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资料7 儿科概论

更新时间:2023-04-22 03: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958年资料7 儿科概论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儿科概论

江苏省中医学校妇儿科教研组

一 前言

儿科又名小方脉,它是整个祖国医学中的一个组成部份,因小儿脏腑脆弱,血气未盛,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纵有痛苦,口不能言,手不能指,所以后世又有哑科之称。大家知道婴儿是人类的花朵,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和成长,对于祖国的建设,具有莫大关系,党和政府,一贯关怀妇幼保健事业,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仅更加重视,并且把保护妇女和儿童,列入了宪法。在唐代千金方中曾经说:“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说明古代对保育幼婴,避免夭横的意义,同样有正确的认识。本篇所述,虽仅是有关儿科证治的梗概,然而对进一步钻研本科知识,是有所裨益的。

二 儿科发展概况

中医儿科由来已久,远在史记里面就有记载,如“扁鹊名闻天下,来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可以说是祖国医学史上记载医治小儿病的第一人,此时并已有了专门治疗婴儿疾病的方书,如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十九卷”“金创瘛瘲方三十卷”(唐人颜师古注曰:小儿病也),可惜都早已散佚,现在人所公认的第一部儿科专书是颅颅经,全书文字朴实,它总结了唐以前儿科学的成就,对儿科学术是有巨大贡献的,到了唐代,虽然没有专论儿科的医书,但千金要方中列有少小婴孺方,外台秘要中列有小儿诸疾门类,对于处理小儿的疾病,确已粗具轮廓,这些文献,在儿科学中,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迨至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钱仲阳著有“小儿药证直诀”,先论脉法、症状,次论方药,后附医案,这是一部儿科的重要书籍,明代薛己曾加校注,称钱氏“伟论雄才,逈迈前列,可谓杰起而振出者”,后世也有人尊他为儿科之圣,可见他在儿科学上的贡献;有其卓越的成就。

此外,如董汲的“小儿痘疹备急方输”,采集了经效秘方,辨明证候,是一部最早的痘疹专书。

又有刘的“幼幼新书”对于小儿疾患,大都具备,并且记载着婴儿的保育方法,以及惊风与症的鑑别,都很有价值。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廿卷(无撰者姓名),对于先天性畸形疾患,

1958年资料7 儿科概论

如骈指、缺唇、侏儒、肢废,等均有阐述,其中最突出的是已经能够认识到小儿的脐风与大人破伤风为一种病,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作出这样的诊断,确是一件惊人的事情,并创造了敷脐法,在小儿治疗方法上开辟了一条新的给药途径。

金元时代的儿科医学是在宋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成就蔚然可观,如元代的儿科名家曾世荣善疗惊风抽搐,并著有“活幼心书”。

明代祖国医学的伟大发明,首推种痘,以预防天花,清代俞茂鲲痘科金镜赋说:“种花始于明隆庆年间,即十六世纪的中叶(1567一1572),到了十七世纪,不但国内种痘,已经相当风行,且引起邻国注意,此法先后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远及欧非诸国,贡献于世界,造福于人群。

综观从金元以至明代,这一段时间内,有关儿科的专著很多,除以上所述外,如薛铠的“保婴撮要”,于幼科证治,最为详明,他说乳下婴儿有疾,必调治其母,母病子病,母安子安。又有万密齐的“幼科发挥”“育婴家秘”“痘疹起微”等书,内容丰富多采,理论精确详明,真是洋洋大观,他们对儿科都有一定的贡献,其中万氏对痘疹,尤独具慧眼,能判决生死,对临床有很大帮助,此外,如儿科中的推拿疗法,亦于此时著成专书,如“保婴神术按摩经”“活幼秘旨”“推拿方法”以及“小儿推拿秘诀”等都相继出现,这种疗法,具有简单、速效、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优点,对小儿疾病是非常适宜的。

到了清代,儿科学继续向前推进,如医宗金鑑的幼科心法,是把以前的儿科学作了一次整理与总结,所以内容亦较丰富,其中有很多独特的见解,如主张断脐用的剪刀,必须在火上烘过,次用火器绕脐带烙之,当以六寸为度,末用胡粉散敷。又有小儿初生不啼,用葱条鞭背,即能使小儿发声啼哭,这些都含有消毒和急救的意义。又如陈飞霞的“幼幼集成”亦是清代儿科著作中的佼佼者,他反对惊风俗说,同意喻嘉言氏的主张,认为惊风与太阳病同属一类,把他分为误搐、类搐、非搐,三种,因为陈氏对惊风具有卓见,能鑑别成惊的原因,对症下药,所以他对“沆瀣丹”,“金粟丹”等,用之均有独到之处,此外,如儿科的指纹诊察法,也于此时重视起来,幼幼集成等书都有详细记载,在儿科临床上多了一个诊察方法。还有沈金鳌的“幼科释迷”周震的“幼科指南”,叶天士的“幼科要略”,谢璞齐的“麻科活人全书”等都各有千秋。

综上所述,我国自有小儿专科以来,有关儿科专书,历代都有增加,学识也逐渐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这些宝贵著作中,可看到祖国儿科医学的伟大成就。在党的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方针政策指导下,使我们的儿科学,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新中国儿童的健康服务。

三 儿科疾病

儿科一般认为是小儿的内科,千金方曾这样说过,“小儿与大人不殊,惟用药多少为异”,这是指一般情况而言,其实有些成人的病,如七情疾患等,在儿科中是比较少有的,但是儿科也有它的特有疾病,如幼婴的胎疾,成长不足的弱症,以及痧痘惊疳等,是儿童多见的疾病,至于杂证,则与内科相同。儿科的辨证论治,是和内科一脉相承的,如冯楚瞻说:“凡为幼科,犹宜参看方脉诸书。”吴鞠通也说“不精于方脉妇科,透彻生化之源者,断不能作儿科也。”由此可知儿科临证,在病源辨证治法等各方面,都不能超越内科的范畴,现将儿科中常见的痧痘惊疳四大证作一简括性的介绍,对初生门各种疾病以及弱症杂症等,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再多述。

1.痧子 痧子又名麻疹,是小儿的常见疾病,多发于春冬季节,它的致病原因,主要是先天蕴毒,积于脾肺,复触冒时行不正之气而发,所以幼幼集成说:“麻虽胎毒,多带时行,

1958年资料7 儿科概论

气候寒温非令,男女传染而成。”

初起症状,咳嗽,鼻流清涕,目珠含润,流泪,喷嚏呵欠,与伤风相似,继而发热,热势乍重乍轻,目珠红赤,神疲嗜睡,默默不欲多语,经过三四日之后,疹点首先在耳后项部透露,继及面部及胸背,色红形如麻粒,初则稀疏,逐渐稠密,遍及周身及四肢,见点大约三天,渐渐隐没,热亦退解,这是麻疹病的一般过程。

此症有顺、逆、轻、重之分,凡是发热,面红有汗,欬嗽爽利,二便调匀,面部畅达的都是顺证,若无汗,肢冷面青,痧点隐约,成欬而气急鼻煽,或便泄次数过多,或遍身皆有痧点而面色青白的,都属逆证。

2.痘疮 痘疮又名天花,是一种险恶的疾患,它的病源,亦由于胎毒内藏,感受时气,内外合邪,触而即发。但自解放以来,大力开展预防工作,普遍接种牛痘,所以这一种疾患,基本上已被消灭了,在这里我们不作重点讨论,另有水痘一证,尚时有发生,临证经验不足,每易误认,今附简表于下,以资鑑别。

3.惊风 惊风是发热抽风证状的一个总名称。一般分为急惊与慢惊二类。这种分类,是根据证状时间等不同而划分的,它的分别原则是“阳动急速,阴静迟缓”,所以急惊起病迅速,形证有余,属阳,属热,属实;慢惊则久病中虚,形症不足,属阴,属寒,属虚。药证直诀上说:“身热力大者为急惊,身冷力小者为慢惊。”但在临床所见,有它的共同表现,如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等八候,需要根据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的辨证方法,作出正确的诊断。所谓搐,乃臂肘搐缩;搦,为十指开合;掣是肩膊摇掣;颤是或手或足或头或身体颤动;反是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引是两手像挽弓之状;窜是目上视,或直视似怒。视是目斜视或偏左偏右,而露睛不活。这些症状都是惊风在临床上见到的不同情况。

急惊的原因,由于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或跌仆受惊等,幼幼集成还指出了,暑证、疟、痢、欬嗽、丹毒、痘疮、霍乱、客忤、中恶等的邪毒深重、均可引起急惊。在临床上表现,又往往显出“痰、热,惊、风”四种证状,痰证是痰多气促,热证是高热口渴,惊证是神识不清,昏睡惊叫,风证是手足搐搦,角弓反张等。

慢惊的成因有三:(1)在急惊、伤寒、久疟、久痢、疹后或因风寒饮食积滞、虫积等病后未能及时恢复而转成的;(2)暴吐暴泻、久吐久泻而致脾胃虚极,形成慢惊的。得效方所谓“慢惊者,得于大病之余”,说得很为确切;(3)由误治而来,如过服寒涼攻伐,以及误汗误下,损伤正气等,一般的见证有面色苍白,消瘦,精神萎靡,呼吸微缓,口鼻气冷,昏睡或嗜眠,露睛、齿,以及脉象迟缓等虚弱证象。

4.疳积 疳积是泛指小儿的面黄肌瘦,营养不佳,体力消耗,属于虚弱现象,并且伴有某些显著证状,如头发稀少,竖立,五心烦热,甚至腹大脐突,是一种慢性疾病,世俗所称的疳膨食积,也就是指此而说的。疳证的范围很广,古人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等名称。又若疳症见大便泄泻的,就叫疳泻,胸膈痮闷的就叫疳痮,下利赤白相兼的,就叫疳痢。大抵疳疾既成之后,治疗就很难见效,并且有的还可以并发牙疳、鼻疳、眼疳、脑疳等,如果迁延日久,就能成为疳痨。

至于疳积的成因,综合古人认识,不外断乳过早,早进食物,脾胃受戕,或过食肥甘,积滞日久,或与湿热交蒸生虫,或母乳不良,调护失宜,或吐泻疟痢,大病之后,或攻积太过,气耗津伤而成。

1958年资料7 儿科概论

四 儿科诊断

婴儿不能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疾病的痛苦,即使已能言语,也不可能做到详细可靠的陈述,并且就诊时,往往啼哭叫扰,使脉象气息紊乱,辨证时很难凭依,因此给临床上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儿科病源比较单纯,外感无非六淫,内伤不外饮食,成人的五劳七伤六极,儿科里面是少有的,病因既不复杂,对诊断治疗来说,也是有利的一 面。

诊治小儿的疾病,除必须掌握了每一疾病的特征之外,四诊八纲的运用,同样不可忽视,否则便不能达到辨证论治的目的,今将儿科诊断方法,分述如下。

1.望诊 在儿科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如夏禹铸说:“小儿惟以望为主,问继之,闻则次,切则无矣。”望诊的重要,于此可见。

儿科望诊包括形体,面色,苗窍,指纹,舌苔,大小便等。

(1)形体方面:万密齐说:“形气实者,此禀气有余 无病易养,如形气虚者,此禀气不足 多病难养。”大凡筋骨坚强,肌肉丰肥,皮肤红润的,则体格强而不易感病,虽病亦比较易愈,如果形瘦发稀,筋骨柔软,头颅解,或者颈项软,睡时露睛等,则体弱而生长不足,容易感病,既病亦较重,难治且危,这些征象,古人每称之为“夭相”。

(2)面色方面:望面色,应该懂得以五部配五脏,五脏配五色的法则,如额属心,颏属肾,右腮属肺,左腮属肝,鼻属脾,心属火色赤,肾属水色黑,肺属金色白,肝属木色青,脾属土色黄。部色以相生者为顺,相尅者为逆。

至于五色的主病,一般是青主惊风和疼痛,红赤主热,黄主伤食与脾虚,白主虚与寒,黑主痛,亦主病危。大抵面色青白的,属阴盛而多寒,黄赤的属阳盛而多热。这是望面色的大概情况。

(3)苗窍方面:望苗窍,可以补充望面色的不足,舌为心苗,鼻准属脾窍,鼻孔属肺窍,目为肝窍,耳齿属肾。夏禹铸说:“五脏不可望,惟望五脏之苗与窍,其色若异于平日,而苗窍之色与面色相符,则脏腑虚实,无有不验者矣。”故唇舌红紫属心热,淡白属虚;鼻红燥是脾热,惨黄脾败;鼻孔干燥属热,流清涕属寒;目怒视而睛转者主风,直视而睛不转者,肝气绝;耳痿失色,肾绝不治,耳枯色垢,肾败难治。

(4)指纹:亦属于望诊的范畴,前人创立指纹诊断法,与面色病候相印证,以充实四诊之内容。

指纹诊断,就是根据小儿食指上的形色,来辨别病情,近虎口的第一节叫做风关,第二节叫做气关,第三节叫做命关,这就是虎口的三关,如纹现风关,病邪初入易治,纹现气关,病邪正盛,纹出命关,至重之候,多危,因此有“风轻气命危”的说法。

指纹颜色,可分青黑赤紫黄几种,形状上可分为鱼刺形等十种,兹列甲乙两表如下,以供参考。

幼幼集成认为幼科诊察指纹,“但当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则用之不尽矣。”这真是既明白又扼要的说法。

1958年资料7 儿科概论

(5)舌苔。(6)大小便。舌苔与二便两个部份诊断方法与内科相同,故从略。

2.问诊 景岳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当为问诊的要诀,如小儿能言对的,依序问之,可使诊断上得到很大的帮助,但幼婴而不能回答的,应当配合望诊与切诊,并向乳母询问有关病状,和发病前后情况,作为诊断参考。

3.闻诊 素问上说:“视喘息,听音声而知其所苦。”全幼心鉴说:“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者听其声音及啼声也。”可知闻诊在儿科四诊中亦相当重要,最常用的可分声音、啼哭、气味三种。

(1)声音:声静属寒,声噪属热,声低属虚,声高属实,声战为寒,声壮为热,声塞为痰,声重鼻塞是风寒症,声哑气逆多风痰症,声浊为湿或为痰症,气衰声微多属虚证,气盛声响多属实证,腹中雷鸣;是阳风飱泄,闻声即惊,属肝虚胆怯,这是从声音上辨证的大概情况。

(2)啼哭:啼哭可以说是小儿的一种言语,也是身体不适和痛苦的反应,所以有仔细观察研究的必要,通常饥饿的啼哭,大多声音绵长无力,常伴有吮乳,及吮指等动作,得乳之后,其哭即止;因痛而哭,高声而尖锐,忽缓忽急,时作时止;咽喉有病,则哭声嘶哑,呼吸不利;哭而无声,是肺绝之兆;疳疾啼哭,则声慢而带呻吟。

总的说来,小儿在病中的哭声,总以清亮和顺为宜,若尖锐细弱,或哭而无泪,多属重险之候。

(3)气味:大便酸臭,是伤食及肠有积热,小便臭浊为湿热内盛,口气臭秽,属于内热,或口生牙疳。

4.切诊

(1)切脉:因为小儿与成人生理发育的悬殊,所以脉搏也不相同,颅颅经脉法说得很清楚:“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若有脉候,即须于一寸取之,不得如大人分寸,其脉候之来,呼之脉来三至,吸之脉来三至,呼吸定息一至,此为无患矣,所言定息,呼气未出,吸气未入,定息之中又至,此是平和也,若以大人脉五至取之即差矣。”又说:“孩子脉呼吸十五至以上,三至以下皆死矣。”脉经上说:“小儿之脉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不及曰损,太过曰至。这是小儿切脉的方法和鑑别小儿正常 的与病危不治的二种脉搏标准。 关于脉搏的分类,幼幼集成上也叙述得很简明,它说:“小儿三五岁,可以诊视,第手腕短促,三部莫分,惟以一指候之,诚非易易,内经诊视小儿,以大小缓急等四脉为准,余意竟易为浮沉迟数而以有力无力定其虚实,似比大小缓急更为明悉。”这一段话,是很符合于临床实际的。一般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主里,病在里;迟脉主脏,病为寒;数脉主腑,病为热。此外,在小儿药证直诀脉法里,也有浮、沉、急、缓、弦、细、促、乱、等八脉的说法,这些都是古人对小儿脉搏通过实践而得出的有价值的结论。

(2)按胸腹:小儿每多不知饥饱,容易伤食而患胃肠疾病,所以按诊胸腹,也是诊断的重要一环。按诊之前,必先将手温热(因为在寒冷天气,小儿遇冷受惊,致使腹部紧张,变硬,失去真象),然后用手轻按或重取,可辨别他的硬、软、冷、热,以及拒按与否,来决定病的寒热虚实,大抵腹部软而喜按的,属寒属虚;腹部胀硬拒按的属热属实;腹部膨痮,按之像气枕中空的,属气郁不畅;按之有液体波动的,为里有积水;若腹有硬结如筋,而重按、久按,能移动的,是有虫积;除此以外,还要注意胸脘部的大小,和软硬等情况,这样详加按察,才能使治疗时有所根据。

切诊是四诊中的一种方法,但须配合其他诊断,才能得出正确和全面的结论,尤其在小儿就诊时,哭叫吵闹,脉搏容易失真,所以切脉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万氏育婴家秘说得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mf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