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12-22 22: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 90多部小说的总题名。全部作品分为三大

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六个场景,包括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乡村生活。巴尔扎克采用分类编目和人物再现的方法,将各部小说串连起来,建成《人间喜剧》这座文学大厦。《人间喜剧》以编年史的叙述方式,描写贵族阶级的没落史、资产阶级的发迹史、金钱的罪恶史。

2.“多余人”: 多余人形象是19 世纪中期俄国文学中出现的一系列贵族知识分子的典

型形象。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受过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大都富有才华,自命清高,又性格脆弱。他们既不站在政府方面,也没有站到人民方面;对贵族上流社会庸俗生活不满,却又无力反抗;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最终成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著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奥勃洛摩夫等。这类形象反映了俄国贵族阶级趋于没落的社会现实。

3.“新人”

新人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一系列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具有民主主义思想,来自社会下层,蔑视贵族阶级,与人民联系密切,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重视实践,推崇实用科学,还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埋头苦干的精神。代表人物有屠格涅夫《父与子》中的巴扎洛夫等。

4.“自然派”: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以果戈理为楷模、以别林斯基为中心的文学派别,

形成于1842—1845年间。“自然派”原是俄国反动文人对该派作家的贬称,后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别名。该派作家极力忠于“自然”即现实,抨击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同情“小人物”,关注妇女命运。在文学题材、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多有创新。到50年代后期,因对农奴制改革意见不一而分成彼此对立的革命民主派和贵族自由派。

5.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形成于欧洲的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是19世纪中

后期文学的主流。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和罪恶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这就使人们用客观、冷静的眼光观察现实,要求作家如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揭示造成各种罪恶的根源。他们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杰出的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托尔斯泰等。

6.小人物

小人物是指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底层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生活困苦,地位卑微,心地善良,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品,是被剥削、被欺凌、被损害的对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普希金的《驿站长》开创了俄国文学小人物形象之先河。

7.宪章派诗歌(或宪章派文学)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中产生,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其中心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号召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歌颂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斗争理想,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战斗性。形式上主要采用诗歌,短小精悍,节奏明快,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

8.奥勃洛摩夫性格:奥勃洛摩夫是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

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禀赋聪慧,也有上进的要求,但贵族子弟那种长期的寄生生活方式,已使他丧失了实际生活能力,他精神萎靡,思想麻木,懒惰成性,没有自信,贪图享乐,对生活缺乏激情??整日睡在床上,成了一具活尸。 “奥勃洛摩夫性格”是对奥勃洛摩夫这类“多余人”的劣根性所下的定义。它不但是俄国农奴制时期农奴主寄生生活的同义语,而且作为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典型性格,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了消极懒散、不求进取的代名词。

9.自然主义: 是 19 世纪后期在法国兴起的文学思潮,后波及欧美各国。它一方面排斥

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和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又轻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主张照相式地记录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理学和遗传说规律解释人和社会生活,因而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自然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左拉,代表作家还有龚古尔兄弟等。自然主义属于现实主义文学,它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发展。

10.唯美主义: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强调超现实的的纯粹美,片面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它颠倒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它否定了文艺的道德意义及社会教育作用。但唯美主义在艺术上开拓了各种美的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和能力。唯美主义的倡导者是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代表作家有英国的王尔德等,而在理论上把唯美主义系统化的则是英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佩特。

11.象征主义:从浪漫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学思潮,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产生最

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文学流派。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19世纪后期为前期象征主义,20世纪初到40年代为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重视借助外在具体事物表达内心感受,注重联想、暗示,强调诗歌的音乐性及交感手法,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代表诗人有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叶芝、艾略特等。

12.忏悔贵族: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

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就会做下一些恶事,伤害别人。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即会产生剧烈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变立场,批判本阶级的罪恶本质。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等。

13.平民化:指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前提出的调和地主与农民矛盾的方法,即地主参加劳

动,过农民一样的生活,并在感情上与人民接近,达到思想净化。反映了托尔斯泰既肯定人民,又要为贵族地主寻找一个适当位置的企图,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幻想。

14.托尔斯泰主义:指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形成的一整套理论。其主

要内容是宣扬“勿以暴力抗恶”、个人“道德自我完善”和宽恕博爱等,表现了托尔斯泰反对暴力革命,从宗教、伦理中寻求出路的企图。这正是宗派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消极、软弱的表现。

15.美国梦: 是 19 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大主题,新大陆的发现引起了美国梦。美国梦的

提出者和杰出代表是富兰克林。他认为,美国是一个机会极多的国家,只要兢兢业业,经营适当,便能成功。美国梦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靠个人奋斗而成功,二是建立伊甸园神话,三是美国梦的幻灭:堕落后的英雄。这三方面内容以美国梦的主题贯穿在美国文学史中,形成传统主题和主线。

16.废奴文学

废奴文学是在美国黑奴解放运动中兴起、盛行于19世纪50年代的批判蓄奴制度罪恶的文学。以反对美国南方蓄奴制和反映黑人的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重要作家有斯托夫人、希尔德烈斯。

17.社会问题剧:是易卜生中期创作的一系列戏剧。其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对资本

主义社会各方面的描绘,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婚姻及家庭等方面的弊端,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因而被称为“社会问题剧”。在艺术上,这些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尖锐、语言高度口语化。主要有《玩偶之家》、《社会支柱》、《人民公敌》、《群鬼》等。

18.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并影响世界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不重视

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人的意识流动,常用心理时间来组织叙事,大量运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来追踪人的意识流程,展示人迷离恍惚的精神世界。代表作家有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福克纳等。40年代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已不复存在,但其写作技巧已渗透进后来的各种创作中。

19.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以存在主义为思想基础,强调世界的荒诞性、人生的痛苦和反抗的无意义,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宿命论色彩。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摒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

20.新小说: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新小说派的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虚无的和不真实的,那种虚构情节、编造故事、塑造人物的传统小说是对读者的愚弄与欺骗,小说以描写人物性格和感情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小说无法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的内心生活。他们主张作家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里的存在,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情色彩。他们在小说中拼贴的碎片,以物代人,创立纯粹的写物风格。代表作家有罗布—格里耶、西蒙等人。

21.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流行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所谓黑色幽默,实际上就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世界,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黑色在英语中常常有阴暗、神秘、死亡的色彩,在幽默上加进黑色,就成为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黑色幽默小说中出现的是反英雄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方式,整体上具有寓言性。代表作家有海勒、冯尼格特、品钦等人。

22.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中期风行于拉丁美洲的一个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植根于民族

传统基础上,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的经验,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拉丁美洲的历史和贫穷落后的现实融为一炉,在故事情节中夹杂着神话传说、奇迹梦幻等超自然因素,运用现代主义文学象征寓意、联想暗示、时序颠倒等表现方法,展现一个魔幻与现实交织的文学世界,以此来表现拉丁美洲独特历史现实,探讨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代表作家为马尔克斯、鲁尔福等。

23.“叙事剧”:布来希特的所谓“叙事剧”,就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他认为戏剧应该主要诉诸于观众的理性,让观众在冷静中去思考,去判断是非曲直,受到教育。叙事剧没有传统剧作的人物性格刻画和心理分析。只要求客观的将人物的言行举止、社会地位表现出来即可;也不必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悬念等戏剧因素。戏剧结构是可接可拆的的松散的联合,甚至可以由一个第三人称叙述者以夹叙夹议的手法把各场串联起来,时间、地点的概念无足轻重,可以在作家的想象中自由运用。按题材分三类:“教育剧”、“寓意剧”、“历史剧”。 24.“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中心内容,与他的“叙事剧”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它的要点是,演员必须和自己的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化入角色,这样观众才能和

角色之间保持距离,演员既是角色的表演者,又是角色的“裁判者”,观众就能始终保持“旁观者”的清醒,用探讨的、批判的态度对待舞台上表演的事件,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5. 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叫》。 26. 神话模式: 27. 非个人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ng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