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历史文化名人
更新时间:2023-03-09 03: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
汤显祖(1550—1616),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
的“莎士比亚”、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右民系。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汉族江右民系。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巩,生于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083年4月30日(元丰六
年四月十一日)逝世,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汉族江右民系。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1]
陆九渊(1139-1193),南宋金溪县人,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
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祖。他为官清廉、不喜空谈、务求实干,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他治理荆门政绩显著,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天理、人理和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1176年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汉族,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
(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1]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2]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
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时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有《小山词》传世。
刘衡(1776-1841),字蕴声,一字讱堂,号廉舫。江西南丰人。为清代循吏,官至兵备
道。清代学者。
嘉庆元年(1796)副榜贡生,充官学教习。十八年后,分发广东,署四会知县,团练壮丁,连村自保。后署博罗知县,补新兴县知县。丁艰。服阕,铨选四川垫江县,调梁山、巴县知县,修水利,散衙役,练地主武装,为总督所赏识。七年升锦州知州,八年擢保宁知府,九年调成都,后擢河南开归陈许兵备道。未几病,遂乞归。数年始卒。
始以知县候铨家居时,其祖若父训谓:“今最亲民,亦易厉民。”因日夕与之究古循吏为民实政。故喜寻绎律义,所在以廉能著称。刘衡为官公正,循声卓著,川民呼“刘青天”。博罗、垫江、梁山、巴县皆请祀名宦祠。学务经世,经史百氏无不通,尤嗜寻绎义律,究论古循吏为民实政。著有《庸吏庸言》、《读律心得》、《蜀僚问答》、《六九轩算书》、《纂学备考》等。后之服官者咸奉为圭臬焉。《清史稿》卷四七八有传。
其子刘良驹,官至两淮盐运使。孙刘庠(1824-1901),字慈民,号钝叟。为清末文学家。
刘体重(1770-1842),字子厚,号梅坪,又号青溪,清山西赵城(今属洪洞县)人。宦
居抚州,政绩卓著。
乾隆三十五年出生。其父刘诚,因孝敬何太夫人而闻名。他博通五经,数十年教授乡里,堪称楷模,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刘体重小时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他性格爽朗,声音宏亮,议论风发,常使座中听众赞叹折服。读书用功,成绩优异。15岁应童子试,一举夺魁,考取第一名秀才。16岁补弟子员。乾隆五十四年(1789)又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取举人。嘉庆辛酉(1801)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湖南试用,先后任石门、新化、衡阳、临武、衡山、湘阳等县知县。继往江西之九江、袁州、饶州、南昌等府任同知。又补袁州府同知,再升南康临江府知府。道光四年(1823)授广信府知府,吉安府知府。道光十二年(1831)以督催民久未完被降级,此年经大吏保举又委任抚州府知府。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调任河北道管理修浚河事。离抚时,民众夹道送行。十九年(1839),擢升江西按察使。二十年再擢升湖北布政使。
刘体重为官四十余年,其间东奔西颠、南迁北调十余处,但他不管到了那里,都以爱民养士为已任。他在抚州当知府时,巡视所属各县,问民疾苦,对有德行的士民给予奖励;对贪赃枉法,不遵职守的属吏革职查办;对包揽诉讼的师爷和属员,严加痛斥惩处。他将36宗大案公布于众,下令各县将案犯、人证押解到府候审。审讯前,他对案情均要事先调查研究,理清脉络;审讯中,允许案犯、人证进行辩解,使案犯心悦诚服,即便受到笞责也自惭形秽。旁听的百姓,对判决结果无不叹服。
道光十二、十三年,抚州连遭水旱灾害,庄稼损毁,灾民困苦。刘体重到任后,率先捐出俸银,并号召乡绅富户捐出谷物二万石,建立义仓,用以赈济,减轻灾患,抚州百姓欢呼说:“这是刘公义仓啊!”。又捐钱在邻乡购得禾苗,分发给农户,秋后获得丰收,深得抚郡士民拥戴。
刘体重每到一地,尤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他在江西之南康、广信、吉安、抚州,湖北之武昌,都建有精美的校舍,以供学子读书。从政之余亲临府学讲课,对生童总是以礼相待,谆谆教诲,一扫师生对立情绪。道光十四年(1834)七月乡试,兴鲁书院6名考生录取4名,声名渐起。此外,他还创建义塾一所,吸收家境贫困的童生入学。
刘体重虽身居高位,生活却十分俭朴,自贱至贵,从不奢侈。待人宽厚,乐善好施,但对家人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注重对子孙的培养教育。并训以做人做官的道理。他的儿子刘煦,考取功名,后来做了道台。
刘体重二十二年(1842)四月因病请假归里,十二月卒于赵城家中,享年74岁。同治
二年(1863),经抚州等地奏请,刘体重被列为“循吏”载入清国史。
陈希增(1770-1820),字集正,号雪香,江西新城钟贤(今黎川县中田乡)人。官工
部侍郎。清代书法家。
少年时,与胞兄希祖同学于清代著名文学家鲁九皋。陈希曾、陈希祖、陈用光皆为其得意门生。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解元(乡试第一名),五十八年中探花(进士一甲第三名)。历任翰林院编修、左右春坊赞善、庶子,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文渊阁副总裁、工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武英殿副总裁官、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吏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职。其间,还充任过云南、贵州,江南乡试副考官和顺天乡试主考官、殿试读卷官,四川、山西、江南学政,到浙、闽主持审理刑狱等。历任户、礼、工、吏、刑部侍郎(副部长) ,世称“五部侍郎”。嘉庆二十五年(1820)病故。
陈希增“工为文,娴掌故,有治事才”。督理学政时,对下属、士子,严格要求,严禁舞弊,惩恶导善,奖励才干。因此,“士畏其严而仍乐其宽”。在工部、户部任职时,对人员的选拔任用和监督审查,都十分谨慎。担任侍郎后,虽位居二品,仍虚怀若谷,使部属得以人尽其言。任国史馆副总裁时,将本朝大臣之政绩,誊录副本,时时览阅作为自己的借鉴。还将编入《四库书目》中江西籍人士的著作集成册,予以珍藏。
陈希增出身名门望族,为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曾孙。民国《江西通志》记载:“清进士陈道,子守中、守誉,乾隆年间同举乡试,孙观、用光、椿冠,曾孙希祖、希曾、兰祥,乾嘉道年间,一门七进士,九乡榜,为邑之冠,称望族”。兄陈希祖(1767-1820,一作1765-1820,字敦一,又字稚孙,号玉香,更号玉方,一作玉芳),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御史。清代学者、著名书法家。子陈孚恩(1802-1866,字子鹤,号少默,别号紫藿),历任六部侍郎、五部尚书,官至军机处章京(宰相)。
李宗瀚(1769-1831),字北溟,一字公博,号春湖。为李宜民长孙,李秉礼长子,过
继给叔父李秉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寄籍广西桂林。官至工部侍郎。清中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李宗瀚生于乾隆三十四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五十八年(1793)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嘉庆二年(1797)充武英殿纂修,次年大考二等,擢詹事,补左赞善,充国史馆协修,四年充实录馆纂修,五年为福建典试。十年转侍读学士,督学湖南,晋太仆寺卿,后入都授宗人府府丞。十九年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典武会试正考官。在任期间,秉公办案,提携有识之士。咸丰年间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魏源就曾得到他的赏识、推荐和帮助。
李宗瀚在朝为官期间,陆续经历了养父母、生母弃世之痛,嘉庆二十一年(1816),其生父李秉礼已至暮年,晚景凄凉,李宗瀚为之建湖西庄,以使其颐养天年,并向朝庭乞归依祖母居,潜心钻研诗词书法,不几年祖母亦丧。道光八年(1828),李宗瀚赴京就任工部待郎、浙江典试、浙江学政。道光十一年(1831),六十三岁时,父李秉礼殁于桂林,李宗瀚扶病奔走,卒于衢州舟次。
李宗瀚生性纯厚,待人诚实,对待生父、养父一样至诚至孝。对同僚以诚待人,从不诿过于人。他博涉群书,喜好金石文字,以文名受知于嘉道两朝。朝廷制作多出其手。曾建楼
于桂林榕湖南岸以收藏金石书画,题名“柘园”。在家闲居时,潜心钻研诗词书法。善诗词,崇尚韩愈。
李宗瀚中岁以养亲居林下十年,书法尤为世重。其书法远宗王羲之,近学虞世南,以行、楷见长,篆书传世甚少。其书不以外形取媚于人,而致力于学识和修养的内在功力,表现为外形冲淡平和,而内含清刚之气,平矜释躁,雅步雍华,被人称为当朝“继张照、王澍而三”。曾国藩评价道:“偶思作字之法可为师资者,作二语云:?时贤一石二水?。一石谓刘石庵(墉),二水谓李春湖、程春海也”。近人马宗霍更称之为“书品之深,并世无偶。”李宗瀚曾摹刻孔庙碑和化度寺碑于石二本,为世人所珍惜,世称“李本”。其传世书迹行书《长安杂诗轴》现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并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四)》。其所藏《孟法师碑》、《庙堂碑》、《信行禅师碑》、《善才诗碑》被称为“临川四宝”。
李宗瀚认为“盛名不可居”,不愿以诗文名世,编集时尽量删减。著有《静娱室偶成稿》2卷、《杉湖酬唱诗略》2卷。
其家世贵盛,在广西享有“临川李氏”盛名。李宗瀚是李家经由科举正途入仕,光耀门楣的一个重要人物。祖父李宜民(1704-1798),清代著名盐商,乐善好施,扶贫助学。父亲李秉礼(1748-1830),官刑部江苏司郎中,清代诗人,以诗画著称于时。
李氏家族在桂林诗、书、画界都有一定的名气:李宜民擅长书法;子辈中,李秉礼善作诗,李秉钺善书画,较拿手的是篆书、隶书、山水画;李秉铨以画墨兰闻名;李秉绶擅画,尤以画兰竹最有名;第三代中李宗瀚的书法是李家的一绝,李宗涵、李宗溎、李慧在书画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因此,史书称“李氏一门风雅,为当时桂林之冠”。 其中尤以李秉礼、李宗瀚、李秉绶成就突出,最具影响,并称“诗书画三绝”。
陈用光(1768-1835),字硕士,一字实思。江西新城(今黎川)钟贤人。陈道之孙。
清代文学家、教育家。官至礼部侍郎。
生于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十五年,年六十八岁。少年时代从学于舅父鲁九皋,成年后又师从姚鼐、翁方纲。他虚心好学,出言有识,颇受姚、翁器重。与陈希曾、陈希祖同为鲁九皋得意门生。嘉庆五年(1800)中举,六年(1801)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二年(1822)提升为司业。历任中允侍讲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代理户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还曾任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国史馆纂修总纂,文颖馆《明鉴》总纂,乡会试同考官,河南、江南乡试正考官,福建、浙江学政,壬辰科(1832)会试复试阅卷大臣,武会试总裁等职。为道光皇帝所器重,曾被钦命为“文魁”。在方苞以后的桐城派文人中,陈用光是最为官运亨通的一个。
陈用光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他在浙时,劾罢奸佞,以儒学规训学子。在江南乡试中,他认真选拔人才,上元(今南京)籍考生梅曾亮、管同皆为其所选拔。此后,他们互为知友,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赋诗撰文,均为桐城派得意门生。陈用光不愿趋炎附势,对达官贵人的邀约,总是借口推辞谢绝。对贫寒之士,则慷慨赠与周济,还曾为老师鲁九皋、姚鼐设置祭田,被称为荣师爱才的典范。居官30余年而家无余财。
陈用光工古文,学于舅父鲁九皋,兼有姚鼐、翁方纲之长,“理道宽博朴雅”,文笔浑厚精深,为当时文人所推服。为学宗汉儒而不背程朱。桐城派后起之秀管同、梅曾亮等多出其门。作诗始学于蒋士铨,后效姚鼐方法。为宣南诗社成员。系林则徐密友,曾与林则徐相和诗,林《云左山房诗钞》卷五有《题陈石士侍郎用光韬步竹图遗照》诗。 一生著述甚多,传之于世的有《太乙舟文集》8卷,《衲被录》等。其中《太乙舟文集》8卷,影响较大。该集为梅曾亮编次,于道光十六年(1835)刊刻出版。还有《诗集》12
卷及《衲被录》等。《春秋属辞会议》一书尚未完成,即病卒。《清史稿》有传。
陈用光出身名门望族。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是其祖父。民国《江西通志》记载:“清进士陈道,子守中、守誉,乾隆年间同举乡试,孙观、用光、椿冠,曾孙希祖、希曾、兰祥,乾嘉道年间,一门七进士,九乡榜,为邑之冠,称望族”。父守治。均系进士。曾捐巨资修建南城盱江书院与本县黎川书院。
陈希祖(1767-1820,一作
1765-1820),字敦一,又字稚孙,号玉香,更号玉方,一
作玉芳。江西新城钟贤(今黎川县中田乡)人。官御史。清代学者、著名书法家。
少年时,与胞弟希增同学于清代著名文学家鲁九皋。陈希曾、陈希祖、陈用光皆为其得意门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举人,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殿试第七名,被任为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后改调吏部,补任浙江道监察御史。
其性恬淡,虚心好学。为官期间仍埋头书卷和用心著述。对古文诗艺、天文、算法、水利皆洞悉其理,尤精书法,誉满京师,而书名独盛。书法张即之,兼得董其昌晚年神髓,与当时著名书法家张照(得天)、刘墉(文清)鼎足。顾莼为其《云在轩诗集》所作序称:“玉方书名独盛,四方来者多方求得片纸只字为荣。”包世臣曰:“陈希祖习董书,形神皆肖,人称之为华亭后身。” 著有《云在轩稿》,今未见。有墨宝传世。卒年五十六(一作五十四)。
陈希祖出身名门望族,为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曾孙。民国《江西通志》记载:“清进士陈道,子守中、守誉,乾隆年间同举乡试,孙观、用光、椿冠,曾孙希祖、希曾、兰祥,乾嘉道年间,一门七进士,九乡榜,为邑之冠,称望族”。弟陈希增(1770-1820,字集正,号雪香),官工部侍郎。清代书法家。
吴嵩梁(1766-1834),字子山,号兰雪,晚号澈翁,别号莲花博士、石溪老渔。江
西东乡新田(今属红光垦殖场)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清代江西最杰出的诗人。有“诗佛”之誉。
生于乾隆三十一年。吴居澳之子。少孤贫,有异才,以鬻文养母。15岁以文名于乡,为金溪杨頀所识,结为忘年交。乾隆四十九年(1784),高宗南巡时,吴嵩梁应召赴金陵应试,时年不到20岁,诗稿已有数百首。嘉庆五年(1800)举人,授国子监博士,旋改内阁中书。道光十年(1830)擢贵州黔西知州,时年已65岁,上任次年在黔西东山开元寺修建阳明书院,有惠政。因事得罪上司,转为长寨厅(今长顺县)同知。后曾两任乡试同考官。卒于道光十四年,年六十九岁。
中举前曾从蒋士铨学诗法,以杜甫为宗,兼及唐宋各家之要,诗名渐起,又浪迹名山大川。弱冠入都,与当时名流交游酬唱,王昶和北平的翁方纲、满州的法式善法式善、钱塘的吴锡麒吴锡麒等并相推重。琉球陪臣子弟在清国子监读书时,也曾受过吴嵩梁的教诲,回去后将其诗作广为传诵,以后来大陆者均以得到他的诗为荣。曾先后主讲兴鲁、白鹿洞、鹅湖等书院。在鹅湖时,注重言教与身教结合,告诫生徒要“贵实学”,忌“一暴十寒”,曾主持清理书院学田、店租,修成《鹅湖书田志》4卷。于白鹿洞任课之余,喜游胜景,撰有《庐山纪游诗集》。
嵩梁才华横溢,与乾嘉间优秀诗人黄景仁齐名,并称为“一时之二杰”。是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诗人。诗名远播海外:日本商人重金购买其诗扇;朝鲜吏曹判书金鲁敬得其所
著诗,以梅花一龛供奉之,称为“诗佛”(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梅龛诗佛》:“ 西江吴兰雪中翰嵩梁,工诗,高丽使臣得其所著诗,称为诗佛,而筑一龕以供之,种万梅树云。”)。《晚晴簃诗汇》称其诗“纵横排再,议论藻采足以佐之”。江西诗人自蒋士铨(“四子”之一)后二十余年,其与临川乐钧为后继起者。体沿六朝而规格则似唐之温(庭筠)、李(商隐),其清婉处又与元(稹)、白(居易)为近,而下匹吴伟业。袁枚以才自负,亦心折其诗,以“清绝”、“超妙”、“天籁”之语赞其诗作,有人还刺绣他的诗流传于世。在清道光年间的内阁中书舍人中,吴嵩梁的诗与龚自珍的才、魏源的学、宗稷的文章、端木国湖的经术,被称为“薇垣五名士”。
著有《香苏山馆全集》57卷,其中《近体诗古体诗》28卷、《词》1卷、《文集》2卷、《石溪舫诗话》2卷、《听香馆丛录》6卷、《鹅湖书田志》4卷、《新田十忆图咏》4卷、《表忠录》、《东乡风土记》、《粤游日记》、《庐山记游图咏》、《武夷记游图咏》、《莲花博士图咏》、《拜梅图咏》、《秦淮春泛图咏》、《香苏草堂图咏》、《鹤听诗图咏》各1卷。
吴嵩梁不但能诗,亦工文、词、书、画,但为诗名所掩。书学苏、米,画从汪梅鼎学写兰,出笔即秀逸。《清史列传》行于世。其女吴萱、妹素云、妻蒋徽都是当时有名的女画家。小女儿吴芸华是个诗人。可谓一门风雅。
乐钧(1766-1814),原名官谱,字效堂,一字元淑,号莲裳,别号梦花楼主。临川长宁
高坪村(今属金溪县陈坊积乡高坪村)人。清代著名文学家。
从小聪敏好学,秀气孤秉,喜作骈体文,利文20卷。弱冠补博士弟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学使翁方纲拔贡荐入国子监,聘为怡亲王府教席。嘉庆六年(1801)乡试中举,怡亲王欲留,乐钧以母老辞归。后屡试不弟,未入仕途,先后游历于江淮、楚、粤之间,江南大吏争相延聘,曾主扬州梅花书院讲席。嘉庆十九年,因母去世过分伤心,不久亦卒。 乐钧与吴嵩梁同为翁方纲弟子,能继诗家蒋士铨之后,并负盛名。各体诗文均可谓清代大家,“才华渊懿,执骚坛牛耳几十年,大江南北知名人罔不心折”。曾燠官扬州,乐钧曾寓其馆中,颇得曾赏识,谓其所长不惟诗,诸体之文,靡不绮丽。其骈文与张惠言、李兆洛等并称“后八家”,被录入《后八家四六文选》。其诗,张维屏以为“江西诗家,蒋苕生(士铨)后,乐莲裳、吴兰雪(嵩梁)”;杨希闵则称其“才气稍逊兰雪、茗孙(汤显祖裔孙汤储燔),而真意流露,秀韵天成,则反胜之”,是继蒋士铨、吴嵩梁之后江西诗坛的佼佼者,尝赋《绿春诗》二十章,又续赋三十章,盛行于时。亦工词,早学柳永、周邦彦,后则“郁勃如寒泉奔进,冷峻而奇峭”。其词与蒋士铨、勒方奇、文廷式被称为“江西四大家”,词作被选入《清名家词》。其笔记小说《耳食录》,可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媲美,记录了众多人世间的奇闻趣事、神仙鬼怪的秘迹幽踪,并掺以街谈巷语,“胸情所寄,笔妙咸鞍,虽古作者无多让焉”(吴嵩梁《耳食录序》),时人竞相传抄。 著有《青芝山馆诗集》22卷,《断水词》3卷,骈体文2卷,《耳食录》初编12卷,续编8卷。另有《楠善词赋稿》散佚。其散文《罗台山轶事》、《广俭不至说》曾入中学课本。
谢廷恩(1765-1841),字德清,又字拜赓,崇仁县十三都段溪村(今河上乡谢家村)
人。清代抚州富绅。
少时家甚贫,只涉读过《论语》,即帮助双亲从事农活劳动。16岁始习书算,尔后从事商业活动。他以贩运崇仁特产苎麻为主,销往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在经商中,作风正派,
诚信无欺。一次,有人结付货款多给了六百金,他发现后即予归还,深得同行好评,乐意与其交往。不到20年,拥资逾万,成为当地巨富。
他乐善好施,在家祠内设仓储谷,用以周济贫困的亲戚故旧;对受灾县民,则从外地购谷赈救。嘉庆二十年(1815),他于县城独力营建义仓,并捐谷1.06万担,以备贷放。二十四年,又捐银二千两,倡建育婴堂,以养弃婴及孤儿。获议叙巡检加三级的奖励。
谢廷恩读书不多,却乐于资助贫困学子。按例诸生入学时,需备贽见礼物,方可拜师受业。贫寒子弟,苦于筹措。谢廷恩捐钱四千贯贷给商家,约定每三年交息千贯,由学官取其息作贫寒学子的贽见礼。新生入学,复试前要交“卷结费”,谢廷恩约志同道合人士结为“芹香社”,合资帮助解决贫穷学生的费用。
县治有黄洲桥,跨南北两城。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大水冲毁该桥,限于财力,知县筹资架设浮桥,后又改设渡船,行人多有不便,交通事故难免。谢廷恩看到此景,决心捐资重建此桥,并计划该桥全部采用石砌。有人说需耗银10万两。他说:“只要利民,即使家财耗尽,也在所不惜。”邀集地方士绅长老,于道光十六年七月初七日动工兴建,历时四年,耗银6万余两,一座新石拱桥建成。知县王楷建议该桥改名为“谢公桥”,谢廷恩逊谢力言不可,仍名“黄洲桥”(今崇仁解放大桥)。
谢廷恩为人厚道,洁身自好。郡守、县令多愿与其结交,他说:“我守分为良民,就很满足了,结交官府,非所愿。”
艾可翁(生卒年不详),字元宪,号蕙山。东乡(今属江西抚州)人。可叔弟。南宋诗人。
工文词,善兵法。咸淳年间,江万里(1198-1275,字子远,号古心,江西都昌人,白鹭洲书院创始人,南宋爱国丞相)荐于朝廷,为为朝议郎。贾似道逐万里,目为同党,遂弃官不仕。隐居故里,从事诗歌创作,其中以抒亡国之恨者为多。 著有《蕙山愁吟》,不传。清曾燠《江西诗征》辑存其诗,五律如《屡庸军马后相过》、《番阳道中》、《兵火后野望》等,多乱世之感。七绝如《子规》、《春夜》,七律如《元宵》等,沉郁悲凉,多亡国之痛。《全宋诗》卷三六○六录其诗28首。《江西诗征》收录其诗作《山居杂兴》、《兵火后野望》等20首。事见《江西诗征》卷二三。
祝徽(1568-1634),字文柔,号怀复。临川南栎村(今抚州市钟岭祝家村)人。与汤显
祖、邱兆麟、帅机齐名,被誉为明代临川前四大才子。与邱兆麟、帅机并称为临川“三大名士”。官至山东道临监察御史。
祝徽是祝氏第十一代子孙,自幼苦读,博闻强记,但科场失意,,连考十次未中。大器晚成。传祝徽弟子曾栋曾将老师荐贤于皇帝,皇帝见祝徽布衣青衫,而弟子曾栋则蟒袍加身,即兴出一对联:“龙袍凤袍布袍”。祝徽听了黯然失色,沉默不语。曾栋连忙应对:“我先生沉默已是绝对……时也命也运也”。皇帝笑曰:“弟子如此杰出,先生果非凡人!”直到天启元年(1621年),54岁才中举,次年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第六十四名进士。官授行人司行人,掌管传旨、册封等事。不久调任山东道御史。天启七年,改任山西巡按御史。 崇祯官年(1628),思宗召对,祝徽首次应召进京。先后两次上疏,奏请“起废进贤,缓刑勤政,开垦进田,整顿军备”,均切中时弊,深得思宗赏识。崇祯二年改任浙江巡按御史。
巡督盐税时,深入察访,为百姓排忧解难,将五年一次的审编壮丁,丈量盐田改为一年一次,并规定一律到县办理,税银由盐户直接交到官府,严禁下面官吏敲诈勒索,两浙之民得以免除苛政之苦,其德政万民称颂,有口皆碑。崇祯四年(1631),他看见边境告警,军费浩繁,毅然上疏将自己历年所积俸银八千两,随盐税上解,以佐朝廷军需。其忠心为国,受到朝野赞扬。崇祯七年(1634)病故。
祝徽一生风仪自励,步入仕途前,以教为生,所教学生曾栋、游玉廷等都比他早十多年考中进土,成为达官贵人,而他一家八口,生活困难,却安贫乐道,自珍自爱,从不要求救济。显贵以后,仍朴实谦恭,平易近人,每遇亲朋故友来访,常亲为斟酒。 祝徽为文与书法,均劲骨奇姿,独成一家。著有《四书十言》、《壁经》、《十日言余集》、《伏日言馀集》、《在手篇》等传世。
陈际泰(1567-1641),字大士,明临川鹏田陈坊村人。明末古文家。“临川四大才子”
之一。
其父仪生,号西园,流寓于福建汀州武平,教书为业,陈际泰生于该地。他幼年家贫如洗,无法与其他幼童一样进学读书,只好借邻居小孩的书,偷偷躲在一边自学。8岁时,得到表兄一本破烂《书经》,刻苦自学,揣摩其意,慢慢通晓其义。10岁时,在外公家药笼中找到一本《诗经》,便日夜攻读。父亲要他下田劳动,他将书带在身边,一有空就诵背不止。14岁时,代父教蒙馆,先后向济川、钟美政、郝庶野等人学习写文章。20岁时,认识了邱一敬,两人诗书相传,互相切磋。陈际泰家境贫寒,常受当地恶少欺凌,不久便返故乡临川。回乡后,结识了章世纯、罗万藻、艾南英,四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结“豫章社”。一起倡导时文,致力写作,以时文著称,被誉为“临川四大才子”、“江西四家”。
陈际泰才思敏捷,写作速度极快,有时一天能写二三十篇,一生之中作文多达万篇。史书称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诣较高。他将经史古籍融会贯通,自辟门径,借题发挥,驰聘才思,抒发己见,被人称为八股文大家。 崇祯三年(1630),陈际泰才得中举人;崇祯七年中进士,时年68岁。十年,被授行人(掌册封、传旨的官),赴贵州监考。十三年,奉旨护送已故相国蔡国用灵柩回乡,次年于济宁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其著述多阐发经籍,有《易经说意》(又名《读易正义》)7卷、《周易翼简捷解》16卷、《群经辅易说》1卷、《五经读》5卷、《四书读》10卷,均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辑《临川文选》、《临川文献》和《江西五家稿》分别选人一卷。散文风格多样,有一定艺术价值。
临川四大才子:明末,临川有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四大才子。某年,
有一知府到抚州上任,欲过文昌桥进城,只见四个汉子袒胸露腹横卧桥上挡道,身旁放有一只陈旧的箩,装着几株艾叶。知府知道是“陈、罗、章、艾”四位才子出对子考他,随即吩咐衙役叫才子们报出上联来。四个才子一听要上联,立刻随口吟道:“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原来这“上文章”是指他们自己有满腹文章,而“下文章”则是借用抚州方言“文昌”与“文章”谐音的特点,暗指他们身下躺着的文昌桥。四才子坦腹仰面朝天,阳光晒着他们的肚皮,正好形成“文章桥上晒文章”的绝妙构意。知府一听是这么一个绝对,憋得目瞪口呆怎
么也无法对出下联,于是吩咐衙役打轿原路退回。黄昏时候,来到一个渡口,见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黄昏渡”三个篆体大字。知府询问摆渡人,摆渡人指着对岸前后两个村子说:“前村名前黄昏,后村名后黄昏,故而此渡名?黄昏渡?。”知府一听这话,猛然受到启发,终于想好一句下联,立即传令打轿进城。谁知轿子回到文昌桥,四位才子叫一书僮送来一个纸卷。知府拆开纸卷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度黄昏。知府这时才知陈、罗、章、艾四个才子果然不是等闲之辈。
正在阅读: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03-09
2015广东省助理电子商务师模拟最新考试试题库(完整版)08-10
第一节初级钳工专业基础知识04-04
初一议论文 : 学习宋庆龄事迹 争做新时代少年_1200字04-14
AIS10-15
(广东专用)(新课标)2014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作业手册 专题七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A)08-26
关于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去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04-02
2013年《工程机械构造与设计》复习题03-29
明信片祝福语08-26
妇科肿瘤化疗病人口腔并发症的护理09-0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抚州
- 文化名人
- 历史
- 赵国大事年表
- ARM嵌入式系统试题及答案
- chapter04脱硫工艺现状
- 石狮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 民族地区高中生物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开题报告
- ITV安装维护大全(作者羌宁剑) - 图文
- 行测经验谈
- RS-232串口通信设计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政策解答(土流网)
- 在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 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
- 华为的独特资源能力与竞争优势分析
- 瑞格列奈合成新方法的研究
-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同步试题7
- LJ地产置业顾问激励问题研究
- KEIL C51菜单英汉对照
- 南京市2007年度火炬计划统计工作会议
- 实验六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
- 健康评估各章习题
- 自考毛邓三简答、论述题集(绝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