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水环境规划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8 23: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总论 ································································································ 2 1.1. 规划编制目的 ··········································································· 2 1.2. 规划依据 ·················································································· 2 1.3.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3 1.4. 规划范围和规划年限 ······························································· 3 1.5. 规划的技术路线 ······································································· 4 1.6. 规划重点 ·················································································· 4 2.

规划区域背景情况 ········································································· 4 2.1. 自然条件 ·················································································· 4 2.2. 社会经济概况 ··········································································· 8 2.3. 规划区相关建设规划要点 ······················································· 9 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10 3.1. 主要污染源分布 ····································································· 10 3.2. 废水污染源产生及排放情况 ················································· 10 3.3. 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 12 3.4.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12 3.5. 环境容量分析 ········································································· 13

目 录

4. 经济与环境预测··········································································· 14 4.1. 人口预测 ················································································ 14 4.2. 环境影响预测 ········································································· 14

5. 规划目标和功能区的划分 ··························································· 15 5.1. 总规划目标 ············································································ 15 5.2. 环境功能划分 ········································································· 16 5.3.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 17

6. 常德市水环境规划方案 ······························································· 18 6.1. 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 ························································· 18 6.2. 水环境污染源综合整治方案 ················································· 19

7. 实施方案 ······················································································ 20 7.1. 投资方案分析 ········································································· 20 7.2. 资金来源 ················································································ 21 7.3.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 22

8. 环保目标可达性分析 ··································································· 24 8.1. 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 24 8.2. 经济发展方向和行业结构对环境目标的影响 ······················ 24 8.3. 居民生活水平对环境的影响 ················································· 24 8.4. 环境管理的作用 ····································································· 25

9. 环境规划布局图··········································································· 25

10. 心得体会 ······················································································ 26

1

湖南省常德市水环境规划

1. 总论

1.1. 规划编制目的

调控规划区域的人类经济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

1.2. 规划依据

湖南省常德市水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以下列文件为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促进》; (7)《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划和2010年规划》; (8)《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9)《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0)湖南省及常德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二O一O年发展规划。 引用标准

(1)《综合污水排放标准))(GB8978——1996)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2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3.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1.3.1.

指导思想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根据常德市的生态环境特点、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探索通过保护资源、环境使之可持续利用,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促进小城镇在推动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健康地发展。

1.3.2. 规划原则

本规划遵照以下原则:

(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常德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其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5)充分发掘常德市自然生态景观特色,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塑造具有“江南水乡强烈个性的文化特色城市”。

(6)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根据时代发展的方向科学地研究,高起点、高标准,使规划方案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1.4. 规划范围和规划年限 1.4.1.

规划范围

常德市域范围1.82万km2,规划中心城区面积622.8 km2;,包括武陵区全部行政辖区、鼎城区武陵镇、灌溪镇、斗姆湖镇等8个乡镇区域、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和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60km2。

3

1.4.2. 规划年限

规划基准年:2011年; 近期:2011年~2013年; 中期:2013年~2020年; 远期:2020年以后的20~30年。

1.5. 规划的技术路线

常德市环境保护规划技术路线是:根据常德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收集自然、社会和环境资料,从污染源调查和环境质量的评价入手,分析研究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环境功能分区,确定环境质量保护目标(环境容量随之确定)和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同时保证浓度达标排放和质量达标;浓度达标能计算出一个排放量,但这排放量不一定小于环境容量,这时必须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采取进一步措施削减排放量,使得最后的排放量既小于浓度达标排放量,也小于环境容量,也就是排放浓度和环境质量同时达标),通过污染源排放负荷(即预测的污染物产生量)和环境质量预测,提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削减方案,制定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6. 规划重点

本规划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常德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预测规划期内经济增长引起的废水发生量、排放量及其环境影响;

(2)分析规划区环境容量,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3)以《常德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分析经济发展对市区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并规划保护方案和建设项目;

2. 规划区域背景情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常德市东据西洞庭湖,与益阳市的南县、沅江市湖汊交错;西倚湘西山地,与蜿蜒在张家界市慈利县、永定区及怀化市沅陵县的武陵山脉相承;北枕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

4

峰县、宜昌市五峰县的山地以及荆州市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的平原相连;南抵资水流域,乌云山脉是常德市与益阳市资阳区、桃江县、安化县之间的分水岭。常德市最北端在石门县壶瓶山镇桐木山村(北纬30°07′53″),最南端在桃源县西安镇薛家冲村(北纬28°24′31″),最西端在国营东山峰,最东端在汉寿县百禄桥乡烟包山园艺(东经112°17′52″)。市境东西极宽179.35公里,南北极长190.80公里,距省会长沙156公里。常德下辖武陵、鼎城两区,安乡、汉寿、澧县、临澧、桃源、石门六县和津市市(常德代管),包括汉、土、苗、回、维等15个民族。参见下图常德市地理位置图。

2.1.2. 地形地貌

常德地貌大体构成是“三分丘岗、两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常德市西北部属武陵山系,多为中低山区;中部多见红岩丘陵区;其间也出现断块隆起山(如太阳山)和蚀余岛状弧形山(如太浮山);东部为沅、澧水下游及洞庭湖

5

平原区;西南部为雪峰山余脉,组成中山区。由此构成区内南、北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凹的基本地貌轮廓。全市地貌的形成,自远古代武陵运动以来,已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远古代末,市境为一广阔的古海槽,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武陵山区随江南古陆上升,海水退出。此时,常德、临澧、石门等县成为陆地。印支运动,使全区海水全部退出,基本上结束海相沉积的历史。燕山运动,奠定了区内地貌轮廓的基础骨架,大致和今日相仿。新构造运动对现在地形影响最大,使西部地区继续上升,导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构造地貌。中部常、桃盆地上升微弱或稳定,引起强烈的堆积和微弱的侵蚀、剥蚀、形成流水地貌;东部地区间歇沉陷,湖积盛行,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形成湖积,人为地貌和生物地貌。全市整个地势由西向东部倾斜,地貌类型呈中山,中低山或山原,低山~侵蚀剥蚀丘陵,岗地-流水堆积平原和湖积围是平原的顺序展布

2.1.3. 水系

由于地处洞庭湖平原,全市水系完整,河流稠密,数百条溪河汇于沅、澧两大水系。境内沅江长164公里,澧水长169公里,水能资源丰富。主要湖泊有目平湖、珊珀湖、柳叶湖、七里湖等。常德地区地下水分布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96.5%,基岩裂隙水分布最广。全区有地下暗河139条,地下热水(温泉)13处。 2.1.3.1. 沅水

沅江又称沅水,是中南省份湖南的第二大河流,分南北两源,南源龙头江,源自贵州省都匀的云雾山,北源重安江,源自贵州省麻江县平月间的大山,两源汇合后称清水江,至銮山入湖南省芷江县,东流至黔城与潕水汇合处称沅江,流经会同、洪江、中方、溆浦、辰溪、泸溪、沅陵、桃源和常德等县市,至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1033公里(湖南568公里),流域面积89163平方公里,其中位于湖南省5106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93.3亿立方米。 2.1.3.2. 澧水

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为主,北源源于湖南省桑植县杉木界,中源源于桑植县八大公山东麓,南源源于湖南永顺县龙家寨,三源于桑植县南岔汇合后东流。沿途接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津市市小渡口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湖南155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31.2亿立方米。

6

2.1.3.3. 西洞庭湖

西洞庭湖湿地公园位于汉寿境内东南部,是国家重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2002年被国家湿地公约组织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总面积3.6万公顷,区内有865种植 物,数万亩自然芦苇林,是众多野生动物、珍稀水禽的栖息地,每年冬季有成千上万只候鸟在区内越多,其中白鹭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20多种、鱼类100多种、中华鲟、白鲟、银鱼、胭脂鱼等更属国家珍稀保护及珍贵水产品种,中华鳖、珍珠及洞庭草龟更是驰名中外。水涨为湖、水落为洲,湖汊幽深,鸟翔半空,渔潜水中,还有湖州草甸、杨幺水寨、洞庭古堤、青纱帐观鸟台特色旅游资源,是优良的自然大氧吧和中国南方最理想的湿地生态旅游胜地

湿地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素称“地球之肾”、“城市之肺”。近年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大力支持下,推出穿越青纱帐、洞庭古堤、杨幺水寨、洞庭绿岛、湖州观鸟的水上游线路,寓教于游,进一步帮助人们了解西洞庭湖湿地文化的风土人情,增强珍爱保护湿地的观念。

2.1.4. 气候

常德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热量丰富,雨量丰沛,春温多变,夏季酷热,秋雨寒秋,冬季严寒。

常德市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200~1900mm,无霜期272天,适宜水稻、棉花、油料等作物生长。由于受地形影响,该地气候呈现非地带规律。西部山区,东部比西部略低,石门东山峰农场年平均气温9.2℃,而石门等澧水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8℃。中部丘陵区、太浮山与太阳山对峙形成向北敞开的簸箕形盆地,致使临澧、桃源一带冬季易受冷空气袭击。平原区安乡县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各气象要素均值见下表:

气象要素均值

气象要素 气温 降水量 相对湿度 均值 16.7℃ 1200~1900mm 80%

气象要素 平均风速 最多风向 平均雷暴日数 均值 3.1米/秒 ESE 35.4天 2.1.5.

土地

7

常德市现有土地总面积2332.7万亩,占湖南省版图的8.6%。其中山地面积677.61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8%,平原面积978.98万亩,占总面积的35.9%,水面220.76万亩,占8.1%,丘陵岗地853万亩,占总面积的31.2%。全市现有耕地面积7 02.2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8.15%,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

2.1.6. 土壤与植被

常德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差异不大,同属于红壤、黄壤分布地带。但由于全市地形复杂、母质类型多样,常德土壤的垂直性地带分布、结构形成的区域分布和微域分布比较明显。全市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94个土属、321个土属、64个变种。土类总面积2332.7万亩。

常德既有武陵、雪峰山系丰富多样的森林植物,又有洞庭湖区的多种栽培植物和水生植物。全市现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2703种,约占全省已知高等植物4324种的62.5%。其中裸子植物有69种,隶属8科25属,被子植物2248种,隶属168科788属,蕨类植物386种,隶属43科101属。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植物有39种。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概况

常德市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总面积2332.74万亩,现有人口611.9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万人。

根据常德市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常德市区近期规划人口为620万人,中期规划650万人。

2.2.2. 人口

常德市有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8189 km2,人口611.99万人(2008年)。其中武陵区 面积 298 km,人口46万。鼎城区的面积2451 km2,人口91万。(鼎城区所辖区域即以前的常德县,现在还有一个德山开发区,属武陵区管辖)津市市的面积 558 km2,人口26万。安乡县的面积1087 km2,人口58万。汉寿县的面积2089 km2,人口81万。澧县的面积2075 km2,人口88万。临澧县的面积1203 km2,人口44万。桃源县的面积4458 km2,人口97万。石门县的面积3970 km2,人口69万。人口增长缓慢。

2

2.2.3.

交通与通讯

8

常德市现状公路、航道技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干线公路超负荷运行;公路混合交通严重,路网布局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本次城镇体系规划相对应,区域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布局, 打通、完善与周边城市及区域长沙、益阳、张家界、岳阳、怀化、湖北(沙市、武汉等方向)和重庆等的联系通道,促进和扩大对外经济联系。中心城市常德市区突出辐射型和枢纽型的交通地位,建设常(德)张(家界)高速公路和常(德)吉(首)高速公路。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有机衔接,尤其市区至机场、港口修建专用汽车路,过境公路与城市主干道加强衔接,减少过境车辆进入市区,提高过境车辆通行能力。加强枢纽建设,使常德市从“封闭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带动市域经济发展。城镇分布密集区(桃源—常德、石门—澧县—津市)和点轴发展区(常德—太子庙),加强公路的通行能力,提高路等级,规划高速公路、汽车专用道等。 城镇点状区(汉寿、安乡等)则突出易达型的交通体系建设。通过道路密度的加大,形成道路网络,发挥网络优势,以加强城镇与城镇、城镇与交通干道的联系。

2.2.4. 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

随着经济发展,常德市的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944所,在校学生达80.9431万人。其中,有幼儿园504所,在园幼儿6.8273万人,园均规模135人;有普通小学1051所,在校学生30.7894万人,校均规模293人;有初级中学252所,在校学生20.3119万人,校均规模806人;有普通高中59所,在校12.0941万人,校均规模2049人;有职业中学69所,在校7.7267万人,校均规模1120人;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

2.2.5. 其它基础设施

其它基础设施包括:供电工程;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工程;防洪工程;燃气工程等。

2.3. 规划区相关建设规划要点 2.3.1.

总体规划

2.3.1.1. 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制规范、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和管理体系,环境污染状况逐年有所减轻,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总体环境质

9

量稳中有进,中心城区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安全得到保障,循环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水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沅澧二水城市、城镇河段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关键是抓好流经城市、城镇河段的排污总量控制,削减岸边污染带,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

2.3.1.2. 环保监管能力建设

市、县级环境监察、监测机构和信息能力建设达到规范化标准;占80%污染负荷的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控。

2.3.2. 现有规划存在的环境问题

现状常德市环保治理资金严重不足,投资渠道不畅,环保投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4%左右,比全国1%、全省0.7%的平均水平低得多。环境治理的技术严重滞后,不能满足环保的要求。环保的意识不强,环保宣传及执法力度不够。

首先,以常、津两市城区和各县县城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向农村蔓延,污染危害和生态破坏的范围还在扩大,一些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城市煤烟型污染仍然很严重,酸雨出现的频率仍然较高,城区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突出,已成为向环保110投诉的主要环境问题;其次,工业企业排污达标工作虽然基本完成,但达标工作的成果还相当脆弱,实现的目标还是低水平的、初步的和阶段性的,特别是造纸行业达标留下的尾巴还很大,距全面达标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第三,环保投入缺乏稳定可靠的渠道。“十一五”以来,我市环保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加明显;但这种增加主要是依靠机遇获得的,如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安排日元贷款的机遇等,增加环保投入仍然缺乏可靠稳定的渠道。第四,新的污染因素不容忽视,电磁辐射越来越给城市居民造成心理压力,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工作薄弱。

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 主要污染源分布

常德市的污水主要来源于现代制造业、重化工业和生活污水及其它。

3.2. 废水污染源产生及排放情况 3.2.1.

废水污染源产生

10

3.2.1.1. 工业废水

该区内工业废水排放源主要有江苏中丹集团、江苏东太实业集团等,废水总量为310.25万吨/年,污染物排放量CODcr为303.67吨/年,SS为505.13吨/年,石油类为7.828吨/年,硝基苯类为4.86吨/年,苯胺类为2.35吨/年。江苏中丹集团是本评价区主要废水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占全区总量的86%左右。 3.2.1.2. 餐饮服务业废水

据估计,2008年常德市餐饮服务行业产值约占第三产业产值的15%左右,废水排污系数以100m3/万元计,CODcr排放系数40kg/万元计,由此推算出该行业的废水排放量约为19.66万t/a,CODcr排放量约为78.62t/a。

以70%的餐饮业集中在常德市区计,镇区餐饮业废水排放量约为13.76万t/a,CODcr排放量约为55.03t/a。常德市区餐饮业废水进入下水道或就近排入水体。

3.2.1.3. 农田及其他地面排水

参照类比的方式,估算全镇2002年农田及其他地面排水COD的总量,列于表3-3。各类地面排水均自然流入地表水体。

3.2.1.4. 畜禽粪便中CODcr发生量及进入水体的总量

采用参数类比的方式,估算了常德市2009年畜禽粪便中CODcr发生量。由于该部分污染无规则排放,根据省内其它地区调查结果,设定本地区的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量占发生量的比率计算进入水体的总量。 3.2.1.5. 生活废水

据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实测,人均年排放污染物总量,CODcr为22.32kg、BOD5为12.08kg、NH3-N为6.67kg、总磷为0.74kg、总氮为8.84kg。全市以610万人计,估算出全市目前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总量约为CODcr为545.6t、BOD5为295.3t、NH3-N为163.0t、总磷为18.1t、总氮为216.1t。除镇区外,生活污水全部就近排入水体。

3.2.1.6. 市区生活废水及CODcr排放量

据调查,常德市区2008年有城镇人口140万人,以此估算出常德市区2008年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人均日平均用水量以250升计,排污系数以0.8计,目前全年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约为12775万吨/年。估算出市区目前生活污水中污染物

11

总量为CODcr20416t、BOD511046.5、NH3-N6097.8t、总磷676.6t、总氮为8091.4t。

3.3. 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2001-2008年,废水排放总量由6291万吨增加到9687万吨,年递增6.36%,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由4397万吨增加到6192万吨,年递增5.01%,生活污水排放量由1894万吨增加到3495万吨,年递增9.1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由1439万吨增加到3667万吨,年递增14.3%,处理量年递增7.41%,处理达标量年递增12.2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处理率、处理达标率呈上升趋势。

2001-2008年间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是:Cr6+从2001年的2.3吨降为2008年的0.02吨,CN从7.92吨降为0.55吨,Pb从0.15吨降为0吨,As从0.13吨降为0吨;CODcr从2001年的15462吨增加到2008年的20416吨,SS从14653吨增加到20769吨,石油类年排放量约50吨、挥发酚年排放量约3吨、S年排放量约50吨,年际变化不大。

3.4.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4.1.

环境质量状况

沅江常德市段的大部分水质监测项目的年均值在地表水质量Ⅱ类标准的范围以内,其中氰化物、砷、镉等项目符合Ⅰ类标准,超过Ⅱ类标准的项目有大肠菌群,亚硝酸盐和总磷,表现为有机污染。

江北城区各水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护城河污染最严重,三闾港、穿紫桥河次之,并已明显地影响到柳叶湖南边湖出口一带。耗氧有机质和大肠菌群污染是我市城区地表水污染的主要特征。

目前常德市区尚未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致使大量的城市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的浸出液,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以护城河、三闾港为主的水体,是江北城区内河(湖)水体污染的根本原因。由于耗氧有机质的污染,常常导致护城河、三闾港的水质发黑发臭,硫化物污染严重,水体缺氧,水域失去渔业价值。

常德市的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一般。城区三个自来水厂饮用水源地的取水水质除大肠菌群和非离子氨偶有超标外,其余13个项目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常德市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水源地名称 第一水厂

年达标项目数(个) 82 年取水总量(万吨) 1447.61 年达标水量(万吨) 1416.65 12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97.86 未达标项目 名称 大肠菌群 第二水厂 第三水厂 合 计 年监测总 水量(万吨) 82 80 244 7511.28 1298.54 4765.13 7511.38 1266.85 4542.33 7225.53 97.56 95.32 96.20 7511.28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 市区年总取水量 (万吨) 3.4.2. 环境质量评价

常德市环境监测站对常德市地表水进行了水质监测,并对纳污河流主要断面进行了专项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常德市水质状况良好。总体水质满足IV类标准的断面比例99%。细菌和大肠菌群合格率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8.9%

3.5. 环境容量分析

根据全镇水污染因子情况,确定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选用COD。环境容量是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可分为污染物的自净容量和河流的稀释容量(环境质量达标前提下,水体上流来水与废水量能稀释的污染物量,或者说两者能容纳的污染物量)两部分,表示为:

W=(Q + q)(CS - C0)+ KVCS (式3-1)

式中:W——环境容量; Q——来水的流量;

C0——来水的水质浓度; Cs——与水质标准相应的浓度;

V——河道蓄水量; K——污染物的自净速率(是好氧速率与复氧速率的综合,因此,KVCs包含了后面的动态自净容量和静态自净容量)。

由于规划区内河渠纵横贯通,形成河网,且缺乏河网水文和水质资料,故假定全镇河渠总流量相当于水资源总量,则水环境容量就是水资源总量所能负荷的污染物总量,也就是全镇水环境容量的理论最大值,其中包括稀释容量、动态自净容量(污染物降解、沉淀、迁移等作用产生的容量)和静态自净容量(水体作为容器所能容纳的污染物)。

假定全镇泄水全部通过沅水、澧水等河道外排长江,动态自净容量(污染物好(耗)养降解等腾出的容量)可以采用一维河流模型:

⊿E = E0 [1-e(-k*L/86400u)] (式3-2)

式中:⊿E—自净容量,kg/a; E0—自净过程起始容量(相当于稀释容量),kg/a; L—河流长度,m; U— 河流平均流速,m/s;

K—综合自净系数(耗氧速率系数K1),1/d。

13

静态自净容量(大气复氧能降解的的污染物量)采用一维湖泊模型(式3-3)估算

⊿E = V*CS *e(-kt)/1000 (式3-3)

式中:⊿E—自净容量,kg/a; V—水体容积,m;

3

t—静置时间,d; K—静态自净系数,1/d。

计算中选用大气复氧系数(复氧速率系数K2)作为静态自净系数(K),其数值为0.02/d。

4. 经济与环境预测

4.1. 人口预测

常德市现有612万人,据资料分析,近年来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均较低。由于持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全镇总人口增长将较慢。为此,本规划拟定650万人作为规划总人口。随着城市化的影响,国家有关农转非户口政策的改变,城镇人口的比率将不断增加。根据《常德市总体规划》和常德市现状预测,常德市区人口数量,近期(2011年)615万人,中期(2015年)1.8万人。

4.2. 环境影响预测 4.2.1.

水环境问题

沅江常德城区段水质总体上保持在标准范围以内,超过Ⅱ类标准的指标主要是大肠菌群、亚硝酸盐和总氮,表现为有机污染;江北城区内河内湖污染相对突出,其中以护城河污染最严重,三闾港、穿紫桥河次之,并明显地影响到柳叶湖南边湖出口一带。

城区饮用水源水质总体一般,大肠菌群,非离子氨等个别指标有超标。

4.2.2. 水环境影响预测

根据规划目标,分别计算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面源污水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到规划期末年,污水排放总量超过79.37万t/d。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处理规模达到58万t/d。中心城区需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处理的废水量超过规划期末年污水处理厂的总设计处理规模,建议规划对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处理规模进行设整,扩大污水处理规模至80万t/d。考虑到常德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范围相对集中于德山片区,规划对于其它片区限制其工业发展,评价建议规划德山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到规划末期由现规划的17万t/d调整至40万t/d,并严格要求工业用地排水全部进入德山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处理,同

14

时完善工业用地范围内的雨排分流排水管网。其它各污水处理厂规划规模可保持原规划规模不变。

5. 规划目标和功能区的划分

5.1. 总规划目标

2015年以前,对现有已受到污染的沅水、澧水、洞庭湖流域,农村环境,各自然风景名胜区进行治理,使环境污染得到控制,达到国家要求的环保标准。到2020年,形成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与生态城市一起,共同建立起生态的良性循环。

5.1.1. 具体目标

5.1.1.1. 总量控制目标

到2015年,国家考核的六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1年减少10%左右,有毒有害重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及尾矿、煤矸石和粉煤灰的无组织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医疗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5.1.1.2. 环境质量目标

沅、澧两水常德市段各监控断面优于地表水三类标准,水环境、环境空气按功能区划达标。

5.1.1.3.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基本得到治理和恢复,人为破坏矿山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得到遏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

5.1.2. 主要规划指标

5.1.2.1.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SO2排放量控制在5.82万吨,其中火电2.12万吨,烟尘排放量控制在3.58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4.56万吨,化学需氧量控制在7.73万吨,氨氮排放量控制在0.7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无组织排放,汞、镉、铅等重金属排放量控制在0.02吨

5.1.2.2. 污染控制与循环经济指标

15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大于95%,机动车尾气达标率大于8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大于80%,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大于60%,单位GDP化学耗氧量排放量小于9.0kg,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10.0kg,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比例达到80%。

5.1.2.3.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标

(1)环境质量指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大于9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大于98%;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小于55分贝和70分贝。

(2)环境建设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75%;城市气化率大于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3)环境管理指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大于95%;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75%。

(4)生态及农村环境保护指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农村沼气普及率大于4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大于8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80%;秸秆禁烧区的秸秆禁烧率达到大于95%。

5.1.3. 规划措施

(1)对沅水、澧水及两岸500米以内,水库及其周围的森林绿化应重点保

护。对处于沅水、澧水、洞庭湖等水域两岸的工业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对水域的污染。特别是洞庭湖沿岸造纸厂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厂或采取搬迁原厂等措施。同时在沅水、澧水等水域两岸加强绿化,形成沿岸绿化带,在洞庭湖形成绿化圈。

(2)加强对乡镇企业污染源的治理,减少有害农药、化肥的使用,增加有机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推广并建立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生态种植和养殖模式及工程农业。

(3)在壶瓶山等各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进行合理规划,开发与保护并重。

5.2. 环境功能划分 5.2.1.

功能区划分的目的

为了有效保护常德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障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划分规划区内生态、水、空气及声环境功能,有针对

16

性地确定各区域的环境功能和环境质量目标,以利于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5.2.2. 功能区划分的主要依据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湖南省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2002年; 《常德市总体规划》,2008年

5.2.3. 功能区划分的原则

功能区划分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满足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需要;

(2)与城镇总体规划所划分的城镇功能区相匹配; (3)以环境质量现状为基础,以当前功能为参考;

(4)遵循自然环境一致性、社会环境相似性和环境对策同一性原则; (5)同一功能区承担多种功能时,服从最高功能;

(6)从经济、技术水平上考虑功能区划分的可达性和可行性。

5.2.4.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及执行标准

水环境功能区及执行标准

规划区内地表水水体功能主要有渔业养殖、一般工业用水、农业灌溉及景观要求。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确定规划区内水体功能和水环境质量控制标准如下:

①市域水体的主要功能为:除饮用水以外的多功能用水,执行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CODcr浓度限值为20mg/L;

②其他中沟主要水体功能为农业灌溉,航运,执行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CODcr浓度限值为30mg/L。

5.3.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5.3.1.

水环境目标

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及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环境保护要求,结合常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常德市的水环境整治目标,见表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99 100 100 100 17

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吨/万元) 工业废水处理率(%) 工业废水达标率(%)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80 40 80 50 75 50 85 70 70 70 90 80 60 80 95 95 5.3.2. 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

5.3.2.1. 完善城市排水管网

改造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城市污水不再直接排入姻缘桥河、穿紫河、三闾河及柳叶湖等内河内湖,改善并保护内河内湖水质。 5.3.2.2. 污水集中处理

在2020年前分别建成江北城区污水处理工程,江南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德山污水处理工程。

5.3.2.3. 重点点源污染综合防治

重点污染源废水必须先经过厂内预处理,达到国家相应标准后再排入城市排水系统。对于城区内各医院的含菌废水,必须在内部经过专门处理,出水水质要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为便于对电镀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规划在德山工业区建立一座电镀中心,同时关闭市区内其余电镀厂点。 5.3.2.4. 水源保护

为保护饮用水源水质,重点要控制沅江岸边污染带,确保一、二、三、四水厂和武陵镇水厂水质,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

6. 常德市水环境规划方案

6.1. 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

根据第五章确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及相应的水质标准,确定如下水环境保护目标:

近期(2011年)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达到各功能区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远期(2020年)优于国家三类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且感观良好。排放的水污染物总量,近期不超过第6.4.1节所规定的总量限值,远期低于理论环境容量值。

同时提出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具体指标为:

近期(2011年):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大于9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全面达到

18

100%,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10-20%;

远期(2020年):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大于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全面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40~60%。

6.2. 水环境污染源综合整治方案 6.2.1.

重点工业污染源控制方案

规划区工业废水主要是常德卷烟厂等重点企业排放的化工废水,各企业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一级标准外排。

各工业企业广泛应用清洁生产工艺,有条件的要进行IS014000认证,在产品生产全过程大量削减污染物和节省原材料。

6.2.2. 生活污水控制方案

完善市区下水道管网和兴建污水处理厂是控制水污染的重要措施。根据《常

德市总体规划》,建设城镇污水排放统一体制,普及污水管网,并采用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理城镇生活废水。

在污水处理厂的设置上应结合规划区特点,在工业区内的建设,采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餐饮废水等混合处理方式,以降低处理成本,并可吸收民资投入,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目前常德市区、德山开发区污水排放主要是化工废水、生活污水和餐饮业废水。拟将所有企、事业单位的生活污水、常德市区居民生活污水及餐饮业废水以及工业废水全部集中到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预计到2015年该类废水排放量将接近10万t/d,到2020年该类废水排放量将接近15万t/d,考虑到常德市的长远发展,拟建的污水处理厂规模近期为12万t/d,中期为20万t/d。

确定污水处理厂位置应遵循的原则是:以总体用地规划为基础,厂址避开生活、商业区,尽可能设置在城镇水体的下游,地形有一定的坡度,便于利用地势差收集、输送污水,以节约投资。此外根据小城镇经济及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选择处理工艺遵循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节省投资的建厂原则。

参考国内外现有污水处理厂已采用的成熟处理工艺,采用二级生化处理,CODcr去除率一般60%~80%之间。生活污水CODcr平均浓度为250mg/L,经处理后尾水中CODcr浓度为50~100mg/L,可以满足国家排放标准(CB8978—96)中表4一级标准。

如果污水处理达一级标准后用作农田或绿化用水等,或部分回用,将有助于保护河流水质。

19

6.2.3. 医院废水处理

采用医院废水专用处理装置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尾水近期排入附近与地表水替没有水体联系的废沟塘(氧化沟),远期进入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6.2.4. 疏浚河道、加大长江引水量,增加水环境容量

本地区西临长江,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多年未能得到良好的清淤,造成河床升高,水流不畅,同时水体容量减少,大多数河沟处于滞流状态,水环境容量较少。为此,采取水利建设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

6.2.5. 其它水污染控制措施和建议

(1)加强对过往船舶的管理,尤其是机船的故障维修,防止大量机油或柴油的排放,杜绝油污染事故的发生。关键是要制定码头环境管理办法,并做到组织落实、措施落实。设置船舶油污等污染物泄露事故的应急措施,如隔油、油水分离等:装置挂浆机的船只应安装集油装置,防止漏油。船舶污染物排放执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船舶排放的含油污水的含油量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不大于15mg/L,船舶排放的生活污水最高允许排放浓度CODcr不大于50mg/L,SS不大于150mg/L,大肠菌群不大于250mg/L。船舶应装置污物桶或污物柜,船舶垃圾禁止投入水域。

(2)尽早建设规划区管网收集系统,采用雨污分流体系,确保废水进入污水管网处理达标外排。

(3)合理充分利用城镇的污水资源。开辟“中水道”,作为城镇稳定的二次水源。用处理后的城镇污水灌溉也是合理利用城镇污水的重要方式之一。

(4)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排放。

7. 实施方案

7.1. 投资方案分析

(1)工业污染防治项目21.23亿元,占资金总额的31.6%,主要来自各企业自筹。

(2)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36.04亿元,占资金总额的53.6%,主要来自社会投资、招商引资、项目业主自筹和国债资金投入。

(3)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4.08亿元,占资金总额的6.1%,主要来自农、林、水、国土等部门投入。

20

(4)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0.49亿元,占资金总额的0.7%,主要来自环保专项资金。

(5)发展循环经济项目4.08亿元,占资金总额的6.1%,主要来自企业自筹。

(6)农村小康环保行动项目1.27亿元,占资金总额1.9%,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

7.2. 资金来源

为保证上述资金落实,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负担;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在规划期内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7.2.1. 提高基本建设投资中的环境保护投资

根据国外资料,基本建设投资中环境保护投资一般占项目总投资的6-8%,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建设投资中的环境保护投资不应少于3%,以保证基本建设中污染治理的投资。

7.2.2. 提高企业更新改造投资中的环境保护投资

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该项比例不应低于7%。

7.2.3. 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扩大排污收费面

在规划期内,要按照国家“排污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现行排污收费标准,促进排污单位积极治理污染。根据国务院有关批文精神,开征工业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费,并开展排污口多因子收费。

7.2.4. 提高城市维护建设基金中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

主要是提高城市维护建设基金中用于城市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厂、液化气供应、集中供热、生活垃圾处置等方面的环保开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7.2.5. 征收自来水附加费,为镇区污水处理厂筹集资金

镇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还应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收取污水处理费。

7.2.6. 积极开拓资金渠道,多方筹措资金

通过申请政策性贷款、环境保护综合利用留成、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和设立环保基金等多种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建设,同时随着国家交往、合作的增多,可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等优惠贷款进行环境保护建设,并开拓和探索各

21

种新的、有益的合作方式。

7.3.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7.3.1.

提高法律意识,强化城市规划的法律规定性

城市建设必须遵守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随意更改本规划。

7.3.2.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提高城市规划的深度

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的深度上还不足以直接指导城市的具体建设,应根据本规划尽快对近期内需建设的地段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各专项规划等内容。

7.3.3. 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媒介对城市规划进行宣传,特别是对城市规划方案的介绍,从而增加城市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的程度,使城市规划更好的实施。

7.3.4. 美化城市环境,树立城市新形象,带动经济发展

结合常德自身的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树立崭新的城市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持久发展。

7.3.5. 统一规划、建设,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改变传统的单位与宿舍结合的小单位办社会的建设模式,对城市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从而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7.3.6. 强化环境管理,依法保护环境

在镇区环境管理工作中,有关法规的实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保护镇区自然资源及环境,有效地消除和控制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加强依法管理的力度,建议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制定以下管理措施:

《饮用水源地保护及水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划定饮用水源保护保护区的范围,制定水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7.3.7. 制定技术、经济政策,确保各项环保实施

7.3.7.1. 技术政策

22

指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镇区环境保护规划,并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到总体规划中去,统筹规划,统一实施,确保环境规划方案落到实处。

应要求镇区内基础服务设施及各种娱乐设施尽可能安装和使用不产污或产污量少的装置、设备;大力推广和应用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或商品,随时更新替代有害环境的产品;全镇区内应提倡有机农业,尽可能少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提倡不使用含磷洗衣粉等。

对镇区内应用的各项环保治理技术及设备,应在充分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及投资等多方面进行论证并优选。 7.3.7.2. 经济政策

将环境成本纳入到镇区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改变以往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到社会的不合理做法。

考虑到环境保护在镇区开发中的重要性,对于建设项目,投资应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5-10%。

建立“以污染源责任方为投资主体,受益方合理负担”的环保投资政策体系。

7.3.8. 开展环境监测与评估

随着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生态环境将出现一系列的动态变化。及时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结果,并及时调整环境保护项目的内容,是完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措施。因此,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7.3.8.1. 监测布点

水环境质量监测布点:拟在自来水厂取水口处、拟建污水处理厂下游500米处及主要河道七圩港、焦土港各设置1个监测断面。

工业污染源:各排污企业排污口。 7.3.8.2. 监测频次

定期监测:纳入市环境监测部门监测计划,根据例行监测的项目和拼刺实施监测。

不定期监测:重点污染源、重点治理设施和环境敏感区不定期监测。 专门监测:各重点工业污染源配备的污染处理设施配备专职人员,具体执行采样分析,做好记录。

23

8. 环保目标可达性分析

8.1. 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规划区内适于发展第一产业(大农业)的自然资源较丰富,例如光、热、水、土壤等,但因人口密度很大,达 人/km2,形成人均资源量不够丰沛。长期的人类活动,早已把能够开发的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全部开发利用起来。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将侧重于探索并优化合理利用的方式,以期得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规划区内没有可用于发展资源密集型第二产业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全镇长期处于能源缺乏的状况,不能发展高能耗的行业。

旅游和交通等也支持第三产业的自然资源也缺少高层次的特色,从而决定了人口流动量有限,避免了因大量外来人口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

8.2. 经济发展方向和行业结构对环境目标的影响

由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支持力度不够,现有技术层次不足以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全镇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可能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同时短期内难以发展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层次。例如,种植业逐渐向养殖业过渡,加工工业逐渐向产品工业发展等。

伴随着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向,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各产业都可能不断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增加环境负荷。例如,养殖业的发展可能对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确保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必须注意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潜在的环境影响,本规划考虑到养殖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

目前,全镇以发展化工、玻璃制品为主要行业的工业结构基本合理,虽然目前全镇废水、废气排放量较大,但由于采取了相应的废气、废水处理装置,排污总量仍低于环境容量。从总体上来看,工业结构不会影响实施本规划制定的环境目标。

本次规划中计算了环境容量,并综合分析了经济发展速度与环境负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保护目标,可以认为,所提出的环境目标与经济发展和行业结构相适应,具有可达性。

8.3. 居民生活水平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集镇规模的扩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生活污水排放量将不断增加,另外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本规划中详细计算了居民生活耗能、三废排放量,并将其纳入污染物排放总量,因此所提出的环境目标已经包括了因居

24

民生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8.4. 环境管理的作用

强化环境管理对于环境保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规划在第7部分分别就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强化环境管理和法制建设等方面分别论述了实施环境规划的保障措施。如果能够实现这些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不仅可以全面实施本规划中所确立的建设内容,甚至可以使环境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9. 环境规划布局图

25

10. 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规划的设计,我对常德市的“十一五”期间总的规划有了比较

透彻的了解,通过资料的收集和运用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会受益于我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设计过程,好比是我们人类成长的历程,常有一些不如意,但毕竟这是第一次做,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交流经验和自学,若遇到实在弄不明白的问题就会及时请教老师,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感觉理论上已经掌握,但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仍有意想不到的困惑,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解决。这也激发了我今后努力学习的兴趣,我想这将对我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这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我相信也会很实用。

26

2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lx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