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3

更新时间:2024-07-08 15: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关系全局,意义重大。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充分肯定“三农”工作成绩,清醒认识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的艰巨性复杂性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形势明显好于预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业生产制约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举措,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10616亿斤,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增产。二是在农民工年初大量返乡、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的态势下,我们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际增长8%以上,首次

突破5000元大关,连续6年保持较高增幅。三是在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各方面支出需求大量增加的背景下,我们坚持加大“三农”投入,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是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重、农村工作急事难事多的形势下,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农村改革有了新的突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五是在农村新旧问题交织、内外矛盾交错的条件下,我们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三农”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企稳向好提供了基础支撑,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回顾2009年的农业农村发展,工作过程历尽艰辛,应对经验弥足珍贵,取得成绩来之不易。一是归功于中央对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果断出台一揽子计划,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着力化解宏观经济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在困难条件下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归功于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劲推力。增加农业补贴进一步调动了地方和农民积极性,加大公共事业投入进一步改善了农村民生,实施促进消费措施进一步开拓了农村市场。三是归功于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合力。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口及涉农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了共同推动“三农”发展的生动局面。四是归功于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活力。广大基层干部尽力帮助农民排生产之忧、济就业之困、解增收之难。亿万农民群众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以坚韧的毅力战胜困难,以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还会进一步加重,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有些还难以预料,2010年将是更为复杂而又十分困难的一年。从“三农”内部看,面临“三

个难度加大”。一是现有基数高、基础设施弱,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农业发展的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基础脆弱、科技薄弱、后劲不足的问题凸显。二是就业压力大、务农效益低,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农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生产用工成本上升,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三是投入需求大、国家财力紧,保持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难度加大。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大局看,需要进一步提高标准、充实内容、加大投入,保持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但在目前国家财力偏紧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比较困难。从“三农”发展环境看,面临“三个不确定性”。一是宏观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不足,存在着一些难以预见的风险。这些都会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影响“三农”发展。二是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日益复杂,除供求基本面的变化外,石油价格变动、投机资本炒作等的影响更加突出;从国内看,农产品价格在连年丰收之后面临下行压力,在成本推动和通胀预期影响下也存在上行推力,农产品价格走势难以预料。三是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气象灾害突发频发重发、时空分布异常。如何趋利避害,做到科学防灾、主动避灾、有效减灾,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面对来之不易的显著成绩,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善于把握机遇、敢于攻坚克难、勇于开拓创新,着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进农民福祉。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工作举措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新思想新理念,顺势而为地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新政策新举措。在理论创新方面,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新形势下“三农”所具基础地位、所处历史方位的深刻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创新方面,推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推动城乡公平税赋,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大规模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危房改造建设;推动城乡平等就业进程,建立城乡

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取消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限制。同时,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正在研究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问题。这些重大实践创新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可以说,经过几年来的艰辛探索、不懈努力,我们已经鲜明确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基本构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而坚实的步伐。

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还在扩大,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依然存在。从市场属性看,资源要素总是自发地向高收益高回报的产业和区域配置,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更容易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村流入城市,存在着推动城乡差距扩大的内在动因。从制度惯性看,城乡二元体制延续时间长、积弊程度深,多重矛盾交织、多方利益纠结,有些方面改不动,有些改革难落实,传统体制仍然在许多方面、以多种方式顽固地发挥作用。从思维习性看,长期形成的“城市中心”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根深蒂固,考核政绩过分看重GDP增长,衡量发展过分看重城市变化,招商引资过分看重二三产业,忽视“三农”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更要看到,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与二元体制的运行惯性同步共振,利益格局的刚性制约与传统观念的严重桎梏相互叠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不动摇,咬定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不放松,推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进程不停步。

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本质要求,认真总结和丰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成果、政策举措、实践经验,确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向前迈进。一要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我们党对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作出重大调整,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做到国民收入分配真正向“三农”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切实放到农村,改善民生的举措更多惠及农民。二要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尽快扭转资源要素配置向城市倾斜的局面,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要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促进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农村建设。三要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既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让留在农村的人能够安居乐业。从当前农村发展滞后的现实出发,必须在加快“三农”发展上下功夫,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四要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在提供公共服务、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让进城农民工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务必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扎实推进。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保护地方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又要吃透中

央政策,把住统筹方向,规范有序推进。既要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强化政府责任,积极作为、尽力而为,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把握好统筹的重点和力度,注重实效、量力而行。既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盘活农村要素资源,又要守住政策底线,不能突破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能损害农民合法权益。

三、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稳粮保供给,就是要继续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努力保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坚决防止粮食生产出现滑坡。增收惠民生,就是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坚决防止农民收入陷入徘徊。改革促统筹,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决防止在统筹城乡中忽视和放松“三农”的倾向显现抬头。强基增后劲,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基础支撑,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决防止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发生逆转。要认真领会2010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中央部署,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一)毫不松懈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这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如果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市场价格过快上涨,就可能使局部问题酿成全局问题、结构问题演变成总量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力争2010年农业再获好收成。要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信号不能变、要求不能松、支持不能减。在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搭建提升粮食产能的综合平台,统筹部署、整合资源、集成要素,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扩大

粮食高产创建实施规模。要积极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方式转变,推动菜篮子产品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重点建设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养殖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要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保持价格合理水平。继续提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对其他重要农产品采取临时收储措施。支持大型涉农企业集团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实行灵活高效的进出口政策,完善进口管理、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带来的冲击,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各环节统计分析。

(二)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抓住水、土、技、机等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做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着力做好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工作。要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继续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要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抓紧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特别是要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加大对生物育种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国内种业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着力培育大型种子企业,提高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要抓好农业机械装备建设,继续较大幅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着力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环节加快机械化步伐。重视

农用工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为设施农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提供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机械装备。

(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增收之源,必须把促进农民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发挥城镇化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继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要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继续扩大农业就业容量,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继续拓宽农村非农就业途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着力培育县域支柱产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要加强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探索建立政府补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有专长、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统筹力度,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实效。

(四)下大力气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这既是改善农村民生、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也会催生更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必须下大决心、舍得投入,切实加快推进步伐。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和农村沼气建设。特别是要支持农村住房建设,进一步增加农村危房改造投入,鼓励有条件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积极推动建材下乡;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水平。要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推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发展,加强森林保护和经营;落实

草原承包制度,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防治农村垃圾、污水、农业面源污染。要进一步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切实做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

(五)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准确把握农村改革方向,更加注重城乡联动,更加注重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要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和扩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努力满足农民信贷需求。要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同时,重点抓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建立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和农民负担重点治理等工作。要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开展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和国有森林资源统一管理改革试点。加强对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

四、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对做好农村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建设,提升党领导农村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一要顺

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在组织领导上,进一步落实重中之重的要求,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工作。在政绩考核上,进一步体现强化“三农”的导向,切实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等“三农”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在工作作风上,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带着感情、满怀热情、充满激情地做“三农”工作。二要顺应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新要求,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干部到基层任职。三要顺应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新期待,完善符合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完善乡镇治理机制,建立健全既保证党的领导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因地制宜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做法。加强对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指导。四要顺应农村利益格局深刻变动的新趋势,做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加强和改进农村信访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农村平安创建向纵深发展,健全农村应急反应机制。

(这是回良玉同志2009年12月27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

中国妇女第十次代表大会以来,各级妇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从推动解决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使妇女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妇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全局,充分发挥妇联在组织动员广大妇女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的重要作用,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作出了贡献。二是积极反映妇女的呼声要求,旗帜鲜明地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协助党和政府化

解有关社会矛盾,充分发挥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妇女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出了贡献。三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有力推动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基层妇女参政、农村妇女健康等涉及妇女发展与维权的重大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工作机制有了新突破,工作形成新亮点。四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呈现出可喜的新气象。五是切实转变作风,强化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意识,注重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2010年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落实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最后一年,还将迎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

一、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做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体现了我们党对包括妇女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的根本要求,是开展妇女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要进一步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自觉做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

第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团结、带领、激励、组织和帮助广大妇女发展,着力解决妇女发展中存在的政策、技术、信息、资金等瓶颈问题,努力破解制约妇女发展的难题;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牵线搭桥、加强培训,大力促进妇女就业创业;为妇女的发展争取良好的环境,大力促进提高妇女的地位;大力宣传广大妇女的作用和贡献,大力表彰宣传妇女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妇女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无私奉献、建功立业。要抓住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终期

检查及制定新的十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契机,全面谋划未来十年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要更好地尊重妇女的主体地位,服务妇女的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广大妇女谋求自身发展的积极性;脚踏实地地为广大妇女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妇女,大力加强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第三,坚持协调发展。要继续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为实现妇女与男性协调发展而不懈努力;推动解决农村妇女发展问题,促进城乡妇女协调发展。要认真研究制约不同阶层妇女发展的瓶颈问题,既重点抓好农村妇女的工作,也关注城市妇女的发展;既重点帮扶弱势妇女群体,又高度关注高层次女性人才的需求,促进广大妇女共同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妇女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为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第四,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要旗帜鲜明地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与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作坚决斗争,特别要在反对家庭暴力、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开展网络扫黄工作中发挥独特作用;不断争取在立法、政策、制度保障上实现新突破;抓住典型事例进行维权宣传,使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思想深入人心;进一步健全维权网络,形成维权的强大合力;提高维权工作水平,实现维权与维稳的有机结合。要抓住《妇女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的契机,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推动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

二、开拓创新,推动妇女工作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推动妇女工作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努力改革创新,使妇女工作更好地体现党的新要求、适应时代的新变化、贴近妇女的新需要。

第一,创新工作思路,力求新的突破。

一是以出台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为突破口,破解妇女创业就业的资金“瓶颈”。全国妇联大力推动并联合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家层面上出台了面向妇女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国家财政对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给予全额贴息,并将妇联组织纳入了小额贷款工作体系,使全国城乡符合条件的妇女群众都有权利和机会享受贴息贷款,在贷款覆盖面、贷款额度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极大地促进了城乡妇女的创业就业工作。

二是以推进农村妇女妇科病检查为突破口,大力提高妇女卫生保健水平。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妇科疾病定期检查”,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农村妇女的关心,也是各级妇联全力推动和努力的结果。随后,财政部和卫生部公布了《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管理方案》,在三年内对全国1000万农村妇女开展免费宫颈癌检查试点、对120万农村妇女开展免费乳腺癌检查试点。现在各地试点工作已启动,深受广大妇女的欢迎。

三是以大力提高村委会成员中女性委员的比例为突破口,大力提升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参与度。据统计,全国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仅为17.6%,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例仅为2.7%,与农村妇女在农业劳动力中占60%以上的比例极不相适应。为此,我们抓住2009年全国12个省区市进行村级组织换届这一时机,与民政部联合出台相关文件,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妇女参加村民委员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大力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已

完成新一轮村委会换届的省份,村委会成员中妇女比例有了较大提高;一些省全部实现了村党支部或村委会至少有一名女性成员,大大提升了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参与度。

四是以推动进一步促进高层次女性人才成长政策出台为突破口,努力为女性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参政议政及在各行各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女性人力资源的作用,关系到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为此,全国妇联在科技部等十余个部委的支持下,筹划启动了“高层次女性人才成长政策研究”课题,为党和政府出台有利于高层次女性人才成长的政策提供依据,为更多妇女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更多妇女参政议政,更多妇女走上各行各业各层次领导岗位创造条件。

第二,创新工作机制,力求取得长期效益。妇女工作是社会工作,妇联组织是人民团体,开展妇女工作就要主动作为、积极协调、争取支持,形成“政府主导、妇联配合、多方协作、共同推进”的长效机制,有效地推动解决妇女发展与维权中的问题。实施妇女小额信贷、加强妇女健康保健工作、在司法系统设立妇女维权岗、建立110反家庭暴力报警平台、将“母亲水窖”项目纳入国家的安全饮水工程规划等,都是妇联主动作为、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并形成机制的结果。今后要继续不断探索和完善让妇女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的工作机制。

第三,不断创新妇女工作的内容、载体和品牌,力求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丰富内涵、拓展载体、打造品牌是妇女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平安家庭”、“和谐家庭”、“春蕾计划”、“母亲水窖”、“母亲健康快车”等活动,致力于解决妇女儿童生存发展问题,已成为群众知晓

率很高、社会效应很好的载体,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并不断创新发展。同时,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形势发展需要,把基层探索出来的、受妇女群众欢迎的有效载体品牌,不断加以完善和推广,逐步形成群众认可、覆盖面广、社会效应好的新载体和品牌,增强妇女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三、狠抓关键环节,把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妇女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妇女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强化服务要抓好若干重点环节。

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服务妇女的立足点、服务基层的着力点。服务大局,就要从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更好地发挥妇女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节能减排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独特优势。服务妇女,就要针对妇女群众普遍关心、涉及妇女利益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周到服务;对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进城务工妇女权益、高层次知识女性和女干部与男性同龄退休等热点问题,要不断呼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推动问题的解决;发挥网络健全、载体丰富的工作优势,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维护妇女权益。服务基层,就要重点帮助解决基层妇女工作资源缺乏、人员不足、待遇偏低等问题,努力提高基层组织的活力和工作成效,使基层妇女组织有人干事、有资源干事、有能力干事。

狠抓法律实施、政策兑现、统筹协调中的关键问题,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抓难点,突破服务瓶颈。例如,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在执行中还有担保难以落实、项目技术缺乏、妇联干部有顾虑等困难,要继续争取

党政领导的支持,建立协调各方的贷款政策推动机制,着力解决项目、技术、专业组织等具体问题,使政策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要鼓励基层妇女组织解放思想、消除顾虑,增强组织、引导广大妇女创业致富的本领。要抓深化,扩大服务成效。坚持不懈抓各项政策的落实,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和服务成效。例如,要加大妇科疾病检查的推动力度,推广各地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扩大试点面,使更多妇女受惠;要密切关注患病妇女的治疗问题,推动妇科病治疗进入新农合轨道;要帮助贫困妇女解决治疗困难,把工作做深做实。

狠抓队伍和阵地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增强服务力量。一要切实发挥基层妇联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目前全国有84万多个妇联基层组织,它们是开展妇女工作的主要组织力量。要依照班子有活力、运作有机制、服务有队伍、活动有阵地、工作有成效的标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联系和服务妇女。要坚持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相结合,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不同女性群体中,扩大工作影响力和吸引力。二要充分发挥团体会员及各类妇女组织联系和服务妇女的优势,进一步探索联系和服务团体会员的新形式、新方法,帮助团体会员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做好联系妇女、服务妇女的工作。三要充分发挥妇联在社区和家庭工作中的优势,推动更多女性担任社区领导,在社区建设妇女儿童工作基地,组织引导广大妇女为社区建设服务、为基层家庭服务,为促进社会和谐作贡献。四要大力发展妇女专业合作组织和妇女连锁经营组织,为妇女就业创业打造更多更好的平台。五要丰富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阵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捕捉敏感话题,对涉及妇女权益的重大案件和突发事件,适时依法给予回应,加以正确引导,使网络成为我们与妇女交流的新通道、服务妇女的新阵地。 四、加强学习,转变作风

工作作风不仅关系妇联组织的形象,更事关工作成效。各级妇联要以科学的态度、进取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确保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开创妇联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要抓学习培训。妇女工作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面对的社会变化和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妇女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群众工作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介入经济工作的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大对妇女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力度,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妇女工作者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社会工作知识和本领,学习金融、经济、管理、法律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二,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广大妇女在基层,妇联工作重点也在基层。要进一步把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区、农村、家庭,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切实抓好基层工作的落实,使相关的政策、资金、项目及信息更多地覆盖广大城乡妇女,使广大基层妇女感受到妇女工作的成效。要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关系妇女的若干重大问题,力争在国家层面上实现政策突破,为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第三,要狠抓重点工作的突破。妇女工作面很宽,服务对象遍布社会各阶层,不同妇女群体在成才发展、就业创业、权益保护、利益表达和实现等方面的需求不尽一致。我们必须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住几件事关妇女发展的大事并有新的突破。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领域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群体不断扩大,与之相应的问题也在增多。我们要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措施,使妇联成为她们的贴心人和主心骨。

第四,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差别很大,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不相同。各地要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进取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做好本地的妇女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成效造福广大妇女。

第五,要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要处理好满足部分妇女群体个性需求与解决制约妇女发展共性问题的关系;典型示范与推广普及、扩大受惠覆盖面的关系;开展活动与服务妇女、为妇女办实事的关系;系统部署与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的关系。

妇女儿童事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

努力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 杜青林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统一战线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着眼党治国理政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统一战线的发展方向,找准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更好地团结各方面力量,共同致力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巩固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重大任务: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思想保证。统一战线作为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立足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根本任务,增强科学理论武装的自觉性。广泛团结各界人士,有效凝聚各方力量,需要共同理想的感召、共同目标的激励、共同利益的维系。科学理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对统一战线凝心聚力起着关键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作用。要把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统一战线的首要任务,贯穿于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全过程,体现到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各方面,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人心,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

把握统一战线成员构成多样、思想多元的特点,增强科学理论武装的针对性。统一战线包括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各方面人士,具有鲜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要从统一战线成员各自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强科学理论学习和武装,使他们能够从不同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运用统一战线求同存异、民主包容的方式方法,增强科学理论武装的实效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要尊重统一战线成员各自不同的实际感受和认识水平,探索有效途径、方式和载体,正确把握时机、节奏和力度,注重通过

自我教育提高认识,通过沟通交流析事明理,通过思想碰撞深化理解,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他们自觉运用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统一战线服务中心工作的时代要求: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统一战线必须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特点优势,努力提高履行职能的本领,使统一战线的作用更加突出、更富成效。

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本领。要明确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方向,引导广大成员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了解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增强顾全大局意识,提高把握全局能力。要把握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定位,积极发挥经济发展“加速器”、深化改革“助推器”、社会安定“稳压器”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将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创新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途径,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努力为广大成员献计出力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增强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协调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重要的是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成员的利益关系。要充分认识各方面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与具体利益的差异性,巩固共同利益,照顾特殊利益。要抓住协调利益关系的关键,着眼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动,了解统一战线成员对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合理需求,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其各项权益的实现。要牢固树立和谐共赢理念,引导统一战线成员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合理有序表达愿望诉求,努力形成在合作协商中化解利益矛盾、在团结奋斗中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增强思想教育引导的本领。善于教育引导是党的政治优势,也是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要把握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研究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的思想活动特点,寓教育引导于联谊交友、尊重包容之中,增强教育引导的说服力。要创新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思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照顾利益、提供帮助的切实行动,启发自觉、赢得信任,增强教育引导的感召力。要掌握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艺术,坚持平等相待、真诚沟通,用真挚的情感温暖人,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增强教育引导的亲和力。

增强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要增强政治辨别力,从政治上把握统一战线领域涉及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善于洞察苗头性倾向和潜在隐患,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要增强分析判断力,善于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政治和经济等多重角度,科学研判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做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要增强危机处置力,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在关键时候做到行动快、应对快、处置快,把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三、统一战线发挥政治优势的基本保障: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通过统一战线把方方面面的人团结到党的周围,共同完成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中的独特作用,为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统一战线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统一战线在扩大有序政治参与中发挥积极作用,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前提,以发扬民主为核心,以法律和制度为依据,做到思想要解放、范围要扩大、渠道要拓宽。要适应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情况,增强统一战线开放性和包容度,扩大政治参与的覆盖面,丰富参与内容和形式,把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等群体引导到体制内,广泛、深入、有效地参与

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帮助党和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情、倾听民声、集中民智,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也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加协调一致地运行,实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衔接;推动多党合作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地衔接,实现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动共产党执政与民主党派参政更加富有成效地结合,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广泛发扬民主的有机统一,使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着眼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全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机制。党外人士参加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鲜明特色,也是增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活力的重要方面。要着眼促进与党外人士的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各方面的作用,确保他们有职有权有责有为。要着眼促进与党外人士的可持续合作,拓宽选人视野,提供锻炼平台,完善选拔机制,努力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要着眼促进与党外人士的高效率合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规范担任正职的党外领导干部与中共党组(党委)的关系,推动党内党外干部合理搭配、和谐共事,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新形势下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鲜明要求:不断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

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就是要适应时代进步和统一战线事业发展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服务和实现科学发展为主线,弘扬科学精神,探寻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构建科学机制,使统战工作理念更加先进,布局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高效。

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科学理论指导是根本。要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源泉,以研究解决前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理论创新的重点,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体系。要立足统一战线80多年的丰富实践,总结成功经验,实现理论升华。要围绕深层次问题的解决,找准理论研究和创新的突破口,以理论政策创新带动工作发展。要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探索把握统战工作规律,增强统战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科学体制机制是保障。要以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为根本,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各负其责的统战工作体制机制。要以形成工作合力为重点,建立健全各种联席会议制度、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使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要以提升工作执行力为目标,着力健全综合协调、信息沟通、绩效评估、督查落实等工作机制,使之相互衔接配套,切实增强统战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科学性。

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科学工作方法是基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民主协商、广交朋友、教育引导、真诚服务等方法,不断增强统战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要从诚信入手,对事专心,对人诚心,以表里如一的道德力量、言行一致的做人品格,增强统战工作的回应力和感染力。要增强共鸣感,强化认同感,善于寻求共同点,找准关注点,实现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的一致性。

要点燃激情、开发潜力,把“心”的激励与“智”的激励融合在一起,变潜能为显能,转化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能。

大力弘扬沈浩精神 推动安徽崛起大业

去年11月6日,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为小岗村的发展鞠躬尽瘁,累倒在工作一线,永远离开了我们。沈浩同志从省直机关到农村基层,一干就是6年,他以坚守和执着,以奉献和拼搏,以青春和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树立了奉献基层、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他是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的杰出楷模,是选派干部的先进榜样,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涌现出的生动典型。我们为失去这样的好同志感到无比痛心,也为有这样的好干部感到无比骄傲。

沈浩同志逝世后,胡锦涛总书记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对沈浩同志表示沉痛悼念,对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提出明确要求。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个学沈浩、比奉献的热潮正在全国蓬勃兴起。作为沈浩同志家乡安徽的干部群众,更应带头学习沈浩同志,让沈浩精神发扬光大,凝聚成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强大动力。

沈浩同志致力发展、富民强村的执着精神催人奋进,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发展为先、科学至上。沈浩同志扎根小岗村以来,始终以发展为己任,坚持不懈地探求科学发展之路。特别是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后,他带领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胡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小岗村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村、制度创新实验村、城乡统筹先行村、文明和谐新农村的定位,找到了一条适合小岗村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沈浩同志挂职的6

年,是小岗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村容村貌变化最大、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作为欠发达省份,安徽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最大的任务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沈浩同志对科学发展的那份坚定,对加快发展的那份追求,正是我们最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强化“不发展最不科学、抓发展必须科学”的理念,始终保持不快不行的危机感、非快不可的紧迫感、能快则快的责任感、又好又快的使命感,聚精会神搞建设,奋发有为促崛起。要坚持发展不动摇,把发展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以心无旁骛的执着、咬定青山的坚韧、永不放弃的顽强,扭住发展、狠抓发展、力推发展。要加快发展不懈怠,树立强烈的争先进位意识,拓展视野、抬升标杆,坚定信心、奋力赶超,努力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要科学发展不折腾,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重大战略任务,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沈浩同志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难能可贵,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沈浩同志敢于担负“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历史重任,以再造一个新小岗的坚强决心,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实际行动弘扬创新思变、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建立了“主要干部抓全面、一般干部管一片、党员包户搞创建”的工作机制,确定了“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的总体战略,在大包干的基础上推进“二次改革”。他打破常规、顶住压力,顺应形势发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路子,推行规模化经营,鼓励大学生到村创业,组织村民成立专业产销合作社。一项项创新举措,使小岗村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迈入改革开放新阶段,走上致富发展快车道。

无论是30多年前小岗村的大包干,还是今天小岗村的“二次改革”,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惟有创新才能跨越,亦步亦趋永远落后。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敢闯敢试、勇于担当。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积极研究新情况,敢于解决新问题,加快推动思想观念朝着科学发展方向迈进,努力在解放思想中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在更新观念中理清发展思路、激活发展动力。要切实做好“结合”文章,把中央精神与安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所需与群众所求紧密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要鼓励干部群众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只要是求发展、不谋私,都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支持冒尖、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沈浩同志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沈浩同志放弃省城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欣然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前往小岗村任职。6年来,沈浩同志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秉持“人生价值不是由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来确定”的价值观,扎根农村,尽职尽责,辛勤耕耘。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既不能在年迈的老母亲身边尽孝,也难以为心爱的妻子助力分忧,更无暇顾及年幼女儿的学习生活。选派期满时,面对小岗村民以摁手印方式的真诚挽留,面对组织上的殷切期望,沈浩同志毅然作出了留在小岗村、继续干下去的决定。6年里,沈浩同志为小岗村、为群众贡献了很多,对家庭、对自己却亏欠了很多,他这种舍小家、顾大家,扎根基层、全心投入的奉献精神,生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充分彰显了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大爱。

沈浩同志能够在小岗村扎下根来,无私奉献,靠的是对理想信念的那份坚定,靠的是对岗位责任的那份坚守。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忠诚信仰,立足岗位,倾情奉献。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把远大理想与现实责任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伟大实践中,找准人生目标,激发动力源泉,升华思想境界。要立足岗位、恪尽职守,把工作岗位当作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平台,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做到天天在状态、时时有激情,兢兢业业干好每一项工作,努力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在“小”岗位上创出大事业。要着眼大局、无私奉献,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面对利益选择时大局为先,面对个人取舍时勇于牺牲,弃小利存大义,化小爱为大爱,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沈浩同志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令人敬仰,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牢记宗旨、造福人民。沈浩同志始终与小岗村同呼吸共命运,把赤诚的心捧给群众,把无尽的爱献给百姓。村里的“五保户”生病住院,他自己掏钱为其治疗;村民的住房出现险情,他连夜冒雨动员搬迁;村民家庭生活困难,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他用真情实意感动群众、团结群众,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他呕心沥血,以模范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生命代价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真谛。真挚的情感,真心的付出,深深打动了小岗村群众,群众爱戴他、拥护他,更感到离不开他。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对沈浩同志说的:“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视群众为亲人,把自己当公仆,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争当“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要饱含爱民亲民的真情,坚持以人为本,与民同心同德,时刻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努力做

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大政绩来追求,定政策向群众问计,作决策听群众意见,抓工作让群众监督,论实绩由群众评判,提高取信于民、凝聚民心的群众工作本领,扑下身子与群众共同奋斗,共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努力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努力做人民群众的暖心人。

沈浩同志艰苦创业、勤政廉政的奋斗精神令人钦佩,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勤奋工作、清正廉洁。6年中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沈浩同志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勤勤恳恳,忘我工作,为小岗村的发展殚精竭虑,为小岗人的幸福奔波操劳。沈浩同志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直面困难、正视矛盾,在百折不挠中砥砺意志,在攻坚克难中推进发展。他对工作任劳任怨、不计回报,对个人却十分严格、克己奉公。他生活简朴,勤俭节约,特别能吃苦,“和农民一个样”。他一心为公,清正廉洁,总是警醒自己,“要严于律己,公平公正,不能让小岗村民失望”,时常告诫自己,“要谨慎,不贪不狂,遵纪守法”。在沈浩同志身上,集中展示了共产党人勤勉为公的崇高境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尽管这些年安徽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安徽发展的任务还很重,发展的难题还很多,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牢记“两个务必”,永葆公仆本色。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蓬勃朝气,把心思放到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利和谐、促崛起的实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政绩。要始终保持知难而进的昂扬锐气,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不惧风险,不畏困难,有效化解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应对前进中的各种挑战,奋力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全面胜利。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牢记踏实干事是本职,干净为官是本分,以公仆之心对待权力,以平常之心

对待地位,切实做到思想不松防线,行动不碰红线,做人不越底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沈浩同志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为我们书写了一部生动教材,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他的可贵精神和高尚风范,像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必将激励江淮儿女锐意开拓,不断前进。我们要学习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沈浩同志的崇高精神,把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活动与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以沈浩同志为榜样,以沈浩精神为动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不断开创安徽科学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安徽崛起新篇章。 (作者:中共安徽省委书记)

抓住新机遇 实现新跨越

西部大开发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陕西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省为目标,突出重点,有序开发,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851.32亿元,10年间年均增长12.4%;财政收入达到1104.36亿元,是1999年的6.4倍;固定资产投资10年累计完成19099.12亿元,是西部大开发之前50年总和的5.7倍。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畜牧业和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增势迅猛。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西部大开发取得重大成果之际,国家正式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这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

重大战略决策。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的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人口2900多万,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近29%。这一区域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科教优势强、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规划》把这一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发挥区域优势和引领作用,推动陕甘两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长远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新跨越,具有重大现实作用和深远历史意义。

《规划》发布以后,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好《规划》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在全省上下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规划》的热潮。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区域实际,对《规划》的实施作出安排部署;举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听取和吸纳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建议;加强省际、省部间的对接,沟通协调,统一认识,共商经济区发展大计;制定出台《关于切实抓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配套政策、保障措施。目前,《规划》的各项实施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

总结国内外经济开发区的经验,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以西安、咸阳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充分发挥核心板块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以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社会事业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力争到2020年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成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为西部地区的跨越发展作出贡献,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积极而稳妥地推进《规划》的实施,正确把握与处理好六个关系。

正确处理基础先行与产业支撑的关系。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西部广大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推进这一经济区发展,必须继续坚持基础先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快《规划》安排的公路、铁路、航空、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和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同时,要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依托经济区现有的各类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化工、果业、畜牧业、旅游和文化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尽快把经济区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加快纺织、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重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技改、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区域产业互动,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撑、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科技创新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技实力雄厚,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其中100多个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100多万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科技资源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推进经济区发展,必须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要重点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体系。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在重点领域和行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统筹建立军民结合、军地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仅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中—天水经济区既是产业布局密集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任务十分繁重。《规划》的实施,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建设开发热潮,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经济区发展,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定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走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防护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加强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秦岭北麓、渭北山地生态屏障。切实推进渭河综合治理,使渭河成为关中地区的生态走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建设,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搞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培育发展一批循环型企业和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协调。 正确处理富民与强省的关系。推动科学发展、建设西部强省的根本目的是富民,是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经济区发展必须坚持把富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中充分考虑增加就业的需要,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服务业,最大限度地拓展就业空间。降低创业门槛,继续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鼓励群众参与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支

持群众置产创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工作,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大投入并注重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全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愿望和期盼,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创造安定有序、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正确处理经济区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的7个市和甘肃的天水市,直接辐射陕西全省和甘肃的平凉、庆阳、陇南地区。经济区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周边区域对于经济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推动作用,二者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就陕西而言,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加快关中地区发展,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创新能力上走在西部前列,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上走在西部前列,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上走在西部前列;另一方面要把关中地区的发展与陕北、陕南的发展紧密结合,整体考虑,使陕北、陕南的发展融入关中发展之中,促进三大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就经济区而言,要加强陕甘两省的横向联合,积极探索建立区域间互利合作、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资源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布局、公共服务提升,最大限度提高整体发展效能。同时,还要看到,在全国经济发展布局中,整个西部地区是一个大的战略经济区域,要充分发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比较优势,注重加强与西部其他省市区的合作,特别要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互动协作,促进整个西部地区的大发展。

正确处理争取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西部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加快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西部大开发10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东部省市的积极援助。推动这一经济区的发展,依然离不开中央的大力帮助和扶持,我们应主动加强与中央各部委的联系沟通,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支持经济区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要结合自身特点,努力探索西部与东部、西部与中部的优势互补,不断拓宽合作空间。从根本上讲,经济区的发展最终还是要立足自身,我们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自身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积极抢抓机遇,强化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做到科学发展不动摇,咬定发展不折腾,加快发展不懈怠,努力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增强做好宗教工作的能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注重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的能力。认真贯彻《决定》提出的这一要求,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做好宗教工作能力十分必要

冷战结束后,宗教问题重新抬头,出现了全球性宗教复兴势头,因宗教差异引发的地区冲突和社会动荡此起彼伏。一些西方国家以“宗教自由”为名,在多边领域挑起对抗,在双边关系中干涉别国内政。与此同时,宗教极端势力迅速崛起,暴力恐怖活动频繁发生,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威胁。面对西方价值观(包括

宗教)的强力冲击,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振兴传统文化、扶持本土宗教进行抵御。宗教在国际政治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上升,各国政党、政府纷纷提出应对之策。

我国宗教领域总体上保持着稳定局面。但是,随着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信教人数持续增加,宗教呈现发展势头,社会影响有所扩大;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渗透活动一直没有停止并有加剧之势;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歪曲宗教教义,散布极端思想,发动恐怖袭击,制造暴力犯罪事件;一些人利用宗教从事非法违法活动,破坏宗教和谐,影响社会稳定;涉及宗教的利益矛盾凸显,围绕落实或者拆迁宗教房产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总之,宗教领域矛盾更加复杂,宗教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这些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对宗教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处理宗教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与形势的发展和宗教工作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的把重视宗教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不抓具体落实;有的认识上有误区,要么放任不管,要么简单粗暴,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现象还相当程度地存在;有的热衷于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客观上助长了宗教热;有的不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侵犯宗教团体合法权益,引起宗教界人士的不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宗教工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宗教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宗教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增强做好宗教工作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能否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宗教工作,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能力。

二、增强做好宗教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问题、不断开创宗教工作新局面的根本指导思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增强做好宗教工作的能力,首先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贯彻到宗教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

要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原则,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条件下如何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并没有给出现成答案。原苏联及原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宗教问题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留下许多深刻教训。我国在处理宗教问题上曾经历过曲折,经过60年的艰辛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宗教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内容。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讲,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精而管用,重点应把握三个要点。一是深刻认识宗教问题的“三性”,即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这是正确看待宗教问题的理论基点。二是全面理解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即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宗教问题的行动指南。三是努力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宗教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

要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科学理论。要洞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发展的新变化,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创新宗教工作实践经验,正确把握规律,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宗教工作的新实践。

(二)善于领导宗教工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在宗教问题上作出了新论断,对宗教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领导宗教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努力增强驾驭处理宗教问题的能力。 要把宗教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各级领导班子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分析判断本地区宗教工作形势,指导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改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

要完善宗教工作体制机制。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小组和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有关党政部门职责,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形成做好宗教工作的合力。要进一步推广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真正落实到基层。

要加强宗教工作队伍建设。宗教工作专业性比较强,需要有一支专业队伍从事这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宗教工作机构建设,尤其要下决心改变县一级政府宗教工作机构薄弱的状况,使之能够真正承担起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重要职责。要把理论政策水平高、实际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宗教工作岗位上来,主动帮助宗教工作部门解决实际困难,为开展工作创造必备条件。

(三)带头处理宗教问题。领导同志亲自做宗教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宗教问题十分复杂,领导干部应当腾出一些时间和精力,亲自过问宗教工作,带头处理宗教问题。

要同宗教界人士交朋友。宗教界人士对广大信教群众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做好宗教界人士工作是宗教工作的重要环节。领导干部应主动与宗教界代表人士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建议,既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帮助他们进步,也要在工作上、生活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真正做到信仰上互相尊重、政治上团结合作。

要做好信教群众工作。宗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团结信教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信教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要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安排好他们的宗教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要在信教群众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信教群众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正常有序地参加宗教活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要着力破解宗教领域的突出问题。有效解决宗教领域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保持宗教领域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不同宗教的不同特点、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找准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以点带面,推动宗教工作不断开拓新局面。

要妥善处理涉及宗教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涉及宗教的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多,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增强正确应对能力。要深入实际,提前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矛盾,把纠纷和冲突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坚决纠正侵犯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现象,防止由此引发信教群众的抗议活动。面对突发性事

件,要高举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民利益的旗帜,严格依法处理,切忌简单粗暴;要动员宗教界代表人士到一线做信教群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影响力;要防止伤害宗教感情,避免激化事态和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如有敌对势力插手,则坚决予以揭露和孤立打击,教育、争取和团结参与事件的信教群众。

三、增强做好宗教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强化宗教理论政策学习培训。加强学习和培训,是增强领导干部做好宗教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要把宗教理论政策教育培训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学习领会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贯彻落实的措施。要组织编写适合领导干部阅读的宗教工作读本,讲解党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阐释国家宗教法规,介绍主要宗教的发展历史、教规教义和基本知识。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应开设宗教工作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将宗教工作课程纳入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党报党刊要加大宗教工作宣传力度,组织刊发有较强理论性、现实性、针对性、操作性的文章,扩大宗教政策教育和宗教工作能力培养的受众范围。

在宗教工作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做好宗教工作的能力,需要在处理宗教问题的实践中不断累积。要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宗教界、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抓住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排查不稳定动向,关注不确定性因素,发现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化解矛盾的本领,增强宗教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建立健全宗教工作责任制。应当根据各地宗教状况,探讨建立宗教工作责任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强化领导干部重视做好宗教工作的责任意识。尤其在宗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m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