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 整理

更新时间:2023-10-17 06: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际关系

第一章

一、 人际关系概念和实质

1、 概念: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者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 实质:利益;【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2、利益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生产关系、

道德关系、政治和法律关系的基础);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二、 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地位上的尊卑;

三、 特点: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

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的更明显,更强化。 客观性: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客观性; 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四、 人际关系学

1、 概念:把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人际关系的性质,表现形式,作用等作为研究对象所建立

起来的一门学科。

2、 学科性质: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3、 研究对象: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人际关系的机构与功能; 人际关系的类型;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以及调试技法; 完善主体,影响客体,协调人际关系的技法; 人际关系的研究方和评估方法。 4、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

理论: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 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有助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与庸俗关系学的界限; 实践: 协调优化人际关系; 预防消除人际障碍; 建立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系统性,客观性,发展性,统一性。 6、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方法:

文献法:查阅文献目录索引;专家、信息管理员咨询法;网上查询;抄录与复印(印刷型-纸张;微缩型-感光材料;机读型-计算机、电子出版物;声像型-音像电子;实物型-实物);

观察法: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详细记录;防止主观片面;结果可靠有效。 实验法(霍桑实验); 社会调查法; 统计法;

评估法:社会测量法(个体和群体);参照测量,人物推定,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

第二章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1、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

2、人际交往与生产力:交往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创造和继承,而且和生产力一起决定着社会结构; 3、 人际交往关系的趋势:普遍。 二、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

人群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

1、 霍桑实验的过程和内容:

人际关系和工作态度的实验; 会见和交谈的研究; 对“非正式组织”考察。 2,、梅奥等人提出的主要观点:

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否定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心理和社会方面来激励工人的士气,提搞生产效率;

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

改变对管理人员只强调技术方面素质训练的片面做法,强调加强对管理人员了解,诊断,调试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3、 人群关系理论的创立

1933年,梅奥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管理和工人》、《管理和士气》为人群关系学说的创立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应用的领域: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 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 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际关系问题; 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 4、如何看待人群关系理论:

人群关系理论在管理学中具有重要影响,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人群关系理论强调重视人的因素和人际关系在发挥人的积极性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主张研究改进人际关系技能,改变领导方式,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人际关系等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因素。 人群关系理论也有片面性,如不恰当的夸大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将人群关系理论同其他管理科学的倾向,将人际关系状况看成实现企业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5、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生理的需要(第一层次)、安全的需要(第二层次),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追求完美的需要。 6、对需要层次论的评述:

每一种需要都在前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出现,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使用前一种需要得到百分百的满足后,后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以上七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渐次展开,但是必须要认识到,在同样的经历和客观环境下,人与人之间

的需要以及对各种需要的重视程度并不完全统一,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人的个性,兴趣,爱好和世界观,而这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文化素养,政治态度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马斯洛认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七种并且层次分明,存在明显的弊端,其次人的需要具有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并存性。最为一个自然人,必须有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作为一个社会人,必然要有人们之间的有友爱,互助,交往和被社会认可的需要,做为一个文明人,应该实现自己的理想,志愿,抱负和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需要,这些多多种的需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机械分隔开。 7、人际需要的内容

人际沟通的需要;人际支配的需要;相爱的需要。 8、对人际需要理论的评述

舒兹的人际需要论揭示了人际需要同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强调了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与个体人际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即承认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具有一定合理性;

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倾向,忽视了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制约性影响,同时也夸大了儿童时期的人际经验对个体人际行为的影响作用。 三、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1、角色: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2、角色理论的内容:

角色扮演: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角色期望: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

角色冲突: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个人角色结构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偏差;角色变换);

角色实现: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扮演的角色。

3、戏剧交往理论的术语:剧班,前台和后台,不协调角色,角色外沟通。

4、戏剧交往理论的评述:

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从独特的角度对人际互动做出了深入细致的描述,从某些具体的技术,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但是这理论仅仅从微观层次上对人际互动做出了生动仔细的描述,却没有把人际互动放在社会和历史环境中加以参考,此外,他完全使用戏剧中的一些概念来阐述人际交往,把人际交往与表演同等看待,在某些方面难免牵强附会。 5、人际交换理论

人际交换理论主要采用了经济交易理论和强化心理学理论,把人际交往看做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用以解释人际吸引行为的产品和持续也有赖于相互满足、相互强化。 6、人际交换的基本原则:

成功原则,刺激原则,价值原则,剥夺—满足原则,攻击—赞同原则,理性原则。 7、人际交往理论的评述:

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换规律,为人们解释了人际交往,几人吸引的机理提供有益借鉴。他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追求索取利益,要获益必须付出和给予,否则就不会产生人际吸引力,霍曼斯的这一观点具有和理性和现实性。

但是从本质方面看,人际交往的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如只是抓住了市场交换形式的双方相互作用的一些方面,变概括出人际交往原则,或者说完全以商品交换的经济利益原则来解释人际交往的原则,具有片面性。因为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付出大于获取以及无私奉献的人类行为。 四、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1、三种不同心态:

父母心态: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自己父母的特质,及大脑皮层对耳闻目睹的父母行为及外部刺激的真实记录;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训斥人,指挥人,命令人或其他能够表现权势的作风。

成人心态:具有客观,冷静理智的心态;能根据过去的经验分析,预测事情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作出明智

的决策。

儿童心态:保留儿时的特征,表现出单纯,幼稚,好冲动或服从和任人摆布。 2、十种交往行为:

父母对父母(PP对PP):武断。理解,具有同感;

成人对成成人(AA对AA):以理智的态度对待所谈论的客观事物或者交往对方。 儿童对儿童(CC对CC);感情用事,缺乏理智思考,有时炫耀和攀比。 父母对儿童(PC对CP):PC双方表现出权威和服从的行为。

成人对儿童(CA对AC):一方表现孩子气,胆怯依赖,一方表现为冷静理智,慎思明断。

成人对父母(AP对PA):A表现出理智,慎思,但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要求P担任父母的角色监督自己。

AA对CP:甲方以成人的心态理智对待乙方,但是乙方却以儿童的心态将对方当成父母,表现为撒娇任性,感情用事。

AA对PC:甲方以成人的心态对待乙方,但乙方却以父母自居,把甲方成儿童,轻易训斥。 CP对CP:双方都感情用事,耍小孩子脾气。

PC对PC:甲方以父母姿态命令乙方,乙方则不服,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甲方,最容易引起矛盾和纠纷。 3、对平衡理论的评述:

平衡理论以微观的人际交往,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具有趋于一致的倾向,表现为追求和谐,喜欢,同化,这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的过程,平衡理论只参考了两个人和一个物体这样简单的系统,忽略了这个系统的中其他大量元素,因此,对平衡模式的讨论显得简单,片面。

但是这些理论运用了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某些特点和规律,对于这些,我们应当借鉴其中的合理性。 第三章

一、猿猴社会以及其内部关系:

亲缘与朋友关系:家庭是猿猴相互关系中最为稳定的纽带; 斗争和阶级关系;猿猴群体的交际工具:听觉信号,视觉信号。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 1、人际关系的产生;

机体的进化和器官的完善—物质基础;

心理的发展和意识的形成—动物进化到人的主要标志;

关系的人化和人类的出现—婚姻形式的形成以及家庭出现的组织形式就是人际关系。

2、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血缘家庭是人类第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标志着从原始群进入原始社会; 3、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4、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宗法关系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按家族血统远近亲疏贵贱的等级关系; 宗法关系式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等级差别为准则;以土地占有为标准; 5、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以私有制为基础,不平等为前提; 6、社会主义的平等关系:

表现:经济上平等(经济基础是公有制);政治上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基础);生活上的平等。 建立: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理论与思想,特别需要警惕以维护个人尊严,价值,权利为幌子,兜售极端利己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同时也需要批判抹煞人的个性,无视人的正当权益的思想,正确认识,处理集体和个人,他人与自己的利益;

要重视并应用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改善人际关系的结构和状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度,和谐度,吸引力,凝聚力;

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个体良好素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 三、人际关系的条件:

1、先决条件: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

2、具体条件:相互接触,相互近似,相互补充,相互悦纳(条件:优美,回报,得失); 3、时间条件:注意阶段,吸引阶段,适应阶段,融合阶段,依附阶段; 4、恶化过程:漠视阶段,冷淡阶段,疏远阶段,分离阶段; 四、人的生产形成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亲属关系,社会关系。 五、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口数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的生产使人的数量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从而使人接触的对象越来越多,相互形成的关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

人口质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种族繁衍的自然选择来调节人的婚姻和血缘关系; 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表现为产生了人际关系的主体,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为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物质生产对发展人际关系的作用: 物质生产推动了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物质生产的发展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变化;

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 前代人的物质生产制约后代人的人际关系; 七、精神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相同思想观念是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纽带; 思想是否正确,决定人际交往是否恰当; 思想认识的深浅程度,影响结交人际关系的速度; 2、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科学文化水平相近,知识层次相同的人,相互之间的交往多,同时知识层次高的与知识层次低的人交往内容也不同,高层次主要是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精神交流,文化层次低的交往比较粗浅;

3、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精神生产方面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不同,生产主体不同,物质载体不同等因素;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来看主要涉及到交往的范文,交往的时间,交往的频率以及交往中的地位; 人的生产形成和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物质生产决定了人们必然结成某种关系,也决定了人的生产和精神生产发展水平,精神生产决定了人们的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选择的建立人际关系,这三种条件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成为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动力系统。 八、人际关系发展的趋势:

1、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 2、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弱; 3、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 4、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 5、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 6、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 7、网络时代产生了新型的网际关系。

(1)依赖性的表现:子女依赖父母,女生依赖男人,本人依赖他人,下级依赖上级; 依赖性具有被动,等待,依靠的特点。

(2)自主性的表现:自主建立人际关系,主动处理人际关系,独立意识普遍增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p2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