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冷链物流市场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3-11-13 00: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冷链物流市场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对策

前言:当前,在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及“互联网+”思维驱动下,国内冷链物流行业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加之近年国家及地方一系列产业配套促进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更是为物流业特别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通过纵横向比较我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到,产业内生动力蓬勃释放,产业未来发展基础较好培育。但另一方面也面临企业服务内容单一、延伸增值服务缺乏、大型标杆企业尚未形成等内部发展问题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认知欠缺等外部制约环境。重庆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第一章 行业环境分析

——重庆区域冷链物流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行业企业需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并通过增强自身能力迎接挑战,适应市场竞争环境。

一方面,行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及重庆地方《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4?42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重庆市农产

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1?95号)及《 重庆市人民政府加强农产品流通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13)26号)等产业配套促进政策陆续出台,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高度重视。

其次,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居民消费意识不断改变,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必然推动冷链物流需求呈现几何性增长。来自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预测,受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未来将保持年均25%的高速增长,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4700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范围内冷链物流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截止2013年底,全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只有十几家,营收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680家,未来市场需求缺口巨大。

第三,全市城乡结构经历深刻变化,重庆城市发展和人口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居民购买力不断释放。我市作为西部地区冷链食品的主要输出地之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13年底,畜禽产品及制品的产值位居第二位,肉制品及其加工品产值位居第二,乳制品及液态奶产值位居第四,向外输出比例超过50%,是全国猪肉重要产区和出口基地。另一方面,重庆结合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立足“一圈” 12个区县城镇化发展“后程加速”能力较强,“两翼”区县多数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的区域实际,提出到2020年,城镇

化建设实现全面覆盖和完善,形成良好的城镇化建设管理机制;城镇化率达到70%即全市城镇人口要达到2160万,较2014年新增约300万城镇人口。据市统计局数据,2014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47元,比上年增长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90元,比上年增长11.7%。伴随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基数逐渐扩大,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重要的货源。

——乐观的市场前景、集约化发展路径及“互联网+”浪潮催生出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国内物流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新兴技术运用方兴未艾。在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由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的背景下,国内物流业依靠先进技术手段及管理方法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当前,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物流业“小、散、多、乱”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直接导致我国物流业呈现出技术分布不均的行业特点。具体表现在:以规模化企业为承载平台,各类感知技术(RFID、GPS、视频识别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得到广泛运用;前沿技术——物联网平台、云端大数据、智能物流系统(ILS)等逐步推广;另一方面,占据市场相当份额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还基本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直接导致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

GDP的比重维持在17%左右的高位,与物流发达国家存在约10个点左右的差距。这一客观事实形成了传统物流业向绿色低能耗物流、共同配送体系建设升级的内生动力。

当前,加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已经成为宏观经济新常态下各个企业的重要课题。在资源集约、要素集约双重压力下,生产型企业专注优势能力提升而将非核心竞争力的物流外包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根据全产业链管理要求,传统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在将作为服务产品的物流外包后,将精力专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提升、销售体系的完善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强化上面,对未来核心竞争优势培育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伴随着制冷技术的发展,各种制冷设备、制冷技术日趋成熟,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能让冷链物流走得更快更远。

第二章 重庆冷链物流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冷链物流市场也存在诸多挑战,需要物流企业、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一起来面对、破解。

——重庆本土冷链物流企业服务内容单一,缺乏延伸增值服务,核心竞争力不强,重庆区域目前缺乏大型的综合性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物流集约化水平偏低。

较之国内冷链物流发达地区众多大型物流企业在“十二

五”期间表现出明显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趋势,以打造自身独特的、完整的生态体系,我市差距明显。目前在重庆冷链物流市场上,主要分为仓储型企业和运输型企业,其中运输型企业又分为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两个细分市场,万吨冷储、凯尔国际、明品福、天利方星等冷链仓储企业以提供冷库出租、库房托管等服务为主,企业竞争力仍表现在资源集聚、要素集聚等传统领域,很少提供运输、物流资讯等服务,物流金融亦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企业利润贡献小;农投恒天、以利、榕之城等冷链运输企业服务范围局限于提供运输或配送服务,基本不提供仓储、信息化方面的服务。

——冷链物流行业资金投入大,运行成本高,重资产营运下同普通物流无竞争优势。

冷链物流行业无论是冷库建设还是冷藏车购买和运行,相对普通物流而言具有投入大、运行费用高、资金密集等特点。据统计,相比较普通物流仓储设施,冷库特别是低温库的建设成本高出3倍左右,连带造成后续运行费用相应更高;一台相同品牌的冷藏车购买成本是常温车的3倍,后期的运行、维护成本也高出40%左右。

——冷链物流市场机制不完善,人们对冷链的认识不充分,供应链环节“断链”现象严重。

从整个物流行业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专业冷藏车占货车总量的1%~3%,而我国的占比约为0.3%,重庆市的占

比更是不足0.1%;美国的水果、鲜花、食品的预存保鲜率超过85%、冷储运输率超过99%,我国的预存保鲜率不足30%,冷储运输率仅10%;由此导致的损耗率高达25%,相比而言美国仅为1.7%。

具体到我市,截止2014年上半年,全市冷链物流运力即冷藏车拥有量不到1000辆,冷藏食品的冷链运输率不到50%,冷链断链情况严重。以农产品为例,从田间采摘、基地储存、运输到城区、商业企业配送中心存储及加工、市区配送直至最终消费环节,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有掉链的风险,特别是在运输和配送环节尤为严重,导致农产品的损耗高达近30%。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为节约配送成本,在运输环节上通常使用常温车运输代替,对产品的品质影响非常严重。但这种品质的影响往往是消费者肉眼无法识别的,给食品安全造成了极大风险。

——市场参与者不断涌现,加剧了该行业的竞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竞争。

“十二五”时期,随着同业态竞争对手携资本手段打破重庆冷链仓储市场既有格局,市场形态由垄断演变为寡头竞争,卖方市场悄然向买方市场转换。资本扎堆投向冷储物流领域,因经营业态重叠直接导致企业生态体系重复。为争夺有限客户资源,行业进入“对标竞价”时代,对整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目前重庆市场在建和已投入使用

的冷库总容量预估超过120万吨,按人均冷库拥有量指标衡量,全国平均水平在9kg/人左右,而重庆地区达到约38kg/人,已与当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冷链仓储领域的“蓝海”已变红。

在冷链配送领域,部分本土普货物流公司或个体户直接参与冷链运输环节,使用常温车运输冷藏货品,进一步蚕食原本不大的冷链配送蛋糕,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因其在车辆投入、营运成本等方面较冷链运输本身就具有的低成本优势,直接体现在运输价格和税收优惠方面,不平等的竞争条件导致两者无法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从而破坏整个行业的竞争规则,最后企业间为争夺客户相互压价,形成恶性竞争局面。这一现象既不利于整个冷链物流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压缩冷链物流企业的生存空间。

——政府对冷链物流行业支持力度不够,政策扶持需要加强。

交通限行作为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对交通拥堵的通行做法,在国内绝大多数大城市得到施行。但“堵”不如“疏”,一味强调在绝对数量上搞“一刀切”,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冷链运输业的发展。以重庆市为例,在重庆主城区内环快速路以内区域,货运车辆需要办理相应等级通行证方能限时限地通行。而在通行证办理过程中,涉及相关主管部门众多,利益诉求不一,客观增加了办证难度;且新购车辆因指

标问题尚无法办理通行证,这对急需扩大经营规模,提升集约化水平的冷链物流企业而言,是一道难以迈过的坎。

第三章 对策及措施建议

为增强重庆冷链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冷链物流行业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批专业过硬,管理能力强,知名度高的冷链物流企业,本土的冷链物流企业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同时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也需进一步加强对大型专业性冷链物流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税收、城市通行等方面的扶持。

——创新企业发展模式,顺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和“互联网+”的产业变革浪潮。

改变以传统的冻库租赁、货运运输等初级经营业态为主的经营模式,拓展全产业链管理视角,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逐步将利润贡献点转移到现代化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综合配套服务上来。

——转变经营思路,不断拓宽服务内容,满足客户需求,逐步向综合性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或供应链企业转变。

单一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客户物流或供应链整体外包的发展趋势,只有提供包含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客户管理等一系列优质的供应链服务,才能有效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增加市场

份额。

——借力重庆物流共配、标准化体系建设契机,以“轻资产”思路指导企业发展。

在发展绿色低能耗产业要求下,共同配送、标准化建设是可行路径及必然趋势,并进一步更好整合社会零碎资源,解决冷链物流运力时间、空间上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通过发展共同配送,探索标准化体系建设,一方面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前言物流技术在行业内实现广泛运用,另一方面为当前重资产运营的冷链物流企业减负,解放及激发企业潜在活力,促发社会闲散资本积极性。

——加强内部管理,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重点突出核心竞争力,实现冷链物流的供应链精细化管理。

在冷链物流中,所有环节构成一条完整的冷链体系,企业需要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就需要对供应链的管理实现突破,在对冷链源头的管理,冷链物流园的管理,冷链冷库布局的管理,冷藏车的装载率、空载率的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在每个环节都争取实现最优突破,这要求企业管理者对整个体系多加考虑,同时和冷链上中下游的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优化供货时机,优化运输路线,提高库存周转。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出数家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管理规范、竞争力强的综合性冷链物流企业。

目前重庆市场冷链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业务结构单一,

服务水平不高,竞争力弱,尚无大型的综合冷链物流企业,因此,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扶持,通过支持整合、兼并等措施,快速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以应对外来企业的冲击。

——政府主管部门应本着满足市民需求的原则为冷链物流企业的车辆通行提供便利。

对于配送生鲜蔬菜、乳制品、速冻食品等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车辆,建议交通管理部应对通行提供条件,对因业务发展所需的新增车辆办理通行证件。

相信通过冷链物流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逐步做大做强,行业协会通过行业自律,不断规范竞争秩序,创造良好的行业环境,政府主管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和支持支持,重庆冷链物流企业一定能创造辉煌的业绩,为重庆市民提供更加安全、快捷、周到的服务。

本文作者:桂鹏平 系重庆农投恒天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工会主席,中国首届高级物流职业经理人,中国物流技术协会研究员,中国物流学会会员,运输经济师职称,高级物流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lq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