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试题库

更新时间:2023-11-13 21: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总 论

一、名词解释:

1.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定。 2.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中期评定: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判断障碍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一般在患者住院中期予以评定,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

4.末期评定: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二、填空:

1.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包括 、 、 三阶段。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释评定结果

2.根据不同的时间,将康复评定分为 、 、 、 。 初期评定、中期评定、末期评定、随访。

3.康复医学临床决策模式的相关步骤 、 、 、 、 。

康复评定、设定康复目标、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计划、评估康复疗效 三、问答题

1.请比较康复功能评定与临床诊断的差异

答: 临床诊断与康复功能评定的区别 目的 范围

临床诊断

查找病因,明确诊断 反映机体生理、生化功能

康复功能评定

明确功能障碍部位、程度 反映机体功能的水平及能力

体格检查、专项检查

实验室生化检查 方 法

影像学检查 组织学和形态学检查 基因检查 电生理检查 精神检查

综合运动功能评估 残疾评估 日常活动能力评定 生活质量评定 电生理、生物力学检查

就业能力、环境评定、高级脑功能评定

2.试述康复功能评定的工作流程。

答:康复功能评定分为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评定结果三个阶段: (1)收集资料包括了解病史、检查与测量; (2)分析资料包括确定问题、确定残存功能或能力;

(3)解释评定结果包括分析障碍产生的原因、形成障碍学诊断及设定康复目标和探讨解决措施。 3.康复功能评定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①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②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③评定前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目的和方法,消除他们的不安,取得积极的配合;④评定时间要尽量短,不引起患者的疲劳;⑤评定常由一个人自始至终的进行,以确保准确;⑥评定一般要做三次,然后求出平均值;⑦健侧与患侧要进行对照;⑧评定过程中患者出现明显不适时,应及时中止,并查找原因。 4.简述康复功能评定的目的。

答:康复功能评定的目的有:①发现和确定障碍的层面、种类及程度和拟定治疗目标;②确定康复治疗项目;③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④判定康复疗效;⑤判断预后;⑥预防障碍的发生和发展;⑦评估投资-效益比;⑧为残疾等级的划分提出标准。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首次康复功能评定目的的叙述,下列哪项不妥:( E )

A.寻找导致功能障碍的病因 B.判定功能障碍的性质,严重程度 C.判断病损部位 D.制订康复目标 E.判定康复治疗效果 2.康复功能评定的内容有:( E )

A.评分量表、问卷调查功能表 B.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功能评定 C.精神心理功能评定 D.听、言语功能评定 E.器官水平或系统水平、个体水平和社会水平功能评定 3.下列是康复功能评定的意义,除外哪一项:( C )

A.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发展趋势 B.评定康复疗效 C.相当于疾病诊断,确定疾病性质与类型 D.确定康复治疗目标 E.制订康复计划的依据 4.康复评定的目的是: (E)

A.客观地找到病因 B.为客观地判定疗效 C.为残损功能障碍定性 D.评定功能障碍程度

E.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趋势、预后和结局及评定疗效和治疗计划的依据 (二)多项选择题:

1. 康复功能评定的目的:( ABCDE)

A.了解残疾所致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结局 B.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C.动态观察残疾的发展 D.评定康复治疗效果 E.开发新的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2.康复功能评定方法应具有:(ABCD)

A.可行性 B.有效性 C.灵敏度 D.统一性 E.哲理性 3.康复评定包括: ( ABDE )

A.躯体功能 B.言语功能 C.感觉功能 D.心理精神功能 E.社会适应性

第二章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一、名词解释:

1.ROM:即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单个关节运动时的弧度,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在特定的体位下,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 2.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即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指被检者做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正常情况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略小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3.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运动的范围。 二、填空:

1.测量肩关节内、外旋时,受检者的体位 ,量角器的放置方法:轴心 ,固定臂 ,移动臂 。

仰卧、肩外展90°、肘屈90° 鹰嘴 与地面垂直 与前臂纵轴平行。 2.确定关节活动的起点即 点 位。 0 解剖

3. 测量前臂旋前旋后时,受检者的体位 ,量角器的放置方法:轴心 ,固定臂 ,移动臂 。

坐位 中指尖 与地面垂直 与包括伸展的拇指的手掌面一致 三、问答题:

1.简述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常见原因。 答: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常见原因有:

(1)关节、软组织、骨骼病损所致的疼痛与肌肉痉挛; (2)制动、长期保护性痉挛;

(3)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势等所致的软组织缩短与挛缩; (4)关节周围软组织疤痕与粘连;

(5)关节内损伤与积液、关节周围水肿、关节内游离体; (6)关节结构异常;

(7)各种病损所致的肌肉瘫痪或无力。 2.简述关节活动度测定的主要目的。 答:关节活动度测定的主要目的是: (1)发现关节活动范围障碍的程度; (2)分析障碍发生的可能原因; (3)为康复医疗选择方法提供参考; (4)作为康复疗效的评定指标依据。 3.决定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有:①关节的解剖结构情况;②产生关节运动的原动肌的肌力;③与原动肌相对抗的拮抗肌的伸展性。 4.试述测量关节活动范围的注意事项。

答:①受检关节须充分暴露;②正确的测试姿势;③固定好量角器;④先测量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后测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⑤首次和再次测量的时间、地点、测量者以及所用测量工具应保持一致;⑥与健侧对比,避免在按摩、运动及其他康复治疗后立即检查关节活动范围。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用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时,量角器移动臂的正确放置方法是:( A ) A 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 B 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 C 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垂直 D 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垂直 E 以上都不对

2.限制关节活动的因素有韧带、关节囊以及( D )

A 关节腔 B 二骨的关节面面积的比例 C 关节软骨 D 肌肉 E 滑膜 3.用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时,量角器固定臂的正确放置方法是:( B ) ′ A.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 B.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 C.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垂直 D.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垂直 E.以上都不对

4.主动关节活动度小于被动关节活动度提示 ( B ) A.肌肉协调性障碍 B、肌力下降 C、肌肉耐力下降 D、结缔组织异常 E、关节异常 5.测定ROM的目的是: ( A )

A.确定妨碍功能或可产生畸形的受限程度,确定增加功能活动能力或减轻畸形所需增加的范围

B.测定运动功能障碍 C.主动ROM比被动的ROM稍大 D.关节运动时所经过的运动弧 E.被动ROM比主动的ROM稍大

6.测定肘关节的屈、伸时,关于通用量角器放置位置,下列哪项正确:( B ) A.轴心:鹰嘴;固定臂:前臂纵轴;移动臂:桡骨纵轴 B.轴心:肱骨外上髁;固定臂:肱骨纵轴;移动臂:桡骨纵轴 C.轴心:肱骨外上髁;固定臂:桡骨纵轴;移动臂:肱骨纵轴 D.轴心:鹰嘴;固定臂:肱骨纵轴;移动臂:桡骨纵轴 E.轴心:肱骨外上髁;固定臂:腋中线;移动臂:桡骨纵轴 7.下列哪项因素不影响关节活动度测定:( E )

A.不良体位 B.测量工具放置不当和选择的参考点不准 C.患者缺乏理解与合作 D.疼痛 E.男女老少不受影响 8.下列不是关节活动度检查的注意事项是:( E )

A.防止邻近关节的替代动作 B.需测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和被动活动范围 C.与健侧对比 D.允许有3°~5°的误差 E.按摩、运动后立即进行 9.测定髋关节的内收、外展时,关于通用量角器放置位置,下列哪项正确:( A ) A.轴心:髂前上棘;固定臂: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线;移动臂:股骨纵轴 B.轴心:髂前上棘;固定臂:股骨纵轴;移动臂:左右髂前上棘连线 C.轴心:髂后上棘;固定臂:股骨纵轴;移动臂:左右髂前上棘连线 D.轴心:股骨大转子;固定臂:股骨纵轴;移动臂:左右髂前上棘连线 E.轴心:股骨大转子;固定臂: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移动臂:股骨纵轴 10.ROM测量用具包括:( E )

A.通用量角器 B.方盘量角器 C.小型半圆规量角器 D.直尺和两脚分规 E.以上都是

11.进行关节活动度测量时,关节的运动均是:( A )

A.由0°开始向180°方向增加 B.由45°开始向180°方向增加 C.由90°开始向180°方向增加 D.由180°开始向0°方向减少 E.由90°开始向0°方向减少

12.关节活动度检查时如查出主动运动关节活动度与被动运动不一致时,应:( E ) A.分别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常以被动运动幅度为准 B.分别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常以主动运动幅度为准

C.只需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度 D.只需测量关节被动活动度 E.以上都不正确 13.肩关节屈和伸活动范围测定时,量角器固定臂放置方法为:( B ) A.与身体中线平行 B.与腋中线平行 C.与地面垂直

D.与肱骨纵轴平行 E.与前臂纵轴平行

14.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测量中,测角计轴心放置位置为:( C )

A.髂前上棘 B.髌骨下端 C.股骨大转子 D.股骨外踝 E.耻骨联合 15.ROM测量仅允许约( )误差。( C )

A.1°~2° B.2°~3° C.3°~5° D.6°~10° E.0~1° 16.下列哪项不能做ROM: ( B )

A.骨关节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B.关节急性炎症期 C.神经系统疾患 D.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E.以上都不能 (二)多项选择题:

1.ROM测量中的影响因素:( ABCDE )

A.测量工具放置不当 B.参考点未找准确 C.软组织够多 D.手术伤口 E.限制性支具 2.影响关节活动度测定的因素有: ( ABCD )

A.不良体位 B.测量工具放置不当和选择的参考点不准 C.患者缺乏理解与合作 D.疼痛 E.男女老少不受影响

3.关节活动度检查的注意事项有: ( ABCD )

A.防止邻近关节的替代动作 B.需测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和被动活动范围 C.与健侧对比 D.允许有3°~5°的误差 E.按摩、运动后立即进行

第三章 肌力的评定

一、名词解释:

1.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分为静态肌力与动态肌力,广义的肌力还包括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

2.MMT:即徒手肌力评定,是评定者借助于受试者自身节段的重力或徒手施加外在阻力的前提下,评定受试者所测肌肉(或肌群)产生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一种肌力评定方法。

3.肌肉的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张力有影响,肌肉收缩前给予一定的前负荷,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初长度增加,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增大,肌肉的收缩效果增强。但在超过某一限度时,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至于为零,肌肉的收缩效果也就下降。 二、填空:

1.肌力强弱常分为 级,3级肌力可做 运动。 6,主动

2.MMT检查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表明肌肉 和不能排除 误差。

肌肉收缩的耐力 评定者主观评价的

3.MMT检查不仅可以检查 肌功能,而且可以检查 功能。 单个 肌群

4.仰卧位检查月国绳肌肌力时要防止 的替代作用,检查股四头肌肌力时要 防止 的协调作用。 骼腰肌 阔筋膜张肌 三、问答题

1. 简述徒手肌力评定的特点、分级标准。

答:(1)徒手肌力评定的特点有:①使用方便,不需专门的检查设备,不受场地、时间等的限制。②应用范围广。③若正确掌握评定方法,可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④该法以受试者自身节段的重量作为肌力评定的基准,故可表达与个体体格构成相对应的肌力。⑤仅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表明肌肉收缩的耐力。⑥定量分级较为粗略,较难排除评定者主观评价的误差。 (2)分级标准有:Lovett分级法、肌力百分数分级法、M.R.C分级法。 2.简述影响肌力的因素。

答:影响肌力的因素有肌肉本身的因素及个体因素两方面。

(1)肌肉本身的因素有:肌肉生理横断面、肌肉的募集率、肌肉初长度、肌纤维类型、肌肉收缩速度、收缩形式;

(2)个体因素有:年龄、性别、有无训练、职业、有无疲劳/疼痛、优势手/腿、心理因素等。 3. 简述肌力评定的禁忌证。

答:肌力评定的禁忌证有:①严重疼痛或关节极度受限;②严重的关节积液或滑膜炎;③软组织损伤后刚刚愈合;④骨关节不稳定;⑤关节急性扭伤或拉伤。 4.简述肌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答:肌力评定的注意事项有:

(1)正确姿势和体位;(2)注意排除假象动作;(3)检查时必要的触诊;(4)肌力达4级以上注意抗阻施加;(5)肌肉痉挛时不采用。 5.简述肌力评定的目的及应用范围。

答:(1)评定目的:①判断有无肌力低下情况及其范围和程度;②发现导致肌力低下的可能原因;③提供制定康复治疗、训练计划的依据;④检验康复治疗、训练的效果。

(2)应用范围:①肌肉骨骼系统疾患;②神经系统疾患;③其他系统、器官疾患;④健身水平。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个不是影响肌力的因素?( D )

A. 肌肉生理横断面 B. 肌肉的募集率 C. 肌肉收缩的形式 D. 智力因素 E. 肌肉初长度

2.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抗重力做关节全运动范围50%以下关节活动,肌力为:( A ) A. 2级 B. 2级 C. 2级 D. 3级 E. 3级

3.仰卧位,下肢被固定,双手置于体侧,让被检查者试图仰卧起坐,仅头部离开床面,腹直肌肌力达几级?( B )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E. 5级

4.坐位,在无阻力的情况下,能做达90°范围的屈肩动作,肩关节屈肌肌力达几级?(C)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E. 5级 5. 有关徒手肌力检查中的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 C ) A. 给患者示范,让患者主动去完成 B. 减少因疼痛、疲劳等因素对肌力检查的干扰 C. 充分固定肌肉附着处的远端关节 D. 检查前详细了解肌肉、肌腱的解剖位置

E. 检查时所加阻力必须为同一强度,并且始终以平稳的速度持续给予阻力 6.3级肌力描述正确的是:( D )

A.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B.有轻微的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C.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

D.能抗重力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不能抗阻力 E.能抗重力和充分的阻力的关节活动 7.下列哪项不属等长肌力测量:( C )

A.握力测试 B.捏力测试 C.关节全幅运动 D.背拉力测试 E.腹、背肌等长耐力实验 8.徒手肌力检查最适宜:( C )

A.脑瘫病人 B.中风病人 C.小儿麻痹症、周围神经损伤病人 D.帕金森病 E.脑外伤后遗症

9.下列不属于肌力测定的注意事项的是:( D )

A.正确的测试姿势 B.防止协同肌的替代作用 C.左右对比检查 D.在运动后进行 E.反复两次检查 10.不属于肌力检查的禁忌证有:( E )

A.严重疼痛 B.严重关节积液红红肿 C.关节极不稳定 D.软组织损伤刚愈合 E.骨折愈合后 11.MMT的用途是:( A )

A.确定肌力的大小和记录获得或丧失肌力的大小 B.确定肌力的大小和记录或丧失肌力的大小

-

+

-

C.确定肌力的大小和记录获得肌力的大小

D.确定肌力的大小和强弱 E.记录、检查肌肉状态 12.无关节运动,仅可扪及肌肉收缩,肌力可评为:( A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E.5级

13.在肌力评定中,用握力指数评定,高于( )为正常。( E ) A.10 B.20 C.30 D.40 E.50

14.在肌力评定中,用捏力测定计测定,其值约为握力的( )%。( C ) A.10 B.20 C.30 D.40 E.50

15.在肌力评定中,用拉力计测定背拉力,以拉力指数评定,正常标准男性为:( B ) A.100~150 B.150~200 C.200~250 D.250~300 E.50~100 16.在肌力评定中,用拉力计测定背拉力,以拉力指数评定,正常标准女性为:( A ) A.100~150 B.150~200 C.200~250 D.250~300 E.50~100 17.斜方肌肌力达2级时表现为:( A )

A.侧卧,托住头部时可仰头 B.俯卧,抬头时触及斜方肌活动 C.俯卧,能抬头但不能抗阻 D.俯卧,能抬头抗中等阻力 E.俯卧,抬头时能抗加于枕部的较大阻力 18.下列不属于肌力测试的注意事项是: ( E ) A.严格按照测试的操作规范进行

B.肌力测试,年老体弱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慎用 C.对受检者做好必需的动员

D.不宜在受测者疲劳、饱餐或易被干扰的环境内进行 E.耐力测定检杳者不需要对受检查者做必要的动员 19.握力测定的方法是属于: ( B )

A. MMT B.等长肌力检查 C.等张肌力检查 D.等速肌力检查 E.以上都不是 20.下列不属于肌力评定适应证的是: ( C )

A.截肢患者 B.脊髓灰质炎患者 C.脊髓损伤的患者 D.肥胖症患者 E.骨关节炎患者 21.女性肌力近似为同龄男性的: ( C )

A.1/2 B.1/3 C.2/3 D.3/4 E.1/5 22.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静息长度的()倍: ( B )

A.2.1倍 B.1.2倍 C.3倍 D.1.8倍 E.1.5倍 (二)多项选择题:

1.常用的肌力测定方法有:( ABC )

A.徒手肌力检查 B.应用简单器械的肌力测定 C.等速肌力测定 D.肌耐力检查 E.肌张力检查 2.MMT三级标准为:( BD )

A.有轻微肌肉收缩 B.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C.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围运动 D.相当于正常肌力的50% E.相当于正常肌力的75%

3.徒手肌力检查注意事项:( ABCD )

A.采取正确的测试姿势 B.选择适当的测试时机 C.测试时应左右比较 D.肌力达4级以上时,所做抗阻力须连续施加,并保持与运动方向相反 E.中枢神经系统病损所致痉挛患者应做MMT 4.肌力测定的禁忌证:( ABCE )

A.严重疼痛 B.关节活动极度受限 C.骨关节不稳定 D.软组织损伤后愈合较长时间 E.严重关节积液或滑膜炎 5.肌力的大小与下列哪项有关? ( BCE )

A.与肌张力有关 B.与肌纤维的数量成正比 C.与肌纤维的排列形式有关 D.与肌纤维的长度 E.与肌的生理横断面积成正比 6.肌力测定应做到: ( ABCE )

A.正确的测试姿势 B.防止协同肌的替代作用于 C.左右对比 D.在运动后进行 E.反复两次检查 7.肌力检查的禁忌证有: ( ABCD )

A. 严重疼痛 B.严重关节积液红肿 C.关节极不稳定 D.软组织损伤刚愈合 E.骨折愈合后 8.徒手肌力评级的依据包括: ( BDE )

A.年龄及性别 B.重力作用 C.疲劳程度 D.外加阻力 E.肌肉或肌腱的收缩 9.徒手肌力评级是依据: ( ABCE )

A.关节活动范围 B.抗重力的能力 C.抗阻力的能力 D.疲劳程度 E.肌肉的收缩

第五章 反射发育的评定

一、名词解释: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内外环境的刺激是启动一个反射的条件,而这种反应的实现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2.反射发育:是指某些反射与人体的运动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只有在某一个水平的反射出现后才能完成与之相应的运动动作,故又将这类反射称之为发育性反射。

3.调整反射:是脑干水平反射,是静止的姿势反射,它主要通过调整肌张力对姿势产生影响,故又称调整反射。

4.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没有主动运动的患侧肌群所产生的反应。偏瘫患者处于弛缓阶段或痉挛的早期阶段时可诱发出联合反应。

5.调整反应:是指中脑水平的反射,用于维持头于正常直立位(即面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或维持头与躯干的正常对线关系。它们是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反射,到10~12个月时达到最大效应。当皮质控制增加时,它们逐渐改变并受到抑制,到5岁末时消失。

6.平衡反应: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发生变化时为了维持平衡所作出的应对反应。是人体维持特定姿势和运动的基本条件。阳性反应为正常。 二、填空:

1.反射发育评定的目的有 、 、 。

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中脑水平的反反应有 、 、 、 。 颈部调整反应 躯干旋转调整反应 头部迷路性调整反应 视觉调整反应 3.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有 、 。 保护性伸展反应 平衡反应

4.根据反射发育的水平,将反射分为 、 、 及 。

脊髓水平反射 脑干水平反射 中脑水平的反射 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

5.平衡反应指 发生变化时为了维持平衡所作的应对反应,它包括 、 、 。

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倾斜反应、姿势固定和迈步反应。 三、问答题

1.简述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及大脑皮质水平反射的评定方法。 答:

2.简述联合反应的诱发方法及患侧肢体反应。 答:联合反应的诱发方法及患侧肢体反应见表:

联合反应

对侧性联合反应

上肢

诱发方法

抵抗健侧肩关节上抬或肘关节屈曲

肩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

患侧肢体反应 患侧上肢屈肌联带运动 患侧上肢伸肌联带运动

健侧紧握拳

下肢

健侧髋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或外展

健侧下肢抗阻力屈曲 健侧下肢抗阻力伸展

同侧联合反应

患侧下肢抗阻力屈曲

患侧抓握反应(对称性) 相同的运动(Raimiste现象) 患侧下肢伸展(非对称性) 患侧下肢屈曲(非对称性) 患侧上肢屈肌收缩或肌张力增加

3.简述反射发育评定的临床意义。 答:反射发育评定的临床意义是:

(1)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妊娠期的胎儿或婴儿出生时如果脑受到损害,反射或反应的发育就会出现异常。反射发育异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成熟迟滞、神经反射发育迟滞。因此,通过检查,可以对婴幼儿的发育状况作出判断。

(2)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

成年人在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原始的反射形式又复出现,如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出现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及联合反应等。因此,认识和检查原始反射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阶段。

(3)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发育性反射检查,下列哪种说法错误 ( D )

A.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 B.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 C.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D.发育性反射不消失均为异常。 E. 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较高水平的反射则持续终生 2.下列哪项不属于脊髓水平的反射 ( B )

A.屈肌收缩反射 B.保护性伸展反应 C.莫勒反射 D.交叉性伸展 E. 抓握反射 3.伸肌伸张反射阳性反应为 ( B )

A.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的屈曲反射,足趾伸展,踝关节背屈 B.刺激屈曲位的足底,被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地呈伸展位 C.伸展位的下肢一屈曲,屈曲位的下肢立即伸展 D.下肢外展外旋,伸展,各手指伸展并外展

E. 在一侧下肢大腿内侧给予轻轻叩打刺激,对侧下肢表现出内收、内旋,踝关节跖屈。 4.下列关于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说法哪项正确 ( A )

A.患者取仰卧位,头呈中立位,上、下肢伸展,检查者将被检者头部转向一侧,头部转向侧的上、

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犹如“拉弓射箭”或“击剑”姿势,为阳性。

B.患者取仰卧位,头呈中立位,上、下肢伸展,保持仰卧位,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 C.妊娠28周出现,4个月消失。

D. 4~6个月出现, 8~12个月消失。 E. 妊娠28周出现,4个月消失。 5.调整反射是指 (B )

A.脊髓水平反射 B.脑干水平反射 C.中脑水平反射 D.大脑皮质水平反射 E. 平衡反应 6.调整反应属于 ( C )

A.脊髓水平反射 B.脑干水平反射 C.中脑水平反射 D.大脑皮质水平反射 E.以上都不对

7.下列关于联合反应的说法,哪项不正确 ( C ) A.肩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患侧上肢伸肌联带运动

B.健侧下肢抗阻力屈曲,患侧下肢伸展 C.健侧紧握拳,患侧手伸展反应 D.患侧下肢抗阻力屈曲,患侧上肢屈肌收缩或肌张力增加 E. 健侧髋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或外展, 患侧出现相同的运动 8.下列关于保护性伸展反应的说法哪项不正确 ( C )

A.检查方法:患者取俯卧位,两上肢向头的方向伸展,检查者抓起患者的踝或骨盆将患者悬吊在空中,然后突然将患者的头向地板方向运动,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 B.阳性反应:双上肢立即伸展并手指外展和伸直以支持和保护身体不摔倒 C.出现时间:出生时 D.终生存在 E. 属于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 9.平衡反应不包括 ( D )

A.迈步反应 B.姿势固定 C.倾斜反应 D.调整反应 E. 保护性伸展反应 10.下列发育性反射中终生存在的是 ( C )

A.阳性支持反应 B.阴性支持反应 C.平衡反应 D.莫勒反射 E. 联合反应 11.下述哪项是新生儿异常反射的表现 ( D )

A.腹壁反射阴性 B.踝阵挛阳性 C.巴彬斯基征阳性 D.握持反射阴性 E.克匿格征阳性 12.原始反射不包括 (D)

A.屈肌收缩反射 B.握持反射 C.拥抱反射 D.迈步反射 E.交叉伸展反射 (二)多项选择题:

第六章 协调功能评定

一、名词解释

1.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2.共济失调:人体保持一定的姿势从事随意运动,需在大脑皮质、基底节、小脑、前庭迷路系统、脊髓后索、视觉等共同作用下,依靠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相互协调完成,其中任何部分损伤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和脊髓后索共济失调三种类型。

3.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的姿势下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姿势、平衡的运动的成份。主要包括粗大运动。

4.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时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运动的成份,这类试验包括对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检查。

5.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多由中枢神经的传导本体感觉纤维(脊髓后索为主)、小脑、基底节、前庭器官及核的病变引起,临床表现各有异同。 二、填空:

1.协调运动评定方法包括 、 。 非平衡协调检查、平衡协调检查。

2.协调是指人体进行 运动能力。协调障碍是用于描述以 、 和 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能力。

平稳、准确、有控制的。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 三、问答题

1.协调评定着重检测哪几方面的能力?

答:协调评定着重检测以下几方面能力:①评定对抗肌群间逆转运动的能力;②评定肌群共同协调地完成运动控制的能力;③检查测定或判断运动的速度和距离的能力;④评定将肢体保持在某一位置上的能力;⑤评定维持平衡和保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2. 试说明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 答: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标准是:

0分 不能完成活动。

1分 重度障碍:仅能发起运动。运动无节律性,明显不稳定,摆动,可见无关的运动。 2分 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定。在增加运动速度时,完成活动的节律性更差。

3分 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

4分 正常完成活动。

3.简述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 答: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是: 4分 能完成活动。

3分 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较少的身体接触加以防护。 2分 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大量的身体接触加以防护。 1分 不能活动。

4.临床常用的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试验有哪些?

答:临床常用的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试验有:指鼻试验、受检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指指试验、交替指鼻和指指、对指、团抓、前臂旋前/旋后、反弹测验、手拍腿、足拍踏、指和过指、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跟膝胫试验、画圆圈、固定或位置保持、躯干运动失调、画线试验、振子试验等。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中枢神经病变部位的不同,协调功能障碍可分为:( A ) A.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 B.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侧束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 C.脊髓侧束共济失调、锥体束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 D.脊髓后索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侧束共济失调 E.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锥体束共济失调 2.下列哪项不属于小脑的功能: ( D )

A.维持肌肉张力 B.运动协调 C.姿势平衡 D.本体感觉的传入 E.以上都不属于

3.感觉性共济失调发生于: ( C )

A.帕金森病 B.小脑损伤 C.脊髓后索病变 D.脊髓侧索病变 基底节病变 4.下列是协调评定检查,除外哪项? ( E )

A.指鼻试验 B.拇指对指试验 C.握拳试验 D.反弹试验 E.钟摆试验 5.关于协调除外哪项:( C )

A.人体产生的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B.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 C.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 D.适当的力量和速度 E.达到准确的目标 6.下列哪项不是非平衡协调检查:( C )

A.指鼻试验 B.指指试验 C.单足站立 D.拍膝试验 E.握拳试验 7.下列哪项是平衡协调检查:( C )

A.指鼻试验 B.指指试验 C.单足站立 D.拍膝试验 E.握拳试验 8.下列常见的协调障碍,不属于共济失调的是: ( A )

A.手足徐动 B.震颤 C.轮替运动 D.辨距不良 E.运动分律 9.协同运动的:( B )

A.两侧肢体完全相同运动 B.多组肌群共同完成一个运动 C.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 D.反射性的肌张力增高 E.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

1.协调评定检查有: ( ABCDE )

A.旋转试验 B.握拳试验 C.拇指对指试验 D.指鼻试验 E.拍膝试验 2.根据中枢神经病变部位的不同,协调功能障碍可分为:( ABC ) A.小脑共济失调 B.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C.基底节共济失调 D.脊髓侧束共济失调 E.锥体束共济失调 3.协调是指: ( ABCDE )

A.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B.运动质量 C.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 D.适当的力量和速度 E.达到准确的目标

第七章 肌张力的评定

一、名词解释:

1.肌张力:是指在肌肉的紧张度,是被动活动患者的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正常的肌张力可分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2.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逾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常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所导致。 二、填空:

1.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肌张力可分为 、 和 三种。 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2.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中:1+是 ,3级是 ,4级是 。 肌张力轻度增加,肌张力严重增高,僵直。 三、问答题

1. 简述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 答: 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级 别 评 分 标 准 0级 无肌张力的增加

1级 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

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

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2级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

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比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 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4级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2. 简述异常肌张力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答:根据患者肌张力与正常肌张力的比较将肌张力异常分为:肌张力增高、低下和障碍三种情况。 (1)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张力高于正常状态的情况。根据状态不同又分为肌肉痉挛和肌肉强直两种。①肌肉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导致的、在牵伸肌肉的速度增加时痉挛的程度也增加且伴肌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常由锥体系的障碍所致。②肌肉强直:也即僵硬。它是一种主动肌和拮抗肌肌张力同时增加的状态,无论对关节做哪个方向的被动活动,运动起始时和终末时阻抗感是相同的。肌肉强直常由锥体外系的障碍所致。

(2)肌张力降低:低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肉张力,对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可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周围神经的损伤。

(3)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遗传因素所致;还可见于神经退行性疾患或代谢性疾病。 3. 简述肌张力评定的目的及临床意义。

答:肌张力评定的目的及临床意义有:①依据评定结果确定病变部位、病变性质,预测康复疗效。②根据肌张力的表现特点制定治疗计划。③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痉挛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肌张力高一定是痉挛 B.强烈的痉挛即是挛缩 C.痉挛常见于脊髓损伤 D.偏瘫恢复期不出现痉挛 E.外界剌激可使痉挛缓解 2. 按自发性肌痉挛发作频度分级的是: ( B )

A. 神经科分级 B. Penn分级 C. Ashworth分级 D. Clonus分级 E. 摆动试验结果分级

3. 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活动困难,按Ashworth分级为几级?( D ) A. 0级 B. 1级 C. 2级 D. 3级 E. 4级 4. 按踝阵挛持续时间分级的是:( D )

A. 神经科分级 B. Penn分级 C. Ashworth分级 D. Clonus分级 E. 摆动试验结果分级 5.下列那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肌肉痉挛?( A )

A. 脊髓灰质炎 B. 高位脊髓损伤 C. 脑外伤后遗症期 D. 脑卒中 E. 脑性瘫痪

6.下列那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肌张力低下?( E )

A. 脑血管意外早期 B.脊髓休克期 C.颅脑损伤的早期 D. 周围神经的损伤 E.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期 7.关于Ashworth痉挛分级,错误的是 ( B ) A.0级一无肌张力增高

B.1级一肌张力轻度增高,受累部分被动屈曲或伸展时有一定的牵拉阻力 C. 2级一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分容易屈曲和伸展 D.3级一肌张力显著增高,被动活动困难 E. 4级—受累部分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 8.下列痉挛的特点,除外 ( E )

A.肌张力高 B.运动迟缓 C.下肢伸肌痉挛有助于截瘫患者的行走 D.偏瘫患者早期即应该采用抗痉挛体位 E.多先发生弛缓性瘫痪

9.痉挛是由于( )受损后引起牵张反射兴奋性增强导致骨骼肌张力升高所致。( D ) A.植物神经 B.感觉神经 C.下运动神经元 D.上运动神经元 E.周围神经 10.痉挛的特征不包括: ( D )

A.牵张反射异常 B.腱反射异常 C.速度依赖性增加 D.运动协调性增加 E.运动迟缓

11.肌张力增高常见于: ( C )

A.帕金森病 B.臂丛神经损伤 C.脑瘫 D.小儿麻痹后遗症 E.弛缓性瘫痪

1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之一为: ( B ) A.僵硬 B.痉挛 C.肌肉萎缩 D.麻痹 E.震颤 13.铅管样强常见于什么疾病: ( B )

A.脊髓损伤 B.帕金森病 C.脑出血 D.舞蹈病 E.小儿麻痹后遗症 (二)多项选择题:

1.痉挛的特点是: ( ABCD )

A.肌张力高 B.运动迟缓 C.下肢伸肌痉挛有助于截瘫患者的行走 D.偏瘫患者早期即应该采用抗痉挛体位 E.多先发生弛缓性瘫痪

标准答案:ABCD 难度:非常难 题解:痉挛患者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痉挛严重者甚至不能运动。对偏瘫患者可能出现的痉挛应早期采用抗痉挛体位。截瘫患者两下肢的伸肌痉挛有助于患者行走。 2.痉挛的特殊表现为: ( ABCDE )

A.巴宾斯基反射 B.折刀样反射 C.去大脑强直 D.去皮层强直 E.阵挛 3.关于肌张力障碍,叙述正确的是: ( ABDE )

A.肌肉收缩可快可慢 B.表现为重复、模式化 C.张力以可预测的形式由低到高变动 D.以持续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 E.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所致

第八章 疼痛的评定

一、名词解释:

1.VAS:又称目测类比量表法。通常采用10cm长的直线,按mm划格,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极痛”(100)。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用笔在直线上画出与其疼痛强度相符合的某点,从“无痛”端到记号之间的距离即为痛觉评分分数,一般重复两次,取平均值。VAS是目前最常用的疼痛强度评定方法。

2.压力测痛法:用于需要对疼痛强度(如痛阈、耐痛阈)进行评定的患者,特别适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的评定。采用压力测痛计进行评定。使用压力测痛计在患者手指关节等处逐渐施加压力,并听取患者的反应。 二、填空:

1.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 和 。 不愉快感觉 情感体验

2.按疼痛持续时间为依据可将疼痛分为 、 、 和 。 急性疼痛 慢性疼痛 亚急性疼痛 再发性疼痛

3.康复医学临床中最常用的疼痛评定方法是 、 、 。 目测类比法(VAS)、简化McGill疼痛问卷法和压力测痛法。 4.常用的疼痛部位评定方法是 。 45区体表面积评分法 三、问答题

1.简述疼痛评定的目的。

答:疼痛评定的目的有:①确定疼痛的原因;②判定疼痛的程度;③提供制定治疗措施的依据;④评价治疗效果。

2.简述临床常用疼痛评定方法。

答:临床常用疼痛评定方法有:疼痛部位的评定,常采用45区体表面积评分法;疼痛强度的评定,包括视觉模拟评级法(VAS)、口述分级评分法(VRS)、数字评分法(NRS);压力测痛法;疼痛特性的评定,常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等。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临床工作中常用的疼痛评定方法有以下几种,除外 ( E ) A.词语定级法 B.数字定级法 C.目测类比定级法 D.综合评定法 E.患者自述法

2.下面关于急性疼痛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 E )

A.病程较短 B.部位多数明确、固定 C.原因通常是伤害性刺激 D.疼痛性质往往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E.患者反应往往十分消极 (二)多项选择题:

1.慢性疼痛的三联征: ( ADE )

A.疼痛 B.粘连 C.挛缩 D.睡眠 E.情绪

第九章 神经电生理检查

一、名词解释:

1.电诊断:是指电学手段诊断疾病的方法,包括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肌电图;神经传导和诱发电位,分别属于记录式电诊断和刺激-记录式电诊断。

2.EMG:即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以诊断肌肉疾病的电生理学方法。广义肌电图还包括神经传导,神经重复电刺激等有关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电诊断学。 3.插入电位:将肌电图记录针电极插入肌肉所引起的电位变化,表现为爆发性、成组出现的重复发放的高频棘波,持续时间为几百毫秒。正常插入活动最一致的特征是其持续时间不超过针移动时间。 4.运动单位电位(MUP):即运动单位电位,MU(运动单位)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位,其全部收缩时记录的波形即MUP(运动部位电位)。因此MUP是单个前角细胞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电位的总和,它包括波幅、时限、上升时限、相位等指标。

5.电静息:当肌肉完全松弛时,示波屏上无明显电位活动,仅见于一根基线。

6.终板电位:是一种局限于终板区不扩散的单相负电位,波幅低(10~20μV),波窄(0.5~1ms),呈典型的嘶嘶声。

7.纤颤电位:是一种双相或三相(单相)电位,起始相为正相,其后紧接着为负向电位。宽度小于2 ms;幅度小于100μV;频率为1~20Hz。

8.正锋波(正相波):是一种主峰向下的正相尖波,正波后有一个平缓低矮的负波。波宽大于10 ms;

答:生存质量评定目的是:

(1)肿瘤及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评定 (2)评价与指导选择临床治疗方案 (3)人群综合健康状况的评估 (4)对预防性干预和保健措施的评定 (5)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生活质量评定目的:( D )

A.临床疗法及干预措施的比较 B.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决择

C.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估 D.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 E.资源利用的效益评价 2.由患者自行在量表上评分然后交给评估者,这种生活质量评定方法称为:( E ) A.访谈法 B.观察法 C.评估法 D.询问法 E.自我报告法

3.由评估者按量表项目通过观察患者表现予以评分,这种生活质量评定方法为:( B ) A.访谈法 B.观察法 C.评估法 D.询问法 E.自我报告法 4.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涉及生活质量的几个领域? ( D ) A.2 B.3 C.5 D.6 E.8

5.中文版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的内容不包括: ( E )

A.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 B.总的健康状况 C.活力、社会能力 D.情绪角色、心理卫生 E.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6.常用的生活质量评定表应除外: ( E )

A.健康生活质量表 B.疾病影响程度表 C.功能独立性测评表 D.生活满意度量表 E.医学结局研究-简明调查 7.以下哪项不属生活质量评定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B )

A.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估 B.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 C.资源利用的效益评价 D.临床疗法及干预措施的比较 E.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决择 8.医学结局研究-简明调查表的内容不包括: ( E )

A.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 B.总的健康状况 C.活力、社会能力 D.情绪角色、心理卫生 E.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9.不属健康生活质量表覆盖项目的是: ( A )

A.精神与心理活动 B.日常生活活动 C.走动或行动 D.社会功能活动 E.躯体性功能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1.WHOQOL-100量表的内容涉及生活质量领域哪些方面: ( ABCDE ) A.身体功能 B.心理状态 C.独立能力 D.社会关系及环境 E.精神支柱与宗教信仰

2.WHOQOL-100量表中生理功能领域指的是: ( BDE )

A.记忆与注意 B.疼痛与不适于 C.娱乐与休闲 D.睡眠与休息 E.精力与疲倦 3.生活质量评定已广泛应用于: ( ABCDE )

A.脊髓损伤 B.脑卒中 C.肿瘤 D.截肢 E.高血压、糖尿病 4.用疾病影响程度表用以判断伤病造成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 ACE ) A.躯体 B.工作 C.心理 D.环境 E.社会健康

幅度大于100μV;频率为10 Hz左右。

9.肌强直电位:肌肉失神经支配时,插入电位的波幅与频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在音响器中可听到一种类似俯冲轰炸机的声音,称肌强直电位。

10.束颤电位:肌束颤的电位,有2~3相,宽度5~10 ms;幅度700~1000μV。

11.F波或F反应:刺激神经干时,运动纤维的兴奋双向传导,向近心端的传导将上达于运动神经元,激发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此兴奋再返回传导,引起同一肌肉的二次兴奋,是为F波或F反应。 12.M波:刺激神经干时,运动纤维的兴奋双向传导,向下传导引起肌肉兴奋,其电反应称为M波。 13.H反射:刺激混合神经干而强度尚不足以刺激运动神经引起M反应时,即先刺激了感觉神经,兴奋经后根至脊髓前角细胞,引起前角细胞兴奋,产生肌肉反应(M波)即为H反射。 二、填空:

1.EMG检查的禁忌证有 、 。 有出血倾向者 易反复性系统性感染者。 2.肌电图电极分为 和 。 针电极 表面电极。

3.插入电活动主要观察 、 、 。 插入电位延长 插入电位缩短 肌强直电位

4.当肌肉完全松弛时,正常情况下无任何电活动,称为 。 电静息

5.肌电图检查的是下运动单位的电生理状态,下运动单位包括 、周围神经根, 、神经干、神经支、神经肌肉接头和 。 脊髓前角细胞 神经丛 肌纤维

6.肌电图检查步骤:观察 的电活动,放松时的 电活动,轻收缩时的运动单位与重收缩的募集情况。 插入时 自发性

7.群放电位是 或 收缩时产生的一群电位。 随意 不随意

8.神经电生理检查的范围包含 和 。 周围神经 中枢神经

9.最常用的肌电图电极是 。 单芯针电极

10.正常情况下肌肉放松时出现的电位为 。有两种,即 和 。 自发电活动 终板电位 束颤电位

11.受试者最大用力时的肌电图可以分为 、 、 。

孤立 混合 干扰型

12.神经传导研究一般用 电极刺激和记录。 表面电极

13.神经电位又称 。 神经电图

14.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研究周围神经的 或 兴奋传导功能。 感觉 运动

1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时,有 与 法两种。 逆行法 顺行法

16.周围神经损伤分 、 、神经离断。 失用 轴索离断 三、问答题

1.什么是运动单位电位(MUP)?其相关参数的正常值及意义。

答:(1)运动单位电位:MU(运动单位)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位,其全部收缩时记录的波形即MUP(运动部位电位)。因此MUP是单个前角细胞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电位的总和,它包括上升时限、波幅、时限、相位等指标。

(2)相关参数的正常值及意义:①上升时限:正常<500μs,最好在100~200μs。②波幅:数百微伏至几个毫伏之间。③时限:一般在5~15ms之间,年龄越大时限越宽,不同的肌肉也有

明显的不同。④相位:正常多为三相或四相,超过四相为多相,正常的肌肉中多相位在5%~15%

之间。

2.什么是纤颤电位,其病理意义?

答:(1)纤颤电位:是一种双相或三相(单相)电位,起始相为正相,其后紧接着为负向电位。宽度小于2 ms;幅度小于100μV;频率为1~20Hz。

(2)病理意义:以前认为此系肌肉失神经支配的特殊改变,但近年来认识到,纤颤电位只是反映肌膜兴奋性改变,可见于多种原因:①失神经支配,特别在神经损伤时出现具有定性意义;②电解质改变;③肌炎;④肌纤维的破坏等。 3.简述EMG在临床检查上的意义。

答:EMG在临床检查上的意义:(5分)通过EMG可以了解到:(1)肌肉病变是神经源性还是肌源性损害;(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根、丛、干、末梢);(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静息性;(4)神经的再生能力;(5)提供肌强直及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4.简述EMG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答:(1)确定神经系统有无损伤及损伤部位,主要区分神经源性异常、肌源性异常。 (2)作为临床康复评定的指标。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运动单位是指( C )

A.单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支配的单个肌纤维 B.单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支配的多个肌纤维 C.单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D.多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支配的多个肌纤维 E.多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2.多相电位超过多少为多相位电位增加 ( A ) A.20% B.15% C.25% D.30% E.40% 3.神经电生理检查的方法包括:( E )

A.肌电图 B.神经传导测定 C.诱发电位检查 D.低频电诊断 E.以上都是

4.男性,7岁,右臀部肌注青霉素后,右足下垂1月。查体:跛行,右胫骨前肌肌力0级。推测肌电图检查可能出现的典型表现为( B )

A.插入电位减弱 B.运动单位电位延长 C.束颤电位 D.纤颤电位 E.长时限运动单位电位

5.在肌电图检查中,相位大于( )为多相。( B )

A.3 B.4 C.5 D.6 E.7

6.刺激混合神经干时,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将依次出现:( A )

A.H反射—M波—F波 B.H反射—M波—H反射 C.M波—H反射—F波 D.F波—H反射—M波 E.M波—F波—H反射 7.H反射的波幅的最大值与M波振幅关系:( E )

A.50% B.30% C.70% D.20% E.100% 8.F波等于M波的:( C )

A.20%~30% B.40%~50% C.5%~10% D.30%~40% E.50%~70% 9.短时限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平均时限短于正常值的 ( B )

A.10% B.20% C.30% D.40% E.50% 10.H反射与F反应都是: ( B )

A.即时反应 B.延迟反应 C.肌肉反应 D.神经反应 E.快速反应 11.下列哪项不影响神经传导速度: ( C )

A.温度 B.年龄 C.体重 D.身高 E.不同神经和不同节段 (二)多项选择题:

1.神经电生理检查的方法包括: ( ABCDE )

A.肌电图 B.神经传导测定 C.各种反射检查 D.诱发电位检查 E.低频电诊断 2.放松时的肌电图电位有: ( ABCE )

A.终板电位 B.纤颤电位 C.正相电位 D.负相电位 E.束颤电位 3.轻用力时的肌电图电位有: ( ABCDE )

A.长时限电位 B.短时限电位 C.高压电位与低压电位 D.多相电位增加 E.群放电位

4.肌电图检查中插入电活动延长主要见于下列哪些疾病?( BC )

A.周期性麻痹的麻痹期 B.肌肉失神经支配 C.肌强直病 D.肌病 E.神经病致肌肉被结缔组织代替

5.肌电图检查中插入电活动缩短主要见于下列哪些疾病?( ADE )

A.周期性麻痹的麻痹期 B.肌肉失神经支配 C.肌强直病 D.肌病 E.神经病致肌肉被结缔组织代替 6.神经传导与反射检查在康复医学中的意义。( ABCDE )

A.确认反射弧的存在 B.能够区分脱髓鞘性病变与轴突性病变

C.能确定损害的节段 D.能确定神经损伤的程度 E.能确定神经支配异常 7.短时限运动单位动作电位见于。( ABCDE )

A.肌营养不良 B.中毒性与先天性肌病 C.多肌炎 D.周围性麻痹 E.神经恢复支配的早期

8.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异常的临床意义有: ( ABCDE )

A.证实周围神经损害 B.证实中枢局限性损害 C.作为手术监测的指标 D.药物毒副作用的监测 E.作为康复过程中好转或恶化的指标 9.关于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正确的描述是: ( ABCDE )

A.可以利用半视野刺激技术诊断一侧视神经病变 B.鉴别视交叉和前后视路的病变 C.可以作为视路附近手术和低温手术的监护手段

D.早期发现视觉诱发电位异常后,停止手术可以避免视力的持久损害 E.可以监测某些药物的毒副反应

第十章 平衡功能评定

一、名词解释

1.平衡:是指人体在日常活动中维持自身稳定性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基底时,即会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基底内,这种能力就称为平衡功能。

2.支持面: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走)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支持面的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3.平衡功能评定:是指依照特定的方法或程序对人体的平衡功能进行定量或/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4.稳定极限(LOS):指正常人站立时身体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断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LOS的大小取决于支持面的大小和性质。 二、填空:

1.医学平衡包括 和 。 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

2.平衡反应包括 和 。 反应时间 运动时间

3.特殊平衡反应是 和 。 保护性伸展反应 跨步及跳跃反应 4.平衡评定的目的是 。

了解被评定对象有无平衡障碍以及是否需要必要的治疗

5.评定平衡的方法包括 评定和 评定,及 。 主观 客观,有无协调障碍

6.Berg平衡量表包含14个动作项目,根据患者完成的质量,将每个项目分为0、1、2、3、4五个等级,4分表示 ,0分则表示 。最低分为 ,最高分为 。 能够正常完成所检查的动作,不能完成或需要中等或大量帮助才能完成。0分,56分。 三、问答题

1.简述平衡功能的评定的目的。

答:平衡功能评定目的有:①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他功能性活动的平衡障碍;②确定平衡障碍的水平或程度;③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病因;④指导制定康复训练计划;⑤监测康复训练疗效;⑥跌倒风险的预测。

2. Berg平衡量表的评定内容有哪些?

答:Berg平衡量表的评定内容有:从坐位站起、无支持站立、无支持坐位(双脚着地或放在凳子上)、从站立位坐下、转移、闭目站立、双脚并拢站立、站立位时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站立位时从地面拾起物品、站立位转身向后看、转身360°、站立时将一只脚放在凳子上、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单腿站立14项。

3. 试述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标准。

答:Berg平衡量表包含14个评定项目,根据患者完成动作的质量,将每个评定项目分为0~4五个

等级予以记分。4分表示能够正常完成所测试的动作,0分表示不能完成或需要中等或大量帮助才能完成。最高分为56分,最低分为0分。 4.简述Berg平衡量表评分的分级方法。

答:平衡与步行能力关系密切。Berg量表评分结果为:0~20分,提示平衡功能差,患者需乘坐轮椅;21~40分,提示有一定的平衡能力,患者可在辅助下步行;41~56分,说明平衡功能较好,患者可独立步行;小于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述人体系统中,除了哪项均与平衡功能相关 ( D )

A.躯体感觉系统 B.视觉系统 C.前庭系统 D.自主神经系统 E.运动系统 2.医学范畴内的动态平衡是指: ( E ) A.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B. 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 C. 能支撑身体并能运动的能力 D.使人体能保持身体某些部位的稳定,同时有选择地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 E.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3.人体平衡反应的形成时间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在:( E )

A.2~3个月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B. 4~6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C. 7~8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D. 9~11个月形成爬行反应 E. 12~21个月形成站立平衡反应

4.平衡评定内容主要是评定个体能否做到以下几点,除哪项外: ( C ) A.静止状态下不同体位均能保持平衡

B.运动状态下能精确地完成运动并能保持新的平衡

C.对外界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 D.姿势反射 E. 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 5.Berg量表低于( )10. Berg量表低于( )分表明有摔倒的危险。( C ) A.10 B.30 C.40 D.24 E.15 6.Berg量表共有( )项。( D )

A.10 B.20 C.12 D.14 E.15 7.LOS前后方向的最大倾斜或摆动角度为: ( C )

A.15° B.13.5° C.12.5° D.12° E.16° (二)多项选择题:

1.平衡评定内容主要是评定个体能否做到以下几点: ( ABCD )

A.静止状态下不同体位均能保持平衡 B.运动状态下能精确地完成运动并能保持新的平衡 C.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 D.姿势反射 E.对外界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

2.平衡障碍的关键环节包括: ( BCDE )

A.听觉系统 B.视觉系统 C.本体感受器 D.前庭系统 E.高级中枢对平衡的整合能力

3.当平衡变化时,人体通过哪几种运动模式来应变: ( ABCE ) A.踝调节机制 B.躯体调节机制 C.跨步调节机制 D.头部调节机制 E.髋调节机制

第十一章 步态分析

一、名词解释:

1.步行周期:是指人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2分)。每一侧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0.5分)。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0.5分)。 2.步长:指人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以cm为单位表示。步长与身高成正比。正常人约为50~80cm。

3.步宽:指两足跟中心点或重力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正常约为8±3.5cm。 4.足夹角:指足的中心线与同侧前行直线之间的夹角。左右侧分别计算。

5.站立相(支撑相):是从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阶段。也是该下肢承受重力的时间,约占一个步行周期的60%。

6.迈步相(摆动相):是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约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 7.目测步态分析法: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患者行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印象或按照一定观察项目逐相评定,做出步态分析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成分较多。

8.偏瘫步态:常见于脑功能障碍的病人,表现为一侧膝关节活动范围下降,足下垂内翻,步行时出现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和外旋,使患肢步行时划一个半圆弧(划圈步态)。

9.剪刀步态:常见于痉挛性脑病,因髋关节内收肌痉挛,步行时常双侧膝关节相互摩擦,足尖着地,呈剪刀或交叉步态。

10.帕金森步态: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运动,不能随意停止或转弯,呈慌张步态。

11.小脑共济失调步态:小脑障碍,患者不能走直线,呈曲线前进,双上肢外展以保持平衡(醉汉步态)。

12.臀大肌步态:臀大肌无力者,髋关节后伸无力,足根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形成仰胸挺腰的步态。

13.臀中肌步态: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不能固定骨盘,无力提起和旋转大腿,表现为行走时躯干向患侧弯,如两侧受损,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步。 二、填空:

1.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为 ,步速为 ,步长约为 。 95~125步/min,1.2m/s,50~80cm。

2.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 和 两个时相, 大约占步行周期的60%, 约占40%。

站立相 迈步相,站立相,迈步相。

3.剪刀步态常见于 病人,与 痉挛有关。 痉挛性脑瘫 大腿内收肌群

4.步长与 有关,步行速度与跨步长和 相关。 身高 步频

5.影响步态异常的原因除骨骼关节系统与肌肉神经系统原因外,还有 因素。 精神心理

6.小腿三头肌瘫痪表现为 步态,腓总神经损伤表现为 步态。 跟行足 跨阈 三、问答题 1.步态分析的概念?

答:是利用力学的方法和已经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的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可以揭示步态异常发生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步态矫正方案;也可以判断预后及训练效果。 2.引起异常步态的原因有哪些?

答:步态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障碍、安全性降低和疼痛。异常步态的代偿导致步行能耗增加。障碍的主要原因为骨关节因素和神经肌肉因素。

(1)骨关节因素: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髋、膝、踝、足静态畸形、关节挛缩强直和两下肢长度不一致,疼痛和关节松弛等也对步态产生明显影响。

(2)神经肌肉因素:中枢神经损伤,包括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和疾病、脑瘫、帕金森氏综合症等造成的痉挛步态、偏瘫步态、剪刀步态、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步态等。 3.目测法步态分析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答:目测分析法是指不用任何仪器,用眼观察患者的步态,进行分析评定的方法。分析者通过直接注意某一关节、某块肌肉或身体的某一节段来分析步行周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然后记录步态分析的结果。分析的内容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步态观察。 4.简述临床步态观察的要点。

答: 临床步态观察要点

步态内容

观察要点

步行周期 步行节律 疼痛

时相是否合理 节奏是否匀称 是否干扰步行

左右是否对称 速率是否合理 部位、性质、程度,与步行障碍的关系

行进是否稳定和流畅 时相是否流畅 发作时间与步行障碍的关系

肩活动过度或不足 摆动过度或不足 旋转或扭转 关节是否稳定 关节是否稳定

肩、臂 躯干 骨盆 膝关节 踝关节

塌陷或抬高 前屈或侧屈 前、后倾斜 摆动相是否可屈曲 摆动相是否可背屈和跖屈

前后退缩 扭转 左、右抬高 支撑相是否可伸直 是否足下垂、足内翻或足外翻 是否为足趾离地 两足间距是否合理

足 足接触面

是否为足跟着地 足是否全部着地

是否稳定 是否稳定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步行与跑步的区别是 ( C )

A. 有支撑期 B. 有摆动期 C. 有双支撑期 D. 有摆动相 E. 有支撑相 2.偏瘫步态的特点有 ( A )

A. 划圈步态 B. 剪刀步态 C. 鸭子步态 D. 醉汉步态 E. 以上都不是 3.痉挛型脑瘫的步态特点有 ( D )

A. 前冲步态 B. 跨阈步态 C. 慌张步态 D. 剪刀步态 E. 鞠躬步态 4.小脑病变的步态特点有 ( A )

A. 醉汉步态 B. 摇摆步态 C. 剪刀步态 D. 扶膝步态 E. 短腿步态 5.股四头肌无力步态特点有 ( B )

A. 跟足步态 B. 扶膝步态 C. 跨越步态 D. 垂足步态 E. 膝塌陷步态 6.臀大肌无力步态特点有 ( C )

A. X字型步态 B. 摇摆步态 C. 仰胸挺腹步态 D. 坠落步态 E. 鞠躬步态 7.下列哪项不是步态观察的内容 ( E )

A. 行进是否稳定和流畅 B. 是否足下垂、足内翻 C. 足是否全部着地 D. 躯干摆动过度或不足 E. 是否有双支撑期 8.下列哪项不是异常步态常见的原因 ( D )

A.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B. 周围神经系统病变 C. 骨关节病 D. 精神疾病 E. 肌肉病变 9.摆动相中期下列哪项属于异常 ( D )

A. 髋关节屈30度左右 B. 膝关节屈60度左右 C. 踝关节跖屈20度左右 D. 膝关节屈30度左右 E. 以上都正常

10.支撑相中期参与的肌肉主要有: ( C )

A.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B.臀大肌 C.股四头肌 D.胫前肌 E. 以上都是 11.关于步行周期的描述,下列哪项不妥: ( D )

A.每个周期的起始与终止均是以某侧足跟的着地时为标志 B.每个周期可分为站立相和摆动相

C.左、右两侧的站立相与摆动相应分别大致相等 D.站立相与摆动相大约各占周期的50% E.在每个周期内均要经历两次双腿支撑期

12.步态定量分析是指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测量和分析: ( C ) A.步长、步幅、步宽、足角 B.步长时间、周期时间、步速、步频 C.步长、步幅、步宽、足角、步长时间、周期时间、步速、步频 D.步长、步宽、步行周期 E.步长、步幅、步速、步频 13.一侧下肢疼痛,其步态特点的叙述下列哪项正确: ( A ) A.支撑期缩短,步长变短 B.支撑期缩短,步长不变 C.支撑期变长,步长不变 D.支撑期变长,步长变短 E.支撑期缩短,步长变长

14.以下几种常见的病理步态哪一种是正确的:( B )

A.减痛步常见于足下垂 B.回旋步常见于偏瘫病人足内翻 C.剪刀步常见于小儿麻痹后遗症 D.斜肩步常见于股四头肌瘫痪 E.前冲步常见于小脑性共济失调

15.下列何种步态患者表现为行走时不能走直线,而呈曲线或“Z”字形前进,双上肢外展,躯干左右摇摆:( B )

A.帕金森步态 B.醉酒步态 C.剪刀步态 D.偏瘫步态 E.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步态 16.步行最显著屈曲运动的关节是:( E )

A.骨关节 B.膝关节 C.髋、膝关节 D.膝、踝关节 E.髋、膝、踝关节 17.在异常步态中,下肢长度不等超过2.5cm时常出现:( A )

A.斜肩步 B.短促步 C.跨槛步态 D.剪刀步态 E.慌张步态 18.在异常步态中,卒中病人常出现:( C )

A.短促步 B.剪刀步态 C.偏瘫步态 D.慌张步态 E.交叉步态 19.脑性瘫痪病人常出现的异常步态:( A )

A.剪刀步态 B.短促步 C.慌张步态 D.偏瘫步态 E.斜肩步 20.小脑疾患与基底疾患常出现:( B )

(2)联想学习:要求记忆成对的词,其中有容易障碍(有逻辑联系)的和困难联想(无逻辑联系)的。

(3)图像自由回忆。 (4)无意义图形再认。

(5)人像特点(姓名、职业、爱好)回忆。

其中(4)是非文字测验,因图形是无意义的,不通过词再认。 3.失用症常见的种类及相应的评定手段有哪些? 答:失用症分为意念性失用和意念运动性失用两类。

意念性失用和意念运动性失用的评定方法相同,鉴别两者的关键在于患者对于检查的反应。意念运动性失用的患者不能按指令做动作,但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就能够自动地完成该动作。意念性失用患者既不能按指令也不能自动地完成动作。根据从难到易的原则,评定分分三个步骤或三个能力水平进行,即:①执行动作口令;②模仿检查者的动作;③用实物实际操作。 4.什么是单侧忽略?如何进行评定?

答:(1)单侧忽略:是躯体构图障碍,又称单侧不注意、单侧空间忽略以及单侧空间失认(1分)。是脑损伤尤其是脑卒中后立即出现的最常见的行为认知障碍之一(1分)。患者的各种初级感觉完好无损,但却不能对大脑损伤灶对侧身体或空间呈现的刺激(视觉、躯体感觉、听觉以及运动觉刺激)作出反应(1分)。

(2)单侧空间忽略的评定方法有:

①二等分线段测验;②划销测验;③画图测验;④双侧同时刺激检查;⑤功能检查。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认知功能评定不包括下列哪项 ( C )

A.意识状态 B.记忆评测 C.情绪评测 D.智商水平 E.言语反应 2. 单侧半身忽略常见脑卒中的( )病变。( A ) A.优势侧颞叶 B.非优势侧颞叶 C.优势侧顶叶 D.非优势侧顶叶 E.非优势侧枕叶 3.失用症评定不包括: ( D )

A.意念性失用 B.运动性失用 C.结构性失用 D.注意力障碍 E.穿衣失用 4.失用症是指 ( E )

A.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B.偏瘫肢体感觉功能障碍 C.偏瘫患者的视觉忽略 D.偏瘫患者的触觉忽略 E.偏瘫患者认知障碍不能计划、组织、执行随意运动 5. 失认症的临床表现不包括下列哪项 ( D )

A.视力正常但看不到东西 B.对所见物品不能分辨但用手触摸后则能回答

C.听力正常但听不出什么声音 D.不能按指令表演刷牙动作 E.弄不清手指的名称 6.关于意念运动性失用,以下何者为正确( C )。

A、根据口头命令习惯的动作能执行 B、根据口头命令习惯的动作不能执行 C、有意识的运动不能进行 D、能模仿检查者的动作 E、能用手势表演使用工具动作。

7.检查者发出口令,要求患者“举起左手”,患者不能按检查者的口令完成此动作,确定该患者为( C )

A、体像失认 B、手指失认 C、左右失认 D、疾病失认 E、都是错误的

8.不能准确地判断物品的位置,伸手取物时或未达该物而抓空,或伸手过远将物品碰倒。患者可能有 ( C )

A.图形背景分辨困难 B.空间定位障碍 C.视空间失认 D.结构性失用 E.地形定向障碍

9.让脑损伤患者在白纸上临摹指定的几何图形,不能完成者(排除运动瘫痪等其他原因)属于( D ) A.意念运动性失用 B.结构性失用 C.视觉失认 D.意念性失用 E.运动性失用 10.关于失认症下列正确的是: ( E )

A.是指患者对物品、人、声音、形状或气味的识别能力丧失 B.是感觉信息向概念化水平的传输和整合过程受到破坏的结果 C.可分为视失认、触觉失认和听失认 D.常见于脑外伤及中风患者 E.以上都是 (二)多项选择题:

第十四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一、名词解释

1.日常生活活动(ADL):即日常生活活动,狭义的ADL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1分)。广义的ADL是指一个人在家庭、工作机构及社区里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1分)。

2.BADL(PADL):是指每日生活中与穿衣、进食、保持个人卫生等自理活动和坐、站、行走等身体活动有关的基本活动,反应较大的运动功能。

3.IADL:是指人们社区中独立生活所需要的关键性的较高的技能,如家务杂事、炊事、采购、骑车、处理个人事物等,大多需借助工具进行,反应较精细的功能。 二、填空

1.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反映了人们在家庭(或医疗机构内)和在社区中的

能力。 最基本

2.日常生活活动包括 、 、 及 。 运动 自理 交流 家务活动

3.ADL能力分为 和 两类。 基本的或躯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4.常用的IADL评定有 、 。 功能活动问卷 快速残疾评定量表

5.Barthel指数 分以上者康复治疗效益最大。 40

6.Katz指数评定又称 。Katz指数评定分为 等级, 级表示完全自理, 级表示完全依赖。

ADL指数(the index of ADL)。7,A,G。

7.Kenny自理评定是经过标准化的 功能评定方法。 躯体

8.Kenny自理评定结果, 分表示完全依赖, 分表示完全独立。 0,24。

9.快速残疾评定量表(RDRS)项目包括 、 、 三大项。 日常生活需要帮助程度、残疾程度、特殊问题程度。

10.快速残疾评定量表(RDRS)特殊问题内容含 、 、 。 精神错乱、不合作(对医疗持敌视态度)、抑郁。

1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的实施方法有 、 。

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

12.独立生活能力评定方法中最主要的是 。 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13.FIM的评定包括 方面, 项。

六个,18。

14.在FIM交流中有 与 两项。 理解 表达

15.FIM认知类包括 、 和 三项。 社会交往 问题解决 记忆 16.FIM的评定计分方法是 制。 7分

三、问答题

1.简述ADL评定目的。

答:ADL评定目的是:(1)确定患者能否独立及独立程度;(2)判定预后;(3)制定和修订治疗计划;(4)评定治疗效果;(5)安排返家或就业。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哪几类?

答:分两类:基本的或躯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 基本的或躯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是指:每天生活中与穿衣、进食、保持个人卫生等自理活动和坐、站、行走等身体活动有关的基本活动。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是指:人们在社区中独立生活所需的关键性的较高级的技能,如家务杂事、炊事、采购、骑车或驾车、处理个人事务等,大多需借助工具进行。 3.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包括哪几项?

答: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包括:进食、洗澡、梳妆洗漱、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用厕、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10项内容。 4.简述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

答: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为:<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Barthel指数得分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的效益最大。 5.简述Barthel指数评定的特点。

答:Barthel指数评定简单,可信度高,灵敏度高,使用广泛,而且可用于预测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和预后。

6.简述功能独立性测量(FIM)的内容。

答:FIM评定的内容是:自我照料、括约肌控制、转移、行走、交流、社会认知。 7.功能独立性测量是依什么来确定分值的?

答:FIM评定包括了六方面的功能,总共18项,其中躯体功能13项(1~13)、言语功能2项(14、15)、社会功能1项(16)、认知功能2项(17、18)。每项分7级,最高得7分,最低得1分,总积分最高126分,最低18分,得分的高低是根据患者的独立程度、他人帮助的程度、辅助设备的需求程度为依据,得分越高,说明独立的程度越高,反之越差。 8.简述FIM的评分标准。

答:根据患者是否需要他人帮助,将其功能分为独立和需要帮助两大类,各包括2个和5个功能级别,共7个等级,其总的评分标准为: (1)独立:

7分:完全独立,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规范而安全地完成所有活动,无需对活动进行修改或使用辅助器具。

6分:有条件独立,即在活动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下述情况:①活动中需要辅助设备或用品;②活动需要比正常长的时间;③有安全方面的顾虑。 (2)需要帮助

5分:需监护或准备,需要有人在旁边监护、提示或者做些准备, 帮助者与患者没有身体接触。可以帮他戴上矫形器。

4分:最小量的接触身体的帮助,所需帮助仅限于轻轻接触,他自己能完成整个活动的75%或以上。

3分:中等帮助,患者所需的帮助超出轻触,或他付出的努力仅为50%~75%。 2分:最大量的帮助,患者付出的努力<50%,但至少有25%。 1分:完全辅助,患者付出的努力<25%。 9.简述FIM评分的意义。

答:126分,完全独立;108~125分,基本上独立;90~107分,极轻度依赖或有条件的独立;72~89分,轻度依赖;54~71分,中度依赖;36~53分,重度依赖;19~35分,极重度依赖;18分,完全依赖。

10.试述ADL评定及训练室的设置。

答:ADL评定及训练室的设置必须尽量接近实际生活环境,具有卧室、盥洗室、浴室、厕所、厨房及相应的家具(如床、桌、椅、橱、柜等)、餐饮用具(如杯、碗、筷、刀、盘、碟等)、炊具(炉、锅、瓢、勺等)、家用电器及通讯设备(如电话、电视、冰箱、吸尘器等)等,并合理布局以利于患者操作。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日常生活能力是指: ( C )

A.人们反复进行的一些基本动作和技能 B.人们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劳动技能

C.人们为达到独立的生活而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包括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等基本动作和技能

D.人们为达到独立的生活而进行的特殊训练 E.人们为活着而必须反复进行的个人基本动作和技能 2.狭义的日常生活活动不包括下列哪项: ( D ) A. 穿衣 B. 行走 C. 转移 D. 购物 E.大小便 3.ADL评定目的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E )

A. 确定独立程度 B. 判断预后 C. 修订方案、总结治疗经验 D. 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E. 以上都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l4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