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十三号线二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更新时间:2023-08-27 01: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三号线二期工程

(朝阳~鱼珠)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建设单位: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七年四月

目录

1项目背景 (1)

2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2)

2.1工程概况 (2)

2.1.1项目名称 (2)

2.1.2建设单位 (2)

2.1.3项目建设内容与线路走向 (2)

2.1.4车站设置 (4)

2.1.5车辆 (4)

2.1.6车辆段和综合基地 (4)

2.1.7运营管理 (4)

2.2工程污染源及源强分析 (4)

2.2.1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4)

2.2.2营运期污染源分析 (6)

3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9)

3.1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现状 (9)

3.1.1声环境现状调查 (9)

3.1.2振动环境现状调查 (9)

3.1.3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 (9)

3.1.4大气环境现状调查 (9)

3.1.5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9)

3.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10)

3.3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敏感点 (11)

4主要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 (12)

4.1声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12)

4.1.1主要声环境影响结论 (12)

4.1.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2)

4.2振动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12)

4.2.1主要振动环境影响结论 (12)

4.2.2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13)

4.3地表水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13)

4.4大气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 (14)

4.4.1大气环境影响 (14)

4.4.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4)

4.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 (15)

4.6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15)

4.6.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5)

4.6.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6)

5评价结论 (18)

I

6联系方式及公众意见征集说明 (19)

6.1建设单位联系方式 (19)

6.2环评单位联系方式 (19)

6.3公众意见征集说明 (19)

6.3.1征求意见事项 (19)

6.3.2公众意见反馈方式 (19)

II

1项目背景

十三五期间,广州城市发展将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一方面,广州城市由多中心组团结构向舒展的紧凑型多中心网络结构转变,经济转型势必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但对城市发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城和从化撤市设区、黄埔与萝岗两区合并,城市发展结构的转变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对城市轨道线网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广州市目前已经建成开通10 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包括一~八号线、广佛线和APM线。同时有10条线路在建。在建线路全部建成后,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运营里程将达到564 公里(不含广佛线和APM 线为540 公里)。轨道交通客流增长迅猛,地铁骨干作用初显,但覆盖面仍需加强。中心城区线网密度相对北京、上海市,广州尚显不足,仍需继续大力发展轨道的建设。上轮建设规划以外围线路为主,预期至2017 年在建线路基本建成通车后,中心城区人口向外围疏解势必初见成效,而缓解中心区的交通压力,侧重选择市区线路为新一轮线网规划的重点。

十三号线是广州市轨道网络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线路,其东西向横贯整个城市,与三号线形成的十字快线,与城市东进轴保持一致,支持了“两轴两带”的产业发展。首期工程鱼珠至象颈岭段(已获环评批复)串联城市东部组团增城新塘镇和黄埔区,二期工程朝阳至鱼珠段(本次环评对象)的建设将与首期工程共同构建城市东西骨干线,加强城市东西部区域组团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兼具“交通疏导型”和“规划引导型(TOD)”的特点。十三号线二期工程是新一轮建设规划优先选择的一条骨干线路,其建设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十三号线二期工程已纳入《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近期建设规划范畴,建设工期拟安排在2017-2023 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新建、扩建或改扩建项目必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此,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三号线二期工程(朝阳~鱼珠)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

2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2.1工程概况

2.1.1项目名称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三号线二期工程(朝阳~鱼珠)

2.1.2建设单位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2.1.3项目建设内容与线路走向

(1)主要建设内容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三号线二期工程(朝阳~鱼珠),线路呈东西走向,主要沿规划的槎神大道、现状的增槎路、东风路、黄埔大道、中山大道行进。线路长为33.8 km,均为地下线敷设方式;共设置23 座车站,其中换乘站9 座;设2座停车场,在庆丰站东北侧设置凰岗停车场,在鱼珠站西北侧设置鱼珠停车场;设2座主变电站(2座主变电站已分别纳入8号线和11号线建设,已获环评批复)。本线采用8 辆编组A 型车,DC1500V 架空接触网供电,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00km/h。

(2)线路走向

十三号线二期工程线路呈东西走向,主要行经城市核心区,沿线规划有白云湖、白云新城、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黄埔临港商务区等重点发展地区。线路全长约33.8 km,均为地下线敷设方式;共设置23 座车站,其中换乘站9 座,分别为槎头站与十二号线换乘,西场站与五号线换乘,彩虹桥站与八、十一号线换乘,纪念堂站与二号线换乘,建设六马路站与十二号线换乘,冼村站与十八号线换乘,马场站十九号线换乘,天河公园站与十一、二十一号线换乘,车陂站与四号线换乘;在庆丰站东北侧设置凰岗停车场,在鱼珠站西北侧设置鱼珠停车场;在彩虹桥、天河公园站附近各设置一座主变电站(变电站已获环评批复)。

本工程线路走向见图1。

2

3

图1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三号线二期工程(朝阳~鱼珠)线路平面示意图

2.1.4车站设置

十三号线二期工程全线共设置23 座车站,其中换乘站9座。

2.1.5车辆

(1)列车编组

列车编组:初、近、远期均采用8辆编组。

(2)车辆主要结构尺寸

列车长度:8辆编组列车长度(包括车钩)185600mm;车辆轴重≤16t;

(3)主要性能指标

最高运行速度:100km/h。

2.1.6车辆段和综合基地

十三号线二期工程共设2座停车场,分别在线路西段凰岗站设置皇岗停车场,在线路东部鱼珠站西北侧设置鱼珠停车场。

凰岗停车场的功能和主要任务为:

①承担本线部分配属车的停放、外部洗刷、清扫、列检任务;

②承担本线部分配属车双周检/三月检任务;

③承担本线部分配属车的临修作业;

④承担本线列车的乘务工作;

⑤承担本线列车的试车任务。

鱼珠停车场的功能和主要任务为:

①承担本线部分配属车的停放、列检任务;

②承担本线列车的乘务工作。

2.1.7运营管理

(1)列车编组

初、近、远期均采用8A编组

(2)营业时间

根据国内现有地铁的运营时间,结合广州已开通线路的运营时间以及广州市民的生活出行习惯,列车交路运营时间建议为早6点至晚12点,全天运营18小时。其余时间用于车辆和设备系统的检修。

2.2工程污染源及源强分析

2.2.1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4

(1)振动污染源及源强

施工期的振动主要来源于矿山法施工段爆破作业和动力式施工机械作业,根据既有轨道交通施工机械类比监测结果,本工程施工机械的参考振级见表2.2-1。

表2.2-1 施工机械振动源强参考振级值(单位:dB)

(2)噪声污染源及源强

本工程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各种施工机械作业噪声,如破路机、挖土机、推土机、空压机以及各种施工运输车辆噪声、建筑物拆除等噪声。区间盾构施工、全线机电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工程对地面噪声敏感目标影响轻微。

根据《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以及类比同类项目调查结果,施工期各种施工机械及车辆的噪声源强汇于表2.2-2。

5

表2.2-2 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噪声源强值

(3)大气污染源

本工程施工期的空气污染物质主要是施工开挖回填、运输车辆以及施工机械运输时产生的扬尘,以及建筑材料装卸及弃土运输、建筑物拆迁作业等产生的扬尘以及各类施工车辆及施工机械排放的烟尘废气。

(4)水污染源

本工程施工期的污水主要来源于:建筑施工废水、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污水等。

施工废水所含污染物主要是悬浮物,特别是地下连续墙和钻孔灌注桩施工产生泥浆水,含沙量高,需经沉淀后排放。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污染因子主要有COD Cr、BOD5、悬浮物和氨氮。

(5)固体废物

施工期间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工程弃土、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以及少量危险废弃物等。其中,明挖区段的工程弃土可以用于回填和其它建筑工地的填土。

(6)生态环境影响

本工程沿线区域由于人类长期的开发活动已经不存在自然生态系统,整个生态系统均属于人工干扰生态系统。项目的生态影响主要是施工期明挖、车站及停车场施工现场的影响,包括水土流失、工程弃土、破坏绿化等。

2.2.2营运期污染源分析

(1)振动污染源及源强

运营期的振动源主要是列车车轮与钢轨撞击产生的振动。当线路与居住建筑

6

或振动敏感建筑距离很近,特别是从其下方穿过时,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会对沿线居民和敏感建筑造成一定的影响。列车运行振动对环境的影响与车辆、轨道、隧道、地基、建筑物类型、距离、列车运行速度等因素有关。

本次评价地下线路区段振动源强采用十三号线首期引用的相同源强,即源强VL zmax采用87.0dB(列车速度60km/h,距轨道0.5m)。

(2)噪声污染及源强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三号线二期工程全部为地下线路。

根据噪声源影响特点,全地下敷设的地铁对外环境产生影响的噪声源主要有车站风亭、冷却塔噪声。

与十三号线首期环评相同,本次预测风亭、冷却塔采用的噪声源强值如下:活塞风亭:声源距离3m处为65dB(A)(安装2m长的消声器);

排风亭:声源距离2.5m处为68dB(A)(安装2m长的消声器);

进风亭:声源距离2.5m处为58dB(A)(安装2m长的消声器);

冷却塔:距塔体2.1m处为66dB(A),风机声源距排风口1.5m处73dB(A)。

(3)大气污染源

本工程列车采用电力动车组,沿线没有机车废气排放;沿线主要为地下车站环控系统地面设置的风亭排放的废气,污染物主要为余热、余湿、粉尘和CO2等;少量停车场食堂油烟废气排放。

地下车站风亭排气可能产生一定的异味影响,运营初期风亭排气异味较大,主要与地铁工程采用的各种复合材料、新设备等散发的多种有害气体尚未挥发完有关,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气体将逐渐减少,排风亭下风向15m以外区域基本感觉不到异味。

本工程配套实施的员工食堂将排放油烟废气,工程停车场定员约需236人。按照类比调查和有关资料本工程拟于油烟排口安装油烟净化系统来降低油烟的排放量,其油烟经过油烟处理系统净化后,排放浓度,可满足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的相关要求。

轨道交通运输客运量大,工程运营后可以替代大量的地面道路交通,从而可相应地大大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量,对改善地面空气环境质量带来有利影响。

(4)水污染源

本工程运营期污水主要来自沿线车站和停车场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少量洗车废水。

十三号线二期工程设2座停车场,均不进行大修、架修、定修等任务,列车的大修、架修、定修等任务依托十三号线首期工程的官湖车辆段进行。其中凰岗

7

停车场进行车辆的临修、外部洗刷、清扫、列检任务、停放等工作,鱼珠停车场只承担停放、列检任务。因此本工程停车场废水主要来自凰岗停车场,而鱼珠停车场只有少量生活污水产生。

本工程运营期污水排放总量约182.6m3/d,其中凰岗停车场生产废水排放量为57 m3/d,凰岗停车场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7 m3/d,鱼珠停车场生活污水排放量为4.6 m3/d,各车站污水排放总量为84 m3/d。生产废水在停车场污水处理站进行隔油处理,去除有害物质,达到相应排放标准后和生活污水合并排入市政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5)固体废物

本工程运营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乘客和车站工作人员的生活垃圾以及停车场工作及生活产生固体废物。十三号线二期工程的运营管理人员初期为1723人、近期1766人、远期1853人,生活垃圾产生系数取0.5kg/人?日计,则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分别约为0.86t/d、0.88t/d和0.93t/d。乘客产生的生活垃圾量极少。生活垃圾由城市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后进行处理。

8

3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3.1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现状

3.1.1声环境现状调查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三号线二期工程全线采用地下线路敷设。线路主要沿既有的增槎路、东风路、黄埔大道、中山大道等敷设,交通噪声是沿线区域的主要噪声源,其次为人群活动产生的社会生活噪声。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现有道路交通噪声是造成沿线部分敏感点环境噪声超标的主要原因,受交通噪声影响夜间环境噪声往往超标较显著。

3.1.2振动环境现状调查

本工程沿线敏感点振动环境主要受社会生活振动、道路交通振动影响,,部分敏感点受周边工地施工振动影响。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沿线敏感点环境振动均能满足相应标准限值要求。

3.1.3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

根据《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粤环[2011]14号)要求,评价范围内的卫生河、珠江西航道、增埗河属于Ⅲ类水,按Ⅲ类水质进行评价;珠江前航道属于Ⅳ类水,按Ⅳ类水质进行评价。

监测结果表明,在监测期间,评价范围内的卫生河断面、珠江西航道断面、增埗河断面个别监测因子出现不同程度超标,不满足Ⅲ类水质功能要求;珠江前航道断面个别监测因子出现不同程度超标,不满足Ⅳ类水质功能要求。评价范围内地表水水质一般。

3.1.4大气环境现状调查

监测结果表明,工程所在区域的各监测点SO2、NO2小时均值和SO2、PM10、TSP24小时均值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要求,本项目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符合二类功能区的要求。

3.1.5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1)十三号线二期工程线路呈东西走向,主要沿规划的槎神大道、现状的增槎路、东风路、黄埔大道、中山大道行进。主要行经城市核心区,沿线规划有白云湖、白云新城、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黄埔临港商务

9

区等重点发展地区。

(2)朝阳~西场段线路北侧朝阳至槎头段现状开发强度较低,现状主要以农田、仓储物流为主。西场~鱼珠线路沿线多为建成区,沿线繁华,写字楼、商铺、住宅鳞次栉比,是以城市结构为基础的人工生态系统。工程自西向东穿越多处河涌,有:深涌、海口涌、围里涌、卫生河、增埗河、猎德涌、棠下涌、车陂涌、珠吉涌。工程穿越流花湖公园(穿越流花湖)和天河公园。

工程沿线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城市生态系统,但从朝阳站~庆丰站区间会有部分线路穿越农田生态系统。

(3)本线路车站的路段多位于城市繁华区域,经过长期的开发活动,沿线已无大型野生动物,现有野生动物主要以生活于树、灌丛的小型动物和鸟类为主,生物多样性差,为典型的城市生态系统。

(4)经各级文化局的协助以及现场调查,十三号线二期工程沿线两侧100m 范围内文物单位6处。

3.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各专题的具体评价范围依据环评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HJ453-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等确定,具体如下:

1、声环境评价范围

出入段线地面线外轨中心线两侧150m以内区域;车站风亭、冷却塔、集中冷站、主变电站周围50m以内区域,停车场厂界外1m并适当扩大至受影响区域。

2、振动环境评价范围

根据本工程轨道交通振动干扰特点和干扰强度,以及与沿线敏感点的相对位置等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振动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轨道交通外轨中心线两侧60m 以内区域,室内二次结构噪声影响评价范围为地下隧道垂直上方至外轨中心线两侧10m以内区域。

3、生态环境评价范围

(1)纵向范围:与工程设计范围相同;

(2)横向范围:综合考虑拟建工程的吸引范围和线路两侧土地规划,评价范围取线路两侧100m;

(3)停车场及其他临时用地界外100m。

4、地表水环境评价范围

由于沿线车站、停车场废污水均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主要分析其可依托性,地表水评价范围为停车场及沿线车站污水排放口。

10

5、环境空气评价范围

根据地铁排风亭异味气体影响范围,确定大气评价范围为地铁排风亭、活塞风亭周围50m范围。

3.3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敏感点

1、声环境

根据评价范围,通过现场踏勘和结合相关图件,确定本工程评价范围内声环境敏感点21处(19处为车站评价范围内敏感点,1处为凰岗停车场出入场线评价范围敏感点,1处为鱼珠停车场评价范围敏感点)。

2、振动环境

根据评价范围,通过现场踏勘和结合相关图件,确定本工程评价范围内振动环境敏感点有141处。

3、生态环境

本工程沿线评价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分布,但需要对沿线农田、林地植被以及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经各级文化局的协助以及现场调查,十三号线二期工程沿线两侧100m范围内文物单位6处。

4、地表水环境

本工程不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水环境保护目标为工程纳污水体和工程所穿越的主要水体。

5、大气环境

地铁列车采用电力牵引动力无燃料废气排放,凰岗停车场和鱼珠停车场不设置燃煤(油、气)锅炉,无车体外部油漆等内容,无集中式污染源。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排风亭排放的异味气体,大气环境敏感点保护目标为沿线站点敏感点。

11

4主要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

4.1声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4.1.1主要声环境影响结论

地下段运营期的主要声环境保护目标为风亭、冷却塔附近50m范围内的噪声敏感点。各敏感点受风亭组和冷却塔的影响的噪声预测值为45.3~59.3dB(A),叠加现状值后的评价值昼间和夜间分别为57.6~68.7 dB(A)、49.8~60.9 dB(A),较昼间和夜间现状值分别增加0.1~1.0 dB(A),0.5~6.3dB(A)。在采取相应的噪声防治措施后,敏感点处环境噪声可满足达标或是维持现状的要求。

4.1.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基本原则如下:

①现状环境噪声达标,但因为受本工程噪声影响而超标的敏感点,应采取防治措施使其噪声预测值达标;

②现状噪声已经超标,且受本工程影响,其噪声增量大于1.0分贝的敏感点,应采取防治措施,将噪声增量减至1.0分贝以下;

③采用超低噪声横流式冷却塔(可降低噪声5分贝),在布设时优先采用下沉式布置,利用声影区效应进一步削减噪声。若个别点位不得已采用高风亭或冷却塔塔体高于地面时,则应使各排风口一律背向敏感点、面向非敏感区域;

④风亭每米消声器降噪效果应不低于10分贝,消声器在现有基础上按照下表对应加装,加装之后的消声器总长度应不超过4米。也就是说每一处风井消声器最大加装长度为2米(原来已经设置了2米);

本次评价中提出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主要包括:①优化布局;②活塞、新、排风亭加长消声器;③采用超低噪声横流式冷却塔,优先采用下沉式布置;④风口背向居民区。

4.2振动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4.2.1主要振动环境影响结论

工程实施后,部分距离线路较近的敏感点会出现环境振动及二次结构噪声超标的情况,在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后,本工程对沿线敏感点的振动影响能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和《城市轨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JGJ/T170-2009)之“居民、文教区”、“交通

12

干线两侧”、“混合区、商业中心区”标准要求。

4.2.2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①在本工程车辆选型中,除考虑车辆的动力和机械性能外,还应重点考虑其振动防护措施及振动指标,优先选择噪声、振动值低、结构优良的车辆。

②工程设计采用的60kg/m钢轨无缝线路,对预防振动污染具有积极作用。

③运营单位要加强轮轨的维护、保养,定期旋轮和打磨钢轨,对小半径曲线段涂油防护,以保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减少附加振动。

④本工程需对工程沿线居民、学校、医院等现有敏感点和文物保护单位按报告书要求分别设置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梯形轨枕、GJ-III减振扣件或具有同等减振效果的其他减振措施,共需要采取振动防护措施的单线长度为15810m,总投资约10005.5万元。采取上述振动防治措施后,所有敏感点振动VLmax值均能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相关要求,文物保护单位振动速度达到《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中相应文物的标准限值要求。

⑤合理规划布局:对于地下线路,位于居民、文教、机关区,距轨道中心线两侧40米不宜新建振动敏感建筑;商业与居民混合区、商业集中区,距轨道中心线两侧25米不宜新建振动敏感建筑。

⑥预留上盖物业的凰岗停车场库内采用无缝线路,库外暂推荐采用减振接头夹板、减振道砟垫、迷宫式阻尼钢轨三种减振措施。

4.3地表水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1)环境影响

根据本工程的污染特征,主要对运营期停车场所排放废水和处理措施进行重点分析;沿线各车站及停车场产生的污水经过预处理达到接管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不会对沿线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2)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停车场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特性,同时类比已运营的广州轨道交通二、三、四号线停车场污水处理方式,推荐停车场污水处理采用一级物化处理方法。

停车场生产废水经沉淀、气浮等一级物化处理处理后,出水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隔油池等预处理后,出水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停车场洗车废水由洗车机配套的废水循环处理系统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外排。

13

停车场占地面积较大,需要大量的绿化用水。根据铁路停车场污水处理的类比资料,停车场废水处理站的出水水质符合中水水质标准,建议可以作为绿化、厕所冲洗等用水,以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4.4大气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

4.4.1大气环境影响

(1)风亭排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车站风亭排气中的异味主要来自地铁隧道,主要成分是霉味,根据对风亭排放异味气体的类比调查,排风亭下风向15m以远已感觉不到风亭异味。本次工程设计排风亭距敏感建筑基本能满足15m以远的要求,对个别不足15m距离的排风亭进行优化布局。

(2)停车场环境空气影响

本工程配套实施的员工食堂将排放油烟废气,其油烟经过油烟处理系统净化后,排放浓度可满足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及HJ554-2011《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停车场距离周边敏感点较远,食堂油烟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3)替代公汽运输大气环境影响

本工程运营后,初期可替代公汽运输所减少的汽车尾气SO2、NOx、CO、CHX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19.82t/a、1417.72t/a、11408.92 t/a、2237.44t/a,近期、远期减少更多。由此表明轨道交通建设不但改变了交通结构,大大提高客运量,有利缓解地面交通紧张状况,较公汽舒适快捷,同时也可减少公汽运输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量,对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是有利的,可以说明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汽车交通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4.4.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风亭异味影响防治措施

①优化风亭布置,对个别不足15m距离的敏感建筑,建议对风亭选址位置进行优化调整,建议与敏感点的控制距离不小于15m。

②为更有效地减轻其异味影响,应在其风亭周围种植乔木、并将风口背向居民等敏感点一侧。

③地下车站应采用符合国家环境标准的装修材料,这样既有利于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又可减轻运营初期风亭排气异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停车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本工程拟于停车场配套的员工食堂的油烟排放口处安装油烟净化系统来降

14

低油烟的排放量,处理后的食堂油烟可满足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及HJ554-2011《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4.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

本工程运营期固体废物排放量小。车站乘客垃圾、车站清扫垃圾等生活垃圾,集中存放,交由城市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变压器所在四周设封闭环绕的集油沟,并在变电室外设地下事故油池,废变压器油由建设单位统一收集,交生产单位回收利用,所有更换下的蓄电池集中堆放在车辆段内,由生产厂家定期(每年1~2次)运回厂家处置,不会对外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采取上述措施后,本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均能得到妥善处置,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

4.6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4.6.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可避免的将占用一些土地,对沿线生态系统和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本工程占用土地并无生态敏感点,既无基本农田保护区,也无大规模果园、林地,并且,线路基本上是沿城市道路地下而行,在设计中采取多项措施节约土地资源,因此,工程占用土地的数量和位置是合理的。本工程的土地占用均符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2)植物和动物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停车场、车站出入口、风亭等车站建筑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主要是施工和土地占用造成地表植物的损失,受损植物包括果树、苗木、绿化植物等,可通过停车场和站点的园林绿化建设进行生态补偿和生态恢复,从而恢复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本工程建设期间,受破坏的植被类型均为华南地区的常见类型,且所破坏的植物种类亦为华南地区的常见种类或广布种,无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故本工程建设施工对植物区系、植被类型的影响不大,不致于引起任何种类和植物类型的消失灭绝,且随着施工期的结束,经过绿化建设,植被会得到逐步恢复,将可弥补植物种属多样性的损失。本工程线路为全地下形式,不会对动物的通行造成阻隔。因此,施工期不会对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造成明显的影响。

(3)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均为地下线形式,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不大。本工程建成运营后,城市景观影响主要是地下线车站出入口、风亭和停车场等出露地面的建筑物对城市景

15

观的影响。应根据周围环境特点对地下线车站出入口、风亭等的外观进行合理设计,对地面构筑物采取绿化景观设计,以最大程度减缓对城市景观产生的不利影响。

(4)文物影响分析

在施工期间优化施工工艺,落实相应的工程防护措施、减振措施及加强施工管理,本工程的建设对沿线文物保护单位的影响可控。

4.6.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工程弃渣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及防护措施

建设单位和个人需要排放余泥渣土的,应在排放前到工程所在地的区余泥渣土管理机构申领排放证。申领排放证应当提交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房屋拆迁许可证)及计算排放量的图纸资料。余泥渣土受纳场的使用,由市余泥渣土管理机构统筹安排。余泥渣土排放者可在已登记的受纳场中选择受纳场,并应由市余泥渣土管理机构确认。清运施工渣土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将施工渣土运到指定的消纳地点,降低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2)水土流失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及防护措施

线路施工范围较广,部分施工区动土面积较大,此外,广州市雨季集中于4~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81.25%,这期间大量降雨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条件。因此,对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施工过程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会产生其他的不利环境影响。道路上的泥泞、泥浆会给行人、交通带来不便。雨水夹带泥沙进入市政雨水管渠,由于泥沙沉积会阻塞管渠,影响排水能力,使市区雨季积水问题更加严重。据上分析,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尽可能地减小其危害性。

具体的水土保持措施有: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减少土地占用和植被破坏;合理确定施工期,避开集中的暴雨季节施工可以避免土壤水蚀流失,避开大风季节施工可以避免土壤风蚀吹失;施工期备齐防暴雨的挡护设备,如盖网、苫布或草帘等,在暴雨来临前覆盖施工作业破坏面,并在雨季到来之前做好防、排水工作,可以极大地防治水土流失;填方施工时,表土开挖过程中,一定要对表土进行妥善的临时堆置和防护,避免渣土直接被降雨径流冲入市政雨水或污水管渠;在工程施工期间,为防止工程或附近建筑物及其它设施受冲刷造成淤积,应修建临时排水设施,以保持施工场地处于良好的排水状态,临时排水设施应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不应引起淤积、阻塞和冲刷;选择合理的围护结构形式

1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nm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