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_吾丧我_引出的_庄子_齐物论_之结构与主旨_刘波

更新时间:2023-05-20 12:1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学刊2011年第11期

“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由引出的之结构与主旨

刘波

包头014030)

(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内蒙古

[摘

要]《庄子·齐物论》历来号称难读,其难则难在理论上的深奥复杂,加上有形象表达的问题,读者

,《齐物论》难以畅通其文意,文章似乎给人以纠葛不清的印象。尽管如此以其理论的深度和价值,历来被当作庄子,“万世之后,,哲学的代表性作品。庄子自己也在文中说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可见其寄托之深。《齐物论》笔者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之结构和主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吾丧我;齐物论;庄子[I206.2[A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齐物论》一开始,假借颜成子游和南郭子綦的对话,说“吾丧我”。“吾丧我”出了的境界是全节的引子,也是全篇“吾丧我”:“摒弃我见。我,的引子。陈鼓应对的解释为指偏执的我。吾,指真我。由丧我而达到忘我、臻于万物一体的”境界。人世上,一切的是非争论都由偏执的我见所产生。“丧我”便是摒弃偏执的我。这个“我”乃是封闭性的假我,“吾”才是开放性的、本真的自我。那么“吾丧我”与接下来“丧我”的三籁有什么关联呢?事实上,三籁就是情况的一种描写。子綦为子游说三籁,其实只是在地籁上说的。当子游“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又自言之后,懂得了

“敢问天籁”。面对子游的问题,他向子綦请问子綦却不能用“天籁…则是已”的句子来回答,而只是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几乎是遁词。子綦不能用定义的句式来答问,是因为天籁并不是人籁、地籁之“什么”,“天籁者,外的另一个用郭象的话来说,就是岂复别,,有一物哉”天籁只是一个“境界”这种境界需要超越人籁和地籁才能领悟。需要超越的东西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人籁的成与亏和地籁的分与别。此为第一大段,引出本文的“吾丧我”的境界,为后文作铺垫。

接下来由客观世界的自然音响,引出主观世界的纷争纠结。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样态的描绘,指出文化论战的参与者,都因各囿于己见,人人自我执著,锁闭在自“丧我”己的观念囚牢里,这都是没有的表现。其实辩者不知道所辩其实就像风吹各种窍穴一样,皆出于虚无。因此,不应该受形的束缚,为物所役使。过多的追求物之好坏,终生“与物相刃相靡”,,“不见其成功”。所以最终只能为物所累庄子认为不应太多追求外物的好坏、对错。因为物本无好坏、对错。此为第二大段。

庄子所关心的问题,乃是如何展现一己的真我。首先,”。“成心”庄子指出物论起于“成心便是成见、偏见。他认

[1672-8610(2011)11-0024-02文章编号]

为认识活动必然渗入主观成见,有了主观成见,就不可能得。“成心”。“道到客观的判准不足以成为判断真伪的标准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这里说到事物本然的情形是如何地被隐蔽,语言功能是如何地被误用,以至于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主观是非真“小成”所隐蔽了,伪的争论。庄子指出事实全面的真相是被

“小成”,“小成”是局部性的成就之人认识活动常被限制于片面的成就上,安于所见所得,对于系统外的东西不是茫然无知,便是采取排斥的态度。久而久之,心灵活动就被封闭而永远无法了解事物最终的实在与全盘的在局部的范围内,

真相。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而形成的,有彼才有是,有是才有彼。不仅相对待产生,而且是不断的流转,因而对待关。“方生方死,。事物在倏忽起伏系也不断的变换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的变化发展着方不可方可”说明价值判断的流变无定。各人由于角度、标准的不同以及所持的角度、标准本身的变动,产生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所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即顺任自然。超越对立的关系,,“莫若以打开封闭性的局限,用明净之心去观照事物本然。此为第三段。明”

。“指与马”第四段中,庄子运用了一系列的寓言的故事“我”告诉人们,争执的发生,常是从的一方去断言,常是出于自我中心的观点。若能从他方看多来,许多争论也许不致发生,因而在观点上不致自我执著,在态度上不致失之武断。“天地一指也,”但是他的最终观点是万物一马也。再用狙公和狙的故事、昭氏鼓琴的故事,来说明人们只是沉湎于他们所成就的一面,而昧于世界人生其他广阔的天地,心思被局。“凡物无限于偏颇的范围,而得不到精神的大解放、大自由”“天地一指,成与毁,复通为一。这与以上的万物一马”的意义是相对应的。其义为:1.“道通为一”即是从“道”的观点看来并无分别。庄子认为事物的差别是人为设定的,同一件

[作者简介]刘波,女,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

古文观止“吾丧我”《庄子·齐物论》刘波/由引出的之结构与主旨

可。3.瞿鹊子问长梧子的故事中,首言开放心灵超越世俗价值。庄子使用浪漫主义笔法,形容人的精神之提升,超越了有限的时空,在无穷的时空境域中,任心遨游,自由飞扬。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死生问题也困惑不了他。生命的出现与消灭,犹如四时的运转一般,乃是大化中的一个过程,了解这一也可不必过于执著死生的忧喜。梦与觉个生命流变的真相,

:“当也难以分辨,明乎此,也可超脱于其中的哀乐。庄子说却不知道是在做梦,又是梦中还在做梦,醒了以后然在梦中,

才知道是做梦,只有非常清醒的人,才知道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场大梦。

《齐物论》到这里,已经写到极致。然而庄子仍未肯收“无待”“泯合”借罔两问影说的境界,再借梦蝶以喻的境笔,

“物化”,界。由梦觉不分说到以譬喻物我界限的消解融合。

《齐物论》开始便出“吾丧我”的境界,以示破除我见我“无封”、“无境”执,而以真实的自我,神游于的辽阔境域中。《齐物论》及至的最后,以蝶化象征主体与客体的会通交感,达到相互泯合的境界。这境界实为最高艺术精神之投射。

事物,由于不同的人做主观意识的投射,因而产生不同的性质差别。2.主观的差别性渗入了事物之后,人的心灵就被拘“封”执、被住了。被“封”住的心灵,只知拘泥于琐细,斤斤。“一”计较即是指破除封域而达到圆融和谐的境界。3.“一”亦意指整体。任何事物都在不息的变化过程中,一件事变迁为另一新生事物的组成因素;新生事物物的分离消解,

:“物的组成,就包含了原有事物的分离消解之因素。所以说”,复通为一。即是说无论事物的分与成,成与毁,无成与毁,

都复归于一个整体。

“道”第五段在前面四段的基础上将人们引入到的境界。从无穷的时空观点来看,人世万物所有性质的差别都是不存“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万物本是于是万物与我为一”在的,

同体并生,人类妄自分离割裂,使自己的心灵萎缩而矮小化。庄子打开了一个无穷的时空系统,在时间上作无限的绵延,在空间上作无限的扩展,其目的在于透破现象界的层层界限,突破形器界的重重界限,而后从宇宙的大规模上,来打通个体与外界间的隔阂,物我同体。从认识主体的局限性,说到事物的相对性,进而取消质的差别。道之有封无封,事物究其根本在于人心。前面论述物之齐一,如果之有别无别,

人心能够了解这些,因循自然,就能够得道,进入道的境界。

第六段中,设了三个问答故事,重申前义。1.尧问舜的写出封闭的心灵与开放的心灵之不同。2.齧缺问王故事中,

:“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标准?”倪的故事中,提出三问而三不知,多未曾经过深思就遽然确认,实则只是主观是非的判断而已;一般人睁开眼就断定的知,事实上常是一孔之见的认

【参考文献】

[1](明)释德清.庄子内篇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M].人民出版社1992.崔大华.庄学研究[

[3]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上接第21页)

对社会的奉献感和责任感,主要通过在本职工作上的尽心竭社会是人的社会,只有社会上每个力实现。人是社会的人,

人的奉献与付出才能创造繁荣富强的社会,只有社会的繁荣富强,每个人的生活才会安稳幸福。所以,如果每个人都能都能把国家利益、社会责任存放于心,富从社会大局出发,

强、民主、文明社会的实现定是指日可待的。孔子德育思想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爱国,但其忠恕思想中却体现了爱国思想,其核心实对国家的忠诚。我们不妨延伸其意义,把爱国视为一种责任和奉献。

2004.

[3]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钟肇鹏.孔子研究[[4]M].漓江出版社,1993.黄伟林.孔子的魅力[[5]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蔡尚恩.孔子思想体系[[6]M].齐鲁出版曲阜师大孔子研究所.孔子思想研究论集[

1987.社,

[7]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刘锡辰.孔子及其教育思想[[8]M].东北师大出版社,2003.曲铁华.中国教育史[[9]洪亮.《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与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10).

[10]《论语》J].兰台世界,韩玉.议中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007(10).

[11]J].安徽文学,2010(10).李萌.《论语》中的德育思想[

【参考文献】

[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中华书局,1982.

[2].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李泽厚.论语今读[M]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re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