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4-01-16 07: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

首席专家杨春贵 主要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俊峰 王宏波 边立新 孙熙国 杨信礼

张曙光 陈曙光 欧阳康 庞元正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编写说明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高等学校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修课程,主要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硕士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

本教学大纲突出方法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两个特点,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指导意义,特别是着力阐述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意识,贴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力求增强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

本课程为1学分,18学时。

目 录

导论?????????????????????????1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1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2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4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5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5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8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8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10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10 (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11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 体系 ?????????????????12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14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14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15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16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17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17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18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19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20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20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22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23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25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25 (一)生产力系统 ??????????????26 (二)生产关系系统 ?????????????27 (三)上层建筑系统 ?????????????28 (四)人口系统 ???????????????29 (五)自然环境系统 ?????????????30 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一)社会有机体 ??????????????31 (二)经济社会形态 ?????????????32

(三)技术社会形态 ?????????????33 三、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34 (一)整体性原则 ??????????????34 (二)结构性原则 ??????????????35 (三)层次性原则 ??????????????36 (四)开放性原则 ??????????????37 第三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39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39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39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40 (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41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42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42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42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43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43 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44 (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44 (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45 (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46 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48

一、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48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48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49 (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50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51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51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52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53 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54 (一)历史主义的方法?????????????54 (二)科学预见的方法?????????????55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56 第五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58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58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58 (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59 (三)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60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61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61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陛质????????62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的社会共同体 ?????????????63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63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64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一、真理与价值?????????????? (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66 (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68 (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 要求 ?????????????????69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70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70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三)社会认知的概括与综合??????????71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72 (一)社会进步的评价?????????????72 (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73 (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73 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76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76 (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76 (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76 (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78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79 (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79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80 (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82 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83 (一)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83 (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84 (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84 (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85 后记?????????????..??????????·87

导 论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 展和提升。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使 得人们很难对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 创立为人们正确解释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 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伟大变革。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但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这种认识的方式和达到的水平是很不相同的。了解人 文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以及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神话传说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那时的人类 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不久,认识能力很低,主要是借助于原始思维 对社会进行认识,其认识成果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以神话传 说等方式流传。

语言文字符号的发明和运用使生产技能与生活经验得以保持、提升和传播。人们逐步产生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史 学、教育、文艺、美学等有关社会的思想,但在早期,它们与数 学、天文、地理、水文、农耕、畜牧等有关自然的思想混合在一 起,尚未分化为独立的学问。

在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占据统治地位,信仰成为理性的前 提,“天启真理”至高无上,领悟上帝的旨意成为社会认识的主 导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类智慧与人的自主意识。 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理性的觉醒。文艺复兴引发了思想解 放运动,要求人们以理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取代神权。启蒙运动 进一步彰显了理性的作用,弘扬社会批判精神,为资本主义和近 代工业社会开辟了发展道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成为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成果和学科 代表。

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自然科学的实 证性认识方法扩展到人文社会领域,实证性理论与方法主导了社 会认识和社会科学研究,科学主义成为社会认识的一种重要思 潮。对于人的情感、意志、欲望和个性等的关注,则引发了社会

认识中的人本主义认识方式。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在当代学科体系中占有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 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 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 挥着巨大的作用。

人文科学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形成,它以广泛的人文社 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为主干学 科,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 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 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 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 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深度分化中高度综 合,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学科体系,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其加以划

分。当前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包含哲学、文学、史学、经济学、 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涵盖了数十个一级

学科和二级学科。它们与工学、理学、医学、农学和军事学等

道构成了当前我国的学科门类体系。

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人文

与构建,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与规范,提升社会的自我认识能力, 使人类文明发展行进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 展标志着人们在认识社会和提升自我认识方面的进步。社会科学 研究以其超前性和预见功能,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的意思。《墨子·天 志》篇把以“规”度量圆形之法称作圆法,把以“矩’’度量方 形之法称作方法。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西方,“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由“KoTpKoT门”(沿着)和 “OSLK”(道路)两个词组成,意思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今 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 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 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在科学 的探索活动中,研究方法为人们提供规范、原则、程序等,最终 影响甚至决定着主体对客体把握的广度、深度和正确程度。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

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 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 观、科学观和技术观。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 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 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是由它们研究对 象的特点所决定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 与自然界的同一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而且应当学习借鉴自

然科学的某些方法;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差别性则要求社会科 学必须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

当代科学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方法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呈现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尽管在社会 认识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狭小的生产规模限

制了人们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使

得它们在总体上不可能给社会历史以真正科学的说明。即使自然

观上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也难以避免陷入历

史唯心主义。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 要,吸收了人类几千年思想文化中的积极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继 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 义学说,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趋势,科学总结无产 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人类解 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 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 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 是相反。这样,唯心主义就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社会历史领 域中被驱逐出去了。如同达尔文发现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一样,马 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观的这种深刻变革,为人 们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对 于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认为人们对社会认识的视野应该“从 天国回到人间”,聚焦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认识的出发点应 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生产与生活构 成了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由此而产生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交 往方式,产生了市民社会、国家关系和意识形态等。“物质生活 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意识。”(u

马克思深刻分析了旧唯物主义者为什么在对自然的认识中尚

能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却陷入唯心主义。他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 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他

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②全部社会生

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

西,都应当也能够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

理的解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

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列宁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认为它是社会认识史上 的伟大革命变革,“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

成果”③,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④,它使“过去在历史观和政

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

的科学理论所代替”⑤。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 版,第163页。

⑤ 《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68页。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 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 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 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 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 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 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 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 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正如 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 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①也正如毛泽东所 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 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②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t-Ye的基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 ① 《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6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类历史,以理论体系不断的自我更新和研究方法不断的自我改 洪,科学揭示社会历史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自己构成自己的 道路”,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 的人民利益标准,反对任何一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第二,主体性原则。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 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 创造和建构起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认识、功 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 性,特别要着力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为人民群 众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 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对社会 的研究纳入自然一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赋予社会认识活动

以宏观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的、活

动着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把各种

分散、零碎的社会现象看做社会总体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

种社会要素的有序联系中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组织结构,特别

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史唯

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 灵魂。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分析任何一个社

会问题,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社会现象应当从 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和时间特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考察研究, 作出定性、定量和定时的分析与判断,从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 中获得对于特定社会事件的具体了解和掌握。在阶级社会和有阶 级存在的社会中,要着力分析各阶级之间具体的阶级利益和阶级 对立。揭示阶级社会的特殊矛盾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探 寻不同阶级、阶层在经济上的不同地位,用以解释他们在社会政 治权力和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和对立。

第五,发展性原则。在社会的相对稳定中揭示社会的运动与 变化,在社会的运动和变化中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社 会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与条 件,全方位勾画社会有机体的立体和动态结构。以对现实的把握 为基点,去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坚持发 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积极推动其与 时俱进,是自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是深化社会科学研究 的需要,也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是

人类思想史的结晶,是人民群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 武器。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正确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主体与客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个 人与群众等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地贯 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列宁说: “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 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 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 不到。”①

(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不同流派。

科学主义是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 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

中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人文主义突出强调人文

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主张运用解释学的理论与方

法,否认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

能‘陛。

① 《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 版,第50页。

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 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 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 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 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①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 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 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 科学的真正进步。”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 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 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 值,甚至是毫无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 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页。 ② 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 我们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 验的概括和总结。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

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中来。邓小平

说:“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

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 括、提出新的理论?”①

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只有全 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的

“两起两落”,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后,才真正认识了

中国这个客观世界,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

时期,我们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文 化大革命”的教训,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58页。

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 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拒绝研究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只承认自己的经验,是 十足的狭隘经验主义;拒绝研究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一味

照搬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是十足的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主 观主义。

经验是具体的、零碎的、偏于感性的认识。总结经验的任 务,在于经过思考,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再现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 适当地叙述出来。”①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 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 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 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②“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①。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 发的先验论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 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 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

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②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要求我们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按照客观世 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研究问题不 能从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毛泽东 说:“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 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 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 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 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 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③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 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 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 这样的任务。”①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

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 而是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列宁说:“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

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 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 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 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 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

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 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 如。”②搜集材料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

和外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愈丰富愈好。在 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全局。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马克思说:“人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8页。

②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

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 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 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 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 哲学的问题。”①毛泽东说:“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②

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 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实践的结果论 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 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某一认 识即使不能被一时的具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最终也必将被人类 持续的总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实践都 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 认识,而且这种证实或证伪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 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列宁说:“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 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 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②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

页。

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①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 起来。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 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 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 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 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 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 又总是有限的,从而又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这种 状况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而不可能是绝对的统一。

毛泽东说:“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 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②人的认识作为一个以实践为基 础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从知之不够正确到知之比较正确的过 程。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① 《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

版,第49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9页。

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 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①

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在实践中对于 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永无止境。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 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②我们应该牢 记恩格斯的话:“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 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 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③,因而每一时代人们的认识“所包含的 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 多得多”④。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坚持科学必须破除迷信。毛泽东说: “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 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 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 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 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⑤

①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29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⑤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页。

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否则 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 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 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 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整准确地理解 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 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就 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①社会科学研 究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别人的经验,但不能 照搬别人的经验;要尊重自己的经验,但不能固执己见。对一切 都要加以分析,看它是不是真有道理、有几分道理,择其是者而 从之,其不是者不从之。就是说,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社会 科学工作者最可宝贵的品质。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

364页。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

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 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 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 杂的大系统。马克思对此作了一个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 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 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 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

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这一论述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 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591页。

(一)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 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作为社会子系统,它包括实体 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 素。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资料是传 递人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和物的系统。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 被加工的东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马克思指出:“生产 力中也包括科学”。①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未加人生 产过程以前,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通过技术环节应用于生产过 程,渗透到其他要素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 素。“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②。管

理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协调运转,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 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系统的各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它具有能动性,是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21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8页。

“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①。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

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 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②而“劳动生产 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③。在现代,科 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管理在生产中发挥 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 关系即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

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个方

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 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

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整个生

产关系的性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 劳动者、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

①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8页。

的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指的是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生 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既要用于个人的生活消费,又要用于再生产和 扩大再生产,还要用于社会的公共需要。分配关系包括了物质生 产部门的初次分配,以及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所作的 二次分配。

生产关系系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生产资 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 征,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而人们在生 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又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使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得到贯彻和体现。 (三)上层建筑系统

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

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 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 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是由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组成,主要 包括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以及关于政权 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的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章等。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为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 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所构成的 社会意识形式。当然,并非所有社会意识形式都具有意识形态 属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 础的反映,不属于上层建筑。而大部分社会科学,从不同侧 面、以不同方式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构成了社会 的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政 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 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政权是核心力量。

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

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以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为指

导建立起来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不仅作为观念力量发挥作 用,而且又总是通过建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作为现实 的政治力量发挥作用。 (四)人口系统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 个人的存在。”①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 总和。

人口系统,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没有人口的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和发 展。没有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口,社会发展水平就会受到制约。 人口的增速、性别的比例、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老龄人口的比重 等,在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五)自然环境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 辐射、生物等。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

物)赖以生长的基础”①。自然环境系统主要由自然资源和气候 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 马克思把自然资源区分为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提供生产资

料的自然富源。他认为,“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 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 意义”②。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一般状态,是某一地 区某一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 系。在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页。 大时代课题。

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一)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 统称作社会有机体,指出,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 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①,“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

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②。社会有机

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关系,而且突出了社会系统自我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性质。 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 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 有机体的“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 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 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机整体。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 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 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q-g,第60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KO-2009#-K,第10—13页。

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 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 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① (二)经济社会形态

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按照一定 的结合方式而构成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社会形 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通常把 社会形态区分为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作出的

划分。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生 产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 对社会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 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 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②按照这 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依次演进的经 济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 ① 《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 版,第18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页。

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我 们才能认识到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

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 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三)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

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次 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在石器时代,主要产业是渔业和狩猎 业,因此这个时代又可称作渔猎时代。在铜器和铁器时代,农业 成为主导产业,因而这一时代又被称为农业时代。在蒸汽和电气 时代,工业成为主要产业,因此这个时代又被称为工业时代。在 电子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社会的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 取得主导地位,这个时代又被称为信息时代。技术社会形态各个 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在当代,对于 欠发达国家来说,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马克思指出:“工业较 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 象”,它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①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

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 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 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判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目标 追求,都是以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三、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深刻 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他在研究城市功能时指出:“城市本身的 单纯存在与仅仅是众多的独立家庭不同。在这里,整体并不是由 它的各个部分组成。它是一种独立的有机体。”①他在研究生产 的协作时指出,协作使“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 的新力量”②。他还援引一位研究协作的经济学家的话说:“如果

我们把数学上整体等于它各部分的总和这一原理应用于我们的主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0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

题上,那就是错误的”(u。

由于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 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 形成社会系统的新质态——系统的整体性能。这种整体性能是由 社会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在整体层次上涌现的,为个别组成 部分或它们的总和所不具备。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 会的整体研究,阐明各种社会要素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做到统筹兼顾,以使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地向前发展。 (二)结构性原则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 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社会系 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决定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 之间的结构。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功 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因 此,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结构的研究,通过优化结构的 设计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规律的时候,非常重视社会结构的变化 如何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作为生产的基本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6页。

要素,其结合的方式不同,就使社会区分为不同的形态,而社 会结构的变化直接表明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在当代社会实践和 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性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各国越来 越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 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 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系统功能 的优化。

(三)层次性原则

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 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系统和子系统的划分具有相对性, 不仅系统可以看做是更高层次上较大系统的子系统,而且子 系统也可以看做是由更低层次上若干较小的子系统所组成的 系统。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众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系统的 任何层次上,都有组成它的低层次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性质、功能 和规律。而每一个层次系统的功能的涌现,又绝不是构成它的子 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社会系统不同层次上属性的不 同,表明了不同层次上系统活动规律的不同。社会系统的不同层 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社会科 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 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在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研究系统。 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

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 其各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现性。因此,·社 会系统层次研究能够避免简化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个 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如社会经济系统,只有在宏观经济层 次上管住管好,微观经济层次上放开放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系 统的功能优化。 (四)开放性原则

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 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 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演化;如果系统的开放性受到破 坏,不能正常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 的结构就会混乱无序,系统就会消亡。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 无序,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社会科 学研究必须把每一个系统同它的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使自己 有开阔的研究视野。

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①现在的世

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① 《3叫、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快

速崛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

势,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对系统开放性原则最出色的运用。 第三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大系统,社会的诸系统之间、系统的 诸要素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

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为认识和研究各种

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内部以及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矛盾。经济 领域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与消费、投入与产出、计划与 市场等的矛盾;政治领域有不同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集团 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以及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之

间等的矛盾;文化领域有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先进思想与落后 思想之间、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之间等的矛盾;社会领域有城 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等的矛盾。一切社会领域都 充满了矛盾。

社会矛盾贯穿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 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 矛盾运动。社会过程和阶段的不同,只是矛盾的类型、性质和具 体情形的不同,并非矛盾有无的不同。不仅阶级社会存在矛盾, 无阶级的原始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都存在矛盾。所谓 无差别、无矛盾境界,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没有矛盾就没有世 界,就没有人类社会。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毛泽东说: “社会的变 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 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①因此,矛 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既贯穿于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决定社会的性 质和面貌,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

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生产力处于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不再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或 快或慢地发生变革。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 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上升的过 程。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紧紧 抓住这个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理解人类社会 矛盾全局、解释“历史之谜”的总开关。 (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 想法;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找到矛盾”的说法,是辩证法不彻 底的说法。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矛盾,只是同旧社会相比,矛 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罢了。自觉认识和自觉解决社会 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表现,社会主义改革正是以承认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为前提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指各 种社会矛盾的双方处于相互助益而不是相互折损的状态。它不是 以排斥矛盾为前提,相反,恰恰是以承认矛盾为前提,以正确解

决矛盾为基础。把和谐与矛盾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和谐状态就是 无矛盾状态,这样追求和谐,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只能在正确

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门科学的特殊研究对象,例如 哲学研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的矛盾;经济学研究价值与使用价 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投入与产出、生产与消费等的矛盾。 如果不重视研究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事物的特殊本 质,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特殊领 域,也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迄今 为止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历的几个大的过程,每一过程的根本矛盾 都有其特殊性,它规定了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每一社会过程又经 历若干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上虽然根本矛盾没有变化,但

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大小小的矛盾,有些激化了, 有些暂时或局部地解决或缓和了,有些新矛盾又发生了,因此过 程就显出阶段性。不重视过程和阶段的特殊性,同样不能正确地 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在社会矛盾系统中,各种社会矛盾和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 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相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 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区别。主要矛盾在 事物发展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 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主要矛盾的存 在和发展。在一对矛盾中,主要矛盾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 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决定的;非主要矛盾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起着次要作用,但也 会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事物的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 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又相 互转化。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研究方法, 既要防止“一点论”,也要防止不分主次的“均衡论”。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社会生活中复杂多样的矛盾,按其性质和斗争形式不同,区 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对抗性矛盾,一般来说,是根

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ld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