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违章作业 避免救护人员伤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7 16: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严禁违章作业 避免救护人员伤亡

第二节 矿山救护队的违章作业及案例分析

一、矿山救护队违章作业的主要表现 (一)不携带或未佩用氧气呼吸器

《煤矿安全规程》(2004年版,以下同)和《煤矿救护规程》都明文规定,矿山救护指战员进入灾区或从事井下安全技术工作时都必须携带氧气呼吸器及相关仪器装备,并按规定佩用氧气呼吸器。佩用氧气呼吸器是救护指战员的生命保障,如果不带或不佩用氧气呼吸器,根本就谈不上做好抢险救灾和安全技术工作。可是,有些矿山救护指战员明知故犯,结果造成自身伤亡。这种现象较为普遍,教训也非常深刻。

(二)随便脱掉氧气呼吸器

历次矿山救护法规中都明确规定,矿山救护队在执行任务时不能随便脱掉氧气呼吸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井下气体一旦发生变化,救护人员能迅速佩用呼吸器,防止窒息或中毒事故发生。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一检查无有害气体或有害气体浓度不高时,便把呼吸器脱下,当情况发生突变时措手不及,甚至有人竟在窒息区内任意脱掉呼吸器。例如:

1975年9月4日,辽源矿务局救护队在处理立新矿火灾时,经查工作地点有害气体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救护人员便将呼吸器脱下放在下部巷道。后来由于火风压作用造成风流逆转,有害气体到达工作地点,正在工作的救护指战员来不及到下部巷道去取呼吸器,6人全部中毒。而该矿的另一救护小队,则把呼吸器放在井下,上井去吃饭,当井下有害气体蔓延时,他们不能佩用呼吸器去抢救,而冒险冲人井下,结果造成5人中毒死亡。

1995年10月23日,天府磨心坡矿救护队1名队员脱下呼吸器到刘家沟矿火区密闭前采集气样,导致CO中毒死亡。有的队员脱下口具咳嗽,有的队员脱下口具整理被压住的呼吸管均遭不测。

(三)通过口具或摘掉口具讲话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严禁通过口具讲话或摘掉口具讲话,可是,有些救护指战员却不执行这一规定,从而发生自身伤亡事故。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伤亡人数也较多。例如:1995年5月8日,吉林省白山市东风矿发生瓦斯爆炸。该矿救护队长带领3名队员进入灾区侦察时,在灾区CO浓度为2%,CH4浓度为10%的情况下还通过口具讲话,结果3名救

护队员中毒死亡。

这种现象的出现,既与目前普遍使用的鼻夹口具式呼吸器结构有关,也与救护指战员应变的心理素质有关。例如:1983年3月20日,水城木冲沟矿发生瓦斯爆炸,该矿务局救护队先后5次进入灾区侦察找人。在最后一次侦察时,1名中队长因身体素质差、鼻夹脱落,倒在底板上。在旁的1名副大队长摘下口具喊话“拿‘卡一’(2 h全面罩呼吸器)来抢救!”队员把仅有的l台“卡一\给中队长戴上得救。副大队长则因吸人CO而中毒倒下。闻讯赶来增援的另一名小队长把“卡一”给副大队长戴上。但增援的小队长因呼吸急促、口具脱落而倒下。在其他队员返回井下基地的途中,又有4名队员摘掉口具说话及身体素质差而轻微中毒,结果造成2人死亡(副大队长及增援的小队长)和5人中毒。在这次事故抢救过程中,出现如此混乱的现象,与该队平时的训练,特别是心理素质训练不无关系。

(四)不按规定要求检查维护呼吸器

救护法规中明文规定:矿山救护队技术装备必须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严禁使用不符合标准的Ca(OH)2和O2。进入灾区前必须检查氧气呼吸器。可是,有的救护队对此不以为然,平时不认真检查维护,下井救灾前的检查也马虎敷衍,造成救灾过程中出观所谓仪器故障(漏气、Ca(OH)2失效、O2量不足不能自动补给、鼻夹弹性张力不足等)导致自身伤亡。例如:

1995年11月26日,山西朔州市一个救护中队在处理火灾时,1名副小队长因CO中毒死亡。经查,这名副小队长佩用的4 h氧气呼吸器气囊多处破裂,气囊和水分吸收器连接处漏气,吸气阀漏气,排气阀也漏气,Ca(OH)2失效。

1992年5月14日,在处理北京大台矿火灾时,1名队员因O2耗尽,而自救器又超过规定使用时间而牺牲。

1981年7月19日,平顶山矿务局直属中队在缩小火区范围时,进入灾区前,小队未进行战前检查,1名队员佩用呼吸器只走了25 m左右,约5~6 min O2就用完了,结果窒息死亡。估计这名队员佩用的呼吸器O2的压力只有1MPa,严重违犯规定(O2压力不得低于18MPa)要求。芙蓉矿务局1名救护队员佩用的呼吸器内Ca(OH)2的吸收率仅为3.9%(规定其吸收率不低于30%),进入高浓度瓦斯区排放瓦斯时窒息死亡。

1991年6月6日,兖州杨村矿救护队在灾区侦察探险时,2人窒息死亡。其原因是:副队长佩用的氧气呼吸器鼻夹弹性张力不足,吸入贫氧混合气体后,口具、鼻夹脱落死亡;另一名队员佩用的呼吸器自动补气阀套环螺丝松动,锁母未锁住,不能自动补给O2,造成供氧不足死亡。

(五)不设井下救护基地或基地位置不当

为保证重大事故井下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在靠近灾区的安全地点设立井下基地。井下基地的设立、迁移和撤消由抢救指挥部确定,救护队队长在抢救方案讨论中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可是,有的灾变处理中,未设井下基地或基地位置设置不当,救护队

也未提出意见造成自身伤亡。例如:1995年9月16日,贵州盘江老屋基矿11128采煤工作面上部采空区发生瓦斯燃烧事故。该矿务局救护队7人,在大队领导的带领下到达矿调度室,与该矿矿长、总工程师研究后,在没有建立井下救护基地、无待机队、无灾区电话的情况下,仅带4个干粉灭火器下井灭火。进入灾区后救护队与指挥部失去联络。在采煤工作面灭火将干粉用完后发生瓦斯爆炸,共死亡9人,重伤2人。其中,救护队员死亡5人,重伤2人。

1983年4月11日,丰城坪湖矿3115掘进工作面发生火灾。该矿务局救护队在第五次进人巷道内灭余火时发生瓦斯爆炸。此时,参加指挥灭火的矿务局、矿干部,救护队待机队员都围集在离3115巷道口不远的地点(实际上,这里成了井下救护基地)。瓦斯爆炸不仅使进入3115巷道内的救护指战员牺牲,也使在井下救护基地的人员受到直接冲击。救护队员又死亡2人,伤10人,扩大了自身伤亡人数(此次爆炸共死亡25人,伤16人。其中,救护指战员死亡11人,伤10人)。

抚顺老虎台矿在处理507采区火灾时,将井下基地设在507采区回风侧,在第一次瓦斯爆炸后,基地中的4名矿级领导等人被CO熏倒,失去指挥能力,上下消息不通,最终导致5次爆炸,伤亡118人(死亡83人)。

(六)少于6人进入灾区或单独行动

救护法规中规定:进入灾区的救护小队队员不得少于6人。在窒息区工作时,任何情况下都严禁救护队员单独行动。这样规定是考虑到遇上意外情况时,队员之间能够相互照应,予以救助避免自身伤亡。可是,在不少灾变处理中违反这些规定,造成救护人员伤亡。例如:

1996年6月13日,在处理淮北芦岭矿火灾时,7名救护队员进入灾区(采煤工作面)后,将小队分开,派3人沿机巷进入采煤工作面救人,2人到回风巷救人,2人留在火源附近控制火势。该队配备有声能电话,但没携带下井。由于火灾处理失误,引起瓦斯连续爆炸,燃烧的输送带切断了从机巷进入采煤工作面救人的3名队员的退路,造成3人死亡。该3名队员进人灾区时没有携带备用呼吸器与备用氧气瓶,又无通讯装置,严重违反救护法规的规定。

云南大水井坡脚矿因通风不良使2名工人窒息。昭通地区救护队派5名队员进入灾区执行抢救任务。当2名队员抬1名遇难工人撤出灾区后,灾区内只剩下 3人。其中,1名队长与1名队员摘掉口具讲话造成窒息,身边只剩下的1名队员无法抢救2人,结果该2人死亡。

1983年7月1日,四川达县地区救护队在处理一个小煤窑瓦斯事故时,1名小队长带领4名队员进入灾区侦察。途中小队长违反规定,只带1名队员深入灾区侦察,小队长在灾区因呼吸器故障而昏倒,这名队员见此情景,惊慌失措,竟摘掉口具喊“救命”,造成2人都中毒死亡。

1981年12月26日,在处理平顶山五矿的爆炸事故过程中,矿务局直属救护中队1名副小队长看到自己佩用的呼吸器O2压力只剩下7 MPa时要求先出去,小队长同意后该副小队长1人先撤。当其向外撤出25 m时遇1处小冒顶,他翻越冒落的矸石时,不慎跌倒,鼻夹脱落,中毒昏迷,10 min后,遇队员抢救无效死亡。

在灾区单独行动,遇事无人抢救导致伤亡的案例较多,必须引起注意。 (七)不设待机队或待机队位置不当

《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救护规程》都规定:矿山救护队在侦察灾情时,井下基地要设待机队,并用灾区电话与侦察小队保持不断联系。当侦察小队没有按规定时间返回或通讯中断,待机小队应立即进入救援。可是,有的灾变处理时,不设待机队或待机队位置不当,或一旦紧急需要待机队出动救援时,工作队与待机队联系不上,造成事故扩大。例如:

云南昭通地区救护队在处理放羊冲矿火灾时,事先不研究作战计划、不进行灾情侦察、不配待机队,在未确认灾区有无有害气体的情况下,盲目逆风流进入灾区,导致6人死亡(救护指战员4人)。

阜新矿务局救护队在处理新邱矿中部井610采区区段运输巷自然发火时,指挥工作不严、不细,措施不当。待机队与工作队没有同时入井,也没有见面。在抢险救灾中因救护设备配备不全,工作队与待机队无法联系。当工作队遇险时,因无法与待机队联系,导致工作队思想紧张,不能镇定地按原路退出,待机队没有起到待机队的作用,结果导致12名队员伤亡(3人死亡)。

(八)不带联络绳进入灾区

救护法规中规定:进入灾区侦察,必须携带必要的装备。视线不清时应用探险棍探测前进,队员之间要用联络绳联结。可是,有的救护队麻痹大意,不执行此条规定,结果导

致自身伤亡。例如:

1981年10月2日,铜川矿务局救护队驻焦坪矿区中队在启封未熄灭的火区时,井下基地没有待机小队,也没有保持与高温区联系的通讯设备;进入高温区工作的小队未带备用的呼吸器,没有测定有害气体浓度和气温,未带保险绳(联络绳),在巷道交叉处未设明显标志。在完成任务后出来时走错了方向,6人也走散了。

这些情况在灾区外待机的人也不知道,结果5名队员在窒息区内中毒牺牲。经医院鉴定,5人死亡的原因是集体急性中暑而晕倒,口具脱落后CO中毒死亡。

1972年6月,渡口太平矿发生火灾,某救护队1名中队长带领1个小队进入灾区侦察,侦察结束后返回基地,发现少了1名队员,第二次进人灾区寻找,结果因O2用尽,6名救护指战员不幸牺牲。事后查明,被寻找的队员在侦察途中因害怕而私自逃出灾区。

假若队员问用联络绳联结,该队员退出灾区时必然会被发现。假若该小队第二次进入灾区前检查呼吸器中02是否够用,若不够则换装新氧气瓶,则不会出现O2不足而牺牲。

(九)违章冒险进入灾区

《煤矿救护规程》规定:遇有高温、塌冒、爆炸、水淹危险的灾区,指挥员只能在救人的情况下,才有权决定小队进入,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小队在灾区的安全。对于这条规定,无论是受灾矿井领导,还是救护队员都有违反规定的行为,造成了救护队员的伤亡。例如:

在处理大同晋华宫矿1993年10月27日的爆炸事故中,经侦察已确认爆炸的采煤工作面所有人员已经死亡,但指挥部没有采取先恢复通风的措施,而组织多个救护小队强行进入上千米的窒息区内搬运尸体,结果造成云岗中队1名队员死亡,1名队员重伤。

1995年9月25日,宁夏石嘴山二矿2323工作面区段运输平巷停掘的工作面,发现烟雾封闭火区时发生爆炸,密闭墙被破坏。在此情况下本应吸取教训,采取安全措施处理,而指挥部又强行派救护队建防爆墙。在防爆墙即将完工时,又发生了爆炸,造成了8名救护队员的死亡。

河南洛阳市矿山救护队在处理梨园矿采煤工作面火灾时,包括正副小队长在内的5名救护人员,为寻找1名未撤出的工人(灾区大部分人员已撤出),从回风巷顶着高温进入。由于温度上升很快,他们前进70余米时,感到温度太高不能再前进,队长打了退出信号,决定退出。但温度上升很快,身体极度疲劳,有3人失去了行动能力倒在底板上死亡。其余2人救人力不从心,就从底板向外爬而侥幸退出。

山东某救护队在处理大芦湖矿1号井冒顶事故时,未采取防止第二次冒顶措施,造成

2名救护队员死亡。

(十)不认真培训,不严格训练

《煤矿救护规程》规定:矿山救护队及辅助救护队的指战员,必须经过强制性的救护理论及技术、技能的基础培训,必须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演习训练必须结合实战需要。有的救护队培训不认真,培训效果欠佳;训练不严格,不从实战出发,以致有些救护指战员从专业知识到实际技能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人甚至连常用的仪器装备都不会正确使用,由此而贻误工作造成自身伤亡。例如:

某救护队处理瓦斯爆炸事故,由1名中队长带领小队前往灾区侦察,结果因吸气困难半途而返。后查知,他未打开呼吸器氧气瓶。 在1起自燃火灾处理期间,1个救护小队完成当班任务向外撤,尽管全队人员体力消耗很大,但由于升井途中须经过1条回风上山,其中CO浓度较高,只好佩用呼吸器艰难地上行。当该小队行至回风上山上段时,与接班小队相遇,发现他们均未佩用呼吸器,经询问,得到的回答是:“一直检查着,没有CO,根本不要戴仪器(呼吸器),你们太小心了!”后来经过仔细查实,负责检查气体的那名队员没有正确操作,CO检定器上的检定管仅切断一端。试想,若无人发现并制止该小队的错误做法,一直由这名队员如此“检查”下去,使小队全部人员进入灾区工作,其后果将非常严重。另外,还发现有的队员不掌握检查高浓度CO含量的计算方法,在汇报检查结果时只以“满管”塞责。

有的救护队员在用水灭火时,将水流射向火焰中心,或打钻向火源灌水,或灭火时风流不畅造成水煤气爆炸导致救护人员伤亡。这类事故在陕西崔家沟、广东丙村、开滦赵各庄、辽宁烟台等煤矿处理火灾时都发生过。

有些救护队员在处理事故时,粗心大意,碰掉鼻夹、口具造成伤亡。据不完全统计,1949~1995年,主要由于工作或行走不慎碰掉鼻夹、口具造成救护队自身伤亡的事故28起,使41人丧生。还有的救护指战员因身体素质差,不能满足高强度、大运动量的抢

险救灾工作需要,在抢险工作中造成伤亡。例如:

内蒙古某矿救护队在处理本矿1号井自燃火灾,中队长带领3人侦察时,中队长身体虚脱,感到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命令人员立即退出灾区,刚走了10余米,中队长走不动,让其他3人先走。走了一会儿,又有1名队员身体支持不住,倒在灾区。这2人均牺牲在灾区。

山东华丰煤矿救护队在探水时,1名队员身体不适,在坡度大的井巷中工作时发生虚脱,摔倒在巷道里,因CO2窒息死亡。该队在抢救这名队员时,又有4名队员因CO2窒息

死亡。

在处理1991年4月21日山西三交河矿爆炸事故中,吕梁地区救护队1名队员在107掘进巷道搬运尸体,在往返300余米连续第五趟搬运时,因体力不支而摔倒牺牲。

救护指战员违反救护法规的规定,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表现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二、矿山救护队违章作业的产生原因

抢险救灾中的救护工作是在极为复杂的环境下进行的,有时环境中充满爆炸性气体,有时充满窒息性或有毒性气体,有时有冒顶或水淹的危险,救灾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救灾人员伤亡,扩大事故损失。加强救护人员伤亡原因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就抢险救灾的整体而言,救灾方案的决策失误导致救灾失败,使救灾人员伤亡是关键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救护队的违章作业造成自身伤亡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就救护队违章作业的产生原因而言,安全思想不牢是前提,违章作业是表现。救护队违章作业造成自身伤亡的后果既有救护队的日常管理因素,又有救护指战员本身的心理素质因素,还有一些客观条件的因素。

(一)日常管理因素

日常管理因素包括:日常的“安全第一,遵纪守法,按章办事”的思想教育,救灾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训以及从严、从实战出发的训练。

(二)心理素质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决定人的行为倾向,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就会有相应的行为倾向。抢险救灾时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与火灾、爆炸、冒顶、水灾、有毒有害气体等打交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在这种环境中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很多案例说明,救护指战员中存在的不安全心理因素是导致违章作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表现为:恐惧心理、侥幸心理、麻痹心理、情感心理和依赖心理等。

救护指战员不安全心理因素的表现如下: 1.恐惧心理

恐惧是在恶劣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心态,是由于缺乏心理准备,不能处理、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的或危险的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恐惧使人体进入紧张激动状态,人在非常强的刺激下,思想陷入停顿,失去了用理智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在抢险前还是在救灾中,因某种因素而下意识地紧张,不知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一副茫然若失的状态,或

充满了奇思怪想,入井后便晕头转向,满脑子的疑惑或凶险,对顶板、煤帮、风流都感到无所适从。

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救护人员在灾区内处理事故过程中,若得知CH4浓度达到爆炸界限,或突然发现自己的呼吸器中O2,即将耗尽,或不慎碰掉口具、鼻夹,或呼吸器发生故障,或迷失方向,或退路被堵等险情威胁自己的生命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就会惊慌失措、呼吸紧张,甚至大喊大叫,就有可能出现违章行为。另外,新队员由于实战经历少,第一次见到多人事故惨不忍睹的场面,或发现战友伤亡,或在高温、浓烟的环境中工作时都会产生恐惧心理,都可能出现脱下口具喊叫、临阵单独逃跑等违章行为。

2.侥幸心理

侥幸是由于偶然原因而获得成功或免去灾害。它给人的思维认识造成错觉,认为“过去都是这么于的都没出事,这次还是这么干不会出问题”。有时明知是违章,还想碰碰运气。例如:不带呼吸器进入灾区,或带而不佩用;在灾区单独行动;通过或摘掉口具喊话;还有的队员对有害气体的浓度有自己的标准,本应佩用呼吸器而不佩用等。抱有侥幸心理的人主观臆断多,不相信科学,不尊重客观规律,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冒险蛮干,结果事与愿违,导致自身伤亡。

3.麻痹心理

麻痹心理是救护工作的大敌,它往往使人产生懒惰思想,或对危险的迹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例如:平时图省事、省劲,贪图安逸,得过且过,思想麻痹,对氧气呼吸器不认真进行检查维护,不按规定检查和更换Ca(OH)2;对业务学习不感兴趣;对训练、演习马马虎虎。在抢险救灾时,怕吃苦,嫌繁琐,投机取巧,心存侥幸。例如:战前检查不认真;不带呼吸器进灾区,或把呼吸器放在远离工作地点的地方;不认真检查工作地点有害气体的浓度,不携带备用呼吸器或充满02的氧气瓶;不悬挂引线绳或不系联络绳;巷道交叉点不留标志或只在顶板上用粉笔做记号;尚未走到新鲜风流地点,就摘掉口具休息,等等。麻痹思想多发生在见多识广的老队员身上,懒惰情绪在新队员中多见。

4.情感心理

情感心理包括同情心、同志情和友谊情等。它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应激状态产生的情感,会使人产生全身兴奋,使注意力和知觉范围缩小,言语不规则、不连贯,行为动作混乱。应激状态的情感。情感心理会给救护人员带来威胁,迫使救护人员违章作业,有时就会造成恶性连锁反应导致自身伤亡。例如:在灾区处理事故时,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在身边突然遇难,就会激发自己去冒险行动。

若在救灾过程中突然想到亲属病重或去世、家庭纠纷、工作中的不如意等不愉快的事,就会产生情绪低落、激愤、悲伤、失望等情绪,处理事故时就会思想不专一、精力不集中、神情恍惚,也会产生一种不利于抢险救灾的情感,贻误正常救灾。例如:山西大同矿务局的1个救护小队在老白洞矿执行侦察任务时,有1名队员的父亲是在此矿1960年5月9日特大爆炸事故中遇难的,入井途中另一名队员问他:“你父亲(指尸体)找到了没有?”一句话激起了这名队员悲痛的心情,在佩用呼吸器不久便昏厥摔倒(经查,氧气呼吸器是合格的)。经抢救脱险后,他说:“我心里总是在想我父亲的事儿”。

5.依赖心理

有的受灾矿井领导或现场指挥员违章指派救护小队去冒险蛮干,但救护人员明知是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有时碍于权力等因素也盲目服从、不坚持原则而去蛮干;或误认为领导说的就是正确的而去执行。思想上存有依赖心理,认为“有人负责,出了差错与我无关”。存有此心理也会造成违章作业,导致救护人员伤亡。

(三)客观条件因素

客观条件因素包括救护指战员的身体素质、文化程度和救灾装备(呼吸器等)的性能等。

三、矿山救护队的科学管理

矿山救护队是处理灾变事故的主力军,其队员素质的高低对救灾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素质包括:安全第一的思想,遵纪守法、按章救灾的自觉性,掌握抢险救灾知识的多少,救灾现场实际操作技能,自保、互保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好坏等。为提高救护人员的素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严格选拔救护队员

对救护队员的任职条件(包括文化程度、年龄、专业知识、身体条件等)在《煤矿安全规程》和救护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严格选拔救护队员是搞好抢险救灾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避免救护人员自身伤亡的重要保证之一。要克服有的救护队是老弱病人员的集中地、调皮捣蛋人员的收容所的状况。另外,还要按照规定及时更换调整队员,以保证救护队有足够的战斗力。

(二)严格进行教育培训

严格进行教育培训,不但要做好新队员的基础培训和编队实习,更要搞好所有指战员的教育培训;不但要学习抢险救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搞好“安全第一”思想和遵章守法自觉性的教育;不但要做好指战员的教育培训,更要提高救护指战员的整体

素质。

(三)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战备训练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搞好救护指战员的战备训练,是提高队伍战斗力、杜绝救护队自身伤亡的根本措施。训练时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特别要坚持高温浓烟演习训练。要通过近似事故条件下的模拟训练,积极改进处理各种事故的战略战术,发现、检查各种违章现象,并予以纠正。通过训练,树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和习惯;通过训练,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心里的恐惧,具备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通过训练,培养高度的自制力,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克服悲观失望、盲目蛮干的心态;通过训练,培养团结协作、战胜困境的精神;通过训练,保持健康的体质。

(四)加强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是搞好矿山救护工作的基础。矿山救护队必须根据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按照管理层次进行科学分工,明确划分职责,实行系统管理,并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

矿山救护队要有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平时做到严格管理,确保高度的战斗准备,战时做到“闻警即到,速战能胜”,把救护队建设成一支思想革命化、行动军事化、管理科学化、装备系列化、技术现代化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救护队的技术装备要定期检查维修,实现救护仪器、装备100%的完好,避免因装备的缺陷造成救护人员的伤亡。

(五)依靠科技进步,使用救护新装备

矿山救护技术装备是完成抢险救灾、避免自身伤亡的物质基础。推广使用救护新装备、新仪器、新技术,对提高救护队战斗力、安全顺利完成救灾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状况下,要积极推广使用正压全面罩式氧气呼吸器、便携式爆炸三角形测定仪、冰冷抗热服、先进的灾区通讯设备、远距离灭火装置等。同时,还要积极开展矿山救护的新装备、新仪器、新技术的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努力将计算机技术用于矿山救护的模拟训练、日常管理和救灾方案的制定,提高我国矿山救护水平。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3—1】在江西沿沟矿采煤工作面火灾处理时,险出救护队自身伤亡的案例。 2000年8月11日20时30分,乐平沿沟矿22825区段平巷发生了1起火灾事故。江西乐平救护队先后出动4个小队,经过24 h安全、顺利、快速、有效地将火扑灭,且恢复了

正常通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矿井正常生产赢得了宝贵时间。

(一)事故发生经过

22825区段平巷布置在-260 m底板岩巷(运输巷)以北的82号煤层,从区段平巷迎头到3号主斜坡距离为56 m。-260 m底板岩巷中的2号石门已经揭开了8l号煤层,准备与22825区段平巷沟通,形成通风系统,如图3-l所示。

图3-1 江西沿沟矿22825区段平巷钻孔火灾事故示意图

因该迎头冒垮过,用支架修理。为了安全生产,矿务局已令2号石门停止掘进。2号石门工作面的回风风流经-260 m底板岩巷,造成底板岩巷中的1号石门2台11 kW通风机串联通风。矿方决定在22825区段平巷迎头采用油压钻(75mm钻头)探通-260 m底板岩巷中的2号石门迎头(2号石门岩巷已掘进15 m)。8月10日晚班,1号钻孔已钻进14.4 m,未探通。8月11日晚班,2名工人在此施工2号、3号钻孔,在施工3号钻孔时(3号钻孔已钻进6.4 m),因碰到坚硬包子石,打不进去。此时,闻到钻孔内发出焦味且伴有少量烟雾冒出,于是这2名工人将钻杆拔出,当拔出第一根钻杆时,钻孔内冒出大量浓烟(时间是20时30分),这2名工人便立即撤出工作面。当撤到3号主斜坡口时,正好碰到二采区跟班书记,便与二采区书记讲述了工作面钻孔内冒浓烟的情况。二采区书记和这2名工人又一起进人到该工作面时发现迎头已着火,浓烟滚滚往外涌,于是用电话向矿调度室进行了汇报。矿调度室接到电话后,便将二采区所有作业人员撤到安全地点,并派人通知矿务局救护大队(这天下大雨打雷闪电,矿务局内部电话全部中断)。

(二)事故抢救经过

8月11日21时10分,救护队接到沿沟矿通风科副科长的求援后,一小队和四小队2

个值班小队立即赶到事故矿井。在矿调度室听取了矿井领导介绍的事故发生情况,并一同分析了火灾发生的原因:①由于2号石门揭开81煤层后,曾发生垮冒,当时是用木料接顶的,有可能是钻孔误穿此垮冒处,垮冒处煤层自然发火而起。②由于油压钻钻到了煤层中的包子石,温度过高而引发着火(施工时打的是干钻)。另外,井下人员已经全部撤出,在撤出时未停局部通风机,但因打雷闪电曾出现掉闸,可能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根据这些情况,指挥部要求救护队首先到-120 m水平二采区总回风口检查气体情况,然后根据气体情况再做决定。于是,救护队兵分两路,一小队前往一120 m二采区总回风口检查气体情况,四小队到-270 m变电所井下基地待命。11日23时,一小队从-120m二采区总回风口测得CH4浓度为0.6%,CO2浓度为0.8%,CO无,未看见有烟。然后,接到指挥部指示,赶到-270 m变电所井下基地与四小队会合。23时10分,接到指挥部指示,要求救护队对-260m底板岩中的2号石门进行侦察,查清2号石门垮冒处煤层自燃和气体浓度情况,然后再到-260 m底板岩巷中的1号石门处观察通风机运转情况(2台11kW通风机均安装在1号石门口2 m处)。接到指示后,一小队在基地待机,四小队于23时20分戴机进入,当行走到-260 m的底板岩巷中的2号石门时,发现有1台5.5 kW通风机正常向-260m底板岩巷中的2号石门供风。2号石门迎头CH4浓度为0.4%,CO2浓度为0.3%,CO无,温度为27℃,无异常情况。接着又到-260 m底板岩巷中的1号石门,发现1号石门口2m处的2台11 kW通风机已停止运转。侦察完后,23时46分返回到基地并向指挥部做了汇报。

第二次侦察是8月12日零时10分,指挥部要求对22825区段平巷中的3号主斜坡上山口气体等情况进行侦察,倘若无异常情况再入22825区段平巷迎头(着火点)侦察有无火。四小队于12日零时30分到达22825区段平巷中的3号主斜坡上山口,经检查,CH4浓度为0.5%,CO2浓度为0.3%,CO无,于是继续向着火点行进。当行走4~5m时发现棚顶有30--40 Cm厚的烟雾,经检查,CH4浓度为3.5%,CO2浓度为0.5%,CO浓度为0.05%,温度为29℃。救护队指挥员根据现场情况(22825区段平巷中的3号主斜坡口距着火点有56 m,属独头巷道)立即命令全小队撤退返回。刚刚返回到-260 m底板岩巷中的电话机旁,正准备用电话向指挥部汇报情况时便出现一股很强的风流,并且有很浓的煤尘飞扬,视线不清,救护队员们立即卧倒在地上,用毛巾捂住口鼻(时间是零时45分)。约过10多秒钟后,队员们起身返回基地,当行走到-260 m底板岩巷中的第一部输送机中间时,碰到前来营救的小队(待机队)。返回基地后便向指挥部汇报了刚刚发生的情况和侦察的结果。

第三次侦察是8月12日4时30分,指挥部要求救护队再次到22825区段平巷中的3号主斜坡口进行检查,在无异常情况下继续对着火点进行侦察。正当救护指挥员布置完任

务后,准备前往灾区侦察时,又接到指挥部指示将侦察时间向后推移l h(即5时30分)。5时45分,当侦察队(四小队)行走到-260 m底板岩巷中的1号石门里面区段平巷中间时,发现此处煤尘有3 cm厚(原来只有不足1 cm),且有一节风筒在刮板输送机上,风筒完好。

行进到刮板输送机尾时发现多节风筒堆在一块。根据这些情况,判断是12日零时45分发生了小型瓦斯爆炸。经检查,CH4浓度为0.1%,C02浓度为0.2%,CO无,风流正常。救护队指挥员决定先返回基地,向指挥部进行汇报后,再做处理。6时20分,指挥部接到汇报后,便叫救护队在基地待命。7时30分,指挥部考虑到救护队员身体状况及精神状态,决定调换在家的2个值班小队前来。

8月12日8时,指挥部要求救护队派人到二采区-220 m采区回风口检查气体情况。救护队立即派2名队员前往二采区-220 m采区回风口检查。返回后便向指挥部汇报了检查结果:CH4浓度为0.7%,CO2浓度为0.4%,CO无,温度为27℃。12日11时,指挥部要求救护队对着火点进行侦察灭火。当三小队(侦察队)行走到22825区段平巷中的3号主斜坡口内(着火点方向)10 m处,经检查,CH4浓度为25%,CO2浓度为4%,CO浓度为0.024%,温度为29℃,22825区段平巷中的原有风筒已经没有了。当行走到着火点时(22825区段平巷迎头)发现迎头第一架木棚被烧焦,支护较好。侦察结束后返回基地,便向指挥部汇报了侦察结果。指挥部立即要求救护队接水管,用水直接灭火,灭火时要认真仔细,确认无火源后再恢复通风。救护队接到指挥部指示后,立即组织人员接水管,用水灭火,并用耙子进行清理,确认无火源后,便恢复了正常通风,于8月12日21时升井。至此,整个抢救工作结束。

(三)事故体会与教训 1.干部以身作则

大队长、书记从接到事故报警后,随车出动,直到事故处理结束。副大队长及中队书记、技术员亲临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增强了队员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救护队员业务素质较高

(1)在第二次进人侦察过程中,指挥员根据井下现场情况,立即命令全小队撤退返回,从而避免了一场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2)当感到有一股很强的风流时,便立即卧倒在地,用毛巾捂住口鼻。 (3)待机队在基地感到风流紊乱时,立即前往灾区营救。

(4)接水管用水灭火时,队员们积极主动,快速有效地将水管接好。这都是平时训练

的结果。

3.教训

(1)个别救护队员心理素质差,如在进行第三次侦察时胆怯、害怕。

(2)工人违章作业,缺乏安全知识。《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不允许打干钻。倘若那2名打干钻的工人发现钻孔冒烟时,在瓦斯没有超过2%、通风正常的情况下是可以直接灭火的。

(3)第三次进人侦察时已经证实(零时45分)发生了瓦斯爆炸,在独头巷道不需要救人的情况下,再次冒险侦察没有必要,指挥部的这一决策欠妥。

【案例3—2】在山西半沟矿瓦斯爆炸事故处理时,险出救护队自身伤亡的案例 2000年11月2日8时30分左右,山西省省直属机关老龄委的半沟矿发生1起瓦斯爆炸事故,死亡6人,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80万元。

(一)事故发生经过

事故发生前(10月27日),区段运输平巷与区段回风平巷的6号联络巷掘透。按照计划,密闭后将局部通风机移到6号联络巷前。10月28日、29日停电,全矿停产。10月31日,下山采区开始作业,先将局部通风机移到6号联络巷前,但6号联络巷未密闭。11月1日,又因其他原因全矿停产。11月2日早班,工人下井后先开局部通风机,进入4号工作面和3号工作面运输巷内的4号掘进头开始工作。在4号工作面掘进头放完炮向外运煤的过程中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该矿瓦斯爆炸事故示意图如图3-2所示。

图3-2 山西半沟矿瓦斯爆炸事故示意图

(二)事故抢救经过

事故发生后,矿方首先组织人员进行抢救,先后救出5名伤员。11时40分,太原市矿山救护大队接到召请电话,12时45分到矿后,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救护大队已先期到达矿井,正组织1个小队在井下侦察。13时20分,侦察小队升井。侦察情况是:进回风上下山之间的密闭全部摧垮,支护基本倒塌,局部通风机风筒被破坏,部分成碎片。已找到1号、2号、3号3名遇难者。经检测,运输平巷内CO浓度为0.05%,CH4浓度为4%。有2处大冒顶,平均冒落高度lm多,2处长度共40多米。根据侦察结果,考虑到恢复通风工作量大,且遇难人数较少,因此,抢救指挥部决定,由太原队下井,侦察寻找人员,将找到的人员先运到新鲜空气地点。

太原队下井后,在第一冒落区又找到1名遇难人员(4号遇难者)。这样,前后共找到4名遇难者,并将其运到新鲜空气地点。之后。西山队在灾区寻找人员1次,未找到遇难人员。2日21时,抢救指挥部决定:停止在灾区继续寻找人员,建临时密闭,安装局部通风机,接风筒恢复通风,然后清理冒落区寻找人员。当晚恢复了通风。11月4日上午,由太原队在第二冒落区找到最后2名遇难人员。至此,抢救工作暂告结束。

(三)事故经验教训

(1)未及时恢复通风。在第一次侦察结束后,已基本掌握了灾区情况,但未及时恢复通风;在未通风的情况下,组织侦察寻找人员和搬运已找到的人员。直到21时,抢救指挥部才决定停止继续寻找人员,恢复通风。应当肯定:这次事故处理时恢复通风的工作量很大,遇难人员又相对较少。但未及时恢复灾区通风,救护队就去寻人、抬人,这种急于求成、忽视安全的做法是错误的。虽未造成事故扩大,但应吸取教训。

(2)事故发生后未及时通知矿山救护队。这次事故是在8时30分左右发生的,到11时30分才通知太原市救护队。矿上组织有效地抢救工作是必要的,但要尽快通知救护队。在无法进行抢救时,才通知救护队,因而耽误了战机,扩大了事故。矿上虽然救出5名伤员,但抢救人员由于缺乏自救互救知识,有中毒现象发生。这个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引以为戒。

(3)在恢复通风时,因局部通风机安装的位置(I处)不当,造成风筒多处拐弯,阻力增大。再加上通风距离长,到第一冒落区时,风筒出风量不足。后建了3道风障,将局部通风机位置又做了调整(由工处移至Ⅱ处),才将风筒接到第二冒落区,增大了风量,排除了灾区的有害气体。

(4)抢救工作中的失误。为调整局部通风机位置,抢救指挥部安排人员先在A、B处建风障,但风障却建在C、D处,建错了位置。不仅使局部通风机不能移动,而且切断了

下山回风巷的通风,使回风由5号联络巷到达采空区。后又由太原队在A、B、E处建风障,拆了D处风障,才将局部通风机移到Ⅱ处,接好风筒,恢复灾区通风。这个教训也应吸取,抢救指挥部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讲清楚,尤其是要让带班人员明确工作任务、目的,并要求有熟悉井下情况的人员参加。

(5)在这次事故处理中,有1个呼吸器曾佩用20 m后又长时间未换药品(超过3个月),佩带此呼吸器的1名救护队指挥员在侦察经过第一冒落区后,呼吸困难,在1名队员的护送下退出灾区。退出时未将全体人员撤出,险些造成自身伤亡。救护队有关呼吸器药品失效的事故不少,教训也极其深刻。作为1名指挥员,思想麻痹、忽视安全、违章作业,这对工作对本人都是极不负责任的,是十分危险的。

【案例3—3】在湖北蒲圻双沈矿灾区侦察时,发生救护队自身伤亡的案例

1998年4月28日13时50分,蒲圻矿务局救护队在双沈煤矿沈家山井副斜井CO毒化区段进行侦察时,由于1名队员的氧气呼吸器出现故障,其他队员救助时又发生口具、鼻夹脱落,导致1名救护队员和1名辅助救护队员死亡,另1名辅助救护队员中毒受伤,事故教训极为深刻。

(一)事故发生前的情况

双沈矿系蒲圻双丘矿和沈家山矿2个独立矿在1996年合并而成的,连通点在-40m水平东大巷。该矿属于高瓦斯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17 m3/t,煤尘爆炸指数为11.45%,自然发火期为1~3个月。沈家山井的主斜井作行人、进风、运矸用,副斜井作回风和管线道用,如图3-3所示。

图3-3 湖北双沈矿救护队“4·28”自身伤亡事故示意图

到1997年底,位于双沈矿沈家山井副斜井东翼的双沈采区回采接近收尾。1998年1月,由于春节来临,矿里发不出工资,人心不稳,工人上班不正常,矿里被迫于1月18日提前放假,但对该采区未及时封闭。

2月12日,春节后上班,矿组织通风人员对井下进行全面检察时,发现双沈采区煤层自然发火。矿务局救护队、矿辅助队于2月12日13时至14时,连续对火灾区进行处理,采取直接灭火无效。于2月16日将该采区封闭。

2月19日13时30分,矿水泵工覃某、配电工李某在±0水泵房发生轻微的CO中毒。矿安全部门经检查发现,副井-40 m至±0砌拱段有浓度为0.006%的CO经溶洞、裂隙溢出。由于系统停电、停风、风流逆转,CO从±0联络巷进入±0水泵房,导致±0水泵工覃某轻微中毒。为了搞清楚副井CO的来源,19日下午,矿通风队及矿务局救护队对火区进行了全面侦察。通过现场了解情况和资料分析,发现副井的CO是双沈火区通过与副井连通的溶洞裂隙溢出来的。经矿领导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决定采取下列措施:①对副井风流进行局部调整,在一40 m车场处(A点)设置风门,将±0上部原副井的调节风门B打开,将风流改由主井进入-40 n冰泵房,再进入副井被主要通风机抽出,以保证-40m水泵房处在新鲜风流中。②减少对灾区的漏风,对火区进风侧的密闭C和-40 m大巷砌拱处进行加固、抹面和套拱。③加强西片主要岗位人员的责任心,对突然停电所应采取的紧急措施以及人员的撤退路线做了具体的规定。这些工作于2月24日前全部结束,并且后一段时间也较为正常。

3月17日,-40 m水泵工邱某因上连班(上了8点班后接着上下午4点班),感觉-40 m水泵房较冷,升井吃中午饭后,再下井时将副井调节风门关闭,致使副井CO下压,导致邱某中毒死亡。这次事故后,矿研究决定将-40 m和±0水泵房的风路进行局部调整:①在副井下部(-40 m管子道D点处)设置1道密闭,-40 m水泵房改由局部通风机供风。②在±0设置1道密闭、1道调节风门,在±0泵房管子道E处设置1道风门,将水泵房风流改由新鲜风进人±0变电所,经±0水泵房,经±0调节风门,经+18 m回风上山进人总回风巷。③将±0车场与车场联络巷的风门(F点处)改为密闭,防止人员进入副井。这些措施落实后,一段时间内,情况较好。

4月下旬,水泵工和在此盯岗的安全员汇报说-40 m水泵房附近有异味。矿通风队长于23日、24日用一氧化碳检测器和甲烷检测仪进行检测,测不出任何数据。但凭人的嗅觉,确能感到有一股强烈的“六六粉”味道,人吸入后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治理火区。有2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倾向于堵,也就是先将副井从±0

管子道下部打上封闭,然后下部溶洞裂隙处哪儿冒出就堵哪儿,这样既不影响生产,又简单易行;另一种意见则倾向于灌水淹灭火源,即将火区两头打上防水闸墙,然后灌水淹灭火区,这种办法虽然工作量大,但安全系数也大。

鉴于意见不一,矿决定先由安全矿长武某组织矿务局救护队和矿辅助救护队对火区周围再进行一次详细侦察,结合2个方案进行落实,即第一个方案的封闭位置,溶洞裂隙点的寻找确定等;第二个方案的水闸墙位置等,以便做最后方案的选择。

(二)事故抢救经过

4月28日8时30分,矿务局安全科长雷某、生产科长刘某与救护队员余某、夏某一起抵达双沈煤矿。上午安全矿长武某安排矿务局救护队员与矿辅助队员王某一起将矿呼吸器装药检查校正。午饭后,武某(兼矿辅助救护队负责人)、余某、王某、夏某等4人背着氧气呼吸器,带着落实2个方案的任务,以侦察检查溶洞裂隙情况,选择封闭位置为目的,与雷某、刘某一起于13时25分宅井口入井。入井前,武某将这次的目的、任务做了介绍,并对救护队员在进入CO毒化区进行侦察时的工作做了具体的分工:余某负责检查瓦斯和C02,夏某负责检查CO,武某负责记录数据和选定封闭位置及观察溶洞裂隙情况,王某负责用手势向武某传递余某、夏某检测的数据,以便于武某记录,同时还与雷某、刘某约定,在±0水泵房会合。

从主井口行进到十37 m处,雷某、刘某与武某等4人分开,从主井直到±0水泵房。武某等4人进入副井CO毒化区。在进人前,武某让大家打开氧气瓶,检查个人O2情况。当时除武某的O2只有9 MPa外,其他3人的O2均在18 MPa以上。检查完O2及呼吸器手补、自补等情况后,即由武某在前,余某第二,夏某第三,王某在后的队形进入副井CO毒化区,并沿着副井22°坡度的巷道缓缓地边观察,边检查,直到-40m水泵房管子道的密闭处。共检查了4个点6个数据,CH4浓度和CO2浓度从上至下都处在稳定状态,分别为0.4%和0.6%;CO浓度在+37 m处为0.3%,在±0管子道下2 m处为0。5%,在-40 m管子道密闭处为0.1%。4人将巷道情况、有害气体情况和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检查并掌握清楚后,由王某在前,夏某第二,武某第三,余某在后的队形沿副斜井慢慢上行返回,准备从±0管子道至±0水泵房与在此等候的雷某、刘某会合。

当行到±0以上,越过2个约0.7 m的高坎,上行至约+25 m处,夏某突然扶在巷道中,双手在地下摸。武某见状,开始以为夏某将CO检定管掉了在地下摸检定管。后见夏某双手无目的乱摸(因巷道被水冲刷后较光滑),武某以为夏某是因为巷道滑,上行困难才用手抓巷道底,武某就在下面将夏某的屁股往上一托,结果夏某顺势瘫软在武某的怀里。武某

见夏某突然出现这样的情况,心情较为紧张,通过呼吸器口具发出“啊??啊”的声音,并且将矿灯向前面反复摇动,发信号给前面队员。此时,后面的余某已赶到。前面的王某已到管子道口,见到后面的灯光信号后,急冲下来。余某在右,王某在左将夏某的手搭在肩上架起来。刚刚架起来,由于3人心情都紧张,加上夏某的双手乱动;武某因呼吸的鼻夹脱落松手去夹鼻夹;余某因架夏某时,夏某的手压住呼吸软管将夏某从肩上松下来,准备将夏某的手从软管下面穿过去重新架在肩上。此时,发现王某向上急走了2步,并坐在巷道边上呕吐,随即头向左一歪,侧身倒在巷道左边。

因出现这种突发情况,加上武某鼻夹脱落后也有轻微中毒症状,余某、武某为了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被迫放弃对2人的抢救,将夏某平放在巷道右边,由余某将武某连拖带拉,一起撤出副斜井进人±0管子道。到达管子道后(约14时),余某大叫:“雷科长!雷科长!”正在泵房等候的雷某、刘某听到喊声,迅速赶到管子道口,余某说:“不得了,出事了,小王和小夏已没有救了。”同时,武某也有气无力的喊雷某说:“赶快打开联络巷封闭!”雷某、刘某即从泵房搬起1.5 m长的铁轨,跑到车场联络巷撞开F点处密闭。此时,余某和武某也从后面赶到。撞开密闭后,虽然离2个遇难者只有30多米远,但因当时没有待机队员,也没有多余的呼吸器,无法进入抢救。

当时雷某问余某,CO检定器在哪儿,余某说在夏某身上。雷某叫余某到达死者夏某处将CO检定器拿下来,并摸一摸死者是否还有脉搏。余某将CO检定器拿下来,并说死者手脚已冰凉。经检查,撞开的封闭处CO浓度约为0.7%。由于确认遇难者已死亡,为了保证抢救人员的安全,雷某便到一40 m水泵房打电话,叫矿赶快组织辅助救护队员佩用呼吸器来营救遇难人员。井口通风队长黄某接电话后说,辅助队员有的病了,有的回家种田去了,只剩他1人。雷某叫黄某多带1台呼吸器下来参加抢救,并叫井口调度室赶快向矿务局汇报。

黄某在井上将呼吸器装药换氧校正检查后,约29日1时到达±0车场。由雷某、余某、黄某佩用呼吸器进入灾区搬运遇难者。进入后,3人先将2个遇难者的呼吸器摘掉,然后一个一个地往外运,先运出夏某,后运出王某,最后由雷某将2名遇难者的呼吸器运出来。至此,抢救遇难者的工作于29日17时40分结束,17时55分将遇难者运出井口。

(三)事故发生原因

事故发生后,省、地联合调查组对事故进行了详细调查,对死亡队员的呼吸器进行鉴定,并对药品抽样化验,基本查清了事故原因。

(1)重复使用CO2吸收剂Ca(OH)夏某人井前未按规定更换呼吸器中的Ca(OH)2。2。

夏某在4月10日使用过呼吸器,大约半小时,自认为时间短就没有更换药品。经取样分析,发现夏某的呼吸器中的药品发黄,吸收率很低。

(2)仪器老化破损,低压漏气。矿务局、矿救护队的呼吸器都是1988年以前更换的,此后一直未更新,仪器老化破损。夏某所使用的清净罐下部焊锡脱落,裂缝漏气。

夏某在返回过程中,呼吸产生的CO2不能全部被吸收剂吸收,加上低压漏气,在CO2高浓度区中窒息死亡。

(3)抢救不当,王某被碰掉口具、鼻夹,CO中毒死亡。王某在完成侦察任务后走在前面,已经到达了安全区管子道口,见到呼救灯光信号后,急步下冲,在抢救夏某的过程中,不慎被打掉口具、鼻夹,吸入CO中毒死亡。

(4)武某在夏某遇险的情况下,心情紧张,通过口具发出声音。夏某的双手乱动,又将武某的鼻夹打落,尽管武某紧急闭气不呼吸,快速用手夹好鼻夹,但也轻微中毒。

(四)事故教训

这起自身伤亡事故纯属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造成的。违章作业主要表现为: (1)进入灾区侦察仅安排4人。

(2)1名队员因呼吸器低压漏气和重复使用CO2吸收剂,还有1名队员在救人时通过口具讲话。

(3)进入灾区前,个别队员的呼吸器O2压力只有9 MPa。 (4)井下未设待机队,关键时刻没有抢救能力。

【案例3—4】在湖南五亩冲矿处理回风巷积水时,发生救护队自身伤亡的案例 1997年5月13日13时10分左右,湖南煤炭坝能源有限公司救护队3名救护队员,在戴机(佩用氧气呼吸器)处理五亩冲矿井西2102备用工作面回风巷积水处的水泵故障后、排积水的过程中,由于火区有毒有害气体大量涌出,造成1名队员中毒牺牲和1名技术员严重中毒的恶性事故。

(一)事故抢救经过

5月11日至12日,救护队2次接到五亩冲矿井的事故召请电话:西2102备用工作面回风巷CO气体超限。救护队每次出动1个小队,都是采取回风巷调节风量的方法调节风压,减少火区气体的涌出量,使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降到安全值,所以2次事故处理都很成功,当时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处理方法。因此,没有对该火区进行全面研究,也没有采取积极处理的方法,如没有将积水处3 m掘进巷道提前贯通(当造成这起悲剧后,只用了1 h掘进,巷道就贯通了)。

6人”的规定,致使1名队员跌倒且鼻夹脱落,2名队员昏倒,虽经抢救都脱险,但教训是深刻的。

(2)没有规定进入灾区侦察的返回时间,违反了《煤矿救护规程》的规定,造成在灾区中1名队员遇险时,队长又派1人出来通知待机组援救。虽未发生意外,但给处理事故留下了隐患。

(3)该矿救护队编制不合理,2个井口只有1个小队,包括队长在内共8人(其中超龄队员5人),平时训练时间少,“三大素质”都比较差。所以,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只好选稍好的3名队员由队长带领下井侦察探险,违反了《煤矿救护规程》中人员更换的规定。

(4)待机人员待在地面不符合规定,至少应在井底车场待机,以便于迅速救援。

第三节 矿山救护队无自身伤亡的经验简介

以抚顺老虎台矿救护中队为例,介绍矿山救护队无自身伤亡的经验。 一、抚顺老虎台矿救护中队概况

该救护队于1948年10月3日正式建队,抢险救灾50多年,至今未发生过自身伤亡事故。

(一)抚顺老虎台矿救护中队服务的矿井概况

该队服务的矿井,位于抚顺煤田中部,井田东西走向,南北倾斜,长为4.95 km,宽为2 krn,面积约为10 km2。开采单一特厚复合煤层,厚度为0.6~110.5 m,一般为55~75 m,最大赋存深度为1 250 m,采煤方法由原来的炮采水运、水砂充填全部过渡到综采放顶煤采煤。矿井通风方式为两翼对角抽出式机械通风,矿井采用多井筒进回风,多水平开拓开采,系统构造复杂。矿井绝对瓦斯量涌出为50 m3/min,煤尘具有爆炸性,爆炸指数为45.13%;煤质易燃,发火期最短为7 d。该矿井是煤与瓦斯突出、高瓦斯矿井。

老虎台矿1901年开采,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开采史,共生产出原煤19 300万t。 (二)抚顺老虎台矿救护中队抢险救灾概况

老虎台矿救护中队建队以来,经历了2 000多起的抢险救灾。其中,处理大型瓦斯、煤尘爆炸或燃烧事故12起,抢救出遇难人员2 600余人,恢复巷道8万余米,抢救出设备价值几千万元。此外。还协助矿井处理隐患3000多处,配合安全生产装运、摆放、接设及回撤各种管路60 000余米。历年来,先后支援过山西大同、唐山、本溪、阜新、开滦、黑龙江、贵州、包头等几十个单位。多次受到省、市、局、矿的表彰。

二、保证矿山救护队自身安全的经验简介

煤矿井下生产,既繁重又危险,矿工随时受作业环境、事故突发的威胁;而矿山救护队在抢险中既受事故及灾变的威胁,又受救灾强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危险性更大。矿山救护队特有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职业性和技术性,它是一支军事化管理的专业队伍。这一组织原则是衡量每个救护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煤矿救护队自身伤亡原因较多且易于发生,这是煤矿井下特种环境、条件下主观与客观因素发展的结果。然而抓住救护队的自身建设,提高救护队员的素质和作战能力,向职业性、技术性的专业化队伍发展,是解决救护队自身伤亡问题的关键。

老虎台矿救护中队,几十年来采取从严治队、科学管理、积极抢救的原则,救灾有效、无自身伤亡,是值得学习的。但是,该队在救灾过程中也有极为深刻的教训,也发生过多人遇险、过度劳累、数人昏倒等事件,都因采取了应急措施才使遇险人员绝处逢生,化险为夷。该救护队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救护队自身安全的:

(一)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是救护队能有效地处理灾害事故,做好安全工作的根本保证。救护队组织机构、自身建设能否得到完善、加强和提高,关键在于领导。老虎台矿救护中队自建队初,人员定编合理,装备不断得到改善,制度上比较完善。几十年来,局矿领导一直关心支持救护工作,在人员、装备、训练和救护经费上,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例如:1985年购置使用日本进口传呼机、红旗牌救护车,普及和更新AHY-6型氧气呼吸器;1989年采用波兰灾区通讯电话;救护队队部进行改造、重建等。所有这些装备、设施在当时都是先进和一流的。在人员机构方面设置合理,中队设3个小队,每个小队由12人组成,其中正、副小队长各1人,队员10人。新队员整体素质较好,各个小队都有消火工、充填工、电工、通风工、采掘工等,小队能全面适应各种工作需要。此外,局矿领导能经常亲临救护队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二)从严治队、科学管理、提高素质

从严治队、科学管理、提高素质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从严治队,即严规章、严纪律和严要求。科学管理,即技术管理、装备管理、战训管理和人事管理。提高素质,即提高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

1.从严治队

从严治队,是保证各项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手段。《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救护规程》、救护队各种制度、矿井“三违”处罚条例等,为从严治队提供了规章制度上的保障。如何

执行则是救护队及其有关人员必须研究的问题。

2.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主要是抓好技术管理、装备管理、战训管理和人事。

(1)技术管理主要是做好各种记录。台账、图纸、事故总结要齐全,专业书刊、理论书籍要必备,应有重大事故分析、总结材料,有基础成型的经验。例如:高瓦斯矿井封闭火区的顺序要求;瓦斯突出事故处理的技术措施;闻警出动时救护队员心理分析及对策;自身伤亡的原因及灾区内的应急措施,等等。

(2)装备管理必须达到齐全、良好,要登记造册,专人保管,定期维护、保养、检查,并分门别类放好,随时投入各种事故使用。

(3)战训管理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有严格的制度要求、严密的规范依据、严明的质量标准。战训工作要有计划、有组织、有侧重地进行,要特别注重实效性。

(4)人事管理要做好“三关”,即把好队员素质关,抓好日常培训关,做好实战任免关。平时坚持思想教育、安全教育、技术教育一齐抓,做到教好、管好、用好人。

3.提高素质

从严治队、科学管理、刻苦训练是提高救护队员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努力、配合,加倍付出,才能逐步实现。

(三)能征善战,稳扎稳打

能征善战,稳扎稳打是安全救灾的首要任务。佩用氧气呼吸器抢险救灾,是救护队安全工作的主要环节。减少失误、杜绝伤亡就必须首先消灭责任事故,其中,救护队领导、指挥员是关键,他们的做法是:

1.全副武装,按章作业

大量事故案例证明,如果装备不完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将会带来严重危害,教训也极为深刻。

2.把握灾情,统筹指挥

救灾中一些情况容易步入误区:

(1)紧急出动初期,有时因事故不详、通知不明,往往给救护队指挥员造成误判,出动时未能安排必要装备或人员。

(2)事故处理时,考虑不周,没有和地面指挥部取得联系,应急时无援、孤军作战、陷入重围。

(3)事故处理期间,灾情分析、判断欠佳,待机、监护或工作时,发生灾变,造成险

情,酿成事故。

(4)火区处理或封闭前后,因灾隋不详、底数不清、盲目顺从,造成指挥失误,出现不良后果。

因此,事故处理必须形成工作小队、待机及地面后备、后勤全面指挥系统,采取周密、稳妥、有效的行动方案和技术措施处理事故。

3.知已知彼,因地制宜

兵有强弱,仗有险恶,环境不一,区别对待,指挥员必须心中有数。要善于因地制宜、用兵谴将、合理组织。实施中要充分利用现场条件,有效地完成任务。尤其是在灾区工作,指挥员要全面统筹、运用好自己的人力、物力,不能急燥、蛮干。这也是指挥员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的重要体现。

4.沉着冷静,果断抢救

在灾区工作中出现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救护队自身安全问题。瞬间突发、脸色苍白、神情麻木、大脑空白、惊慌失措,这种状况是救灾中最忌讳的。指挥员面临此种情况,必须表现出冷静、果断和勇敢,采取各种补救措施,积极抢救队员。

5.胆大心细,鼓舞士气

在处理事故探察时期,事故情况不明,某些队员心情紧张;探察时因任务急迫,担心仪器出故障;工作时心情忙乱,感到身体不佳;有时小队自救、监测装备不佳等。所有这些不利因素,指挥员必须想到、看到,及时处理。特别是首次探察时,要给队员讲明工作任务的完成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出现问题时的应急措施,并且自己要身先士卒,解除队员的担忧。

6.服从指挥,密切配合

在灾区工作时,有的队员心情急燥、动作粗暴,易于发生伤人事故。例如:通过口具讲话,行动过快;还有出现险情时大喊大叫、擅自行动等。这些不利于安全的因素,指挥员必须将其制止在萌芽中。在灾区工作时要养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密切配合的良好职业风尚。

(四)坚持原则,与领导协商好事故处理方案

坚持原则,与领导协商好事故处理方案是安全工作的原则。在处理事故时,当上层领导的意见与救护队行动准则、自身安全相悖时,当事故处理事半功倍、效果不佳时,救护队必须申明主张,提出建议,采取新举措。一般来说,上层领导会支持理解并采纳救护队方案的。

综上所述,矿山救护既艰苦又危险,职业性、技术性很强,不但要具备良好的技术装备,更要求有较高素质的救护队员和科学的管理办法。

◇思考题◇

1.结合本矿区(井)情况,举例说明矿山救护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2.你认为救护队在救灾中违章作业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哪些心理因素影响到救护指战员不能正确进行抢险救灾? 4.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救护指战员在救灾中的违章作业? 5.举例说明救护队员应如何进行抢险救灾。

6.你从老虎台救护中队50多年救灾中无自身伤亡的经验中学到了什么?

11日至13日,救护队员3次进行排积水工作。在这期间,回风流中CO浓度曾达到0.05%。因为潜水泵漏电跳闸,没能进行排水,致使积水增多,回风巷断面减小,造成工作面风量严重不足。

13日早班,4名排水人员于7时左右升井。升井后,立即将早班不能排水的原因向矿领导做了汇报。矿领导通知救护队技术员周某。周某接到电话后,带领队员贺某(电工)、姜某(遇难者)赶到五亩冲矿井。矿领导也安排生产矿长、通风队书记、值班电工3名同志一起参加13日中班处理西2102备用工作面回风巷的排积水工作。下井后,6人一同去西2103回风巷五上山车场的救护基地。基地人员由生产矿长、通风队书记、电工3人组成。

救护队由技术员周某带领贺某和姜某,首先在基地做好进人灾区的准备工作,然后戴机进入灾区排积水。进入灾区的队形和分工是:技术员周某走前检查CO,贺某走中间,姜某走后检查瓦斯。当3人走进煤巷14 m处3号检查点的地方,周某说:“CO无,其他气体正常。”3人便将呼吸器脱下,一同进入排水地点将水泵吊好,插好水泵电源,开启水泵,但水泵不启动,3人便立即退到3号检查点休息。周某休息一会儿,对另外2人说:“我出去看看水泵送不上电的原因”,便单独1人退出了灾区。周某到基地后,立即向生产矿长汇报说:“水泵开不起来”。其他同志回答:“送电就跳闸”。周某又单独戴机进入灾区3号检查点的位置,向在休息的2名同志说:“水泵送电就跳闸,你们出去就出去,不出去就在原地休息。”转眼间周某又单独返回基地。贺某、姜某在灾区休息5min左右,闻到煤油味,立即检查,此时CO浓度为0.01%。2人戴机往外撤,刚走到密闭处2号检查点,测得CO浓度为1.3%,上山中段CO浓度为0.7%。撤出灾区后,贺某将在灾区检查的气体数据立即给救护队技术员和生产矿长做了汇报。听了汇报,谁也未做答复。这时,大家都坐在基地休息,估计送电引起跳闸的原因可能是1根电源线通过积水漏电引起的。因电工无法进入灾区作业,最后决定由救护队戴机进人灾区处理。

周某、贺某便佩戴呼吸器,第二次(10时50分)进入灾区作业。2人到积水处将电缆线拆除后,退出灾区至基地休息。救护队进人灾区作业的同时,矿值班电工带着过滤式自救器,在回风巷1号检测处检查1个电源防爆开关时,因回风巷有害气体超限,感到不舒服,防爆开关未装好就退出了灾区。这时,基地指挥员看到救护队人员从灾区撤出,立即派救护队员贺某装防爆开关。该队员装好后,退出至基地吃午饭。这时,开关能送上电,水泵开启。

12时30分,基地指挥员第三次安排救护队进入灾区工作。救护队员3人立即戴机进入,检查水泵运转情况,进入的队形和分工是:技术员周某走前检查CO,贺某走中间,姜

某走最后检查瓦斯(但这次检查的气体数据不清,无记录)。这次进入灾区,将呼吸器背到距水泵15m远的地方才脱下。周某、贺某没有看到姜某。这时传来水泵开启声,但发现水管内无水。周某、贺某迅速走近水泵,发现水泵接头与胶管脱节,立即将水泵接头与胶管接好,退到15m处休息。这时,看到姜某来了,坐在他俩脱呼吸器的地方休息(但不知道姜某的呼吸器放在什么位置)。3人正在一起休息,姜某发现休息的地方水管漏水,说:“我去找一块东西来绑好”。讲完后,他1人出去了。这时水泵刚运转不到3min,接口与胶管次脱节。周某、贺某只好再次进入,找到铁丝将水泵接口与胶管接牢后,水泵开启正常运转。他们退到呼吸器脱下的地方休息。过了4min左右,发现姜某外出还没有回来就背上呼吸器往外走,刚走几步,闻到一股煤油味,立即戴机往外找姜某。

当行到3号检测点时,发现姜某倒在煤巷中,呼吸器放在头部的一侧。2人立即给姜某把口具戴好,1人扶着姜某的口具,按动呼吸器手动补气;1人给姜某做胸外心脏按压,进行人工呼吸,抢救3min左右。技术员周某安排贺某退出灾区至救护基地,告诉基地同志快去打电话通知救护队:姜某在灾区中毒速来抢救。贺某打电话后,再次戴机返回灾区协助周某一起抢救姜某。由于姜某中毒严重,生命垂危,2人将姜某从煤巷内14m处拖到了上山口的密闭下部5.5m处。因为这14m煤巷,高度不到1m,将姜某拖出,2人体力消耗较大。贺某扶着姜某休息,周某示意要背姜某往外撤。贺某认为不能背,因上山坡度大、光滑、高低不平,行走困难。周某示意贺某扶着姜某,他自己出去报信。刚走几步,踩塌枕木失足,人倒在轨道枕木缝里。这时,贺某扶着姜某正在休息,朝下山望去,离自己约10 m的地方发现1盏矿灯亮着。再仔细一看,是周某退出时已倒在地上。见此情况,贺某赶到周某的身旁,迅速将周某的呼吸器口具戴好,再将周某的脚从枕木内拉出来。由于CO浓度过高,当时周某也基本失去知觉。贺某将周某做了简单的固定后,又急忙返回,走到姜某的身旁,发现姜某的口具脱落,迅速将口具复位。就这样,贺某往返4次给姜某的口具复位。最后,火速赶来抢救的救护队员,先将姜某救出,运到基地进行抢救。姜某由于中毒过深,抢救无效死亡。在灾区抢救姜某的同时,为争取抢救周某的时间,灾区留2名同志给周某戴上2 h氧气呼吸器,并将周某拖到六上山下车场。此时,救护队第二次进入灾区,迅速将周某运到基地。经过积极抢救和医生的配合,才使周某脱险。

(二)事故教训

(1)该区域受小煤矿乱采烂挖的影响,煤层严重被破坏,于1996年发生了l起火灾。这次火灾发生后虽进行了封闭,但由于无法彻底堵住漏风,火区一直没有完全熄灭。在生产过程中工作面多次被积水堵塞,造成回风巷不畅。在危险}青况下开采,没有可靠的安全

技术措施和安全防范措施,职工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

(2)五亩冲矿个别领导多次违章指挥,强求救护队员进入灾区作业,只顾生产,不考虑救护队员的安全。

(3)救护队员明知该区域火灾处理非常复杂,但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事故发生后,虽多次进行处理,但对该区域火灾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对火灾的发展分析不足。

(4)救护队员违章作业,凭经验盲目蛮干。救护队的救灾工作由该矿不懂救护业务的领导指挥,未严格执行《煤矿救护规程》的有关规定,灾区中的救护队员单独行动。

(5)救护队员自主保安、互保能力不强。在CO浓度超限的情况下,3人先后3次戴机进入灾区作业,2次1人单独通过灾区。姜某单独行动,呼吸器随意脱下是造成中毒的直接原因。在互救中又发生了严重中毒事故。

(6)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技术员周某从11日至13日先后2次带队,成功处理了2102回风巷CO浓度超限问题。因此,安全意识淡薄。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吸取这次事故的教训,找出差距,认真反思,狠抓队伍建设,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严格遵守《煤矿救护规程》,按章作业,杜绝自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案例3—5】在淮北芦岭矿处理火灾事故时。发生救护队自身伤亡的案例

1996年6月13日19时06分,淮北芦岭矿10214改造机巷因二次放炮引起火灾事故。在事故处理中造成救护队3名队员牺牲;其间,发生了8次瓦斯爆炸,救护队共出动23队次投入抢险,历时31 d结束。

(一)事故发生前的情况

芦岭矿属于高瓦斯突出矿井,煤尘爆炸指数为43%,自然发火期为2~3个月,矿井总风量为24000 m3/min,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59 m3/min,相对涌出量为17 m3/t。

10214工作面位于102采区西翼底部,上部为10212工作面采空区,走向长530 m,倾斜长约200 m,回风巷标高为-390~-400 m,机巷标高为-415~-450 m,由外向里为波状起伏的下山,老开切眼下口为最低点,煤层倾角为5°~12°,区域内中小断裂构造发育,已揭露落差在0.5 m以上的断层14条,最大落差为5~15 m。在掘进施工期间,输送机巷CH4浓度为0.2%~0.3%,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56m3/min,有瓦斯动力现象。该矿10214工作面区域系统示意图如图3-4所示。

图3-4 淮北芦岭矿10214工作面区域系统示意图

10214工作面形成生产系统后,输送机巷在施工期间遇到落差3m以上的断层,为了不影响该工作面在今后回采过程中的正常推进,决定对输送机巷进行改造,改造机巷工程量设计为90m。

事故前,改造机巷施工37m,工字钢梯形支护,11.4 kW局部通风机接胶质阻燃风筒供风,供风量为220m3/min,放炮掘进。

1996年6月9日中班,担负10214改造机巷施工任务的掘进二区3队当班共出勤7人,至17时20分,共打眼27个。18时10分起爆,10min后,测定CH4浓度为0.7%,风筒末端距迎头4m。迎头被炮崩斜5棚,扶好棚后,发现左帮一炮未起爆,于是二次起爆,起爆后约10min进入检查,发现放炮引起迎头着火。

(二)事故抢救经过

9日19时08分,芦岭矿救护中队接到矿调度所召请电话后,值班小队在1名副中队长带领下,迅速出动,于19时44分赶到事故现场。首先对10214改造机巷进行侦察,行进大约15 m左右,因温度高退回。当时测得CH4浓度为1%,CO浓度为1 000ppm。携带的干粉灭火机灭火无效,而现场只有直径15mm灭火水管,又因水量极小,直接灭火无效。认为工作面有人,井下指挥部即命令该小队进入救人。当时,该小队加中队指挥员共7人,在机巷烟雾稀薄、能见度高、温度低的情况下,3人沿机巷进入救人,2人到回风段救人,2人留下控制火势。20时05分,开始进入机巷,约定40min后返回。20时20分,芦岭中队二小队赶到,在利用直径50压风管改水管未完成时,该小队准备拆棚控制火势,此时改造机巷里发生爆炸,火与烟突然外涌。指挥部命令该巷所有人撤出。约15min后,二小队

又进入机巷时,发生了第二次爆炸。在规定的20时45分,3名从机巷进入救人的队员未能返回。二小队再进入时,发现火已经燃出三岔门,引燃了机巷输送带,在机巷560m3/min风量的助燃下,火势很大,蔓延很快,切断了3名队员的退路。将此情况向指挥部汇报后,立即组织了小队从回风段进入营救,后因烟雾太浓,巷道堆积物多,行走困难,探行约200 m返回。

19时45分,大队调度接到芦岭火灾事故电话后,大队长立即调动朱仙庄中队2个小队和相山中队2个小队前往增援。大队4位领导也紧急赶往400km以外的事故矿井。21时05分左右,朱仙庄增援小队赶到。指挥部命令该小队进入机巷灭火。此时,火逆风烧着输送带约5m,火烟有逆退现象。扑灭了风筒火后,将输送带向外拖100多米,阻止了火势向进风侧的蔓延。接着,用50 mm水管灭火。

22时10分,大队领导到矿调度所了解事故情况后,命令副大队长带领2位战训科长下井指挥事故抢救。

23时左右,到达10214机巷。根据现场情况即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芦岭小队继续到回风侧探险救人;另一路由朱仙庄小队进行灭火。为保证救人小队的安全,除进行强有力的灭火外,建立了2道临时风障来控制火势。为保证灭火人员的安全,除注意顶板外,在回风侧加强气体检测并及时通知灭火队。为加强探险救人的力量,井下总指挥将21时35分到达的相山中队一小队派往回风侧探险找人。14日2时,井下指挥部先后组织多次探险,最远由相山中队一小队进入300m,终因温度高,烟太浓(黄烟刺脸,能见度为零),巷道堆积物多,行动困难而停止。在1 h内,CH4浓度从2%迅速升高至3.3%。14日3时,地面指挥部命令停止灭火和探险。此时,灭火小队靠1个直径50mm的水管扑灭了三岔口的残火并向下灭火约20 m。撤出前,将2道风障扒掉。

根据以上情况,指挥部决定实行封闭。先打防爆墙,由随后赶到的杨庄中队2个小队建2号墙,朱仙庄中队建3号墙,相山中队建4号墙,1号墙由矿基建队施工。8时10分统一封孔,8时30分全部结束升井。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第二阶段为注水灭火和取样观测阶段。一是通过50mm压风管向灭火区供水;二是用钻机打1号和2号钻孔,通过钻孔向火区供水,用水淹没火区来加快火区事故处理。24 h以后开始取样观测,有害气体最多的2号墙CO浓度从2 000 ppm逐渐升高到5 000 ppm,cH4浓度从无到2.3%,而且呈波动状态。22日1时左右,2名观测气体的队员,听到火区里有爆炸声。在3时40分取样时,发现2号墙外木板密闭有6块木板被震开。3时45分正在电话汇报时,又发生了爆炸,2名队员撤离。接着,大队2位领导带领4名队员观察

各墙情况。大约9时,正在加固木板密闭时,又发生了爆炸。此后又发生了3次爆炸。

根据以上情况,指挥部加强了钻孔注水和注氮工作,共向灾区注水1 500 m3,注氮500 m3。至26日,CO浓度、CH4浓度急剧下降,2号墙CO浓度为10~20 ppm,CH4浓度为0.2%~0.3%。此后,趋于稳定。通过钻孔试风,确定水淹没了改造机巷。指挥部命令救护队从2号墙进入探察。救护队成立了以大队长为首的井下指挥部。28日10时,相山中队三小队进入10214机巷,经检查,巷道无火,水温为40℃,CO浓度为50 ppm,02浓度为19.2%,CH4浓度为4.8%,水面以上162m巷道无棚。接着,破开了挡风墙,由临涣中队二小队进入回风巷探察,回风巷中部积水约1 m深,积水以外无CO、CH4过水后又继续探察到开切眼,没有发现遇难人员,开切眼水面处CO无,CH4浓度为3.85%,O2浓度为19%,温度为30℃。根据以上情况,指挥部命令依次破开1号、2号、3号、4号墙,排放机巷和回风巷的瓦斯。矿方积极地进行巷道恢复和排水准备工作。第二阶段告一段落。

第三阶段为排水找人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检测巷道内各种气体的变化情况,查找遇难人员,保护现场,清理尸体。由张庄中队一小队负责。

7月6日50时40分,在距改造机巷29 m处,发现1台AHG-4型呼吸器,仪器底壳左上角烧了1个8cm的洞,仪器背带、腰带、软管全部烧化。7月7日8时,距老开切眼107m处发现1只胶靴和脚残骨,在附近没有发现尸体。7月9日零时10分,在距老开切眼140m处,发现有烧焦的战斗服。4时,又发现大矸子下压有大腿,清矸后,发现整个尸体,其头部向外,呈侧卧状态。根据尸体中有4颗金牙可确认该遇难人员为队员李子田。

(三)事故体会与教训

(1)首先赶到的救护小队,通过侦察,发现温度高,范围不大,但现场只有1个l5 mm的灭火水管,且水量极小,用干粉灭火机又起不到作用,无法直接灭火。

(2)《煤矿救护规程》规定:在独头巷道发生火灾时,要保持独头巷道的通风原状。故没有停止通风机是正确的。

(3)因改造机巷多次爆炸,延误了待机队援救的时间并堵塞了救人的通道。也因爆炸,导致火势的扩大,切断了3名队员的退路,使他们处于高温浓烟中。

(4)从图3-4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实行局部反风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在输送带运输上山建1道风障,打开下部风门,撞开上部挡风墙就可以实现了。井下指挥部在13日23时30分左右向地面指挥部提出该建议,因其内部有多处盲巷,反风后可能造成爆炸而未同意。

(5)采取封闭法是及时的,也是正确的。其原因是:①反风救人火势较大,且有逆退现象,直接灭火困难,且燃烧过的巷道时刻都有冒落的危险。②由于火势、烟雾大,温度

高,加之巷道堆积物过多,从回风侧救人是危险和困难的。③灾区CH4浓度升高较快,已达3.3%,且有继续升高的趋势,严重威胁救护人员的安全。④3名队员已无生还的希望(超过7 h以上)。⑤巷道复杂,且有多条盲巷,如果火势继续蔓延,引起大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6)3名队员牺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爆炸使火势突然扩大,烧着输送带,切断了退路,也使温度迅速升高,烟雾增大,使他们处于非常恶劣的环境中。3名队员牺牲的直接原因是巷道复杂,距离长且堆积物太多,行动异常困难,没有返还的时间与条件。鉴于封闭后又发生了6次爆炸,被水冲、水淹时间长达31 d,尸体分解,难以判定他们遇难前的状况。

(7)该事故的教训为:①将小队分开,派3人进入抢救遇险人员,又未携带备用仪器与备用氧气瓶,违反了《煤矿救护规程》关于小队应不低于6人,携带必要装备的规定。②该队配备了声能电话,但没有携带,出了事故无法联系。③首先赶到的指挥员,控制风流的措施不力,使火势迅速扩大。④中队干部指挥水平差,应变能力差,对问题估计不足,对进人人员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该队中队长上任不到半年,大队尚未对该同志进行培训。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指挥员的培训工作,培养其应变能力,要做到一切行动按《煤矿救护规程》办事。

【案例3—6】在新疆和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二矿启封火区时,发生救护队窒息伤亡的案例

1994年8月23日,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煤矿救护队,在和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二矿北风井五平巷启封火区时,由于4 h氧气呼吸器不完好,造成3名救护队员CO2窒息死亡。

(一)封井原因

1993年11月30日,该矿井五平巷采煤工作面顶板与采空区第三章严禁违章作业避免救护入贯伤亡冒通,使采空区的火窜人工作面(见图3-5),迫使矿井停产,造成全矿井封闭。

图3-5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二矿北风井五平巷火灾事故示意图

(二)事故发生经过

1994年8月22日,该矿在安全大检查会议上经过讨论,决定启封北风井五平巷火区,并成立启封小组。组长为葛某和李某,成员有沈某等几名技术员。决定请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矿救护队协助启封。

1.入井侦察

8月23日8时,北风井井长雷某从边界井下去,到五平巷黄土闭处(图上的A处),挖开1个观察孔,测定CO无,CO2浓度为10%以上,温度正常。测完气体后重新封闭观察孔,原路返回升井。9时,农十师煤矿救护队到矿,矿长、矿安全科长及救护队陈某、钟某等人研究制定了以下探险方案:

(1)由救护队员打开北风井密闭入井侦察,到五平巷检查有害气体浓度,观察火是否完全熄灭。

(2)根据救护队人井侦察到的情况,分析矿井是否具备启封条件,然后再研究确定具体的启封方案。

8月23日 13时15分,4名救护队员佩用AHG-4A型氧气呼吸器从北风井入井。到五平巷火区附近测定气体浓度后,14时40分返回升井。测得CH4浓度为3.5%,CO2浓度为10%以上,CO无,温度正常。根据对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分析,认为火区具备了启封条件。15时,研究制定了启封火区的实施方案。

2.火区启封方案

(1)救护队员从北风井入井,先封闭五平巷和六平巷连通的1号和2号小眼。

(2)从边界井下去,挖开五平巷A处黄土闭,恢复原通风系统。 (3)恢复原通风系统后,排放井下有害气体。 (4)尽快回采五平巷中段2仓储煤。

(5)根据着火地点是否复燃,再酌情制定处理方案。

准备工作做完后,18时58分,4名救护队员再次佩用氧气呼吸器,又携带1台备用AH4A型氧气呼吸器、1台光学甲烷检测仪,按照启封方案从北风井入井。走至五平巷,封完1号小眼后,准备封闭2号小眼时,1名救护队员倒下,其他3名救护队员把他抬到巷道口时发现已经死亡。此时,又1名队员感到身体不适,其他2名救护队员扶着他往上爬了一段路后突然滚倒在箕斗旁。

其他2名队员在没有任何通讯手段及提升设备的情况下,无力救人,只好于20时35分从北风井升井向启封小组汇报。20时43分,葛某和陈某急忙佩用氧气呼吸器,从北风井入井救人。陈某在前,葛某在后。当葛某到达箕斗处时,发现陈某已经倒下,口具脱落。葛某急忙将口具塞向陈某嘴中,但塞不进去。葛某也无力抢救,只好艰难地往上爬,于21时13分升井。此时,地面人员也无能力救人,只好通知煤炭厅,召请自治区矿山救护基地派人前来救人。

(三)事故抢救经过

8月24日零时50分,自治区救护基地值班一小队,接到自治区煤炭厅调度室电话后立即出动,于9时30分到事故矿井。首先,听取了该矿和农十师煤矿负责人对事故发生过程的介绍。然后,按照《煤矿救护规程》规定,成立了抢救指挥部。指挥部由5人组成,该矿矿长担任总指挥,和丰县煤炭局局长和农十师煤矿领导担任副总指挥,救护队长担任指挥部成员。指挥部制定出以下抢救措施:

(1)所有参战人员的救护仪器、装备完好率必须达到100%,并检查好各种仪器的药品性能。

(2)入井进行抢救的救护小队应按照《煤矿救护规程》规定,带齐仪器装备。 (3)严格检查井下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温度、风流变化等危险因素,如发现意外,应及时汇报指挥部采取处理措施,保证人员安全。

(4)按《煤矿救护规程》的规定,入井救护小队人员不得少于6人,并与指挥部保持联系。

(5)在井下行走和搬运遇难人员时,注意观察顶底板,所有救护人员必须服从命令,入井队员严禁通过口具讲话和单独行动。北风井坡度大,上下井时,脚站稳台阶,手要抓

紧扶手,相互保持一定间距。

(6)井上下设通讯设备,地面与井下统一指挥,不得私自更改救灾方案。

贯彻完抢救行动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后,14时05分,救护小队6人携带所需装备从北风井入井。在北风井及五平巷中,找到了3名遇难人员。此处CH4浓度为3.5%,CO2浓度为12%,CO无,温度正常。14时58分,把3名遇难人员装箕斗运出地面。

(四)事故原因

(1)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仪器完好率极差。救护队将3名遇难者的氧气呼吸器进行了前5项检查,结果发现:0号遇难者的氧气呼吸器高压导管跑气,仪器不气密;1号遇难者的氧气呼吸器不气密,自动排气及自动补气都过晚;2号遇难者的氧气呼吸器正负压不气密,自动排气及自动补气过早,造成呼吸困难而脱落口具,使之窒息死亡。备用呼吸器的正负压不气密,自动排气过早。虽没有使用,但O2压力仅为7MPa。

(2)没有及时更换C02吸收剂。根据《煤矿救护规程》规定:用过的c02吸收剂,无论使用时间长短,不准重复使用。而参加启封队员在入井侦察升井以后,没有及时更换C02吸收剂。这也是发生自身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事故教训

(1)《煤矿救护规程》规定:进入灾区侦察或者作业的小队人员不得少于6人,进人前,必须检查氧气呼吸器是否完好,并应按规定佩戴和使用。救护队员严重违反以上规定,冒险进入灾区侦察,严重违章,造成自身伤亡,扩大了事故。

(2)救护队严重违反了《煤矿救护规程》的规定,即救护队在启封灾区过程中,地面与井下没有任何通讯设施供通讯联络。而且救护队员均为辅助队员,业务技术素质和安全意识较差,工作经验不足,遇事惊慌失措。

(3)启封指挥系统不健全。《煤矿救护规程》规定:矿井发生重大事故后,必须立即成立抢救指挥部??。该矿在启封火区前没有成立抢救指挥部,没有根据井下火区情况制定安全技术措施。

(4)事故发生后,该矿救护队力量明显不足,在附近的救护队也无力支援的情况下,事故发生10.5 h小时以后,才通知自治区矿山救护基地,延误了战机。这条教训应认真吸取。

【案例3—7】在河南千秋矿火灾处理时,发生救护队员中毒的案例

1994年7月12日,义马矿务局救护大队直属中队在处理千秋矿14022工作面火灾事故时,发生了一起救护队员自身中毒事故,后经及时抢救,化险为夷,幸免遇难。

(一)工作面概况

14022工作面位于14区底层上山西侧,北为1402l工作面轨道巷隔离煤柱,东为输送机上山,南为1404.1工作面采空区,西为断层煤柱,且在西及北部有小窑开采。该工作面走向长为261 m,倾斜长为105 m,平均采深为95 m,可采煤量为60 425 t,采用放炮落煤,人工装煤,单体液压柱配π型支护。由于小窑越界开采,工作面上部多处与小窑相透,投产前不得不进行巷道改造。改造后,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小窑又和工作面采透,如图3-6所示。

图3-6 河南千秋矿“7·12”火灾事故示意图

因小窑内火区气体涌出,造成工作面有害气体超限,被迫停产处理。为了控制灾情,矿辅助救护队在丁字口里2 m处建1道临时木板密闭l,虽然有害气体有所控制,但仍远远超过规程要求.矿井仍然不能生产。鉴于以上情况,矿领导果断做出决定,请矿务局救护队援助建造永久密闭,以除后患。

(二)事故抢救经过

7月12日8时,矿务局直属中队奉命出动1个小队,赴千秋矿14022工作面封闭小窑透口。战训科长赵某、直属中队副队长姚某率12名队员于9时30分到达事故地点,经检测,板闭处(图中a点)CO浓度为0.4%,CH4浓度为0.5%,CO2浓度为0.64%,温度为30℃;丁字口(图中b点)CO浓度为0.1%,CH4浓度为0.5%,CO2浓度为0.62%,温度为30℃;基地(图中c点)CO浓度为0.006%,CH4浓度为0.4%,CO2浓度为0.5%,温度为28℃。由于辅助队原建板闭位置靠外,无法再建造永久密闭墙。为彻底封闭隔离,决定拆除板闭,然后再建造永久密闭墙。当辅助队扒开板闭后,有害气体浓度迅速增加(CO上升到1%,CH4上升到0.6%,CO2升到0.8%,温度上升到35℃),且有烟雾涌出。

12时40分,救护队兵分2组,每组6人。第一组进入开始建闭墙2,第二组在基地待

机,2名指挥员首先带第一组进入。此时,在外待机的副小队长王某为了解灾区工作进度,13时5分私自1人不佩用呼吸器,进入丁字口探头向里察看(此时木板密闭已经扒开)。据本人讲:板闭未扒开前在未佩用呼吸器的情况下,已进入灾区察看过1次。13时20分,第一组返回基地。13时30分,由小队长李某带2名队员进入清理,13时50分返回。当时测得气体浓度的情况是:CO浓度为2%,CH4浓度为0.6%,CO,浓度为0.8%。13时55分,由王某带1名队员进入处理闭墙位置上方的2根圆木。在工作中,王某通过口具讲话,示意助手帮忙,助手没理会也没上前帮忙。于是,王某用力向外拉圆木,在拉时又通过口具发出声音。因用力过猛,在拉出圆木的同时,将自己的口具碰歪,他急忙将口具复位。这时王某觉得吸人了灾区气体,火辣辣的,接着头有点晕,感觉是中毒了,便迅速和助手退出灾区。14时,退出灾区到基地,只说了声“打掉1根”后,就突然失去知觉而休克。在场人员见此情况后,立即用苏生器进行苏生,3 min后苏醒过来;10 min后,精神好转。据本人讲,有头痛呕吐的感觉。随后在2名队员护理下撤到输送机巷新鲜风流处。14时30分,第二组人员进入灾区接替工作,经过近2 h的紧张战斗,16时20分建成永久密闭,圆满完成了任务。

(三)事故原因

事故后,首先对受害者佩用的AHG-4型氧气呼吸器进行了全面检查。零部件齐全,各项指标符合规定要求,整机仪器状态良好,从而排除了仪器故障原因。同时,根据受害者出现的短时失去知觉、头痛、恶心及呕吐等症状判断,属CO中毒。造成其中毒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地选择不妥,只考虑到距灾区近,方便工作,而忽视了基地本身CO浓度达到了0.006%,远远超过了规程规定的0.0024%,全体队员都会有慢性中毒的危险。

(2)没设专人把口,为未佩用氧气呼吸器人员进入区提供了便利条件。

(3)王某急于求成,2次在未佩用氧气呼吸器的情况下,冒险进入灾区察看,在感觉到自己有不良反应时,也未能及时向指挥员汇报,反而继续进入灾区工作。这不但违反了《煤矿救护规程》规定,而且为造成气体中毒埋下了后患。

(4)王某在灾区工作时,既不打手势,也不用规定信号传递信息,且多次违章通过口具讲话。因此,他不同程度地吸入了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了慢性中毒。

(5)在灾区工作时,王某思想麻痹,“安全第一”思想不牢,而且在工作中用力过猛,碰歪口具,吸入了高浓度的CO气体,使得在原来已慢性中毒的基础上又雪上加霜,从而出现了头痛、恶心、呕吐及短时休克现象。

(四)事故体会与教训

(1)该起CO中毒事故的5条原因,均属“三违”造成。如果指战人员能够严格按规程办事,这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由此看来,“三违”是诱发事故的根源,不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大敌,而且也是实现安全救护的一大障碍,应引起广大救护指战员的高度重视。

(2)从事故情况看,受害者王某身为老队员,又是作战小队的小队长,在有毒有害气体严重超限的灾区内,不佩用氧气呼吸器多次进入灾区,且在灾区内多次通过口具讲话,造成CO气体中毒,险些造成伤亡。这充分说明,在平时的训练中,中队和大队存在着要求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在管理中,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应迅速加以克服。这次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伤亡,但性质是严重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必须牢牢汲取。

【案例3—8】在贵州轿子山矿关口井火区侦察时,险出救护队自身伤亡的案例 1992年7月27日14时25分,轿子山矿关口井东一平巷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8人,波及巷道450 m。其中,400 m巷道的木支架全部被冲倒,50 m巷道冒顶垮塌封棚。此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约10万元。

事故发生后,该矿救护队迅速下井侦察灾情。在侦察工作中,由于温度高、烟雾大,条件恶劣,致使3名队员昏倒(经及时送医院抢救全部脱险)。随后,六枝矿务局救护队、林东矿务局救护队奉命赶到事故矿井,联合作战6昼夜,终于完成了抢险救灾任务。

(一)事故抢救经过

1992年7月27日,中班下井人员在东一平巷450 m处开切眼,作为新井的第一个采煤工作面(见图3-7)。第二轮炮放完后10多分钟时,在井底车场挂钩打点的人听见“轰隆”声响,便立即向井口调度室汇报。调度室的同志意料是瓦斯爆炸,马上打电话将这一情况向矿领导汇报,同时通知矿救护队。

图3-7 贵州轿子山矿关口井“7·27”瓦斯爆炸事故示意图

14时50分,该矿救护队接到关口井发生事故的电话通知,8名队员立即乘车赴事故现场。简要了解事故情况后,就分成2个组:第一组4人作待机小组;第二组侦察组于15时

15分戴机前往灾区侦察。前进到东一平巷口,看到11 kW局部通风机仍在正常运转,而风筒却只剩1节,其余全部被冲落。在局部通风机前面5 m处测得CH4浓度为1.5%,C0浓度为13 000 ppm,温度为36℃。继续前进到局部通风机前面10 m处,测得CH4浓度为2.5%,C0浓度为15 000 ppm,温度为40℃。巷道充满了烟雾及粉尘,几乎遮住视线,到处都是崩倒的带着爪钉和钉子的木支架,行走艰难,只能慢慢摸索前进。走过局部通风机20 m左右时,CH4浓度在10%以上,CO浓度为18 000 ppm,温度为46℃,未发现遇难者。又继续前进到局部通风机前面180 ITI左右,发现1名头部倒向巷道左帮,脚穿水鞋朝巷道右侧,衣服裤子被撕成破布,全身堆满粉尘的遇难者,该处CH4浓度在10%以上,CO浓度为22 000 ppm,温度高达72℃,手摸仪器盖都感觉烫手。队长根据此种情况,发出返回信号。由于巷道中充满高温浓烟和崩倒的木支架,在返回到离局部通风机90m左右(B点)时,队员徐某踩着烂木跌倒,鼻夹脱落,队长和另2名队员立即把他的鼻夹夹好,按手动补给,之后,3人把他拖扶到距局部通风机40 m处已感精疲力尽。队长派1名队员出井去通知待机组前来援救。待机组闻讯后立即戴机下井前往灾区,迅速将徐某救到新鲜风流处。由于救人心切,行动激烈和巷道中崩倒木支架等障碍,增援的队员王某、明某把徐某救到进风巷(A点)就累昏倒了。此时该矿的井下带班干部立即组织人将遇险的3位同志抬到运输大巷进行人工呼吸,稍清醒后抬出井口送进医院。3人经全力抢救都已脱险。

7月27日22时45分,六枝矿务局救护队奉命赶到事故矿井。了解井下情况和遇难人数后,于23时05分戴机下井侦察,并将东一平巷绞车附近的5名遇难人员抢运出井。

7月28日23时35分,林东矿务局救护队三小队在1名副中队长的带领下,奉命也赶到事故矿井。听取现场指挥领导(该矿矿长、六枝矿务局总工程师、水城矿务局1名副局长等)对井下情况和遇难人数的介绍后,立即整装下井侦察。他们沿东一平巷前进到绞车处,看到3辆矿车被掀侧翻,2处冒落区垮下来的矸石约20多吨,木支架和背板等材料被冲击波冲得到处都是,木材和支柱上到处是钉子和爪钉。侦察到约390 m处时,巷道被冒顶堵塞,无法前进。测得CH4浓度为0.8%,C02浓度为0.8%,CO为20 ppm,温度为30℃。完成侦察任务后,于29日2时25分出井,向井口临时指挥部汇报了侦察结果。之后,根据指挥部的布置,林东救护队又于3时05分进入灾区接风筒排除有害气体,并在冒顶堵塞处打挑梁和支护架棚控制顶板,确保清巷安全。8时10分完成任务出井。

29日16时,省劳动局组织成立了调查组和事故抢救指挥部,研究制定了抢救方案和安全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在东一平巷局部通风机处打1道风障,同时在东二平巷15附近安装1台5.5 kW

局部通风机,然后在局部通风机里侧打2道临时风门,把该巷积聚的有害气体排除。此巷就作为工作人员和救护队出入灾区的行走通道。

(2)救护队负责监测气体,观察顶板情况,并全面负责井下通风。该矿负责组织人员清巷、支护。

(3)组织医务人员和担架队在井15值班,随时急救和抢运遇难(险)人员。 (4)安排公安人员在井口站岗,按规定对下井人员严格进行登记和搜身检查。 方案制定后,救护队根据《煤矿救护规程》制定行动方案。六枝队负责在东一平巷局部通风机处挂1道临时风障,在东二平巷口安装1台局部通风机和打2道临时风门;林东队负责把风筒接到东一平巷垮塌处,检测各种气体,指导清巷架棚等工作;矿救护队也负责指导清巷架棚。3个队经过几天的联合作战,8月1日1时30分,在垮塌的上帮清出1个洞口。矿上人员撤出后,救护队戴机进去侦察,发现13名遇难者全部在巷内。在遇难者附近测定CH4浓度为0.9%,CO2浓度为0.71%,CO为26 ppm,温度为34℃;开切眼掘进工作面CH4浓度为3.2%,CO2浓度为0.6%,CO为36 ppm,温度为35℃。经指挥部同意后,由救护队负责把遇难者装在风筒里,运至安全地点。7时30分,由该矿组织人员将13名遇难者全部搬运出井,并恢复矿井通风。8时10分,安全地完成了此次抢险救灾任务。

(二)事故经验与教训 1.经验

(1)事故发生后,省市有关领导十分重视,并亲临事故矿井,组织成立了事故抢救指挥部。同时,能集思广益制定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使这次事故的处理得以顺利完成。

(2)参加处理这次瓦斯爆炸事故的3个救护队,在六枝矿务局救护队大队长的领导下,团结协作,指挥员做到现场交接班,有情况及时通报,保证处理事故有条不紊地进行。

(3)参加处理此次事故的全体救护指战员,在烟雾大、温度高、条件恶劣的条件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发扬了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这是值得提倡的。

(4)这次事故的处理,全体救护指战员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考验,对提高队员的身体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增强实战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5)该矿救护队在灾区处理事故时,徐某鼻夹脱落,但其他同志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静,迅速将徐某的鼻夹复原,立即按手动补给,避免了事故的扩大。

2.教训

(1)事故发生后,矿方救护队救人心切,在烟雾大、条件恶劣、温度在36℃~72℃的条件下,4人前往灾区探险,往返80 min,这违反了《煤矿救护规程》“进人灾区不少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o2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