多数产品生产和销售及原料市场,以保证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额垄断利润的组织)

127、到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128、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12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出现了一种新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它是融合或混合生长两种资本构成的,即垄断的工业资本、______________(银行资本)

13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金融资本)

131、我们把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称为____________(金融寡头)

13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制”实现的) 133、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人联合”方式实现的)

134、通过控制一定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_(参与制)

135、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136、资本输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____________(国外)

137、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别是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资本输出) 138、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139、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私人资本输出、国家资本输出) 140、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度发展 (社会生产力)

141、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新社会制度能够_____________比以往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 142、马克思十分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143、马克思把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面旗帜加以突出论述,明确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144、实践证明,彻底消灭阶级,只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 145、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是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社会)

146、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为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为____________(共产主义社会)

147、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 148、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_____________(工农联盟)

149、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150、人类社会最高级的民主是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民主)

—4

二、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飞跃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第三,列入马克思主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第二,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本来的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与时具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一,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首先,与时俱进要求人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

其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再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二,关于坚持与时俱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再次,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第三,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第四,关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重要性。 5、 简述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辨证统一关系

答: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6、简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答: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7、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答:(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8、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答: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9、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5

答:第一,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0、简述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1、简述相对静止有哪两种形式?

答: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如以地球为观察点,它上面的山川、房屋都是静止不动的;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如生命有机体在没有死亡之前,就保持了相对静止状态。

总之,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论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二者的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

12、简述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3、简述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答: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 第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第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第四,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

第五,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14、简述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它们各有侧重。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具体内容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位置、结构、形态等方面的改变。

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性。所谓过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15、简述为什么说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不可抵抗的规律?

答: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新事物;第二,新事物优势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6、简述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正确的解析

答:1)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2)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5)带有很大的总括性。

17、简述规律的客观性:

答:1)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质所固有的;2)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4)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5)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18、简述规律的特征:

答:1)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2)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3)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4)规律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19、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

20、简述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观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基本环节。

21、简述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答:第一,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2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答: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23、简述为什么说矛盾的同一性和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24、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25、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6、简述为什么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结论。

27、简述矛盾发展不平衡有哪两种情形?

答: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表现在: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28、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什么?

答: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7

29、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和现实意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和量变是辨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把两者割裂开的做法是错误的。

30、简述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怎样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答: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

坚持辨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和继承的态度。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31、简述为什么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带有很大的总括性。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32、论棕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4)、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与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5)、本质和现象。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复杂多样的。有些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叫做真相;有些现象和本质似乎不一致,这种情况通常叫做假象。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辨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33、简述为什么说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答:第一,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第二,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第三,人们的自觉活动受者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4、简述为什么说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答: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总之,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35、简述意识的本质包括的三方面内容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志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要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即使是奇妙的神话故事,荒诞的迷信传说,都可以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客观“原型”。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抹煞意识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8

36、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志的关系是:物质决定以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缺乏实践的观点。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的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37、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以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38、简述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最基本的观点?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到认识论中来,克服了以往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认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脱离实践。

39、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表现

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表现在: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体在观念上、理论上去理解并把握客体,达到对客体的认识;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实践关系还是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各自独立进行的,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40、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引用第9第10题选择题)。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41、简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哪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42、简述对感性认识的理解

答:1)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3)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4)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43、简述对理性认识理解

答:1)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3)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4)是深刻的,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44、简述为什么说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答:第一、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45、简述认识的反复性是由哪几方面原因决定的?

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一、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显露在外面。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而一定社会所提供的科学技术条件是与那个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其次,从认识的主体来考察。 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46、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其关系是什么?

答:含义:正确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关系: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

47、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客观性的含义及其关系及其意义(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答:含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承认外部事物是可认识的。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关系: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第三,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绝对真理转化。

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48、简述下面对于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解析

答: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割的;2)实践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3)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绝对性;4)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49、简述真理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功能上,具体是

答: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3)真理具有教育功能;4)真理具有激励功能。 50、简述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下面对认识的理解

答: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促进的;2)对世界的认识越是深刻、正确,改造世界就越能取得成功;3)而改造世界的成果越大,就越能加深和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4)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51、简述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革命变革,它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第一、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第二、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人们通过把变成现实的东西同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对照,从而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认识得到检验。

52、简述为什么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怎样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53、简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答: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及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也把党的思想路线叫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这条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

54、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其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再现;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第三,“实事求是”是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新的解释,赋予了它新的含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整体,是指导我们党各项工作的认识路线。是否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55、简述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面?

答: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因素,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56、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义的关系

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到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57、简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主要表现在:

答: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

—10

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58、简述生产关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产品的分配方式

59、简述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它是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第二层含义: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第三层含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60、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及其辩证关系和意义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虽然是被生产力性质决定的,但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表现为: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意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运用和理解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61、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之间的矛盾及其辩证关系和意义

答: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政治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套组织。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62、简述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第三、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63、简述怎样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6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有哪些?

答: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的说明了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65、简述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总之,社会改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一定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巩固、完善一定的社会制度或使其持续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66、简述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如下

答: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他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如下: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67、简述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中包括

—11

答: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68、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的区别

答:区别:1)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2)社会革命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3)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4)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69、简述文化的社会功能

答:1)文化具有信息功能、2)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3)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4)、文化具有认识功能。 70、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出现和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第二、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第三、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71、简述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

答: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3、简述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下,也承认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二者的辨证统一。 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第一、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第二、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第三、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第四、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74、简述如何正确认识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功能表现在:首先,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其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领域建设的功能,再次,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

75、简述商品两种因素或属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76、简述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答: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77、简述下面对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的作用

答:1)这一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赢利和亏损的程度;4)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78、简述货币的职能

答: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79、简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

80、简述商品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答:(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少量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可以等于多量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12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劳动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8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答: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8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8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者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8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哪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答: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8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意义是什么?

答: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成本。 不可变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86、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答:剩余价值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延长工作日要受到工作日界限的限制,而且遭到工人阶级的反抗。 因此,资本家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即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剩余的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了,但所有的资本家却都可以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87、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第一、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88、简述资本积累的后果

答:(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C:V来表示。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积累底一般规律,就是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即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89、简述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的作用

答: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由、平等、博爱”、“主权在民”等民主要求,这种民主要求*击和摧毁封建统治,教育和动员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推翻封建制度,加速从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中,起过积极和进步的历史作用。

90、简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年剩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1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量。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

91、社会总资本的含义是什么?

答: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运动过程中,每个资本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和运动,各个单个资本是彼此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

92、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式

—13

答: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93、下面对剩余价值的解析

答:1)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2)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3)、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4)而利润则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94、下面对土地价格的叙述

答:1)土地的价格并非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 2)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 3)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4)土地价格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9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其公式是:Ⅰ(v+m)=Ⅱc

上面公式还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一个实现条件是:Ⅰ(c+v+m)=Ⅰc+Ⅱc ,即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在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另一个实现条件是:Ⅱ(c+v+m)=Ⅰ(v+m)+Ⅱ(v+m) 。即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96、什么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

如果用△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m/s表示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则:Ⅰ(v+△V+m/x)=Ⅱ(c+△C) 。这个条件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一个实现条件是:Ⅰ(c+v+m)=Ⅰ(c+△C)+Ⅱ(c+△C) ;另一个实现条件是:Ⅱ(c+v+m)=Ⅰ(v+△V+m/x)+ Ⅱ(v+△V+m/x) 。 97、资本主义所生产的价值(W)包括哪三个部分?

答: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为:W=C+V+M。商品价值的这三个部分,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产物。

98、简述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对资本家具有哪些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答:第一、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 第二、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 第三、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99、为什么说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

答:这是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格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商品的生产价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所引起的。

100、简述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和作用

答:商业资本的本质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

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变成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101、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货币资本的所有者总是竭力为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寻找出路,以使其发挥资本的作用。而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却会需要补充货币资本,从而需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这样,他们之间就产生了借贷关系。因而,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102、股份公司是怎样产生?

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应运而生。首先、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仅仅依靠单个资本自身的积累是难以办到的,因而要求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的方式,把单个资本及社会上的闲散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司,从而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建立起大型企业。其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14

103、简述极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答:极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济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

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获得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104、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农业中的有限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别人无法再去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从而形成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105、什么是股份公司和股票,股票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答: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 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基本因素。另外,市场上股票的供求状况、物价水平、政府的财政税收和金融货币政策、经济周期的变动,以及政治、心理、投机等因素,都会影响股票的价格。

106、简述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答: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107、简述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答:竞争带来垄断,垄断不会消灭竞争。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各种经济主体都存在激烈的竞争。

108、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的竞争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第二、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得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第三、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取的手段与自由竟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竟争手段;第四、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109、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垄断本身并不能创造一个价值原子。首先、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于价值,或者说归根到底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即使垄断价格也不例外,垄断高价不能无限抬高;其次、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的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第三、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110、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第二、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第三、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第四、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第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第六、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11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1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如何实现的宏观经济调控?

答:第一、国家干预经济;第二、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和主要目标,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 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主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11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从生产力方面看;(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114、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r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