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m铁路箱梁C50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更新时间:2023-09-23 17:07: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2m铁路箱梁C50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箱梁预制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大跨度、大体积是重点发展之一,另外,设计年限有了很大提高,从60年使用寿命跃升至100年设计使用寿命,混凝土耐久性成为重点。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是解决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耐久设计的重要内容。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应用试验是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试制、试验的关键技术内容之一,是实现结构耐久性设计思想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给我们试验工作者提出了严峻考验。如何实现混凝土的耐久性成为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关键。武广客运专线施工中,中铁十九局韶关制梁厂承担218片32m预制混凝土箱梁施工生产任务,该预制混凝土箱梁为武广客运专线设计时速350公里的32m预制后张法施工双线铁路箱梁,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箱梁架设工期紧,C50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施

工关键点,施工前我们试验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技术储备工作。

二、混凝土配制原则 (一)设计依据

客运专线箱梁C50预应混凝土的配制依据主要是《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客运专线预应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以及试验梁拟采用的主要生产工艺,其技术要求具体体现为:

1 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砂、石、外加剂和水等原材料的品质要求。

2 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矿物掺合料掺量、水胶比、碱含量、氯离子含量以及容重等配合比参数的

限值要求。

3 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要求。主要包括体现箱梁制造工艺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及其经时损失,混凝

土的黏聚性和保水性;体现混凝土抗冻要求的含气量;泌水性等。

4 混凝土力学性能要求。主要为C50混凝土在不同龄期的立方体抗和静力抗压弹性模量要求。

5 混凝土的抗裂性要求。应进行混凝土的抗裂性对比试验。

(二)混凝土配制原则

根据《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原

材料品质以及试验梁拟采用的主要工艺,C50预应力混凝土的配制应体现以下主要原则: 1 进行原材料的比选复试,确定品质性能符合《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要求的水泥、

粉煤灰、矿渣粉、砂、石、外加剂和水用于C50预应力混凝土的试配。

2 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

胶凝材料用量:胶凝材料总量不宜超过500㎏/m3,其最低用量按最不利环境作用等级(H4或L3

或D4)设计考虑应不少于360㎏/m3,实际控制值为460~490㎏/m3为宜。

矿物掺合料掺量:采用单掺粉煤灰技术或采用矿渣粉与粉煤灰复掺技术时,粉煤灰的掺量均不

宜大于30%

水胶比:按最不利环境作用等级(H4或L3或D4)设计考虑时应不大于0.36。

碱含量:采用非碱活性骨料(砂、石)时,混凝土的总碱含量没有要求;采用砂浆棒膨胀率在0.10~0.20%的碱—硅酸反应活性骨料时,由水泥、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和水带入混凝土的碱含量之和应

不大3.0㎏/m3;采用砂浆棒膨胀率在0.20~0.30%的碱—硅酸反应活性骨料时,由水泥、矿物掺料、外加剂和水带入混凝土的碱含量之和应不大于3.0㎏/m3,且应在混凝土中掺加具有明显抑制效能的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不得采用砂浆棒膨胀率在0.30%以上的碱—硅酸反应活性骨料。 氯离子含量:由水泥、矿物掺合料、砂、石、外加剂和水带入混凝土的氯离子总量应不超过胶凝材

料总量的0.06%。

容重:混凝土的容重应控制地2400~2500㎏/m3。

3 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

由于采用在预制场内泵车入模浇灌的生产工艺,混凝土的坍落度在入模时要求不得小于120㎜,一般按入模坍落度150-180㎜进行控制为宜。考虑混凝土经时损失、泵压损失、温度损失,因此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一般仍按180-200㎜进行控制,30min静置坍落度损失控制一般不超过60㎜,最大

不超过80㎜。

含气量:根据《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的要求,混凝土应具有F200的抗冻性,因此混凝土应引入微气泡,新拌混凝土的含气量宜控制为2~4%,具体的控制值应根据硬化混

凝土的抗冻性试验结果进行确定。

泌水率;混凝土入模后不得泌水。在配合比试配过程中可按30min的工序间隔进行控制,即将混凝

土静置30min后复搅拌测试其泌水率。

4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立方体抗压强度:实体箱梁28d龄期混凝土的强度不小于50MPa,在配合比设计时,混凝土的28d

龄期配制强度应控制不小于58.2MPa。

静力抗压弹性模量:实体箱梁28d龄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应不小于35GPa,在配合比设计时,

混凝土的28d龄期弹性模量应与强度相适宜。

5 混凝土的抗裂性

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满足要求的试拌配合比进行抗裂性对比试验,选择抗裂性相对较好的混凝土配

合比进行耐久性试验。 6 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电通量:混凝土的56d龄期电通量应不大于1000库仑。 抗冻性:混凝土的56d龄期抗冻性应不小于F200。

抗掺性:混凝土的抗渗性应不小P20。

抗碱—骨料反应:采用砂浆膨胀率在0.20~0.30%的碱—硅酸反应活性骨料时,矿物掺合料和外加

剂抑制碱—骨料反应有效性的评价应合格。

三、原材料试验及选定

根据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及“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所有原材料均按《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规定的试验项目进行复检,并将原材料的性

能复检结果与《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的要求进行了列表对比。

(一)水泥

采用广东省韶关市昌山建材水泥厂粤海牌P.O 42.5水泥。

水泥性能复检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水泥性能复检试验结果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复检结果

1 烧失量,% ≤5.0 2.25 2

氧化镁含量,%

≤5.0 2.52 3

三氧化硫含量,%

≤3.5 2.10 4 细度,% ≤10.0 2.5 5 凝结时间,min

初凝 ≥45 142 终凝

≤600 279 6 安定性 合格 合格 7 强度,MPa 3d抗折 ≥3.5 5.7 28d抗折 ≥6.5 8.3 3d抗压 ≥16 25.5 28d抗压 ≥42.5 48.3 8 碱含量,% ≤0.80 0.24 9 氯离子含量 ≤0.06 0.001

(二)矿渣粉

矿渣粉采用广东省韶关市昌山建材有限公司S95级矿渣粉

矿渣粉性能复检结果见表2

表2

矿渣粉性能复检试验结果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复检结果

1 比表面积,% 350~500 428 2 烧失量,% ≤3.0 0.6 3

氧化镁含量,%

≤14 6.28 4

三氧化硫含量,%

≤4.0 0.33 5

氯离子含量,%

≤0.02 0.001

6

含水率,% ≤1.0 0.1 7 需水量比,%

≤100 95 8 碱含量,%

— 0.26 9 28d活性指数

≥95 99

(三)细骨料

采用广东省韶关市小北江水洗中砂。细骨料性能复检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细骨料性能复检试验结果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复检结果

1 细度模数

— 2.9

2

堆积密度,㎏/m3

— 1520 3

表观密度,㎏/m3

— 2620 4

紧密空隙率,%

— 38 5 坚固性,%

≤8 2.0 6 吸水性,%

≤2 1.2 7 含泥量,% ≤2.0 0.72 8 泥块含量 ≤0.5 0.10 9 云母含量,%

≤0.5 0.08 10 轻物质含量,%

≤0.5 0.08 11 氯离子含量,%

<0.02 未检出

12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

≤0.5 0.05 13 有机物含量

合格 合格 14 碱活性 砂浆棒膨胀率,%

0.10 0.01

(四)粗骨料 试验结果见表7

采用广东省韶关市龙归碎石场二级配的碎石复配成5-25mm连续级配碎石,最大公称粒径25㎜石灰

岩碎石,粗骨料试验结果见下表4。根据复结果,以方案一复配结果为理想级配。

表4

碎石复配试验结果

规格种类

复配方案(复配比例,%)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10-20㎜ 90 85 80 5-25㎜ 10 15 20 试验项目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松散堆积密度,㎏/m3

1540 1520 1520

紧密空隙率,㎏/m3

36 37 37

筛孔尺寸,㎜ 累计筛余百分率,%

技术要求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31.5 0 0 0 0 25 0~5 2 3 3 20 — 26 28 32 16 30~70 53 55 57 10 79 82 80 5 90~100 97

98 98 2.5 95~100 100 100 100

碎石的品质及有害物复检结果见表5

表5

碎石品质及有害物复检试验结果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复检结果

1 压碎指标,%

≤10 5 2 坚固性,%

≤5 0 3 吸取水率,%

≤2 0.25 4 含泥量,% ≤0.5 0.25

5 泥块含量,%

≤0.25 0.2 6

针片状颗粒总含量,%

≤8 3.8 7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

≤0.5 0.04 8

氯离子含量,%

<0.02 未检出

9 活性矿物

— 无碱活性矿物

(五)水 采用拌合站场区井水。

(六) 减水剂

采用上海城诚LEX-9H聚羧酸减水剂。

外加剂性能复检结果见表6

表6

掺外加剂混凝土性能复检试验结果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复检结果

1 减水率,% ≥20 29 2 含气量,% ≥4.5 4.0 3

常压泌水率,%

≤20 0 4

抗压强度比,%

3d ≥130 162 7d ≥12.5 150 28d ≥120 132 5

对钢筋锈蚀作用

无锈蚀 无锈蚀

6 收缩率比,%

112 7

相对耐久性指标,%,200次

≥80 85.0 1

水泥净浆流动度,㎜

≥240 270 2

硫酸钠含量,%

≤10.0 1.08 3

氯离子含量,%

≤0.2 0.001 4 碱含量,% ≤10.0 2.5

(七) 粉煤灰

采用广州粉煤灰建材厂恒运牌粉煤灰。

粉煤灰性能复检结果见表7

表7

粉煤灰性能复检试验结果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复检结果

1 细度,% ≤12 11 2 烧失量,% ≤3.0 2.9 3 含水率,% ≤1.0 0.24 4 需水量比,%

≤100 96 5

三氧化硫含量,%

≤3.0 0.61 6 碱含量,%

1.41 7

氯离子含量,%

试件重量损失率

%

试件相对动弹性模量

% X-1 0.47 77.4 X-2 0.26 65.5 X-4 0.13 84.3 X-7 0.23 79.3 X-8 0.30 82.9 X-10 0.10 93.3

混凝土的抗冻性主要与所引入的空气含量、气泡的质量、混凝土强度和水胶比等因素密切相关,按照《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的要求,新拌混凝土的含气量宜为2~4%,从表9的混凝土配合比可以看出,表15所列六组试件的新拌混凝土含气量均在3%左右,符合《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的要求。从表15的混凝土抗冻性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200次快速冻融后,六组试件的失重率均未超过5%,相对动弹性模量均大于60%,说明六组试件均具有200次以上的抗冻性能。从试件经受200次快速冻融后的相对动弹性模量试验结果来看,掺TH—2A型外加剂混凝土具有相对较高的残余动弹性模量,说明TH—2A型外加剂引入的空气在混凝土内部具有更好的气泡结构。试件抗冻性试验结果也可以看出,在气泡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控制

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和具有200次的抗冻要求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三)抗渗性

按表9所列试验配合比成型的六组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的混凝土抗渗性试验结果见表15。

表15

混凝土抗渗性结果

编号 水压2.0MPa

试件透水状况 平均渗水高度mm

X-1 不透水 21 X-2 不透水 18 X-4 不透水 22 X-7 不透水 24 X-8 不透水 22 X-10 不透水 16

根据《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的技术要求,混凝土试件的抗渗等级也应不小于P20。从表16混凝土抗渗性性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水压P20MPa时试件均未发生透水现象,劈开试件的透水高度为16~24mm,说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密实性,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小于P20。

(四) 抗碱—骨料反应性

混凝土的抗碱—骨料反应性主要与砂石料的碱活性、混凝土的总碱含量以及矿物掺合料的品质和数量有关。当骨料为活性时,应根据骨料活性的大小进行混凝土总碱含量的控制和抗碱—骨料反应抑制效能试验。由于本项目采用的河砂和人工碎石经检验为非活性骨料,在鼓励采用低碱原材料(水泥、粉煤灰、矿渣粉、外加剂)的前提下,对混凝土总碱含量可不作限值要求。因此,表9所列试

验配合比的混凝土的抗碱—骨料反应性均为合格。

八、试验结论与配合比建议 经过以上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一)所选择的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砂、石和外加剂的性能均符合《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

制梁暂行技术条件》的要求。

(二) 试验配合比混凝土氯离子含量经计算均满足不大于胶凝材料总量0.06%的规定,试验配合

比混凝土氯离子含量合格。

(三)试验配合比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泌水率等拌和物性能均满足预制梁和高性能混凝土技

术条件和施工工艺的要求。

(四)试验配合比混凝土各龄期的强度和弹性摸量均能满足C50混凝土配制要求以及箱梁初张拉和

脱模的工艺要求。

(五) 试验配合比混凝土的电通量均能满足56d龄期不大于1000的要求。

(六) 所选择试验的编号为X-01、X-02、X-04、X-07、X-08、X-10、的六个配合比混凝土的抗冻

性均能满足F200的要求。

(七)所选择试验的编号为X-01、X-02、X-04、X-07、X-08、X-10、的六个配合比混凝土的抗渗

性均能满足P20的要求。

(八)试验配合比混凝土的抗碱—骨料反应性为合格。

基于以上结论,建议试验梁按表X-04要求进行试制,并根据试验梁混凝土的水化热生温和实体梁

硬化混凝土性能测试结果确定箱梁的生产配合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kz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