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专题 - - 阅读指导训练

更新时间:2024-05-08 00: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2009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训练记叙文阅读专题

【聚焦中考】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分析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与往年的一样仍然独占鳌头,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本专题将主要指导同学们阅读狭义的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类的文章。 【考点搜索】

1.对记叙的要素的考查,如“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时间:某一天;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起因:我劝男孩的饿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经过: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2007年河南实验区卷)、“本问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007年贵州遵义)。

2.对记叙文主旨的考查,如“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2007年湖北潜江)、“文章结尾,作者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2007年陕西)

3.对记叙线索的考查,如“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 ,暗线索是 ”(2007年江西)、“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什么”(2007年上海)。

4.对记叙顺序的考查,如“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2007年湖北随州)、“本文运用插叙的方法,以‘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一句引起回忆。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明其作用”(2007年福建泉州)。

5.对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的考查,如“文章第 段还写到那天晚上,爸爸守在“我们”身旁,一夜没睡。这段描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2007年湖北鄂州)、“文章开头描写杜鹃花盛开的景象,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007年陕西) 6.对记叙文中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考查,如“‘生命原本是—个不断受伤又不断复原的过程’,选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2007年湖北襄樊)、“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2007年广东汕头)。

7.对探究、欣赏记叙文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考查,如“你是否同意30年来‘我’对自己所犯过失的态度?请说明理由”(2007年辽宁12市)、“读完全文,女孩的故事使我们联想到“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从他们身上,你读懂了什么”(2007年广西河池)。

【方法指津】

1.理清记叙的要素。这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

- 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

2.学会感知记叙文的主旨。这就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3.理清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为: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同时,要学会一定的技巧,即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4.把握记叙的顺序。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以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5. 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的作用。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1)记叙文中的描写能将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2)记叙文中的议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6.分析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句。

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对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7.解答拓展探究题。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述;也可以立足于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对于材料链接题,要在阅读文章和材料的基础上,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的主旨,表达人生感悟,传达自我观点。 【真题例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2007年重庆中考题)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 2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 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2.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3.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 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4.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5.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6.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 3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需要紧紧上下文,特别是要抓住学生的感激让老人高兴这一细节,同时也不可忽视文章的暗示作用。第2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揣摩、品味。解答这两小题,同样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句,不可过于空洞,如“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等句子。第3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的揣摩与把握。答题时需要紧紧扣住神态描写,同时要从整体上理解人物的感情,要合情合理。第4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和结构上前后呼应的把握。回答时,需要联系下文中与地址、姓名等紧密相关的事情。第5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深层把握。答题时需要在理解本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出“阳光”“放射自身的温暖”等实际意义。第6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多元化解读。答题时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和自己的感受,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新题演练】 五十元钱 杨晨

公司组织旅行,去西部的一处风景地。在车上,导游就告诫我们:到了那儿,一不要和当地的小孩拍照;二不要购买当地小孩兜售的所谓纪念品;三不要和当地的小孩搭讪。否则,很可能会惹上麻烦。这“三个不要”,我们都默记在心。

那天刚下车,还没来得及望一眼好山好水好风景,正如导游所说,一大群当地的小孩就围了上来。干燥黝黑的脸,凌乱纠结的头发,脏乱破旧的衣服,七嘴八舌地问着,“要合影吗?”“拍一张只要5元钱,3元也行??”“这是我自己做的纪念品,很便宜,买一个吧!”对于他们的要求,我们统统都说“不要”。但是,他们很执著,没有放弃的意思。一个小男孩一直贴着我走,手里拿着若干染了色的石头。

他也就10岁的样子,跟着我,喋喋不休。但我却始终不为所动。末了,他仰着头对我讲:“那么,你就给我1元钱吧,我去买写字的本子。”这句话让我停了下来。我想,他真的缺这1元买本子的钱吗?而上学,倒确是一个要钱的好理由。 我想给他,但是,这小男孩的眼睛出卖了他。我从这双混沌无神的眼睛里,读出的是“理所当然”、“无所谓”之类的意思,是一种久经世故的熟练。但我觉得自己的举动真有一点不可思议,鬼使神差地,我从包里拿出了50元钱,递给了那个男孩:“我知道你问我要那1元钱一定不会去买本子,现在,我给你50元,我希望你至少去买一本本子,一支笔。”小男孩接过了钱,有那么一瞬间,他的眼里闪过一丝不知所措。然后,他没有再看我一眼,也没有说声“谢谢”,就一溜烟地跑了。

其实,我给他50元钱,一来是想求个安静,二来也是为了一种莫名的心安,虽然我知道,他不会用其中的1分钱去买书或笔。 即使有了这一段插曲,该地区的绝美风光仍然弥补了开初的些微不愉快,也让我很快忘了那个男孩。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流连忘返,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停车场。

没想到,在我们的大巴旁,我又见到了那个男孩,说起来,是那个男孩认出了我。他径直跑来,不知塞了一样什么在我手里,然后说了声“谢谢你”,又一溜烟跑了。

借着车子的前灯,我看见男孩给我的是一块有着漂亮花纹的天然石头,还有一张纸,上面用铅笔端端正正地写着:“我会用你给我的钱去买书和笔的,一定,谢谢你。”字极不好看,但是,我的眼泪还是落下来了。

后来,听司机说,男孩在车旁等了很久很久。

我知道50元钱其实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知道,它起了作用。他有了变化,这就够

- 4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了。

(摘自《新民晚报》2007-08-24 )

1.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极力着墨“三不要”有何作用?

2.“我”给 “他”50元钱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字极不好看,但是,我的眼泪还是落下来了”,“我”为什么流泪了?

5. 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一点感悟。

【材料一】记者从江北区教委了解到,从明年春季开学起,江北区辖区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娃娃将免除学杂费,小学每生每期205元,初中每生每期295元。如果该政策顺利实施,江北区辖区内中小学适龄儿童将只缴纳课本费。(摘自《重庆晨报》2007-9-26) 【材料二】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西部地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由于西部大多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绝大多数贫困儿童都生活在西部。一些适龄儿童和少年由于家庭条件困难,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蒋夫尔《多关注西部贫困儿童就学》)

抱一抱母亲 雪小禅

他感觉和母亲隔得很远,也许真是长大了,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回家。

但这次,他却必须回家了。

母亲病了,住院了,从医生的神态中他看出,母亲的病很重,而母亲也确实看上去十分憔悴,好像秋天棉花摘完了,就剩光秃秃的秆儿了。

他是家中独子,父亲又去世得早,母亲一直没有再嫁,把他拉扯大极不容易。母亲现在需要他了,他真的不能离开,虽然呆在医院里一天他的生意要损失几万块。

当时母亲已经虚弱到不能走路了,还要做各种各样的化验,他有责任亲自照顾:要抱着母亲放在轮椅上,再把母亲放在检查台上。

那是他第一次抱母亲,就在那一刹那,他突然想掉眼泪。他抱过儿子,抱过妻子,但他从来没有抱过自己的母亲。没想到,母亲这样轻,不足90斤,身上的骨头都硌疼了他——什么时候,那个庇护他的强大的怀抱,如此羸弱了呢?

母亲也很惊慌,说,你抱得动吗?抱不动我一点点挪过去就行。他忙笑着说,当然抱得动,儿子还有这点出息。母亲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了头,同室的人都说,你儿子真好。 母亲眼睛有点湿了,他的心也微微颤抖着,赶紧抱着母亲走到化验室。

母亲的手紧紧勾着他,他知道,母亲是想让他省一些力气。他根本不在乎这点辛劳,但这个细微动作仍让他非常感动。

回来后母亲长久无语,最后才绽出一个微笑:“我这一辈子没有被人抱过,儿子,你是第一个抱妈妈的人。”

听后他十分难过。他总以为母亲老了,给她足够的物质生活就够了,而更多的爱,他给了儿子和妻子。儿子每天都在成长,妻子也十分青春健康,抱着他们,他感觉到沉甸甸的幸福,而第一次抱了瘦弱的母亲,他感受的是心疼和自责。 母亲同样需要他的拥抱。

- 5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那一个月,他把母亲抱来抱去,后来母亲能走路了,可仍然让他抱。他就想笑,他想,母亲真是一个老小孩呢。

不久,母亲出院了,他又开始忙了,每天都那样忙,但周末的时候,他必然要回家,而回家后,他第一个动作就是拥抱一下母亲。因为他知道,母亲想要的是子女的爱和温暖。 吃年夜饭的时候,他封了一个大大的红包给母亲,母亲拒绝了,笑着说:“儿子的拥抱是我晚年最好的礼物,千金难得。”小孙子在一旁嚷着:“奶奶,我长大了也要抱你!”又转向自己的母亲:“妈妈,今后你老了我也会每天抱你!”

那是他吃过的最美最香甜的年夜饭,他从此明白,有时候,爱不需要太多语言,也不需要太多物质,只要一个轻轻拥抱,就足以表达。 (摘自《小品文选刊》2007年第18期) 1.这一次“他”为什么必须回家?

2.文中画线句子属于 ,有什么作用?

3.在医院中抱母亲和回家拥抱母亲,有什么不同内涵?

4. 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什么时候,那个庇护他的强大的怀抱,如此羸弱了呢?

5.读完本文,你的情感之弦是否为之一颤?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1.只有那些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 2.(1)“黄金屋”指纸钞或值钱的东西 。 (2)“试金石”见说寄出去的书成为了检验孩子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的测试物。

3.示例:老人在想: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收到书后都无动于衷?难道他们对别人的给与都不知感激?难道这群孩子情感都那么缺乏?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就让人担忧了。” 4.为后文老人等待学生来信(来电)和收到贺卡埋下下伏笔。

5.因为没有感激之心即使受到别人再多的关爱,今后也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6.略。

《五十元钱》: 1.为下文“我”与孩子的交往埋下伏笔。

2. 一来是想求个安静,二来也是为了一种莫名的心安。

3.动作、神态描写;细腻而传神地表现了孩子被“我”的举动所感动。 4.因为“我”被孩子的真诚所感动。

5.示例:全社会都应关注西部学生的学习,奉献自己的一颗爱心。 《抱一抱母亲》

1.因为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很重。

2.插叙;交代出母亲的生活的不易,也描写出“他”内心的愧疚。 3.在医院抱母亲是为了治疗,而在家里拥抱母亲是为了给她爱和温暖。 4.“强大”表明母亲曾经给了“他”伟大而坚强的母爱,“羸弱”写出了母亲现在的衰弱。这一对反义词交代出母亲的一生,也暗示了作为子女的责任。 5.提示:可以从关心父母、懂得孝顺父母等角度来回答。

- 6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发于《语文周报?重庆专版》)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专题 说明文阅读专题

徐贤友 【聚焦中考】

《课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可以看出,中考说明文的考查同其他文体的考查一样,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注重选材的教育功用和人文价值的充分体现。纵观2007年全国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说明文阅读在整个阅读题中的比重在增加,在所调查的100套题中,近七成设置了说明文阅读;

2.选文内容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

3.试题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整合,强调人文精神;

4.题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致可以包括三个层面:概括性理解,精细化理解,迁移性理解。 【考点搜索】

1.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如:“乔家大院的建筑特征是 ”(2007年山东滕州)、“读了本文,你觉得氢气作为一种新能源有哪些优点”(2007年浙江金华)。

2.考查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如“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请补写出其中缺少的部分: 什么是可燃冰→ →首次发现可燃冰的时间、地点及估计全球储量→ →目前开发利用面临的难题”(2007年四川广安)、“这段文字按照地学科学发展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2007年广州高州)。

3.考查对说明方法极其作用的理解,如“文章第③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举例并说明其作用”(2007年江苏镇江)、“第⑤段除了使用列数字的方法外,还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就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使用效果”(2007年湖北潜江)。

4.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或局部感知,如“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2007年浙江湖州)、“读完全文,你认为“雀”与“鹊”有哪些不同”(2007年江苏泰州)。 5.考查对修饰语、关键词的理解,如“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2007年浙江嘉兴)、“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大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2007年湖北随州)。

6.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如“比较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内容,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2007年北京)、“第⑦段中地球‘不堪重负’‘生病了’‘在呻吟’在文中指的是什么?”(2007年湖北恩施)。 7.考查综合探究能力,如“风筝最早发源于中国,风筝的发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骄傲。 请发挥你的想像,进行一次创新之举,设想出将风筝运用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方法”(2007年湖北潜江)、“阅读下面材料,联系上文内容,围绕“怎样保护濒危植物”问题,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2007年江西)。 【方法指津】

1.对说明对象的特征及顺序的把握。

①分清说明对象的类别,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顺序。说明对象的特征和顺序,因说明对象的类别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介绍事物及事物发展变化类的作品,常用时间或空间顺序,其特征往往表现于外,可从形状、构造着手把握;介绍事理类的作品,常用逻辑顺序,其特征常常隐藏于内,须从性质、成因、关系着手把握其特征。 ②抓住中心句或标志词,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顺序。说明文每段乃至全文一般都有中心句,

- 7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事物的特征往往隐含在中心句中,因此从抓中心句入手,往往可以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文的三种顺序又各有不同的标志词,如表时间顺序的时间词,表空间顺序的方位词,表逻辑顺序的内在关系词,抓住它,判别文章的顺序就会容易。 2.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理解。 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是容易题,复习时抓住常见说明方法定义理解即可。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稍难题,不过只要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讲清其表达上的具体作用即可。一般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清楚,使说明的语言更加直观、形象,具体如下: ①举例子—— 作用: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真实说明了??(事物);识别方法:抓住“比如”“例如”“如” 等标志性词语。

②分类别:就是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一说明 作用:能有条理更清楚的说明事物。

③列数字:作用: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更有说服力。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用了数字就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表示年号、日期、时间的数字。 ④作比较:就是事物比较和事理比较;作用: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增强了说明??(事物)的效果。

⑤画图表:作用: 增强直观性,使事物特点一目了然。

⑥下定义:作用:准确简明的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表述形式:“某某是什么”、“某某叫什么”。

⑦打比方:作用:具体、生动、形象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 3.对修饰语、关键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起作用的理解。

说明文中有些修饰语看似模糊、不确定,却往往是语言运用准确、严密之所在,解答此类试题,不能游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应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分析,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4.对说明中心及说明内容的把握。 在说明文阅读中,可以从文题或关键词入手,把握说明中心,说明中心的概括其实就是“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文中关于说明内容概括可以细读全文,运用找出中心句或关键词的方法进行。

5.对重点句子句义的理解。

说明文中重点的句子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其真正意思不容易把握。理解重点句子的句义,必须透过语句字面意思,看到句子表达的本意,理解它的实质。 【真题例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007年重庆市中考题) 三峡博物馆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

- 8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 2.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 )

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象征着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

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涵。

3.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

“壮丽三峡”: “远古巴渝”:

4.请从选文第、第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有关部门准备打一则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则广告撰写广告词。要求: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字以内。 [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对文章说明顺序的把握。通读全文,可以很容易看出本文是按照空间的说明顺序,再稍做辨析,就会发现,前两段说明了博物馆的外部特征,后四段说明了博物馆的内部特征。第2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答题时需要紧扣住“历史与文化”这一要求,这样就可以发现,采光效果不属历史文化寓意。第3题考查对所说明的对象的特征的把握。答题时,需要细读相关段落,从中找出关键性词语加以概括。第4题考查对说明方法极其作用的理解,可以结合所学的说明方法的知识来回答。第5题一道开放性试题,它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三峡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考查拟写广告的能力。 【新题演练】

(一)阅读《重庆轻轨飞扬》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 9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重庆轻轨飞扬

在最新的重庆交通地图上,一条长龙在山城蜿蜒盘旋,龙头在商业中心较场口,龙尾在钢铁基地新山村。它纵贯长江和嘉陵江间狭长的渝中半岛,穿行于中梁山至真武山之间的低丘地带,长19公里,跨越三个行政区,辐射九个片区,把主城六大行政区的重要交通干线、桥梁和客流集散枢纽链接在一起。这条长龙就是穿越山城迷雾风驰电掣、凌空飞扬的重庆轻轨。

它是一条交通线路,但它又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路。

轻轨为重庆人带来了方便快捷,城市因为轻轨而变短。轨道交通建成后,主城区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上升,达到32%,居民的平均出行时间从先前的57分钟下降为现在的33分钟。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22.7%,大大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而市民经过一至两次换乘,就可到达目的地。

在期盼与憧憬之后,重庆人坐上了轻轨,穿行于这个山水城市之间。而整个轻轨沿线也出现一种莫名的“兴奋”,这种兴奋就是“经济效应”。 轻轨本身对区域经济具有很强的带动性。直辖七年,重庆的城市交通格局和经济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直辖前的“两桥连接一个渝中半岛”,变成多座大桥和高速公路串起的渝中、江北、南岸、经开区等多个组团式经济圈,同时形成了以解放碑为首的5大商圈。但随着轻轨的运行,一种全新的“带状经济”首先在九龙坡地区悄然出现。纵观轻轨较新线,九龙坡境内的轻轨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成为重庆风景的移动瞭望塔和重庆文化的窗口,这是轻轨的另一使命。

一方面,重庆一面靠山、一面环水,形成了典型的山水格局的地貌。另一方面,重庆又具有丰富而悠久的文化资源,巴渝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风、民俗、民情丰富多彩。轻轨沿线经过之地,文化色彩浓郁。其中,包括地域特色明显的民居和一些历史古迹。

绵长起伏的轨道,列车以平均每小时32公里的时速自由地在城市间穿行。坐在宽敞、明亮、舒适的车内,感觉就像在空中飞翔,让人情不自禁兴奋、激动。云淡风轻,透过明净的车窗,从高空俯看自己熟悉的家园,城中美景如一幅流动的风景画,飞速从眼前划过。

列车无声地在轨道上飞驰,行如风,稳如松,60分贝的运行噪音被淹没在喧嚣的城市中。乘坐在轻轨之上,感受它从地下到空中,像一条蛟龙一般忽而潜隐地下、忽而凌空飞架的壮观气势。举目向窗外眺望,江水潺潺、群山争翠,沿途美景尽收眼底,她们韵味无穷。 轻轨插上了文化的翅膀。13个车站,13个展馆,各个展馆都有自己的风味:根雕收藏馆、老照片收藏馆、古瓷器收藏馆,应有尽有,在较场口车站内看“轻轨赋”、轻轨线路模型和车模展台;在黄花园车站参观民族民间工艺品展馆,进小吃城;在牛角沱车站浏览老照片收藏馆,有心者更可在顶层观景平台看江景。等车不是枯燥无味的事,而成了风雅的举措。 1.从全文来看,轻轨对于重庆的发展有何作用?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3.选文说轻轨“成为重庆风景的移动瞭望塔和重庆文化的窗口”,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内涵的一项( )

A. 举目向窗外眺望,江水潺潺、群山争翠,沿途美景尽收眼底,她们韵味无穷。 B. 在黄花园车站参观民族民间工艺品展馆,进小吃城。

C. 在牛角沱车站浏览老照片收藏馆,有心者更可在顶层观景平台看江景。 D. 随着轻轨的运行,一种全新的“带状经济”首先在九龙坡地区悄然出现。 4.文中的“从高空俯看自己熟悉的家园”“举目向窗外眺望”的加点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5.阅读完本文,你一定有言犹未尽的感受,请你为本文写一个简短的结尾。(50字左右)

- 10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二)阅读《大足石刻》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足石刻 如禅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大足县,全县有石刻40余处,以宝顶山、北山的规模最大、刻像最集中、造型最精美,被誉为“唐宋时刻艺术圣殿”,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作品,摩岩造像达5万多尊、87类题材,“横融儒、释、道,纵贯千余载”,“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也达到了高度统一。在艺术形式和风格方面,它又有别于西北和中原的早期石窟。不但有中华民族自身的审美意识,更具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既具有雄浑的阳刚之气,又有世俗情趣的婉约之美。它以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术、丰富的内容、卓越的技巧蜚声中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宝顶山则是世界石窟的压轴之作,始建于公元1179—1249年间,历时70年,沿岩壁开凿,其中尤以举世无双的千手观音和长达31米的卧佛著称。

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米。这尊佛像是横卧着的,人们就叫它卧佛。佛前有一弧形沟壑,自然形成了仙界、人间的分界线,所以每次去我就要示意客人站在仙界内为其拍照纪念。这幅图画给人的感觉是肃穆宁静的气氛,而没有惊恐慌乱的情景。宝顶山这尊卧佛是半身像。他下半身隐入石岩之中。这种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有种于有限中产生无限联想的艺术效果。故大足民间对宝顶山卧佛有“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的说法,给人插上了无限想象的翅膀。 《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壮观的雕像,它的“千手”(准确数字是1007只手。传说本来1009只手才是最顶点,由于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皇帝为“九五之尊”,故雕刻了1007只。)如孔雀开屏般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每只手都雕得纤美细柔,手里拿着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人们称它是人间唯一的千手观音石雕像,是天下一绝!金光闪闪的千手、千眼观音,令游人莫不叹为观止! 一组叫《父母恩重经变像》的石刻,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等,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现一个主题,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相当生动、细腻,并都刻有文字说明,仿佛古代的连环图画。其中穿着开裆裤、摸着妈妈奶头吃奶的孩子的形象,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穿开裆裤的唯一石刻记录。 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

不少人认为,充满农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场》,是最精彩的,它所表现的是牧童驯牛。牛的犟劲和牧童在驯服牛后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画得非常真切、生动。 当身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诱惑,漫步在这一方净土,在欣赏石刻、山色、美景的同时,经过短暂佛教的从善教义的洗涤,仿佛灵魂变得清澈了许多,更加明了生命的意义所在,更加接近生命本来的意义。

1.请简要说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的原因。

2.阅读全文,说说选文按照了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3. 选文说《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壮观的雕像,然后在后面对其“千手”的来历做注释,

- 1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你认为这个注释有必要吗?为什么?

4. “其中穿着开裆裤、摸着妈妈奶头吃奶的孩子的形象,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穿开裆裤的唯一石刻记录”一句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5.结合下列链接材料,说说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怎样在文中体现的。(举出两例即可)

【链接材料】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 【参考答案】 《三峡博物馆》

1.按照从外到内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的。2.C 3.“壮丽三峡”:真实、壮丽;“远古巴渝”:古朴、厚重4.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据、举例子两种。示例 ①:列数据,准确地说明了三峡博物馆的建筑规模。示例②:举例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展厅中有大量天然三峡石。5.示例:三峡博物馆,展现壮丽三峡,传承巴渝文化;三峡博物馆,记录重庆历史;三峡博物馆,触摸重庆历史的殿堂。 《重庆轻轨飞扬》

1.交通给人们带来便利、带来“经济效应”、成为重庆文化的窗口。 2.列数字;轻轨为重庆人带来了方便快捷,使人一目了然,更有说服力。 3. D

4.不能,因为俯瞰强调的是从上往下看,眺望的意思是从高处向远处看,从具体语境来,这两者调换。

5.提示:语言简练,富有感召力,对全文起一个总结作用。 《大足石刻》

1.因为在大足石刻具有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术、丰富的内容、卓越的技巧。 2.“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3.有必要,因为这样会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使说明更准确,语言更严密。 5.示例:父母恩重、牧牛道场

(发于《语文周报?重庆专版》) 中考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阅读专题 议论文阅读专题

徐贤友 【聚焦中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议论文的考查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纵观2007年的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

1.从选文的主题来看,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生成长、求知中的问题,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如2007年中考选文《书与人的随想》(山西太原)、《学会做人》(福建福州)、《演奏快乐》(四川成都)、《孝心无价》(四川达州)等,这些材料着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2.选文绝大部分来自课外,也有少量的出自课内的典范的文章,

3.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如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局部理解等,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还有紧密结合文体特点进行设题。

- 12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4.题型以理解性题为主,并伴有拓展性试题。 【考点搜索】

1.考查对论点的把握,如“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007年四川成都)、“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2007年江苏盐城)。 2.考查对论据的理解,如“请具体分析第②段中哥白尼的例子有何作用”(2007年山西太原)、“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并说说理由”(2007年四川资阳)。

3.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如“用“/”标示全文论证的结构层次”(2007年湖北荆州)、“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007年辽宁沈阳)。

4.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如“试分析文章在论述“宠辱不必在乎”这层意思时的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2007年湖南常德)、“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007年辽宁沈阳)。

5.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品味,“第(7)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转战”若改为“辗转”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2007年山东滨州)、““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的句子中“主要”一词能否去掉?说说你的意见”(2007年河北邯郸) 6.考查综合探究的能力,如“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微笑值多少钱’的理解”(2007年福建龙岩)、“王明快考试了,妈妈整天唠叨个不停,唯恐他因看电视、玩电脑、打篮球而耽误学习。他烦透了。读了本文,请你开导开导他吧!”(2007年广西百色课改卷)。 【方法指津】 1.对论点的把握。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中心论点所处的位置首先看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还有的对论点表述不很集中,需要读者自己用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2.对论据的把握。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解答论据题,一般要做到:(1)结合具体语境,特别要注意文段首尾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对论据作用;(2)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有时从它们身上往往能得到某种语言暗示,进而读懂论据。 3.对论证的把握。 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⑦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4.对议论文结构的把握。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

- 13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5.对议论文语言的品味。

议论文的语言一般有以下特点: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严密性。对语言的品味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如上下句等。 6.对拓展性试题的探究。

拓展性试题一般着眼于对论点的理解和对论据的掌握程度,这两点都强调开放性,即联系平时的积累和实际生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平时需要广采博览,加深积累;另一方,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真题例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2007年中考河南实验区题) 年轻人也需要反省 廖廓

①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②在一些人的意识里,反省,似乎只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反省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是必要的,而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走过的路短,很容易出现失误和差错;后面的路长,反省就更有必要、更有价值。

③反省首先是对自身所作所为进行的思索和总结。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入而细致的收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并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犯错。

④反省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来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倘若青年人不但能反省自己,还能反思别人,善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就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

⑤反省,主要是对挫折和失败的思考和总结。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正确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聪慧,错误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清醒。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多,而且更为深刻。

⑥反省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要善于将反省后认识付诸实践。记得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恩师给我的寄语是:“望你孜孜以求,绘就人生‘前有碧绿、后有金黄’的美好画卷。”现在看来,要使自己“碧绿的青春”得到“金黄的收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辛勤耕耘、善于反省,并将反省的思考付诸新的耕耘,这样才有可能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为今后更大的成功,真正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⑦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经验证明,进步较快的青年人,必定是善于反省的人,反省能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我们希望年轻人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克服自身经验和履历的局限,进而从更广阔、更深厚的大地上汲取思想和经验的营养,使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选自2007年5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2.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认为年轻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省”?

4.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

5.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用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答题时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标题“年轻人也需要反省”以及第②段中的“而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进行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2题考查对议论文中首段引用名言的作用的理解。一般来说,可以从这几点来考虑:(1)与论点或论题的关系;(2)是否可以作为论据;(3)能否激发起阅读趣味或引起阅读注意。就本题而言,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加以思考。第3题考查对论证过程的把握。可以看出,文章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第4题查对议论文语言的品味。答题时,需要将它的一般作用(即准确、概括、严密)和特殊作用(即在该句中的作用)结合起来着笔。第5题考查对论据的把握。论据是为证明论点而服务的,B、C、D三个选项证明的分别是要苦学、虚学、善问,这些与自省没有多大联系,所以不能做论据,只有A项才支撑了论点。

【新题演练】 读书是一种享受 缪俊杰

①近年电视台《百家讲坛》对《论语》炒得很火,于是我翻了翻《论语》。孔老夫子那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突然使我产生一个话题:读书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

②读书为什么是一种享受?我个人体会,读书能得到许多知识,医治愚妄无知的疾病。我国汉代大文学家、大学问家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做过很接近皇帝的佐辅,可以说既是高干子弟,又是高级干部。但此人不太喜欢做官,而是喜欢读书。他毕生大部分时间都坐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读书和整理图书。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把当朝和以往几百年堆积如山的宫廷藏书重新整理。他勘校了《战国策》,编著了《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等著作,可以说他是后来流行的经、传、诗、赋的总编辑。正因为他读了许多书(包括好书和坏书),所以才说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这样深刻而富有警策意义的话来。

③我是很赞成很欣赏刘向这个判断的。人之初,脑子里是一片空白,只是后来读了书,经世事,才使自己的脑子充实起来。我想,每个知识者的一生中,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会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想读的书。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并得到精神的满足。所以,当你主动去找书读的时候,书就会使你感觉得到了愉悦,得到了享受。当然使人不愉的读书也有。特别是当今一些精神垃圾充斥市场的时候,你拿到这些书会感到头痛,读这些书是一种

- 15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精神负担。你把它丢到一边,不读它就是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此,我也很赞成刘向说的“善读”。图书是一种朋友,善读就是善于交朋友,尤其是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更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一些好书,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益的书去读,去欣赏。英国一位作家说过:“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社会上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不少。所以我们不仅要提倡多读书,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善读书”。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④读书要得到享受,得到快乐,当然还要持之以恒,讲求方法。中国古人所说:“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循序渐进”,“学然后知不足”,“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欲速则不达”,“业精于勤”,“学贵自得”,“专心致志”,“博学贵专”等等,都是至理名言,万世警策,我们应该认真借鉴前人的经验,才会使读书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你相信吗?可以试一试。

(摘自《新民晚报》 2007年第423期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 先回答:第②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再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 4. 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哪一项不可用?并说说理由。 ①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5. 结合文章,填充下面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读书卡片

? 类别:文化教育 编号:001 题目: 作者: 出处:《新民晚报》 2007年第423期 内容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 1 学会宽容 李忠东

①曼德拉在自传中谈及获释出狱那天的心情时写道——“当我走出囚室,迈出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曼德拉将悲痛与怨恨置于身外,而真正获得了自由,这是一种宽容,我们需要学会宽容。

②宽容是广阔无垠的大海,虽然不时掀起惊涛骇浪,但却有博大的胸怀;宽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尽管难免留下马蹄践踏的空隙,可能容忍各种草类共同生长;宽容像冰山上的一轮骄阳,融化了怨恨和猜疑的冰雪; , 。 ③一位名人说得好:“宽容为文明之考验”。愈是睿智的人,愈有宽广的胸怀。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一个人都会有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宽容

- 16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是一种美德,懂得宽容,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为人的真谛。现代社会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事实上我们是在一个连好心人都会互相伤害的世界里艰难地跋涉着。我们不能以针尖对麦芒,因为怨恨就像是一只气球,越吹越大,最后会膨胀到无法控制的地步。面对怨恨,我们应该不念旧恶,不计新怨,能宽容时就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④当然,要做到宽容并非易事,离不开修身养性、修心修德,使自己具备“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涵养;离不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设身处地多想想对方的感受和处境。惟有如此,才能以德报怨、宽以待人。

⑤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为定比定律争论了9年之久。最后,普鲁斯特以胜利告终,被确认为定比定律的发明者。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目空一切、得意忘形,而是对曾经激烈反对过自己的论敌贝索勒感激不尽。普鲁斯特衷心地说:“贝索勒先生,如果没有您一次次的质难,我是绝对不可能把定比定律的研究深入下去的。事实上,发现这一科学定律,有您一半的功劳。您允许别人的反对,从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令我感动,终生难忘。” ⑥宽容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它带来的凝聚力使人们团结在一起;宽容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它可以把嫉妒焦虑扫地出门,化干戈为玉帛;宽容蕴含着深厚的涵养,它教人怎样善待生活,善待他人,使心灵得到慰藉与升华。 ⑦当今有一句常听到的话,叫“活得太累”。其实,“累”与“不累”,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对有些事“糊涂一点”,对有些事“主动放弃”,对有些事“淡化处理”。

⑧人生在世,难免会与他人磕磕碰碰,发生矛盾。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甚至被伤害一类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然而其中有些矛盾并非大是大非,有些伤害也非他人有意而为。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以消除芥蒂,化解矛盾,改善人际关系。宽容不仅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出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学会宽容,就是严于律己、与人为善,这样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如果耿耿于怀,以牙还牙,睚眦必报,就难免加深隔阂,加剧冲突,种下“怨恨”。 ⑨有哲人说:“紧握拳头,抓住的只是空气;伸开五指,触摸到的将是整个世界。”当你面对周围所有的人,不管他们给你带来爱或帮助,还是恨或伤害,你都能秉持一颗感恩的心,明了他们的行为对你生命的意义,并以超脱的心感激和联络他们,那么你就会发现,那颗感恩之心会在自己的周围营造出一种春天的氛围,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和璀璨,爱你的人会加倍爱你,伤害过你的人也有可能从你的宽容中觉醒过来。

(有删改)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么提出的?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第⑤段中的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事例: 作用: 3. 结合语境,在文章第②段结尾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 。 4.仔细阅读文章第⑧段,说说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宽容。

5.“紧握拳头,抓住的只是空气;伸开五指,触摸到的将是整个世界”,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年轻人也需要反省》

1.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2.(1)强调反省的重要;(2)引出论题;(3)作为论据论证

- 17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论点(4)引起读者阅读兴趣。3.(1)自身所作所为;(2)别人的经验教训;(3)挫折和失败。4.表明“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是有可能但也不确定的结果,语言准确、严密。5.A

《读书是一种享受》

1. 读书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 2.引出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事例论证(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作者先引用了名言,再简介他的事例,证明了“读书能得到许多知识,医治愚妄无知的疾病”的道理。 4.第②项,因为它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5. 《读书是一种享受》,缪俊杰,本文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了读书是一种享受,并告诉我们要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 《学会宽容》

1. 我们需要学会宽容;通过曼德拉的名言引出。2.事例:科学家普鲁斯特感谢他的论敌贝索勒;作用:用实例证明了宽容需要修身养性,需要换位思考。3. 示例:宽容如波浪滚滚的大河,荡涤着以邻为壑的污泥浊水。4. 严于律己、与人为善。5.示例:怨恨、嫉妒只能最终让自己一无所获,而学会了宽容,就会使自己生存的天地一片宽广。 (发于《语文周报?重庆专版》) 中考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专题 小说阅读专题

徐贤友 【聚焦中考】

小说被人们称为“生活的教科书”,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近几年以来,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叙文语段考查多次出现在各省市的中考试卷上,2007年就共有近15个省市都考到小说的阅读和理解。总的说来,小说阅读题呈现出下来趋势:

1.选文的主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聚焦亲情、友情,关注学生的成长等。

2.阅读题的设计紧扣小说的文体特征,如整体把握小说叙述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等。 【考点搜索】

1.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如“阅读全文,概括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2007年山东枣庄)、“在你眼里阿纯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阿纯的性格特征”(2007年广西百色)。 2.考查对刻画人物的方法的理解,“本篇小小说主要足通过人物的_______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2007年江苏扬州)。

3.考查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如“阅读选文后,在下面方框中补全故事情节”(2007年辽宁沈阳)、“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要求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007年广东茂名)。 4.分析环境描写,如“文章的首尾各描绘了什么场景”(2007年四川内江)、 “小说写了少尉家乡哪些景物?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并说明这些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007年天津) 5.理解小说主题,如“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 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2007年湖北潜江)、

6.考查对写作技法的理解,如“关于‘小火柴’的真实身份,小说在前半部分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简要分析”(2007年湖北荆州) 【方法指津】 1.把握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

- 18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征,就要从上述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细致揣摩,整体联系。同时,还要善于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2.概括小说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情,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4.挖掘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捕捉小说中的技巧。

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

6. 谈看法、启示、体验。 这是一类开放性试题。回答这样的题,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联系背景,读懂内容;②针对话题,选取角度;③联系实际,具体阐述;④中心明确,思想正确;⑤简明扼要,准确无误。 【真题例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2007年山西太原中考题) 玛菲尔的秘密

①四年来,天真的玛菲尔一直深信:父亲之所以一直没有回家,是因为他在宾州经营着一家大型采煤厂而忙得脱不开身。当玛菲尔和两个弟弟想念父亲时,母亲就安慰他们:“采煤厂一般要经营四年才能稳定,到时候父亲就能回来看我们了!”

②圣诞节即将来临。一天,同桌比索问玛菲尔希望得到什么礼物,一心牵挂着父亲的玛菲尔说:“希望父亲开着鲜红的跑车回来看我们!”比索听完她的愿望,睁大眼睛问:“什么?你父亲刑满释放还能从监狱里开一部跑车回来?”

③玛菲尔如遭雷击,泪水迅速涌上刚刚还阳光灿烂的脸庞,她低吼道:“你不能侮辱我的父亲!他在宾州拥有大工厂!”比索白了她一眼说:“不信去问你母亲,谁都知道你父亲在蹲监狱!”玛菲尔抓起书包狂奔出教室,她要拉母亲来跟比索证实:世上没有比父亲更正直的男人,他怎么会蹲监狱呢?

- 19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④远远地,玛菲尔就看见花园长凳上熟悉的背影,母亲一定是太累了,又在长凳上打起了盹。四年来,她一个人抚养着三个孩子,此时也一定和自己一样想念父亲了吧?玛菲尔放慢脚步,轻轻绕到母亲面前,她睡着了,唇角带着美丽的微笑,眼角有浅浅的泪痕。 ⑤玛菲尔正要给母亲盖上毛毯,突然发现她怀里躺着一个浅灰色信封,“宾州第71监狱托比斯”,再熟悉不过的字体,却来自如此残酷的地方。毛毯从玛菲尔手中轻轻滑落,她几乎哭出声来,然后踮着脚尖离开了花园。

⑥玛菲尔背起书包,掩上铁门,回头看看玫瑰怒放的花园,看看孤独憔悴的母亲,她对父亲的鄙视突然减少了几分。善良的父母一定是想用这种方式,为他们撑起一片干净善良的爱的天空。

⑦玛菲尔跟比索道歉,并求他:“千万别告诉我弟弟,请你相信,我的父亲回来时,只会还给人们善良和真诚。”听到玛菲尔的话,比索羞愧难当,他说:“如果你父亲回来时需要一辆跑车,我想我父亲可能会借给他的。”比索的父亲埃德华先生,经营着一家大型汽车租赁公司。

⑧也就是从这时起,玛菲尔开始为迎接父亲做起了准备。以往不怎么做家务的她,现在居然开始学做面包了,为了以父亲的名义为家人准备礼物,玛菲尔还央求邻居考伯太太让她帮忙摘苹果,同时她还动员弟弟亲手为父亲做贺卡。一天,玛菲尔带着父亲四年来发表的文章和他以前赛车得到的奖章,去了埃德华的公司。小姑娘大胆的提议让埃德华先生大吃一惊。他问:“如果你爸爸骗走了我的车怎么办?”小姑娘咬着嘴唇,没有让眼泪流下来:“我发誓他不会这样做,再坏的父亲也绝对不会玷污女儿的尊严。”埃德华先生点了点头。 ⑨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当憔悴苍老的托比斯走出监狱大门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埃德华迎面走过去说:“欢迎您回家,托比斯先生!许多人都跟我说,您是最棒的司机,我等了您四年。”托比斯狐疑地问:“为什么您会相信一个刚出狱的犯人?”埃德华笑着回答:“因为我们都是父亲。”

⑩快到家时,埃德华将方向盘交给了托比斯,“这车以后由您掌握,行李箱里有四份礼物,回家和孩子们亲热完再来上班。”如坠梦中的托比斯打开行李箱,里面有四个包装精美的盒子,还有崭新的西装和领带。他当然不会想到这些是女儿玛菲尔的“杰作”,他在心里对宽厚善良的埃德华充满了感激。

(11)妻儿早已等在门口,铁栅栏上用玫瑰花拼成的“欢迎回家”四个字异常醒目。两个小儿子欢呼着朝红色跑车狂奔过来,那微笑着流泪的姑娘是玛菲尔吗?

(12)如果玛菲尔的父母有一天知道:11岁的女儿早就和他们一起以更宽容执著的决心来保护和捍卫爱的话,他们该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动?? (田祥玉编译,有删节)

1.读完全文,你认为玛菲尔为什么要保守秘密?

2.小说往往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请结合第⑧段中的一个细节描写,说说玛菲尔 有怎样的性格。

3.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试分析第④段和第(11)段中的 画线句子,比较两处“微笑”与“泪”所表现的人物的不同感情。

母亲: 玛菲尔: 4.小说是生活的教科书。《玛菲尔的秘密》一文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那样和谐? 请结合文章内容,以下面的句式作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理解。

和谐来源于 。

- 20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对小说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答题时,需要联系主人公玛菲尔的三个亲人: 弟弟、父亲、母亲,他们在这一场“骗局”中的巨大收获就是玛菲尔要保守秘密的原因。第 2题考查对小说中的描写人物细节的理解。细节之处见精神,该段对玛菲尔的动作、神态 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其性格特征。答题时还需要联系上下文,将人物放特定的环境中去感悟。 第3题考查对语言的品味,同时也是对通过神态描写来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考查。答题时同 样需要找出相关语句,结合具体语境。在这里,因为人物的身份和内心的想法的不同,母亲 的“微笑”、“泪”中所表现感情显然和11岁女儿的有所不同。第4题考查对小说主旨的 理解。这篇小说中人与人相处是如此的和谐,无论是家人还是邻居间都表现出一种理解、关 爱。回答该题,首先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如“宽容”等;其次要善于联系小说中人际之间 的关系,分析代表性事例,从中揭示出小说的主旨。 【新题演练】 回心虫 刘温

①百里山景的缝隙里住着老山民,人造的楼台亭阁与古老的破房,花花绿绿的玩山世人与山坡上的劳作人儿,恍若隔世,相映成趣。

②一群游人被一个小女孩的叫声吸引住了,上前观看。 ③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穿着只有在电影中才可以见到的那种补丁破衣,赤脚干裂灰白,稀黄的头发扎着的红头绳格外耀眼。她跪趴在山坡下一挂土塄下面,撅着屁股一声接一声地喊叫:“啊——”“啊——”每喊一声,都是从粗野到尖利到快要断气,头脸随着持久的长声慢慢下落,直到脸贴地面,直到小脸蛋憋成通红再憋成苍白,直到腹腔中的空气全部挤出,直到小身躯缩成一小团猛烈地颤抖一阵,死静片刻,吸气,扬身,直扬到脸对苍天,整个身子都被吸足的空气撑胀起来,再喊,再落,周而复始,一次一次又一次。

④太奇怪,太可怕,游人们一时只有听和看而没有任何其他举动。好久,相互间开始悄悄议论,这孩子疯了吧?丢东西了吧?家里有什么不幸了吧?地下有什么稀奇东西吧? ⑤游人们走得更近些,有人到了跟前蹲下身来,看出些故事了:小女孩的脸下有粉状的细土,顺着塄根有一溜儿。还鼓起一个个小小的土包来,小女孩每次喊到快断气时,嘴巴就贴近一个小土包的包尖,随着一次又一次持久的喊声,那小土包的包尖就慢慢地变形,出现一个小窝。小窝的中心就开始蠕动,最后,就有一个小小的虫子钻了出来,很小的小虫子,黑色的,两头尖,像小虱子。每当一个小虫子出现,小女孩就眯起眼睛笑一阵,接着再喊第二个小土包,喊出虫子来,再喊第三个。

⑥原来小女孩在玩叫虫子,这玩法太惨烈了点,而且,小女孩并不动那些虫子,她喊下一个土包时,上一个出现的虫子就又慢慢地回到了土里,土包就还原成原来的样子。有人想看看那虫子,伸手去捏,小女孩一下子跳了起来,面对有举动的人怒吼,凹腰撅屁歇斯底里,一种张扬的仇恨与愤怒,与叫虫时完全不同。想捏虫子的人缩回手,起身后退。所有游人都惊慌后退,不知所措。

⑦这些游人,是一个名人小团体,都是现代社会的人上之人,此刻,他们被一个小女孩的怒吼打入另一个世界,他们完全不懂小女孩为什么会仇恨,小女孩为什么那么执著地呼喊一个又一个小虫子而把人当成仇敌?小女孩究竟在呼喊什么?

⑧小女孩重新跪趴在地上,继续呼喊,声音已经沙哑恐怖,每喊一声,都好像一腔的血会全部喷涌出来!

⑨这时,一个男人从山坡上下来了。一个看不出年岁的成年男人,光头,补丁衣,烂帮的草鞋,扛着一把镢头,黑瘦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疲疲沓沓地走,不时伸长脖子干咳几下。 ⑩男人从小女孩身边走过,连看也没看一眼。

- 2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11)小女孩看见了男人,一下子笑了一脸,站起来就追上去,拉男人的衣摆,大声说:“爹!爹!我叫出来了18个!”男人不理,只管走,小女孩就乖乖地跟着走,口中喃喃:“我叫出来了18个??我叫出来了18个??” (12)那群游人很想知道是怎么回事,追着那男人问,一直追到了家。男人不得不说了:家太穷,她妈跟人跑了。那虫子是回心虫,传说谁能一口气叫出来100个回心虫,谁就能达成一个心愿,她想让她妈回来。

(13)游人们大都流泪了,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家这样的孩子。 (14)不料小女孩一下子抱住男人叫:“爹!不是!我不是叫她!我是想看见爹笑!爹,我一定能叫出来100个??” (15)男人笑了。

(摘自《意林》2007年第19期) 1.阅读全文,说说小女孩为何要玩叫虫子的游戏。

2.小说第⑥段画线句子描写了小女孩“保卫”回心虫的动作,联系全文,请你揣摩一下她当时的心理。

3.在你的眼里,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说第④段对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5.“男人笑了”,他为何而笑?读完后你有何感想?

最后一位客户 周海亮

他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他的客户。那客户将会带过来15万块钱现金。对客户来说,这是一笔重要的生意。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

他的公司开了好几年,似乎一直运转良好。不过,只有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有他知道自己赔了多少钱,又欠下多少债;只有他知道自己已经接近崩溃;只有他知道,明天,公司就将不复存在,现在他等待的,只有这最后的一位客户。他将收下这位客户的15万块钱现金,然后在黄昏,携款潜逃。他知道他肯定可以做到,因为那位客户对他毫无戒备。他知道这是犯罪,他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他想搏一把。

客户在约好的时间敲响了办公室的门。他把客户让到沙发上,递烟递茶,聊些无关紧要的话。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终于他们聊到了正题,客户打开密码箱,他看到15沓钞票。

这之前,他见到过太多次15万。每一次都代表着一笔不错的生意。可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生意可做。他根本不打算更没有信心完成这单生意,他只想骗下这15万块钱。然后,开始他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已经订好了机票,他知道自己一旦跟客户说了谎话,就将变成了贼,就将开始逃离。可是他认为没有办法,他认为自己必须去做。 客户说:“这次有问题吗?” 他说:“没问题。明天早晨,您过来提货。” 这时电话响了。很突然的声音,把他吓了一跳,是母亲打来的。上一次他和母亲通电话,还是一个多月前。 母亲说:“你还好吗?” 他说:“还好。”

- 22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买了很多菜,排骨已经炖好了,晚上回回锅就行??” 他说:“不了,今晚,忙??” 母亲问:“生意不顺心吗?” 他说:“没有,生意很好,刚接了一笔大单子,15万??” 母亲说:“那就好,晚上回来吧,你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吃过饭了。” 他说:“怕真的没时间。”

母亲在那边沉默了很久,然后,母亲突然问:“是不是生意不顺心?” 他说:“没有,刚接了一笔大单子??” 母亲说:“你骗不过我的,上次你回家,看你唉声叹气的,就知道肯定是生意遇到了麻烦。听我说,如果撑不下去了,别硬撑,回家歇一段日子??不管如何,家永远欢迎你。” 他抹一下眼睛,说:“生意没事。” 母亲说:“我给你攒了些钱,也许能帮上你的忙。晚上你回家吃饭时,我把钱给你。” 他问:“多少?” 母亲说:“5000块。”

他终于流下眼泪。今晚,他将携15万巨款潜逃,母亲却会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为了赚钱,他在酒店里宴请他的生意伙伴,花掉很多个5000块钱,而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公司,却悄悄地攒下5000块钱,并幻想用这5000块钱挽救他的公司。 他握着电话,流着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等你。”

然后,电话挂断了。其实,家与公司,相距不足20里。他慢慢踱到窗前,看窗外的阳光。阳光下人流如织,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他想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走在阳光里,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阴暗。他们之所以快乐,或许,只因为他们今天能够回家,吃一顿母亲亲手做的晚饭。 客户被他的样子吓坏了。问他:“你怎么了?” 他说:“没什么。” 客户说:“那我先走了,钱你收好,明天一早,我来提货。” 他喊住了客户。 他说:“没有货,我骗了你,我犯下一个无耻的错误,我想骗走你的15万块钱。” 客户愣住了。

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以后,客户思考了很久。 然后,客户说:“我可以等你3天,3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源,我还会和你做这笔生意。不过,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放弃了这个疯狂的举动?” 他说:“是母亲,因为母亲今天晚上,会一直等我回家吃饭??” ?? 他坚信,虽然母亲不懂经商,但她永远会是自己的最后一位客户。 (摘自《当代文粹》2007年第9期 有删节)

1.通读全文,你认为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说写“他”与母亲交流时是通过 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3.“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为何“却不停地打着寒战”?

4.为什么说母亲“永远会是自己的最后一位客户”?

5.请你根据情节的发展,发挥你的想象力为省略了部分内容补写一段。(50字左右)

- 23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玛菲尔的秘密》

1.一是不想让两个弟弟受到伤害;而是想让父亲感受到温暖,得到鼓励;三是体贴母亲, 为母亲分担忧愁。

2.示例①:玛菲尔“咬着嘴唇,没有让眼泪流下来”的神情描写,表现了他坚强的性格; 示例②:玛菲尔拿着父亲四年来发表的文章和他以前赛车得到奖章去说服爱德华先生,希望他相信自己的父亲,表现了她的聪明。 3.母亲:“微笑”表现了她为丈夫即将出狱能与家人团聚而感到高兴;“泪痕”则表现了 她四年来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所感受到的艰辛和苦涩。玛菲尔:“微笑”是因为看到父亲在 自己的努力下体面地回家而感到欣慰;“流泪”则表现了玛菲尔见到父亲时的激动心情。 4.示例①:理解。玛菲尔理解了父母摆手秘密的原因后,便主动保守秘密,并为迎接父亲 做起了准备;爱德华父子理解了玛菲尔的愿望后,便主动帮助托庇四,让他们一家人感受到 温暖。是理解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示例②:爱。因为爱,买菲尔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 心灵痛苦,给孩子们撑起一片干净善良的爱的天空;因为爱,玛菲尔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让刚出狱的父亲或的尊严;因为爱,埃德华父子帮助马菲尔,让一家人感到温暖。只有爱才 能对抗苦难,创造和谐。 《回心虫》

1.为的是喊回母亲,让父亲高兴。

2.示例:我不是在玩,为的是叫回我的妈妈啊,请你们不要干扰! 3.有着执着的精神,同时懂得父亲心。

4.在形象塑造上起一个烘托作用;在结构上能起设下悬念作用。

5.他为女儿的懂事而感动高兴;提示:可以从孝顺、理解父母等角度回答。 《最后一位客户》

1.知错能改、良心未灭、坦诚。 2.对话

3.因为他将做一件为人所不齿的犯罪的事:携款潜逃,所以心里感到害怕。

4.一方面母亲给了他5000元钱来做东山再起的资本,另一方面母亲给了他做人的资本。 5.示例:他回家陪母亲吃了晚饭,第二天回来的时候,他带上了母亲给他的5000块钱。3天后,他做成了那笔15万的生意,他的公司竟然起死回生。 (发于《语文周报?重庆专版》)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专题 散文阅读专题

徐贤友 【聚焦中考】

散文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它在形式上的特点是:(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来说,散文可以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2007年全国各地中考卷的散文阅读题在选文与设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强调价值取向,时代感强,人文内涵丰富,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人生,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深刻的印象;在语言上注重其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

- 24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文学价值。

(2)重视对文本的阅读考查,尤其会重视对文章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

(3)注重探究和运用题,既要求考生能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又要求展开联想,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和一定程度的社会生活。

为了避免与前几个专题相重合,本专题侧重于对抒情散文的阅读指导。 【考点搜索】

1.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概括,如“写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与表现作者思想倾向有什么关系”(2007山东山东滕州)、“.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2007年湖北武汉)

2.考查对文章脉络、顺序的梳理,如“阅读这篇散文,说说贯穿全文的是哪一句话”(2007浙江湖州)、“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步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 → → ”(2007年江苏南通)

3.考查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如“本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赏析下面这句话”(2007浙江宁波)、“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2007年浙江台州)。

4.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如“照第(2)段画线句子仿写: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评判青松的高洁”(2007年内蒙古赤峰)。

5.考查对关键性句子的理解,如“如何理解全文最后一话:心中有一朵花,它慢慢鼓动花瓣,发出的声音以一个开端的姿态去大及你的骨骼,唤起了一丝一丝的光线,越来越多的织成希望,在你心中铺张”(2007年四川成都 B卷)、“在(6)段中作者写道:‘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作者对新花表达了赞美,联系全文看,作者有什么用意”(2007山东临沂)。

6.拓展性、开放式考查,如“‘冬天在雪花的凝结中蔓延,秋天在树叶的秋千中摇摆,夏天在香樟的绿中膨胀,而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作者对春天情有独钟,你呢?你喜欢哪个季节,请简要说明理由”(2007年四川成都B卷)、“从文中看,作者对一朵蒲公英有着一种不寻常的感情,你在生活有是不是也有最钟情的事物 ,选择你钟情的一种事物抒发你对它的感情”(2007山东临沂)。 【方法指津】

1.在“形散”的外套下把握“神”。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同时,要会从“象征”中把握作者所寄托的“志”。 2.抓住线索,理清顺序。

抒情散文总是以景或借托物为材料,作者通过写对物或景的认识过程来表现自己的情趣,这种物象和情态在文中总是具体可感的,所以抒情散文的线索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从作者与借托物之间的关系方面去寻找。这条线索可以是景、物、人;也可以是时间推移、空间转换、移步换景,从而在此基础上理清顺序。 3.紧扣修辞,品味语言。

抒情散文侧重于描写。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所以在品味语言时,要更多的关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所达到的效果,将内容与形式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4.感受语境,依葫画瓢。

- 25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仿写这一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时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1)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你做什么,怎么做;(2)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3)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同时,所写的句子要符合语境,做到语意连贯。 5.推敲揣摩,重点突破。

一般来说,抒情散文中的重点句(关键句),或从微细之处体现出文章的主旨,寄托作者的感情;或从哲理的高度将描写与议论结合起来,深化中心;或从结构上起着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等作用。答题时,就需要紧密联系上下文,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特点,再从局部推敲揣摩,使自己对重点句的感悟与全文协调起来。 6.感悟形象,拓展思维。 抒情散文的拓展题,或者要求写出从文中的景物上所获得的人生启迪,或者要求模仿文中写作方法一一个类似的片段。回答这样的题应该感悟出形象,运用联想、想象,拓展自己的思维,同时注意以下几点:(1)读懂形象,把握其象征意义,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如“坚强”“高尚”等;(2)学习托物言志等手法,在描写中突出景物所蕴藏的精神内涵。 【真题例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2007年江苏淮安中考题) 西风胡杨 潘岳

①胡杨生于西域。

②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吹洗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篇英雄逐鹿的故事,一曲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倚成一幅慑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他是不死的树,是生命的树,是神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沸腾。A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信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坚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凸显着那一股硬朗朗的本色。 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青山,是绿水,是城市,是村庄,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他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他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他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鲜花,让给了芳草,让给了名山,让给了大川,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⑤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他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移动的流沙,竞能深入到二十多米的沙下去寻找泥土,并深深扎根于其中。如同中华民族,虽经无数风霜雨雪,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⑥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他们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比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B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⑦中华大地上,总有那么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总有那么一批无私奉献的中坚,总有那么一批甘于寂寞的士子,如胡杨般昂首,如中流砥柱般挺立。如此不被人知的伟大才是真正

- 26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的伟大,同理,不被人知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平凡。

⑧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第5期,文有改动) 1.作者笔下的胡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从上文加方框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 4.请认真阅读第⑤段文字,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感悟深刻,语言流畅,最多可获加2分。)

[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对所景物的特点把握。答题时,通览全文,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如“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考查对文中所运用的写法的理解。在这里,涉及这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二是结构上的铺垫作用,三是内容上的充实作用。抓住这几点就能比较好的答题。第3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品味。题干中所说的“语言运用的美”、“情感表达的美”,就是要求从语言(如修辞)本身的角度来分析,同时能指出其中所传达的感情或所描绘的形象的特点。同时需要联系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所达到的效果。第4题是道开放性试题,答题时需要紧扣胡杨的内在精神,感悟符合“和谐共处、团结协作、包容理解、荣辱与共,执著顽强”中的一点,要深刻、简练。 【新题演练】 春天来了 冯骥才

①迈过冬天的门槛,春天来了!

②这期间,你应该在岸边多呆些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漆黑而依旧冰冷的湖水泛起的涟漪,柔软又轻灵,与冬日的寒浪全然两样了。那些仍然覆盖湖面的冰层,不再光芒夺目,它们暗淡、晦涩、粗糙和发脏,表面一块块凹下去。有时,忽然“咔嚓”清脆的一响,跟着某一处,断裂的冰块应声漂移而去。尤其动人的,是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它们时而激情难耐,猛地蹦出水面,在阳光下银光闪烁打个“挺儿”,“哗啦”落入水中。你会深深感到,春天不是由远方来到眼前,不是由天外来到人间,它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它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它永远是死亡的背面。唯此,春天才是不可遏制的。它把酷烈的严冬作为自己的序曲,不管这序曲多么漫长。 ③追逐着凛冽的朔风的尾巴,总是明媚的春光;所有冻凝的冰的核儿,都是一滴春天的露珠;那封闭大地的白雪下边是什么?你挥动大帚,扫去白雪,一准是连天的醉人的绿意。 ④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日又推到湖那边儿。早来的候鸟常常一群群落在浮冰上,像乘载游船,欣赏着日渐稀薄的冬意。这些浮冰不会马上消失,有时还会给一场春寒冻结一起,霸道地凌驾湖上,重温昔日威严的梦。然而,春天的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有信心才有耐性。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

- 27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这时你会发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它和天空一样的颜色。 ⑤天空是永远宁静的湖水,湖水是永难平静的天空。

⑥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换了一番风景,明朗又朦胧。它日日夜夜散发着一种气息,就像青年人身体散发出的气息。清新的、充沛的、诱惑而撩人的,这是生命本身的气息。大地的肌肤——泥土,松软而柔和,树枝再不抽搐,软软地在空中自由舒展,那纤细的枝梢无风时也颤悠悠地摇动,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小鸟们不必再乍开羽毛,个个变得光溜精灵,在高天上扇动阳光飞翔。湖水因为春潮涨满,仿佛与天更近;静静的云,说不清在天上还是在水里、湖边,湿漉漉的泥滩上,那些东倒西歪的去年的枯苇棵里,一些鲜绿夺目、又尖又硬的苇芽,破土而出,愈看愈多,有的地方竟已簇密成片了。

⑦你真惊奇!在这之前,它们竟逃过你细心的留意,一旦发现即已充满咄咄的生气了!难道这是一夜的春风、一阵春雨或一日春晒,便齐刷刷钻出地面?来得又何其神速!这分明预示着,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竞争了。而它们,这些碧绿的针尖一般的苇芽,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

(摘自《小品文选刊》2007年第3期 有删节) 1.“迈过冬天的门槛,春天来了”,作者笔下的春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举出三点即可) 2.第②段中,文章特写了蹦出水面的鱼,这有何用意? 3.第⑦段中,“你真惊奇”一句有何作用?

4. 本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这句话:

大地的肌肤——泥土,松软而柔和,树枝再不抽搐,软软地在空中自由舒展,那纤细的枝梢无风时也颤悠悠地摇动,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

5.在春天的文字里徜徉,你一定感悟颇深。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春天的理解。

重庆的桥 樊水

重庆之美,美就美在有山有水。水绕古城,山非一般的土山土岗。不知从啥时起,先人来到这,依山而建城,沿水而筑码头。船于水之上,渡人于南北。古时是木舟,后来是轮船,来来往往,倒也方便。只是夏天发大水,滔滔洪浪,不时有船被洪水吞没,船毁人亡,在水波之上,撒一片久久不散的哭泣。

哭泣后,人们便渴望水波之上,有桥。

桥成了重庆人的梦,随春而绿,逢秋而枯,不知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如片片落叶,随风而逝;如一架沉重的大青石磨,推得人们“吱嘎吱嘎”地呻吟。 忽然一天,有人喊:“走,看桥去,桥要建好了。” “桥,啥子桥?” “嘉陵江大桥。”

那时我十来岁,家住江北溉澜溪。一次,老师带我们去沙坪坝烈士墓,从江北嘴坐船过河,然后再从朝天门坐车,绕了老大一个弯子。

老早就听说嘉陵江上在建桥,苏联专家帮助建,后来苏联专家撤了,那桥就搁下了。突然听说要建好了,真是欢喜得不得了。

- 28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那时,从溉澜溪到观音桥,得到五里店赶车。从溉澜溪到五里店没有公路,我们就走小路。正是春天,田野上阡陌纵横,一片翠绿,小溪潺潺,流水淙淙,鸟鸣如歌,野花起舞。 到五里店坐上车,不久便到了嘉陵江桥头。桥还没合龙,可我们仍然高兴得不得了。 这座嘉陵江大桥,就是现在连接观音桥和上清寺之间的那座钢架桥,它是重庆主城区两江之上建的第一座大桥。

之后,又在渝中半岛与南岸间建起长江大桥。那一带,曾有古时巴渝十景之一的“海棠烟雨”。阳春三月,于朦朦烟雨中立于桥上,观赏如烟似雾的海棠烟雨,令人有一种幻入仙境的感觉。但最让人感到踏实的,还是它和嘉陵江大桥一起,把南岸、渝中半岛和江北等地连成了一片,使人们往来于南北之间如履平地。若无此桥,一到冬天,大雾一扎,任你有天大本事,也只能望江兴叹。 如今,在重庆两江之上,已远不止这两座桥了。仅在主城区的长江上,就有马桑溪大桥、李家沱大桥、鹅公岩大桥等,还有在建的菜园坝大桥和朝天门大桥等。如果加上远郊区县的,长江上的大桥就更多了。在嘉陵江上,则有黄花园大桥、牛角沱大桥、渝澳大桥、石门大桥等。

说到石门大桥,那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远远望去,这座斜拉式的钢索大桥,犹如一架置于水波之上的竖琴。

过去,石门无桥,嘉陵江水波滔滔,南是沙坪坝,北是江北,靠南岸的江水中,是一大片怪石嶙峋的乱石滩,像一把锁江的大锁,不然,怎叫石门呢? 后来听说石门要建桥,我就想,有了桥,以后就好了。没想,当我蓦然见到石门大桥时,我简直有些惊呆了,这座重庆第一座斜拉式大桥岂止是桥,它简直就是一首诗!

其实,如今重庆建成的大桥,有哪一座不美呢?它们风格迥异,犹如美人,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它们与自然景观相融,使奔腾的江水变得婉约典雅,使静止的城市充满动感和奔腾的活力,也忽如一夜春风来,使重庆有着千般风情了。

今春一晚,当我从牛角沱大桥上走过,不知为何,我踌躇半天,脚步停了下来。我凭栏远眺,江风从江上刮来,耳畔却不知怎地响起法国诗人阿波里奈那首著名的诗《蜜腊波桥》:“过去了一天又过去一周/不论是时间还是爱情/过去了就不再回头/塞纳河在蜜腊波桥下奔流??”虽然桥下奔腾的不是塞纳河,而是嘉陵江,但在我心中奔涌的,却是比阿波里奈心中更加汹涌的激情与感动。

过去的时间,过去的爱情,就这样去了,它们化成了重庆的桥和桥的永恒,立于汹涌的波涛上。

(摘自《当代党员》2007年第5期 有删节) 1.“在水波之上,撒一片久久不散的哭泣”,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是按照 的思路来布局谋篇的。 3.你是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

4.文章借用《蜜腊波桥》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 重庆的桥,“它们风格迥异,犹如美人,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它们与自然景观相融??”读了重庆的桥之美,你一定会联想到它的其他美景。请选择你所钟情的一处来抒发你对它的感情。

参考答案 《西风胡杨》

- 29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1.最坚韧、最无私、最包容、最悲壮。 2.交代了胡杨的生长环境,营造了苍凉的氛围,衬托胡杨的形象,突出胡杨令人震撼的力量,为下文写胡杨做铺垫;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3.A处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胡杨与霜风、沙尘抗争的姿态,表现了胡杨顽强的本色和精神。或者A处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挣扎爬起”“撑出”,形象地描绘了胡杨与霜风、沙尘抗争的姿态,表现了胡杨顽强的本色和精神。B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4.略。 《春天来了》

1.富有朝气、充满自信、显露坚韧

2.用鱼儿的跃动来预示着春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也报告着春即将到来。 3.该句写出春“齐刷刷钻出地面”、是如此的“神速”而倍感诧异和喜悦之情。 4.该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大地回春的景象。

5.提示:可以大好春光中光积极向上,也可以谈珍惜生命,等等。 《重庆的桥》

1.因没有桥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突出对桥的渴盼。 2.古今对比。

3.烘托了“我”终于可以看到桥时的愉快心情。 4.对桥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

5.提示:能写出重庆的景点的特点,并能寄情于景即可。 (发于《语文周报?重庆专版》)

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

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 徐贤友 聚焦中考

综观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可以发现科技说明文成为阅读的一大亮点,其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选材上看,科技文阅读材料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例如:航天科技、能源开发、自然奥秘、生命工程等;从设题点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试题更为关注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从立意上看,不少地方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从题型上看,主观题和客观题并重,填空和简答成为主流题型,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有的则完全采用主观题形式命题。

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启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考点透视

一、考查内容

科技说明文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新科技、新发明的内涵;(2)新发明的依据;(3)新科技新发明的特点;(4)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5)新科技、新发明的操作程序、有关的设备、人员等;(6)新科技、新发明的意义及应用。 二、考点解析

- 30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同样作为说明文,科技说明文阅读题也始终扣住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来设题的。下面就对通常所考查的考点进行解析。

1.考查对说明对象的特征及顺序的把握。

①分清说明对象的类别,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顺序。说明对象的特征和顺序,因说明对象的类别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介绍事物及事物发展变化类的作品,常用时间或空间顺序,其特征往往表现于外,可从形状、构造着手把握;介绍事理类的作品,常用逻辑顺序,其特征常常隐藏于内,须从性质、成因、关系着手把握其特征。②抓住中心句或标志词,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顺序。说明文每段乃至全文一般都有中心句,事物的特征往往隐含在中心句中,因此从抓中心句入手,往往可以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文的三种顺序又各有不同的标志词,如表时间顺序的时间词,表空间顺序的方位词,表逻辑顺序的内在关系词,抓住它,判别文章的顺序就会容易。

2.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理解。 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是容易题,复习时抓住常见说明方法定义理解即可。讲出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稍难题,只要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讲清其表达上的具体作用即可。一般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清楚,使说明的语言更加直观、形象。 3.考查对修饰语,关键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起作用的理解。 说明文中有些修饰语看似模糊、不确定,却往往是语言运用准确、严密之所在,解答此类试题,不能游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应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分析,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4.考查对说明中心及说明内容的把握。

在说明文阅读中,可以从文题或关键词入手,把握说明中心,说明中心的概括其实就是“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文中关于说明内容概括可以细读全文,运用找出中心句或关键词的方法进行。

5.考查对重点句子句义的理解。

说明文中重点的句子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其真正意思不容易把握。理解重点句子的句义,必须透过语句字面意思,看到句子表达的本意,理解它的实质。 方法指津

1.“工夫在诗外”。

考生平时应该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多多关注最新科技动态,从而做到胸有成竹。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就能触发某种联想,有助于对材料比较快的理解,答题时就能把握住要

领。同时,也能在考场中节省出一些宝贵的时间。 2.考场“三部曲”。

第一步: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初读材料时,力求能初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辨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第二部:精读文章,筛选信息

再次阅读文章时,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精心筛选、整合信息。要从这几方面来考虑:①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②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归纳、整合信息应从该确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

第三步:综合整理,准确表达。 科技说明文阅读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的实际问题,答题时需要考虑到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语意的轻重、词语使用范围的大小、词语搭配等,力求做到表达恰当、语言简明、条理清楚。

- 3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典型题例

(2006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题)

测谎仪

测谎仪,英文为polyFaph,准确汉译是多道生理心理描记器或多道心理生物记录仪。 这是一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它检测的实质是嫌疑人有无与案件相关的犯罪心理痕迹,如果有,那他可能是涉案人。测谎结果只提供辅助参考,而不能作为定案的标准证据使用。 测谎仪之能“测谎”,并不是能测试犯罪嫌疑人在口供中有没有说谎,说谎率是百分之多少,而是“测真”,测的是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心理痕迹。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测试犯罪嫌疑人发案时是不是在现场。在测试过程中,不,管犯罪分子说不说谎,他甚至可以不说话,但他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会把他“供”出来。这是因为做过特殊事件的人(比如,杀人放火,投毒,特大盗窃,拐卖人口等等)对自己案前、案中、案后的经历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在他的记忆中,特别是在长时记忆当中,会保持终生不忘的信息。作案人被问及与案件相关的问题时,他的内心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测谎仪记录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皮肤电阻。第二个指标是呼吸。我们知道,人在紧张的时候呼吸就会变得急促,当作案人被问及作案的情景和细节时,他的呼吸会发生变化。第三个指标是血压,也就是脉搏。这三者中,血压占的比重不及前两个指标,学过气功的人,很容易对脉搏进行调节,但是他对前两个指标就调节不了,尤其是皮肤电阻指标调节不了。 在实践中,测试人员在准确把握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后,要经过以下六个阶段:对作案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动态分析描绘阶段,运用综合测试法编制测试题目阶段,对被测人进行测前访谈阶段,实测操作、观察和同步评图阶段,测试图谱综合评判阶段,测后谈话和讯问阶段。这六大阶段是保证案件测试成功的一个基本技术程序,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心理科学、侦察科学等为基础支撑,涉及的知识层面很多。 由于测试题指向的是心理事实而不是某一个嫌疑人,所以,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采用同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无辜者将会被排除,而真正的作案人将会被找出来。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测谎仪记录的有哪三个指标,各有什么特点?

3.第1段中加点的“可能”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要对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采用同一套标准来测试?

[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的是整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果注意到了关键段落的中心句,便可迅速得到答案:什么是测谎仪,测谎仪的功能,测谎仪记录的三个指标,使用测谎仪的基本技术程序。第2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特点的把握。答题时需要找到相关段落,抓住关键句,有的句子则直接进行了说明,答案便很容易得出:三个指标是皮肤电阻、呼吸、血压即脉搏。前两个指标不能调节,学过气功的人可以调节后一个指标。第3题考查的是对修饰语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准确,答题时需要以此作为参照标准,答案是:不把话说得绝对,准确表明存在两种可能。第4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细处的理解。答题时,需要精读相关材料,要正确把握文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确保不冤枉无辜者。 阅读延伸

在天外星球播种地球生命 科学家们表示,陨石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恐怕已让反抛至太空的地球细菌抵达了

- 32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遥远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

这项说法恰好颠覆了胚种论。根据该理论,地球生命起源于外来的彗星或陨石上的微生物。

任职加州莫非特田市美国航空航天局安姆斯研究中心的行星科学家摩尔表示,上述两种理论皆认为,生物在太阳系中散布的方式,非常类似细菌在一间拥挤的教室内相互追赶,他说:“只要一颗行星上出现了生命,所有的行星都会出现生命。”

我们已知,火星与月球上发生的撞击足以将岩石抛掷到太空中,最后掉落在地球表面,成为小型陨石;地球岩石要飞散至太阳系边缘则较不容易,因为这些物体必须先摆脱强大的太阳引力。

为了要找出有多少岩石能抵达外太阳系,6500万年前造成齐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大撞击,然后追踪数百万碎片弹射的路径。类似规模的撞击事件,曾在地球历史上出现过数次。 研究团队同时观察,有多少地球碎片能抵达公认较适合生命生长的环境,例如土星的卫星泰坦星、木星的卫星欧罗巴星。“我以前认为机率微乎其微。”领导该研究团队且任职于加拿大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的行星科学家葛雷德曼表示。 但是研究的结果却让葛雷德曼相当惊讶。在500万年内,约有100个左右的物体抵达欧罗巴星,且约有30个抵达泰坦星。2006年3月16日,他在得州联盟市举行的月球与行星科学研讨会中,发表了这项模拟结果。

然而,经历了突发的高温环境,以及抛入太空后的加速度作用,细菌还能存活下来吗? 研讨会中诸多研究学者对上述问题持肯定的立场。佛罗里达大学微生物专家尼克森即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安姆斯研究中心内,利用房子大小的喷射器进行相关测试。 为了模拟陨石的撞击力,他与同事们将弹珠大小的弹丸,以每秒5公里的速度发射至带有细菌孢子的水盘,再以泡沫塑料承接向上飞散的破瓦残碟。该研究团队发现,约有万分之一的细菌得以存活下来,摩尔表示:“这项实验结果是建立在相当精准的计算之上的。” 许多天文学家相信,细菌在太空中经历宇宙辐射的曝晒旅程后,依旧能存活,其上依附的细菌几乎一定会因落地的撞击力而相继死亡。 “但是在泰坦星上则是不同的结果。”葛雷德曼如此表示。该卫星外围浓厚的大气层会使陨石破碎成块,同时减缓碎块下降的速度,葛雷德曼说:“这形成了相当良好的安全网。”他补充说,“着陆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还会融化冰层,制造出一个为时不久但能让这些天外访客栖居的水池。”

在研讨会上,有人询问葛雷德曼:假设少数细菌真能安全抵达泰坦星的陆面,在该卫星大约零下170摄氏度的酷寒环境中,细菌是否能生存? “这就有劳诸位来解答了,”葛雷德曼告诉听众们,“我只不过是一个送货的‘小弟弟’。” (摘自《海外文摘》2007年第2期)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 研究的结果为什么让葛雷德曼相当惊讶?

4.到达泰坦星上的细菌有着不同的结果的原因是?

5. “我只不过是一个送货的‘小弟弟’”一句对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 33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1. 陨石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恐怕已让反抛至太空的地球细菌抵达了遥远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2.打比方 3. 在500万年内,约有100个左右的物体抵达欧罗巴星,且约有30个抵达泰坦星。4.(1)该卫星外围浓厚的大气层会使陨石破碎成块,同时减缓碎块下降的速度;(2)着陆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还会融化冰层,制造出一个为时不久但能让这些细菌栖居的水池。5.提示:可以从人类从事科学探索的道路是漫和艰巨的等方面来回答。

(发于《语文学习报》)

读透论据,夺取高分 读透论据,夺取高分

徐贤友 聚焦中考

议论文的阅读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笔者统计了2006年全国各地100份试卷,考查议论文阅读的占近六成。因此,议论文阅读题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复习备考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选文的主题来看,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生成长、求知中的问题,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如2006年中考题《读永恒的书 》(安徽非课改区)、《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江苏省泰州)、《正直》(黔东南州)、《单纯》(江苏海门)等,这些材料着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从考查的题型来看,它们紧扣新课标的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应该清楚议论文阅读所选的材料的难易和考查的角度。另外,考查的内容除了议论文文体所特有的知识点外,还考查非议论文文体所特有的考点,如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理解,根据文中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悟,考查探究和创新能力。 而对于议论文“三要素”之一的论据的考查,在中考阅读题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有必要读懂、读透,从而夺得高分。 方法指津

一、掌握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两者在逻辑上始终保持着一致。证明论点的依据主要有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两类,因此,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事实论据是指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科学的统计数据图表,它的特点是概括简洁,紧扣论点边叙边议。在文章中事实论据有的具体叙述,有的概括叙述,具体的事实论据容易辨认,概述的事实论据有时容易忽略,阅读时应细心辨认。对一篇文章中所列举的几个事实论据,要能够分析事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从事实中看出道理分析事例排列的合理性,以及详略安排等特点。

道理论据是指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为人们所熟悉的、所公认的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自然科学道理、公式定律等。道理论据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部分引用,还可以间接或概括引述,这些引用方式要注意从标点符号的使用中认真加以辨认。还要注意,议论文引用的名言(包括谚语等),除做论据外,有的也用来作论点,有的作为结论语,起到强调中心论点的作用;也有在引用名人的话申;既包含事实论据,又包含道理论据,不能将一切名言都视为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它应当是读者比较熟悉或为社会所普

- 34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遍承认的。阅读道理论据,应该能够从作者提供的道理中联系相应的事实,并以此检验这些道理论据能不能证明论点。同时,要留意积累一定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二、抓住考试题型,学会正确应对。 围绕论据,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题型:

1.考查对论据作用的把握,如“作者举日本丰田公司的事例有什么作用”、“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引用‘碳是女孩之最爱’这首诗的作用。”

解答这一类题,需要考生从结合具体语境,特别要注意文段首尾句中的关键词。

2.考查对论据所包含的意思的理解,如“阅读⑤⑥两段回答,作者列举中外艺术精品意在阐述什么道理”、“举惯偷刘金华的例子要证明什么道理”。

解答这一类题,需要考生认真读懂论据,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有时从它们身上往往能得到某种语言暗示。

3.考查积累语言材料的程度,如“请再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概括性的事例。”

解答这类题,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所举例子必须要合适,能证明论点;二是在举事例时,语言要简洁,精炼,要紧扣住论点,而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具体描述。这也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2006年安徽省课改区中考题)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 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 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 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 35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解析]

第1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特别是要留意关键词语的对应关系,还应该注意论点的概括性,做到了这几点,就很容易答题了。第2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材料的能力,答题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观察”、“劳动”等,这样就会切中要害;同时,要明白该段材料的类型,它属于反面例子。第3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感悟、品味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这个词语的重要性。第4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如能注意到第⑧段中所表述的“习惯”与“能力”的关系时,就会很快得出正确答案。第5题是道开放题,一般来说,答题时如能做到言之有理、有据即可。在这道题中,还应该抓住题干中的要求,即“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这样才能不会偏题。 [答案]

1.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2.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瘪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3.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4.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5.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阅读延伸 享受人生 梁衡 ①“享受”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大部分的时候是被当作贬义词使用的。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才知道这样理解未免狭窄。人来到世界上,美好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内容无限,你就是抓紧享用也只能仅得其中的一部分。老作家孙犁见几个年轻人在泰山极顶,不欣赏这泰山风光,却围坐在一块巨石上大打扑克。他感叹道:扑克何处不能打?这泰山风光却能享受几回?你看,这不是享受吗?这里没有剥削,没有欺诈,大大方方,自自然然,取之不尽,其乐融融。

②上面只是随举一例,其实享受自然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生命中值得享受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享受知识,读书学习;享受艺术,听音乐、赏诗文、观演出;享受情感,亲情、

- 36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友情、爱情;享受成功,奖励、鲜花、掌声;享受环境,浴新鲜空气、赏满眼绿色;享受精神,信仰、理想、宗教,等等。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这都是自然赋予我们,让我们尽情选择享用的。生命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之多。生命又是很短暂的,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逝。

③当然,那种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要达此点,先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勇气,就是对生活的勇气,鲁迅所谓直面人生,古人所谓舍我其谁,现在的流行歌曲唱的,潇洒走一回,痛快活一场。对生命没有充满信心的人,不热爱生活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生命之果的。二是创造,生命之身是父母所赠予的,而生命的意义却全靠后天的开发。可以说,你有多少创造,就有多少享受。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哥白尼和牛顿、爱因斯坦都分别创造了一个新学说,并因这个新学说而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一片新世界。因此,他们生命中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滋味,就多了一份特殊的享受。这么说来“享受生命”这句话是多么沉重,就像说“我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敢开口说出的,但这种高峰风光毕竟有人能享受到,它确实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爱因斯坦、达尔文、爱迪生、开普勒等人,当他们的伟大发现完成时,都说过类似的话:现在生与死对我都无所谓了。因为他们都已享受到了生命中最成功、最华彩的段落。就是那些壮志无酬、行将赴死的勇士,如布鲁诺、文天祥、项羽、谭嗣同、林觉民等,也是一种对生命成功的享受。当常人将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用来作衣食之享时,他们却将生命的炸弹作最后一掷,爆出无限的光热,通过凤凰涅槃,得到了永生。他们不但生时享受事业之乐、理想之乐,身后还永享历史之功和人格之尊。

④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生命的人,他 将造物者给他的一切都能尽情享受个够, 又进一步享受着自己的创造,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

⑤但是请别忘记,造物者同时又制定了一条铁的规律,生命只有一次,并且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对生命的享受不会那么从容,也不会没完没了。生命是一根甘蔗,甜甜的,吃一口就少一节。让我们好好地珍惜它,细细地品味它,尽情地享受它。

(摘自《人民文摘》2007年第1期 有删节)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文章第①②段列举了一系列享受生活的例子,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第③段举了几类例子?阐述了什么道理?

4.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5.对于“当然,那种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一句,有人说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同意吗?为什么?

6.联系本文,结合你的实际,谈谈如何来享受人生。

参考答案:

1.不但 还(而且) 2. “它实际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3.直面生活者、善于创造者、壮志无酬而勇敢赴死者。阐述了勇气和创造享受生活的条件。4.承上启下。 5.不同意。因为一方面,这句话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一味沉湎于享乐的人(现象)的轻视;另一方面,这样有助于人们对 “享受生活”的含义争取理解,避免产生误解,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6.示例:要理解生命的价值,珍惜美好生活,细细地品味它,尽情地享受它。

- 37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发于《中考金刊》)

- 38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mo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