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晓论文修改稿第3稿 指导老师周玉兰(5.22)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31 01: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

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 班级: 04新闻本一班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姓 名 计划完成时间:5月18日 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完成情况: 良好 指导教师意见: 论文作者期望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勃兴的社会动因的解析和对民生新闻发展轨迹的梳理,在展示有别于“权力控制、单一话语、政治宣传”的传统意识形态的“新意识形态”的一角的同时,揭开民生新闻多重复合意识形态迷雾,探求民生新闻/电视新闻的突破方式,把握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动向,在论文中,论述本身涉及到了一个比较生僻的领域:民生新闻本质的意识形态究竟是什么——作者的回答是一种复合的新意识形态——传统的那些意识形态被巧妙地“退隐”了,其实论文只要抓住这一点就可以了,文章的主要任务就是详细的论述: 1、民生新闻本质的意识形态为什么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论述) 2、为什么传统的意识形态退隐了?(论述) 3、在这种新意识形态下,民生新闻有何表象?(实证分析《范大姐帮忙》、《南京零距离》都可以) 4、今后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向。(论述) 另外,文章写作比较仓促,行文比较零乱,这样的文章答辩是通不过的,请一定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完成论文。 指导教师(签名) 周玉兰 . 傅晓 指导教师 周玉兰 08年1月22日 备注: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附件11: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学生姓名: 傅晓 专业班级: 04广电新闻一班 指导教师: 周玉兰 第一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傅晓同学的论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论文开题评议意见: 傅晓同学的论文选择关注了目前在中国新闻业界和理论界都相当热门的“民生新闻”,在他的开题报告中,论文作者说明“之所以研究这个选题,是因为本人学的就是新闻专业,毕业后在媒体实习工作,很大程度上会接触民生类新闻,对此类新闻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业务领域的水平提高;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给予同行一些好的借鉴”,借助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阐述业界的传播现象,本来就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题中之义”。 作者在论述方法上选择“从意识流的角度,去分析我国当前民生新闻的现状”,应该说在目下浩如烟海的相关研究当中,这样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角度是新颖的,也是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作者期望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勃兴的社会动因的解析和对民生新闻发展轨迹的梳理,在展示有别于“权力控制、单一话语、政治宣传”的传统意识形态的“新意识形态”的一角的同时,揭开民生新闻多重复合意识形态迷雾,探求民生新闻/电视新闻的突破方式,把握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动向。作为其论文指导老师,我同意作者开题。 学生(签名): 傅晓 指导教师(签名): 周玉兰 08年 12月 20日 第 二 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傅晓同学论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初稿评议意见: 论文作者期望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勃兴的社会动因的解析和对民生新闻发展轨迹的梳理,在展示有别于“权力控制、单一话语、政治宣传”的传统意识形态的“新意识形态”的一角的同时,揭开民生新闻多重复合意识形态迷雾,探求民生新闻/电视新闻的突破方式,把握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动向,在论文中,论述本身涉及到了一个比较生僻的领域:民生新闻本质的意识形态究竟是什么——作者的回答是一种复合的新意识形态——传统的那些意识形态被巧妙地“退隐”了,其实论文只要抓住这一点就可以了,文章的主要任务就是详细的论述: 1、民生新闻本质的意识形态为什么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论述) 2、为什么传统的意识形态退隐了?(论述) 3、在这种新意识形态下,民生新闻有何表象?(实证分析《范大姐帮忙》、《南京零距离》都可以) 4、今后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向。(论述) 另外,文章写作比较仓促,行文比较零乱,这样的文章答辩是通不过的,请一定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完成论文。 学生(签名): 傅晓 指导教师(签名):周玉兰 08年1月22日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毕业设计(论文)

( 2008届 )

论文题目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The analysis ha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学 生 姓 名: 傅 晓 学 号: 02

二级学院名称: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专 业: 广播电视新闻 指 导 教 师: 周玉兰 职 称: 讲师 .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内容摘要: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又兼具时政和新闻双重特性的新电视新闻,因为其勃兴的复杂背景和社会动因以及纠结了太多特征而有着巨大的学术观照价值。近年来,民生新闻在中国传媒业迅速崛起并发展,其播报模式、采编内容、内外影响均打上了不同程度的中国特色的烙印。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好事还是坏事,让我们多角度、多层面的进行剖析。

关键词:新明的中国特色 新意识形态 电视民生新闻

THE ANALYSIS HA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ABSTRACT:As a news category distinct from traditional ones ,news of people?s livelihoods has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political news and social news.Complexhistorical contexts in it has been prospering ,its social driving forcesand its intertwined connections with time make it academically valuable to examine.In recent years,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rapidly rose in the Chinese media industry and develops, it disseminated news the pattern, picks arranges the content, the inside and outside affects has gotten the varying degre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brand mark.This is accidentally or inevitably, is the good deed or the misdemeanor, lets our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e multi-stratification planes carry on the analysis.

Key words:New bright Chinese characteristic New ideologies Television News of people's livelihoods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目 录

绪 论 ????????????????????????????????3 1 民生新闻打上地域化烙印 ??????????????????????4 1.1 民生新闻在中国的历史渊源????????????????????4 1.2 民生新闻“因地制宜”本土化???????????????????5 2 我国民生新闻“新意识形态”的产生与传统意识新闻的退隐????????6 3 多重复合的“新意识形态”的中国民生新闻 ??????????????7 4 “新意识形态下民生新闻的表象(以《范大姐帮忙》为案例分析??????8 4.1 传播由新闻到信息的转变?????????????????????8 4.2 报道领域由官方向民间的转变???????????????????9 4.3 媒体姿态由传播到互动的转变???????????????????9 5 中国特色民生新闻遇到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9 结 论???????????????????????????????8 致谢?????????????????????????????????8 参考文献???????????????????????????????16 附录?????????????????????????????????17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绪论

如果说媒体的功能在于发时代声音,传时代风气,电视的责任似乎就可归结为留存历史记忆,记录可供观照的“影像时空”。在这个意义上说,以媒体为学术的审视平台,从纷繁复杂的电视屏幕上寻找时代和社会变迁的踪迹是当下学界时髦的也不啻是聪明的学术的路径选择。

一方面,兼具执政党舆论宣传工具功能和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商业传媒特性的电视(也有学者称之为从党的宣传工具向党营商业性的信息娱乐业转变,或从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向国营的准信息产业过渡的中国电视[1])正受到“全球化”“化”为代表的新浪潮的冲击,电视屏幕上展现的因此越来越具有与之匹配的文化品质——但凡社会中所有的思潮、观念都很容易在屏幕上找到“影子”;另一方面,电视媒介以其巨大的跨时空的力量也在时刻涵化、引导甚至颠覆着当下社会和人们身边的观念、文化、思想,在反作用于社会的同时也剧烈改变着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文化生态环境。

对中国电视发展的考量,我们不应该规避对当下复杂变化的文化语境的体察,更不能够割裂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电视与其身后弥漫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必然关系。从这一目的出发,与政治结缘深厚、到现在仍然担负着执政党和国家主要政治宣传任务的电视新闻被我们纳入了学术视野,而一定程度代表了电视新闻发展新趋势的民生新闻因为身上纠结了太多典型的新意识形态的特征而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文中,笔者期望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勃兴的社会动因的解析和对民生新闻发展轨迹的梳理,在展示有别于“权力控制、单一话语、政治宣传”的传统意识形态的“新意识形态”的一角的同时,揭开民生新闻多重复合意识形态迷雾,探求民生新闻/电视新闻的突破方式,把握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动向。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1 民生新闻打上地域化烙印

1.1 民生新闻在中国的历史渊源

当电视成为我们时代各种声音的代言,普通观众只需要端坐于电视机前享受影像带来的“视听快感”(某种程度上观众的眼睛也成为了鱼龙混杂的各种思想观念的跑马地),学人需要警觉的却是“谁是话语的主体”[2],电视是在替谁发出这种声音,声音的内容构成、指向又是什么?

毫无疑问的是,在当下中国的政治传播谱系中,电视新闻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处于轴心位置,而这种轴心位置一定程度上是由以《新闻联播》为主的传统类型的电视新闻[3]来确立的。自1982年起,《新闻联播》就被授权比其它媒体早一天独家发布重大新闻,从而一举改写电视在传统媒介阵营中的从属地位[4].转变毋庸讳言正是缘自于背后政府当局强有力的支持,而这种权力支持只能进一步证明中国电视尤其是中国电视新闻已然成为当下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核心。但是电视新闻这种核心地位因为时代的变迁,一方面因为电视的威力日渐增大而被无限的放大、强化,另一方面却面临被侵蚀、瓦解之虞。

中国尽管在“文革”之后,就尝试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但事实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真正开始步入被人们普遍公认为“转型期”的“大时代”(鲁迅语)[5]: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思想转型、文化转型,四重转型同时展开;就业矛盾,城乡矛盾,东西矛盾等诸多矛盾纠缠错综。“在利益分化和政治放权这两种互为因果的力量作用下,多元化成为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发展变化的普遍特征和价值观图腾,中国社会随之带上了碎片化特征。”[6]由此,多元文化的浸淫、统一声音的缺失和生存压力的存在下的人们开始“碎片化”的游离于原本笃信不二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外,现实情境逼仄下的人们 开始怀疑曾经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开始从想象的世界与生活的真实落差中积蓄不满和郁闷,开始为曾经清晰而美妙今天模糊而遥远的将来心生迷茫与忧虑。在阵痛和动荡中的人们,不会去理解什么个体与大局、眼下与未来之类的抽象观念,即使潜在的感觉世界正在日新月异,“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依然成为时代的共有图景。依旧日日赞歌的《新闻联播》们人们难以认同,虚无缥缈的电视剧也被人们疏远(《渴望》等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热播恰成最好的反证),人们需要的倒不是对现实的深入了解,需要的正是基于生活的有效的安抚、交流和宣泄,一种有现实可能的想象空间,或者说是“一种表象,在这个表象中,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关系是一种想象关系”[7].但特殊时期这种本应由传媒特别是直观的可视的传媒——电视执行的“按摩”作用因为传统联播式新闻“高高在上,俯瞰苍生,冰冷生硬,千人一面”而付之阙如了,公众与官方沟通的良好渠道(或者说是公众单向度接受的政意下达通道)被阻断,原本严密有效的官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输出系统因为陡然失效而在电视上处境尴尬。所以说,经济力量引起的社会生态的变化是民生新闻出现的根本原因。而事实上这种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危机”,或者说观众作为民间立场和媒体完全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截然对立与不可调和恰成为之后中国电视所谓“三次革命”[8]的肇始,和今日民生新闻的走红有着内在逻辑的延续。

1.2 民生新闻“因地制宜”本土化

电视民生新闻所关注的主要的就是本地域的一些百姓比较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的心情。地域性是民生新闻吸引受众眼球的地方,是“民生潮”现象成因正之一。同时,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本土化媒介,有着天然的接近性,能帮助民生节目所在地域的受众重建“地域认同价值”,构建“地域文化认知理念”[9]。其一,地域认同价值:著名的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认为,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真正发生变化的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往往是那个时代的主导媒介。因此,对一档真正成功的民生新闻节目来说,能为观众记住的,真正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不是具体的新闻内容,而是节目传达的并为他们认同的价值。而民生新闻的成功正是由于它的地域认同价值。民生新闻所报道的就是一些本地域内的百姓的生活琐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地域的文化,使百姓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并不与自己隔离的世界,感到自己不再孤独不再寒冷。这是民生新闻的一个重要作用,也是民生新闻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地域文化认知理念:民生新闻在新闻报道中蕴含着地域文化,以此构建地域文化认知理念。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们最为稳固的群体心理。即使在全球化观念泛滥的现时代,地域文化依然是某一地区的人们身上的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无意识烙印,它需要的只是被唤起。而民生新闻节目在其日常的报道中,所展现的那些发生在街头巷尾被广大市民关心的日常事件,那些市民的喜怒哀乐、街市风光和风土人情,都是地域文化最鲜活的体现,这自然能让百姓认知地域文化。

2 我国民生新闻“新意识形态”的产生与传统意识新闻的退隐

我国民生新闻的“新意识形态”的产生与传统意识新闻的退隐密不可分。传统新闻就是所谓的社会新闻,而民生新闻却是“新”字当头。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其实有不少共同点, 正是由于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之间存在这种传承关系,使得两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和写作方式上。

从内容上看,民生新闻涉及的范畴与社会新闻大致相当,通常,社会新闻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角度出发,报道类似社会学所研究的范围及人与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而民生新闻一般就是“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像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日常的七零八碎、家长里短,都能在民生新闻中找到踪影。所以,对百姓生活中“小事”的关注,就决定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构成——即以地域新闻为主,同时还包括一些生活服务资讯,以及少量的与百姓关系密切或是影响力较大的国内、国际要闻。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新闻是广义的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的“民生”涵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1)“民生”中的“生”可被视作民生新闻的内容层面,大众传媒对“生”的理解是统一的,基本可以概括为四点:生活(衣食住行),生存(生存权利),生计(国计民生),生命(尊重生命,人文关怀);2)“民生”中的“民”应该是民生新闻的主体,所有具有公民权利的自然人都可以被称为“民”,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尽管当前大众传媒对民生新闻“民”的内涵误解,导致了相关新闻报道的局限。民生新闻的内容优势在于它对准了一个以往在媒介呈现中屡被忽略的领域——日常生活领域。

从表现方式上看,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都都不同于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仅从词义上判断,就不能概括“既有社会新闻、也有舆论监督、还有生活资讯,甚至时政新闻”的新闻结构。其实,它只是“扩张”了的社会新闻,某些涉及经济领域的时政新闻经“软化”处理,也可以视为“民生”题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社会新闻的概念中找到答案。社会新闻是着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气、社会问题发展变化的新闻报道。它要求以典型事例为主,注重人物活动和情节、细节,写作上讲究人情味和趣味性。目的在于布新除旧、扶正祛邪,净化社会风气,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舆论。民生新闻的基调和具体表现手法与一般意义上的市民新闻或西方新闻界的“软新闻”类似,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和能力的“软性”表达,在作品结构和语言上,新闻体裁和文学体裁的特点发生了融合,常常不严格按照新闻的结构来表达,语言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或更加口语化。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这显然与传统意义上的时政新闻不同,它们都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经典写作方式。而代之以故事化、煽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W的问题,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交待出一种悬念。虽然具体的报道形式具有很多变化,但都更加注重所叙述的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在评论性文字方面,不再流连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并对观众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而是注意以幽默、调侃的形式进行一家之言式的评论,点到为止,寓庄于谐。尽力表现主持人的个性,不再代表客观真理对观众进行教化。 民生新闻可以说是在传统新闻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产物。它的新意识是必然出现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它必须推陈出新,摒弃一起传统新闻制作的模式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 多重复合的“新意识形态”的中国民生新闻

我们界定的电视民生新闻区别于传统联播式新闻,是指那些面向都市,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希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民生新闻的概念有别于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又兼具两者的一些特征。中国的时政新闻一般被自觉等同于报道领导活动、会议内容、官方消息的政治性新闻,这种新闻形态由官方意识形态主导。所谓“向民而不唯官”的民生新闻并没有摒弃这种官方意识形态的引导,而是转用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宣扬官方意识形态。社会性题材作为民生新闻内容的重要组成,实质上以一种变体的形式参加了民生新闻的建构,担负起体现民生新闻部分娱乐价值与情感价值的任务。

曾有学者认为十年中国电视的“三次革命”第一次以1993年《东方时空》创办为始作俑者,第二次以湖南的《幸运3721》以及《快乐大本营》为标志,第三次发轫于江苏南京的《南京零距离》。第一次革命的根本意义在于“让百姓说话,让百姓上电视”,后两次的意义在于“探求地方电视的生存之路”和“新闻价值观的改变和大众性、平民性的浮出水面”.笔者认为这种分段式的合理性值得怀疑,其不足显见于割裂了十年中国电视变革的连续性和内在逻辑关系,三次事件并不能成为前后变革阻断的充分理由。而实际上被忽视的新意识形态恰是使中国近十年电视变革浑然一体的内在逻辑。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并不是公开的,而是隐蔽的,我们内化了意识形态,因此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和效果。”[10]正是由于前文提到的民间和官方意识形态的不可调和,官方开始假借那些容易被内化的同时也更不容易被察觉的新意识形态实施政治宣传。原先毛泽东时代铁板一块的国家/民族/执政党三位一体一统天下的意识形态体系宣告瓦解,转而代之由“国家/民族/执政党意识形态”主导下,“市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精英/白领意识形态”、“百姓/平民意识形态”并存的多重复合的新意识形态。[11]民生新闻的勃兴在受到“百姓/平民意识形态”主要辐射的同时,也受到其他其他意识形态的间接影响,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而从根本上说“国家/民族/执政党意识形态”仍然是决定新闻走向的核心力量。其他意识形态并不具备于之同台竞力的实力,在日常新闻的制作播出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与国家/民族/执政党意识形态形成“合谋”关系。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家葛兰西从国家统治的角度对意识形态的讨论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分析到现代国家的统治形式时,把国家看成暴力统治的机器是过于简单的表现,他指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分别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域”的形式中。“一个被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被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政治社会”的执行机构是军队、法庭、监狱等等,它作为专政的工具,代表的是暴力:“市民社会”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文化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介构成,它作为宣传和劝说性的机构,代表的是舆论。“[12]

而当下电视屏幕上红红火火的民生新闻就应该算是国家统治中文化软力量新的集中体现。民生新闻通过逗引消费的快感,达到虚拟的满足(市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通过“生活投诉、家长里短、实用讯息”[13]的提供营造了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时空——存在落差、相对处于弱势的百姓被夸张成世界的全部,现实生活的落差与缺憾被新闻里“冷暖有人管、疾苦人共知”的虚妄的媒体景象缝合,被关注被承认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与满足(百姓/平民意识形态)。有趣的是,精英/白领意识形态和应该强大的国家/民族/执政党意识形态似乎宣告空缺,但事实上两者只是得到了巧妙的掩藏。白领/精英大致永远也不会遭遇屋漏进水的痛苦,也大概不会以因为贪图小便宜受路边摊贩的欺骗,民生新闻以白 领/精英缺席却坚定了人们对于他们的“信仰”,白领生活与成功故事成为人们对于生活的想象与憧憬、渴望与抚慰。国家/民族/执政党意识形态则因为民生新闻营造的温情、世俗、人性的氛围而和蔼可亲,人们因为专注于家庭琐事、身边小事、百姓难事而恰恰忽略了自己在整个社会博弈中所处的位置和被忽视的利益。精英/白领意识形态和国家/民族/执政党意识形态竟然颇为吊诡的以“缺席的在场”的姿态完成了对民生新闻的根本掌控。

4 “新意识形态”下民生新闻的表象(以《范大姐帮忙》为案例分析)

本人在《范大姐帮忙》曾实习过两个月,对民生新闻“新意识形态”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范大姐帮忙》是浙江钱江都市频道制作的一档新闻资讯类直播栏目,每晚18:00至18:50播出。节目从开播以来引发了浙江范围的民生新闻热潮,以越帮越忙,越忙越帮为口号,更侧重服务性,栏目定位就是“面向百姓,贴近百姓”,这种眼向百姓、注重服务的定位使得其呈现出相较于传统联播式新闻三大明显的转变(一下均以《范》简化出现):

4.1 传播由新闻到信息的转变 传统意识形态下新闻是新闻节目传播的内容,观念

是新闻的核心价值。《范》由新闻到信息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官方对于传播内容监管的主动权正日渐松懈,更体现出在新意识形态作用下尤其是百姓/平民意识形态的崛起,媒介的姿态已经由原本“魔弹论”单向度施射的发出者变成了今天“互动论”的地位平等的服务者。典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型性不再成为内容筛选的首要标准,有用性成为民生新闻的第一关注。

4.2 报道领域由官方向民间的转变 传统意识形态下的电视新闻以官方消息为主,

多报道官方欲与人知的消息、信息,今天则演变成了“你想知道什么我尽量满足你”[14]的亲民立场。

4.3 媒体姿态由传播到互动的转变 与上两种转变存在着逻辑上的相关性,开放的

传播空间变单向传播为观众的上相参与,使受者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15].传播到互动同时意味着由我关心或者你关心(以前“我关心”的更多)转变成你我共同关心,即必须寻找和构造利于形成交互效果的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

基于这三种新闻要件的根本性转变,《范》的新闻实践展示了新意识形态下民生新闻的运作空间。而实质上,从内容到方式、到操作都标榜面向平民的《范》并没有能够摆脱前文已经的民生新闻的窠臼,“国家/民族/执政党意识形态”主导下,“市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精英/白领意识形态”、“”并存的多重复合的新意识形态仍然成为其不可逾越的高山。 《范》为什么能做的比较成功呢,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理念优势:做普通百姓的知心人--电视民生新闻往往被亲切地称作“老百姓自己的新闻”,这其中蕴含着民生新闻贴近民众、服务民众的价值理念。电视民生新闻就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对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投以热切的目光,它关注着老百姓的生活际遇与生存状态,在意他们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带着人性化的思路贴近民众生活,用平等的眼光报道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可以说,“贴近民众”一直是新闻媒体向往的目标与努力的具体方向,而为什么在电视民生新闻这里,节目理念才找到合适的节目形式,电视新闻才被老百姓真正看作自己的新闻?这主要在于电视民生新闻平视的拍摄角度、平民化的采访语式以及对民众疾苦感同身受的评点立场。民生新闻关注着普通人,尤其是当下正进行着充满困厄、艰难社会实践的弱势群体,比如下岗职工、民工兄弟等等,民生新闻以平等的拍摄角度塑造他们,让他们成为媒介呈现中的主体而不是被间离、被猎奇的“他者”形象。同时,记者和编辑的评点立场也是相当贴近观众,比如《范》中的记者和编辑,常常会带着满腔的热忱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对于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与冷暖辛酸感同身受,对于民众耿耿于怀的社会现象常有大胆的抨击。所有的这些使电视民生新闻“零距离”地贴近民众,成为具有特色和平民化色彩的公共空间与表达场域。

内容优势:聚焦日常生活--民生新闻的内容优势在于它对准了一个以往在媒介呈现中屡被忽略的领域——日常生活领域。《范》在开播之前就确立了栏目的主旨,面向百姓,贴近百姓。以民众姿态进入百姓的生存空间,记录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矛盾、情感困惑,在新闻报道中勾勒百姓生活全景图。同时要求记者必须要有平民化的视角,摄像机应该面对的是社会的真实状况,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将新闻做成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将新闻监督权与话语权交给广大人民群众,在新闻报道中勾勒百姓生活全景图。

播报优势:说新闻带来亲切感--民生新闻就是以其独特的“说新闻”的方式深入观众灵魂深处。“说新闻”是“亲昵体裁”,能触及观众灵魂深处。与纸质媒体相比,电视能有效地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消除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沟通”。主持人是“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在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范》还大打主持人品牌,如范大姐本人范闵惠,就包装成为一个主持明星,还有男主持人小宋以及另外一位年轻主持阮玛丽。大家在演播室里不是端正的坐着,而是站着说新闻,机位在几个布景来回切换。还开通了热线电话,网上留言交流以及把民众请进演播室的多种方式。主持人改变了以前播音员“我播你听”,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照本宣科地为观众朗读新闻稿这种方式。把重点放在“怎么说”(how to say),而不是“说什么”(what to say)。因为以前播音员“我播你听”带给观众的感觉就是盛气凌人、不可靠近,它会导致媒体的“信任危机”。

5 中国特色民生新闻遇到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正如前文分析,民生新闻出现的契机在于特定时机下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意识形态之间的缝隙,民生新闻起到了一定程度重塑国家媒体亲民有信的公众形象。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当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新闻样式,充其量不过是在市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精英/白领意识形态、百姓/平民意识形态等多重复合的意识形态掩护之下,推行国家/民族/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电视策略。本质上只是被官方意识形态驾驭、担负舆论引导控制任务的媒体“奇兵”,其作用更类似于党的公关公司的功能,传媒由党喉舌的角色转变,旨在提升党的形象及合法性,而不是依托于传统的意识形态舆论工具对民众进行洗脑运动。[17]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随着中国法制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自主新闻报道空间还将延展,社会公共领域的空前扩大公民言论自由程度仍将放大,公众对于信息渴望与诉求也将日益强烈,民主自由精神的觉醒,以及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分级制度在内的广电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力的勃兴,民生新闻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外部机遇。

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声音”、“独立声音”应该是民生新闻所应不懈追求的目标。据“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力”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表明:主流媒体/议程设定媒体[18]应该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一般新闻媒体难以相比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被国际社会、国内社会各界视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声音、主张的权威代表;同时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在我国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具有较强影响力;具有较强公信力,报道和评论被社会大多数人群广泛关注并引以为思想和行动的依据,较多地被国内外媒体转载、引用、分析和评判;另外还着力于报道国内外、、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动向,是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纪录者。基本受众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群;具有较大发行量或较高收听、收视率,影响较广泛受众群。[19]根据这一标准当下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主流媒体。 当然,虽然各台的民生在不断创新,但是很多民生新闻由于天生的“硬伤”,现在已经走向了一个“死胡同”,改革势在必行。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的民生新闻已经开始了阶段性的停滞,在当年全国电视收视调查统计当中,只有4个城市的民生新闻栏目收视率是上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升的,其他基本上是下降趋势,有的甚至下降幅度很大。本人认为,民生新闻发展到现在这种状况是一种必然,也是阶段性调整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寻求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坚持百姓的立场与角度。

这是民生新闻的定位问题,只有把视角放在老百姓一边看问题,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言百姓之所言,才是真正的民生新闻。但是,作为媒体也不能简单地把百姓利益和其他利益对立起来,要在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引下进行民生新闻报道。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已经成为城市的基础结构细胞,是人们工作之余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社区新闻应该成为民生新闻的重要阵地。从媒体竞争的角度看,社区民生新闻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普通百姓之中,能够将发生在社会肌理中的新闻用最快的速度、最鲜活的方式传达出来。在鲜有“独家新闻”、多有“独家角度”的时代,深入社会基层、深入社区挖掘民生新闻无疑开辟了一个新的新闻视角。 (二)增强内容的服务性。

对于民生新闻来说,除了将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传达清楚,还必须对新闻进行深度加工,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发生紧密和直接的联系,直至干预、影响、引导他们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民生新闻相比一般新闻而言带有浓厚的功能色彩,必须让老百姓觉得“有用”,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其一,将新闻的力量转化为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促进问题的解决,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已经超越了一般性的热线投诉。其二,强化点评与解读环节,运用老百姓的语言对新闻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点评、分析,帮助观众了解新闻背后更多的蕴涵。成功的民生新闻之所以受百姓欢迎,因为它充分利用了新闻媒体的力量改变了一些事物的进程和状态,给老百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极大地强化了新闻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创新表现形式。

在电视民生新闻中,普通市民不但是报道内容的主体,而且甚至可以成为报道执行的主体,形成一种“百姓拍百姓,百姓说百姓”的局面。互联网快速发展、DV的大量普及、通信技术的应用,都给这种互动和创新提供了可能。同时,相比于报纸杂志电台等,电视是形式感最强的一种传统媒体,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消费媒体之前的心理预期是有微妙差别的,电视的娱乐预期最高,目的指向性最弱。因此,民生新闻传播创新的一个基本指向就是愉悦化传播,愉悦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娱乐化,这既是对民生新闻内容的要求也是对形式与形态的要求。

(四)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体现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市民化不等于庸俗化,随着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新闻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会逐渐形成逆反和疲劳心理。我们怎样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就是要体现出新闻栏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体现出新闻记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如果说早期的民生新闻是跑马圈地的话,那么今天的民生新闻更需要精耕细作。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体现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就要重视评论的力量,就要有媒体自己的声音。对同一新闻现象或新闻事件的评析、解读,不仅是主持人、编导、栏目的事情,而且代表着频道的品位、素养和思想。

总之,电视民生新闻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国社会进步,走向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表象之一,而报道方法和技术层面的缺憾乃至迎合市场的“浅薄”,依旧是民生新闻必须正视和急需破解的问题。因此,要不断的创新,以创新去适应受众需求的变化,用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才能使这股电视民生潮更长久。

结语

行文至此,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尝试的回答文首的那个问题:“谁是话语的主体”,中国电视是在替谁发出这种声音,声音的内容构成、指向又是什么?厘清当下国家/民族/执政党意识形态主导,市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精英/白领意识形态、百姓/平民意识形态并存的多 重复合的新意识形态,对于拨开缠绕中国电视和新生的民生新闻的重重迷雾有着显见的好处,但这种好处的获得却使我们所有致力于中国电视研究的学人并不轻松。让关注民生新闻、渴望电视发展的我们在建设主流媒体的起点共勉!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 .com

致谢 参考文献

[1]凌燕,变革中的中国电视体制矛盾与话语冲突,香港:《二十一世纪》版,2003,2月号

[2]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

[3]概指中央台以《新闻联播》为代表,地方以XX省市新闻为代表的联播式新闻节目,这类节目通常以舆论宣传、引导和官方信息发布为主要目的,内容以领导活动和会议以及典型经验、人物报道为主。显著特点是播报体、政论腔,报道上注重新闻“典型性、重要性、政治性和史料价值”,较轻视新闻“时效性、反常性、趣味性”等特点,表现上较少出现同期声,以解说词和片段的采访为主。有学者称之为“记录常态不反映变革,面向未来不面向今天”的官方电视资料。(近几年也出现了记者出镜等多种形式,但并不影响对其价值的根本判断)

[4]收看《新闻联播》早已内化为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至今仍保持着27.6%的年平均收视率(2002年数据),以每晚近3亿的收视人数,创造着世界上任何一个电视托拉斯的大牌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节目也难以企及的神话

[5]转引自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927年冬天,鲁迅概括中国的状况时说:“中国现在是一个进向大时代的时代。但这所谓大,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借用他后来的话说,这“大时代”“也如医学上的所谓‘极期’一般,是生死的分歧,能一直得到死亡,也能由此至于恢复” [6]同2

[7]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李迅译,外国电影文选,李恒基,杨远婴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8]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9]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第7期

[10]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参见隋岩,多重复合的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意识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第5期

[12]参见李金铨,论社会理论对中国新闻业的解放潜力,香港:《二十一世纪》 [13]参见景志刚,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第11期

[14]章剑华,“零距离”的电视新闻理念,北京:现代传播,2003,第2期

[15]叶子,反思传统回归本质——《范大姐帮忙》成功的启示,北京:现代传播,2003,第2期

[16]抽取的为2002年6月24日晚的节目播出带

[17]笔者认为中国电视节目可以分为两类:以小人物视角看小人物的、以小人物视角看大人物的,前者以《范大姐帮忙》等民生新闻和《东方时空》的《百姓故事》为代表,后类以《对话》为典型 [18]同13

[19]主流媒体与舆论力量: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评价,北京:中国记者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The analysis ha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学 生 姓 名: 傅 晓 学 号: 0 2

二级学院名称: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专 业: 广播电视新闻 指 导 教 师: 周 玉 兰 职 称: 讲师 . 填表日期: 2008 年 12 月 30 日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教 务 处 制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的筹办,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虽然,这样的说法还有争议,但民生新闻却受到观众的空前欢迎,很多省市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了收视奇迹,成为目前在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电视民生新闻,从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到两年后在全国各地形成的燎原之势,这种带有新闻改革性质的电视栏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央关于新闻改革的新思路,国家的社会发展政策,电视界的竞争以及群众对知情权与话语权的渴求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之所以研究这个选题,是因为本人学的就是新闻专业,毕业后在媒体实习工作,很大程度上会接触民生类新闻,对此类新闻有所深入的认识,有助于自己今后在业务领域的水平提高,并阐述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给予同行一些好的借鉴。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意识流的角度,去分析下我国当前民生新闻的现状。对中国电视发展的考量,我们不应该规避对当下复杂变化的文化语境的体察,更不能够割裂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电视与其身后弥漫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必然关系。从这一目的出发,与政治结缘深厚、到现在仍然担负着执政党和国家主要政治宣传任务的电视新闻被我们纳入了学术视野,而一定程度代表了电视新闻发展新趋势的民生新闻因为身上纠结了太多典型的新意识形态的特征而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文中,笔者期望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勃兴的社会动因的解析和对民生新闻发展轨迹的梳理,在展示有别于“权力控制、单一话语、政治宣传”的传统意识形态的“新意识形态”的一角的同时,揭开民生新闻多重复合意识形态迷雾,探求民生新闻/电视新闻的突破方式,把握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动向。主要问题即电视民生新闻的勃兴及其社会动因,民生新闻与多重复合的“新意识形态”,《范大姐帮忙》、《小强热线》的新意识形态解析, 民生新闻的未来走向与新意识形态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通过罗列大量事实,各专家的分析以及对比论证,以分析为主,提出本人的观点。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分开题报告以及后期的论文撰写。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凌燕,变革中的中国电视体制矛盾与话语冲突,香港:《二十一世纪》版,2003,2月号

[2]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

[3]概指中央台以《新闻联播》为代表,地方以XX省市新闻为代表的联播式新闻节目,这类节目通常以舆论宣传、引导和官方信息发布为主要目的,内容以领导活动和会议以及典型经验、人物报道为主。显著特点是播报体、政论腔,报道上注重新闻“典型性、重要性、政治性和史料价值”,较轻视新闻“时效性、反常性、趣味性”等特点,表现上较少出现同期声,以解说词和片段的采访为主。有学者称之为“记录常态不反映变革,面向未来不面向今天”的官方电视资料。(近几年也出现了记者出镜等多种形式,但并不影响对其价值的根本判断)

[4]收看《新闻联播》早已内化为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至今仍保持着27.6%的年平均收视率(2002年数据),以每晚近3亿的收视人数,创造着世界上任何一个电视托拉斯的大牌节目也难以企及的神话

[5]转引自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927年冬天,鲁迅概括中国的状况时说:“中国现在是一个进向大时代的时代。但这所谓大,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借用他后来的话说,这“大时代”“也如医学上的所谓‘极期’一般,是生死的分歧,能一直得到死亡,也能由此至于恢复” [6]同2

[7]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李迅译,外国电影文选,李恒基,杨远婴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8]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9]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 [10]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参见隋岩,多重复合的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意识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第5期

[12]参见李金铨,论社会理论对中国新闻业的解放潜力,香港:《二十一世纪》 [13]参见景志刚,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第11期

[14]章剑华,“零距离”的电视新闻理念,北京:现代传播,2003,第2期

[15]叶子,反思传统回归本质——《范大姐帮忙》成功的启示,北京:现代传播,2003 [16]抽取的为2002年6月24日晚的节目播出带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17]笔者认为中国电视节目可以分为两类:以小人物视角看小人物的、以小人物视角看大人物的,前者以《范大姐帮忙》等民生新闻和《东方时空》的《百姓故事》为代表,后类以《对话》为典型 [18]同13

[19]主流媒体与舆论力量: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评价,北京:中国记者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傅晓同学的论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论文开题评议意见: 傅晓同学的论文选择关注了目前在中国新闻业界和理论界都相当热门的“民生新闻”,在他的开题报告中,论文作者说明“之所以研究这个选题,是因为本人学的就是新闻专业,毕业后在媒体实习工作,很大程度上会接触民生类新闻,对此类新闻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业务领域的水平提高;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给予同行一些好的借鉴”,借助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阐述业界的传播现象,本来就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题中之义”。 作者在论述方法上选择“从意识流的角度,去分析我国当前民生新闻的现状”,应该说在目下浩如烟海的相关研究当中,这样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角度是新颖的,也是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作者期望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勃兴的社会动因的解析和对民生新闻发展轨迹的梳理,在展示有别于“权力控制、单一话语、政治宣传”的传统意识形态的“新意识形态”的一角的同时,揭开民生新闻多重复合意识形态迷雾,探求民生新闻/电视新闻的突破方式,把握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动向。作为其论文指导老师,我同意作者开题。 指导教师(签名): 周玉兰 08年 12月 20日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The analysis ha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学 生 姓 名: 傅晓 学 号: 0 2

二级学院名称: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专 业: 广播电视新闻 指 导 教 师: 周玉兰 职 称: 讲师 . 填表日期: 2008 年 1 月 3 日

浙 江 媒 学 院 教 务 处 制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文献综述:含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主要成果、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等内容,字数不少于2000字,力求内容切题,具综合归纳性) 公共频道,是近些年中国广电系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怪胎,因为它的直接目的是要取消地市两级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和播出,按照传统的谋略来讲就是杯酒释兵权。中国的公共频道,到底是修女还是舞女,这是个问题。修女,是非常高雅、神圣、具有宗教色彩的,而舞女是什么东西,大家都非常清楚。公共频道本身的意义应该是修女而不是舞女。而目前中国的公共频道,还愧对“公共”二字,不能承担起“公共”本身的含义。 三大看点,也可以说三大卖点,三大利润增长点。第一,新闻类节目的民生新闻;第二,社教类节目的讲故事;第三,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游戏娱乐类节目的所谓反偶像趋势。 新闻类节目的民生新闻为什么民生新闻这么火,因为挣钱,因为能吸引广告。对于《南京零距离》,我觉得更多的是商业意义上的成功,而且是不容否认的。不管是现金到账还是空头支票,这个栏目的广告,据有关媒体披露,说是招了一点多个亿。一个栏目挣这么多,别说一个部门、一个频道,甚至半个台都有吃有喝的,为什么不弄。 关于民生新闻,简单说三点。第一点,民生新闻与新一届中国领导集体的执政方针、执政理念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共谋关系。民生新闻基本上没有时政新闻,或者说排斥时政新闻,其实这是不对的。我就不信,你把省委书记在自己的民生新闻里面表现一下他们非常自然的亲民形象,收视率就低了。前任《南京零距离》制片人说,实际上中国老百姓更关心的是市长的活动和市长的想法,因为市长的想法和做法与他们生活关系更紧密,不要把中国老百姓定位在只是关心谁家打架了、着火了、第三者插足了,这是不对的,是对中国电视资源的一种封杀。 跟中央集体的方针能够契合在一起,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说的是中国电视改革开放以后的三次世俗化过程。第一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记得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中国的《敌营十八年》。这种电视剧现在看起来二三流都算不上,但当时非常火。第二次世俗化过程出现在1993年以后。邓小平92年的南方谈话,有过这么一段指示,说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就是会议,新鲜的话语不多,不是形式主义就是官僚主义,这基本上是邓小平的原话。正因为有了邓小平南方谈话,所以才有了当时央视台长杨伟光大大小小的改革。实际上,民生新闻仍然没有跳出或者没有突破当年中国电视界最著名的一句话: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人们现在对民生新闻的批评和指责,实际上关键就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讲得太多了、太滥了。因此,我在这儿给大家鼓吹一个观点,中国电视最大的资源是政策,中国电视最大的风险也是政策风险。我觉得中国的晚间新闻这一类节目有两个特点,第一,有比较小的政策风险和导向风险。第二,很多民生新闻,尤其是晚间新闻,就是一档洗洗睡的节目,尤其那些晚上10点左右播出的,像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报道,一播完, 一般就是10:30、11:00了,所有看这档新闻的人尤其是普通观众,该知道的都知道,不该知道的也知道了,然后洗洗睡了,大家都挺满意。至于它的思想含量,白岩松有一段话,说新闻联播,是让人吃饱,晚间新闻,当时还没有民生这个词,是让人吃好。 民生新闻是中国电视新闻、新闻类节目利润非常闪亮的增长点。《南京零距离》这个栏目都可以公开招标,我觉得功绩应该记在我们的策划和编导上。新闻类节目是绝对不能制播分离的,但不能制播分离,并不意味着脱离市场,新闻类节目能挣钱,我觉得这是中国电视新闻人的智慧和创造,好得很。 在国外,他们的民生新闻历史很久了。西方国家报业集团的特点是:1、私人拥有,常常是股份公司可以上市发行股票,没上级、无级别、无地域限制;2、报业集团的成份不止一种,而是分为单纯报业连锁企业与企业两种。单纯报业连锁性质的报业集团,如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是集中力量主营报刊的,对其它行业兴趣不大。而混合型报业集团中,既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有以新闻传播为主体,兼及其它行业的报业集团,也有以其它行业为主,同时经营报刊业务的。也就是说,既可以由报业发展起来后搞多种经营,也存在在其它行业成功后打入报业的情况;3、办报刊完全根据市场需求随时创刊或关闭,通过纯商业手段扩张,主要借助金融力量开拓市场,与投资银行有伙伴关系,相互依存;4、可以跨国经营,如默多克甚至可以为了扩大新闻集团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从澳大利亚移民美国;5、经理部门地位与权力高于编辑部门,总编辑只是董事长的雇员,极少由总编辑担任法人;6、报纸首先要赢利,报业集团不会容忍哪家报纸亏损,即使它的历史悠久、声望极高,赔钱也要停刊。 从目前看,中国报业集团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旗帜鲜明的政党背景,有级别与地方限制,经济成分单一,一律是以某一影响大、实力强的党报为主干组建而且以之命名的;2、发展空间有一定约束,不能自由创办报刊,而必须有组织、有纪律的发展。同时,只许报业向其它行业进军,而不许其它行业打入报纸市场。只许报业集团经营其它企业,而不许其它企业集团把办报作为多种经营的一个对象;3、公费订阅所占份额会减少,但在很长时间里可能仍是一些报纸发行的主体;4、报纸对市场的敏感度不高,与金融界的合作尚停留在随机、临时的层次,而远不够紧密、稳定;5、可以向海外发行、进军,但全局上原则上不能引进外国报纸或与外国合作办报,编辑部门在地位上高于经营部门,主报总编辑往往是报社的最高领导,同时兼当报业集团法人;6、主报肩负着重大使命,不能因为经济原因而造成主报生存危机,事实上,报业集团其它子报子刊与企业的义务与目的就是为主报保驾护航。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报业集团有其自身特色,而这是取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国情的,在有的方面,中外报业集团迥然不同。中国报业集团与外国报业集团的最大区别,也就是中国新闻事业与外国的新闻事业的区别:国家所有而不是私人所有、政党领导而不是民间主持、必须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有秩序有纪律地发展而不能自由生长。中国报业集团的终极目标是社会效益,而外国报业集团的终极目标是经济效益。中国在建设报业集团中要切实解决好两大问题:1、报业集团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问题。随着报业集团事业迅速拓展,应该做到两个不改变,一是各自机关报的性质不改变,二是干部任命的各自隶属关系不改变。在两个不改变的情况下,经济资源、新闻资源都可以共享利用。 从管理上看,现在是条条管理,框框运行。现在的报业集团应建立四大系统,一是建立以总编辑为核心的办报管理系统;二是建立广告发行管理系统,成立广告发行中心;三是对所有各报建立起统一的财务结算审计系统;四是建立党务人事保障系统。这四个系统都有组织保证,所以是条条管理。运行依然保持三合一体制,即办报、广告、发行三合一体制。总编辑对三个方面依然有协调统筹的权力。所以称之为框框运行。2、报业集团在联合、改组、兼并过程中的自主权问题。报业集团作为产业集团,应该达到产业效益最佳化,而当前我国的报业集团组合本身并没有做到最佳化,也很难实现效益最佳化。所以应该给与报业集团更多的自主权去联合、改组和兼并,但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有一个问题要考虑,就是在给了报业集团这方面的自主权后,原来对报纸的免税政策、退税政策应继续维持。 学生(签名) 傅 晓 2008年 1 月 3 日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论文题目: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The analysis ha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学 生 姓 名: 傅晓 学 号: 0 2 二级学院名称: 新闻与文化传播 专 业: 广播电视新闻 指导教师: 周玉兰 职 称: 讲师 . 填表日期: 2008 年 1 月14 日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教 务 处 制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Louis Althusser,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 (Research Notes)

On the production conditions of reproduction

I talked about in the past in order to make possible the production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must be updated on this point, there is a problem in the analysis of a belt off, and now I want to more fully it raised. Past the incidents mentioned only in passing, I would now like to turn to specialized.

As Marx said, and even every child know that if a form of society in productive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not for reproduction production conditions, even the year also can not be maintained. Therefore, the final production of various production conditions are the conditions of reproduction. It may be a \(only copy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may also be \

So, what is the production conditions for reproduction?

We are entering a (from \to turn a blind eye to the particular field. Production seen in isolation, and even as it (from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rom the abstract) production purely practical perspective, contains a stubborn obvious things (in the ideology of these things are obvious empirical type). They have infiltrated our daily \in which we want to improve their own view of reproduction is extremely difficult - I did not say that this is almost impossible. However,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everything is still abstract (even worse than the one-sided: it distorts) - Ev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duction is the case, let alone in a purely practical level. Let us try to systematically look at this issue.

If we simply explained my point of view, it is assumed that any form of society has resulted in a dominant mode of production, then I can say that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s in the specific production relations, in such a relationship under the existing constraints productivity play a role. Thus, in order to survive, but also to be productive, any form of society must be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production conditions reproduction. Must therefore be:

1. Productivity reproduction,

2. Reproduction of the existing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Reproduction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Because Marx in \(including those involved in the national accounts of bourgeois economists or modern \and \recognize that any production could not consider the production of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namely, the production of capital goods.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Economists generally are aware, every year must foresee what needed to bench those who were consumed in the production loss or swap things: raw materials, fixed equipment (factory),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machinery), and so on. At this point, and they generally did not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pitalists. I said that the general economist = general capitalists, because they have expressed a corporate perspective, the only meet in the practice of corporate financial accounting for discussion.

Thanks to the genius Quesnay first proposed this \Marx answered this problem. So we know, not in the enterprise level thinking production of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of reproduction, because at this level, this production did not get it is the conditions. In the enterprise level of what happened just a consequence, it can only give an idea on the need for reproduction, but people can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nditions of their own reproduction and mechanisms.

翻译: 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

我过去在谈到为了使生产成为可能就必须更新生产资料这一点时,有个问题是在分析中一笔带过的,现在我要更充分地把它提出来。过去只是顺便提到的事情,现在我要专门谈谈。 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连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一种社会形态如果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不对生产条件进行再生产的话,连一年也维持不下去。 因此,生产的最终条件是各种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它可能是“简单的”(只复制原有的生产条件),也可能是“规模扩大的”(扩展它们)。让我们暂时忽略后面这个区分。 那么,什么是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呢?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从《资本论》第二卷发表以来)特别为人们熟视无睹的领域。孤立地看待生产,乃至将它看成(从生产过程抽象出来的)纯粹生产实践的观点,包含着顽固的显而易见的东西(这些在意识形态上显而易见的东西属于经验主义的类型)。它们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意识”里,以致于我们要把自己提高到再生产的观点上来,是极其困难的——我并没有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脱离了这个观点,一切都仍然是抽象的(比片面更糟:是歪曲的)——即使从生产的层面看也是这样,更不用说在纯粹实践的层面了。 让我们试着来系统地考察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简单阐述我的观点,同时假定任何社会形态都产生于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那么我就可以说,生产过程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内、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下使现有生产力发挥作用的。

由此可见,为了生存,也是为了能够进行生产,任何社会形态都必须在生产的同时进行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因此必须进行: 1.生产力的再生产,

2.现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

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做出了强有力的证明,所以,现在所有的人(包括那些从事国民经济核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家”)都认识到,任何生产都不可能不考虑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再生产,即生产资料的再生产。 一般的经济学家都知道,每一年都必须预见需要用什么东西来替补那些在生产中被消耗或损耗掉的东西:原料、固定设备(厂房)、生产工具(机器)等等。在这一点上,他们和一般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的资本家没有什么差别。我说一般的经济学家=一般的资本家,是因为他们都表达了企业的观点,都仅仅满足于对企业财务核算的实践进行讨论。

多亏天才的魁奈首先提出了这个“刺眼的”难题,也多亏天才的马克思解答了这个难题。于是我们懂得,不能在企业的水平上思考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再生产,因为在这个水平上,这种再生产并没有获得它存在的实在条件。在企业水平上所发生的只是一种后果,它只能给人一个关于再生产必要性的观念,但绝对不能让人考虑到再生产本身的条件和机制。

Buerdie \

Not used on their own intellectuals of the activities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Such research not only for intellectuals action that world, but also against its own intellectuals and intellectuals action on the premise (or social factors). The study projects the potential novelty of lies: What is the intellectuals, what can be done to the greatest extent possible the reality of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and establish worldwide intellectuals collective action ends and means. Utopianism or even run the risk of irresponsible must also be stressed that the intellectuals of any ethical or political action, must be based on 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world should operate on the basis of carefully. The existence of the paradox of intellectuals (paradoxical beings). Only in pure culture (pure culture) and the WTO (engagement), a classic confrontation questioned, he can give an accurate portrait. This is the classic confrontation But many intellectuals on its own in a false concept.

I ntellectuals, it is through pure culture and overcome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WTO and, in this overcome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and the (1). Therefore, the existence of intellectuals is two-dimensional (bi-dimensional beings). Cultural producers to obtain the names of the first intellectuals, must meet two conditions: on the one hand, they must be subordinate to a knowledge autonomy, independent of the religious, political, economic or other forces in the field, and to comply with the Field of specific rules;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field of knowledge beyond their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y must be displayed in this area of expertise and authority. They must do full-time cultural producers, rather than politicians. Although accession to the WTO between autonomy and the legal back-trans-confrontation, but there may also be developed. Intellectuals because of their expertise (such as Oppenheimer's scientific authority, the authority of knowledge of Sartre's) different from the secular interests of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strong, and through their existing powers to criticism that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greater tendency , no matter what their political stance, this political stance will have greater validity of the symbol.

The origin of intellectuals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These pre-feasibility studies to look arbitrary and subjective perspective, look at those intellectuals have forgotten or repressed history is very helpful. This history was unusually constantly recur, it is because of the autonomy of the pursuit, always accompanied by intellectuals on the political attitude toward the ever-changing - a return to join the current events and find a balance between the ivory tower act. The 18th century, \oltaire, in the \of Philosophy\entitled \in the papers, this kind of \and the downfall of the Institute of academic obscurantism relative) The logical extension is to take part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

Wang Zheng in the revival era, \is considered not only led to the subversive ideological revolution (these ideas through the first newspaper to pop open) is responsible for, but also to the terrorist responsible for the excessive revolution: the 19th century 1920s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 especially those Romantic poet) see their vision not only in doubt, even with the slightest contempt. The first phase of the campaign, the philosopher poet, political intervention and the use of rational view of historical change has posed a challenge to the privileges, and through the restoration of religious sentiment in order to counter the dogma and the rational criticism to vent their desire autonomy. However, once the restoration of the reactionary political threat to the autonomy of intellectuals, they began to defend the freedom of writers and intellectuals (such as Mishenlai and Henri Saint-Simon), the restoration of the 18th century philosopher's prediction function (such as Hugo) .

翻译: 布尔迪厄《关于电视》:现代世界知识分子的角色

知识分子并不习惯对自己的活动进行社会学研究。这种研究不光针对知识分子行动的那个世界,而且针对知识分子自身和知识分子行动的前提(或社会因素)。这一研究项目潜在的新颖之处在于:在对知识分子是什么、能够做什么进行最大可能的现实主义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世界范围内知识分子集体行动的目的和手段。即便冒着乌托邦主义或不负责任的危险也必须强调,知识分子任何伦理的或政治的行动,都必须建立在对知识分子世界如何运作周密理解的基础上。知识分子是吊诡的存在者(paradoxical beings)。只有在对纯文化(pure culture)和入世(engagement)的经典对立进行质疑后,才可能给他一个准确的画像。而这种经典对立不过是知识分子关于自身的许多虚假观念中的一种。

知识分子,正是通过克服纯文化和入世之间的对立,并在这一克服的过程中,历史地出现的(1)。因此,知识分子是二维的存在者(bi-dimensional beings)。文化生产者要取得知识分子的名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方面,他们必须从属于一个知识上自主的、独立于宗教、政治、经济或其他势力的场域,并遵守这个场域的特定法则;另一方面,在超出他们知识领域的政治活动中,他们必须展示在这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权威。他们必须做专职的文化生产者,而不是政客。尽管自主和入世之间存在二律背反式的对立,但仍有可能同时得到发展。知识分子因为他们的专门知识(比如奥本海默的科学权威、萨特的知识权威)而区别于世俗利益的独立性越强,他们通过批评现存权力来宣称这种独立性的倾向就越大,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政治立场,这政治立场的符号有效性也就越大。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知识分子的起源

要论证这些看上去先入为主和主观武断的观点,回顾一下产生知识分子的那段被忘却的或受压制的历史是很有帮助的。这种历史之所以异乎寻常地不断重现,就是因为对自主性的追求,总是伴随着知识分子对政治的态度的不断变化--一种在投身当前事件和退回象牙塔之间寻找平衡的行为。十八世纪,\哲人\入世\年,伏尔泰在《哲学辞典》题为\文人\的论文中,将这种\入世\与堕落学术界的经院蒙昧主义相对)的逻辑延伸,就是参与到法国大革命的\文人\活动中去。

在王政复辟时期,\文人\被认为不光要对导致大革命的颠覆性思想(这些思想首先通过报纸流行开来)负责,而且要对过度的革命恐怖负责: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年轻一代(特别是那些浪漫派诗人)看他们的眼光不光有怀疑,甚至还带有一丝轻蔑。在运动的第一阶段,这些诗人对哲学家干预政治和用理性观点看待历史变迁的特权提出了挑战,并通过恢复宗教情感以对抗理性和对教条的批判来宣泄他们的自主渴望。但是,一旦复辟的反动政治威胁到知识分子的自主性,他们就又开始捍卫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自由(比如米什莱和圣西门),恢复十八世纪哲学家的预言功能(比如雨果)。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附件13:

浙江传媒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表

二级学院(盖章): 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姓名 傅晓 班级 04本一班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学号 指导教师 周玉兰 指导教师评语: 傅晓同学论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选择关注了目前在中国新闻业界和理论界都相当热门的“民生新闻”,论文作者期望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勃兴的社会动因的解析和对民生新闻发展轨迹的梳理,在展示有别于“权力控制、单一话语、政治宣传”的传统意识形态的“新意识形态”的一角的同时,揭开民生新闻多重复合意识形态迷雾,探求民生新闻/电视新闻的突破方式,把握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动向。 在论文中,论述本身涉及到了一个比较生僻的领域:民生新闻本质的意识形态究竟是什么——作者的回答是一种复合的新意识形态——传统的那些意识形态被巧妙地“退隐”了——民生新闻转用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宣扬官方意识形态,相对处于弱势的百姓在民生新闻中被关注被承认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与满足(百姓/平民意识形态)。精英/白领意识形态和国家/民族/执政党意识形态以“缺席的在场”的姿态完成了对民生新闻的根本掌控。作者在这部分的论述中显示了相当好的综合概括说理能力,但是在同样重要的案例说明部分,作者的表现稍有逊色,以《范大姐帮忙》为主要分析样本的民生新闻案例并没有进一步阐明作者提出的“新意识形态”;而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走向上作者也没有提供与“新意识形态”相配套的情状,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一个遗憾。 建议成绩: 83 分 指导教师(签名):周玉兰 08年05月15日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附件14:

浙江传媒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语表

二级学院(盖章): 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评阅教师评语: 建议成绩: 分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附件16:

浙江传媒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与答辩表

二级学院(盖章): 专业: 论文作者 毕 业 论 文 ︵ 设 计 ︶ 情 况 论文题目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命题类型 论文字数 1、学院指导性命题 2、学生自主选题 3、学生独立命题 论文摘要(由论文作者填写,字数300-400字) 时 间 地点 主持答辩教师 职称 答 辩 记 录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答 辩 记 录 记录人: (不够另加附页) 答辩小组评语: 评定成绩: 分 答辩小组成员(签名):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综合评语: 答辩成绩: 分 等级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备注 注:本表为论文答辩汇总表,参加论文答辩的论文一定要填写,不参加答辩的也要与论文附在一起。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附件17:

浙江传媒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表

二级学院(盖章): 专业: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论文题目 项目 工作态度与纪律情况 开题情况 20% (含外文翻译及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 (论文)总体 完成情况 指导教师成绩 评阅教师成绩 答辩成绩 总评成绩 二级学院审核意见: 毕业设计(论文)评定等级: 30% 10% 30% 学号 所占比例 10% 成绩 班级 主管院长(签名): 年 月 日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浙江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解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新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qj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