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_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

更新时间:2023-07-25 10:0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加工贸易最新资料整理

2002年6月

第6期(总171期)      中国工业经济    ChinaIndustrialEconomyJune,2002No.6

【国民经济运行】

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

———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

潘 悦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北京市 100091)

[摘要] 本文认为,由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融入

产业内分工,沿着全球化产业链条不断地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技术密集型环节提升,进而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有效而便捷的途径。行了动态考察和调研分析,产业升级换代的阶段,级换代诸因素的分析,。

[; [][]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2)06-0027-10

一、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国际趋势

11跨国公司推动的产业全球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应对日益激烈的产业内部竞争,跨国公司开始了由面向东道国市场的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体系的复合一体化战略的转变。在复合一体化战略下,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按照各自竞争优势分置于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上,形成相互间的垂直或水平分工,它们共同组成一个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

在跨国公司组织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各国生产能力均被纳入其中,根据它们的产业竞争优势位居全球化产品价值链的一个或数个环节。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集中发展各产业中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则集中发展各产业中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它们相互分工合作,共同组成国际生产的全部。产业的全球化态势由此形成。目前,资讯电子、精密机械和生物制药等产业的全球化特征已十分突出,跨国公司推动的产业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

21产业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格局第一,就国际分工而言,产业内部分工代替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特定行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提供着价值链上最多的价值增加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家占据不完全竞争环节,提供一定的价值量;而在价值链中不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只能占据价值链中完全竞争环节,在价值链生产中提供很小的价值增加量。因此,

从产

[收稿日期] 2002-05-21

[作者简介] 潘悦,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27

加工贸易最新资料整理

业的国际竞争角度看,国际产业分工的内部化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全球化产业的成长过程,事实上就成为不断培育和积累竞争优势,由劳动密集的非战略环节一步步向技术密集的战略环节挺进的过程。

第二,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影响下,产业内贸易代替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体,加工贸易成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交换的必要形式。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复出口,或者海外加工直接转口,成为各国企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传统意义上完全由一国生产的纯粹“本国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越来越少,中间产品的贸易规模越来越大,现代广义的加工贸易成为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主要实现形式。因此,加工贸易在新的分工格局下较之一般贸易更具普遍性,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工贸易既是发展中国家融入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网络、迅速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它们利用外资带动国内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31产业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

在产业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再仅仅是简单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转换,而且还包含由同一产业内部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

,表现在生产和出口上,将呈现出如下阶梯状演进:、 零部件的分包生产和出口 (OEM和ODM) 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获取贸易利益;随着资金、技术优势的逐步积累和关联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整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阶梯提升。考察亚洲“四小龙”现代产业的成长和升级换代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述阶梯状走势。目前“,四小龙”的一些产业已达到了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阶段,如计算机产业中的宏基电脑;多数产业处于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阶段,组装加工阶段已陆续向中国大陆和东盟其他国家转移。

在发展中国家上述阶梯状递进过程中,直接投资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直接投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带入了产业成长所必需而发展中国家又十分缺乏的资金和技术,而且提供了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同时,子公司和合资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使得发展中国家得以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积累资金,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关联产业,

从而较为迅速和有效地建立和发展现代产业。因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切入全球化产业的生产体系,逐步由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演进的重要而且便捷的途径。

41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化与加工贸易

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更为鲜明的全球化发展特征,跨国公司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更为广泛,扩张速度也更为迅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正是承接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发加工和其他配套业务,顺利地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换代。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的激烈竞争和扩张加速了这些产业中的相关链条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把握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机遇,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目标,因而,也无形中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彼此间在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中的竞争。

28

加工贸易最新资料整理

二、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状况分析

11加工贸易产业分布的结构优化

加工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每一阶段里,投资主体的不同产生投资产业的分布差异,我国加工贸易也在诸生产要素的积累中不断提升着产业构成的水平。改革开放之初,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为主,投资主体是与港、台、澳比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主营港澳地区转移而来的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工艺简单,加工费低廉,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占据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为主,亚洲“四小龙”成为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他们向我国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直接动力,服装、纺织、皮革制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加工贸易进入外商投资发展的新阶段,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稳步拓展,中国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加工贸易由此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并重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加工贸易中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达到了40%。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出口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根据表1的数据,1992—2000年,机电、车船设备、、、加工贸易出口都获得了2倍以上的增长,6年代后期与前期相比,机电、,,表明机电,而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朗。

。1992年,占加工贸易出口前五位的产品分别是纺织、机电、鞋帽、杂项制品和皮革,其中,纺织和机电产品是出口的支柱产品;1995年,机电和纺织产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比重也出现了同样的转换,仪器仪表替代皮革进入前五位;2000年,产品位次没有变化,但机电产品的比重已攀升至43.22%,纺织产品的比重降至14.85%,其他产品的比重则在10%以下。加工贸易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局面已经形成,若将机电、车船设备、仪器仪表和化工归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则这部分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31.54%增长到2000年的54.37%,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已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21加工贸易产业内部的阶梯递升

在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产业间分工和贸易越来越被产业内分工和贸易所替代,国家之间按照比较优势分居同一产品生产的不同生产环节,因此,出口产品的产业类别逐渐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各国在产业链条中位置的变化,加工贸易产品的增值率便成为能够准确提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状态的判断指标。

表2显示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的总体增值率状况。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在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增长,到90年代后期已达到50%上下,这与80年代中后期15%左右的增值率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已经走出仅仅收取廉价加工费的阶段,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在加长,我国产业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在提升。

29

加工贸易最新资料整理

表1

1992

544

(1.37)

1441

(3.64)

2055

(5.19)

164

(0.41)

252

(0.64)

11053

(27.90)

4143

(10.46)

8604

(21.(411997

(5.04)

4034

(10.19)中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增长状况19951258(1.71)2982(4.05)3458(4.70)309(0.42)568(0.78)15390(20.88)5956(8.08)2081424)(3.73)3855(5.23)6228(8.45)1992-1995单位:百万美元1995-20001992-2000增长率(%)1.3120002314(1.68)5663(4.12)4516(3.28)623(0.46)1206(0.88)20444(14.85)71125.17)226095(4.43)6933(5.04)10877(7.90)增长率(%)0.84增长率(%)3.

25化工塑胶1.070.902.93皮革木制品0.680.311.200.881.022.80纸制品纺织鞋帽1.251.123.790.390.330.850.440.72机电仪器仪表1.865.911.031.223.510.930.802.47杂项制品0.540.751.70

注:括号内为占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单位为%。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2001。

表2

年 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2001。  中国加工贸易附加值的变化加工贸易进口值(百万美元)315373636847567583696227570206685727358692559加工贸易出口值(百万美元)396214424856980737038433499602104471110872137655加工贸易增值率0.2563340.2166740.1978890.2627080.3542190.4187110.5235230.5067000.487214

进一步的考察还可以通过产品性质的一系列指标,来测度加工贸易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位置30

加工贸易最新资料整理

的变化,进而确认其在全球化产业内的升级换代状况。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全国611家加工贸易企业问卷调研结果的分析,约有35%的有效样本企业已进入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

①20%的有效样本企业在零部件的生产阶段,56%的有效样本企业在成品组装阶段。加工贸易产品

的这种阶梯分布状态,说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并非全部从事各产业的简单组装工序,相反,已有1/3强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我国加工贸易已摆脱了简单组装加工基地的地位。

由于先进机器设备的发明和使用,大量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生产既可以采用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也可以将技术物化,采用使用大量机器设备、雇用简单劳动力的方式,因此,仅以阶梯分布还难以准确显现加工贸易的要素含量,进而判断其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优势。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样本企业中,67%的企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8%的企业从事的是资本密集型生产,17%的企业从事的是技术密集型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和为25%,表明我国1/4的加工贸易为非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

归结起来,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的基本状况是,54%的出口产品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实现了50%左右的增值率,35%的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25%的企业生产属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尽管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体存在着较大差距,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确实实现了产业升级,并且,这一升级进程是十分显著的。

31按照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市场导向进行划分,:实施浅度一体化战略的企业(面向中国市场))。后者便是加工贸易的主体。因此,投资实现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改革开放前期,我国轻重工业的发展长期失衡,与整体国民经济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后,加工贸易在纺织、电子、轻工机械和家电等行业的投资,一方面从总体上改善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失衡局面,另一方面也显著地提高了这些部门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并使这些部门迅速获得了国际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化工、机电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计算机、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也呈加速增长状态。

加工贸易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的典型案例。经过改革开放十数年的发展,中国具备了较强的加工生产能力。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产业基础、科技和人力方面的相对优势吸引着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跨国公司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相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及非关键的技术密集型环节置于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力资源密集区,这些子公司大都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运营。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亚洲“四小龙”也将中国作为其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将其在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链条中的部分劳动力较为密集的环节逐步移入中国。

外商直接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1993—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4%,高于全部制造业11.0%的平均水平,同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9.9%,同样显著高于全部制造业的7.1%的平均水平。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占申请专利数的2/

3,占出口值的3/4。这个趋势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不断增长而加速发展,加工贸易在此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①由于多数问卷问题可以复选,因此,各项选择占样本百分比的和大于100%。

31

加工贸易最新资料整理

表3

出口

(亿美元)

合计

一般贸易

来料加工

进料加工

租赁贸易

外资企业作为

投资进口的设  -

备和物品

其他3.12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构成19951999比重(%)100进口(亿美元) 218.27 91.3516.4349.838.52比重(%)100出口(亿美元) 370.43 32.7465.39262.640.68比重(%)100进口(亿美元) 525.07

 199.2341.14172.0811.32比重(%)100 100.91 19.8818.2859.63  19.718.159.1  41.97.522.83.9  8.817.770.90.2  37.97.832.82.2  -40.5118.6  -  -46.548.93.111.635.38.982.454.7610.4  资料来源:科技部统计资料,2001。

从表3中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出口增长速度尤为显著。在进口中,,加工贸易,并且,,。到1999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上升至88.6%,,来料加工规模没有太大变化,。可见,加工贸易带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

。在深圳,以加工贸易为载体,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化体系;在苏州,以电子信息产品为龙头的加工贸易发展,已对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员工的培养和配套产业的跟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出口形势乏力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成为支撑出口增长的中坚力量。2001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达48.4%,占加工贸易出口净增长的93%;深圳市出口增幅减缓,但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仍保持了高速增长,其对加工贸易出口的贡献率达86%。

加工贸易推动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大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还是亚洲新兴工业体的产业再转移,都是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全球链条的一部分。一方面,严格意义上,它的发展还不能看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真正成长与壮大;另一方面,正如前所述,这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当地化,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切入了全球生产体系,获得了难得的资金、技术和销售网络等要素条件,为我国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基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便捷途径。

三、影响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因素分析

作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链条的一个环节,客观来看,一国的加工贸易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首先取决于该国产业的要素优势,要素优势直接影响着引进技术的水平、引进技术的外溢效果,也对配套产业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同时,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也对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关联产生重要影响。

11劳动力供给

就中长期来看,在未来10年内,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将继续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来自人口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人口和来自企业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长方式32

加工贸易最新资料整理

转变等改革进程中产生的失业人口,使中国在21世纪初期的10年内,每年约有2700万新增就业人口。以年均国民经济增长8%计算,依靠经济增长带来的新增就业机会约为810万,以充分就业为标准,中国每年仍有上千万的待业人口。这种就业形势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劳动力优势仍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最大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在中国仍将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21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

产业的基础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决定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水平高低的主导因素,而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通常情况下,在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只向东道国转移适用性技术,转移技术水平等同于或略高于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经过数十年的工业化建设,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在进口替代条件下,这些产业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在外贸和外资的强烈冲击下,多数行业的技术密集度有所提高;纺织、服装和家电等消费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总体来看,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大中型企业普遍技术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从设备状况来看,制造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仅占全部产业设备的24.6%,其中,为其他行业提供机械装备的机械行业本身设备就十分陈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占11.82%,达到国内一般水平的占52.74%,还有约20%。就产品档次而言,机械行业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880年代中期水平的占26.9%,居国际70年代水平的占48.7%。产业技,这不仅使跨国公而且从技术上阻碍了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妨碍了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

31

制约加工贸易升级换代的首要体制问题是国有企业问题。在台湾、韩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内资企业迅速地适应了跨国公司的需求,形成了高质量、大规模的供应能力,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他们成为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的微观主体,在加工贸易发展中不断壮大。而在我国,分享着国家大部分要素资源的国有企业,由于机制僵化、市场适应力差,没有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而民营企业则因许多束缚条件尚未成长起来,这使得外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加工贸易的配套主要在外资企业间进行,人员流动也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之间。这种局面一方面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尽管这些基础本身尚待加强和提高;另一方面,发展加工贸易可能带来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被大幅度抑制。更重要的是,当地经济通过加工贸易逐步积累实力、发展壮大的进程没有显现,加工贸易的多数利益和加工贸易发展进程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

影响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另一重要体制性问题是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企业应是产业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的主体。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科研体制基本是政府计划、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主导项目管理,缺乏市场化、产业化导向,在风险融资不发达、不规范的情况下,有限的人力、资金投入没有合理的配置机制,投入产出效应极差。在这种背景下,希望提高技术水平从而进入附加值更高链条的加工贸易企业既得不到科技资源,也难觅技术支持和援助,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遭遇不到有力竞争,转移技术的步伐就会相应放慢。这样,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既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也缺乏有力的竞争促进,这使得加工贸易发展中技术进步和外溢不尽人意,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自然受到阻碍。

影响技术进步的一个较为特殊的问题在于知识产权制度。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规定基本与国际接轨,但树立正确的经营意识,培养牢固的守法观念,在中国产业界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基

33

加工贸易最新资料整理

本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表现尤为明显。知识产权观念淡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41政策环境

加工贸易政策实施中存在着不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负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各种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不完备现象影响或抑制了中间配套产品的生产,对技术转移和产业联动构成障碍。其中包括,关税政策中对最终产品高关税而对中间产品的减免税;出口退税政策实施中,对境内结转的上游企业不实施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时间长,周转环节多;深加工结转“先征后退”等等。

另外,加工贸易运转中也存在一系列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生矛盾的政策因素,需要在实施中加以修正和解决。其中,最重要的阻碍因素是进口手续的繁琐和进口设备关税、增值税过高,其他还包括减免税的设备目录不够明细、样品进口受到限制等等。对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产生更深远的负面影响的政策因素在于地方政府引资和发展加工贸易的指导思想。保持引进外资的总量增长是各地衡量官员业绩的重要方面,因此,各地政府竞相制定更为优惠的引资让利政策,在扭曲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形成地方间的恶性竞争,成为中国引资的一大特色。地方政府重数量、轻质量的引资思想和行为,给外资企业以极大的便利,却往往忽视了外资进入对当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应该产生的积极影响。

51外资企业的战略与目标

,跨国公司根据在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战略目标,如前所述,,此外,中国在外资和外,行业自身特点、中国当地配套产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1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简要评述

(1)加工贸易是外商企业根据东道国的要素优势、产业基础和投资环境,将其某个生产环节和相应技术置于东道国进行投资生产的商业活动,出于盈利目的,外资企业会随国际市场的竞争需要不断提高加工贸易的生产技术,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因此,从企业角度看,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长期里,国际竞争的压力会促使加工贸易本身保持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的趋势。

一般情况下,外资推动的加工贸易生产为当地经济带来了资金、技术,培训了熟练的劳工队伍,提供了国际市场渠道,并可以产生较为广泛的关联效应、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即使单纯的内资企业从事的OEM、ODM业务,也为企业本身和配套产业群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国际市场机会。对于缺乏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不仅节省了巨额的营销资金,而且获得了生存和扩张的空间。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幼稚产业来说,加工贸易提供的要素和创造的效应是发展中国家幼稚产业积攒竞争优势、逐步成长的重要途径。因而,加工贸易对产业成长和升级换代的积极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加工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意义更为深远。从最简单的组装生产开始,沿着产业链条逐步向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生产攀升,加工贸易为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便捷的路径。亚洲“四小龙”的高新技术产业就是沿着这条途径成长起来的。

(2)考察中国加工贸易二十余年的发展,可以看到,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是十分明显的。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加工贸易仍然处在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进步受到制约,由于内资企业没有占据加工贸易的主导,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有限,加工贸易对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的推动作用还没有34

加工贸易最新资料整理

得到充分发挥。

未来10年里,以中国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将向世界制成品的生产基地发展,中国将致力于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密集度,谋求高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增长。在此趋势下,加工贸易必将获得更加广泛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升级换代。

随着东部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低附加值、劳动密集的加工贸易会向内地转移。目前,珠江三角洲加工贸易北移和长江三角洲加工贸易西移的趋势已经显现。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对于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带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想见,继东部地区之后,中西部地区通过加工贸易融入国际分工,承接东部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产业转移,在国际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中争夺更多的资本、技术、市场和就业机会,这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强调加工贸易在产业升级中的意义,并不意味着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问题可以依靠加工贸易来解决。加工贸易仅仅为技术进步提供了一条缩短差距的捷径,为产业升级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在加工贸易发展中,不排除一些企业和行业技术依赖的可能,如果形成了技术依赖,劳动力优势丧失后,在沉淀成本不高的情况下,外资就会迁移,这是我们急需避免的现象。因此,鼓励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促进加工贸易技术转移和外溢,最终目标在于推动民族产业技术的自主成长和民族产业的升级换代。

21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1)统一认识,稳定政策,的形象和后来与之相关的“走私”现象,,,,统一认识,保证加工贸易政策的稳定性,,需要在加工贸易发展中树立“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宗旨,,促进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外资政策、税收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调一致性,保障外经委、海关、税务和商检等部门的协调一致性,杜绝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减少政策摩擦,共同为提高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服务。

(2)鼓励技术进步,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各级地方政府应当转变引资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的指导思想,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同时,严把审批关,将加工贸易审批和管理工作与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工作结合起来。为提高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可借鉴台湾等地的经验,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产业科技进步基金,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开发;发放优惠贷款和各种补贴,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进步、质量改进、自动化发展和员工培训,以有效地缓解企业技术进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在相关政策上,应加快海关通过速度

,完善先进设备进口的各项优惠措施,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建设新的生产线和对原有设备的更新改造;加强知识产权政策的实施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技术进步的合法权益。(3)促进内资企业发展配套生产,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配套产业发展是加工贸易带动当地产业成长、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基础。应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配套产业的快速增长提供微观主体。应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其中包括:改革关税制度,逐步降低制成品关税,减少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税收差异;改革海关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为深加工结转提供便利条件;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缩短退税时间,减少退税环节。加强对配套企业的科技、资金和信息支持,发挥政府、科研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内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联合技术开发、人才培训,提供优惠贷款、补贴和各项信息服务,动员各方力量推动内资企业的配套产业发展。鼓励外资的跟随性投资,促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培

35

加工贸易最新资料整理

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创造更加有利的产业空间。

(4)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加工工业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从改善和提高产业基础水平来解决加工贸易的配套生产和升级换代能力问题。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拓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组织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同时,重视高新区的建设,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为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培育坚实的后继力量。高新技术产业从发展伊始即应吸取传统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走外资与内资共发展,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保持与国际水平同步。

(5)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加快传统科研体制的改革步伐,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的倾斜,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大科技投资力度,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模仿创新;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实施高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并举,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6)加强地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加工贸易向内地转移。伴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势在必行。要看到不同产业链条中的加工贸易在全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在亚洲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增强中西部地区对外商投资和东部产业的吸引力,促进东部低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度的加工贸易向与之相邻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牢牢地保持并稳步地增进全球要素在中国的配置和全球产业链条在中国的拓展。为促进加工贸易的转移,应借鉴东部经验,制定相应政策,,术援助、资金注入和劳动力培训,,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

〔参考文献〕

〔1〕江小涓、、冯雷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课题组《迈向市场经济的前沿:———加工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作用评价》,载《国际贸易》2000年第9期。

〔3〕外经贸部发展司《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机遇及政策选择》:,载《经贸导报》1999年7月24日。〔4〕DieterErnst,(ed),1998.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andExportSuccessinAsia,Routledge,NewYork.

〔5〕MichaelBorrus,2000.InternationalProductionNetworksinAsia,RivalryorRiches?Routledge,NewYork.〔6〕WorldInvestmentReport,1999.

An

AnalysisonIndustrialUp2gradingofChina’sProcessingTrade

PANYue

(InternationalStrategyInstitutionofCentralPartySchoolofC.P.C,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processingtradeimprovedbytransnationalcompanies’FDIprovidesaneffectiveandconvenientwayforlessdevelopmentcountriestoup2gradetheirindustrialstructure.ThisarticlemakesdynamicandactiveanalysisonindustrialdistributionandproductcharactersofChina’sprocessingtrade,gainsaconclusionthatChina’sprocessingtradeismovingfromlaborintensivelinktotechnologyintensivelinkontheproductivechainofglobalindustries.Basedonthediscussionofinfluentialfactors,thearticlegivesseveralpolicyproposalsonprocessingtradedevelopment.

KeyWords:processingtrade; globalindustries; industrialup2grading

〔责任编辑:王燕梅〕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qq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