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园区载体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更新时间:2023-10-20 04: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发挥园区载体作用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高国瑞

(2007年6月2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就起重工业园区近四年来的建设发展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园区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长垣起重工业园区,是2002年11月河南省计划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特色工业园区。2006年通过国务院清理整顿开发区领导小组审核,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特色产业开发区,省级民营科技园区。是河南省唯一全区通过ISO14001认证的工业园区。经过四年建设,已初步建成年产8万台起重机,64万台(套)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高起点规划,坚持规范与理性发展。

园区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四项规划。一是编制完成了产业规划。产业规划的基本目标是,以起重产业为主导,构建国家级起重制造业基地和起重机械贸易中心;二是编制完成了建设规划。规划面积35km2,目前建成区8km2;三是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聘请国家级研究院专家编制了园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建设“有规模、有形象、有效益、有特色”的“四有”园区和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起重机械制造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力推进载体建设,打造经济发展平台。

1

近四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5.1亿元,完成了65km六纵十三横的道路建设,建成110kv、35kv变电站各一座;铺设供水、排水、燃气、供电、通讯等各种管线265km;建成绿地162.5万m2,建成区实现了“九通一平”和亮化绿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优质的硬件建设,为人居提供了现代的优良环境。

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实现了园区内的资源共享,聚集效应凸现。截至目前,园区共入驻企业151家,商户近400家,完成社会投资54.77亿元,建成车间厂房154万m2。实现了长垣外资零的突破,实际利用外资1100万美元。

(三)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2006年,我们提出了“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为根本,以起重产品为主导,起重行业多门类,产业多样化为重要工作内容,依靠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园区经济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第二次创业,打造百年不败园区”的总设想。

为了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我们组建了起重工业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和河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起重工业园区分中心。入驻高新技术企业13家,科技企业68家。创中国名牌1个,全国著名品牌9家,中国知名起重机十佳品牌1个,9家企业获省名优企业称号。申报专利126件,组织新成果鉴定会两次,两项成果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被商务部确立为“中国自主创新示范基地”,获科技部“全国优秀民营科技创新奖”。

2

(四)关注民生,实现和谐发展。

园区成立之初,我们就提出 了“发展富民”这条主线,实现“三个过渡”的目标,即: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农村向城镇过渡、农民向工人过渡。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相继出台了《征地补偿办法》、《农村拆迁补偿和管理办法》、《失地农民安置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培训就业、安居、生产生活用地、发展集体经济等抓起,努力让农民享受园区发展成果。止目前,共安置就业5948人,参加医保27278人,参加社保4900人,解决农村低保1501人,就业培训4500人次,土地安置3500人。园区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和谐发展。

(五)强化服务管理,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园区坚持“诚信立人、公正立事、服务立园、发展立区,为企业谋发展,让商家创造财富”的理念。坚持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实行承诺限时办理制,一般事宜直接办理,需上报审批事项陪同或代为办理,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2006年12月,我们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中国〃长垣起重产业发展论坛”,聘请了蔡惟慈等24名领导、专家、学者、教授组成园区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园区长远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全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成为中国开发区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会员单位、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二、存在问题

近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

3

支持下,起重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成绩卓然。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园区发展的问题亟需着力解决。

1、适应发展需要的体制、运作机制不健全,工作运转不通畅。 2、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不强。 3、产业群体大、个体小。 三、发展目标及工作打算

发展目标:以建设“有规模、有形象、有效益、有特色”的“四有”园区为总目标,加快建设美的园区环境、优的产业结构、强的企业实力,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10年,全区完成销售收入200亿元,打造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中国—长垣起重之都”。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继续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搭建优良平台。

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至2010年,要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8亿元,形成9纵18横的路网格局,建成区达12.6km2。其中,投资80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投资2亿元建成2所寄宿式小学和2所寄宿式中学;投资6000万元建成园区四星级大酒店;投资2.4亿元完成任寨、赵店等7个中心村的搬迁改造工作。力争把起重工业园区建成功能配套齐全、布局科学、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2007年计划投资6.8亿元完成17项公建项目。其中:投资6000万元,修续建道路11条、16km;投资1.2亿元,建设安居小区4.5万m2;投资1.5亿元建成110kv和220kv变电站各一座;

4

投资4200万元,建设园区规划展厅、起重机博物馆和起重机中等专科学校等建设项目;投资3000万元,建立国家级起重机检测中心;投资1600万元,建立河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起重园区分中心和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基地。

(二)创新工作机制,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招商引资是园区立区之本,发展之源。要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利用网络和在外经济能人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多层次、宽领域的项目储备。采用代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联合招商、以商招商、企业招商等多种形式,争取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到园区兴业发展。特别关注那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入园。

建立新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采用“奖金+生活费”的办法,调动招商人员积极性,实现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至2010年,新引进项目67个,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500万美元,完成融资3亿元。

(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产业整合提升。

重点扶持那些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和影响力的名牌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强化企业的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建立奖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宣传力度,争创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目前,卫华集团已创桥、门式起重机中国名牌1个,25家企业抱团完成了申报C-PARK品牌,打破了河南省工业集体商标的“零”记录。今后3年,我们将着力培育1-5家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集全区之力打造长垣起重大品牌。

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种类。引导企业增强分工协作意识,

5

提高配套能力,使企业向大吨位、智能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少数龙头企业进行总装生产、大量中小型企业进行配套生产的完善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化程度。

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进行科学整合,实现园区内资源共享,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型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全面实现长垣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四)狠抓科技创新,实现园区“二次创业”。

2006年,我们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实现园区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围绕成功申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要做好河南长垣起重机工程技术中心和河南长垣起重机信息服务中心的组建工作;组织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河南省名牌产品,提升企业地位和区域经济品牌;在省级民营科技园区的基础上,争取创建中国民营科技园区。提高长垣特色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10年,完成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培育上市企业集团1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50项,其中国家级新产品10项,承担各类科技项目30项,申报专利200件。

(五)突破用地瓶颈,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截至目前,园区共征收土地8323亩,出让7400亩,为企业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132份,存量土地1500亩。国家土地政策的紧缩,用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最大瓶颈。为合理利用土地,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企业入驻门槛,合理利用存量土地。由原来的每亩

6

投资54万元提高到120万元/亩方可入驻。吸引那些投入产出比大、科技含量高、占地面积小的企业入驻园区。

2、强力推进旧村改造。旧村改造工作是园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园区居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园区中心区7个村实施搬迁改造,可整合建设用地2000亩。

3、建设标准化厂房,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容积率,能进标准化厂房的项目,一律进标准化厂房。

各位领导、同志们,起重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园区管委会向关心支持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同志们社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辜负领导期望,狠抓工作落实,为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mb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