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文化和王澎建筑设计之美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31 22: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园林文化和王澎建筑设计之美

王澎,一个为中国建筑画卷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建筑设计师。然而,在大众普遍为他安上的这个身份之前,他认为,他首先是一个文人,一个行走在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儒者。

王澎的建筑思想归根到底就是“园林”。园林,在大众看来,不过是封建社会文人失意退隐、消极避世、独善其身下的产物,更有甚者,觉得这不过只是供人闲时观赏的园子。但在真正的揣摩与感悟中,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根基。而儒家强调的人生观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人格特点既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又要求洁身自好,保持人格独立,以求得心理平衡。同时佛道两教追求的人格是超凡脱俗、随遇而安,这种与世无争的思想又与儒家的安贫乐道相关联。这使佛儒道可以熔铸为一,这便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失意退隐的复杂思想基础。

而园林的主人大多便是怀揣失意退隐想法的文人,他们的追求更似道家的与世无争。这种想法也影响了园林的构建。因而园林在布局上灵活多变、自由自在,充满潇洒自然的意趣;却没有像当时大多数建筑一样,采用表现等级秩序的均衡对称格局,因此也就没有庄重的庙堂气息。园林的咫尺天地却有走不完、走不尽的小路,石径连以回廊、小桥、亭子,山水相通、幽径叠出。这也似述园林主人曲折不凡的人生经历,暗喻人生道路的曲径通幽。都说文人爱托物言志,园林主人也不例外,他们在怀才不遇的忧愤之中,把志趣放在园林的装饰点缀之中,从中表现出园林主人追求的高雅品性。

园林除了典雅的景致外,更多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营造的意境美。利用在有限的空间里布景陈设,将造园者的主观意趣、造园思想附于客观具体的景物形象上,并通过暗示、象征等手法,让观赏者在欣赏园林物象的同时,体会到造园者所要表达的弦外之音、景外之志,从而形成园林独有的意境美。每个园林主人不同的思想,意趣,也让每一个园林有了自己的味道,如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无法比较高下,只能自己品较。

王澎,作为一个带有传统文人气息的设计师,他对园林的关注也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设计师的视角。他深知园林的博大精深在于“人的到场”——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成为这个场所的到场者。所以,王澎的建筑作品中往往会带有一种“到场”的视角,而对此的表现又是充满文人气息的,具有园林式的路径体验。

因此不断的文化浸淫,让王澎的设计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中国传统的文人意趣。同时园林文化的影响也让他的作品有了别样的味道。

王澎的作品中大量采用旧材料,同时又运用了现代的表现形式,使作品充满了冲突与对比。在他与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独特新颖的造型让游览者仿佛走在时光之桥上,回到那个青砖黛瓦的年代??

在2012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 (用青砖碎瓦甚至破碎的缸片垒加起来的墙壁)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历史。百年的瓦砖环保,而且那一道道时间雕刻成的斑驳痕迹也让我们惊鸿一瞥,仿佛一窥历史的真颜,鼻端似乎还有萦绕的烟尘,指尖下的粗粝质感,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一切。

除了材料的选择充满古意,王澎还特别喜欢用竹子。竹子,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心头之爱。竹子的宁折不弯更是文人们托物言志的好物象。岁寒三友的传颂也凸显了竹子在文人心中的地位。自然,园林艺术是少不了竹子这一景致的,因此王澎将其淋漓尽致地运用在作品中。

滕头馆

王澎的作品也体现了风水理念。在他设计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恰恰很好体现了这理念。图书馆本身是北面靠山,南面临水,藏风聚气。因而图书馆的设计就像漂在水上,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还有一部分建筑延伸到水中。整体线条流畅,外观的白色也和学院整体的建筑风格很匹配。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明显小于主体建筑,主次明显。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值得强调的是,沿着这条穿越路线,由山走到水。虽然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却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

就像古代文人在建私家园林讲究因地制宜一样,王澎的设计也讲究与自然的

融洽关系。一方面,他的作品依托自然。在他的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的设计中,他将如何让建筑自然融洽地存在于“山”和“水”之间作为主题,把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这样的设计与园林建造中依山傍水,因地制宜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也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另一方面,王澎也讲究作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例如他设计的钱江时代。项目特定的地理位置,要求建筑的形象与尺度突破传统,重新定义,需要在钱塘江边思考一种有别于以西湖风景为参照物的设计观念。所以,项目以板式住宅为主,将板式与点式结合,强调体量在水平方向的绵延,同时又有足够的长度使之与钱江三桥相平行,形成有收有放,逐渐叉开的态势。

而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

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给人连续感。

就像园林充满了江南的精致典雅,王澎的设计也融合了地域特色。例如宁波博物馆的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这是王澍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的有机结合,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把建筑与历史的脉络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建筑也仿佛有了历史的厚重意味,同时与博物馆的功能性相契合。

众所周知,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直接或间接地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因此,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其必然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王澎立足中国传统的园林文化,绝不单纯模仿,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巧妙结合现代的艺术表现技法,使得传统焕发了新的光彩,同时又为现代的表现手法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就像一杯雨后清茶,沐浴了自然的恩泽,回味之下,更显其甘醇与悠长。

如王澎所言,“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

没有文化的底蕴,就没有富有涵养和深意的作品。没有生命的气息,就没有能打动人的设计。

文化与艺术,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kf2.html

Top