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核磁共振碳谱(white)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7 02: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章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核磁共振碳谱

1

本章内容

5.1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

5.2 5.3 5.4 5.5 5.6 核磁共振碳谱的测定方法13C的化学位移及影响因素

sp3、sp2、sp杂化碳的化学位移C NMR的自旋偶合及偶合常数

核磁共振碳谱解析及应用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2

13引言

C,H:有机化合物的骨架元素

有机物中,有些官能团不含氢,如:

-C=O,-C三C,-C三N,-N=C=O等

官能团信息无法从1H 谱中得到,只能从13C 谱中得到。

12C 13C

98.9% 磁矩?=0, 没有NMR1.1% 有磁矩(I=1/2),有NMR

1灵敏度很低, 仅是H 的1/6700

IH与13C偶合,重叠峰多,难解谱

计算机的问世及谱仪的不断改进,可得很好的碳谱。3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第一节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的特点

1. 灵敏度低

2. 分辨能力高

3. 给出不连氢的碳的吸收峰

4. 不能用积分高度来计算碳的数目

★化学位移范围宽:0~ 300 ppm,1H 谱的20~30 倍★分辨率高:谱线之间分得很开,容易识别

如:胆固醇的13C NMR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4

13C 自然丰度1.1%:不必考虑13C-13C 之间耦合,

1H 的耦合。只需考虑同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5

★13C NMR给出不与氢相连的碳的共振吸收峰:

季碳、C=O、C≡C、C≡N、C=C等基团中的碳不与氢直接相连,在1H NMR谱中不能直接观测,只能靠分子式及其对相邻基团δ值的影响来判断。而在13C NMR谱中,均能给出各自的特征吸收峰。如,羰基碳: ?=170~210 ppm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6

★13CNMR灵敏度低,偶合复杂

NH2Br邻溴苯胺的13C NMR谱(未去偶)

第二节13C NMR的实验方法及去偶技术

(1)提高灵敏度:增加样品浓度;用高磁场的谱仪;13C NMR 实验方法增加累加次数(2)脉冲傅立叶变换法(3)去偶技术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7◆脉冲傅立叶变换法

脉冲傅立叶变换法(Pulse Fourier Transform,简称PFT法)是利用短的射频脉冲方式的射频波照射样品,并同时激发所有

的13C核。由于激发产生了各种13C核所引起的不同频率成分的吸收,并被接收器所检测。

2. 核磁共振碳谱中几种去偶技术

※ 质子宽带去偶(Proton Broad Band Decoupling)

※偏共振去偶(Off-Resonance Decouping)

门控去偶(Gated Decoupling)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8

(1)质子宽带去偶(Proton Broad Band Decoupling)

质子宽带去偶是13CNMR的常规谱,是一种异核的双照射技术。用射频场照射各种碳核,使其激发产生13C核磁共振吸收时,附加另一个覆盖全部质子的共振频率范围(200MHz仪器,2KHz以上)的射频场(去偶场),使所有的质子达到饱和,从而使质子对13C的偶合全部去掉。这样,相同环境的碳均以单峰

出现,称为质子宽带去偶。

质子宽带去偶谱图特点:

★每一种化学等价的碳原子只有一条谱线

★由于有NOE作用使得谱线增强,信号更易得到

由于NOE作用不同,峰高不能定量反应碳原子的数量,只反映碳

9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原子种类数,即有几种不同种类的碳原子。

CDCl3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10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11

特点:叔,季碳峰

高都较低!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12

(2)偏共振去偶(offresonancedecoupling)

质子宽带去偶虽大大提高了13C NMR的灵敏度,简化了谱图,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有用的结构信息,如,无法识别伯、仲、叔、季不同类型的碳。

偏共振去偶(off resonance decoupling):采用一个频率范围

很小、比质子宽带去偶功率弱很多的射频场,其频率略高于待测样品所有氢核的共振吸收位置(如在TMS的高场0.1-1KHz范围),使1H与13C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去偶,保留与碳核直接相连的质子偶合信息。

采用偏共振去偶,既避免或降低了谱线间的重叠,具有较高的信噪比(NOE),又保留了与碳核直接相连的质子偶合信息:单峰

13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为季碳,双峰为CH,三峰为CH,四重峰为CH。23

随着干扰射频频率与氢核共振频率的接近,偏共振去

偶谱即变成宽带质子去偶谱:

-CH3在碳谱中干扰照射频率的变化与谱图的关系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14

654321CDCl3(CH3)2N3156CHO的偏共振去偶24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15

(a)苯酚的偶合谱OHb)苯酚的质子宽带去偶铺(c)苯酚的偏共振去偶谱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16

2-丁酮13C NMR图谱质子去耦

偏共振去耦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17

二氯乙酸13C NMR图

质子去耦

偏共振去耦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18

比较质子宽带去耦和偏共振去耦的碳谱:

得出各组峰的峰形,从而可以判断分辨出各种CH基团

峰的分裂数与直接相连的氢有关,一般遵守n+1规律(3质子选择性去偶(protonselectivedecoupling)

质子选择性去偶是偏共振去偶的特例。当测一个化合物的13C NMR谱,而又准确知道这个化合物的1H NMR 各峰的δ值及归属

时,就可测选择性去偶谱,以确定碳谱谱线的归属。

选择某特定的质子作为去耦对象,用去耦频率照射该特定的质子,使被照射的质子对13C的耦合去掉,13C成为单峰,并因NOE而使谱线强度增大。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1952CH2CH(COOCH2CH3)21342 照射频率为CH3的共振频率2 照射频率为CH2的共振频率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20

确定糠醛中3位碳和4位碳的归属

OOCH分别照射3位及4位质子,则3位碳及4位碳的二重峰将分别成为单峰,于是就可确定信号归属。

第三节13C NMR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一、13C NMR的化学位移

碳谱中各类碳的化学位移相差较大,其值主要受杂化状态和化学环境的影响,且和其连接的质子的化学位移有很好的一致性。不同环境下的碳核,受到的屏蔽作用不同,其共振吸收频率不同,屏蔽作用越强,化学位移在高场。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21

化学位移1) TMS为参考标准,?c=0 ppm2) 以各种溶剂的溶剂峰作为参数标

多数氘代溶剂含碳,出现溶剂的13C共振吸收峰,且由于D与

13C之间偶合,溶剂的13C共振吸收峰往往被裂分为多重峰。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22

重水(D2O)不含碳,在13C NMR谱中无干扰,是理想的极性溶剂。

常见碳的化学位移

3sp:2?=0~100 ppm sp:?=100~210 ppm羰基碳:?=170~210 ppm化学位移?(ppm)3碳的类型(SP)C-I 0~40C-Br 25~65C-Cl 35~80—CH3 8~30—CH215~55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CH—20~6023

碳的类型化学位移?(ppm)三C—(炔)65~85=C—(烯)100~150C=O 170~210C-O 40~80C6H6(苯)110~160C-N 30~65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24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25

二、影响13C NMR化学位移的因素

主要有碳原子杂化状态,电子云密度,立体效应,测试条件等。1. 碳杂化轨道

对于烃类化合物来说,sp3 碳的δ值在0~60 ppm;sp2杂化碳的δ值在100~150ppm,sp杂化碳的δ值在60~95 ppm。2.碳的电子云密度

13C的化学位移与碳核外电子云密度有关,核外电子云密度增

大,屏蔽效应增大,屏蔽效应增强,δ值高场位移,如: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26

※诱导效应:

与电负性大的基团相连,使碳核外电子云密度降低,δ值低场位移; 取代基电负性愈大,δ值低场位移愈大。

CH3I中δc较CH4位于更高场,是由于I原子核外周围有丰富的电子,I的引入对与其相连的碳核产生抗磁性屏蔽作用,又称重

原子效应。同一碳原子上,I取代数目增多,屏蔽作用增强。如CI4δ-292.5ppm。27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诱导效应随键链长增大而迅速减弱,如

注意:除I原子外,α-C、β-C的δ值均低场位移,α-C的δ值

位移十几至几十ppm,β-C的位移值约10ppm。γ-C的δ值均高场位移(2~7ppm),这是空间作用的影响。

γ位以上的碳,诱导效应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28

回顾: 13C NMR

13C NMR的特点:1. 化学位移范围宽:0~ 300 ppm

2. 灵敏度低;分辨能力高3. 给出不连氢的碳的吸收峰

4. 不能用积分高度来计算碳的数目

13C NMR的主要两种去偶技术:质子宽带去偶(Proton Broad Band Decoupling)偏共振去偶(Off-Resonance Decouping)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29

质子宽带去偶谱图特点:

★每一种化学等价的碳原子只有一条谱线★由于有NOE作用使得谱线增强,信号更易得到

偏共振去偶

★降低了谱线间的重叠,具有较高的信噪比(NOE);

★保留了与碳直接相连的质子偶合信息:

单峰为季碳,双峰为CH,三峰为CH2,四重峰为CH3。

13C NMR化学位移对于烃类化合物来说,sp3 碳的δ值在0~60 ppm;sp2杂化碳的δ值在100~150ppm,sp杂化碳的δ值在60~95 ppm。羰基碳:

?=170~210 ppm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30

影响因素:碳杂化状态,电子云密度,立体效应,测试条件等

※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随键链长增大而迅速减弱:γ位以上影响可忽略不计

γ-C的δ值均高场位移(2~7ppm),这是空间作用的影响。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31

※共轭效应:由于共轭效应引起电子分布不均匀性,导致δc低场或高场位移。

如:反-2-丁烯醛与乙烯、乙醛各碳原子的化学位移:

321又如:茴香醚与苯甲酸分子中各碳原子的化学位移:

茴香醚:诱导效应使C1带有较多的正电荷,在低场;p-π共

轭,C2、C4带有部分负电荷,故δ高场位移。苯甲酸:π-π*共轭,使芳环电子云密度降低。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32

3. 立体效应

碳核之间空间位置接近时,彼此会强烈影响。在Van der waals

距离内紧密排列的原子或原子团会相互排斥,将核外电子云彼此推向对方核的附近,使其受到屏蔽。如,C-H键受到立体作用后,氢核“裸露”,而成键电子偏向碳核一边,δc高场位移。取代链烃中,γ-位碳高场位移2~7ppm,这种影响称γ-邻位交叉效应或γ-旁位交叉效应(γ-gauch effect)。

链烃中烷基取代,γ-C的δ

值高场位移约2ppm;其它取代基,δ值高场位移可达

33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7ppm。

构象确定的六元环化合物中,取代基为直立键比为平伏键时

的γ-C的δ值高场位移2~6ppm。如:

30.6H3C20.1CH330.2H3C30.635.635.732.7CH322.7又如:

分子间空间位阻的存在,也会导致δ值改变。如,π-π共轭程度降低,羰基δ值低场位移。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34

4. 其它影响:

★溶剂:不同溶剂测试的13C NMR谱,δc改变几至十几ppm。★氢键:氢键的形成使C=O中碳核电子云密度降低,δC=O低

场位移

★温度:温度的改变可使δc有几个ppm的位移。当分子有构型、构象变化或有交换过程时,谱线的数目、分辨率、线型都将随温度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

如,吡唑: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35

”吡咯氮“”吡啶氮“吡唑的变温13C NMR谱-40°时两条谱线,分别对应于C-3、5和C-4。温度降低,C-4谱线基本不变,C-3、5谱线因分子两种状态互相转换速度变慢,

呈现两条尖锐的谱线。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36

三、各类碳核的化学位移范围

13C NMR的化学位移与1H NMR的化学位移有一定的对应性。

若1H的δ值位于高场,则与其相连的碳的δ值亦位于高场。如环丙烷:δH0.22ppm,δC约3.5ppm。

醛(-CHO):δH 9-10ppm,δC200±5ppm。P143 图4.13

第四节32sp、sp、sp杂化碳的化学位移

经验公式通式:δci=B+Σnij Aj+ ΣS

式中:B为基值;

nij为相对于ci的j位取代基的数目,j =α、β、??、δ;Aj为相对于Ci,j位取代基的位移参数,可查表;S为修正值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37

一、饱和碳的化学位移值

饱和烷烃为sp3杂化,其化学位移值一般在-2.6~60ppm之间。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长链烷烃中,末端CH3的δ值在13~ 14ppm,C-2的δ值在22~ 23 ppm。

38

Grant和Paul计算烷烃碳化学位移的经验公式:

δci=-2.6+ΣnijAj+ ΣS

-2.6为CH4的δ值(ppm);nij为相对于ci的j位取代基的数目,j =α、β、?、δ;Aj为相对于Ci,j位取代基的位移参数(见书P145 表4.6);S为修正值

表中未列出的情

况,S可忽略。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39

例:正戊烷

3(2)2(3)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m5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