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量课程标准

更新时间:2023-05-19 18:57: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1.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

《电子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具有正确选用测量方案能力;具有正确选用仪器、仪表的能力;具有对电路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的能力;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的能力。本课程不仅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为培养再学习能力服务,而且直接地为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

2.课程设计

设计思路:是以电子企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作为切入口,根据工作对象、内容、手段与成果的要求,将基于学科知识系统的课程教学方式转换为基于作品过程的课程教学方式。将典型电子产品作为教学主线而展开教学,以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最终达到培养电子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目的。

本课程将按照典型产品制作及典型电路的工作过程确定不同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是由各个工序的工作过程所组成,将不同工序的工作过程串行起来,即完成该工作任务,所以本课程是基于作品制作与电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中,采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生产现场教学等方法,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实现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根据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经过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下5个学习模块:元器件模块、基本放大电路模块、单元电路模块、电源模块、综合实训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项目:这些学习项目是以产品制作与典型的电路工作过程为主线来设计的。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技能训练过程完全按照生产企业工作过程的步骤和质量控制要求展开。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际应用要求设计电路,对实际电路进行制作、测试、调试及故障排除,具备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岗位标准

1.课程对应的岗位

电子产品品质员、电子组装工艺员、测试员、调试员、电路设计技术员。 2.岗位标准

表1 岗位标准

三、课程目标

1.课程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事品质员、测试员、调试员、电路设计技术员、电子产品研发员、营销员、售后服务员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识别与选用元器件的能力;具有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具有对电路焊接、制作、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的能力;具有对模拟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的能力。同时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2.课程具体目标 (1) 能力目标 ①元器件的识别能力。 ②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

③电路焊接、制作、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能力。 ④单元电路分析、计算、调试、检测、设计能力。 ⑤整机电路分析、计算、调试、检测、初步设计能力。 ⑥工具使用能力。 ⑦仪器使用能力。

⑧电子产品说明书阅读和写作能力。 (2)知识目标

①了解半导体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本课程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

②掌握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及主要参数;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原理、特点及分析方法;常用单元电路的分析与参数计算。 ③掌握元器件极性与管脚的判别及性能的测试。 ④学会对实际应用单元电路的测试与调试方法。 (3)素质目标 ①与人交流的能力。

②有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能力。 ③有分工合作、团队协作能力。 ④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⑤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⑥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

1.专项能力综述

应用及分析计算; 能力训练任务: 能力训练任务 共射放大电路硬件电路 的联接,电路参数的选取与电路的调 整,放大电路性能测试;共射放大电路 的仿真,仿真软件及仪器仪表的使用; 2 基本 放大 电路 模块 共射放大电路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分 析。 项目 2-2:共集放大电路的组 成、功能、应用及分析计算 能力训练任务: 能力训练任务 共集放大电路硬件电路 的联接,电路参数的选取与电路的调 整,放大电路性能测试;共集放大电路 的仿真;仿真软件及仪器仪表的使用; 共集放大电路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分 析。 共基放大电路的组成、 功能、 项目 2-3: 应用及分析计算 能力训练任务: 能力训练任务 共基放大电路在实际中 的应用案例分析。 共源放大电路的组成、 功能、 项目 2-4: 应用及分析计算 能力训练任务: 能力训练任务 共源放大电路硬件电路 的联接,电路参数的选取与电路的调 整,放大电路性能测试;共射放大电路 的仿真,仿真软件及仪器仪表的使用; 共射放大电路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分 析。

员、电子组装工艺员、测试员、调 试员、电路设计技术员 岗位能力: 岗位能力:具有对电路的功能及参 数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具有对实 际电路进行焊接、制作、测量、调 试、故障排除的能力;具有设计简 单电路的能力。 26

岗位指向: 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 功能、 岗位指向:电子产品品质员、电子 项目 3-1: 应用及分析计算 能力训练任务: 能力训练任务 差分放大电路硬件电路 的联接,电路参数的选取与电路的调 整,放大电路性能测试;差分放大电路 的仿真,仿真软件及仪器仪表的使

用; 差分放大电路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分 析。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 OCL、 OTL 项目 3-2: 单元 电路 3 模块 电路的组成、特点、及性能参数分析计 算;集成功率放大器 LM386、TDA2040 的结构与应用 能力训练任务:OTL 电路硬件电路的联 能力训练任务 接与电路的调整,放大电路性能测试; OTL 电路的仿真,仿真软件及仪器仪表 的使用;OTL 电路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 分析。自行设计功率放大器。 工艺设备品质员、电子组装工艺 员、测试员、调试员、电路设计技 术员。 岗位能力: 岗位能力: 具有分析、 设计较复杂电路的能 力; 具有对实际电路进行制作、测 试、调试及故障排除的能力; 具有设计由分立器件构成的简 单电路的能力以及对信号进行简 单处理的能力; 具有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 44

项目 3-3:多级放大电路:了解多级放 大电路的耦合方式,性能指标,分析方 法 项目 3-4: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组成、功 能、应用及分析计算 能力训练任务: 能力训练任务 负反馈放大电路硬件电 路的联接与电路的调整,放大电路性能 测试;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仿真,仿真软 件及仪器仪表的使用;负反馈放大电路 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项目 3-5: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集成 运算放大器的管脚功能与外部联接;由 运放构成的各种运算电路的组成与实 现;了解集成模拟乖法器的管脚功能与 外部联接 能力训练任务: 能力训练任务 运放构成的各种运算电 路的仿真与设计 项目 3-6:信号产生电路:非正弦 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功能及应用;信号 产生的条件与原理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功能及应用; 信号产生的条件与原理 能力训练任务:正弦波振荡电路的仿 能力训练任务 真,仿真软件及仪器仪表的使用;正弦 波振荡电路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自行设计函数信号发生器。 项目 3-7:识图练习 能力训练任务:用实际案例分析,单元 能力训练任务 电路的组合与综合电路的分解。 项目 4-1: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分立 元件构成的稳压电路 能力训练任务:设计一个直流稳压电 能力训练任务 电源 4 模块 源。 项目 4-2:集成稳压器的组成、功能、 主要性能指标 能力训练任务:设计一个可调稳压电 能力训练任务 源。 岗位指向: 岗位指向:营销员、电子产品品质 员、电子工艺设备品质员、电子组 装工艺员、测试员、调试员、电路 设计技术员。 岗位能力: 岗位能力:具有对电源电路进行设 计、检测、调试及推销的能力; 8

2.情感态度

3.学习策略

五、课程实施方案

1.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通过典型的项目教学,讲练结合、案例分析、仿真教学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创新意识。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以实际任务、项目作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围绕项目的完成而展开。例如:每学完一个器件的应用或一个单元电路的组成与应用就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相应的电路(包括元器件的购置、电路焊接与调试),带着任务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效果。

(2)讲练结合根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溶为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操作。例如:学习半导体二极管时,教师一边分析工作原理、极性与性能好坏的判别,一边要求学生进行现场测试,训练学生的测试能力。每讲完一个模块后就布置目标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设计、调试电路,进行具体操作,老师还可通过网络进行课后辅导。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学与做的过程,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3)案例式教学:将实际案例引入教材、教学体系中,每个重要知识点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践示范和团队学习相结合;使学生从知识接受者向案例分析者转变,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例如:在讲变容二极管的作用时,引入收音机中的调谐电路进行分析;在讲功率放大电路时,引入音频放大电路进行分析;在讲正反馈与自激振荡时引入晶体管收音机的本机振荡电路分析;从集成功率放大器LM386引出案例,让学生了解LM386的封装、引脚排列与功能、应用参数,再逐步深入内部的电路结构、相关基础电路等知识,加以相关技能训练,引导学生一步步挖掘知识要点等等。

(4) 仿真教学:利用电子产品陈列室的电子产品,参照实物进行拆板仿真;利用EWB软件、orcad软件等进行电路仿真。对集成器件的封装形式与外形进行直观的观察,并了解其性能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软件操作能力。

3.教学建议

(1)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实施小班(30~40人)教学;

(3)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室,并配置有15~20套相应的实训设备。 (4)注意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5)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 4.教学实验实训条件

(1)15~20套电子实训装置及电子仪表与工具; (2)具有15~20个工位的校内电子实训室; (3)具有本课程对应 职业岗位的校外实习基地。

六、课程评价与鉴定

课程评价方式上,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答辩、操作、制作作品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各种评价主体有明确合理的比例分配。

考核实行教考分离,加大企业专家、现场专家、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实践技能考核的力度。把企业专家、现场专家、校企合作单位参与课程考核的项目细化,逐步过渡到实践教学的每个项目、每个环节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校企标准统一的要求

七、课程考核及标准

1.考核方式

课程内容考核采用多元化,考核学习态度、操作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模块考核评定表

笔试

试卷评分标准评分。重点考学生 对单元电路的掌握程度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 力

教师

15%

分立元器件构 成的单元电路 模块 操作

使用仪器仪表的熟练程度,电路 设计是否合理,电路联接是否正 确,测量方法是否正确,数据处 理是否妥当。

教师 学生 现场专家 教师

4% 1% 5% 10%

笔试

试卷评分标准评分。重点考学生 对集成电路的外部特性、外部联接 方式的掌握程度及对管脚功能的了 解,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集成电路模块 操作

使用仪器仪表的熟练程度,电路 设计是否合理,电路联接是否正 确,测量方法是否正确,数据处 理是否妥当。

教师 学生 现场专家 教师

2% 1% 2% 10%

笔试

试卷评分标准评分。重点考学生对 电源模块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知识 的能力

电源模块

操作

使用仪器仪表的熟练程度,电路设 计是否合理,电路联接是否正确, 测量方法是否正确,数据处理是否 妥当。

教师 企业专家

3%

2% 教师 学生 教师 学生 3% 2% 2% 3% 10%

课堂回答问题

根据回答时态度是否端正、 内容是否正 确、语言是否清晰进行评定

考勤

根据上课是否迟到、旷课、早退进行评 定

平时

小作业

根据作业是否按时完成、是否工 整、是否正确进行评定

教师

大作业(第二 课堂) 根据电路的设计、联接、作品制作等方 面进行评定

教师 学生 企业专家

3% 2% 5%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实训模块考核评定表 电子测量技术》序号 考核内容 考核 方式 操作 一 基本技能 考核 作品、实训报 根据学生电路

设计或制作的作品及实训项目 告 后整理的实训报告进行成绩评定 教师 学生 10% 5% 考核标准 根据学生电路联接、测试、调试过程熟练程度 进行成绩评定 评价主体 比例

教师

10%

八、附录

1.参考书目

(1)《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杨拴科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2)《电子测量技术基础》周良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二版 (3)《电子技术实训教程》王扬帆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4)《电子技能实训基础》杨承毅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5)《模拟电子电路》朱晓红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6)《电子线路实训教程》朱承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7)《电子测量技术基础》 林春景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8)《电子技术基础》林红、周鑫霞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9)《电子技术基础》付秋华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10)《电子产品组装工艺与设备》杨清学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nq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