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

更新时间:2024-02-14 06:51: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战争题材小小说

军 刀 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他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含泪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孑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

11.小说以“军刀”为题有何用意?(4分)

1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侯万山烈士的形象。(6分)

13.第三段表现了宋哲元将军怎样的心理?(4分)

14.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加以探究。(6分)

【答案】11.答:(1)军刀是小说的线索。(宋哲元):约请锻刀送行问刀----(侯万山):背刀出征挥刀杀敌----(雕塑家):创作军刀赠“我”“军刀”(2)军刀烘托了人物形象。军刀的刚毅、冷峻烘托了抗日将士的英勇不屈、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3)军刀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军刀表现了将士们对家庭亲人和国家民族的赤子之爱的精神。

12.(1)肖像描写表现了他的智慧与质朴。

(2)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刚强坚毅。

(3)行为描写: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之际,舍小家而为大家,有血有肉,深明大义。 (4)侧面描写:表现他英勇无畏。

13. (1)对日寇侵华的有力控诉。(1分)(2)表现了宋元哲将军的矛盾心里、复杂情感,既有对士兵为国赴难大义凛然的自豪;又有对年轻生命生死难料的无比痛惜。(2分)(3)表现了宋元哲将军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1分)

14. 意图一,“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意图二,小说以我和雕塑家的对话引出军刀的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 主题;

意图三,“我”与雕塑家喝酒谈“刀”的描写是铺垫,突出故事的悲壮或为故事烘托悲壮的气氛;

意图四,这样安排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

(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 — 20题。

泅渡兹勃鲁契河

巴别尔

⑴六师师长电告,诺沃格拉德-沃伦斯克市已于今日拂晓攻克。师部当即由克拉毕夫诺开拔,向该市进发。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

沙的公路,一字儿排开,喧声辚辚地向前驶去。

⑵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下午的熏风拂弄着日见黄熟的黑麦,而荞麦则宛若处子,伫立天陲,像是远方修道院的粉墙。静静的沃伦,逶迤西行,离开我们,朝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而去,随后又爬上野花似锦的山冈,将困乏的双手胡乱地伸进啤酒草的草丛。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在傍晚的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来。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道道急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桥梁都已毁坏,我们只得泅渡过河。庄严的朗月横卧于波涛之上。马匹下到河里,水一直没至胸口,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过。有人眼看要没顶了,死命地咒骂着圣母。河里满是黑乎乎的大车,在金蛇一般的月影和闪亮的浪谷之上,喧声、口哨声和歌声混作一团。

⑶深夜,我们抵达诺沃格拉德市。我在拨给我住的那间屋里,看到了一个孕妇和两个红头发、细脖子的犹太男人,还有个犹太男人贴着墙在蒙头大睡。在拨给我住的这间屋里,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过,好几件女式皮袄撕成了破布片,撂得一地都是,地上还有人粪和瓷器的碎片,这都是犹太人视为至宝的瓷器,每年过逾越节才拿出来用一次。

⑷“打扫一下,”我对那女人说,“你们怎么过日子的,这么脏,一家子好几口人??” ⑸两个犹太男人应声而动。他们穿着毡底鞋,一蹦一跳地走动着,收拾掉在地上的垃圾。他们像猴子那样不发一声地蹦跳着,活像玩杂耍的日本人,他们的脖子一个劲地转动,都鼓了起来。他们把一条破烂的羽绒褥子铺在地板上,让我靠墙睡在第三个犹太人身旁。怯生生的贫困在我们地铺上方汇聚拢来。

⑹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

⑺我揉着肿胀的腿,躺到破褥子上,睡着了。我梦见了六师师长。他骑着一匹高大的牡马追赶旅长,朝他的眼睛连开两枪。子弹打穿了旅长的脑袋,他的两颗眼珠掉到地上。“你为什么带着你的旅掉转枪头?”六师师长萨维茨基冲着脑袋瓜开花的旅长怒吼道,就在这时我醒了过来,原来那个孕妇在用手指摩挲我的脸。

⑻“老爷,”她对我说,“您在梦里又是叫又是踢。我这就给您的地铺挪个角落,省得您踢着我爹??”

⑼她的两条骨瘦如柴的腿,支着她的大肚子,打地板上站了起来。她把那个睡着的人身上的被子掀开。只见一个死了的老头儿仰面朝天地躺在那里,他的喉咙给切开了,脸砍成了两半,大胡子上沾满了血污,藏青色的,沉得像块铅。

⑽“老爷,”犹太女人一边抖搂着褥子,一边说,“波兰人砍他的时候,他求他们说:‘把我拉到后门去杀掉,别让我女儿看到我活活死去。’可他们才不管哩,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他是在这间屋里断气的,临死还念着我??现在我想知道,”那女人突然放开嗓门,声震屋宇地说,“我想知道,在整个世界上,你们还能在哪儿找到像我爹这样的父亲??”

17.小说中有两处写到月亮(划线句子),请结合具体文字和语境,来谈谈这两处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4分)

18.文中第7小节的梦境叙述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19.小说第10节写孕妇的这段话,表达了哪几个方面的情感?在前一问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旨。(6分)

20.小说第2节用了一个比喻句来描写太阳,有人认为这个比喻句和它之前的写景段落的风格并不协调。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探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答案】17.(4分)“庄严的朗月”写的是横在泅渡现场上空的月亮,表现的是行军途中的肃杀、急速、动荡;而“亮晶晶、圆滚滚、无忧无虑的脑袋”则写出了行军以后所获得的短暂安宁之夜。

18. (4分)⑴枪决场面暗示了小说所写的这场战争的残酷。⑵为下文的醒转、挪地方、看到尸体作铺垫。

19. (6分)⑴父亲临死前对女儿的牵挂。 ⑵对波兰人的凶残的控诉。⑶女儿对父亲的不舍和思念。

主旨:揭露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痛苦和伤害,赞颂他们间的亲情。

20. (6分,按,此题不必细设得分点,答案也仅供参考,让阅卷者凭整体判断来打分,学生言之成理即可。)“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带有血腥意味;而此前的所写之景优美、宁静、祥和,两者的语言风格确实有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放错位置的比喻句,从全文来看,宁静优美之景的背后是血腥的杀戮和生命的消亡,作者如此处理,不仅造成了一

篇二:关于战争的影视作品

关于战争的影视作品

越战题材:野战排、猎鹿人、现代启示录、第一滴血系列、全金属外壳、我们曾是战士、

二战题材:拯救大兵雷恩、细细的红线、珍珠港、虎虎虎、最长的一

夜、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兵临城下、解放、

攻克柏林、遥远的桥

朝鲜战争:太极旗飘扬

伊拉克战争:锅盖头、绿区、哈迪塞镇之战、拆弹部队

索马里反恐:黑鹰坠落

科索沃战争:深入敌后

南北战争:爱国者、光荣战役

古代战争:天国王朝、角斗士、亚瑟王、罗宾汉、勇敢的心、赤壁、

黄金甲、江山美人、圣女贞德、特洛伊、斯巴达三百勇士

魔幻战争:魔戒三部曲、纳尼亚传奇

关于战争的歌曲

1、 义勇军进行曲 2、 抗敌歌3、 救亡进行曲4、 长城谣 5 、新编"九.一八"小调 6、 五月的鲜花 7、 毕业歌

8、 开路先锋9 、码头工人歌 10 、铁蹄下的歌女 11、卖报歌12 、渔光曲13 、打回老家去 14、 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1 5、大刀进行曲(齐唱)16、歌八百壮士(合唱) 17、 松花江上

18、离家

19、 保卫国土 20、日落西山(男高音独唱)21、 让地雷活起不

22、游击队(合唱) 23、嘉陵江上(男中音独唱) 24、军民合作(合唱)25、 第一路军军歌(女声合唱):抗联歌曲26、 露营之歌(合唱)

26、闪闪的红星

关于战争的文学作品

《西线无战事》《兄弟连》《狗娘养的战争》《左传》《孙子兵法》《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志》《地雷阵》《李白成》《东 方》《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红 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洼地上的“战役”》《高山下的花环》《红高梁》《罗摩衍那》《平家物语》《潜伏珍珠港》《伊戈尔远征记》《战争与和平》《恰巴耶夫》《铁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生者与死者》《围 困》《艾凡赫》《罗兰之歌》《柏林之围》《西线无战事》《伊利亚特》《熙德之歌》《斯巴达克思》《牛虻》《十字军骑士》《德里纳河上的桥》《最后的莫希干人》《第五纵队》《幼 狮》《裸者与死者》《弗兰德公路》《西线无战事》《兄弟连》《狗娘养的战争》《左传》

《孙子兵法》《战国策》

关于桥的俗语

过河拆桥

船到桥头自然直

双桥好过,独木难行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桥归桥,路归路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奈何桥上等三年

庐山戴帽,平地安灶;庐山系腰,平地安桥。

纸包不住火,水漫不过桥。

白娘子突断桥 想起旧情来

半夜过独木桥 步步小心

扁担插进桥眼里 担不起

踩着高跷过独木桥 艺高胆大

踩着银桥上金桥 越走越亮堂

船到桥头 不顺也得顺

刺木架桥 没人敢过

灯草搓绳,烂板搭桥 枉费心机

灯草搭浮桥 走不得

掂着猪下水(可食的猪内脏)过独木桥 提心吊胆

顶大风过独木桥 担风险

独木桥上踩车 别拐弯

独木桥上钉木板 故意让人过不去

独木桥上扛木头 难回头

独木桥上跑马 冒险;危险

独木桥上散步 走险

独木桥上睡觉 翻不了身

独木桥上遇仇人 冤家路窄;分外眼红

端着鸡蛋过独木桥 提心吊胆

短板子搭桥 不顶用;不顶事

短木搭桥 难到岸

扶着桥栏杆过河 生怕掉进水里(比喻胆小怕事。)

扶着醉汉过破桥 上晃下摇

关于莲花的歇后语

成熟的莲子——心里苦

池塘里的莲藕——嫩的好

大雁吃莲秆——直脖啦

高山上的雪莲——不可多得

荷花池里的并蒂莲——不分上下;上下不分

虎坐莲台——冒充善人

黄豆芽炒莲藕——尽钻空子

老太太的金莲——窝囊一辈子;委屈一辈子

莲梗打人——思(丝)情不断

莲梗结籽——心连心

莲花并蒂开——恰好一对 莲藕炒粉条——无孔不入 莲藕吹风——似通非通;半通不通

莲藕生疮——坏心眼

莲藕有节又有孔——似通非通 荷花灯点蜡——心里明 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 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 花叶包鳝鱼——溜之大吉 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

莲蓬结籽——心连心

莲生水中——不扶自直 成熟的莲子--心里苦

莲藕有节又有孔--似通非通 荷花池里的并蒂莲--不分上下

莲花的代表:澳门

有关节日的诗句

与春节有关的诗句:

元 日

王安石

篇三:浅析二十世纪西方的战争文学

浅析二十世纪西方的战争文学

【摘要】一部西方文学史,是西方人的自由精神发展史。20世纪初,社会的高度发展的结果就是人被物化,人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人在心灵深处切实的感到了人是非人的悲哀。20世纪的西方存在于一个战乱的时代,战争文学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识,海明威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其战争题材的代表作《丧钟为谁而鸣》,突出表现了战争对人的摧残以及人性的沦丧以及人道德的缺失。

关键词:战争文学人本意识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一、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的概述

20世纪的西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是激励且残酷的,战后形成了国际政治的新格局,但20世纪西方文学的政治色彩却没有加深相对于却是非常的淡薄,更多的是反映西方各国的文化走向和价值观念。战争动摇了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乐观精神,造就了现代的意识结构,孕育了现代主义文化,因此在20世纪西方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对人的命运、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意识等的思考,这样也使20世纪的西方文学具有了强烈的人本意识和独特的叙事方式。

二、个体本位的叙事形态—《丧钟为谁而鸣》

20世纪西方处于战乱和两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代,世界从和平走向战争又从战争走向和平,战争是国家在政治需要时采取的非常行动,是政治冲突的极端形式,我们研究发现20世纪的西方战争文学作品却极少的去描写战争与国家政治,而更多的是反映个人的生存与命运。

一方面我们能看到的是20世纪战争文学的角度不是从国家的战争与政治出发,而是从个体本位出发。海明威是20世纪战争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家,1918年海明威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在战争的前线受了重伤;1936年,西班牙战争爆发,他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多次去西班牙报道战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再次以其战地记者的身份去了欧洲战场,他的战争经历也使其战争作品更加的与现实相接壤,海明威的战争代表作就是源于他自身的经历的作品

(1)—《丧钟为谁而鸣》。小说以西班牙战争为背景,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沦丧和

人道德的缺失。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西班牙内部的战争,我们说在内部战争的双方应该是留着相同的血,有着相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但战争是无情的,隔断了战争双方的血脉联系,使双方剑拔弩张、兵刃相向,在小说的开始海明威借皮拉尔之口讲述了发生在西班牙内战初始的暴力事件,展现了战争将人性之恶激发了出来。革命着应该是正义凛然的代表着,战争却暴露了他们自身的卑劣、丑陋和凶残的一面。小说的另一个惨无人道的暴力事件则是借助马丽亚的叙述展开,马丽亚所受到的法西斯分子的暴行,将法西斯分子的非人性和非道德的一面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丧钟为谁而鸣》是一部富有争议的作品,但它也是一部内涵深刻,有价值的号作品,颂扬了爱的力量,探讨了关于“人性永恒价值”的主题,控诉了战争是可怕的战争是残酷的,体现了他对战争认识的新高度,战争最终毁灭的不仅是家园,更重要的是战争践踏额人性。他在小说中将个体的人置于小说的中心,关注的非政治和战争而是个体命运在战争中的遭际与命运,类似的作品还有

德国作家累马克的代表作《西线无战事》可以说,西方战争题材的作品的主题始终是人,而不是战争;是个体,而不是国家。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西方战争文学的研究还发现,在许多的作家的作品中,作家充当的都是普通士兵的代言人,不是高级官员,更加不是国家,我们知道国家发动战争更多的是为了胜利的荣光,而在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作家的笔下,战争却是无情、残酷、荒谬的,海明威在作品《丧钟为谁而鸣》中充当的就是一个小角色。

三、对战争的否定与逃避

我们知道了二十世纪的西方处于一个战乱的时代,自然会存在着不计其数的战争题材的作品,但仔细分析以后我们发现,20世纪的战争文学作品并不是为了歌颂战争,二十表现了对战争的否定与逃避。一方面,战争给人带来了迷茫,带来了信仰的崩溃,摧残了人的身体,更让人们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流落到巴黎的英国和美国青年的生活。小说的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了重伤,失去了新盖能力。不能够成为所爱女孩的真正恋人。巴恩斯一度对前途感到迷惘了绝望,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作者从侧面反映除了战争对人的伤害。另一方面,我们在卡呢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而已发现二十世纪的西方战争文学中还存在着对战争的逃避,这两位作家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来否定或者是制止战争,更多的是在逃避战争。保罗和他的伙伴对残酷的战争已经由害怕而到了不在乎,他知道自己早晚都将面对死亡,他就这样堕落者,整日只为吃好睡好,在那儿消极的等待着死亡。亨利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军官的腐败,他离开了战场,过了几个月美好而幸福的爱情生活。

四、生命的“毁坏”

战争最为触目惊心的书写,自然是对人的生命的毁坏,以及伴随着对人类文明的怀疑(3)。个体生命,是从文艺复兴以来被众多作家书写的形象,以至于到了19世纪个人价值已经成为了世界的起点和终点。应该说,西方传统文学塑造了感性个体的心性和气质,给以价值肯定,是生命在各种场景中光辉照耀。但是在20世纪的战争文学中,一个一个的人,一个个的生命都显得黯然无助,无足轻重战争轻轻的弹动手指,成千上万的人瞬间便灰分湮灭。当然,战争毁坏的不仅仅是人的肉体,还有人的灵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积累。从履历上看,西蒙是一个颇有正义感,在正义收到侵犯时挺身而出的勇者,是传统精神的担当者。但是,在其战争描写的新小说杰作《弗兰德公路》中,却丝毫不存在着有关英雄和正义的内容,我们看到的额是被战争击碎的肢体和心灵(4)。小说中出现的是一次战役失败的溃退,或者说逃亡,骑兵团只剩下的四个人,他们的最高统帅已经自杀,各将军在也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四个人在弗兰德公路突围,准确的说是无望的逃亡,树丛后面早已准备好了瞄准他们的枪口,天上还不断扫射的轰炸机。公路上到处都是人的尸体,马的尸体。肮脏、腐烂、血腥。飞机在上空还不断的将死去的人一次次的杀着。生命被毁,灵魂被破碎,人生在被改变的路上展现了难以承受的痛苦与沉重,这沉重吧不仅仅是战争的重量,也是20世纪战争文学的分量。在这些沉重的叙事中作家们让他们的主人公不断的追问:人类文明、人类理性是如何被毁坏的?战争对人的摧残实际上表达了二十世纪信念的溃败。在以堆堆毁坏的“东西”里,没有神性也没有理性,所有的毁坏,只剩下审美意义上的

荒诞和黑色幽默,成为一个时代荒诞的见证,也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海明威,海明威文集丧钟为谁而鸣程中瑞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海明威,海明威文集永别了,武器,林今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的“毁坏”意识——《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4)陈应祥主编,外国文学(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0世纪西方文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老师:

年 月 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ri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