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26课《开国大典》

更新时间:2024-06-15 15: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6《开国大典》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开国大典》 二、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教材以分组的形式设计,本组的课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三、学情分析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六、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以及感受热烈、隆重、庄严的场面。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典:典礼,大典:盛大、隆重的典礼,开国:新中国成立,创立了新中国;连起来就是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的举行的盛大、隆重的典礼。

2.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3.课文预习过了,生字词检查一下掌握得怎么样。读词语,正音。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顺序记叙哪几件事呢?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就是小标题。

2.学生交流归纳。找出相应的自然段。群众入场(1-4)、典礼仪式(5-10)、阅兵式(11-13)、群众游行(14-15)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 ”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用“ ”画出写人们反应的句子,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关键词句里感受到的,关键词句下面用“…….”着重符号标出来,并把你的感受用简单的词语做上批注。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如果只让你读人们反应的句子,你会读哪些?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说说你的体会。(热烈的气氛和对主席的热爱之情。)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出来的?

(2)你怎么理解“一齐”,有人指挥吗?这就叫做“不约而同”,正因为三十万人怀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着“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像这样抓关键词的方法会让我们理解得更深一点,值得我们在今后语文学习中广泛运用。

(3)读出对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你又从哪些关键词感受到什么?

(2)这“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又体会到什么?(传得很远)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又是两个不约而同的 “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人们非常激动;盼望已久的新中国终于成立了;)眼前有画面,心中有激情,一定能读好。你试试。我们配合读一读,读出气势。 (4) “一齐欢呼”、“一齐欢跃”这两个词能调换顺序吗?别急,仔细想想,找找依据。(依据一:三十万人在一起才能一起欢呼。全中国人民在不同的地方,不能一齐欢呼,但全中国人民的心此刻都是同样欢乐、同样激动的。依据二:欢跃指的是心情,欢呼指的是动作)

(5)现在听老师读读,想想老师读的和原文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你们不觉得在同一小段话里用了两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是重复啰嗦吗?为什么体会反复的作用。

(6)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具体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7)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读这宣告。你读得很认真,可是缺乏一种气势,一种激情。如果我们联系这两句话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乐队奏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为什么国歌是战斗的声音呢?让我们看着歌词唱一唱。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这就是战斗的声音,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冻死在雪地里的军需处长;把敌人带到八路军埋伏圈后被杀害的王二小;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正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才换来了今天新中国的成立。播放视频:宣告。所以这一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心呢?让我们铭记历史的这一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引读片段:不知不觉我们已将能把这个精彩的片段,背下来了,真了不起。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你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又是两个一齐 “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此时你就是在场的三十万群众中之一,望着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你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呢?

(2)让我们重温历史的这一刻,播放视频:升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66了,这66年来,经历风风雨雨,也收获着无数辉煌,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时,我们心里都在默念着这句话。读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香港回归的升旗仪式,这是澳门回归的升旗仪式,这是奥运会上同时升旗的三面五星红旗,这是宇航员在太空高举的五星红旗,等等等等,不胜枚举。每一次五星红旗升起都让我们心潮澎湃。因为这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再不是昏睡的雄狮,它觉醒了,发威了;再不是东亚病夫,它崛起了,强大了。这就是中国人民从此----- 交流礼炮响后,宣读公告的场面。

四、总结:无论是雷鸣般的掌声、还是热烈的欢呼声都是当时人们心情真实的流露。这份激动与自豪至今仍在我们的心间久久激荡着、澎湃着、燃烧着。这就是场面描写的力量,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给每个生字组三个词语。 板书设计:

群众入场 开国大典 典礼仪式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场面描写的作用与方法。 2.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从文入手,了解场面描写。

1.师生配合读“典礼仪式”部分的句子,重温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老师读红字,你们读黑字部分。

2.我们这样配合读,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先说毛主席做了什么,在说人们的反应)

3.做了什么事?能不能具体说说是哪些事?用小标题概括。(见面、宣告、升旗、宣读)还有响礼炮,这些就是场面描写。 二、了解场面描写的作用。

1.这样一组组的场面描写你们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2.学生交流。

3.场面描写的作用就是能渲染气氛,也能表达情感。 三、场面描写做到点面结合。

1.认识点和面。看屏幕上两张课件发现一张写众人的,一张写毛主席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n9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