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习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09-12 03:42: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乡村社会学概念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
结合我国乡村家庭的实际,谈谈我国成像家庭功能的异同 这个题目需要大家自己去做。 按照解题的思路去答题。
我这给大家解题需要的资料,你们需要按照自己思路去总结归纳。 (一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
第一,夫妻关系; 第二,亲子关系; 第三,兄弟姐妹关系; 第四,婆媳关系; 第五,祖孙关系; 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
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
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
功能:
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
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
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
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三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总的趋势来看家庭的规模是在变小。
农民家庭结构的外延化,包括结构的离散趋势和延伸趋势两个方面。离散是指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利益,向外流动的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事实上处于松散状态。家庭结构的延伸趋势,是指家庭吸纳外部人口进入家庭共同生活。
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
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权威人物、核心人物。家庭权威人物的确立,主要是靠自然的辈份关系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一般称之为“家长”。家庭关系以“家长”为轴心,家长与权威合二为一。
乡村家庭关系两重化的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 (1家庭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与暂时中断。
(2由于临时性家庭成员的介入,导致家庭关系出现血缘亲属关系和非血缘亲属关系两种关系并存的现象。
两重化特征标志着乡村家庭关系较过去复杂多变。权威化与两重化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两大趋势。两重化巩固了家庭关系的权威化。权威化若对家庭产生正效应,可进一步使家庭关系两重化,它们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侧面。
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
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
乡村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实生性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家庭成员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具有了层次性特征。
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
乡村家庭变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维持生存、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我国乡村家庭功能扩大化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增加了经济功能,同时也包括其他功能在手段和作用上的扩大。
(1家庭拥有的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迅速增加。
(2家庭获得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时空领域大为扩展。 效率化是指乡村家庭发挥功能讲究时间性和追求效益的倾向。
扩大化和效率化是乡村家庭功能变化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扩大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数量状态,效率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质量状态。
(四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的异同
(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的恢复。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
(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但也有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
(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这与它们所基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
(5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乡村社会学作业2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D 6.A 7.泰罗制 8.A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BCDE
4.ABCD 5.ABCDE 三、名词解释: 1.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4.家长制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其他管理方式所取代。
5.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简答题:
1.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 答题要点:
(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实际上,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
(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
(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题要点(课本25页: (1学习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个人生存能力包括两部分:基本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前者指直接运用物质资料以维持自己生命的能力和方法。后者则指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物质资料的能力,即通过劳动而获取物质生活条件的方法和手段。
(2学习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也叫社会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或活动中形成的指导其行为的规则。
一个人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学习这些先于自己而存在的行为规范,社会也有责任教导人们习得社会规范,以实现社会秩序与和谐。
(3确定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上一代和社会教育的结果。它是家庭和社会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社会文化的熏陶及个人人生经验较长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4培养社会角色
个人社会化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这也是个人社会的目标。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题要点(课本47页:
(1一定数量的成员。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能够建立和存在的基本条件。 (2特定的活动目标。组织目标代表着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存在根据,是组织活动的宗旨和灵魂,是组织制定和修正方针、路线、政策的依据,也是判定组织活动效率的标准。同时还起着团结、动员、鼓励组织成员为之奋斗的重要作用。
(3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尽管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活动的,规范大多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是关于本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以及组织活动规则的规定。它指导着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着他们的活动,是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
(4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其中包括一个权威的领导体系,也包括不同成员间的职责分工。
(5一定的物质设备。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它们,社会组织就难于发挥其固有功能。
4.科学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答题要点(课本81页:
科学技术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1科学技术通过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来影响生活方式; (2科学技术通过改变人的生活观念来影响生活方式; (3科学技术通过扩展人们的生活能力来推动生活方式发展。 五、论述题
联系我国现实。深入阐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及其实现的途径? 答题要点(结合课本71页第三节内容: (一乡村城镇化的涵义和必然性
乡村城镇化或者称之为“农村城市化”是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其实质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并最终消灭城乡差别。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是乡村城镇化的显著特征。
(二乡村城镇化必然性
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乡村城市化的内在原因之一。
工商服务业的发展受自然资源和生产空间的限制较少,其所需要的生产经营要素多数是由人的劳动提供的,只要存在着对工业产品和对商业、服务业的社会需求,
它们就可以不断扩大其规模,因而也就能够不断地吸收劳动力。这种能力自工业革命以来愈加充分地显示出来,它成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乡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内在原因,并将继续推动这一过程的深入发展。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是乡村城市化的又一个内在原因。
现代化农业是以机械化操作为基础的,而机械化的实现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使广大农民的劳动方式越来越接近于城镇工人,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越来越接近于城镇居民,从而必将促使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
城市的现代文明吸引着乡村居民,并愈益强烈地影响着乡村,也是乡村城市化的内在原因之一。
当代城市是工业集中、就交通便利、市场繁荣、财富集中、文化科技先进的社区,是现代文明的集中地,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城市的这些优点对广大农村居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三我国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二、三产业是城镇社区的经济基础,是城镇社区赖于存在的根本前提,是乡村城镇化的直接推动力。第一,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乡村社区的经济结构,使非农产业最终成为社区经济的主导力量,从而必将促使乡村社区转变为小城镇社区。第二,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乡村的职业结构,能够造就一大批“城市型”的居民。第三,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能够改变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第四,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所带来的集约和劳动者的集中,必将导致分散的乡村居民点逐步聚集成现代化的小城镇。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大规模城市化的必要条件。第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集中提供了足够的农产消费品。第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使大批乡村劳动力从农田耕作中解脱了出来,从而为城镇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
劳动力,为大规模城镇化准备了人力条件。第三,农业现代化还通过为声调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推动城市工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吸纳农业剩余人口的主阵地,就成了实现我国城镇化目标的重要措施。
控制乡村人口数量,提高其素质。由于人是城市化的主体,因此,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质量是否与城市化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就成了能否顺利实现城市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各地都要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其素质作为实现城镇化目标的战略任务去抓。
此外,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等,也是促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
乡村社会学作业3答案
题目:结合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谈一谈我国乡村社会存在的问题、成因、解决对策(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治安问题、五个方面结合当地实际任选其一这个题目需要大家自己去做。
按照解题的思路去答题。
我这给大家的解题需要的资料,你们需要按照自己思路去总结归纳。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乡村人口问题现状: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乡村人口问题:(1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5%以上;
(2乡村人口增长率高于城市;(3乡村人口素质低于城市;(4尽管政府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但乡村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仍然超过政府倡导水平。
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预计到200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
人口素质差。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 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乡村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新的农业产业没有大量形成,必然导致乡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
成因:
政治原因。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没有执行。
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对于生育子女是极其重视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祖先对后人最大的要求。
落后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乡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乡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因素。
乡村行政行为的失误。一方面,随着乡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行政组织体制逐渐解体消亡,而新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健全,使得一些乡村地区对农民家庭计划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乡村地区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计划生育工作中单纯强调对违反者罚款。
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使乡村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形势以及众多的人口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以理解、支持、配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积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破除旧的生育观念,树立新的生育观念。
大力发展乡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使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特别是乡村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减少离乡流动人口。
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村人口问题的行政控制能力,提高乡村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乡村教育问题 现状:
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乡村的学校数却只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乡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三分之一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学龄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
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在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这些教师和部分正式教师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乡村经济条件较差,加上某些乡村干部不重视对教育事业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学校数量不足,校舍面积不足,基本教学设施不足。
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率低,进一步制约乡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乡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使乡村科盲比例相当高。
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 解决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积极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 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 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提高乡村教师素质; 积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 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是指生活水平达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最低标准被称为“贫困线”。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
贫困问题的成因:
环境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的绝对缺乏,生态环境极度恶劣,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交通不便,都会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造成贫困问题。
人口负担过重。贫困问题与人口问题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过剩的人口必然会导致贫困问题的产生。
人口素质过差。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导致人口素质差,使新的生产、科学技术手段不能得到推广、利用,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过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是造成乡村社区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
政策失误的影响。
家庭劳动力匮乏,劳动力质量低下。家庭中残疾人多、劳动力缺乏;文盲科盲多,掌握和科技知识少;老龄农民多,青壮年农民少等因素都会造成家庭贫困。
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积极宣传、坚决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效应。
发展乡村交通,促进乡村对外联系,发展贫困地区的通讯、水力、电力事业。 改善贫困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引进新的科学技术,调整农业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
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富裕地区、富裕个人和富裕企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者进行帮助。
乡村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环境意识差; 执法不严; 认识错误; 急功近利; 人口压力。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 加强宣传; 严格执法; 重视有机肥料; 提倡生态农业;
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
乡村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增多且性质日趋严重;
乡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呈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团伙性、专业性违法犯罪案件增加; 中青年、文盲、法盲违法犯罪率较高; 违法犯罪案件类型相对集中。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成因:
经济转轨阶段乡村行政组织控制力减弱; 少数乡村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
法律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对有关法规的了解不够; 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人见利忘义;
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途径: 积极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扫除法盲;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乡村干部素质,加强廉政建设; 加强乡村治安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及时解决农民之间的民事纠纷,避免矛盾激化;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C 3.A 4.C 5.C 6.B 7.A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E 3.BCE 4.ABC 5.ABC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流动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3.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5.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 答题要点(课本101页: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2.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 答题要点(课本117页: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环境意识差; 执法不严;
认识错误; 急功近利; 人口压力。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 加强宣传; 严格执法; 重视有机肥料; 提倡生态农业;
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3.道德的控制作用的主要表现? 答题要点(课本130页:
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
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高尚与卑鄙等评价,逐渐使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维持社会秩序。与习俗相比,道德对人们行为的控制程度要强一些。一般地说,“不从俗”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但不道德往往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给予缺德者的压力也要大得多。与法律相比,道德虽然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性,但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更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道德可以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的控制作用。
4.社会保障的功能? 答题要点(课本143页: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其运行所起的作用。 其一,政治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秩序、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影响。自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日起,各国政府就赋予其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的功能。在当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为社会的“稳定器”。由此看来,维持社会稳定是社会保障的政治功能。
其二,经济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必要的社会保障则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社会保障可以维持社会稳定,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那些在业者有某种安全感,这也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其三,民生功能是指它对公民正常生活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自建立之日起就包含了对公民生活,特别是社会弱者基本生活的关注。从保障公民权利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一理念出发,向因各种原因使其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使他们走上正常生活之路则是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
社会进步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增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态和过程。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达到社会进步的手段和表现。从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既能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又能保障社会弱者的正常生活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五、论述题
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评述依附理论。(课本165页
依附理论是一些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它是关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解释。
阿根廷学者普雷毕什于20世纪40年代末就提出他的发展理论。他认为,世界是一个经济体系,它由核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边陲(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
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 前者通过不公正的贸易剥削后者, 是导致后者不发达的根本 原因。 另一位学者弗兰克把普雷毕什的“核心”称为宗主,把“边陲”叫做“卫星”。他认为,在整 个世界经济体系中,“宗主----卫星”关系不仅存在于世界层次,即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 间,也存在于每个卫星国内部。 不发达国家有如下经济和社会特征:其生产部门的兴衰以核心国的兴趣和需要为转移, 核心国感兴趣和需要的部门比较繁荣,反之则萧条;经济上呈“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门是 核心国经济的延伸,与核心国经济联系不密切的部门相当落后;与二元经济结构相对应,不 发达国家呈明显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中的富裕社会与农村中的贫穷社会并立共存;在国 际贸易上,依附型不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等等。 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就应当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阻 止西方贸易、技术、跨国公司、教育与思想的侵入,自力更生。 依附理论指出, 西方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承担责任, 发展中国家要现代化必须 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 (这个题目要求同学要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自己去发挥) 11
正在阅读:
《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习题答案09-12
政府公共关系网上作业04-28
中秋美文欣赏02-09
2020年MBA备考总攻略!03-01
新闻失实的原因和对策05-19
我家是个动物园作文300字06-27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4年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初三英语试卷04-15
高考数学高频考点专题复习之直角走廊问题的研究与拓展04-15
工作计划,2022年工作计划范文07-3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成性
- 社会学
- 习题
- 乡村
- 考核
- 答案
- 课程
- 4、我的长生果导学案
- 2019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定理知识点汇总语文
- 湖北省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名单 - 图文
- 初一地理下册期中测试卷二含解析-人教 - 图文
- 电气类外文翻译 - -基于记忆的在线非线性系统PID控制器整定
- 10.合同法之十违约责任
- 2016年电大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形成性考核册主观题答案
- 普者黑旅游业发展与思考
- 关于编制SBS塑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 家畜饲养管理学课程代码02797复习资料
- 绫致巡店报告
- 2018年江苏省高考数学预测试题(二)含详解
- 网络营销服务合同
- 埇桥区祁县大营等张氏家谱
-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与整理教案
- 企管部职务说明书
- 16年寄语一句话
- 教学随笔和读书心得
- 2018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B卷)解析
-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