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垕

更新时间:2024-04-22 23: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书画理论课程论文

学 号: 0912568 姓 名:_______ 樊颖___________ 年 级:_ 2009级___________ 专 业:___ _艺术设计 ______ 院 系:___文学院艺术设计系 _

论汤垕绘画理论的特点

——以《画鉴》为例

摘要:汤垕,字君载,号采真子,是元代著名的美术鉴赏家。著有《画论》和

《画鉴》两文,是他平生鉴别绘画的经验总结。汤垕传承米芾的审美精神,并发展创造出一套有别于同时期赵孟颊等画论家的独到审美体系。汤垕《画鉴》所构造的画论体系,以通达、全面、提倡“清润”为主要特点,具有中国绘画最主流的审美特色。

关键词:《画鉴》;特点;通达;形神;清润

引言

宋元年问的画论家汤垕,其著作《画鉴》包含《画论》与《古今画鉴》两部分,在当时画坛即已产生很大影响。《画鉴》对元代中期以前的各朝重要画家重新评价,并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绘画理论系统,对后世影响至大。无名氏为《画鉴》作序赞道:“用意精到,悉有据依??后有高识,赏其知言。”汤垕对绘画的鉴赏独到而客观准确。他秉持最为通达的艺术观念,提出“写意绘画”、绘画的“清润精神”等重要概念,在技术范畴与思想范畴都拓展出薪的空间。在绘画评论上,他对顾恺之、陆探微、董源、李成、范宽、李公麟、赵孟频等重要画家的评价,堪称是对这些画家艺术特点、艺术成就的最为重要、准确的总结,多为后世引用,引导了中国画坛的主流论调。

一:汤垕绘画理论的特点 1.通达的艺术观

自南北朝时期,画论界就兴起了划分高低品第之风,谢赫首先将画家分为六品,其他画评家继而效仿。王维则提出“山水画中,水墨为最上”固,其他画法一概不如水墨画法。同时,也有一部分画评家倡导不分等级,只论画艺。宋代画家郭熙提出“兼收并览,广议博考”,并指出“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处于一律。”认为过于专究一种画风是一种弊病,只能局限在一种创作体例上,没有健康、全面发展的空间。汤垕延续了这种兼容并包的评画传统,包容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对迥然相异的风格都能抱有客观鉴赏的态度,很少掺杂个人喜好因素,这在批评家中是少见的。他认为流传至今的画作必有其优点,对任何一幅画作都不能果断否定,更不因风格差异而否定某一画派的风格。他既欣赏李思训“金碧辉映”的华丽,又大赞王维表现“山水平远”“云水飞动”的逸荡,尊雄伟气盛的吴道子为画圣,又喜好董源的云雾掩映、淡远奇绝。汤垕鉴画不论南北,既喜欢范宽、郭若虚、郭熙为代表的北派高远、雄壮的画风,又对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为代表的南宗明秀画风有很高的评价。汤垕的审美观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北平衡发展。院画与文人画在汤垕看来也不分高下,而是平行并列的两种风格,

一种繁复一种简洁,一种华美一种素净,一种富有色彩一种水墨清澄。汤垕在提倡文人画派、写意画法的同时,不失理性,极其注重色彩的使用,主张表现自然万物本身的色彩。从宋代开始工笔作画开始衰落,文人画逸笔水墨的地位逐渐上升。汤垕极力扭转这种一边倒的情势。汤垕倡导的写意画法并不是怪异、草率的代名词,相反,他所赞美的写意画鲜有怪奇夸张之作,更绝无草就之作,而多是构图精巧、形象严谨、笔致细腻。写意画中偶有形象奇谲的,也是画家故作逸笔以求不落窠臼,而不是造型能力低下造成的。陈师曾在《中国绘画史》中阐述:“故谢赫六法,首重气韵,次言骨法用笔,即其开宗明义,立定基础,为当门之棒喝,至于因物赋形,随类赋彩,传摹移写法等,不过入学之法门,艺术造型之方便,入圣超凡之借径,未可拘泥于此者也。”固汤垕既推崇关仝式以描写意境为主、着力表现山水神韵的淡彩水墨,又喜好荆浩细致逼真、刻意表现水木形态的写实风格,“刻”与“写”并重。谈到宋代绘画时,汤垕特提到池州画工所作的《九华秋浦图》,认为此图“有清趣”而又“工致甚多” 。可以看出,汤垕对画工并无偏见,对优秀的画工画也是大加赞扬。在汤垕看来,只要画工勤于学习、师法古人,也是能够脱“俗”的,这种看法对画工画是公允大度的。《画鉴》中“细”字共使用18次,其中有“细润”、“紧细”、“差细”、“细微”、“细碎”等多种提法;“工”字共有30处,另外还有“精微”“精妙”等表示笔法精细的评语。都足可见汤垕对谨细笔法的喜好。

2.形神并重

中国绘画特有的玲珑清韵、曲折蕴藉的笔墨,是中国文人淡远清高、命意高雅最好的展现载体,这种情致是难以临摹和再造的,仅能以提高个人修养、道德、思想高度的途径来实现。写意画欲表达的是超脱于形式之外的气象,所谓“大象无形”,存在形式对于这种气象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正如王弼所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而绘画以纸张为载体,以墨彩变化为表达形式,因此必然有实在的所画之物,必然是“有形”的。中国自古追崇神思,反感过于雕琢的技巧、技艺。在绘画中,实物摹写能力是大量练习即能掌握的技术,讲求熟能生巧;神、气的刻画则需要与生俱来的灵性、深厚的文化修养,是智慧、思想与人格魅力的外露。此两者一外一内,在中国文化环境中自然高下分明。庖丁解牛“神遇而不以目视,官止而神欲行”的境界,正是文人尚好的技艺上升为神思的境界。关于

形神关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中国画理论中的“形神”,专指绘画作品表现对象的外在物象与内在神韵 。汤垕作为最早提出写意概念的画论家,虽然推尚写意画法,但对文人画中轻视形似的倾向并不提倡。他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即是六法俱备,既然是“具备”则是将形似也包含在内。他提出的新“六法”中仍然有对象形的要求,仍然秉持六面俱到的标准,虽然将“形似”列为末事,但又不能不似。他提及顾恺之时,遗憾其“形似有时有失” ,可看出他对塑形能力的重视。某些鉴赏家、画家全然不重视绘画的象形要素,反以不似为美,并举以苏轼、汤垕等人的画论为据,实是对苏、汤理论的曲解和误读。汤垕认为,作画应该不刻意塑形、不单纯摹形、不过分雕琢,作画时的关注点主要在表达意境,形迹则顺其自然。画者在摹形技法纯熟之后应该追求以形寄神,才能有余力关注画面神韵的表达。能将形象置于次要地位,是画家造形能力成熟以后的提升,而不是对形的放弃。汤垕指出,文人画重在写意,画工画重在写形,但并不意味着文人画就不能写形,画工画绝不可能写意。形神兼备的文人画,其艺术价值必是更高,而不会因为注重摹形而降低品位。形与神不离不悖,是“意”的整体中相统一的二元,凝结着天人合一的文化玄机,趋近自然本真与人性内核。文人画通常寓情于物,没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画家就难以抒怀达意,心胸的表达都必须寄托在自然实物之上,因此写生、临摹是不可少的,完全脱离造型功能的文人画绝难是上品。作画如作诗一样,形似与神似一样,都是对刻画对象深刻理解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身心融人镜像中,把握其精神,自然能写画出其形象。

3.提倡“清润”

“清润”一词最早出现在晋朝湛方生的《七欢》中,原文为“良畴沃壤,傍山之阿??含山泽之清润,结玉实于秋霜。”此处指山青水秀,碧绿透彻。“清润”在南北朝时多用来形容诗文清雅柔和、流畅而有光彩。

被汤垕以清润的画作,有王维的人物山水、戴嵩所画的牛、张璨的松石、懂园的山水、支仲元的人物、历归真的远山、孙梦卿的《松石问禅图》、王诜的山水、燕文季的山水,其中戴嵩师出韩混,支仲元师顾、陆,孙梦卿学吴道子,王诜学李成。他们的画作多是水晕饱满、颜色干净透亮、清远悠扬的作品。汤垕最为推重的画家主要有顾恺之、陆探微、米芾、赵子昂等,从他们的画作特点也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rb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