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师院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两汉文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6 03: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第一章 两汉文学基本概况

一、汉代作家群的生成(条件)

(1)文化素养——汉代的官学与私学讲授儒家经典等(《诗经》、解读辞赋)

(2)提供机遇——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文才录士。诸侯王、天子和外戚招纳文

士)

(3)稳定——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乐府、东观、鸿都门学) (4)注入活力——游宦风气

二、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多元化)

(1)容量广大、气势恢宏、审美崇高巨丽

(2)文人价值取向和理想:立功扬名、圣主贤臣,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3)文学的内容:历史的批判—歌功颂德—现实的批判。 (4)文人的地位:人格独立—屈从、依附—个性独立。 (5)文学的色彩:浓郁浪漫(楚文学)—现实理性(东汉) (6)文学的双线发展: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互渗互动。

三、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1)汉代大多数作家都经受过经学教育,集经师儒士与作家一身。 (2)汉代繁琐的解经习尚和铺张扬厉的文风相映成趣。 (3)汉代文学的浪漫性与汉代经学的虚幻性与神秘化。

(4)汉代文学的重摹拟,缺乏创造性与经学注重师法的习气互为表里。 (5)汉代文学和经学都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 (6)汉代经学与文学思潮。

四、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1、汉赋

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2、散文

叙事散文:《史记》、《汉书》、《吴越春秋》

政论散文——贾谊、晁错的带有战国余绪的政论文、董仲舒的文风的转变、东汉末年批判性政论文。

3、诗歌:四言诗、楚声短歌、五言诗;乐府。

五、汉代文学发展的分期

1、初创期:汉高祖——汉景帝(前206年至前141年);

承战国余风,开汉代新形式。代表作家有贾谊、枚乘。 2、全盛期:汉武帝——汉宣帝(前140年至前49年);

赋定型、成熟。史传文学高峰。政论文以本经立义为内容。 乐府强化、民歌采集及宫廷文人创作乐府诗。

3、中兴期:汉元帝——东汉和帝(前48年至105年);

辞赋再度掀起高潮。班固《汉书》。王充《论衡》

2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4、衰落期:东汉安帝——东汉灵帝(106年至189年)。

抒情小赋。五言古诗成熟。

第二章 李斯的散文与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一、李斯生平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之曰:“人之贤不肖臂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之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二、李斯《谏逐客书》

1、秦王十年(公元前237年)郑国事件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2、分析课文

秦国四君任用客卿的事实— 功过

假设秦国四君不任客卿——无富利、强大 秦王取物的态度:非秦取 (重) 秦王取人的态度:非秦去、逐(轻)

分析逐客的危害性:弃黔首资敌国 损民益仇一

结果: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 3、本文特点

(1)角度巧妙:不从客卿考虑,从秦国利益着手。

(2)用典型事实说话:历代客卿为秦国富强建立殊勋,秦王眼前来自诸侯各国的声色玩好。(事实俱在,不由人不信)

(3)正反对比手法:作者着重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话语不多,却能让秦王深思,由古及今,从物到人,豁然在目,引导他自然联想到逐客之非。

(4)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陈,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第三章 政论散文

第一节 汉初政论散文

汉初政论散文较多地继承了战国时代的文风 代表作家作品:枚乘《上吴王书》、邹阳《上吴王书》与《狱中上梁王书》、刘安《淮南子》 特点:有气势,排比铺陈,语意反复,是典型的战国的辩丽风格。

第二节 西汉前期散文的代表:贾谊、晁错

1、贾谊的生平及其著作P153

3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新书》五十八篇。内容:行仁义,明等级、重民本、反奢侈,削诸侯、抗匈奴。中心就是加强汉王朝中央集权的统治。

现在较好的注本是:王洲明、徐超校注《贾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片版社。

分甲、乙、丙编收集贾谊保存的作品外,最重要还有附录收集了贾谊传、贾谊年谱、著录、序跋、评述。

2、晁错的生平及其著作P153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是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天楚七国果反,以主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著作的主要内容是重农、削藩、守边。 3、贾谊与晁错政论文的异同

相同点:政治思想比较一致,主要总结秦王的历史教训与提出巩固发展汉王朝的国策; 文风也有相近之处,疏直激切,这是他们二人政治上都敢于忠谏直言在文风上的反映。 不同点:贾谊富于文彩,晁错深识沉实。

鲁迅先生《汉文学史纲要》

“错请削诸侯之地,且更定法令;谊亦欲改正朔,易服色;又同功臣贵幸所谮毁。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惟谊尤有文彩,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疏》、《过秦论》与晁错的《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其泽甚远;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比较疏阔,不能与晁错之深识论比矣。”

贾谊《过秦论》

影响:两汉史学家三次引用(1)司马迁论赞《秦始皇本纪》(2)褚少孙补缀《陈涉世家》(3)班固置于《陈涉项羽传》后。

魏晋则被士人奉为楷模如左思《咏史》其一“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他写的传论和序论)皆有精意深旨,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

《过秦论》三篇内容

秦 《过秦论》(上)论始皇之过,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 朝

过 《过秦论》(中)论胡亥之失 不能正先帝之过, 行义安民(最后一段) 失 《过秦论》(下)论子婴之亡 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篇之联系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

辅。三王惑而终身不悟,亡。三篇说明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自身。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P19)

《过秦论》(上)

秦 孝公以诈力取得初步成功

惠、武之时,诸侯全力反扑 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衬托秦国实力之强

4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兴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声威、严酷统治、帝业的万世永固。

(叙述六代君王以武力开疆扩土,以力制人,显示秦国的强大,也强调了兴之难) 秦 陈涉及其起义军 强调其弱 产生 疑惑 (说明败之易) 之 秦始皇的赫赫声威形成对比 强弱悬殊结果相反

亡 陈涉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对比 加强疑惑,逼出中心论点

《过秦论》(上)的特点

(1)叙中有论,论中带叙,叙议结合

叙孝公、惠王、武王,颂其功业,在颂中论述地利、诈力使其国强;而叙始皇则颂中带贬,为下文埋下伏笔。

(2)夸张的对比和焦点的逼示 ? 在叙论中夸张对比,突出矛盾 ? 六国与秦对比---秦之强,形成反差

? 陈涉与秦对比---加强反差,产生疑惑。 ? 陈涉与六国对比---陈涉之弱,疑惑越深 ? 逼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3)用排偶铺陈来蓄势铺垫

晁错《论贵粟疏》

?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并提出了当时可行的具体措施。

? 论说有力,办法具体,汉文帝看到奏疏后,便接受了晁错的建议,让百姓用粟边买爵,规定六百石粟可买到上造(二等爵),四千石为五大夫(九等爵),一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十八等爵)等,说明此疏产生了实际效果,缓和了农民大量逃亡、土地兼并进行、边防力量不足等现实矛盾。

? 作者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其中特别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揭露性很强。

论积贮疏(贾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者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餽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皮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第四章 董仲舒及其他散文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ls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