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与中华文明
更新时间:2024-03-31 10: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1
大道与中华文明
【说明,在中国历史上有“百家争鸣”之说。在科技飞天、信息全球化、地球村级化的今天,人文理念处处碰撞。人类在认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少不了“百家争鸣”。在当今的大“百家”中,中华理念位置如何,就在于这个大时代的炎黄子孙,如何把我们的中华文化经营:(一)丢弃在百家之外,(二)继承在百家之列,(三)弘扬在百家之外包揽百家,(四)每至农历二月十五日,在中华大地上自发的形成中华文化节。经营的结果,只有在其(三),才算是吻合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境界。故此,言说中华大道与中华文明,旨在阐明中华大道意境在各个层面的彰显与潜隐,阐明中国文化包容百家。】
大道篇
【(注,按老子《道德经》开篇首言“道可道非常道”。此篇不设文字,仅以白纸一张?其实白纸亦为多余)承载我之前,地之前,天之前,气质之前的宇宙本源。也就是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的大道)】
2
中华老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聃,生于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曾任东周王朝的守藏之吏,后辞官退隐。应函谷关令尹喜之请,著五千言老子《道德经》(又称《老子》)。 《金莲正宗仙源象传·老子传》云: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苦县濑(lai)乡曲仁里人也(今属河南鹿邑)。母孕八十一年,生于殷武丁之九年岁在庚辰(武丁二十四年为庚辰年)二月十五日。生而须发皓白,故世称老子。指李树为姓。历殷至周,文王聘为守藏吏,武王克殷,迁为柱下史,昭王时西入流沙,至幽王时复还中国。
孔子尝问礼焉。老子告孔子曰:“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注,此句经历代阐释,演变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格言。独善其身者,修身、齐家;兼善天下者,治国、平天下),吾闻,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圣德容貌若愚,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退,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zeng捆绑),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
老子见周衰,遂去之。函谷关,关令尹喜善望气,见紫气浮关,知有圣人至,乃守关侯之,遇老子驾青牛车将西渡关,令尹请曰:“子将隐矣,强(为难你)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道德经》,授令尹而去,世莫知(其)所终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先圣老子,以中华文字符号“道”,所承载的实用性、广泛性、广利性、坦途性、千古存在性、千家万户连接性??,来命名他(老子)所感知到的最最元始的无状之状。“大道”之名横空出世,将人类思维引领追溯到最最元始的终极境界,至高无上。天地之根在道,人类之根在道,中华民族之根、中国文化之根,同样在道。所以历代先贤、有识之士,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采用不同的形式、选择不同的方法解析、承载,弘扬。
中华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神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为教化宗旨的中华宗教。道教的正式形成是在东汉的中晚期。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其进行了宗教性的阐释(根据《道教史》)。 老子言说的“大道”,至虚至无,是化生天地万物的元始终极,所以当人类(包括创教者和教徒)思维超越物象,想要以一种形式代替先天虚无、终极元始的时候,想要把这一境界尽可能完美的呈现给世人的时候,老子就成了大道境界的代言。葛洪说:“老子无世不出,数易其名,初出于上三皇时号玄中法师;出于下三皇时号金阙帝君;出于黄帝时号力默子,又号广成子;周文王时为守藏史,号支邑先生;武王时为柱下史,号郭叔子;汉初号黄石公;汉文时号河上公”。《太清诰》曰:(老子)“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 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就像“大道”境界一样,无时无刻不与中华民族息息相关、水乳交融。
3
老子与《道德经》
先圣老子,以中华文字符号“道”,所承载的实用性、广泛性、广利性、坦途性、千古存在性、千家万户连接性??,来命名他(老子)所感知到的最最元始的无状之状。“大道”之名横空出世,将人类思维引领追溯到最最元始的终极境界,至高无上。
老子就是站在这个至高无上的大道境界,俯视回观,说天说地说人类、说家说国说天下,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就像一座灯塔,破雾指向,千古参比;就像一座宝库,取之不尽,千古受用;就像虚空宇宙,内含天地人间,千古常存。《道德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伴随中华民族经风历雨,光耀千秋。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话真言,实事求是,既无夸张,亦无神秘,把一个万物起源说,中正、客观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只要你的思维超越蛋生鸡、鸡生蛋的物相边缘,能够追溯到虚无的终极境界,就会认同这是一个不用驳辩的起源学说。
大道以其元始性、虚无性、博大性、稳定性、常态性、生化性??出入于大道所衍化的气、质、形之中,在天、地、人的不同层面,彰显。大道、天道、地道、人之道合而为一,在人类生存的层面上,链接着天、地、人、我、市、政、家、国、千行百业,使其以最佳的存在模式出现,稳健运行,常态衍生。
宁静致远,静心解读,穿云破雾,精心引领,大得大用,小得小用。无论引领到家、国、天下的哪一层面,都是正能量,不仅能为自己安身立命,还能为大人类的长久、稳定、和平、发展保驾护航。
天地之根在道,人类之根在道,中华民族之根、中国文化之根,同样在道。《道德经》是中华大道汇总,是中华大道的经典代言。区区五千言,以其庞大、丰富的内含,常态稳健的大道境界辉煌于天地之间。
近年来,就有不计其数的释本问世。还是译成多种语言走出国门的中华经典,《道德经》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无价至宝。
4
大道与中华道教
老子生活在殷武丁时期,(或说春秋末期),大概在公元前1301年之后。其《道德经》的成书祥年不可考,然而,若说在(公元前1301年前后的)百年之内,仍无异议。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的元始“大道”,是无法用时间概念加以论述(或说其遥远的无法在远,或说其近在当下分分秒秒)。
中华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神仙(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为教化宗旨的中华宗教。道教的正式形成是在东汉的中晚期,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其进行了宗教性的阐释据《道教史》)。也就是说老子《道德经》成稿之后,经春秋五霸、过战国七雄,历秦渡汉,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千年之后,到了东汉顺帝、恒帝(公元126至167年)之时,老子《道德经》才被道教拿来我用,视为经典。至此道教在存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高举大道旗帜的主力之一,伴随中华民族风雨同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把“道”、“一”、“二”归于看不见、摸不着,且从感觉、推理中,可以感知的虚无层面,比如道理、理论、理念、信仰、希望等;把“三”、“万物(包括人类)”归到看得见、触摸到的实体层面,比如大气、阳光、天、地、人等。再好的理念也需要语言文字的承载,再好的信仰也需要窗口(形式)的体现,再好的希望也需要方法来实现。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是可动、可静、可损、可益的中和体,在人类生存时空的这个大舞台上,主演者,仍然是人类自己。当人类的有识之士感知到要以最佳的模式、完美的结局,占有人类时空的时候,对人类自身的探索、对人类自身的教化,就形成了一种情结。
老子言说的“大道”,至虚至无,是化生天地万物的元始终极,所以当人类(包括创教者和教徒)思维超越物象,想要以一种形式代替先天虚无、终极元始的时候,想要把这一虚无境界,尽可能完美的呈现给世人的时候,老子就成了大道境界的代言:“道即老子,老子即道”。
对以往神仙家的尊崇、信仰,对时下修炼者的引领护卫,对大道内涵的传承发挥,构成了中华道教现有模式存在的必然,就像一面旗帜高举大道真善美,迎风飘舞,就像一扇窗口,提醒人们中华大道无处不在。
当我们透过形式、穿过现象,寻找到大道内涵的时候,才会豁然开朗,才会感念高举旗帜的中华道教,是承载中华大道的载体之一,是引领我们走近(进)中国文化深层底蕴(终极)的一扇大门,才会解读一代一代的前辈仁人。
老子《道德经》不是宗教“专利”,是中华先祖贡献给中华民族的全全至宝,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和平、稳定、长久、发展的理论总源。 。
5
老子《道德经》呈现给世人的大道意境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把我之前、地之前、天之前、质之前、气之前的“大太空模样”,用“大道”命名,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此,我们为了展开话题,从老子《道德经》中,引出大道“特性”(大道本无特性,只是为了阐说方便,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题。
(一)大道先天性。《道德经》开篇首言:“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告诫后人,先天大道,是无法用后天形式、后天语言全盘托出的; (二)大道常态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三)大道生化性。《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话真言,实事求是,既无夸张,亦无神秘,把一个万物起源说,中正、客观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只要你的思维超越蛋生鸡、鸡生蛋的物象边缘,能够追溯到虚无的终极境界,就会认同这是一个不用驳辩的起源学说;(四)大道宽泛性。《道德经》第十四章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五)大道博大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六)大道广利性。《道德经》第四章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
6
地之先”。??
老子大道宽泛化(话)——中华大道说
按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起源说,我们人类是“三生万物”层面上的类种。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是后于天地而生存的类种,当我们探讨先天大道在人类层面彰显的时候,先天大道早以在天地层面千古彰显。
(一)大道先天性,延伸到人类层面,就是支撑人类家、国、天下的精气神(道德、理念、法律、文化);(二)大道常态性,延伸到人类层面,就是支撑人类家、国、天下的和平、稳定(常态家、常态国、常态天下);(三)大道生化性,延伸到人类层面,就是支撑人类家、国、天下、的常态发展、勃勃生机(走向更加大美好);(四)大道宽泛性,延伸到人类层面,就是支撑人类家、国、天下的厚德、共融、团结、大爱(人类的优良本性);(五)大道的博大性,延伸到人类层面,就是支撑人类家、国、天下的全局性、总览性、强健性、整体性、发展壮大性;(六)大道的广利性,延伸到人类层面,就是支撑人类家、国、天下的奉献、大爱、诚信善良、公平正义、法律法规(道德层面的和法律层面的)。(七)??【注,(二)与(三)并不矛盾,是“大总体”和“小从体”的关系,比如我们无论走到哪个国家都是炎黄子孙。】
总之老子《道德经》奉献给世人的大道境界,是在人类生存所涉及的众多层面上的常态护守(法理层面和行为层面),也就是在常态层面(包括某一层面的常态存在,和常态发展)上立言立说立行。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云:“和大怨,必有余怨”,不是不和大怨,而是设法不结怨。此“设法”,就是大道境界,就是防患于未然。这也就是老子《道德经》,光辉灿烂、千古传承的中华情结。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在用、在行、在呵护、在弘扬,大道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由于他的特性,不易被人们重视,而且易于忘却。我们在探讨理念学问的时候,中正客观的作法就是“百家争鸣”,当地球变小,国际理念相互碰撞的暂时阶段,中华理念能否居其“百家”之位,就看生活在今天的炎黄子孙。其实,中华大道(中华理念)包揽百家,无处不有。是其,在不同层面、不同侧面的彰显、发挥,才有这“百家”之言。若把中华大道归属于百家,则犹如把和平稳定与战争,等量齐观;犹如把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文化弘扬,任重在肩。
老子之道,是名“大道”;大道在中华民族生存的各个层面和中华民族周围(天地万物)的彰显,就是中华大道;践行、承载中华大道的仁人志士,就是中华大道家;中华大道在我就是身之修,在家就是家之齐,在国就是国之治,在天下就是天下之平;弘扬中华大道、和其采用的模式与方法都属于 中华道教——大道之教。。
7
大道与中华养生
养生,是一个大话题。比如,医药、食补,辟谷、养气等都在养生范畴。医药、食补在于恢复身体原有的健康,而辟谷、养气则是在健康的基础上达到精满、气足、神(另作诠释)安。人,是后于地、后于天、后于质、后于气“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语)的中合之体。严格的说,人生的行走坐卧、营求、劳作、思考、梦想都在不同程度的耗损着自身的精气神。养生就是栽培人身本元,使精、气、神、魂、意、魄,形成一个安和的有机气场,动中而养内静,静中而不扰内动,以达气足神安,在精足神全的状态下完成人生过往。没有精气神,哪来健康。而这精气神,获得的途经之一就是身安心静。精气神是健康之本,要有健康,固本第一;一失之后,则用药第一。
在老子《道德经》中,能够获得“身安心静”境界的文字排列,比比皆是。不再列举。五气安和,六腑中平,道理人生,心安终身。
养生内涵,宽泛博大,适应范围,群体广泛。对养生知识逐步认同的过程,就是养生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养生的高层境界就是修炼学,说道修炼,就进入了中华仙学。
只要是在世学问,都属于人类之学,况且中华仙学和中华道教,其形式所承载的深层底蕴,其理论所依据的强大支撑,乃是与人类社会的稳定、祥和,水乳交融的中华大道,所以,老子《道德经》中,
8
庞大的知识内存,就成了中华仙学、中华道教的必备经典。
大道与中华仙学
中华仙学博大精深,虚无境界,非我辈所可以论述。在此我们只是站在人生的层面窥视大道在中华仙学层面的彰显。
我们把仙学分为过去和当下两个领域。过去领域是指历史上的仙真大德,当下领域又可分为修炼层面和世人崇拜层面。
神仙有无,非我辈可以定论,但其精神、对现实人生的影响绝对存在。我们只能站在人生的层面上揣测神仙境界:(一)救危济贫、惩恶扬善;(二)提携天地,法相阴阳;(三)若显则给人类带来祥和,若隐则同天地和德;(四)千古常存;(五)《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两句联合,宽泛理解,就有天地人一同法道、法自然的结论;(六)在民俗闲话中,有“道行(hang)”之说,比如说×××有几百年的道行(读hang),其实“行(hang)”就是“行(读xing)”,“道行(hang)”就是“道行(xing)”,“道行(xing)”就是“行(xing)道”,说×××有几百年的道行(读hang),就是说×××行(xing)了几百年的大道;(七)??
修炼就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生,从平凡达到仙境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在身安、心安、心静的过程中,完成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合道的内在(体内)变化。修炼著作,随处可见,但有一点,都以老子《道德经》、黄帝《阴符经》为其宗旨,修身、行善、和家、理国。还没有听说过,有哪一位做了多少坏事而修成正果。
崇拜,就是现实人生对历史人物的敬重、尊崇和礼拜。人们朝拜仙圣的内在动力、心理诉求,不外乎是在人、家、国,层面上的稳定、健康、平安、美好:(一)祈祷天安地泰、风调雨顺;(二)祈祷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繁荣昌盛;(三)祈祷身康体健、事业有成;(四)祈祷夫妻和美、家和万事兴;(五)祈祷子孙平安、合家幸福;(六)祈祷前程似锦、走向美好;(七)祈祷大病远去、健康重来??等等,心目中的美好愿望,哪一项不与中华大道的和平稳定相连接!
历史就是历史,人物就是人物,仙真就是仙真。他们,都以各自的本质本性而“存在”,就看现实人生如何解读。造成迷信结果的原因,不在于过去的事件、人物,而在于解读的人生个体。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人生,就有不同的解读。
诚信者,中正、客观,即不偏信神秘传说,亦不武断全盘否定,而是实事求是的对待一切,把这一话题放置在天地之间、放置在历史的长河中,谨慎品评。
9
大道与现实社会
如果说大道,在仙学、道教、养生层面的彰显,是在元始层面,那么大道在现实社会层面的彰显则是在大道特性的延伸层面。无论是元始层面,还是延伸层面都是在常态境界上下功夫,比如五千言《道德经》,若站在支流末节上观之,则使人费解。
常态不是庸庸碌碌,是稳定、长久的存在模式。比如常态下的生、老、病、死,常态下的劳作营求,常态下的家、国、天下,常态下的发展壮大。人类存在的最佳模式就是常态。常态人生,就是平平淡淡,就是在平凡中,完成成家立业,在平凡中,服务于家国天下,实现人生辉煌(人生辉煌是常态人生一步一步积累的结果,投机取巧,没有辉煌,如果有,终归于无);常态交际,就是在诚信公正的理念主导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比如公平交易、平等互助;常态家庭,就是夫妻双方真情真爱(就是不掺杂虚假)状态下的白头到老,就是平淡状态下的生儿育女、尊老养老、迎来送往、营求积累。常态国家,就是和平稳定状态下的长久发展、稳步壮大;常态天下,就是没有侵略、没有战争的人类大生存、大发展、大融合,就是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大和谐。
常态模式就是道,就是老子之道的发挥和延伸(非常道),就是《道德经》想要传递给世人的虚无意境。常态模式给人以启迪,常态模式给人以参比。与常态对比之下,就是失常态,失常态在人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严格的说就是改变了某一时间点上的常态,由此而环环相生)”;在夫妻情感上就是对真情的参杂,比如第三者插足;在家庭就是支离破碎;在国就是动荡不安;在天下就是侵略、和由一方侵略而导致的另一方的被迫应战,而形成的战争。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就是尽最大可能享受、利用、呵护常态。常态不失,和怨不有;常态失之在先,和怨随之在后。和怨之善,源于失常态之患。常态是道之虚,无处不有;和怨是道之用,随机出现,参天法地,引道成理,应用于回归常态之中评说、引领。
中国文化中的“防患于未然”,就是护守常态不失。千方百计的让家国天下,在大常态的前提下发展、壮大,化生一轮又一轮的常态祥和。——这就是中华大道的功用所在。
10
大道在百岁人生中的彰显
一:家、国、天下、百岁人生,其勃勃生机,是以稳定常态、稳步发展为基石得以彰显。百岁人生,经历生老病死,期间,人际交往、事业经营、持家、务国、关注天下,哪一件不是以大常态、大稳定为基石,谋求稳步发展走向更加大美好﹗——大常态、大稳定、大稳步就是大道
二:常态与失常态,是两种存在形式,时间的唯一性,决定着现实空间上的唯一存在。百岁时光,经不起我们荒废,人生短暂,不允许我们徘徊往返,所以,人类创造的:(一)千经万典,承载的是这个;(二)曲艺评说,依据的是这个;(三)风俗事理,接引的是这个;(四)言传身教,传承的是这个;(五)道理规则,参照的是这个。——这个就是人类阐说、追求、传承、弘扬的大常态境界。
三:失常态是由常态演化而成的暂时存在,是人生都不愿经历、不愿看到的险象乱态。失常态不可怕,可怕的是失不知返,返不知向。——回归的仍然是常态模式。
四:“物极必反”,说的是物性在变迁的过程中,一旦走向极点,就有必反之事态(患)。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人类对自然“物性”的利用,比如食用的农作物、药用的百草金石、平和之水、虚无之气;还存在着对“物性”的创造,比如有形的房屋、大厦、汽车??和无形的法规、诚信、责任、担当??。——人类利用的是“物性”的常态稳定性。
五:人生希望中的一帆风顺,夫妻祝福中的白头到老,家庭向往中的家和万事兴,国家追求中的国泰民安,人类目标中的天下太平,------。这些人生期盼,无一不是只能在大常态的主导下,才得以实现的长久目标。
六:人类创造的文化,其作用之一,就是保守“物性(可以宽泛的解读)”不失,使其在原点与极变之间,尽最大可能的延长存在空间。比如人性中的诚信、善良,婚姻中的真情真爱,家庭中的尊老爱幼、承前启后,国家中的长久稳定,以及人类周围的祥和阳光、风调雨顺、万物依存。由此想来,大太空之中,唯一能改变(微量)“物性”的类种,能是谁呢?只有人类。大人类,太需要有先进、优秀的文化来教化、醒世、规避、导引。避免人生向失常态的“极变”,从而主导人生,在向更加美好、积极向上的正义“极变”中,稳步挺进,不在出现发展中的失常态。——文化之创造、文化之践行、文化之弘扬,哪一样,又能离的开人的参与呢? 世间千行百业,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在主导人生参与的心灵深处,(一)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家国情怀,(二)对所涉及的千行百业的关切、希望;(三)对现实进程中家、国、天下的躬身经营;(四)对天地日月、周边万物,“物性”的解读利用??。——人类的心灵深处,无一不与大道、天理、人性、物理相关。
大道在人生层面,就是现实中的常态存在、常态发展、常态模式。无论是停留在现实层面,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寄托在希望层面,都是人生行为占有唯一时空的仰天参比。人生(谋一个体)可以不用(进入失常态时),但大道无处不在;现实有时偏离,但终究还是要回归。
常态生存常态发展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千古一理,超越国界政体,合和日月同辉。
11
大道在婚姻中的彰显
婚姻与家庭,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探索形成(创造)的存在模式。他的适应人类性、最佳模式性不容置疑。一:生活在不同角落的不同民族,都以婚姻家庭为存在模式;二:几千年来,婚姻与家庭模式依然存在。仅此两点就可证明。
人类类种的延续性、百岁人生的短暂性、生老病死的现实性、更加美好的渴望性,是多磨的需要男女婚姻的美满幸福、家庭生活的长久和睦。无论是来自理论的推演、来自现实的例证、来自科研的结论,还是来自渴望的追求,来自现实的经营,都可以证明:婚姻的长久、家庭的和谐,是大人类长久生存最最需要、最最理想的关键一环。——婚姻家庭的常(长)态性、稳定性就是道,就是大道在婚姻家庭层面的无形彰显。
一:两情相悦,需要的是真情。真情,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情绪。真,是最最元始、最最深处的心灵内在,也是最不易被掺杂的人性本元,真有感于内而生意,意生情表露于外而绪成。真情真意,就是在婚姻层面上与大道意境相同的元始第一,就是不掺杂任何有损于婚姻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的境外情感。“意”字,原本就有“立天地(日)长久之心态”。 二:(一)人类得天独厚,有思有维,能动能行,不同于其它类种;(二)人类有未来更加美好的渴望;(三)人类是几代同堂,有老有幼的现实存在;(四)时间、大时空的唯一性;(五)因果之间的互根性;??这些人类的现实现状,是多磨的需要人类自己,在谋求:“家和万事兴、国泰万民安、谦和天下平”的过程中规范自己。人类有这种能力。人类始祖、中华先贤,所倡导的诚信、善良、责任、义务、包容、担当、法律、法规,其背后的支撑点就是天长地久,就是家国天下的大祥和,就是人类社会的大安宁,就是大人类的大长久。我们把婚姻放置在大人类占有的大时空之中,夫妻之间的真情真爱、互信互助、尊重礼让、谦和包容、??,就是大人类能够天长地久,最最关键的一环。当男女双方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责任、义务、担当就会同时产生。人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厚德载体、大道使者,——即是大道的守候、担当者,又是大道的彰显者。 三:在中华传统的婚姻典礼中,“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把走入婚姻殿堂的青年男女,在一生中所要关注的几大层面全盘托出。短短几句话包含了大人类天长地久所应具备的人文品性:(一)人类是在天地的大怀抱里呼吸长天、依赖厚土,——值得我们尊,(二)祖辈父辈向天地那样呵护我们成长,——值得我们敬,(三)在相伴终生的过程中,要变换多重角色,承担多种责任义务——相互关爱、相互尊重,??。
四:亲朋好友喜气洋洋,见证婚姻,鞭炮齐鸣惊天动地,宣报婚姻。——中华先人,把婚姻典礼打造成普天同庆、四方同贺、天、地、人,共同见证的庄严时刻,其背后考量还是大人类的安泰祥和、天长地久。
五:现实中缔结婚姻的行为模式,是传统的婚姻典礼,再加上国家法定的婚姻登记(很少有人只取其一),两者叠加,实际上加重了婚姻的严肃性。
第六点,从反面上说。有些人,可以把结婚登记,变更成离婚登记,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否定了自己,失去了真情真爱,意味着他的未来婚姻有了可比性,——本该纯洁、真诚、严肃、无悔、愉悦、轻松、道德的婚姻境界,也就增添了纠结的杂音要素(单从婚姻境界而论,也就从常态进入了失常态)。所以说,对于婚姻,不但迈入婚姻第一步的真情真爱是关键,随之产生的责任、义务、担当、
12
包容(不论是先天本性,还是后天人文倡导),也仍然是人类婚姻保持常态不失(大道)的重中之重。
大道在百年夫妻过程中的彰显
人类,是百岁人生承前启后,代代传承的类种。人类只要想成为大人类、只要存在更加美好的大愿望,人类就得正视自己、审视自己。
婚姻、夫妻、家庭,是无法分隔的三谓一体。家庭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最佳存在模式,夫妻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夫妻行为内连子孙父老,外延家国天下。息息相关、不可否认。
一:婚姻的正确性。(一)人生谓之百年,大人类需要承前启后、代代传承。——(不管你以什么理由步入婚姻)人类需要婚姻;(二)百年夫妻就是百岁人生经历,所以来自当事者、来自父母、来自先人、来自民俗、来自国家的忠告,都是慎之又慎。——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常态婚姻,缔造美满幸福。
二:婚姻的主体性。现实中不论你是以独身主义存在、还是以信仰训戒存在,其背后的生存依赖,仍然是和谐、稳定、庞大的社会主体——以婚姻、夫妻、家庭而形成的存在模式。
三:婚姻的纯洁性。婚姻的最佳状态,永远是不掺杂第三方的真情真爱。古语“一阴一阳谓之道”用到这里仍然有其广泛的哲理性,只是此时的“道”,演化成了“家道”。——婚姻的纯洁性,是美满家庭的基础。
四:夫妻间的责任、义务、担当。不管你以什么理由步入婚姻,责任、义务、担当,随之诞生。无论是来自先天的人类本性,还是来自后天的人类思索,是来自内在的血缘亲情,还是来自外在的同类相怜,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的家庭安和、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茁壮成长。——这个希望的背后,就是选择、承担、大常态生存模式所应具备的的人文支撑(注,可以谓之付出,亦可谓之本然):责任、义务、担当。责任:(一)就是对四方上下、身边周围(家国大社会)的大常态的全方位护守;(二)就是保证人和物,能够在大常态大祥和的环境下,持续、顺利成长的全方位呵护;(三)就是引领失常态状态下的事件,早日回归的一种情怀。义务:就是没有边际、没有报酬的实施责任。担当:就是肩负、承担起责任、义务,不推卸、不逃避。在家庭层面责任、义务、担当,三谓一体、等同蕴含。
(注,对责任、义务、担当,无论你认为它是来自先天大道的特性延伸,还是来自后天的人类本性,还是来自先祖对人类习性的人文规避,它们在中华大地上的诞生,对人类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五:夫妻间的包容。包容,就是以大包小,以宽广总览细小。是夫还是妻,都是生命个体,即是个体就有个性。正视了个性存在,彼此在相伴百年的过程中,就当以更大的家庭、家族、社会的最佳内涵(美满、稳定)为导向,经营婚姻。这就是包容,——其背后的考量,还是人生、家庭、社会的大常态存在模式:稳定、和在稳定基础上的大发展。【注,在这里要阐明的是,包容分两个层面:主动包容行为(一方包容一方),和被动包容行为(一方向另一方的索要包容)不论哪种行为,都是回归常态的途径】。
六:夫与妻,多个角色的转换性。青年男女从步入婚姻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多重角色的转换、重叠,比如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祖,为人外祖、??,甚至还有为之官长的可能——试想一下,哪一个角色不是为了身边的安和。各个安和的总汇,其结果就是社会的大安和。
七:百年夫妻,相互间的互尊互爱,与父辈间的尊敬礼让,与子辈之间的呵护引领,再加上对责任的担当、对义务的承揽,其结果就是奉献给社会的家和万事兴,奉献给国家的其乐融融。——这正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常态祥和、大道生平。
13
大道在家庭层面的彰显
家庭是人类依据自身特性(比如,百岁人生),在大自然的长期生存的过程中,而形成的存在模式,生活在地球上不同角落的不同民族同样都在尊用家庭模式。仅此一点就可以证明家庭模式的最佳存在性。家庭内连亲情骨肉,外延社会国家,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天地致理人文情结——几乎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完整载体。
一:家庭平安。平如水,无坎无坷,无阻无拦;安如山,顶天立地,不动不摇。家庭平安如同天地祥和,能给万物生灵一个安逸的生存空间一样,支撑着家庭成员享受常态下的生、老、病、死,长、养、收、藏。
二:家庭长久。长如天,不见天之尽头;久如地,不知地之终始。长久的家庭时空观念,是给正在成长中、学习中、孕育中、规划中、创建中的家庭成员的永恒支撑(有之不觉贵,失之方恨悔)。
三:家庭和睦。夫妻共存、几代同堂,是大人类最佳生存的不二选择,是成就大人类天长地久的必备因素。所以中华先祖、仁人志士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形式规避人类恶习、承载人文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人文传统,千古传承:(一):尊老。只要我们正视百岁人生的短暂性,只要我们承认:(1)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2)父母的唯一性,(3)我们无法选择父母,(4)在我们的体内流淌着父辈的血脉、传承着祖辈的基因,(5)生老病死,是百岁人生都要面对的现实,(6)祖辈是我们多个层面的依靠,给了我们很多很多。因此,无论是从精神、物质、道义的哪个层面来讲,我们不关注自己的老人等待谁来关注(天职、本分)?当人生升华,我们学会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时候,充分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时候,尊老、敬老、爱老就成了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优良品性。——因为老人群体毕竟是我们大人类的一个组成,而且是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没有祖辈?)。【注,关注自己的老人是义务,关注他人的老人是美德。切不可本末倒置: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自己的老人】(二):爱幼。只要我们正视百岁人生的短暂性,只要我们希望(1)家庭、社会、国家存在未来,(2)家庭、社会、国家的未来更加美好、永远美好,(3)亲情、血脉的代代传承,(4)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在加上来自人性的责任、义务、担当,就会显现出人类天性的伟大母爱——爱幼。当人生升华,我们学会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时候,充分理解“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时候,爱幼就成了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优良品性。——没有幼小,家庭社会、国家也就没有未来,人类也就意味着就此灭绝。(三)谦让。争夺不足,谦让有余。争夺的结果是矛盾的产生,谦让的结果是亲情(友谊)的永恒(结盟)。(四)包容。(1)以大包小,厚德载物;(2)以柔容钢,顾全大局;(3)以大之正,容小之误。——包容者的背后神韵是大方向、大正义、大布局。(五)大爱。对他人的教养、训斥、导引,对自己的规避、付出、奉献、承担。
四:家和万事兴。家和是道,是家庭成员四方奔走、艰苦创业的雄厚支撑;万事兴是在家和大环境下显现出的勃勃生机、奋斗结果。
??大道在家庭层面的彰显,不胜枚举。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其终极结果,就是将家庭经营的完美、持久,就是将常态过往、常态发展的勃勃生机,归流于大人类。
【注,观点是当事者,站在某一点上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这个发表议论的点,可以着眼于:(一)眼前一时,(二)百岁人生,(三)整个家族,(四)整个国家,(五)整个大民族,(六)整个大人类,(七)整个天之下,(八)整个大宇宙,(九)中华老子强名之大道。现实人生,往往是各自截取一段时空,众说纷纭。有时将人类社会之父母,弃于纷说之外;当彼此观点都不能说服对方的时候,就把两个观点放置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品评】。
14
大道在国家层面的彰显
国家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产物,是大民族在某一时空点上的最大形象彰显,是百姓力量的最大凝聚者、是百姓安危的最大护卫者、是民族未来的最大引领者、是大民族、大人类天长地久的最大支撑者。国家的职能是:一,护卫天地祥和永驻人间——和平;二,让百姓尽情的享受生活;三,解决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四,化解百姓交往中的纷争;五,引领百姓走向更加美好;六,把握住民族未来的正确方向;七,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八,维护国家的全全利益;九,肩负起大人类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大课题。??总之,国家职能,简单的说就是让(天下)百姓尽情的享受人间祥和。
民生,是指百姓的常态生存的方方面面,包括吃穿住行、社会活动和走向更加美好的行为、方式、人文(生存)理念。政治,是正的引领和实施,以文章的形式承载纲领、理念、规章,既显责任担当,又要经得起万世评说。正,是上参于天平,下止于地准,影印到行为上,泛指百姓尽情的享受、利用天地祥和而谋求美好生活常态持久的行为与方式;影印到理念上,泛指一切有利于天地祥和、有利于人间祥和、有利于百姓尽情的享受、创造常态持久、更加美好生活的文化、理念、艺术载体;经济,泛指国家范围内的各行各业的自身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援助与整合;军事,泛指武力存在和武力动用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包括理念、人事、器械等;外交,泛指国家之间的往来、沟通与协调。——这一切都要有优秀的文化理念、文化底蕴做支撑,才能保持大民族的复兴崛起天长地久、勇往直前。《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我们简捷的从老子《道德经》中,寻找国家的民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实施背后的文化底蕴、终极考量【注:大道理念是常态理念,是处处(比如常态、失常态、战争状态等)站在大民族(大人类)的和平、长久、稳定、发展的大前提下的思维考量。由于混成现实因素的多样性,务道者只能灵活运用,或将大道理念融入现实,或视为心灵深处的最佳参比】。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象天地这样的大象大形,都不能将极端的“飘风、骤雨”维持长久,何况是人呢)(二十三章)——大道自然、大道常态、大道长久;“企(同跂:抬起脚后跟)者不立,跨者不行”(二十四章),——大道常态、道法自然;“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原指行军打仗,车载的器械、粮食等必需品。也可泛指为人、为官、为君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二十六章)。使命感、责任感、勇于担当,是使希望中顺理成章的预期,能够演变为现实结果(常态演化常态)的人文固有、必备操守。——方方面面的常态汇总,犹如百川归海,成就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和平、稳定、长久、发展,常态常在。“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三十八章)。厚者,泛指道、非常道的有道范畴;薄者,泛指失常道范畴。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天下神器(人类生存的大空间,泛指天地祥和、人类和平、社会稳定的(安平泰)的大道常态和大道致理),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二十九章);——谨慎啊!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三十一章);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读chuo)。修之于身,
15
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五十四章)。??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大道人间、天下太平。
大道在人类社会
我们的周围,是气、质、形(型)、日、月、星、天、地、人,合和共存的和谐空间。数者合和,诞生物类。万物依天而附地,吸纳日月虚空,经风厉雨,绵延生息。人类与万物一样,生有道、存有道——头头是道。大道无处不在。
我们从机动车加油的实例,来说明大道无处不在的观点。一:加油站的油品质量保证;二:加油站的信誉公平;三:服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在思考下去,四:道路的连接性;五:加油者车况的稳定性;六:在国家范围内(甚至无国界)都可以加油;??各自的信誉操守,支撑着机动车完成任务。沿着思路再次思考下去,七:石油运输业的诚信性;八:石油交易业的公平性;九:石油开采业的安全性;十:国家的稳定性;十一;天之下的太平性;十二:家庭的和睦性;十四:驾驶员的责任性;?等等,一个小小的加油范例、运作(存在)模式,就将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祥和、和平、诚信、友爱、公平、和谐、团结、向上,尽揽无余。
人类社会,是指人和有人参与的家国天下、团体企业的一切活动,所涉及到得诸多层面、诸多领域的总称,也就是人类活动的大范围。存在模式,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而选择、而形成的最佳、最适合人类自身特性的、最有可能实现人类天长地久的存在方式。祥和,《道德经》五十五章云:“益生曰祥”。《道德经》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把大太空(大道)能够化生一轮又一轮的勃勃生机称之为祥;把大太空中道、一、二、三、气、质、形、日、月、星、天、地、人的共存、共生、共融、共同利用一虚(天)太空的存在模式称之为和。祥和,就是大太空内蕴的勃勃生机,是以人类诞生为临界点的先天存在,是化生、长养人类的先天固有,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有。习惯上人们把这种祥和称之为天地祥和。天地祥和在人间,就是人间祥和。人间祥和,究其意境,就是一个安祥、稳定、长久、发展的大环境,就好比高山俯视,树木民居,依山傍水,车来人往,劳务耕作。平平淡淡之中,内蕴无限生机。和平,就是人间祥和,就是合和多个方面之后,仍然是平平坦坦,无分无争;就是天地祥和在人类层面的延伸。这种延伸若想无限,就有两方面的因素:一,先天因素:天地祥和常在。二,后天因素:其实就是人为因素,就是人的行与动、做与为,无怨无悔、无损无害、无争无战。(一与二合和于人生就是天人合一)。
要探讨这个话题、实现天地祥和永驻人间,就无法避开人性的自我保守和自我规避,就进入到了中华优良传统的广泛话题。诚信,诚者,真实无杂,在某一事态的层面上就是实事求是,信者,言出必行,无过无不及。诚信就是诚待天下、无欺无诈。平平淡淡说诚信,百业汇通祥和轮,试想诚信若不有,天下谁人敢出门。善良,《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善良,是以诚信为基点的正能量,是能够让人间祥和天长地久的内在思维和外在行动,是不计名利、报酬的积极向上。积极向上,是积累多方面、多轮次的“质”与“量”,从而达到向上的目的。向上,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从一个层面走向另一个层面,比如小学生从五十分提高到九十分,比如人生追求的更加美好。在人文品性、家国理念的层面上,向上的终极目标就是我们头顶上的正大光明、清宁祥和。团结,就是团在一起。中华传统意义上的最大团结,就是不带有任何利益色彩的心心相印(“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若把团结的内含显现到整个社会的现实层面,则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利益均衡。友爱,两者为朋,三者为友,友爱,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付出,是以诚信为基点的正义升华。公平,是(某一层面上的)一视同仁,它既是一个起点,又是一个终点的渴望在现。正义,是正之义,就是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家国天下,和平、稳定、长久、发展,走向更加美好的方方面面。
——细细想来,人生、家、国、天下,希望什么﹖追求什么﹖耕耘什么﹖如何才能这样﹖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要回答、要实现、要寻找根源,撇开中华大道无从谈起。
16
道在天下
按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我们人类是寄生在地球上,和万物一样,依托地球而生存在天上的一类。习惯上人们把地球以外的空间称之为天。天之下,其实就是天之内,就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日月星辰、广大虚空。(当人们要阐说某一理念,需要关注天地、关注大太空之时,往往是以人、地、天,或天、地、人为视点、视线,窥视宇宙。)
道在天下的话题,宽泛广大。宽泛的无处不有,广大的不知从何谈起。在此我只能望而却步,撇开“道在天下彰显”的主题,在宽泛、广大上着笔,旨在抛砖引玉,以待来者阐述主题。
先圣老子,站在天—地—人的这条“生化轴”(在久的太久、久的无法想象的岁月上的自然生生化化)上,观视整个大宇宙,在《道德经》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中(大太空的横断面上),道、一、二、三、气、质、形、日、月、星、天、地、人、万物,同时存在。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二:无论我们走到那里,都有空气可以吸收;三:无论是地球在大宇宙中运转,还是人类在大地中行走,还是筑四壁以成建筑,??大空间无处不在;再说这四:从无到有。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过程。所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粒谷内藏世界”。五:当有了一粒“种子”之后,其生生化化,还是需要土壤、水分、空气、阳光和空间。六:单就人的一身而言,除了完美协调的虚实内在之外,心脏的不停跳动、肺脏的不停呼吸、粮食、蔬菜、水分、阳光、事业、家庭、社会活动、人文理念??等等,数者合和,支撑着人生百岁过往。??仅列举此六点,来支撑“同时存在”的推测结论,就好比抄做美味佳肴,不仅要具备柴米油盐、锅碗瓢勺,还得具备水与火的完美搭配。
再说这天下之道。我们的周围既然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空间,在这个空间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中,有:(一):道;(二):道所化生的一和一之道;(三):道、一所化生的二和二之道;(四):道、一、二合和化生的三和三之道;(五):道、一、二、三合和化生的万物和万物之道(人在万物之列)。(此番论述只为明了道和道所化生的诸层物性之道,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其结论就是:一: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中数道共存。其数者之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数道合和共同作用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个体,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皆有道性。(三):人类追求的最佳理念、最佳生存方式,就是大道人间。
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虚实共存、事物共有、经纬交汇,论其宽泛,数层同在,说其精微,数者合一,共同作用在某一粒体。宽泛啊!广大啊!《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天之下的这个“大道”内涵,博大的没有边际、博大的就在我们周围,博大的被人遗忘。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的此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大道在天下的彰显,我们若把“清”、“宁”、“灵”、“盈”、“生”、“天下正”合和混融、综合理解,其意境正是人类、人生、家、国、天下所追求的和平、稳定、长久、发展的勃勃生机,正是家国天下的正大光明。
17
大道与诸子百家
虚,无形不显,理,无事不彰。万物以其后于天地之形体负阴而抱阳,存在于大太空之中;单就人类而言,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想法,也需要形体的承载,才得以彰显。现实空间是虚与实的完美展现,比如电视图像,有了电视机、有了电视信号,图像才得以显现。
此处,我们把话题归缩在人类社会的横断面上,拉开诸子百家之道的话题,参比诸子百家,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也就是步入广泛意义上的大道)。
《黄帝内经》云:上古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始,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俱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shi特别爱好)欲,于世俗之间,无恚(hui怨恨)嗔(chen怒,生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tiany恬静、坦然)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和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也就是说为官者“以正治国”,为将者“以奇用兵”,为王者“以无事取天下(无事,可以宽泛的理解为不挑起争端之事,诸事以和为准,顺自然、顺人伦、顺理、顺法而为,使一轮天地祥和化生新一轮的人间祥和)”。
商者,斗米带尖,公平(秤)天下,不取暴利,乐得之余,于无形之中维系社会良性大循环。为国者,国富万民欢,国强万民安。为家者,家和万事兴。为人者,好人一生平安。为善者(我们把一人生的思维直径和百态人生的百态思维,勉强的分为道、德、仁、义、礼、怨、损、伤、害,几个层面。我们把由害、伤、损、怨变迁为礼、义、仁、德的积极向上的思维和行为,统称为善),胸怀宽广,内存大爱。“上善(者),若水”。为忍者,在第一时刻为失常态的回归添加了百分之五十的正能量(成功率)。??
寻觅以往,沉思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的过往人生,无一不是透过对自然、文化、历史的理解、感悟,步入社会,立足于世间,或为民、或为官、或为圣为贤,总把一怀正能量普洒:立天立地立人伦,安和天地在人间。
生活在当下的现实人生,静静的思索:人生,何方何向?何处驻足?当服何务?何处是归航?我们能否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一团和气(在一为一团和气、在二为阴阳平衡、在天为风调雨顺、在地为安泰广宁、在国为政通人和、在家为尊老爱幼、在人之间为互敬互爱、在邻里之间为互相帮助、在天地之间为祥和、在人体之内为五气合和)。
【注,提携是帮助、引领之意。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可算是对“提携天地”的最好注解,在这里我们宽泛的理解为保守天地祥和,和保守自己的纯真本性与天地和其德;也可以宽泛的理解为立(合)天、立(合)地、立(合)人伦。民以食为天、官以民为天、商以天平(秤)之功而存、以顾客为上帝、天理、天然、天经地义??。现实中,“天”之蕴义宽泛无际。】
18
千行百业与现实社会
虚,无形不显,形,无内涵不久。理念、思维、文化,都是虚,都是需要载体而现象。
人生从蒙昧走来,通过对隐含在我们周围的这个空间、世界、物质的感悟和认知,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而定位自己,经营一生。再加上前有古人的足迹,后有来者的参与,就形成了现实社会上的各行各业。行业汇总,就是千行百业,就是人类生存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千行百业,无论是哪一行、哪一业,都是依托天地祥和、依托社会稳定而发而展,各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生养,在现实层面上形成社会的良性大循环。千行百业,数足鼎立,发展壮大,追根到底都离不开从现实社会中吸取营养,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比如, 一:??; 二:??; 三:??; 四:??; 五:??;
??,就连这同性恋者、独身主义者、拜金者,都得在现实社会中吃、穿、住、行,都得依托社会力量走完人生。 结论是: 一:以往的千圣万贤、千佛万祖(不论其有与无,只停留在一般的思维层面),无一不是为了现实社会的祥和稳定、长久安泰;
二:生存在当下的诸子百家,无一不是在自身的长久存在、长久美好的同时,同样希望行业的长久存在、发展壮大,于无形之中,也在营造着现实社会的良性大循环;三:平民百姓,更是乐得“大树底下好乘凉”,更希望在安稳的大环境下完成生与存的全过程;??国者、家者、官者、政者更是如此。谁要想搅乱现实社会,在混乱中、战乱中谋取私利,谁就是与正义、大道、天理背道而驰,谁就是与人们为敌对,终究??。
【总结论:一:中华大道即中华文明,文明就是道,就是人类生存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最佳,就是文载之化,彰显于(明)人类生存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二:中华大道家,就是除了自以为自己是A家、B家、X家(其实都在道中)之外的所有全人类的所有人生(因“道”之名,诞生在中华);三:若把中华大道家,习惯的列入诸子百家,则如同将天地与人并列,谓之三才,如同将天地与万物并列,谓之一二三,如同将四肢与身体并列谓之为五。四:中华文明,是国际文明、人类文明,是上参天、下法地、中合人类自己生存的天长地久的大道文明,是中华之根、是全人类之根,是天地之根】。 【笔止于此,水平有限,只当做抛砖引玉。】
19
写于公元2014春夏之际
正在阅读:
老子《道德经》与中华文明03-31
初中体育实心球教案04-24
my,dream英语作文120词带翻译04-01
密闭电石炉试生产方案06-14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与法国IPAG商学院0.5+1本硕连读项目04-28
大班科学活动:有规律排序06-26
基于PROE的球阀三维实体模型设计06-03
变电站值班员初级工05-04
中国现代史思想文化部分03-1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道德经
- 中华
- 老子
-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