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额信贷和新农村建设论文草稿

更新时间:2024-01-29 21: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小额信贷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创新,目前正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积极有序开展。以江苏省为例,2001年全省启动农户小额贷款工作,建立了多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截止2007年12月末,全省所有农村信用联社的农村乡镇网点均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贷款余额达116亿元,比2001年末增加了103.4亿元,增幅达820.63%。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9年7月,笔者对徐州市郊信用联社、铜山县鑫隆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及三堡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并且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徐州铜山县当地农民小额贷款的相关情况做了实地了解。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由此对小额贷款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农村小额信贷“惠农”正当其时

近年来,铜山县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切实抓好财政扶贫小额贷款的发放与使用,把这项工作同引导农民致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县财政﹑县农村信用联社按照“农户联保、重点扶持、一次借款、一年还款、财政贴息”的信贷模式,积极向困难户提供资金,帮助农民创收。铜山县鑫隆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于2009年4月18日正式开业运营,是徐州市首家开业的专门从事农村小额贷款组织,注册资本金7000万元,其中企业出资1400万元,自然人出资5600万元。本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风险防控、服务三农”的原则,该公司始终坚守“立足铜山、服务三农、恪守信用、永续经营”的服务理念,热情高效地开展金融服务,深受广大农村企业及农户的支持和欢迎。自开业以来,运转情况良好,业务发展较快,截止2009年6月30日累计发放贷款3380.7万元,其中涉农企业1110万元,已发放农户贷款251户,金额2270.70万元,其中种植业768.5万元,养殖业1382.20万元,农副产品加工业120万元,单笔最大达20万,有力支持了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当地一时姓农户回忆,2009年6月30日她将5000元财政扶贫小额贷款及263.60元利息一并还给了当地信用社(其中利息部分个人只承担131.80元,其余131.80元则由财政贴息)。这5000元贴息贷款是他通过财政扶贫渠道借的,他用这笔钱盖起一栋大棚种平菇,几个月时间便创收1.3万元,于是按规定及时还了贴息贷款。据了解,在铜山县像这样靠贴息贷款搞生产经营而脱贫致富的农户,目前已有1000余户。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农户时了解到,目前小额信贷在当地推广幅度大,呼声高,影响深,收益多。在我们调查的农户中,80%以上有过贷款经历,90%以上的听说过小额信贷公司。2008年当地政府通过发放800多万元财政扶贫小额贷款,使15个经济薄弱村分别成为草莓种植﹑蔬菜栽种、水产养殖或肉鸭养殖专业村,826户农户增收有了保障。此外,对按期归还贷款的农户,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给予50%的贴息作为贴息资金。今年上半年,铜山县组织发放财政扶贫小额贷款78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

实践证明,农村小额信贷在解决广大农民贷款难﹑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村信用社及小额信贷公司盈利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其它信贷方式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1.农村小额信贷成本相对较高,制约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小额贷款的客户规模较小、缺乏风险抵押和标准财务资料,传统的贷款分析技术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确定贷款对象的成本高、难度大,贷款公司必然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此外,按照我国现行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能贷不能存,资金来源完全靠股东出资和外界捐助,这就大大限制了小额信贷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使得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无法通过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也不能充分满足农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和发挥小额信贷支持农村发展的应有作用。

据铜山县鑫隆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尽管公司目前运营情况良好,但由于先期投入较多,运营能力较弱,所以截止到2009年6月底仍亏损12.1万;另外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快,贷款需求旺,而资本金有限,导致经常出现贷款资金短缺的状况。另据某业内人士透露,按照目前利率水平计算,大多数从事小额信贷的信用社只能处于基本保本微利状态,勉强维持自身商业化的运作。即便是这样,当地不少农户还抱怨利率过高,他们无力承受,因而他们宁可求助于亲戚朋友也不愿去信用社或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贷款。对于发放小额贷款的信贷机构自身而言,欲增加收益,首先得抬高利率或加大贷款发放数额,但这样一来,贷款业务便会大大减少,风险也随之增加,从长远角度看也会导致亏损。

2.小额信贷机构风险无法分散,威胁金融机构经营的持续性。农村小额信贷原则上不需要抵押担保,

一般采用多户联保或个人担保方式。但是因为贷款对象都是比较贫困的农民,其担保作用与一般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担保需求相比也是微乎其微。加之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并没有形成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目前仍处在粗放式经营的自然经济时期,靠天吃饭的现象十分普遍。农民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等灭顶之灾,收成定会减少,甚至颗粒无收,导致无法及时还贷,其授信额度因此下降,使得小额信贷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发出去的贷款大都成为呆账死账,对信用社等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性经营构成威胁。

3.小额信贷投放方式过于呆板,贷款种类单一和期限过于固定。一是贷款投向单一。目前铜山县农村小额信贷的投放主要集中在种植业(22.73%),养殖业(40.89%)和涉农企业(32.83%)上,而农副产品加工业仅占3.55%,造成贷款投向结构较为单一。二是贷款额度小。铜山县小额信贷一般最高为5万元,难以支持农户在高效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大额资金需求。笔者采访当地一姓李的农户时了解到,他半年前准备去农信社贷款8万元搞自主创业的,不曾想那时最多只能贷5万元,而且手续繁琐,发放速度慢,他不得不向当地“高利贷”借款。三是借款期限短。目前铜山县农村小额信贷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大额贷款的期限根据实际情况一般为3~5年),因为期限过短,而部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一些农户贷款到期可能尚未产生效益,导致无力偿还贷款。

4.农村小额信贷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抑制了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为了维持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如采取了贴息政策,但当地部分农户金融意识还比较薄弱,他们把小额贷款当成扶贫资金,不顾自身实力和需求盲目跟风贷款。有的地区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由于不懂技术,盲目投资,导致投资失败,贷款无法收回。与此同时也加大了风险。5、缺乏针对小额信贷的法律框架与有效监管。由于我国目前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还处于摸索试点阶段,因此还没有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框架来界定农村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也没有系统的监管框架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管。各种法律和法规的建设都还不是很健全,这样容易导致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不规范,不能以充分的法律依据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建议

1.扩大从事农村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为避免吸收存款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只存不贷”小额贷款公司不允许吸收公众存款,只能运用自由资金和来自一个机构的批发性融资开展贷款业务。这就大大束缚了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政府必须适当放款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限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可在小额贷款公司现有的增资扩股、捐赠及银行贷款三种融资方式基础上,适当放宽其融资限制,如可享受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再贷款资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吸收国外机构的资金、各种捐赠资金、政府扶贫资金、人民银行再贷款。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向其他金融机构批发资金,对于批发资金这一途径,需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的配合和支持。适当放宽对小额信贷市场的准入限制,允许一个地方出现2~3家小额信贷公司,这样可以扩大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规模,尽可能地满足农民的贷款需要。

2.适当提高小额贷款利率,确保收入覆盖成本。要根据市场需要,放宽利率浮动的范围,对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实行灵活的利率并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以保障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逐步推进农信社利率改革,实行灵活的存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以增强农信社组织资金的能力和经营的灵活性,加强抗风险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节约资金,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村小额信贷的积极性,最终才能长久地立足于信贷市场。

3.加强风险控制,完善担保机制,建立资信评级制度。为了完善农村小额贷款制度和流程,保证管理到位、风险控制到位,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对超过小额授信额度的大额贷款,可采用创新农户联保贷款的担保方式,确保资金需求。二是对没有发证的农户和超出信用额度的农户,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对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业项目,推动成立由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牵头组成的农户大额贷款联保组织,推行农户大额联保贷款,保证大额资金的需求。三是采用“小额信贷+小额保险”的机制,保障农户按时还贷,降低风险。小额保险是小额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通过建立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险保障的运行机制,推进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在平时由农户建立信贷基金并且参与小额保险,当灾害发生时就不会因资金链完全中断破坏小额信贷,拖垮小额信贷机构。四是建立农户小额资信评

级制度,如徐州市郊信用联社依据诚信度将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同时严格实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制度。对信用优秀户张榜公布,并为这些信用优秀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正向激励机制。实践证明,该项制度自实施以来,在信贷资金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4.贷款种类额度期限弹性管理,提高小额信贷效率。一是扩大农村小额信贷的对象。今天的农村已经不是仅限于传统的农业,大多数农户都有自己的副业。因此小额信贷的目标应该更切实际,扩大贷款种类,即从生产性贷款拓宽到别的种类和领域,满足不同农户对贷款的需要程度。二是扩大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额度。有位搞畜牧养殖的农户抱怨说,自己很想贷小额贷款,但额度太低,跟亲朋好友借钱就能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调查也发现,70%以上的农户希望额度能提升至6~10万元。为了促进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发展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农户提供额度较大的信用贷款。三是延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期限。那些周转速度快的农户可以使用短周期的贷款期限,但是针对多数农户可能需要更长周期的贷款,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适当放宽贷款期限,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前农户的需求,还能使信贷机构实现更 农发行湖北省分行行长丁伟说,近年来,该行始终把支持粮棉油收购储备当作首要

任务来抓,积极支持国家粮食储备企业、粮棉油购销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展收购,截至目前,累计支持收购粮食701亿公斤、油脂36.4亿公斤、皮棉7009万担,在全省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增收的情况下,杜绝了给农民“打白条”现象。

2009年,湖北省6个地市出现大面积小麦穗发芽或霉变,约65%面积的小麦受灾。农发行湖北省分行最大限度地用足政策,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效率,及时调拨资金,确保敞开收购,不停收、不限收、不拒收,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

截至目前,农发行湖北省分行累计投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50多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48家,占全省70%以上,涌现了国宝桥米、莱克水产、采花毛尖等一批农业产业知名品牌,加快了湖北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逐步实现了链条化、板块化和集群化。

8月10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常全华一行到南漳县旧县铺村、郑家畈村和宜城市小河镇高庄村等地,就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目前,南漳县已修建通村水泥路2018公里,完成18.5万人安全饮水工程,实施“一建三改”生态家园建设1.54万户,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86个,该县共有28个村开展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工程,其中8个村实施住房改造,4个村实施迁村腾地。宜城市小河镇高庄村是襄南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宜城片首批启动的核心村组,截至目前,该村已硬化道路4.1公里,新修渠道6752米,拆除违章建筑26处,整治农户房屋181处。

常全华指出,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始终围绕村村整洁、户户创业、人人文明、处处和谐的目标进行。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发展规划、一个好的政策、一个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的氛围和一套好的管理机制。(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在想什么

致公党襄樊市支部 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经外事委员会

来源:市政协十一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发言材料 发布时间:2007-9-21

旬,我们就我市新农村建设情况,到部分平原、山区、丘陵和岗地村进行了调研。调研人员直农家,行走田间地头,采取看现场,查资料,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接触村组干部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所思、所想和所盼。 卷调查测民意

,我们设计了民意调查表,共有12项内容,发放对象全是农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高中出103份,收回103份。统计结果为:“目前农村生活状况”满意率为93%;“农村新型合作;“农村养老保险”满意率为40%;“农村最低社会保障政策”满意率为61%;“种子、化肥”满意率为22%;“留守小孩管理”满意率为51%;“网吧管理”(因多数村没有网吧,只有不满意各占一半;“生活环境与村容村貌”满意率为90%;“饮水卫生”满意率为82%;“村务率为73%;“统一规划新村建设”赞成者占96%;“集资修路”赞成者占70%。

卷看出,农民群众不满意度较高的,依次排列为“种子、化肥、农药的质量与价格”,不满意率保险”,不满意率为43%;“最低生活保障”,不满意率为33%。而对目前生活状况、新型合作村建设和村务公开等,满意度较高,都在70%以上。充分证明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也反映出农资涨价过快过高以及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尚须加大力度的客观实际。访座谈听民声

查,我们除看现场、查资料、问卷调查、到农户和田间地头个别走访外,还开了3次农民群众谈会,认真倾听他们的意愿和心声,归纳起来有一个希望、两个害怕、三个不满意和九个盼望望:希望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好处,使农民的生活有质的提高。不能只是喊一喊口号石花镇平川村、襄阳区古驿镇二房村和余沟村的村干部反映,新农村建设过去也搞过,不仅没姓的“元气”。希望这次能搞真的,来实的,真正为农民群众谋利益。

怕:一怕借新农村建设之机向农民集资摊派。襄阳区古驿镇二房村村民李随国、余沟村村民窦付几建几改都要钱,可莫又向老百姓摊派。二怕搞行政命令,不顾农民的承受能力,强拆旧房盖镇堰河村支部书记闵洪彦说,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搞规划,随湾就片建房子。加大了群众成本和负担,也不现实。

满意:一是对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涨价过快不满意。百名农民问卷调查统计,78%的

、农药价格猛涨意见和怨气很大。有的农民说,涨价带来的负担抵消了中央给农民减免的税赋家给的粮食补贴抵消不了种子、化肥、农药涨价带来的支出,比如,“杀虫霸”农药过去八毛到了四块五,算算账还是“种地难赚钱”,“种地不划算”。二是对当前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由于取消了义务工制度,现在村里清淤挖渠、水利设施维护、小型公共事务等,面临无人干的工钱的村还喊得动人,否则基本无法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从“身份取向”向“权”转变,农民的价值意识和权利意识普遍提高,传统的管理手段失效,新的办法又没跟上,有工、喊不到人的状况。村组干部希望能否有个农民义务工的规定。三是对计划生育超生户没有城县石花镇平川村和五山镇堰河村的村干部反映,现在农村大面积超生的苗头已显现,有的“三提五统”负担重,现在种地免税还有补贴,娃子上学又不要钱,多生个娃子有共产党管。:目前农村的计划生育太难搞了,过去拉牛扒房子不对,现在啥办法也没有,只有干瞪眼。超罚,无钱的罚不怕,反正谁也不敢叫她咋样。计划生育超生户日益增多的苗头,应引起各级党视。

望:一盼农村娃子都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让贫困家庭和因病贫困的农民孩子有学可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宣传和落实力度,让农民看得起病,防止部分农民因病返贫致困。三盼国在农村兑现,使农村人也象城里人一样,不依靠子女也能安度晚年。四盼政府能为中青年农民,学点技能和专长,外出打工好找工作,在家也能凭技术挣钱。五盼政府加大投入,为村民修、生活更方便。六盼改善饮水状况,让农民用上自来水,喝上放心水。七盼公安部门进一步重大对抢、盗劫案件的侦破和整治力度。八盼有个群众信得过的村党支部和开明的支部书记,,让农民当得了家做得了主。九盼乡镇兽医站能真正担负起牲畜、家禽疾病的预防责任,制定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近两年来,畜禽瘟疫肆虐,农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们调查的有分之二。目前,乡镇兽医站日子难过,农民的畜、禽预防和救治面临新的困难,农民盼望恢复建设。

的总体情况看,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广大农民群众都知道。但对五句话要求,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只有少部分农民说得出。不过,农民群众对新农看法和标准。有的村概括为“八新”:新产业、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服务、新社保、新的概括为十二个“得”:上得起学(孩子有书读),治得起病(医保制度健全),养得起老(),走得好路(村村通水泥路),吃得上水(饮用自来水),挣得到钱(就业路子广),睡得好,观得到景(环境优美),做得到主(农民说了算),学得到艺(有专门的技术培训机构),信息快捷),看得到戏(有丰富的文娱生活)。这些用通俗语言勾画出来的新农村,虽说不上民心中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农村。 点意见和建议

查,我们感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既是艰巨繁重的历史任的重要机遇,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要切实防止以下几种倾向。

哄而起、大拆大建的行为。旧房改造要立足实际,尊重农民意愿,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当前农民最迫切、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统筹考能力,首先要发展生产,把经济搞上去,然后集中财力办好农民最关心、最想办的事情。 止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的思想情绪。要从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

标和实施步骤,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一方面要审时度势,全面的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思路与对策,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也的长期性,就放弃眼下努力,错失当前良机。应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事情做地向前推进。比如经济和自然条件较差的村庄,最迫切的是修路,改水,建沼气等,改善生产

止大包大揽,不尊重农民甚至损害农民权益的事情发生。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必须动员与,“大主意”由农民自己拿。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关系。一方面政、组织和协调作用;另一方面要让农民自己当家做主。在实际操作上,要确立农民的知情权、政府不能越俎代疱。

止新农村建设模式一刀切、趋同化现象。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谋划和指导,但切忌搞一个模,丧失本地特色,丢掉传统习俗文化的做法。谷城县平川村、堰河村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这着不同的产业定位和不同的村庄建设特色。平川村依国道而建,兴办了十余家村办企业,年经济实力强。农民几年前就完成了一建三改,生活环境、居住条件许多城市人都望尘莫及。说的,城里人有的我们要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要让城里人羡慕我们。堰河村的村容流水映朝霞,洋楼别墅农民家。山峦叠翠,茶叶飘香,空气新鲜,沁人心肺,村容整洁,民风返。该村聘请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孙君为村容村貌生态建设的设计师,民居布局色。特别是茶文化的定位和开发利用,使堰河村名声鹊起。他们建茶坛、唱茶歌、跳茶舞,搞以茶业为中心的产业链。软件建设上,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农民剪指甲、晒被子、建卫生厕所堰河与脏、乱、差告别。他们还兴建了农家饭庄,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前来旅游观光,农民的钱经济也不断壮大。

止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倾向。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必要,但不如教育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安全意识、卫生意识与。否则,硬件建设再好,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襄樊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促3年有明显变化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www.hubei.gov.cn2009年09月15日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9月14日,襄樊市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场会,贯彻全省仙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和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启动工作会议精神,观摩襄南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现场,总结交流示范区建设经验,安排部署下一阶段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工作。市委书记唐良智对下一阶段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组织要求提出了明确意见。

据了解,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三年明显变化,5—7年大变化”的目标,要求新农村建设由单个试点向区域板块整体推进转移、向整合各种支农资源转移、向推进全面建设转移。按照这一要求,3月中旬,市委、市政府组织各县(市)区委书记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考察学习。之后,我市在借鉴仙洪试验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决定建设襄南、鄂北岗地和石花三个新农村示范区,抓好汉江沿岸、

铁路和国省道沿线村镇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襄南示范区按照要求,集中精力,有序推进,在4个月时间内,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会上,与会人员观看了襄南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的专题片,南漳县、宜城市和襄城区分别介绍了各自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市交通局、市建委和市林业局代表市直单位介绍了部门帮扶经验。

市委书记唐良智指出,示范区在建设的同时也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坚持用科学规划引导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坚持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加快示范区建设的突破口;坚持发动群众,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持项目整合,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希望各地各部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抓好落实。

唐良智要求,在下一阶段新农村建设中,要明确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大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以规划为先导,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整体规划,必须突出特色、展现新意、量力而行、切合实际。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用农业工业化的理念谋发展,抓住农产品加工环节,带动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新突破,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上有新突破,通过实施“一建三改”实现环境整治新突破。以整镇推进为方向,通过实施“整镇推进”,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点到线到面,迅速扩展,进一步巩固试点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探索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创效机制、资金整合拖入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新机制,建立创业园和农民进城镇居住园区的建设新机制。

唐良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局统筹谋划。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不折不扣落实年初财政预算的各项支农承诺。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继续实行部门挂联帮扶制度。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市委常委、秘书长陈文海主持会议。市领导施真强、胡水华、潘启胜、李述永、刘仲初、谢豪斌、刘德政、夏先禄、杨绪春、武宗选、常全华、李跃华、王绍玲出席会议。

湖北襄樊市林业局襄城区调研新农村建设情况

国家林业局 http://www.forestry.gov.cn/2009年05月27日来源:湖北省林业局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打印预览【字体:大 中 小】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5月27日讯 5月19日,湖北襄樊市林业局局长周建元到襄南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尹集片区调研新农村建设情况,听取了尹集乡党委关于尹集新农村建设的汇报,深入到尹集乡尹集村中心村、白云村,实地查看了林果基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苗木准备情况。

尹集乡将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开展新农村建设,遵循“城乡统筹、高起点规划”的原则,采取迁村腾地、集中居住、科技农业的方式,将全乡群众转变身份,将腾出的土地发展房地产业、休闲旅游业、物流工业等支柱产业,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尹集新农村建设片区主要以“春桃、夏榴、秋桂、冬梅”植物为主题,沿路绿化带大规模种植桃、石榴、桂花和梅花,同时配植一些橘树、柿树等树种。通过不同的树木品种,反映“四季如春”的意境,营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彩、四季可游的效果,着力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周建元指出,尹集乡地理位置优越,林业资源丰富,新农村建设基础好、起步高,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借鉴仙洪试验区的经验,林业部门将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以及信息等各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结合退耕还林、长防林、生态公益林、低产林改造、湿地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时,要求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业、林果产业和森林旅游业,形成独具特色的观光林业和生态旅游业。

论文格式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

论文格式模版

(天头留出25毫米空白)

分类号 密级 U C D___________ 编号1 0 4 8 6 (此处间隔20毫米) (以上四项用仿宋标4号) 武 汉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与上一行间隔为25毫米) (以上二行用宋体标2号字)

论 文 题 目

(题目用楷体标1号字)

研 究 生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学 科、专 业 名 称: 研 究 方 向: (以上四项用宋体标4号字) (此处间隔为25毫米)

二00八年四月 (黑体标3号字) (地脚留出25毫米空白边缘)

分类号 密级 U C D 编号 1 0 4 8 6

武 汉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大为?卡坦文化框架理论关涉下的 林语堂翻译研究

研 究 生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学 科、专 业 名 称:英语语言文学 研 究 方 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二00八年四月

(地脚留出25 毫米空白边缘) A Study of Lin Yutang’s Translations

Under David Katan’s Theory of Cultural Frames (Times New Roman 小二加粗)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Master’s Degree of Art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imes New Roman 四号)

Candidate: Supervisor:

Academie Title: Professor (Times New Roman 四号)

April 2008

Graduate Program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Times New Roman 四号)

郑 重 声 明 (宋体四号)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宋体小四号)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宋体小四号)

2008年4月30日 (宋体小四号) go

潮涌新襄南——襄樊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探访 [复制链接] x531223774k 1# 发表于 2009-10-11 11: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蔡华东 陈剑文 孔祥福 特约记者涂玉国 一幢幢新楼整齐划一,一排排花木生机勃勃,一条条路渠簇新流畅……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来到襄樊市襄城区尹集村考察时,对这里的新农村建设成果赞赏有加。 而就在几个月前,这些地方还是鸡鸭乱飞,垃圾遍地。尹集村的变化,是襄南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一个缩影。金秋九月,记者在襄南试验区采访,看到的是花果飘香、猪肥牛壮、五谷丰收的喜庆,感受到村民们开始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甜美成果。 决策:鄂北岗地的全新探索 今年初,襄樊市组织全市领导干部学习借鉴“仙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经验,同时提出襄樊属典型的鄂北丘陵岗地,要找出一条适合本地的新路子,加快建设步伐。 通过一番调研,襄樊市的决策者决定一改以往“以点引导为主”却难以复制的套路,推行“片上整体推进、线上重点整治、面上分步实施”的新做法,选择了南漳县九集镇、襄城区尹集乡、宜城市小河镇三个市(县)区的三个相邻乡镇为襄南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超级版主 积分 20924 精华 30 日志 268 记录 1 帖子 21446 主题 44

襄樊市委书记唐良智认为,襄南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襄樊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在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地区,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就可以创造出可看、可学、可用的宝贵经验。试验核心区是305省道沿线九集镇的14个村,起步区是九集镇的泉水堰和旧县铺两个村,共涉及79个村16.2万多人,面积723.28平方公里。

在“襄南试验区”建设中,襄樊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高标准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积极探索适合鄂北岗地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建设未始,规划先行。襄樊市通盘考虑三个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市场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编制了示范区规划实施纲要和交通、国土、村镇建设等7个专项规划。之后,按照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整治村容村貌、大力实施“一建三改”,提升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以农村道路、灌溉渠系、土地整理等为建设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时间,襄南处处是一片火热的建设场面。

核心:幸福家园的产业支撑

9月23日上午,南漳县九集镇旧县铺村四组,47岁的村民张德香正在自家建房工地上忙碌:一幢两层的别墅式小洋楼刚刚落成,米黄色的外瓷砖、锃亮的水磨石,透出豪华和典雅,屋顶上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房子里装上了自来水,出门就是村村通水泥路。她回答我们的提问说:“匡算了一下,大约要花15万元。”

张德香一家三口,是襄南普通人家:爱人和儿子在外打工,两人一年可挣四五万元;她自己种5亩水田,养鸡喂猪,一年也有一万多元的纯收入。

张德香一家,只是襄南新农村建设中的众多受益者之一。“新农村建设不易,稳定更难。”多年来一直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襄樊市新农办副主任兼多种经营办主任杨国林向记者介绍,早在2006年,襄樊便开始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探索。几年来,全市先后选择了261个试点村,但这些试点村建起没过多久就新颜变“旧貌”。“关键是没有产业支撑!”襄樊市委书记唐良智一针见血地指出:“襄南试验区的核心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只有抓住这一条,农民才会拥护,新农村建设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为推动新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各地因地制宜,推出系列新举措。尹集乡在建设尹集新村的同时,推进“田园城市”城乡一体化项目,利用地处襄樊郊区交通便利的优势,规划了3.2平方公里的尹集物流工业园,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向企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从年初规划到目前,已引进湖北统领建材、香倒翁油脂等12企业家入驻,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目前已投产4家。在这些企业中,仅投资1.2亿元的统领集团一家,

在10月底投产后,就可吸纳1000个当地农民就业,年创产值2亿元。

九集镇主动与襄樊市大米加工的龙头企业梅园米业“联姻”,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带动了4万农户种植优质水稻近50万亩。此外,九集镇还引进了湖北蓝天绿化工程公司,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泉水堰村80%的责任田、共计440亩土地,实施规模开发与经营,建立城市绿化花木基地。这样一来,不仅将当地90%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到外地打工挣钱,同时也对所涉农户的留守家庭妇女进行了吸纳。 此外,南漳九集镇、宜城小河等地,还正在着手规划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这些园区建成后,不仅为农民增收提供新途径,同时也将改变农村世代农耕的生活方式,让农民的幸福家园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启发:值得推广的长效机制

襄南试验区从方案出台到建设实施,短短半年时间村容村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襄南试验区内,到处流动着五彩缤纷的色彩:白墙红瓦、漆黑的栅栏、绿色的树木…… 襄南试验区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得益于襄樊市探索创新出了一整套新机制,即: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迭加项目、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坚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全面建设等。正是这些新的机制体制的建立,保障了“襄南试验区”的顺利推进。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是襄南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法宝”。襄南试验区从规划到建设,始终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广泛征得群众同意,实行财政资金以奖代补,少量补贴等办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采访中,九集镇泉水堰村村民平杰笑哈哈地说:“这些事本来是我们农民自己的事,现在国家还拿钱给补贴,你说我们咋不积极?”

过去,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是很多地方为钱“喊渴”,另一方面是很多掌握资金的部门却把钱东投一点西投一点。对这些部门实行项目迭加,整合资源,集中投入,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是襄南试验区建设中探索出的一套好办法。襄樊市委常委、南漳县委书记潘启胜介绍说:“对各部门的投入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办法,也就是我们农村说的,各做一盘菜,共办一桌席,集中投入到示范区,效果非常明显。”资源整合后效果立竿见影,目前襄南试验区内已上项目38个,投入资金9220多万元。同时,采取财政激励性转移支付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

上下联动、部门帮扶、形成合力,确保了襄南试验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落实。襄樊市成立了领导和工作专班,建立健全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对口联系制度,交通、林业、

城建、水利等多部门通力协作,形成了市、县、镇三级联动的巨大合力。宣传部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委部门农村建房技术服务;交通部门兴建高标准公路;林业局兴建花卉苗木和基地,进行村庄绿化;水利部门进行饮用水改造等。目前,试验区内共建设高产农田2万亩,修建乡村公路90多公里,疏挖沟渠77公里;栽植绿化苗木株,改造低产林600多亩,解决近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

一花引来百花开。目前襄南试验区建设的经验,开始发挥强大示范效应,已经和正在向周边辐射、延伸。枣阳市的鹿头镇、襄阳区的伙牌镇、保康县的黄堡镇、谷城县的石花镇、老河口的仙人渡镇、樊城区的太平店镇等,也都正在推进整镇的新农村建设。襄樊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新华满怀信心地展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将在襄樊大地上迅速崛起,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摘 要 (黑体标准小二号) Abstract

(Times New Roman 黑体标准小二号)

说 明:外文内封按论文格式的规定要求打印,但各专业语种可根据本专业的实际

一项坚守红线的治本之策

——宜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迁村腾地工作的实

践与思考

2010-08-26 | 作者: 刘建国 李志伟 周洁 | 来源: 社会投稿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提速,各项建设对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建设新农村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保护耕地、支持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湖北省宜城市结合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多方筹措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选址、统一标准和农民自愿的原则开展迁村腾地工作,走出了一条以迁村腾地为手段,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一、迁村腾地的实践与探索

(一)宜城市农村建设用地的现状。宜城市位于鄂西北部,汉江中游,现辖8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178个行政村。全市版图面积2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12万亩,总人口56万人,农村居民点面积15.18万亩,人均占地0.58亩。宜城的地形东西为大洪山、荆山余脉,属丘陵地区;中部是汉江、蛮河流域,属平原地带。丘陵地区的农村居民点零星、分散;平原地带的居民点虽然集中,但村内空闲地较多、杂乱无序。村庄面积过大、人均面积超标、空心村现象严重是该市农村建设用地存在的突出问题。据统计,全市村庄内涵潜力近5.58万亩,而且大部分村庄地势

较平、灌排方便,经过整理后可以直接用于耕种,增加耕地面积。

(二)农村建设用地现状的成因。一是村庄建设无规划。早期的村庄建设没有规划,农民建房选址和占地随意性很强,特别是汉江、蛮河流域的农民为了防洪的需要,习惯地将宅基地抬高,有的农户宅基地多达一亩。二是配套设施不完善。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民建房都向村庄外扩,骑路建房,造成村庄内大量土地闲置、浪费。三是建设监管不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农民建房都是村组干部个人说了算。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后,虽然加强了管理,但老村庄已经形成,新建房户都不愿到村内建设。因此,目前全市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松散,村庄布局、道路、给排水等缺乏统一的规划,土地利用率低,脏、乱、差、“空心村”现象突出。

(三)迁村腾地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宜城市先后在郑集、小河、南营三个镇(办事处)实施迁村腾地工程,整体搬迁村庄5个,搬迁农户120余户,新增耕地面积近500亩,户平还耕4亩以上。特别是2009年,宜城市国土资源局结合国家投资小河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投资467万元对宜城市小河镇的梁堰村七组、杨湖村七组实施了迁村腾地工程,通过实践,耕地面积得到增加,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提高,对迁村腾地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迁村腾地的意义与思考

迁村腾地是扎实推进“双保”行动和执行“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举措,是真正实现农村用地减少、城镇用地增加目标的一项有效途径,是改变农民居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深刻变革,更是挖掘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治本之策。

(一)迁村腾地是挖掘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举措。小河镇实施迁村腾地的两个居民小组共68户,人口280人,原村庄占地192亩。将这两个小组整体搬迁后,新建居民住宅68套,占地仅23亩,通过对原村庄进行开发整理,净增耕地面积176亩。

(二)迁村腾地是改变农民居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深刻变革。在迁村腾地过程中,通过对新建农村居民点的科学规划,引进小区建设模式,并配套绿化、沼气、给排水、文化活动室、体育器材等基础设施,使农民的传统居住方式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原来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彻底改变,真正实现“硬化、绿化、美化、洁化、亮化”,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三)迁村腾地是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城镇用地增加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实行迁村腾地可以减少村庄占地,增加耕地面积,还可将整理出的耕地可以全部置换为建设用地指标,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另一方面,新建的高标准农村居民点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对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缩短城乡贫富差距,解决“三农”问题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迁村腾地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手段。小河镇的迁村腾地项目实施后,人均占居民点面积仅54.7平方米,土地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将腾出的土地统一纳入高产农田整理规划,进行土地平整,通过对田、水、路等进行综合治理,使建成的项目区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标准化农田格局。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生产方式得到转变,农业机械化水平由过去的30%提高到90%,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大幅提高,平均每亩土地可节约生产成本100元左右,增产15%以上。 三、迁村腾地的难点与对策

虽然宜城市的迁村腾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民思想观念更新不到位。一部分农民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家园连田园”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觉得到集中居民点上居住,离责任田远了,鸡鸭不能散养了,柴草没地方堆了,有些不方便。还有一部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基础设施等上面来建,搬迁靠上面来补贴,公益事业要上面来支持,工作难度比较大。

二是资金整合力度不到位。迁村腾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各部门的职能限制,没有把有效的资金全部整合用于迁村腾地项目建设上来,资金来源渠道不宽,项目兼容不多,整合力度不够。

三是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到位。迁村腾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好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结合得还不是很紧密,仍然延续着原有“一家一户、稻麦连作”的传统生产方式,在产业升级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上没有大的改变。 针对这些问题,要想做好迁村腾地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宣传引导。在实施迁村腾地的过程中,无论是地块的调整、人员的搬迁,发展项目的确定,都涉及农民的利益,需要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否则就不会长久,甚至无法实施。因此,要通过采取召开会议、发放宣传资料、组织群众代表到示范点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大讲迁村腾地的目的意义,大力宣传迁村腾地的好处和优惠政策,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出资参与迁村腾地建设。

(二)制定科学规划。必须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自愿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谋划迁村腾地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出科学的规划。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农民居住集中,但居民点内空闲地、坑塘较多,村庄面积大,可以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整体压缩村庄面积;丘陵地区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小、分散,

可以推行中心村建设,集并分散零星的小居民点。居民点设计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盲目追求过高标准。规划设计时统筹土地规划、环境规划、产业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内容,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统一性。

(三)整合涉农资金。迁村腾地工作的综合性、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广,与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水利、交通、电力、能源、民政等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成立推进迁村腾地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实行“资金上整合、项目上兼容”,避免“撒胡椒面”,实现“整合效应”,为迁村腾地提供投入支撑。在实施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低丘岗地改造项目及土地整理等项目时,要将迁村腾地纳入统一规划,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资金用于迁村腾地工作。可以探索“政府引导、商家投资、迁村腾地、共建共享”的办法,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联合实施土地开发,推动迁村腾地,实现以企带村,互利双赢。

(四)做好“结合”文章。一是结合项目建设实施迁村腾地。如农业部门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国土资源部门土地整理项目等。二是结合产业发展实施迁村腾地。以迁村腾地为契机,大力推动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结合中心村建设实施迁村腾地。以村庄环境治理为重点,对中心村实行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美化中心村环境,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引导散居户到中心点建房,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五)规范管理工作。迁村腾地工作政策性比较强,要做好迁建、复垦、利用等各个方面的规范管理工作。一是对腾地农户要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办理手续、统一补贴标准、统一建房样式、统一复垦还田;二是新建村庄要严把三关。严把用地条件、选点定址和用地面积关(农民宅基地占地不得超过140平方米,使用老宅基地或空闲地建房不得超过180平方米);三是对腾出来的老宅基地,由国土部门按照高产农田建设标准,统一制定复垦方案,及时复垦;四是对腾出来的新增土地,可由村集体以发包的形式出租,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还通过“占补平衡”和“土地置换”的形式,为该市有效增加工业项目和城市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提供土地资源。

宜城市自开展迁村腾地工作以来,越来越被广大农民接受和认可。2009年,在宜城市流水镇黄冲村七组,又有十多户农民主动向有关部门申请,自发将原有的20多亩宅基地复垦后整体搬迁,新建的宅基地仅占地3亩。此举不但增加了村集体的耕地面积,又方便了自己的生活,更代表了部分农民迁村腾地、改善生活的意愿。迁村腾地已经真正成为了宜城市的惠农工程和民心工程。

湖北宜城农业局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点抓好九项工作

作者:湖北省宜城市农业局 李宜龙 文章来源: 点击数:693 更新时间:2006-4-4

近日,宜城市农业局结合自身职能和宜城实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确立了农业局在宜城新农村建设中的九项重点工作:一是抓好农业招商引资,使农业突出工业化有发展的载体;二是帮助新村定位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选好自身发展之路,并主动与龙头企业搞好利益对接,鉴定种植销售合同,实现新农村和龙头企业共赢;三是抓好种子农药化肥市场管理,让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药、放心肥;四是抓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确保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培育有知识会科学种田的新型农民;五是抓好食品安全管理,指导农民按无公害标准生产绿色食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六是抓好农民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人均补贴资金100到300元,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通过外出打工增加收入,计划全年重点培训农民工5000人,引导培训5000人,转移10000人,打工收入6000万元,农民人平增收150元以上;七是积极争取国家农村能源建设资金300万元,帮助新村建造沼气池3000口,帮助农户建好厕所猪圈厨房,推广使用太阳能;八是协助相关部门抓好各级惠农政策的落实,让农民更多地享受阳光雨露;九是推广农业轻简节本增效新技术,主要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免耕直播技术、农业机械新技术运用等,节约农业投入成本,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力争通过这些新技术运用让我市农民人均增收30元以上。

镇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新作为

2007-8-28 16:39:5

曾玉平同志在襄樊市新农村建设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同志们: 下午好!

大家都是风风火火的人,能够在这里安静坐三天真不容易,应该为大家鼓掌!

今天让我到这儿来,心里很矛盾:一方面很高兴,能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另一方面又很担心,担心讲不好耽误大家时间。

因为在我前面有北京来的领导、专家和襄樊的有关领导从政策理论层面向大家传输了大量的新理念、新信息,谷城的李书记又从实践的层面为大家提供了许多成功的

经验和方法,谷城是全省新区建设的典型,是襄樊市搞得最好的地方,我呢?政策理论水平远没有前面的领导和专家的高,实践经验又远没有谷城的那么丰富那么好。所以,讲起来很难啦!这都是客观事实,可不是我为自己找借口,找托词啊!讲不好,一定要请大家原谅,理解。讲什么呢?根据培训班的课程安排,我想着重讲一讲镇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新作为。

这次市委专门举办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充分表明了市委对镇村两级干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感到镇村两级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镇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发动者、实施者,任务最直接、最具体、最繁重、最艰巨,可以说,离开了镇村干部,新农村就建不了、更建不好。正因为如此,市委才这么重视镇村干部,才专门举办这个培训班,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好地发挥大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镇村干部,如何才能不辜负市委的期望,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新的更大的作为呢?这是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今天要同大家交流的主题。我个人认为,镇村干部要想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新的更大的作为,必须想明白和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新农村,什么是老农村,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

什么是新农村?不同层面有不同的解读。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字展开来看,包罗万象,不仅有农村问题,还有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涵盖了“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也是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概括、新要求。理解和吃透这五句话,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理解。

专家对新农村的内涵和外延作了一些简化和形象化的描述,归纳为“五新”,即“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

农民从现实出发,对新农村作了自己的理解,产生了许多新的憧憬和期盼,这些憧憬和期盼与中央的二十字方针和专家的五句话虽然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显得更直观、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综合起来,叫“十四得”,即“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喝得上水,收得到粮,学得了艺,挣得到钱,睡得好觉,做得了主,看得到影,观得到景,上得了网,买得起车”。这几种提法,虽然角度不同,表述各异,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描绘了一幅美好而又充满希望的新农村蓝图。

新农村是相对老农村而言的,那么,什么是老农村?老农村就是我们现在的农村。

现在的农村,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呢?这似乎是一个人人都熟悉的问题,但我发现,又是一个被许多人忽视了的问题;是一个人人都可能想过的问题,又是许多人还说不清楚的问题。充分认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决策会有很好的帮助。

那么,我们现在的农村是个什么状况呢?从有利的方面看,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转移支付越来越多。随着这一系列支持农村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村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大江大河和大型农业水利设施不断得到治理和加强,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科技普遍得到推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持续增产增收,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收入不断增长,“几难”状况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极大提高,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等等。

从不利的方面看,农村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生存环境越来越差,主要表现是:山上的树木越来越少了,水土流失越来越重了,水库的库容越来越小了,堰塘越来越浅了,沟渠越来越堵了,河水越来越污了,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了,土壤有机质越来越少了,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了 ,上学看病越来越贵了,农村对农民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弱了。

再从农村的农民来看,留在农村的农民开始出现老龄化、单亲化、弱智化的趋势。一流青年上学去了,二流青年参军去了,三流青年打工去了,留在农村的大都以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为主,松散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对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这种状况在各地虽然程度不同,但都客观存在。这就是广大农村的现状。

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从全国来讲,一方面,农村与城市的反差越来越大。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反差巨大,城乡收入比达3.28:1;财政支出反差巨大,用于城市的开支远远大于农村;社会事业反差巨大,上学难、上学贵的现象普遍,占6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23%的义务教育费和25%的公共卫生资源;基础设施反差巨大,有40%多的村不通自来水,少部分村不通汽车、不通电话;银行信贷反差巨大,农村存款大量被调入城市,对农村的贷款远远低于城市。这些巨大反差,已经对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以至整个国家的平稳协调发展,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另一方面,国家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已经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设新农村的实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作出了建设新农村的英明决策,目的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致富亿万农民,减缓社

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党的执政地位。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深远意义,才能减少盲目性、被动性,才能不断增强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镇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镇村干部处在新农村建设的最前线,是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具体的组织者、发动者和实践者,要干的事情太多太多。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件事情,都与镇村干部有关,都离不开镇村干部的支持、参与、配合,甚至是具体地组织实施。但是,在这么多具体工作中,镇村两级的侧重点在哪里?能够在哪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呢?这要作一些具体分析。

首先,要分析一下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看看哪些方面是我们能够做的,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很复杂,我把它归纳为三大类六个方面,即: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每一类又有很多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这些工作哪些是以上级为主在抓,哪些是以镇村为主在抓,要弄清楚。比如,发展生产中的基本农田整理和大的农田水利建设是以国土部门和水利部门为主在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的水、电、路、气、院、校、保等工作分别是以上级主管部门为主在抓。比如??

第二,要分析一下镇村的职能、手段和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在工作侧重点上必须作出哪些调整?

从镇村的工作职能来看,过去主要是“要”,向老百姓要款要粮要工,现在主要是“给”,给钱给物给服务。

从管理手段上看,职能强的单位都垂直管理了,乡镇一级执法权和财权都上收了,三提五统和农业税都取消了,镇村和农民的利益纽带基本剪断了,现在上学、参军、招工、结婚都不用再找镇村干部了。

从镇村经济实力来看,该卖的卖了,该租的租了,集体经济越来越虚弱了,有的甚至变成空壳了,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小了。

从农民自身来看,群众普遍开化了,民主意识越来越强了,变得不再那么“听话”了,不再那么好管了,靠行政命令、高压手段的办法不再那么见效了。有一句顺口溜

说得很形象,叫“有田有地不靠你,有吃有喝不求你,一事一议不理你,有了问题就找你,解决不好就告你”。这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部分反映了农民的变化。尤其是免征农业税后对农民的约束机制消失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动员农民出资出劳没有任何强制措施了,更多的要依靠村规民约、“一事一议”及村民大会等制度。

这些变化,不仅要求我们镇村干部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而且在工作侧重点上也必须重新作出选择。

新农村建设应该抓的工作很多,除了抓好传统工作以外,其中有七个方面是要特别抓好的。

一是规划新村镇。这是镇村两级的首要任务。要根据农村实际和农民的习俗,因地制宜抓好各种各样的规划,使新农村建设干有方向。使广大农民从新农村的规划中看到自己的美好未来,从而增添兴趣,增强信心。

二是发展新产业。包括发展现代农业、兴办第三产业、组织打工经济、引导土地流转、开展规模经营等等,为新农村夯实物质基础。

三是建立新组织。主要是按市场经济要求组建各种新经济组织,包括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有类似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等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是探索新机制。包括以钱养事的机制、一事一议的机制、村民自治机制、党员干部培养、考评、管理机制等等。

五是塑造新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保证。

六是树立新风貌。通过教育引导,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和社会风气。

七是建设新家园。重点是改善农民感受最直接的居住环境。

这七个方面的工作,也不是齐头并进的关系,仍然有主次先后之分,仍然需要选择一个入口和抓手,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更早地突破,才会更有成效。我个人认为,镇村干部应该在农民“需要”和干部“能够”这两者的结合点上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应该重点做、而且能够做得比较好的应该是那些出智出力多、出钱出物少的事情,是那些贴进农村实际、贴近农民需要、花钱少见效快的事情。特别是要按照

“先生活、后生产”,“先治窝、再治坡”的原则,优先解决好农民的居住环境问题,即村庄建设。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搞成新村庄建设,不能将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这种说法没有错,但这并不等于说新村庄建设不重要,不必要,更不等于说不能先搞村庄建设。相反,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高度重视新村庄建设,而且要搞好新村庄建设,要把新村庄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其实,我们到很多地方参观新农村建设,主要看的也都是新村化建设。为什么?原因有五:

其一,生产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抓的事情。而生活问题农民更关心、更直接,而且花钱少、见效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农民看到变化,增强信心。

其二,有许多事不是因为我们镇村干部不想做,而是我们做不了的,比如:路的问题是交通部门做的,水的问题是水务局做的,沼气的问题是农业部门做的,上学难的问题是教育部门做的,就医难的问题是卫生部门做的等等。

其三,有些事情是不搞新农村我们也要继续做的。比如:产业调整、计划生育、信访稳定等。

其四,先搞村庄建设,有很多好处:能以最小的成本迅速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让农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从而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公共产品的利用效率;能够最有效地集中农户,便于管理、便于议事、便于交流、便于互助,有利安全,符合中国农民喜欢群居的要求。

其五,要改变农村面貌,首先必须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文明不文明,与物质富裕不成正比。不是说人越有钱就越文明,要改变一个地方,就要先改变这个地方的人,要改变这个地方的人,就要改变人的习惯,包括学习的习惯,生产的习惯,生活的习惯等。我们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改变习惯多么重要。

搞新村庄建设同时也体现了新农村建设这个“新”字。“新”在哪里?新在过去的工作中很少抓,或者没有抓好的事情上,新在老百姓希望抓,我们又抓得的确不够的事情上。

我们宜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以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家园”活动为切入点,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们从老百姓十分关心、最易见效的“改水、改厕、改圈”抓起,从“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抓起,着力解决“家畜怎么养,柴粪怎么堆,垃圾怎么倒,邻里怎么处,人车怎么行”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从而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农民从身边的变化中感受到小康社会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民的文明程度,促进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而且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内在动力。

南营办事处万洋村以前是一个典型的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粪土乱堆、柴草乱放、人车乱行的“五乱”村,吃饭踩粪堆,两烟一起冒。通过环境整治,该村变净了、变洁了、变美了,变成了一个前有江、后有林、植被繁茂、鸟语花香的生态文明村。在政府的引导下,他们大力发展餐饮业,吸引了众多食客,目前该村已发展“农家乐”48家,户平年收入5万多元。

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镇村干部能干什么?重点要干什么?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工作的着力点就明确了,努力方向就清晰了。

三、如何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是投资的主体,干部是指导的主体,群众是参与的主体。目前的状况是国家投资很大,干部指导很多,农民参与很少,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如果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光靠我们干部去喊、去干,上热下冷,新农村建设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更重要的是背离了中央抓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这项庞大的工程中,如果我们镇村干部能把中国亿万农民动员、引导到新农村建设主战场,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实践者,就是我们镇村干部对这项工程最大的贡献,实现的最大作为。

那么,怎样才能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呢?

有三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把握:

第一点,要深入农民,了解农民,这是基础、是前提。我最近同很多镇村干部交谈时,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我们虽然工作在农村,但并未深入地研究过农村,虽然出身农民,并不真正了解农民。不了解农民而去激励农民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了解农民什么呢?要了解农民的特点、了解农民的需求。农民有哪些需求?哪些特点呢?农民的需求前面已介绍过,这里谈谈农民的特点。农民有什么特点?从普遍意义上讲有这么几个特点。纯朴厚道,安份守已,容易满足,图眼前、重实惠、较懒散、不讲

究、随大流、好单干、难合作、胆小怕事、求稳怕变。作农民工作,必须针对农民的这些特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第二点,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出门少、见识少,对新生事物接受的慢,提高觉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我们的干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性子急(有一个笑话,考问共产党的性质,有人竟答:急性子)。总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出点名堂,总认为做群众思想工作,动员群众参与,难度大,耗时多,见效慢。于是就图省事,求简单:群众不愿意干的事,干部代劳;群众不愿意出的钱呢,集体包揽,结果群众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工作成效也体现不出来。第三点,要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制宜,采取不同方式方法。这就同医生治病一样。同样的病,得在不同人的身上,需要开不同的方子才治得好。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六导”的方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就是规划先导、教育疏导、利益诱导、组织指导、检查督导、示范引导。通过“六导”,将农民引入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通过“六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新农村建设始终具有强大的源头活水。

第一,规划先导。规划是最重要的发展政策,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不好是最大的浪费。规划就是生产力,规划就是效益。镇村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规划意识,懂得一点规划知识,养成主动抓规划、善于抓规划的良好习惯,让我们的工作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而不是乱拍板、瞎决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在哪里”。按照中央精神,新农村建设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是一项长期的艰苦任务,更应该先规划、规好划,不能乱铺摊子、一哄而上,搞“拍脑袋决策”。

首先,规划要全面。要统筹兼顾,考虑到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特点和实际,调整优化各种布局。除了在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下功夫外,还要在促进乡风文明、转变农民生活陋习、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多动脑筋。镇村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当好你所在的地方新农村建设的设计师,既要有长远打算,又要有近期目标,做到长短结合。同时规划还要具有前瞻性,力求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

其二,规划要科学,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各地自然禀赋不同,习俗差异明显,人文色彩多样,在规划新农村时应拥有丰富多彩的模式,不能搞千篇一律,更不能简单地变农村为城市。尤其是不能将城市建设模式不加区别地移植到农村,一味地模仿城市建筑。那样只会淹没乡土气息,抹煞地域特征,改掉民族特色,弄丢文化传统,永久性地打乱乡村的自然环境。比如:农村不管怎么发展,农民要种田,种田要停放农用车、要放农具,你得规划他们放农具的地方;农民习惯养猪喂鸡,你得规划他们饲养畜禽的地方。不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照搬照套城市建筑模式,盖的房子好看不中用,结果搞得“城市不象城市,农村不象农村”。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人家是一代人建房几代人住,而我们是一代人要建几次房,有

的房子建得很大,但既不适用,又不美观,还投资很大,有的甚至因建房返贫。所以,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坚持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出发,注意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传承建筑文化;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依山就势,随弯就弯,体现农村田园风光的特色。杜绝千村一面、整齐划一、简单地归大堆、一刀切。

其三,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符合群众意愿,要让群众参与。切忌让规划变成领导想的、专家做的、纸上画的、墙上挂的、农民是看不懂的、实际是没有用的一张废纸,结果群众不领情、干部不落好。比如,我市王台村三组是一个回民组,以前建筑风格与汉族民居没有区别,结果常有人跑到那儿收猪子,引起了误解。后来,我们组织专家针对民族特性,邀请村民参与,拿出设计方案,村民们看后一致认为规划与众不同,尊重了他们的民族习俗,所以在建设中都干得热火朝天。如今,他们的规划正逐步变成现实,建筑充满了伊斯兰气息,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民族纠纷。

第二,教育疏导。小平同志讲,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民的教育问题。中国农村和农民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塑造新农民的问题。我们经常说:“改变一个地方难,更难的是改变这个地方的人”,更何况是中国的农民。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比城市低三年,农村劳力中,小学文化、文盲、半文盲占40.3%,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在农村科技方面,许多地方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劳力种、靠天收,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较低。这样一种素质的群体,我们要指挥他们去主动积极地参与新农村建设,谈何容易?要让你的队伍跟上你的步伐,首先要让他们跟上你的思想。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转变农民的观念,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把农民的思想、行动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要加强对农民富民政策教育。通过讲这几年中央对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讲新农村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讲农村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等等,来振奋农民精神,增强农民信心。

要加强对农民文化科技教育。通过农民文化补习班、农民实用技术讲座、农村群众文化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同时,利用当前中央对农民的“阳光培训”、“绿色证书”工程等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择业能力。比如:我市实施了一村一个大学生的培训工程,对于全面提高农村干部文化科技素质就有一个很好的效果。各地还可以利用党校为每个村培训一批大学生出来,利用职校培训一批中专生出来。

要加强对农民市场经营理念教育。中国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局限,只会种田不懂市场,不懂赚钱,不懂经营。这种思想现状很不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显得无所适从。

要加强对农民的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对农民进行文明生活常识的宣传普及,比如:可以请交通部门讲文明走路,请卫生保健部门讲卫生保健,请环保部门讲保护环境等,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

要加强对农民自力更生的教育。培养农民的自信心和自力更生的能力。只有不断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塑造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生活习惯和理念的新农民,才能使农民不断适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否则,在脏得插不进脚也不愿动手打扫卫生的地方,在干部干、农民看的地方,就是注入再多的资金,也改变不了贫穷和陋习,也产生不了美丽和舒适,充其量只能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有新房子,没有新风貌”。直接后果是,村庄焕然一新了,农民风貌依然;资金投入了,产业却没扶起来;干部受苦了,群众却不领情;干部撤走了,留下的仅是红瓦白墙。我市有一个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始,干部们为了搞老村环境整治,就要求老百姓栽树搞绿化,出钱搞硬化。老百姓认为干部在搞形式,图面子,还要自己出工出钱,抵触情绪很大,没有一个人搞。干部没有办法,先是上门帮老百姓栽树搞绿化,老百姓就站在一边看笑话,说看你干部们咋做秀!接着村里出钱请人干,老百姓仍然在旁边玩。检查受到批评后,干部们认识到只有群众的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才有持久的生命力。于是出现了第三阶段:干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和对老百姓的好处,并由群众推举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和村组干部一起设计环境整治方案,并召开群众大会进行讨论,很快理顺了群众情绪,变成了老百姓的自觉行动,每个农户主动拿出500多元,由理事会收取后,统一找施工队伍,统一签订合同,统一工程进度,统一工程质量,统一结算费用,很快绿化、硬化、美化了房前屋后。

第三,利益诱导。这一条在农民尚不富裕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农民是最讲实际、最讲实惠的,只要是对他们有好处、能够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他们就有热情、有兴趣,就会抢着干、争着办。针对农民的这些特点,我们本着公益性的国家办、私益性的农民办、两者之间的共同办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措施和办法,谁积极,就先支持谁;谁自己投入的大,政府就奖励补贴的多。先解决实际问题,再解决思想问题;先解决实惠问题,再解决行动问题,通过引“农”出“动”,激励更多的人参与新农村建设。我市刘猴镇洪岗村在老村整治过程中,采取“政府补一点、部门帮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即:门前道路硬化,政府一米补一包半水泥给农户,村集体组织工匠,农户自备沙石料;农户房前屋后绿化所需的

树苗,村组无偿提供,农户自己栽种),解决了农民所需的水泥、树苗,很快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该镇10公里生态文明走廊实现了“三光三化”,整洁清爽。即:门前的稻草柴堆转光,圈栏搬光,粪堆清光,房前屋后硬化、绿化、美化,就像一幅山水田园画。在迁村腾地过程中,他们采取成本价建房,保本价销售给老百姓的办法,一下子使40多户群众迁入新房,集中居住,腾出耕地100多亩。王集镇新星村采取镇政府资助6元/平方米,村集体补贴4元/平方米,农户自出4元/平方米的方式,硬化了路边170多户通户道路,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孔湾镇为了在丁家湾发展餐饮休闲产业,就制定了“321”的奖励办法(对建设者按时间进度、完成质量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和1000元),很快在全村掀起了兴办“农家乐”的热潮。

第四,组织指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最大瓶颈。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力量就显得特别重要。但这里讲的组织不是行政组织,而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组建的各种经济组织,通过这些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比如: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降低农民增收风险,使农民不仅成为“第一车间”的利益获得者,而且成为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共享者。目前 , 我市以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企业和专业大户已达到 320 多家 , 培育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58 个 , 带动了10万户农民。如:流水镇成立了西瓜协会,孔湾镇成立了蔬菜产业营销公司,王集的油料协会等,促进了西瓜、蔬菜、油料产业的发展。

小河镇成立的粮食协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办法,将全镇10万亩水稻建成优质高产高效的订单农业基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他们首先在70多个品种里面选定了7个品种,并且将7个品种交给农户,由农户选定认可自己满意的品种。然后将农户选定的品种情况通报给5家大米生产企业,由他们按照市场需求作出选择。选定后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落户该镇的金谷米业,楚园米业,宇帆米业等5家大型米业经过慎重选择,确立了主导品种,与12个村5000多农户签字了近3万亩优质稻种植收购合同。合同明确约定:农民种植的优质稻在收获后按每斤高出市场价0.03元的价格由米业老板收购。仅此一项,农民就增收150多万元,人均增收30元。

宏和药业在王集镇发展中药村产业就是动员农户将土地租赁给公司,农民转化成农业工人,产品的种植、收获、加工由公司全过程负责,农民负责田间管理和加工过程的劳力付出。该企业目前在新观村租地2900亩,每亩租金300元,农民每种一亩1200元,1人可种8到10亩,保证了每个农户有两人就业,安排了547人就业,每个农户仅此一项年收入在2万以上。

第五、检查督导。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农民几千年形成的习惯,想在较短时间内彻底改变难度是很大的,农民的陋习就象弹簧,稍有松懈,就会反弹。因此,必须抓反复,反复抓,检查督导除了镇村组织一些大的检查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自己经常检查自己。持久地抓,通过常抓不懈,让农民逐渐养成习惯。

流水镇余棚村为了保持村容村貌的干净整洁,由农民自己民主选举产生了卫生检查小组,定期对村组农户卫生状况进行检查评比,按检查结果给每家每户门前悬挂最清洁、清洁、不清洁等级牌,让做得好的,人前人后有面子,进而做得更好;让做得差的,脸上没有光,进而奋起直追。

刘猴镇洪岗村让村民自主选举成立妇女代表委员会,专门检查每家每户的环境卫生,群众受其感染,自发地购买了垃圾桶,全村环境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小河镇明正村制定了13项新农村建设考核细则,包括:室内室外粉刷、“三改”、建沼气池、室内家俱、粪堆、柴草堆、其它杂物、室内外保洁、太阳能、农家乐、致富产业、语言行为文明、临时任务等,由村组各抽一名干部,村民选3名代表组成督办验收小组,建立每月申报验收制度,即:每项工作由户在每月底进行申报,村组督办验收小组每月5日前对上月申报对象检查验收评分并签字,年底按得分多少对各农户进行激励兑现。我市的“生态文明家园”活动,也采取了两个月一检查,一个月一通报,半年一奖励的办法,效果就非常好。

第六,示范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新的工程,没有现成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政策扶持、产业发展、民主管理、环境整治等方面积极探索成功的经验,为整体推进提供样板,以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一是干部要带好头。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你说的再好,干部不动,群众怎么会动呢?干部家里到处乱糟糟,脏稀稀,臭烘烘,你去叫群众改变生活陋习,群众肯定不会听。再加上过去许多地方不讲科学,不尊重客观规律,干了很多错事,让农民吃过苦头,农民不再那么信任我们的干部了,所以干部带头,先做出样子是很管用的。

二是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但农民看不到,所以,他才没有见识。见识、见识,有见才有识,见多才识广。这两年,我们把支部书记先后带到尧治河、堰河村去看,有的还带到武汉东西湖区的石榴红村去看,大家就深受教育、深受启发。

三是办好试点。在本地选择一个有代表性、有推广意义、可信可学的试点,集中人力、物力,重点进行扶持建设。在办试点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群

众自主、农民自愿的原则;一定要本着措施得体、方法得当、经验可学、农民可信的思路;一定要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决不能急功近利,由政府或部门出资打造“典型”,更不能靠高压政策、行政手段“压出”或“逼出”典型,出现我们常说的“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现象。这样不仅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失去典型示范的引带作用,而且会在广大农民中造成误导,使农民产生依赖、等靠、反感的思想,使试点村的作用适得其反。因此,要在综合权衡各地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选择不同类型进行试点,力求做到既能办好,又能学到,还能推广。

宜城在示范引导上,比较注重特色、注重实效、注重可学性,11个试点村中有民族型的王台村、生态型的万洋村,迁村腾地型的洪岗村、黄冲村、产业型的余棚村和文化型的丁家湾村等。这些村各有特点、代表不同的类型,与地方特色结合紧密,示范效果就比较好,推广起来就比较容易。尤其是王台村这个试点,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给大家做个简单地介绍,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王台村位于板桥店镇西北部,1300多人中少数民族占了一半。其中的三组是个回民组,村民都是“三民合一”,既是移民,还是回民,又是教民。这个村是全市基础条件最差,回民受教育程度最低,积累的矛盾最多,工作难度最大的一个村。过去,每年要发生30到50起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案件,加上回民汉民自身生活习惯不同,民族融合度较低,回汉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特别是2005年“12.14”事件后,王台村三组成了村村怕、人人躲的回民组。有些居心不良的人甚至请回民当起了保镖,出了事让回民挡在前面。邻村的汉族群众说,打110报警警察都不愿来该村。回民们在这场风波后,心灵也开始走向封闭,回汉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为了避免这个回民组被边缘化、激发新的回汉矛盾,促进民族和谐、宗教和睦,我们主动将王台村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在试点中,我们主要坚持了这么几条原则,即先生活后生产,先治窝后治坡,先规划后建设,先解决实际问题,再解决思想问题,先解决回民内部问题,再解决回汉之间的问题,先推行外部约束再推行自我管理。按照这个原则,我们主要帮助这个村做了五件事:

第一件事,解决生存环境问题,理顺群众情绪,搭建沟通的平台。针对回民村行路难问题,交通部门筹资修通了6.8公里的通村通组水泥路,水泥路面直达每家门口;针对住房难的问题,司法局等部门帮扶改造了22户危房;针对吃水难、用水难、排水难,水利部门帮助打水井3口,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针对上学难,教育部门从2006年春开始减免回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对回民子女考取一类大学的家庭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针对就医难,卫生部门为他们建起了甲级标准卫生室。为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市镇两级筹资修建了高标准的水房;针对他们的饮食习惯,

市财政每年给每户补贴200元,解决吃牛、羊肉难的问题。对外出务工的回民,镇政府除了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外,每人还补助200元车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和好事,让广大回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贴心关怀,有效地理顺了回民的情绪,化解了回汉之间的矛盾。村民刘兴国说,党委、政府这么关心我们,我们自己再不争气,就不配做一个穆斯林。

第二件事,制定新村规划,描绘美好蓝图。以前该组建筑风格与汉族民居没有区别,结果常有人跑到那儿收猪子,引起了误解。我们针对回族特点,请专家设计,制定了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新村规划,村民看后一致认为规划与众不同,尊重了他们的民族习俗,所以在建设中都干得热火朝天。现在,他们的规划正逐步变成现实,所有建筑都充满了伊斯兰气息,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民族纠纷。

第三件事,加强教育引导,增进民族团结。一方面,由市镇两级组建有统战、公安、司法、民政、科技、文化、教育、民宗等部门参与的工作组常驻该村,对回民进行政策法规教育、科技知识教育、文明常识教育,宣传新农村建设知识、法律常识、信访条例、文明常识和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回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政策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回民不是横民,回民汉民都是中国公民;都要做守法公民。在中小学校开展“回汉手拉手,民族一家亲,比学赶帮超”及“友好村邻”等活动,在青少年中举办民族团结演讲比赛,从小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情怀。

另一方面,请来北京绿十字会孙君、封宁两位教授具体指导村民们建设民族新村。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村民认识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怎么做。很快改变了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等、靠、要思想,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今年春上,农民自发挖树窝3100个,挖堰塘完成土方210立方米,主动投入劳力修建沼气池6个,修建排水沟6条,硬化场地22户,粉刷墙壁27户。

第四件事,完善村民议事制度,制定村规民约。村民们通过选举,产生了村民议事会,对村里大事经常实行“一事一议”。同时,制定了16条村规民约,规范了村民的行为。如为了保持村容村貌整洁,通过村里议事会商定,每户拿出50元粮食直补资金用以发展公益事业。

第五件事,培植主导产业。针对回民的养殖习惯和养殖效益高的现实,引导他们把养殖牛羊作为主导产业。如为了采用圈养的模式发展优质肉牛养殖业,群众自发地将后五年移民扶持资金中拿出来建“牛王别墅”。建造“牛王别墅”需要占用一定的耕地,三组村民刘兴祥主动找到村组干部,把自己的14亩耕地调出来作为建设用地。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与发展,王台村从硬件到软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

路变宽了,房变美了,树变多了,水变清了,房前屋后变整洁了,村里村外变干净了;学文化的多了,不文明的少了;关注公益事业的多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少了;整天想着如何勤劳致富的多了,一天到晚无所事事的几乎没有了。回汉之间的矛盾渐趋消除了,回民群众对汉族群众的敌意没有了,看人的眼光柔和了,处事的心态平和了。过去总念着自己是少数民族,有政策照顾,没人敢惹,有意无意与汉族群众发生摩擦,往往一个人惹事,其他人都跟着起哄。现在变得理性了,对闹矛盾制造纠纷的人,大伙儿都会指责他,开导他,有的还主动与汉族群众交上朋友,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过去一年发生三、五十起扯皮闹事上访的事,今年至今没有一起上访事件。前不久市委田书记在王台村实地考察后,高兴地说:“王台村的变化很有代表性,具有推广意义。这个基础弱、矛盾多、困难大的村能搞好,其余的村同样能搞好。”

王台村的变化是宜城新农村建设的缩影。在11个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下,全市的新农村建设,进度比较快,效果比较好,给宜城农村带来了许多新的气象。

现在每个村都有了一个主导产业。如余棚村的西瓜产业,王台村的养殖业,万洋村的“农家乐”,台子岗村的蔬菜产业,洪岗村的商贸业等。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整个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水、电、路、气、院、校、居、保、农田水利设施通过整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土地经过平整,利用率大幅提高。着力解决农民行路难、吃水难问题,全市178个村已有169个村通上水泥(油)路,今年有望村村通水泥(油)路。

乡风文明有了新变化。通过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有效地推进了清垃圾、清污水、清柴垛和改厕、改圈、改厨、改水、建沼气池“三清四改一建”,村镇面貌焕然一新。深入开展和谐村镇、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庄和谐。

农村社会事业有了新发展。全市90%的村建了规范化村级卫生室,优化了村级办公场所,实现了网络、光纤、电话三覆盖。农村中小学校“三难”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杂费,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看病难、上学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得到了缓解。

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新提高。大卡车开到田头 , 公共汽车通到农民家门口 , 农民住上了崭新的房子、小洋楼 , 手机、电话、电脑、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煤气灶等应有尽有 ,大多数农民购买了摩托车和拖拉机,有的还购买了小汽车。

民主管理有了新进步。建设新农村 , 开阔了农民的视野 , 农民的自主管理意识、民主管理意识、科学管理意识不断增强 , 自治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农村普遍制定村规民约、经济发展规划、卫生管理制度 ,完善了“一事一议”制度,健全了农民自主筹资等机制和办法,保障和扩大了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党组织作用明显增强。对村干部工资实行财政直达个人帐户,为每个村建了一个活动室,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民办了大量好事、实事 , 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望 , 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当然,宜城新农村建设才刚刚起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农民的愿望,与先进地区和上级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困难,我们将借此次培训班的东风,力争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推动宜城农村面貌有一个更大的变化,农村发展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提升,使宜城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时尚和谐的现代文明,走出一条具有宜城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 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 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1.5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10、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2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 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1.5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10、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2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o4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