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赏析材料
更新时间:2024-05-18 13: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选自《范文正公文集》我们学过他的《岳阳楼记》 二、写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三、重点词语
异:与江南一带风景不同 无留意:不留恋
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乐声和马嘶声等。 角:军中的号角。 千嶂:崇山峻岭。 长烟:荒漠上的烟。
羌管:羌笛。这里指羌笛鸣奏的声音 勒:刻 计:考虑 谋划 四、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五、主旨
作者通过对西北边地秋天景物的描写,表现戍守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了他们渴望杀敌报国的英雄情怀,表达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及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六、段意
上阕:着重写塞外落日孤城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秋景,而景中有情; 下阙:写塞外将士艰苦的生活抒写乡思,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七、赏析
1.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2.“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渲染了此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画面。反衬出边地的荒凉,为下阕写思乡作铺垫。
3.“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长烟落日”,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孤城闭”三字,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表现出了守边军人警觉之高,戒备之严,战事之紧,让人更觉苍凉。整句诗写出了边塞壮阔苍茫的景象,雄浑悲凉的境界,为下阕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5.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运用典故表达了将士渴望杀敌报国但壮志未酬情怀和思乡思家的情感。 6.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羌笛与秋霜衬托了将士的劳苦与不尽的乡愁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自己彻夜未眠,直抒胸臆抒写将士生活的劳苦和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忧国的情怀。 八、写法
1. 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2. 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
3. 动静将结合(2.3句动4句静) 九、《渔家傲》和《秋思》的区别
两者体裁有别,《渔家傲》为宋词,《天净沙》为元代散曲小令。 2、两诗均着眼于“秋”抒发其思,但各有自己的主旨。
《渔》描写的是塞外军旅的思乡感怀,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天》则将着眼于天涯游子的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以景写情,以情抒思。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二、作者: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人。辛弃疾是文 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豪放派代表还有苏东坡。二者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三、译文:
醉中把灯挑亮,端详我心爱的宝剑,睡梦里仿佛听到军营里号角声不断响起。八百里营地部下官兵分食烧烤的牛肉,各种军乐奏出雄壮的战歌,深秋在战场大阅兵。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声像惊雷那样令人心惊。完成收复中原的宏图大业,才能赢得生前身后为国为民的不朽美名。可惜壮志未酬白发以生,空怀一腔报国情。 四、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陈同甫,名亮)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五、主题: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并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六、理解句子: 1、醉里挑灯看剑”
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挑灯”意为将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其细致的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从而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 2、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是写战前的充分准备。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两个对仗极工、而
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虽未开战,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3、“沙场秋点兵”
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仅仅五个字,就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的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所有这一切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 ,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必胜的决心。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抒发英雄的理想.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 6、“可怜白发生”
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突然从高亢跌落下来,转为低沉。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七、艺术手法:
抒情、描写、记叙、议论融为一体,语言生动夸张,想象丰富而现实。
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一、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彫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译文: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张狂,左手牵着黄狗,右臂驮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千余骑马的勇士席卷过小山冈,为了报答全城人跟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搭弓射虎,就像当年的孙权一样。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双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要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遣冯唐式的人物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再次受到朝廷重用呢?我定当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向,勇敢的将利剑射向入侵的敌人。 四、背景:
本词写于熙宁七年1074年,这一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太守。这首词是次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五、主题:
记叙一次冬猎的盛况,表达了他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反击辽和西夏侵扰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六、写法:
上片叙事,下片抒情。叙事抒情辉映生色。全词用典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豪气。 七、典故:
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执,以作凭证。云中: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冯唐: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年老的郎官。当时,云中太守魏尚打败匈奴后,上书报功,因杀敌数字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获罪削职。冯唐向刘恒直言劝谏,刘恒便遣他持节赦魏尚,使复任云中守。事见《史记·冯唐列传》。以上两句,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够起用他。 八、重点句子赏析理解:
1、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2、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二、主题
诗人通过一支再现的尘沙断戟展开联想,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三、注释
①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 ④前朝:以前的年代。 ②未销:没有完全锈蚀。销:锈蚀。⑤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③将:拿,取。 ⑥铜雀:即铜雀台。
四、译文:
一支断戟深埋在泥沙里,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完全锈蚀。 我拿起磨洗干净,认出是三国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便利,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五、赏析:
1、一支断戟深埋在泥沙里,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完全锈蚀。我拿起磨洗干净,认出是三国的遗物。
前两句从眼前的事物写起,叙事点题,作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2、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便利,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后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若不是周瑜得东风之便,历史就会被改写。借史曲折倾吐胸中的抑郁不平与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六、写法
1、 运用联想,以小见大。通过一只断戟展开联想,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含义深刻,发人深省。
2、 借物抒怀。作者借助一只断戟,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不仅抒写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而且巧妙地倾吐了生不逢时的抑郁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释题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的朋友。少府,官名。之任,赴任。之,到。通过标题就知道是一首送别诗。 二、作者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 三、字词
城阙:城门两边的楼观,引申为京城、宫阙。阙,这里指长安。 辅:辅佐,护卫。 津:渡口。
宦游人: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的人。 海内:四海之内,天下。 比邻:近邻。 歧路;这里指分手的地方。 四、译文
三秦护卫着长安,遥望五津渡口,只见风烟迷茫。
我和你在离别时都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 不必在分手的地方,像少男少女一样让泪水沾湿了衣裳。 五、主题: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表现了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谊,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六、赏析
1、首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雄伟,点临别之地。第二句的五津泛指“蜀州”,点明杜少府即将宦之地。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送别画面,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二人皆不在本乡,则此别为别中之别。此承题句,宦游人送宦游人,尤其可伤。
3、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此句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意境开阔,一扫离别时的低沉情调,改变了送别诗悲伤凄凉的传统格局,成为千古名句。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 4、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尾联承接上联意绪,以劝慰友人作结,希望朋友摆脱离愁,满怀信心地踏上新旅程,点出\送\的主题。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七、写法
1、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意境开阔,一改离别诗的悲凉凄婉。 2、手法严谨,起承转合清晰明了。起句写景,承句写送别心情,转句一改离别的凄婉,结句,劝慰友人,表达真挚情感。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作者: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也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选自《杜少陵集》 3、词义: 岱宗:指泰山 了:完
造化:大自然。
钟神秀:聚集天地间的一切神奇和秀丽。钟:聚集,汇集。 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割:划分
荡胸:涤荡心胸。 决:裂开。 眦:眼眶
会当:该当,终当。 绝顶:顶峰。
4、背景:杜甫应举落第后游泰山做所。 5、主题
本诗通过描写了东岳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达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和气概。 6、句意: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由于大自然的偏爱,给了这儿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层层云升腾,心胸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多么渺小! 改写成散文
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大地。大自然给你的偏爱,使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挺拔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7、赏析:
首联: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下句: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为凝聚的意思,以拟人的笔法突出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是有情的。它格外青睐东岳泰山,故而把神奇与秀丽集于泰山一身。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侧面突出泰山巍峨险峻、遮天蔽日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和赞美。
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饱含了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登攀,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也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艺术手法:
(1)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对偶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
(3)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落笔由远及近,笔下之景由朝至暮。由望岳想到将来登岳。意境开阔高远,气势雄伟浑朴。
(4)虚实结合。\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造化\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阴阳\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春望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中国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二、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三、主题: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四、译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五、句子理解: 1、首联
一个“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令人满目凄然。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颔联
感伤国事,花也会流泪,怀恨离别,鸟也会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鸟以感情,移情于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批判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另一种说法是:诗人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3、颈联
写战火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战争持续时间长,家书的弥足珍贵,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 4、尾联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六、艺术写法:
1、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2、借景抒情,情注全诗。开篇四句写景,写国都沦陷,一片荒凉,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忧国思家。
3、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水调歌头
一:作者:
苏轼 宋朝 选自《东坡乐府》我们学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译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交代了做词的原因)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什么时候有呢?我端着酒杯问苍天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现在是怎样的年景?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凭借清风回到宫殿去,又害怕那华美的建筑,在高空中让我耐不住寒冷。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在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不能入眠的人儿。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儿不该是对人有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时变圆呢?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候,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种事自古难全,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同享这美好时光。 三:词义:
丙辰:熙宁九年(1076)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这里指想象中月宫里的亭台楼阁。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如。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彩绘雕花的窗户。 不胜:经受不住。 但:只。 婵娟:指月亮。
四: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五:主题:
这首诗上阕写饮酒时的想象,下阕写望月而生的离愁。诗人着眼于中秋明月,并以月为抒情对象,兼怀他的弟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并抒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一些看法。 六:赏析理解: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此句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表面上是赞美月夜;也含有对当今朝廷情况的惦念。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决绝的矛盾心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并决心面对现实。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
同时蕴含了人生的哲理:人生没有永远的圆满,有欢聚,也有别离,但只要心存美好,就会减少缺憾,增加快乐。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写出了积极乐观的美好境界。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七:此诗蕴含的哲理
人不管在怎样的境界中,只要思想开阔,胸怀旷达,就能心安理得,有所作为。人生没有永远的圆满,有欢聚,也有别离,但只要心存美好,就会减少缺憾,增加快乐。 八:艺术手法
1、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叙,以自然的深远澄静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阔,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2、从词的内容来看,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恶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哲理,运用形象的描写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 九: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降职。 杨花:柳絮。 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事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先写景后叙事,写景时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凄厉的子规,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氛围。“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自己满怀愁绪的心情,有飘零之感,又有离别之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化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感伤自己过去的遭遇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7、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二、词义
云脚:指低垂的云。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三、诗 意
在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远望湖面与岸齐平。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哪家新来的燕子衔春泥筑巢。 各种各样的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刚长出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的白沙堤。 四、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了早春西湖的明媚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赏 析
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 “几处”和“谁家”表现出初春的春意渐显,“争”、“啄”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把初春时的小精灵描绘的机灵可爱。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各种各样的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刚长出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乱”字贬词褒用,极言花多花艳,“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使人流连忘返。 六、艺术手法: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处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本诗选自《陶渊明全集》。 二、重点词语及易错字 1、结庐:建造房屋
2、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3、问君:这里是作者自问 4、尓:这样
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6、相与:共同,一起 7、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义 8、辨:通“辩”,辩解,分说。 易错字:喧 篱 辨 三、翻译
我建造房屋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要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存心远离尘俗,所处的地方自然也就偏远了。我在东篱下随手采几朵梅花,悠然之间望见美丽的南山。山中云雾在傍晚显得更加美丽。归巢的鸟儿结伴飞还。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说出来又没有更合适的语言。 四、内容及主题
这首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平和,通过描写归隐生活的闲适,表达了自己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含蓄地告诉人们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妙感受。 五、名句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是点睛之笔,看似平淡,实则极富哲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深沉感情。
六、写法归纳
1、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朴素而形象地表现了陶渊明厌弃世俗陶醉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2、诗歌用语质朴而意味深长,不假修饰却诗意盎然。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二、[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三、词语注释 1、问,出使。 2、边,边塞。
3、属国,典属国的代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4、大漠,辽阔的沙漠。 5、长河,黄河。 6、逢,碰上。
7、孤烟,指烽烟,古代边境报警或报平安的信号。 四.译文:
我只身轻车出使,以访查边塞,经过居延属国一直向前。 像征蓬一样出使边境,像归雁一样进入遥远的北方。 荒漠深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岸边一轮落日又大又圆。 在萧关下遇到骑马的侦察兵,打听到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 五、主题
《使至塞上》描绘了沿途所见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真实地再现了大漠雄浑、苍凉、荒寂的特点,抒发了慷慨悲壮之情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六、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征蓬一样出使边境,像归雁一样进入遥远的北方。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索,以“蓬”、“雁”自比, 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荒漠深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岸边一轮落日又大又圆。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一个“圆”字,把本来给人凄楚苍凉印象的落日,写的具有亲切温暖之感。运用对偶,对仗工整,描绘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突出了边塞的荒凉。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之情,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们艰苦的生活环境,突出了他们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精神。 八、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描绘了沿途所见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真实地再现了大漠雄浑、苍凉、荒寂的特点,抒发了慷慨悲壮之情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2、语言凝练,含蓄,优美动人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元大都(拿北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隐居杭州乡村。他是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多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有近人辑本《东篱乐府》。
二、【解题】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绪。 三、【译文】
黄昏,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嗍嗍西风,荒凉古道,疲惫不堪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已经落下,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乡思亲之情,简直要肝肠俱断了。
四、【简析】
枯藤老树昏鸦,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
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以乐写哀,和萧索荒凉的上下两句形成对比,反衬了作者孤独、寂寞、愁苦和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渲染悲凉气氛。昏鸦归巢,小桥人家,为“断肠人在天涯”做铺垫,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作者直抒胸臆,强烈的表达了作者悲凉孤独愁苦和思乡之情。
五、【主题】
通过对秋天黄昏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悲凉的情思,抒发了一个长期飘零异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六、【艺术手法】
1、前三句无一动词,而仅仅排列了九个独立的名词。实际上就是九个独立的意象。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这首小令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功的典范之一。
2.静景与动景相映
3.景色与情思相融,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
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二、译文: 三、词义:
临:登上 沧海:大海 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 竦峙:高耸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行:运行,运转 星汉:银河 四、主题:
通过登高览胜描写所见的山水的壮丽景色,热烈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五、赏析理解: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观字统领全篇。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渲染了大海苍茫,动荡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丛生,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写树木、野草,写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写出大海上大风大浪,惊心动魄的声势。写出了大海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魄。 六: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描写了山,树,草,风,烘托出了大海的苍茫动荡,写出了大海的生机勃发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面对这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2、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3、想象丰富,气势雄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魄。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 作者:李白(唐)
二、 易错字:樽 羞 箸 垂 乘 歧 沧 三、 词语:斗十千:斗酒值万钱。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美味的食品。
垂钓碧溪:指归隐闲居。
乘舟梦日边:指梦见到了皇帝身边。 歧路:岔道,这里指人生道路的曲折难行。
四、 翻译并赏析: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值钱十千,玉盘里名贵的菜肴价值万钱。以“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来写宴会的欢乐场景。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丢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抽出宝剑,举目四望,内心一片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急促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动词,形象地写出诗人的苦闷抑郁悲愤的心情。表达了诗人面对艰难的道路时苦闷茫然的心情。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黄河,河川被冰块塞满,要登太行,大雪却覆盖满山。 “冰塞川”“雪满山”运用比喻手法,象征世途艰难。这是正面写。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闲来无事,(就学那吕尚)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间,又梦见自己坐船遨游到太阳旁边。引吕尚、伊尹的事例自慰,希望得到皇帝重用。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啊,行路难!那么多的岔路,我如今该置身哪一边?
句式短小,节奏急促、跳跃,写出诗人进退失据、极度苦闷的心情。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有一天我会乘着长风,冲破巨浪,高挂的帆渡过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写诗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充满了昂扬的豪气。反映了诗人倔强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 今常用:常用这两句诗自勉或鼓励他人执着追求理想。
五、 主题: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
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六、 艺术手法:
此诗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
第一层写饯别,清酒珍馐,似乎是一次愉快的宴饮。
第二层来了个陡转,“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急促富于强烈
感情色彩的动词,把自己积郁多年的内心悲愤强烈地倾泻出来。
第三层以形象贴切的比喻,补足内心茫然,点名行路难的主题。 第四层诗情上升,写诗人希望终遇明主,以施展宏图。
第五层诗情反跌,以四个短句突出世路艰难引起的思想苦闷,最后以强
烈的自信作结,相信自己的理想终于会实现,充满昂扬的豪气。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 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 二、 字词:
遭逢:遭受,蒙受。
起一经:这里指他考中状元被朝廷起用。 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
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沉。 零丁:孤独无依的样子。 汗青:史册。 丹心:红心。 三、翻译和赏析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熟读经书,取得功名,从此遭遇坎坷不平,兵力单薄,战争频繁,匆匆度过四年光景。总写诗人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国势如同风吹的柳絮一样飘零,我这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风吹雨打飘泊无根的水面浮萍。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当时社会现实和自己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怀之情。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的痛苦心情。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生谁无一死,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一问一答,由现在过渡到将来,由残酷现实到人生理想,表明自己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宁死不屈,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四、主题: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作者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五,艺术手法
整首诗格调沉郁悲壮,正气浩然,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伟大复兴而奋争,其力量胜过百万雄兵。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写作背景
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 三、中心思想
诗人愤然辞官,回家途中触景生情发出感慨,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关注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 四、译文赏析理解
1、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鞭东指即天涯。
在弥漫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西下。“浩荡离愁”是说诗人的愁绪无边无际。用斜日和天涯路烘托出了无限离愁,流露出作者天高地远、天涯漂泊的苍茫迷惘之感。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用比喻的修辞,落红比喻诗人自己,花指国家、人民,也可比作理想信念。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仍心系国家人民,及时离官辞京,也要像落红一样,化作春泥,报效国家和人民。此句托物言志。
今义:常用这两句来赞扬老一辈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培养和爱护青年人耗尽心血的高尚情怀。 五、词义
吟鞭:诗人的马鞭,多用来形容行吟的诗人。 即天涯:便是天涯。这里指远离京师。 落红:落花。 六、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落红比喻诗人自己,花指国家、人民,也可比作理想信念。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仍心系国家人民,及时离官辞京,也要像落红一样,化作春泥,报效国家和人民。此句托物言志。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家。 二、词义:
山河表里:指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指华山和黄河。表是外,里是内。 西都:长安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三、译文: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王朝的旧址 那千万间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西望古都长安,心绪起伏不平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王朝的旧址 那千万间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覆灭,百姓还是受苦。 四、主题:
作者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也揭示了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最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深刻道理。 五、层意:
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二层(四—七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第三层(末四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最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深刻道理。 六、赏析: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群峰众峦好像在这里聚集,黄河的波涛好像发泄着愤怒,依山傍河的是地势险要的潼关道路。
“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写出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表达出了地势的险
要。“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汹涌和澎湃。整句话写出了潼关雄伟的气势和地势的险要,为怀古铺垫。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他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的道理。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愤慨。 七、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千古奇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语言精炼,形象鲜明二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由写景而怀古抒情,再议论。意蕴深邃,感情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是的全曲具有强列的艺术感染力。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一、作者: 王湾:唐代诗人 二、词义:
次:停泊 客路:旅途
残夜:黑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乡书:家书 三、易错字:
悬 生残夜 归雁
四、主题: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旅途所见到的山川壮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又将人生感悟寄托在景物描写中,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也抒写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无数游子的殷殷情思。 五、赏析理解: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悬。
“阔”,是宽阔的意思,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写出江面的恢弘阔大。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写出了此时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只有这样帆才能够“悬”。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形象地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做过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轮红日孕育在夜色之中,将以无与伦比的壮观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春天悄然来临,岩洞即将离去,时序交替,周而复始,自然规律是不可阻挡的。生和入运用了比拟手法,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新事物诞生于旧事物,又将彻底取代旧事物。 六,艺术手法
1、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颈联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在描写景物
节令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
2、 颈联气象开阔,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真是的写出了大江中的镜像
和作者的感受。
正在阅读:
中考古诗词赏析材料05-18
浅谈高校物业管理招投标现状及对策分析09-17
2011年高考化学复习总结性资料精选:高中化学方程式汇编03-08
2012年11月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真题(高级)02-03
电磁兼容课程论文11-01
多媒体年终工作总结范文03-21
作文范文之游天童寺作文10-25
2017年中国模卡电视行业现状及市场前景预测(目录)08-24
密斯04-2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古诗词
- 赏析
- 中考
- 材料
- 什么样的能量才能支撑一个人走过人生的低谷和迷茫
- 常见佛教咒语拼音注音
- 班子个人评价材料优秀范文
- 生化题库
- ZJ30钻机使用说明书
- 本科毕业生论文格式范例2016届
- 多点显示仪表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目录)
- Ode to The West Wind
- 2017届二轮复习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专题卷(全国通用)
- 校园网的网络安全管理和维护
- 电子商务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 江苏省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资料6:机械能
- 统计学习题区间估计假设检验
-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阶段练习题
- 饲料厂建设筹备工作定稿 - 图文
- 会计专业实习报告范文5000字
- 中南大学2010年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 图文
- 变电部分 - 图文
- 工艺危害分析管理程序
- 西方美术鉴赏(整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